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科學教學反思【新版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6.11K

科學教學反思【新版多篇】

科學教學反思 篇一

在第一個班教學時,提出這樣的命題後,馬上有同學提出反對意見:老師,北極星是動的。我納悶,差點讓我不知道如何處置。我詢問同學是從哪裏知道的,有同學是從百科全書上看來的,還有幾個是從書本最後的資料庫裏面看來的。我順勢問下去,那為什麼北極星是動的`,而我們教材上還説“不動”的祕密呢?(當時我的想法是告訴同學認識到動與不動都是相對運動的結果,並且還和觀察工具的進步、觀察時間等因素相關)。

同學帶着這樣的問題開始了課堂的學習,書本上展示的圖片,同學觀察比較後,能回答出來的東西很多,在這裏同學容易存在的疑問是:

1、北極星在兩幅圖片中位置有一些變化;

2、為什麼南極在也能拍到北極星?(這是在學完後同學形成的疑問)。

同學雖然有可能看見過北極星,但真正仔細觀察過北極星的同學,對北極星運行規律的同學知之甚少,這是學習此課的麻煩之處,其實包括我自身在此方面的知識也很缺乏。北極星為什麼不動,它周圍的星體(如北斗七星)圍繞着北極星又是如何運動的?書本上的模擬實驗很直觀,利用簡單的工具,同學們很快會發現星體圍繞北極星運動的規律(有些星體會出現東昇西落的現象,還有些始終出現在北極星周圍,另外還有一些一直處在地平線下方看不見)。而此時北極星始終堅持不動,此時同學似乎對這個“不動”多了一份理解。第2個活動,我把北極星貼在牆壁上,讓同學眼光盯着北極星,旋轉椅子,讓同學進一步明白,當北極星處在視線旋轉的中心,她可以堅持不動。第三個活動,利用陀螺做實驗,觀察物體旋轉時的軸心變化,我在教學時,效果不明顯,同學聽不明白,最後我只能直白的告訴同學了。這個活動的設計我覺得有些太簡化了,由陀螺運動的狀況就能讓同學聯想到地球轉動嗎,並且能夠引導出地球軸心可以相對不動,軸心也是可以傾斜着的。 最後我介紹了北極星和周圍北斗七星的運行規律,讓同學閲讀了課後資料,鼓勵同學自身通過多種途徑收集資料,更多地瞭解北極星和北斗七星的信息。

三年級科學教學反思 篇二

三年級綜合試卷包括科學和品德與生活兩部分各50分共100分。從整體上看,這份試卷既注重了考查學生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又考察了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減少了死記硬背的試題,增加了對所學基礎知識的實際應用。在命題上較符合新課程理念,對教師和學生提出了新的教學要求即:提倡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綜合實踐能力,加強學生實驗探究能力,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現將試卷及試題情況具體分析如下:

一、學生情況分析

從三年級開始,學生進入科學課的學習。在學習中,學生的知識與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都有一定的進步,知識的獲取、方法的掌握、技能的形成以及在生活中的運用,正逐漸的形成,激發學生熱愛科學、探索科學的興趣,為解開未知的世界奠定良好的基礎是科學課教學的重要目標。

二、試題情況與分析

本次檢測卷用各種的形式和方法去涵蓋我們想要發現的一些問題。試卷分為五種題型:選擇題、填空題、問答題、科學探究、課外實踐。符合三年級學生的特點。試卷將本學期所學的知識點分別穿插在這些題型當中,檢測的內容比較全面,到位。

從題的形式上來看,靈活多樣。如:填空,將枯燥的問答變成有趣的填字,學生比較感興趣,有利於記憶的調動。選擇題,佔得分數較多,但是有答案可選,降低了難度。使學生能夠權衡做答。不過,其中的題充分考察了學生的認真性,只有認真分析才能做對,充分體現了靈活性與認真性的完美組合。問答題與生活實際聯繫緊密,極易引起學生的興趣。科學課外實踐探究在學生掌握的知識基礎上又聯繫生活實際,充分體現了生活中的科學這一主題,更是引發了學生極大的興趣。試題中,要求學生髮揮想像力設計早餐食品,難度較大,也具有一定的挑戰性。

