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語文教學反思新版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3.02W

語文教學反思新版多篇

語文教學反思範文篇1

九年級上學期,學生的心態發生了改變,對待語文學科越來越有遁形,所以開學初我根據我班的語文教學特點,配合學校工作,指定了個人成長計劃。在這一個月,我根據自己的成長計劃,制定了一下措施,並且有較好的收穫,以下是我的反思。

1、堅持每兩天做一套語文會考題,總結規律講閲讀的時候,適當增加題型,保證每套閲讀題給學生拓展兩道題,保證學生的閲讀試題的寬泛性。

2、堅持每週聽楊老師三節課,學習楊老師的講課方法,體會精髓,並且下課及時與楊老師溝通,學到了很多東西。

3、上課時,時刻關注學生狀態,起初有打瞌睡的,溜號的現象,但經過私下溝通,學生們狀態大有提高。

4、根據學情,我注意主抓中下等的學生,對比較簡單的問題對他們多提問,較難的問題留給資質和潛力較好的學生。這樣在考試中兩頭成績都有所提高。

5、給有能力的學生私下留語文閲讀,並且堅持批改,有不會的地方鼓勵學生多質疑,多解決,在重點閲讀方面,我只告訴學生扣了幾分,讓他們自己去查看扣分處,鍛鍊他們答題能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6、針對基礎較弱的學生,我堅持每天給他們補課,甚至一些簡單的古詩文默寫的批改,由他們完成,增強他們的記憶力。

以上是我開學出的成長反思,其中還有很多不足,我會在下個月改正並實施

語文教學反思範文篇2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説:“教學的特殊目的就是發展智力,培養聰明人。”近年來,教改中越來越多的語文教師呼籲“把語文的基本訓練同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聯繫起。”“把語文的'基本訓練同發展學生的智力聯繫起來。”的確,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發展他們的思維能力已成為當今語文教學的一個熱門話題。可是如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卻是語文教師深感棘手的問題,我有一點不夠成熟的看法,願意坦誠地談出來,以就教於廣大同行。

我認為,設置疑問和表情朗讀的有機融合是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智能思維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我的《小石潭記》的教學就是對這種教法的探索。

柳宗元的《小石潭記》是一篇文質精美、情景交融的山水遊記,由於課文註釋比較詳細,學生參照註釋一般可以看懂課文的大意,用不着逐字逐句串講,教師的任務是通過生動有趣的對話,精妙傳神的表情朗讀,使學生對文中所描寫的景物產生明晰的“視覺形象”,從而喚起幽美深邃的審美情趣。基於這種考慮,我在備課時,深入鑽研課文精髓,精心設置了一系列富有啟發性的問題。授課時,設疑質問,並配之以表情朗讀,結果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勇躍發言,時而是熱烈討論,時而是皺眉沉思,時而是會心歎服,時而是懊悔沮喪……思路暢通,思維活躍,拓展了思維空間,真正訓練了學生的思維活動。

?小石潭記》第一自然段共四句話,寫作者如何發現小石潭以及小石潭的概貌。第一二句着重描述了作者一行發現小石潭的經過。“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洌。”對此,我提出如下問題:①作者是怎樣發現小石潭的?②為什麼要“伐竹取道”?這説明了什麼?③小石潭的位置如何?作者的遊覽方向怎樣?④這兩句描寫提示了小石潭的哪些特徵?顯然,回答這些提問並不難,可是要準確深入地理解問題卻又有一定的難度,而且這種理解需要經過周密的思考才能完成,也正是在這種貌似簡單的問答而實則頗費心機的思慮活動中,學生的思維才真正得到訓練,這種主動性強、思維活躍的求知方式當然比傳統的教師講授,學生記取的方式效果要好得多。特別是在解答此類疑難時,有些問題難於直接回答,需要學生互相討論,這就更能誘發興趣,拓展思維。例如,小石潭的地理位置如何確定?作者是站在小石潭的哪個方向觀察景物的?回答這兩個問題可依靠課文的內容,輔之以下列圖表。經過綜合思考,不難發現,小石潭位於小丘以西一百二十步的地方,作者是站在小石潭的東岸來觀察景物的。

