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中秋節的神話傳説故事(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5.33K

中秋節的神話傳説故事(精品多篇)

中秋節的來歷和傳説故事 篇一

中國地緣廣大,人口眾多,風俗各異,中秋節的過法也是多種多樣,並帶有濃厚的地方特色。

在福建浦城,女子過中秋要穿行南浦橋,以求長壽。在建寧,中秋夜以掛燈為向月宮求子的吉兆。上杭縣人過中秋,兒女多在拜月時請月姑。龍巖人吃月餅時,家長會在中央挖出直徑二、三寸的圓餅供長輩食用,意思是祕密事不能讓晚輩知道。這個習俗是源於月餅中藏有反元殺敵訊息的傳説。金門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

廣東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習俗,主要是婦女和小孩,有“男不圓月,女不祭灶”的俗諺。晚上,皓月初升,婦女們便在院子裏、陽台上設案當空禱拜。銀燭高燃,香煙繚繞,桌上還擺滿佳果和餅食作為祭禮。當地還有中秋吃芋頭的習慣,潮汕有俗諺:“河溪對嘴,芋仔食到”。八月間,正是芋的收成時節,農民都習慣以芋頭來祭拜祖先。這固然與農事有關,但民間還有一則流傳廣泛的傳説:1279年,蒙古貴族滅了南宋,建立元朝,對漢人進行了殘酷的統治。馬發據守潮州抗元,城破後,百姓慘遭屠殺。為了不忘胡人統治之苦,後人就取芋頭與“胡頭”諧音,且形似人頭,以此來祭奠祖先,歷代相傳,至今猶存。

中秋夜燒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還要用磚塊砌成,約佔塔高的1/4,然後再用瓦片疊砌而成,頂端留一個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晚上便點火燃燒,燃料有木、竹、穀殼等,火旺時潑松香粉,引焰助威,極為壯觀。民間還有賽燒塔規例,誰把瓦塔燒得全座紅透則勝,不及的或在燃燒過程倒塌的則負,勝的由主持人發給彩旗、獎金或獎品。據傳燒塔也是元朝末年,漢族人民反抗殘暴統治者,於中秋起義時舉火為號的由來。

江南一帶的民間在中秋節人習俗也是多種多樣。南京人中秋愛吃月餅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鴨。“桂花鴨”於桂子飄香之時應市,肥而不膩,味美可口。酒後必食一小糖芋頭,澆以桂漿,美不待言。“桂漿”,取名自屈原《楚辭·少司命》“援北方閉兮酌桂漿”。桂漿,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後採摘,用糖及酸梅醃製而成。江南婦女手巧,把詩中的詠物,變為桌上佳餚。南京人閤家賞月稱“慶團圓”,團坐聚飲叫“圓月”,出遊街市稱“走月”。

中秋節的來歷和傳説故事 篇二

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佳節,與春節、端午、清明並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據史籍記載,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節期為農曆即陰曆八月十五,時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節”;又因這個節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稱“秋節”、“八月節”“八月會”;又有祈求團圓的信仰和相關節俗活動,故亦稱“團圓節”、“女兒節”。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在唐朝,中秋節還被稱為“端正月”。關於中秋節的起源,大致有三種:起源於古代對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覓偶的習俗、是古代秋報拜土地神的遺俗。

中秋節從2008年起為國家法定節假日。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節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中國的農曆裏,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中秋節的來歷和傳説故事 篇三

早在中秋節的前一個月,各式各樣的月餅就紛紛上市了,人們很早就準備好了供節日享用的食品。

節日是從下午的設宴聚餐真正開始。古時漢族的中秋宴俗,最精緻高雅、隆重的,當屬宮廷宴席。八月十五這天,上到天子,下到百姓,無一例外地要全家團坐在一起,用餐賞月。明代的宮廷,在八月十五這天,最流行吃螃蟹,人們認為八月十五前後的螃蟹又大又好,是食用的時間,因此中秋這天,大家圍坐在蒸熟的螃蟹周圍,一邊聊天,一邊用餐。在吃的時候還可以蘸上點醋,這樣更可口。吃完螃蟹以後,還要喝蘇葉湯,用蘇葉湯洗手。聚餐過後,大家一同觀看關於中秋的神話戲曲的演出。清代的宮廷中秋節不同於明代,在中秋節這天,多選擇一個合適的院落,在院子的東邊豎一個屏風,屏風兩側擺上雞冠花、毛豆枝等植物。屏風前設一張八仙桌,桌子正中放一個特大的月餅,月餅四周堆滿各式各樣的糕點和時鮮瓜果。祭月完畢,按照皇家人口,每個人都能分到一份月餅,這被稱為“吃團圓餅”。

吃罷晚飯,正是明月冉冉升起的時候,這個時候,節日的氣氛才真正地顯現出來,有的家庭會全家一起去河邊或到視野遼闊的地方賞月。賞月的習俗,一直以來就盛行。在唐代,中秋賞月,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到了宋朝,中秋節賞月吟詩更為風行,每到中秋之夜,夜市常常通宵營業,賞月遊人絡繹不絕。

有的地方民間要舉行“拜月”儀式。到中秋節,各家各户都要設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於香案上,其中月餅和西瓜是必不可少的,並且西瓜還要切成蓮花形狀放在案首。然後要將月神像面向月亮供好,全家按照輩分依次祭拜,然後這家的女主人將月餅切給家人分享。團圓月餅的切法非常講究,在動手之前,要把家中的所有親人都算在內,無論是在家的家人還是在外的遊子,都一併算在其中,分出的月餅份數不能有差錯,而且必須每一塊都均勻,不多不少,公平分割。

