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關於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調研與思考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26W

關於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調研與思考

鄉村振興戰略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X各地需要立足區域發展佈局,牢固樹立鄉村振興一盤棋的思想,統籌協調強化資源要素保障,守住糧食安全和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兩條底線,紮實推進重點農業產業鏈建設、鄉村建設行動以及鄉村治理,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邁出新步伐。

一、X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面臨的現實困境

當前,X全市共有鄉村人口209萬,佔全市總人口的35.91%,共有鄉鎮92個、行政村2253個,農村人口多,發展任務重。雖然X農業農村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績,但與其他農業強市相比,還有一些短板和差距,在鄉村振興戰略推進實踐中存在現實困境。

(一)產業動能困境:產業關聯存在鏈接“斷點”

1.農業產業綜合競爭力較弱。一是農業產業化水平還不高。X全市農產品綜合加工率約為70%,精深加工率只有20%左右。六大重點農業產業鏈建設存在短板,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數量不多,農產品特色品牌競爭力不強,產業鏈還不夠強,附加值不高。三產融合的層次不高,規模不大。二是政策兜底剛性需求大。2022年以來,新認定的貧困監測對象大多是因病、因殘或者突發事故導致家庭失去了主要收入來源,人均收入立刻下降到貧困線以下造成貧困。三是產業基礎不夠牢固。農村地區產業幫扶項目基本擁有了較好的基礎,但資金、技術、人才、市場支撐還不強,部分項目需要依靠幫扶單位、幫扶資金才能運行,獨立抵抗市場風險的能力偏弱。

2.農業品牌整合力度較小。一是產業發展不足,對品牌的培育力度有限。比如,X市水產、家禽、富硒稻米和果蔬等特色農業資源優勢發揮不充分,未轉化為產業發展優勢、品牌效應優勢,在精細化、特色化、功能化上做得不深入。二是農業產業化鏈條緊密度有待進一步提高。在農產品加工結構方面,初級產品、粗加工、低附加值產品多,精深加工、高附加值產品少。三是農業中小企業融資瓶頸有待進一步突破。中小農產品加工企業總體規模偏小,抗風險能力較差,有效的抵押物不足,銀行信用等級不高,較難獲得銀行貸款。

3.城鄉產業聯動“梗阻”。一是農業生產成本高,純收益較低。一方面是農業生產成本高,種糧的化肥、農藥的成本高;另一方面是農產品收購價格低,中間商壓價收購,達不到政府的保護價。二是土地指標限制。雖然X市安排了10%的建設用地計劃指標,專項用於滿足鄉村產業用地需求,但是很多鄉村發展和建設的土地指標供需仍具有較大的缺口。三是過度園區化影響村域經濟活力。農民向小城鎮集中,土地向園區集中,增加了鄉村企業的運營成本。四是縣鄉村三級物流體系不健全。國內運輸通道“梗阻”,限制了鄉村流動性服務業發展。

(二)主體行動困境:主體協同不足與組織化薄弱

1.農業組織化程度偏低。一是鄉村人才隊伍結構不優。隨着鄉村振興戰略深入推進,專業技術、創新創業、經營管理等方面人才需求越來越大,人才總量不足的問題日漸凸顯。與此同時,大量農村人才不斷流入城市,留在農村的人才呈現漸老漸衰之勢,導致城鄉人才結構失衡。二是農民羣眾主體作用發揮不明顯,主動參與意識不強。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調動廣大羣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不夠,不同程度存在“政府幹,農民看”和“幹部幹,羣眾看”的現象,農民羣眾在鄉村建設中的主人翁意識不強。部分羣眾對於鞏固脱貧攻堅成果和鄉村振興工作缺乏參與性、主動性和積極性。三是農業生產標準化程度低。標準化生產是農業對接市場的有效方式。比如,X市的鮰魚養殖業,農民很難統一產品品質、規格和品種。