北一百二十步北

西②東西①東

小石潭小丘

溪流南南

可是,稍不細心就會出錯,有些同學可能會認為作者是站在小石潭的西岸來觀察景物,因為他思考到“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也有人可能會認為作者是站在小石潭的東北方向觀察景物,因為他考慮到“潭西南而望”,與此相對,人就應站在東北方向。其實,只要仔細思考就會發現,這個問題本身就藴含有一定程度的迷惑性。小石潭的地理位置怎樣確定,以小丘作為參照點,那當然是在小丘往西一百二十步的地方。人的遊蹤方向就複雜一些。若以小丘作為參照點,可以認為人是站在西邊,若以小石潭為參照點,則人應是站在小石潭的東岸。這裏,能否正確選擇參照點就是能否對這個問題作出正確判斷的前提。

隨着對上述一系列問題的思考解答,教師有意識地對課文進行表情朗讀,以強化學生的視聽感知印象。如問題④:這兩句話揭示了小石潭的哪些景物特徵?板書並表情朗讀“水尤清洌,如鳴佩環”,創設一種水聲清脆,潭水空靈的意境,使學生得到一種審美滿足。再如,第一自然段第三四句話,概寫石潭狀貌,由此可見,小潭石有何特點?潭四周的環境怎樣?設問之後,在學生思考回答的基礎上,板書並表情朗讀:全石底,近岸,坻、嶼,嵁,巖,千姿百態。板書重點,簡潔醒目,強化視覺效應;表情朗讀,渲染潭石潔淨完整,多姿多態的特徵,強化學生的聽覺感知印象。這樣,視聽結合,聲情畢備,充分喚起學生的審美情趣。又如第一自然段第四句話從側面描寫潭石,精微細緻,令人驚歎,試問,這兒寫了翠蔓的幾種情態?板書並伴之以節奏分明的表情朗讀,“蒙絡搖綴,參差披拂。”以喚起學生豐富的審美聯想,從而促使他們體會到作者描繪景物是多麼的細緻準確。連這普普通通不大為人注意的翠蔓,作者也寫盡了它的形情狀態,真可謂寫景細緻入微,精妙過人。

?小石潭記》第二自然段直接描寫動靜狀態的游魚,間接突現潭水的清澈透明,着重表現一種遊賞的“樂趣”。此段寫魚,精微細緻,頗見波瀾。講授時,我設計了這樣幾個問題:①“百許頭”、“空遊無所依”説明了潭水的什麼特徵?②游魚的動靜遊態,作者描繪得清晰可見,這又説明了什麼?③為什麼游魚,先是“佁然不動”,繼而“俶爾遠逝”,復而“往來翕忽”?①、②兩個問題,學生能馬上回答:潭水清澈見底,空靈透明。游魚的概數,遊動之所託,動靜之態,作者看得清清楚楚,潭水的清洌當然明顯可見。問題③有較強的思考價值,可讓學生討論:“佁然不動”説明游魚靜處飽享陽光的恩賜,並沒覺察人的到來;“俶爾遠逝”表明游魚的靈敏迅捷,一旦發現岸上有人就迅速跑開;“往來翕忽”則又説明游魚的善解人意,隔會兒後,魚兒發現人並無害己之意,於是乎往來穿梭,結伴遊行。游魚的忽靜忽動的變化,分明暗示出一種自然景觀的“樂趣”,作者用靜觀的方法來發現物的“自得”之態,所以,游魚的“往來翕忽”在他看來是“似與遊者相樂”。魚人逗樂則又表明作者沉乎其內,靜觀默察,忘懷世俗而怡然自得。通過這種分析討論,綜合歸納,學生不僅理解了文中生動有趣的景物描寫,也進一步體察到作者渴望擺脱世俗紛爭的思想情趣。領悟到了這一點,也就不能理解下文的“悽神寒骨”的含義了。顯然,這種研讀、討論、分析、推論、判斷、綜合的思維活動既培養了學生觀察問題探索問題的能力,又誘發了他們豐富奇特的思維想象,使他們對文章內容的理解達到深刻、準確、豐富的程度。