縱觀這份試題,我們感覺試題出的難易較適中,第一題填空,第一小題在“夏季的草叢裏,我們可以找到”,這道題注重了學生的日常生活實踐,考察的是學生實踐經驗的積累,但平原地區已經好多年沒有這種昆蟲了,只有山區有,一般情況下如果課外知識少,老師上課又沒有説過,學生就只能瞎猜。第五道小題考察的是學生的生活知識,學生只要看媽媽做過飯,或者自己親手做過飯,就能順利地答出這道題。從這道大題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試卷不光要考察學生的死知識,也注意對學生的生活實踐方面的知識進行考察,這些題的導向作用是很重要的,他會引導科學教學由應試教育逐步轉向素質教育。第三大題問答、第四大題科學探究、第五大題課外實踐同樣體現了這種導向意識。例如第五大題,關於課外實踐出的新穎別緻,具有想象力,即鍛鍊了學生的思維又考察了學生的能力。學生的回答各種各樣,如果不是事先講過,學生是答不好這道題的,得分率在50%左右。

總之,這份題出的有水平,全面概括了全書的內容,考察了學生的全面的綜合能力,達到了素質教育的考試水平要求。

具體情況分析:

第一部分:科學共五道大題

第一題選擇(10分)。抽樣的32份學生答卷中,有2個學生考了滿分,10個學生考了8分,18個學生考的不到8分;丟分較多的是第一小題,學生對於動物的生活環境有所混淆。

第二題填空(10分)。主要考察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其中有12個學生考了滿分,優秀率為88%;相對於其它的題得分較高,説明學生對於基礎知識掌握的比較牢固。

第三題問答(14分)。本題主要考察學生的生活積累及觀察利用能力,失分較高。平均分為6.94,丟分的主要原因是第一小題,學生對於“物體的沉浮”這節課學習的太死板,不能把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光注重“沉浮”的條件,而忽略了“沉浮”的原因,導致失分較多;第二小題是書上的原題,學生答錯主要原因是對於所學知識掌握不牢,還有教師督促不嚴。在以後的教學中,一定要多注意進行這方面的聯繫,多培養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和創新能力以及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四題科學探究(10分)主要考察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和科學思維能力。32個學生,有7個學生考的不到6分,平均分為7.39分,也是失分較多題之一。從得分可以看出學生對於動手試驗能力較差,也可以看出教師在這方面訓練較少,課上該做的實驗學生掌握的不牢固。在以後的教學中,應多重視實驗教學中的實驗過程和實驗方法的探究,多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語言表述能力。

第五題課外實踐(6分)此題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讓學生設計一種適合學生使用的早餐食品。平均分為2.24分,是失分最多的一題,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新能力。其中大部分學生沒有認真審題,誤把“早餐食品”理解或看成“新穎食品”,從課本上照搬,導致失分較多。

綜上所述,在以後科學教學中要重視學生思維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加強訓練學生對物體的抽象、概括、推理能力以及運用科學知識協同配合應用於實際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課堂上多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積極創設生活情景,讓學生的學習和生活融為一體,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二部分:品德與社會

此試題出的難度不大,尤其是第二題我能分清對與錯、第三題我會選、第四題我會連丟分不多;第一小題填空題,以書中整段的句子作為填空的考題,由於學生用詞不當,不按原文填空導致得分不高;學生丟分較多的題是第五題我會答,不是他不會,是答題時不認真,不會組織語言,通過此題可以看出學生們的想象力、表達力、和實踐能力比較缺乏。從我鄉學生考的成績看是比較不錯,但從試題來看,學生考的成績並不理想。有些學生不是不會做題,而是不認真讀題,在以後教學中應多培養、多訓練學生答題的能力以及歸納總結能力。