2.農技人員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不足。鄉鎮綜合配套改革後,X全市4.5萬餘名基層農技人員全部退出事業編制,目前通過以錢養事方式聘用的農技人員只有1635名,其中50歲以上的有919人、佔56.2%,既存在數量上的缺口,又面臨年齡老化的問題。此外,新型經營主體仍然小散弱。目前,X全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共有3.13萬家,其中家庭農場1.7萬家,每家年平均經營收入22.2萬元,比全省平均25.6萬元低3.4萬元;X全市市場登記的農民合作社共有1.1萬家。全省共有國家級示範社9000家、社均年經營收入1514萬元,X市只有469家、社均年經營收入約1200萬元。新型經營主體自身實力不強,聯農帶農作用還不明顯。

3.黨員幹部認識有待加強。個別地方基層幹部存在精神鬆懈現象,少數幹部對後續幫扶工作的重視程度有所下降,思想上出現“喘口氣、歇歇腳”的傾向。對鞏固脱貧攻堅成果重要性認識不足,工作研究不多,理論學習不夠。少數部門工作人員和駐村幹部對現行政策和基層基本情況不能做到“一口清”。鄉村振興機構的職責職能有待進一步明確,尤其是鄉村建設行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等工作職責尚未明晰,導致基層工作推進較為被動。

(三)供需錯配困境:城鄉生產與消費對接不暢

1.發展不平衡不充分。X市2021年農民人均收入18259元,比全省人均收入低672元;城鎮居民人均收入40278元,比全省人均收入低7134元,城鄉收入差為2.2∶1,差距仍然較大。“三農”投入有待加大。2020年,X市級財政支農投入為19.834億元,而X市為55.27億元、X市為40.08億元、X市為34.14億元,差距十分明顯。僅高標準農田建設資金,X市建設標準約為2000元畝,市級投資300元畝;X市級投資600元畝,高效節水項目市級再投資300元畝;X市按照不低於600元畝配套。

2.城鄉基礎設施差距大。現在城鄉還是兩個“天地”,城市地鐵公交出行便利,但約三分之一的村內道路尚沒有硬化。目前我國城鎮化率為64.72%,生活在農村的居民有6億左右。即使以後城鎮化率快速提高,達到70%以上,生活在農村的居民仍然有4億多。如果將來城鄉各方面差距進一步拉大,越來越發達的城市與越來越蕭條的鄉村形成鮮明對比,就會影響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從整體來看,X市農村人居環境還有進一步改進的空間,尤其需要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和提高公共服務供給水平,農村生活垃圾及污水處理的長效機制還需進一步完善。

3.城鄉公共服務體系不健全。X農村居民養老金水平僅為城鎮職工的十五分之一,新農合與城鎮居民醫保差距不小。公共服務設施不健全,衞生院、福利院、集貿市場、中心國小等基礎設施,離高質量服務羣眾目標還有差距。部分鄉村振興示範村規劃設計單位沒有全面深入瞭解本地的歷史文化和產業發展,編制的鄉村規劃不夠全面和科學。少數村莊自然生態的建設和道路硬化、綠化沒有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景”,缺少特色。另外,還存在補貼標準的地方差,全市在標準農田建設上,山區和平原補貼一樣,山區開發難度更大、成本更高,理應補貼更多,資金分配和績效考評理應增加地方差的權重。在村域建設發展服務方面存在較大的城鄉和地區“剪刀差”,削弱了部分村莊發展活力。

二、新時代X鄉村振興的推進路徑

(一)開發特色資源,打造產業新高地

1.壯大集體經濟,發展村域優勢產業。鄉村產業是推進農業農村發展的經濟基礎,在現階段尤其要推動光伏產業、特色農產品加工以及縣域鎮域傳統制造業和服務業的發展。通過產業發展,增加集體收入,壯大村集體經濟。比如,X鄭場鎮大力發展光伏產業;先鋒村推廣鱔魚養殖技術,在村辦公樓旁邊建立黃鱔交易市場,收取買賣雙方4‰的服務費,每年實現村集體收入達到300萬;頭潭村進行產業調整種植種香米,與恆泰米業公司合作,公司提供種子和指導,以高於市場價收購,增加村集體收入和村民收入。另外,基於“共享”理念的農業發展模式對於推動村域產業發展的意義重大。比如,X市華五村充分利用地理位置,建立了一個300畝的共享菜園,實行企業式菜園經營模式,出租給單位或個人,村屬企業收取維護費,增加了村集體收入。