當然,對於這類語言凝鍊優美的文章,單純的設問質疑,是難以讓學生品味到其中的藝術精華的,緊張的思考和熱烈的討論之中應貫穿着教師精當的板書設計和傳神的表情朗讀。針對第二自然段,不妨作如下板書設計:

概數:百許頭,空遊無依

游魚靜態:月光下徹,影布石上,佁然不動相樂

動態:俶爾遠逝,往來翕忽

不難看出,板書設計思路清晰,醒目耀眼,易於記誦。與此同時,配之以聲情並茂的表情朗讀,着意創設一個鮮活靈動、富於意趣的潭境,這就更能觸發學生的激情,牽動他們馳騁想象的風箏線,使他們獲得身臨其境、靜觀潭魚之感。可見,無拘無束的自由討論,微妙緊張的縱橫思考,簡潔醒目的板書設計和創設情境的表情朗讀的有機融合,對於幫助學生理解課文,訓練他們的智能思維活動有着多麼重要的作用。

?小石潭記》第三自然段寫潭源溪流的“斗折蛇行”,第四自然段寫潭境的“悽神寒骨”。為了讓學生理解這些主旨,我作了如下設問:①作者為什麼用“斗折蛇行”來比喻潭源溪流?②小石潭環境如此潔淨幽美,同遊者三五成羣,為什麼作者卻説“寂寥無人”、“悽神寒骨”、“其境過清”?安排學生討論,深入思考,教師適時點撥。問題①:鬥折,言溪水之亮(陽光之下)之曲;蛇行,摹溪流之動之曲。一句之內,突發異想,動靜配置,一再比喻,作者描物狀景,精工細微,於此可見。問題②不直截了當地提問潭境給人的感覺如何,而是巧設矛盾,製造懸念,誘發好奇,引發深思,這種奇巧之問比平白無餘的提問更能激發學生的智能思維。潭境的清幽冷僻,悽神寒骨,渲染出作者因政治上的失意而帶來的悲涼、抑鬱的心境。這一層,學生只要略知時代背景,並不難於理解,可是,問題②的提出,卻能促發他們對作者心境作更深入的理解。同遊隨從,三五成羣,在作者看來,卻是“寥寂無人”;潔淨雅緻、充滿情趣的幽美潭境在作者看來卻是“悽神寒骨”。思而索之,作者的抑鬱悲傷該是何等的深沉厚重。

同樣道理,積極的思索討論之中穿插着教師或同學抑鬱悲涼的表情朗讀,更能強化學生的視聽感知,喚起他們的審美聯想,使他們能夠身同感受地理解作者,如此思讀、記誦課文也就化難為易了。

總之,《小石潭記》的教學一反傳統模式,通過奇特巧妙的設疑質問、生動有趣的師生對話,來引導學生對課文內容、藝術精華的思索,通過簡潔醒目的板書設計來強化學生的視覺感知,通過繪聲繪色的表情朗讀來加深學生的聽覺效應,通過逐層深入的點撥來引導學生的整體思維。課堂效果表明,教師點了,學生想了;教師講了,學生知了;教師鬆了,學生緊了。無疑,這種旨在訓練學生智能思維的教學方法是有一定現實意義的。

越來越多的語文教改呼聲都強調,中語教學應着力於開拓學生的思維空間,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我的設疑質問和表情朗讀的有機融合就是對這個現實問題的探索。作為一種粗淺的嘗試,這種教法也有或此或彼的漏洞,不過,基於培養學生的語文智能思維的宗旨,我願與各位同行一道攜手共進;我也堅信,經過不懈的努力,我們的語文教學必將大有收穫。