總之通過這次調研考試,能摸出我們教學的薄弱點;看出學生在做題時不認真麻痺大意;也反映出我們教學中的弊端。為更好的做好下學期的教學工作提供了經驗借鑑。

三、學生答卷總體情況

本次檢測學生的總體發揮不是很好,沒能夠將本學期的知識點盡數掌握,綜合運用力不是很強。説明學生在科學概念、科學興趣以及科學態度、科學方法、科學能力方面還需努力。

四、考後反思

三年級學生的學習嚴重缺乏生活經驗。在課堂學習中,他們只注重知識的獲取,而忽視了知識的生活來源,學生在生活實際中沒有去關注身邊的一些事情和現象,現代社會發展的趨勢和動向以及我們人類共同關注的問題,這是與新的課程觀不相適應的。

學生的學習應該以生活為基礎,生活是學生學習的源泉和基石,但是學生對生活的關注太少。在與學生的交流中發現,他們的生活環境是那樣的單調,沒有時間、機會和條件去接觸新鮮的事物,只能侷限在學校、家裏。這對孩子們認識社會、瞭解社會帶來了一定的不利影響,教師需要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渠道。

另外,三年級孩子正是良好學習習慣形成的關鍵時期,我們在平常教學中缺少系統的訓練,很多孩子不會傾聽,不會合作,還有一部分學生自律性不強,甚至有的學生影響同伴的學習。這些問題都是我們今後教學工作中應該狠抓、努力提高的地方。

五、今後教學工作的思考

1、在以後教學的過程中,要抓好基礎知識與技能的培養與習得。在教學中,一定要一課一得,將課中的知識點進行強化,逐一過關。另外,還要多進行課外的拓展學習,進行相關聯的引申,便於把教學搞活。

2、重視科學概念的教學。利用概念圖讓學生建立科學概念之間的聯繫性,提高科學概念的理解力。

3、優化教材,用教材教,加強方法指導。加強“科學與生活聯繫”指導,給學生提供運用科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機會與方法策略。

4、尋求優化課堂教學的方法與策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水平。

經過這次考試,通過試題分析和答題分析,找出了自己工作中的不足和欠缺。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需要轉變教學觀念,揚長避短,嚴格要求學生,爭取在下學期教學工作中通過努力提高教學質量。

科學教學反思 篇三

《蛹變成了什麼》一課的教學目標是認識蠶蛾是蠶的成蟲,分雌蛾和雄蛾。雌蛾和雄蛾受精後,雌蛾產卵繁殖後代。指導學生觀察和描述蠶繭發生的變化和蠶蛾的形態、行為。在觀察比較中認識昆蟲的外部特徵。從而領悟到生命的神奇,進一步培養觀察動物的興趣。

對於蠶蛾,有部分同學有害怕的情緒。首先教師要理解他們。然後是要想辦法幫助他們克服這種害怕的心理。我在課堂上先是告訴他們這些蠶蛾對人沒有危害,也不咬人,讓他們先安心。然後我把蠶蛾輕輕放在自己,不做出任何反感動作(確實我自己也不喜歡這些看上去毛呼呼的`東西),讓學生建立起安全的意識。最後,再讓學生自己進行觀察,鼓勵他們將蠶蛾近距離觀察。這樣處理後,學生大多數都可以按要求做到細緻觀察。

《標準》中指出:我們要尊重兒童在科學學習中所表現出來的個別差異,根據他們的興趣愛好、情感態度、知識能力等方面的特點,因材施教,幫助他們實現個性化發展。科學課沒有絕對的“模式”可套用,我們應根據學生的不同、教材的不同,去精心設計。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的把科學探究落到實處,把新課程改革落到實處。

科學教學反思 篇四

三年級的《科學》教學最終完成了,從實際的教學效果來看還算不錯,有一些感悟和想法值得記錄下來,以促進自我不斷提高。

感悟一:準備好豐富的材料,是提高活動效率的根本保障。

在開學備課時,我就擔心第四單元的教學對教師、學生來説有必須的難度,因為本單元教學需要很多的探究材料,沒有這些探究材料,學生的自主探究將會大打折扣。還好,學生有學具,裏面的材料雖然不是太好使用,但畢竟每個學生都能夠參與實驗,自主探究了。同時課前合理選擇有結構的材料,製作教具,準備材料也需要很多的時間和精力,但這些課前準備工作,教師必須要抽出時間,精心準備,因為它是有效開展探究性學習的根本保證。