在中國南方,中秋節晚上還會舉行燈會。在中國的傳統節日中,舉行燈會展覽是一項重要的活動。中秋節也不例外。中秋節的燈會雖然不像元宵節那樣規模宏大,但是中秋節的花燈種類卻非常豐富,有放上天空的孔明燈,有放在水中漂流的荷葉燈,有用柚子皮做成的柚子燈、南瓜掏空做成的南瓜燈,還有稻草燈、魚鱗燈、蛋殼燈等,品種繁多,令人目不暇接。

中國香港地區過中秋節,流行一項古老的慶祝活動,即舞火龍。為了慶祝中秋節這一傳統佳節的到來,香港的銅鑼灣大坑地區每年從農曆八月十四晚就開始了一年一度、延續三天之久的盛大的舞火龍活動,慶祝用的火龍是用珍珠草紮成,一共有三十二節龍身,總計長達七十多米,龍身上插滿了長壽香,舞龍的人們揮舞着火龍在大街小巷歡騰,吸引眾多的民眾前來觀看狂歡,熱鬧非凡。

在中國湖南、貴州、安徽等地有中秋節偷瓜送子的習俗,祈求已婚婦女能夠懷上孩子。在中國台灣,未婚女子在中秋之夜還會跑到別人的菜園中偷菜,據説如果能夠偷到蔬菜的話,就會找到如意郎君。

中秋節的由來 篇四

1、中秋典故之一——嫦娥奔月,中秋節日由來

説起中秋佳節,在中國,人們便會自然想到“嫦娥奔月”的故事。這個美麗動人的故事流傳幾個年了,至今仍為地球人所喜聞樂道,成為中秋由來起源的典故。

相傳在遠古時候,天上有十個太陽同時出現,“日光似火,四海如沸,山崩地裂,草木枯集”,曬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人類難以生存。

一個名叫后羿的大英雄,其力無比,身懷絕技,人稱“神箭手”。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為救人於水火,便登上世界頂峯喜瑪拉雅山,支脈的崑崙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口氣用箭射落九個多太陽,只留下一個太陽按時起落,在天空運行,為民造福。

因此,后羿之名揚天下,受到百姓的敬仰和愛戴。有一個能歌善舞、美麗善良的女子,名叫嫦娥,慕名嫁給了后羿。婚後,夫妻二人相親相愛,后羿除給年輕人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嫦娥在一起,日子過得美滿幸福。

做為后羿的妻子,嫦娥的心地非常善良,常把丈夫射來的獵物接濟窮苦的鄉親們,鄉親們都誇后羿娶了一個温柔、賢惠、善良的好妻子。

周邊國家與地區的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徙弟多了,人員也就複雜了。有一個心術不正的小人,名叫蓬蒙的也乘機混了進來。

一天,后羿到崑崙山訪友求道,巧遇由此經過的道教祖師爺爺太上天君,天君剛剛用八卦蘆練成一種長生不老之藥,天地間不少神靈與人吃了他的藥後,一個個都修成超凡的仙人,得了正果,上了三十三洞天。太上天君是下凡私訪尋找與仙有緣之人,祖師爺爺十分佩服后羿的神力,敬重后羿為民造福的功德,便賜給后羿一包長生不死之藥。

據説,不管是人還是其他生物,只要服下此藥,能即刻成仙上天。然而,后羿捨不得撇下心愛的妻子嫦娥與鄉親們,更不願意一個人昇天。便回家把不死藥交給嫦娥珍藏保管,嫦娥將藥藏進梳粧枱的百寶匣裏,不料被小人蓬蒙竊聽和看見了。

拜倒在後羿門下蓬蒙,原本就是個奸佞小人,他看嫦娥長得漂亮,就起了歹心,後偷竅了嫦娥藏藥之處,就想偷吃掉不死之藥,自己昇天成仙。

在八月十五日這一天,后羿率眾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蓬蒙假裝生病,留了下來。待后羿率眾人走後不久,蓬蒙手持寶劍闖入內宅後院,進了卧室,對嫦娥非禮,並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

嫦娥身單力薄,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知道自 己打不過壞人,便轉身打開百寶匣,拿出不死藥,果斷地一口吞下腹中。不料藥性發作,嫦娥吞下藥後覺得自己身輕如燕,身子一下子飄離地面、衝出窗口,向天上飛去。由於嫦娥牽掛着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宮中成了仙。

傍晚,等后羿回到家後,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生的事。后羿既驚又怒,抽劍去殺惡徒,蓬蒙早己逃走了,后羿氣得捶胸頓足,悲痛欲絕,仰望着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這時他驚奇地發現,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妻子嫦娥,在天上望着他,好似妻子正在傷心得痛不欲生。后羿便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進三步,無論怎樣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無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後花園裏,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裏眷戀着自己的嫦娥。

到了第二年的八月十五日,月光變得又大又圓,后羿更加思念愛妻,可自己又上不了天,只好再次院中擺下供品遙祭嫦娥仙子,年年如此,此情傳到民間,世人效仿,日久成俗。人們以月餅、瓜果相送,有“閤家團圓”、“吉祥平安”之意,故傳到明代俗稱“團圓節”,便有“中秋節”拜月等種種説法。

有詩為證,后羿問月:

幾縷情絲系廣寒,

真心問計向青天?

今生已是難相聚,

來世誰幫續舊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