語文教學反思範文篇3

葉瀾教授指出:“我們的語文教學,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語言文字,才能使其變成生命的湧動。”

一、在推敲語序上激活文字

在《給老師的一封信》中有這麼一句,“7歲那年,開學的第一天,媽媽牽着我的手,把我送進了學校。第一個迎接我的是您――顧老師。”

這篇文章滿懷深情,字裏行間充滿了對老師的喜愛。我在備課的時候,反覆地讀着這句話,慢慢地,那一個破折號的味道就在讀的時候越來越有味了。讀到您的時候,一頓,然後親切地喊出那個親切的名字:顧老師。

上課的時候,對這句話,我讓學生換一種方式説説,學生説出兩種:顧老師是第一個迎接我的。第一個迎接我的是顧老師。

然後,請大家聯繫上文,慢慢地讀,細細地想,有了一個破折號,你讀了什麼?那種對老師由衷的敬意,親切就在一個個同學的朗讀體會中被悟出了。是的,我們的平淡的文字需要細細琢磨才有語言的滋味。

二、在一個承接詞中激動思維

?敲開世界冠軍的大門》中有一段插敍,連接的句子是:是的,災難深重的中國,在歷史上蒙受過多少屈辱!這一句中的“是的”一詞,讓人回味良久,這裏有無奈,痛心,憤怒,傷心,這一切,怎麼讓學生品味,我也同樣採用了比較的方法。先學下文,學生在瞭解中國受到兩次侮辱之後,出示了一個説話訓練:這樣的侮辱,是對中國人,是對中國的( )!從而比較深刻地理解屈辱一詞,然後告訴同學劉長春不怕艱辛,輾轉二十多天參加比賽的事情,深情地説:如果單單看課文的內容,我們可能會對這個人產生不屑的想法,當我們瞭解了背後他付出的艱苦努力之後,我們對這們的探索者產生更多的敬重之情,這不是他是錯,是因為當時的祖國――災難深重。了,出示句子:災難深重的中國,在歷史上蒙受過屈辱!然後,加上一個詞:多少。介紹時代背景。再放入句子中讀。最後,加上一個“是的”,你用心地讀一讀,作為了一箇中國人,你體會到了什麼?

一個簡簡單單的“是的”讓我們對文章有了許多的聯想,這樣的聯想又都是緊緊圍繞文本的價值所在,這樣的抓點,是把語言讀活了。

語文教學反思範文篇4

?雷雨》是國小語文課標人教版二年級下冊中的一篇文章,課文用精煉的文字,為我們描繪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後的自然景象,讓學生通過學習課文感受到了天氣的變化和大自然的神奇。

在學習“雷雨後”這一部分時,讓學生自由讀一讀課文,並説説通過朗讀知道了什麼,學生們都認真讀書,課文中所描寫的雷雨後的景色全找了出來。在學生了解了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再追問:“你們覺得這部分課文中哪些字詞用得好呢?為什麼?”這實際上就是引導學生自己抓住重點詞語理解課文內容。這樣學生的興致很高,紛紛舉手發言,説出了自己的獨特見解。有的説:“我認為掛字用得好,這個字讓我們感受到彩虹像一條五顏六色的綢帶掛在天空,美麗極了。”還有的説:“我覺得坐字用得好,坐着是很舒服、很快樂的,這個字讓我感覺到蜘蛛很悠閒、很自在。學生不僅理解了詞意,而且懂得了用法。有的學生還能將前後文對照着説,比如“坐”一字,學生對比前文的“垂”字,自然就理解了雷雨前後的不同,不用老師説,就能很深入地理解課文內容,既激發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了學生自讀自悟、通過重點詞語理解課文的能力,又提高了學生品詞析句的能力,為今後的寫作打下基礎。