感悟二:精心設計教學活動,是學生本事發展的重要載體。

科學課的教學目標應當是多元化的,它不一樣於以往的自然課只注重獲取知識,培養本事,還需要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學習探究的方法,培養他們的科學素養。每次上課前,我都會對每課的教學目標進行一個定位與解讀,再將這些目標分解到各個教學活動中去,力求經過一節課讓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上都能有所得。一節課教學看似簡單,但實際上學生經歷了從推測——科學檢測——構建認知的探究過程,學會了科學檢測的方法,建構了導體與絕緣體的概念,更重要的是培養了他們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

感悟三:關注細節,打造亮點。

回顧所上的一些課,為什麼總感覺缺少一點精彩反思原因,實際上是自我在課堂教學中過多地注重對教學的預設,哪怕是一個環節或一句簡單的問話,我都會精心地揣摩,力求一杆見影,做到胸有成竹。但由於自身課堂臨場洞悉力不強,缺乏必須的教學機智與技巧,有時候為了完成預設的教學目標,忽視了學生“節外生枝”的提問,即使讓學生對這些生成性的問題進行研究,也只是簡單的一帶而過,往往不能抓住有利的時機,合理開發成的課堂資源。誠然,備課前對教學活動的預設能保證教學活動有序有效地開展,但我們的備課不能設計的太完美無缺,還需要留一些空白讓學生“潤色”,很多有經驗的教師,他們就是善於運用智慧去捕捉課堂中每個細節,將“意外”轉化成動態生成的資源,於是造就了一個個精彩的課堂。的確,課堂教學無小事,作為教師僅有不斷從小事中、從細節中多思考、多探究,才能從“小處做出大文章”。

科學教學反思 篇五

教材分析

1、內容

《火山》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湖南版六年級上冊的第10課,它與《地表在變化》、《地震》、《巖石也變化》、《走進礦產》、《人類對地表的影響》共同組成了該冊教材的《地表變化的奧妙》單元,《火山》是本單元的第3課。

2、內容簡析:

本課設計了三個部分,分別是模擬火山噴發的活動,關於火山噴發預報以火山噴發利、害的相關知識(以科學在線形式呈現的),還有一個寫科幻短文的拓展活動。

學情分析

由於火山是生活中不常見的自然現象,因此大多數學生都沒有見過真實的火山噴發,關於火山方面的知識也瞭解較少。有的學生可能通過電視或網絡對火山噴發成因、危害等有一定的瞭解。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目標:

1、能夠獨立操作火山噴發模擬實驗,提高動手操作能力。

2、能初步根據模擬實驗推測火山噴發的成因。

3、能在科幻小説《地心之旅》的啟發下,寫一篇關於地球內部情況的'科幻小短文。

4、能從正反兩個方面辯證的説明火山噴發造成的危害以及帶來的好處。

5、能發揮自己的空間想象力和創造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樂於把自己知道的火山的知識與其他同學進行交流。

2、能大膽推測地球內部的情況。

3、能產生探究地球內部祕密的慾望。

科學知識目標:

1、知道火山噴發的原因。

2、能初步推測地球內部存在什麼物質。

STSE目標:

1、能夠體會科學技術發展在火山噴發預報方面的作用。

2、能夠知道噴發對環境的影響。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模擬火山噴發。

教學難點:

根據火山噴發模擬實驗推測火山噴發的成因。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本節課,根據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的確定,結合學生的學習實際,我設計了創設情境,引發問題;模擬實驗,展開探究;展開想象,大膽推測;表達交流,形成結論;科學在線,開闊視野;科幻短文,拓展延伸六個環節。

教師活動:課堂上教師播放智利柴騰火山噴發視頻,引導學生設計、模擬火山噴發實驗;想象、推測火山成因,相互交流有關火山知識,開闊學生視野。課下欣賞科幻書,撰寫科幻小短文、繪製科幻繪畫。

