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六年級語文課後教學反思新版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3.08W

六年級語文課後教學反思新版多篇

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一

這段時間,六年級語文教學進行了一個多月的總複習。複習是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的必要環節。學生通過複習,將學過的知識進行回顧、歸納、總結,從而達到加深理解,系統吸收、靈活運用的目的。複習的效率和效果是學生能否獲得大豐收的關鍵。因此,複習過程中我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抓好基礎知識。

針對學生對已學基礎知識,因時間久,部分已遺忘的共性,本着“依綱_本”和“温故知新”的原則,要求學生一步一個腳印,紮紮實實搞好基礎知識的複習。如拼音、字的音、形、義,古詩的背誦默寫,積累運用中的讀背內容,要求會背誦的課文等,必須讓大部分學生熟練掌握。

二、根據學生特點及每個學生的不同情況

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訓練方式靈活多樣。平時學生看的題樣少,練的題型也少,現在,開展各種各樣的語文活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發散學生的思維,培養他們舉一反三的能力。如連詞成句,把句子寫具體,如何區別運用形近字、同音字,句式怎樣互相轉換,擴句縮句、寫比喻擬人誇張句,修辭手法,寫作方法,説明方法等都應讓學生勤練。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輔導,還應多關注中下生。

三、應加強閲讀理解的課堂限時訓練

並重點講評答題技巧,幫助學生理解文章中的重點詞語、難句、長句,逐步引導學生對文章的理解走向思維正確的方向。還應該多給學生提供不同題材的課外短文,設計多樣的問題,讓學生運用所掌握的閲讀方法去完成。特別是用好複習綜合卷和複習冊,在訓練過程中,使學生的閲讀能力得到不斷提高。

四、習作方面

教給學生如何根據題目要求把一文多用。寫作在試卷中佔40分,分值不小。但多數學生平時不願意寫,也懼怕“寫”,認為這是丟分題,其實不然,通過強化訓練,學生都可以拿到分。還要不斷地給學生總結不同體裁文章的寫作方法、寫作中經常用到的詞彙、短語和句型,讓學生做到心中有數。

總之,要想上好語文複習課,提高複習效率,就要整體把握教材,採取合適的複習形式,關注學生的自主發展,使學生通過主動參與、合作探究,達到對語文知識的深入把握和語文綜合能力的提高。

六年級語文課後教學反思 篇二

自己初讀課文《草蟲的'村落》就覺得有趣,草叢是村落,甲蟲是村民,還有遊俠,遠方親戚,音樂家,工程師……多麼奇妙的想象,多麼有意思的故事啊。我想這篇文章學生也一定會喜歡。果然,大概學生天生對小蟲感興趣,閲讀課文的時候,學生充滿了熱情,也追隨着作者的目光進行一次奇異的遊歷,從中感受草蟲的生活以及作者豐富的想象和獨特的感受。

一、抓住關鍵詞,享受樂趣

在解讀第一自然段的時候,有的學生抓住“又”字説作者肯定經常這樣來觀察草蟲;有的學生抓住“躺”説作者看似悠閒,其實在動腦筋;有的説在靜謐中觀察作者也不害怕,反而很愜意。於是我讓學生想象作者可能怎樣地躺着,姿勢會有哪些。學生就展開了想象,有的説躺成一個“大”字;有的説手託着頭,翹着二郎腿;有的説嘴裏叼着一根狗尾巴草;有的説趴在地上,託着下巴,翹着小腿……在學生的説中,發現他們真的彷彿就是作者,彷彿也就在草叢中,看喜歡的小草蟲。

二、抓住標點,展開想象

文章末尾,作者寫到:“我還看見了許多許多……”於是問學生,作者在這村落裏還可能看到哪些村民呢?他們有什麼職業,都在幹什麼呢?可以仿照課文的寫法,像作者一樣展開豐富的想象,寫一寫你可能看到的一種或兩種小蟲。

由於前面感悟的到位,學生興趣也比較濃厚,他們紛紛拿出筆和紙開始寫,後來的小練筆都還不錯。

這課堂小練筆,在學生感悟文字,體悟寫法的基礎上進行,對學生沒有一點負擔,反而是輕鬆上陣,一蹴而就。

學生通過學習課文,加上自己練筆,知道了動物、小蟲也有家庭,也有父母,也有兄弟姐妹,也有愛人,也有可愛的一面,也有自己豐富多彩的生活,從而增強了閲讀的興趣,感受到語言的美麗,對學習文章的表達也更感興趣。