?一塊奶酪》主要講述了一隻螞蟻隊長在指揮一羣小螞蟻搬運奶酪的途中,面對掉下來的一塊奶酪渣是吃還是不吃引發的**,告訴孩子們要像螞蟻隊長一樣以身作則、嚴於律己、關愛幼小,同時也要學小螞蟻遵守團隊紀律,聽從指揮。整篇課文,語言表達淺顯易懂,貼近兒童,故事內容生動曲折,在螞蟻隊長一次次的內心掙扎矛盾中,吸引着讀者一步步往下讀,給人以深刻啟發和影響。

細細品析這篇文章,從課文的導讀可以看出學習本課主要有兩個任務,即瞭解課文圍繞一塊奶酪講了一件什麼事和你喜不喜歡螞蟻隊長,理由是什麼?

對於三年級的孩子要讀懂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不是難題,但如何把這件事用簡練的語言清楚明白地表達出來,卻是要讓他們在學習中不斷思考不斷挑戰來獲取的一項技巧。為了幫助孩子們能夠在歸納主要內容上一次比一次有進步,除了引導孩子們運用本單元前面幾篇課文及以前所學到的方法進行課前的自我嘗試概括,還需通過課堂上師生的交流分享,整合提升概括的能力,從而使學生的概括做到簡練、清楚表達又不囉嗦。對於這樣一篇按事情發展順序來敍述的故事,引導孩子們找出故事發生的起因、經過、結果,把這些要素找好了,便可以對孩子們的概括起到有效的鋪墊作用,這時孩子們不管是用哪種方法來概括,就輕鬆多了。

課文中對螞蟻隊長的語言、動作、心理的刻畫細緻入微,可謂是這一個童話故事之所以能吸引讀者最重要的地方,引導孩子們在評價螞蟻隊長的時候,需結合文本談自己評價的理由,這也是編者要讓孩子們沉入文本,細細品悟的意圖,為此,課堂上不在內容上做過多的解釋,更多的時間要引導孩子們去關注作者如何抓住這些細節刻畫來表現螞蟻隊長複雜矛盾的心理活動過程,同時學會遷移運用,將自己化身其中的一隻小螞蟻,來創編自己的經歷,學會編寫童話,感受童話豐富的想象。

語文老師可能都是貪心的,慈悲的,恨不得把所有的東西都交給孩子,恨不得讓每一個孩子都能有表現的機會,這也就造成了在時間的把握上出了問題,因此,對於略讀課的取捨問題仍需繼續思考,繼續摸索。

語文教學反思範文篇5

從六年級到一年級,這個跨度真的很大,似乎由一個主角進入到另一個新的主角。這種主角轉換讓我很難適應,感覺自我這一個學期過得挺渾渾噩噩的,可能忽略掉了很多東西,可是我也在努力摸索,摸索中適應我的新主角,和孩子們一齊成長,一齊收穫,去尋找突破,嘗試做一個合格的一年級教師。期末了,回想這學期以來的教學工作,感覺真的很累,沒有了自我學習的空間,早出晚歸整天在學校陪着學生,可是看着學生一天天提高了又覺得很欣慰。具體總結如下:

由於我校所居住的二堡村近年很多拆遷,這一屆生源複雜,外村鎮的佔大半,離校遠靠車送的也不少,給管理帶來難度。家長富了不是那麼重視教育,孩子們也沒有吃苦耐勞精神憑興趣,所以讓他們喜歡學習寓教於樂更為重要。如何讓孩子歡樂學習在不斷的反思與實踐中,我悟出了一些頭緒。

一、與生活相聯繫

一年級孩子語文學習的第一張通行證就是漢語拼音。由於孩子的年齡特徵,為了使孩子加深印象就必須反覆練習,從而就會變得枯燥無味。所以在課堂中我聯繫實際指導學生用所以説辭説句,有時與某學生與當時發生的事聯繫上了學生很開心很樂意大膽試着説詞説句甚至説一段話。