學生活動: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觀看視頻,介紹自己觀察到的現象,提出自己想要研究的問題,確定本節課將研究解決的問題。討論設計實驗方案、分組實驗。交流實驗中觀察到的現象。小組討論後用歸納性的語言進行交流,總結火山噴發的成因。然後閲讀關於火山噴發的資料。與同伴交流所得的知識。(重點交流關於火山噴發預報的知識記錄拓展內容)課下撰寫科幻小短文、繪製科幻繪畫。

設計意圖:視頻是學生所感興趣的,因此學生的注意力必定會十分集中,這樣便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然後,在觀察現象的基礎上學生會提出問題,教師引導學生將問題聚焦,確定本節課的研究內容。 學生最喜歡動手操作,通過親自體驗學生更能清楚地觀察到實驗現象,為下一步推測火山的成因及地球內部的情況奠定基礎。對國小生來説,進行信息和數據處理正是“動腦”的時候,應該引導他們運用推理的思維來進行分析。本部分是本課的一個難點,也是培養學生想象力、推測能力的重要載體。形成結論是對所收集整理的事實證據進行分析、綜合、推理的過程,引導學生對研究的問題形成結論,對在其頭腦中形成科學概念是有幫助的實驗不是唯一的學習方式,科學閲讀同樣是獲取信息的一種重要途徑,也是一種探究。特別是對於學生很少親身經歷的火山、地震等,這種學習方式是必要的。火山噴發的前兆是科學家正在攻關的難題,學生可能知道的並不多,提出這個問題,重在引發學生進行深度思考。發展學生的探究興趣,引導其從研究火山拓展到研究地球內部的構造,同時也為學生提供一個發揮想象力的舞台。有的學生文字表達水平欠缺,可以用繪畫形式表現,無疑是一種補充。

四年級科學教學反思 篇六

科學課程在培養國小生科學素養的時候,重點不在於科學知識體系的傳授,而在於引導學生親身敬禮科學探究的過程,激發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形成科學的態度和探究的能力。

通過對四年級上冊《水裏有什麼》這一課的教學,我更加深刻的體會到科學課程在培養國小生科學素養重點在於引導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激發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形成科學的態度和探究能力。

四年級學生的科學探究主要以系統的觀察為基礎,對於生活中常見的水,經過觀察能夠發現一些平常未能發現的祕密,這樣能使學生從中獲得成就感。本課以“觀察探究”為主線,讓學生親身敬禮這樣的一個過程:提出問題—觀察問題—整理討論—得出結論等一系列探究活動,使他們在科學探究的過程,體驗科學樂趣,增長科學探究的能力。

在探究活動中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在教學中對於各個環節應由學生自行定奪。學生在寬鬆的環境下,學生大膽的參與到探究活動中來,在盡情的實驗中,創新思維,動手能力表達能力都得到了培養。探究活動中,學生以小組進行活動、討論。學生髮表自己的意見,更容易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

科學教學反思 篇七

三年級科學下冊《空氣的流動》教學反思本課以家裏暖氣片安裝的位置為出發點,引導學生思考並提出問題,暖氣片旁邊的空氣受熱上升之後,留下的空間被誰佔據了?學生有前兩節課的學習,能夠很快地説出來是空氣佔據了,這時需要教師引導他們思考:你的空氣和熱空氣相比呢?學生會提出冷空氣這一詞。緊接着為了讓學生獲得更多的生活經驗,教師出示演示實驗,模擬房間的'情況,這時教師需要讓學生明確演示箱各個位置模擬的物體。這個演示實驗由於要觀察線香煙的運動狀態,所以教師需要提前做好相應的準備工作,比如關閉門窗,另外由於線香的煙不易觀察,所以我想到用黑色的卡紙做背景,但是事實在操作的時候起不到很大的作用,因此我覺得還是需要準備標準的實驗材料,即有孔的玻璃箱,粗些的線香,讓實驗效果明顯些。這樣更能促進學生利用模型蒐集證據的意識。這節課最難的是實驗結果的描述與整理,由於演示實驗的效果不是特別的好,所以在得出結論時很多的學生有些迷茫,一半的學生可以在教師的引導説出:熱空氣上升後,周圍較冷的空氣會流動過來,補充熱空氣上升後留下的空間。這節課這裏我覺得還需要引導學生意識到空氣是可以流動的。最後的擴展環節,很多的學生沒有見過爐子,所以教師還是需要對這個物體進行介紹,關於如何控制火力大小的問題,學生可以説出相應的操作步驟。