2.壯大優勢產業,尋找富民增收突破點。發展特色產業是促進農民增收、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一環。通過向鄉村投入更多的資金、技術、人才等生產資料,以產業發展帶動農民增收。一是通過就業幫扶、安排公益崗位幫助脱貧勞動力人口就業,促進增收。二是通過產業帶動幫助增收。市場經營主體以及龍頭企業通過土地流轉、入股分紅、訂單種養業、代購代銷、技術帶動等方式帶動農户增收,主要包括一般户、脱貧户和監測户等。同時,帶動農户務工就業也是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方式,尤其需要推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業龍頭企業緊密合作,與農民建立緊密的利益聯繫,充分挖掘本地資源來發展產業。比如,X縣王家坪村興辦小提琴生產基地,每年製作各類型號小提琴5500餘把,年收入達到5000餘萬元,幫助羣眾在家門口實現就業增收。

(二)培育農業主體,構建產業新矩陣

1.增強農業經營主體支持力度。通過實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提升計劃,加大國家級、市級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新評定一批農業產業化市級龍頭企業,形成“三級聯動”發展格局。支持龍頭企業參與優勢特色產業集羣、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產業強鎮等項目建設,培育一批“產學研推用”緊密結合的“產創聯合體”。同時,構建產業與農民的利益聯結機制。鄉村振興的核心問題是提升農民幸福感和生活品質,重點是增加農民收入,關鍵在於如何讓農民參與鄉村建設、鄉村發展紅利如何讓農民共享、如何讓產業發展與農民增收有連接。

2.打造農民安居樂業的美好家園。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目標。X大力推進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活動,通過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為農村建設和農民生活形塑良好空間。要加強畜禽養殖污染治理,紮實推進廁所革命、垃圾分類,全面落實河湖長制,進一步完善農村衞生清運保潔機制。比如,X市幹河街道辦組織各村利用村規民約、門前三包、道德評議會、積分制管理等方式,發動羣眾清理自家前庭後院,推動環境整治由“村莊美”向“庭院美”拓展;X縣積極踐行“兩山理論”,統籌打好藍天、碧水、淨土、青山保衞戰,啟動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五年提升行動,深入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2022年整合項目資金6500萬元,支持28個美麗鄉村示範村建設;X市胡場鎮四號村牆體立面改造510户,栽植垂柳、梧桐等樹木3700棵,讓村容村貌由“一處美”邁向“一片美”。

(三)優化城鄉資源配置,推進公共服務均衡化

1.延伸區域產業鏈和生產網絡。根據區域資源稟賦,建立產業鏈和延伸生產網絡,盤活農村資源,實現城鄉資源有效匹配。一是鄉村多元主體聯動,形成了橫向和縱向的產業聯結網絡。通過構建產業發展共同體,激發農民的內生動力。比如,利川毛壩鎮茶業協會積極參與茶長制推進工作,經常對各村茶葉種植和加工進行暗訪檢查。二是適時供給鄉村公共產品。通過政府和鄉村企業共同出資修建村莊道路,定期改造產業園區,建立符合產業項目標準、有一定規模的廠房,建立鄉村產業發展孵化平台。比如,蘄春縣發展蘄艾產業,通過園區平台吸引消費者,以節會平台的形式豐富業態發展;同時加強與科研院所的聯繫,打造產業科研平台。

2.推進城鄉公共服務均衡佈局。優化城鄉公共資源配置,尤其是實現城鄉公共服務均衡化,能夠有效消除城鄉二元結構。一是完善縣域城鄉義務教育資源均衡配置機制。通過建立城鄉統籌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及協調機制,推進農村社會事業發展。比如,X市為家庭困難的學生提供資助,包括:學前教育階段按普惠性幼兒園每學年1000元補助生活費;義務教育階段實行“兩免一補”;高中教育階段免除公辦普通高中學雜費,每生每年發放1500~3000元國家助學金;中職教育每生每年減免2000元學費,全日制職高學生按照每生每年發放3000元國家助學金;大學教育階段可申請辦理最高額度1.2萬元的大學生生源地信用貸款,在校期間財政給予全額貼息。二是整合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制度,同時健全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加大對農村留守兒童、老人、婦女的關愛服務工作,讓留守羣體享受應有的基本公共服務。實施大學生村醫制度,在三至四個村建立一個醫療中心,有效擴大村域醫療服務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