二、兒歌激趣學拼音

兒歌裏的節奏和韻腳,都可能出此刻孩子們的語言裏,至於那些遊戲特點十分鮮明的兒歌,更能使幼兒饒有興趣地誦讀不止。幼孩們創造性地運用語言,正是從進取地投入語言遊戲開始的,在具體的字母教學中更是不離兒歌。

比如張開嘴巴aaa,圓圓嘴巴ooo,扁扁嘴巴eee,一豎加點iii,烏鴉回家uuu,u上兩點üüü等等不一而足;不僅僅如此我還鼓勵孩子們進行創作,自編了許多琅琅上口的好兒歌,如聲母教學中的拉開天線聽廣播,右下半圓bbb,舉着小旗爬山坡,右上半圓ppp……和平鴿,愛和平,9字拐彎ggg,西瓜西瓜我愛吃,像個叉子某x等等等等。我欣喜地發現,孩子們是那麼喜歡兒歌,能很快讀寫拼音字母了。教學也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絲毫不覺得枯燥乏味。聲韻搭配進行拼讀的時候,我又教他們:前音輕短後音重,兩音相連猛一碰;還有標調歌:韻母裏頭先找a,沒a再找o和e,iu都有標尾巴;三拼音有點難,可是用一句兒歌就能搞定:聲輕介快韻母響,三拼連讀很順當;還有歷年來ü上兩點的省寫規則這是一個難點,我們也有一首兒歌突破它:jqx真淘氣,碰到ü兒兩點要摘去,摘去兩點還是üüü。

三、增強識字味教學趣性

利用實物演示法、體態動作演示法、猜謎法、編兒歌方法、聯想法、形象實際識字法、故事情趣識字法、溯源識字法、遊戲識字法、用常理,避免易錯筆畫的方法、意義識字法等多種方法激發學生識字興趣。

四、語文教學生活化

正如某-12-13星期四這天我的教學反思所記錄的《語文生活化生活語文化》:

一向以來,總喜歡讓學生結合實際尤其是當時情景學習。

上午教學《小松鼠找花生》,我要學生觀察課文第二幅圖,看看有什麼變化引導他們發現:花兒謝了;葉不再綠,變黃了飄零了。之後問:“小松鼠的周圍沒有能聽得見話的別的小動物,小松鼠的‘花正被誰摘了呢’是在對誰説”,全班頓時靜得出奇。幾秒鐘後,羅暢突然大聲説:“是他自言自語説的。”不錯,課文

提示語的確寫道:小松鼠自言自語地説……羅暢這孩子往往丟三落四的,開學初常常沒帶本子和鉛筆甚至剛剛發的試卷到交卷時也找不着了。今日他是唯一能回答這個問題的,我很驚喜不由得摸摸他的頭表揚他會動腦筋也很聰明。接下來的教學中,我引導學生説出自我有沒有過自言自語,還創設了幾個情景讓他們能用自言自語説話。由於今日早輔課不是我上,急於教學中,我忘了晨檢。我就在引導學生用課文中的“格外”一詞説話時這樣問:“誰的小手格外乾淨誰的小手格外髒”邊問就邊叫全班:“舉起你們的雙手,伸直五指,亮出手心我看看;再亮出手揹我看看,大家也互相看看評評誰是今日衞生標兵。”孩子們習慣性地轉動了小腦袋左顧右看,還轉身看後面的。結果李興純等幾個很乾淨,李思博等躲躲藏藏沒大大方方伸出手,但我看到了他的手很髒。查悦的原本乾淨,但染了幾滴水彩,那尷尬的表情我無法用途語言描述,她向我申明:“我洗過了,但洗不乾淨。”我安慰她以後細心點別染髒了,回去再用洗手液多洗洗。孩子們經過觀察所得,紛紛説了“某的小手格外乾淨;某x的小手格外髒。”再拓展到別的方面用“格外”説句練習中,也沒脱離實際,始終把德育滲透其間。