六年級語文課後教學反思 篇三

這篇課文講述了1932年秋天,“我”在上海內山書店見到魯迅先生一面的事,表現了魯迅熱愛勞動關懷進步青年的高尚品格,抒發了對魯迅先生真摯而又課文分兩部分,先回憶“我”同魯迅先生的一面之交,後講述“一面”對我的影響和激勵。回憶同魯迅先生的一面之交是課文重點展開敍述的。課文在描寫人物外貌、語言、動作以及“我”的感受時,不惜濃墨重彩,細緻入微。特別是六次外貌描寫,由遠及近,由粗到細,逼真傳神,給人一種“一面”勝似數面之感。第一次是在遠處,在暗中,“我”是在無意中“望了一下”,因而人物形象“模糊”,從整體上勾勒出人物的身材、年齡。第二次是在近處,在明裏有意識地進行觀察,刻畫比較具體、細緻,重點描寫人物的面容和精神,由形入神、形神兼備地寫出了人物的氣質。第三次更近了,作者面對面地“驚異”地望着魯迅,觀察更細緻,連煙嘴是“黃色”的、安煙的一頭已經“燻黑”也看清了,使形象更加完整清晰。這三次外貌描寫,都抓住了魯迅“瘦”的特點,連同另外三處寫“瘦”,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選編這篇課文,一是讓學生感受魯迅先生關懷進步青年的高尚品格;二是導學生揣摩抓住外寫畫人物的方法。

(一)在教學上我努力探索“任務驅動”教學法,並堅持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實施。 “任務驅動”教學法,就是教師或者學生根據教學要求提出“任務”,以完成一個個具體的“任務”為線索,把教學內容巧妙地隱含在每個“任務”之中,學生自己或者在教師的指導下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然後進行具體的操作,教師引導學生邊學邊做完成相應的“任務”。“任務驅動”主要結構是:呈現任務——明確任務——完成任務——任務評價。説實話,我雖然這幾年一直是這麼上略讀課文的,但還是在這堂課下課後才聽到吳老師説到“任務驅動”這個詞。回家後,我馬上上網查,才知道這就是“任務驅動”。這兩年我一直比較關注略讀課文的教學,因為兩年前一次異常失敗的略讀課讓我一直反思至今。在各種信息積累的過程中,我抓住了一句話“能常規的就常規,能不變的就不變”。當聽到這句話時,我感覺眼前的雲霧一下就撥開了。教學本身是一件很“單”事,何必搞的那麼繁瑣呢?略讀課文前面都有學習提示的,這都是編者精心安排的

(二)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讀透課文,在學生了解課文主要內容、理清課文脈絡之後,交流寫作背景,對學生理解課文能夠起到極大的幫助作用,更好地體會魯迅的高尚品格以及作者在當時情況下的特殊行為。

(三)找出文中的六次外貌描寫,主要抓住外貌描寫進行學習,層層推進,以讀代悟,讀悟結合,重點分析對魯迅先生的三次外貌描寫,使學生從中體會魯迅的偉大精神品質。 體悟了作者的寫作方法,並引導學生將其運用到實際訓練之中,較好地培養了學生的寫作能力。

國小六年級語文的教學反思 篇四

課文《最大的麥穗》講述的是古希臘大學者蘇格拉底給學生上的一堂課,讓學生走進麥地去採摘一個最大的麥穗,雖然弟子們兩手空空,卻收穫了一個道理,人的一生必須實實在在地把握眼前的機會,不能東張西望,錯失良機。

文章本身的思想性很強,對於六年級學生來説是有一定難度的。但我認為學生有學習潛力,他們已具備了較強的獨立識字能力,默讀有一定速度,能夠在語言環境中理解詞語的恰當意義,能夠聯繫上下文和自己的已有經驗推想文中有關詞句的意思,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他們有對文本的獨特感悟、思考和體驗,他們更有在交流和討論中提出自己看法的激情。這是我對學生學習狀態的分析,它提示我的教學設計中該如何整合利用學習資源。

一開始我就讓學生認真默讀課文,邊讀邊畫,邊思考,把自己的感悟、理解寫在書的旁邊。給足了學生讀書的時間,讓他們有充足的思考的時間,然後再讓他們在小組討論,發揮大家的長處,聽取別人的意見完善自己的觀點。最後再在班上交流。這樣做大大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開動了學生腦筋。

當學生都找到顯而易見的答案時,我再進一步提問-----學生是用心尋找,麥地裏明明有最大的麥穗,可學生為什麼就是沒有摘到呢?引導學生髮現自己認識上的矛盾,懷疑自己已有的理解,促使認真研讀課文,更積極思考去尋找問題的答案。在充分交流討論的過程中,我真的希望自己能有蘇格拉底的“助產術”,我希望適時的引導能讓學生加深認識,我希望巧妙的點拔能讓思維混沌的學生豁然開朗,我希望精要的引領能幫助學生思維提升。可我經驗不夠,機敏不足,現實的'課堂或許和理想有一定距離。尤其在預設中我是希望孩子在談關於最後一小節的理解中結合實際來談的,可是我引導不到位,學生沒有汲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