三年級科學教學反思 篇八

在學生成長過程中,對自然的認識很多是以“接受”的方式形成的。這種“接受”的形式各有不同,有的是被告知,有的是在活動過程中感受到的,更多的是在日常生活中感性的觀察所“積累”的。正因為如此,我剪輯了一系列有關自然現象的影片,通過“對自然事物的感受”“對自然現象的好奇”“問題的發現和提出”這一線索,鼓勵學生觀察、思索身邊的自然現象,引導他們自覺地提出疑問,激發探究的興趣,形成對科學本質的理解,而更重要的是從他們習以為常地“積累”中怎樣得到一個真切的體驗,怎樣感受到科學的魅力:從問題開始,可以進入科學的世界,科學就在我們身邊。

根據《科學課程標準》和教材的要求,我在教學組織形式中加入了小組協同和小組討論等形式,鼓勵學生勇於表達自己的觀點,培養了學生相互協作和交流的能力。

在國中學生的想象中,科學研究是高深而神祕的,而且可望不可及。為了消除同學們的這種畏懼心理,我在中插入了《伽利略 擺的等時性》動畫片,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情景中理解科學研究是一個探索發現的過程,需要用到很多的科學知識和科學方法,需要在實驗室裏一絲不苟地工作,需要協作和交流。日常生活中,我們也常通過簡單的實驗來檢測一些科學理論。“金魚在水裏上浮和下沉”,這是一個大家都非常熟悉的現象,為了理解這一現象,我安排了一個“會沉浮的氣球”的演示實驗。在實驗過程中我注意引導學生觀察現象,指導學生把觀察到的現象用語言表達出來。

在這節課最後我安排了“科學技術改變了世界”這部分內容的討論,學生們各抒己見,在討論和交流中明白了科學的發展是無窮盡的,人們在不斷提出和發現新問題的過程中,推動了科學不斷地發展,科學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對生產和生活帶來了極大的好處,但也會給人類帶來災難。要協調人和自然的關係,保護環境,才能創造更為美好的生活。

科學教學反思 篇九

磁鐵在幼兒的生活中並不陌生,在上課時,我們經常會使用,孩子每天都接觸,因此我把目標設定為:第一點是在探索中發現磁鐵的特性,充分感知磁鐵的特性,對之產生興趣。第二點是能動手動腦,想辦法解決問題,體驗成功的快樂。活動中我設計了三個環節,導入時創設問題情景:老師不小心把許多回形針散落在地。這樣能引起幼兒的思考,幼兒憑藉自己已有的經驗來回答,有的認為:可以用手將回形針一一撿起;有的認為:可以用乾淨的掃帚把回形針掃成一堆,再用手撿起來……,幼兒的想法比較接近。對於幼兒的回答我做出了積極的迴應,在對他們的回答表示肯定的前提下,引發幼兒思考:能不能借助其它的物體?在我的引導下,話音剛落,一名幼兒快速的回答:可以用磁鐵。

於是,我讓他嘗試用磁鐵來將散落在地的回形針撿起來。第二環節是感知、探索磁鐵能吸住哪些東西。此環節中,我為幼兒提供了不同的材質的物品,讓幼兒自己的探索,從而更好地認識磁鐵的特性。幼兒通過操作,知道了磁鐵能吸住鐵製品,對於木製品,塑料製品不起作用。第三環節為幼兒提供了幾個小遊戲,遊戲是幼兒感興趣的活動,通過遊戲能充分調動幼兒的積極性,可以讓幼兒在輕鬆的氛圍中進一步感知磁鐵的特點。

在整個活動過程中,我發現幼兒對生活中磁鐵的運用沒有生活經驗,只能藉助圖片或是實物來豐富幼兒的經驗,如冰箱門的封條、門吸、磁性黑板、電話等等。我們在開展活動時,不僅僅是科學活動。一定要對班上的幼兒現有基礎有一個充分的瞭解,從而讓幼兒真正在每個活動中學有所得,學有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