午間打飯時,李興純把飯給弄掉了,吳鏇琳不聲不響提來掃帚和鐵撮箕打掃乾淨了,此刻我表揚了吳鏇琳:“吳鏇琳,好樣的,默默地做好事,很機靈動作很快,他真是我們大家學習的榜樣!”這讓我想起了前幾天學習要認識的生字“樣”時,組詞“榜樣”,我之後問:“在我們班,誰是大家學習的榜樣啊”當時常常不按時完成作業,不太講衞生的羅玉龍舉起了手並説:“我!”我想此時的實例和情景才能更好讓他們意會什麼叫榜樣,這比憑空的舉例和解釋更容易領悟。我之後説:“李興純以後可得注意拿穩飯缽,丟了怪可惜的,前幾天我們讀了練習冊上的《憫農》,問我們懂得了什麼,李元志就説得很好,他説‘每一顆米都是農民伯伯辛辛苦苦中出來的’”。

總之,讓學生喜歡學習歡樂成長是我們每一個語文教師所追求的境界,當前的教育僅僅靠埋頭苦幹強硬逼迫學生學習的負責精神已經落伍了。

語文教學反思範文篇6

朗讀是任何一門語言課都非常重視培養的一種能力,它是任何一個沒有語言障礙的人都應具備的一種能力,一堂沒有琅琅讀書聲的語文課無疑是充滿遺憾的,因此,培養學生通過朗讀形成一定的語感一直是我們語文教師課堂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在這一節語文課的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用自豪、讚美的感情來朗讀是理解課文內容的關鍵。剛開始,我用提問的形式問學生:“那些民族國小的同學們是懷着怎樣的心情去學校的?我們應該用怎樣的感情來讀?”

由於學生的生活閲歷較淺,加上生活區域與時空和課文所寫的內容有差距,因此對課文所寫內容沒有多少感受,所以朗讀起來感情並沒有真正表達出來。如何引導呢?看到一名學生帶來的一套白族服裝,我靈機一動,馬上在她耳邊耳語了一番,請她套上這套服裝。當她再次出現在全班同學面前時,立刻傳來一片讚歎聲,我看到,自豪與喜悦也漾在了她的臉上。我馬上提議:“你能用現在的心情來朗讀課文的片斷嗎?”她有了新的朗讀體會,果然讀得聲情並茂。接着,我又讓在坐的全體同學用剛才發自內心的讚歎體驗來朗讀課文,他們也讀得入情入境。由此我感悟到,指導朗讀,除了可以創設一種情境,再現教材的有關形象,引導學生理解教材所描寫的事物,激發學生和作者產生情感的共鳴,能讀出文章的意境外,還可以巧用學生的體驗,進行移情朗讀,使學生受到情感薰陶,享受審美的樂趣,從而培養語感。

語文教學反思範文篇7

本課故事情節跌宕起伏,扣人心絃,以愛為線索,講述了小女孩對媽媽純真的愛----送一頂假髮給媽媽,同時也講述大鬍子老闆對小女孩的陌生人的愛。為了讓學生體會這份美好的情感,本課教學我主要突出以下兩點:

一、運用多種方式讀文,感悟母愛情懷。

在初讀課文之後,我設計這樣一個問題:這是 的一個女孩,你是怎麼知道的?。學生分別填上“有孝心”、“愛母親”或是“不辭辛勞”,並找到相關的語句進行了品讀。在學生彙報時我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進行了感悟、理解。並採用了指讀、引讀、齊讀等多種朗讀方式,體會人物的情感,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走進文本,從而受到潛移默化的愛的教育。

二、創設情境,感受人間真情。

在結束全文的學習後,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去感受生活中愛的存在,只要你有愛心,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愛的使者----聖誕老人,你能説一説你有沒有類似的經歷?這樣設計讓學生捕捉生活中愛的信息,讓學生懂得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聖誕老人”,讓學生的情感昇華。

不足:

1、時間安排不夠合理,課堂的小練筆:“我想對您説”這一環節給學生的時間不夠,學生表大地也就不夠充分。

2、拓展延伸不夠,只侷限於本文,沒有愛的體現。

我想,在語文課中,只有充分發揮文本、學生、教師三者的和諧統一,才能促進課堂教學質的飛躍。

語文教學反思範文篇8

在“減輕學生學業負擔,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這一新時期的.教育形勢下,小語專家們及時抓住機遇,對國小生語文教材進行了全面修改。我做為一名教師,這學期拿到三年級的語文教材時,感到尤為新奇,教材內容的多樣化,使我為之振奮。然而,我又擔心起來,自己應怎樣吃透新大綱精神,把握新教材內容,充分發揮新教材的精湛之處呢?

翻閲新教材,通過整體感知,我感覺它在教材的編排上有這四大“重”:

1、重良好習慣的培養。

2、練習形式多樣,重學生知識的積累。

3、重思想教育的滲透。

4、重學生能力的培養、素質的提高。為了使新教材真正發揮作用,我對具體實施新教材有了初步的構想:

一、以寫字教學為切口,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

小語大綱明確指出,“寫字是一項重要的語文基本功”,“對於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起着重要的作用,必須從小打好寫字的基礎”。我們老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忽視了這一點。而新教材已關注到了這個問題,在教材的開始,不再急於講授課文。而是打破了常規,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新學期初,我就注重了學生良好的寫字習慣的培養。通過觀察、模仿、練習,教給學生正確的執筆方法和寫字姿勢。利用寫字歌:“學寫字,要注意,頭要正,肩要平,身要坐直,紙放正,一尺一拳要記清,手離筆尖一寸高,寫字認真要心靜”,來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寫字習慣。要求學生寫字時,一定要跟寫字歌進行對照。老師隨時進行督促和指導。這樣下來,學生寫字時已是個個端坐。除掌握正確的寫字姿勢外,更重要的是要求學生寫好字。每課後的描紅練習,不可忽視,每天應安排一定的時間讓學生練習,良好的寫字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養成的,必須耐心細緻、精心地指導,並嚴格反覆長期的訓練,從而讓學生把字寫端正寫漂亮了。

二、大膽放手,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小語修訂版大綱認定,“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因而,“要加強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引導他們主動地獲取知識,形成能力。”孩子的成長基本上得益於自己的學習,課堂上的收穫實在是微不足道。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我決心真心實意地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三、把握訓練訓題,注重學生能力的提高。

新教材旨在使學生不要死讀書,讀死書,而是要把書讀活。在接受知識的同時,又要提高學生的能力。就拿口語交際這一訓練來説吧,不但培養了學生的觀察、思維、概括、説話等能力,更是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創新的天地,想怎麼説就怎麼説,無拘無束,暢所欲言。從而也為夯實寫作打下了紮實的基礎。在教這類訓練時,要精心組織,重“説”和“演”的訓練。如,我在教第九課《亡羊補牢》時,根據書上的插圖,實地模擬進行表演,這樣使學生的形象感知變得直觀化。學生在輕鬆愉悦的環境下,相互之間對起話來頭頭是道,不但“説”得到了鍛鍊,也使學生感悟了許多道理。

四、多讀、多看、多思考,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名學者。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提出“人才只靠人才去培養,能力只能靠能力去培養,才幹只有靠才幹去培養”的論斷。言盡之意就是説“名師出高徒”。當今,是高科技的信息社會,學生可以通過各種渠道獲取知識,開闊視野。有時提出的問題,老師也會覺得束手無策。新教材的內容更是從古到今,包羅萬象。這就要求我們每一位教師要力爭使自己成為一名學者。在學生眼裏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更要是智慧的化身,無事無物不曉。要使自己成為一名學者,我認為平時應該多讀書、多思考、多實踐、多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