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中國古代哲學術語【新版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7.64K

中國古代哲學術語【新版多篇】

中國古代哲學術語 篇一

中國哲學術語

【天】殷周人指最高的人格神,宇宙的主宰。春秋之際社會動盪,天命觀發生動搖。孔子既承認主宰之天,以文之滅興決定於天,又指自然之天。墨子非命,卻提出“天志”以賞善罰惡。老莊以道生天地,否定了天的至上性,認為天即道之自然。荀子以天為自然,認為“天行有常”,主張“明天人之分”,“制天命而用之”,反對“錯人而思天”。西漢董仲舒講天人感應,又以天為最高的神靈,萬物的主宰。東漢王充則認為天是自然的物質實體。唐劉禹錫提出天人不相預,反對天命論。北宋張載認為天即太虛之氣。程顥提出“天者,理也,”否定了天的人格意義,代之以絕對精神。王守仁則以心規定天,“心即天,言心則天地萬物皆舉之矣。”反映了對天的認識的分歧和思維的進步。

【德】道德,品德。指人的品質或行為對他人和社會所具有的善惡價值。西周統治者提出“德以配天”。春秋以後,德成為人們普遍關注的品性。儒家以德為人的本性,恭寬信敏惠,仁者愛人,主張“為政以德”,提倡德治。道家也以道為本,德為道之用,但認為大道自然無為,樸素無德,主張絕聖棄智,至德即是無德。

【敬德保民,以德配天】相傳為西周初年周公旦提出的政治倫理思想。意為統治者應崇尚道德,以保其民人固其天命。一方面為革商之命作辯護,另一方面又作為統治的手段。

【陰陽】本義為日照的向背。向日者為陽,背日者為陰。後來用以指氣和事物所包含的對立因素。

【氣】本義為雲煙、雲氣。後用以指無形狀的充塞於整個宇宙的瀰漫性物質,是構成物質存在的基本元素。

【天人之辯】中國哲學關於天與人、天道與人道、自然與人為關係的爭辯,涉及客觀必然性與主觀能動性之間的關係。

【天人合一】中國古代關於天與人、天道與人道、自然與人為相通、相合與統一的觀點。天人合一不等於天人等同。中國哲學側重強調天人之間的統一,認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與自然界有着同樣的本質和規律,追求天人之間的和諧,反對把天與人相互割裂、相互對立,具有合理的因素。

【八卦】《易經》的八種基本圖形。由“—”“――”兩爻相迭變化,每卦三爻組成。它們是:乾、坤、震、巽、坎、離、艮、兑。《易經》六十四卦均由八經卦兩兩相迭組合變化而成,並從八卦的基本性質及其組合變化來占筮、判定吉凶臧否。《易傳》以伏羲作八卦,認為八卦主要代表天、地、雷、風、水、火、山、澤等八種自然事物,並由這八種基本事物交感變化而產生出萬事萬物。

【五行】指水、火、木、金、土五種物質。中國古代思想家把自然觀和人的活動歸結為五種物質因素,含樸素唯物主義因素。戰國秦漢間出現五行相生相剋學説。五行相剋是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土克水。五行相生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性】一般指人性,亦有天性、物性的意藴。

【仁】指一種高尚的美好品德。孔子以仁為最高的道德原則,以仁為核心建立起自己的思想體系。仁的核心是愛人,主張人與人之間相互親愛,提出“忠恕”之道。要求人們的行為符合宗法制度的禮制,並把仁愛的原則推廣到政治之中。在此基礎上,孟子進一步提出了仁政的學説。道家老莊則主張“絕仁棄義”,認為“大道廢,有仁義”。漢以後,仁成為五德(仁、義、禮、智、信)之首。宋代學者更以天理説仁,仁具有了萬物本原的意義。近代學者接受西方資產階級思想,並以之改造仁的學説,仁便從封建宗法血緣道德轉變為近代資產階級人道主義思想。

【中庸】儒家的哲學範疇。即在處理事物的矛盾時應當掌握的合適的“度”。【盡心知性】孟子提出的反省內心的認識方法和道德修養方法。

【性善論】中國古代人性論的主要觀點之一,戰國時孟子首先提出。性善就是説人的本性具有善的道德價值,每個人生來就有向善的潛能。性善論是孟子仁政學説的理論基礎,對後世有重要影響,宋明學者予以改造後,成為中國古代人性論的正統理論。

【性惡論】中國古代人性論的重要學説之一,認為人的本性具有惡的道德價值,戰國末荀子倡導這種理論。性惡論以人性本惡,強調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性善論以人性本善,注重道德修養的自覺性,二者既相對立,又相輔相成,對後世人性學説產生了重大影響。

【民貴君輕】孟子提出的社會政治思想。意為從天下國家的立場來看,民是基礎,是根本,民比君更加重要。是孟子仁政學説的核心。具有民本主義色彩,對中國後世的思想家有極大的影響。

【王霸之辯】中國古代兩種統治方法和政治理想的爭辯。王指王道,即先王之正道。孟子以王道與霸道相對,認為施行仁政,以德服人者為王道。霸指霸道,即憑藉武力假行仁義以征服別人的政治統治方法。霸道以武力壓服別人,不能使之心悦誠服。孟子提倡王道,反對霸道。韓非則提倡霸王之道。秦漢以後王霸並用。到宋代,王霸之辯更演為社會歷史觀的爭論。朱熹和陳亮進行了數年的爭論,在中國思想史上,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道】中國哲學的主要範疇之一。本義是人所行走的道路。引申為規律、原理、準則、本原等意義。春秋時“道”指事物運動變化的規律和人的行為準則。孔子少言天道,注重人道。老子首先從抽象的哲學意義把“道”規定為萬物的本體。莊子繼承發揮老子思想,以“道”為宇宙的本體。儒家後學則着重闡發了“道”的倫理意義,所關心的仍是人道。到《易傳》,才提出“一陰一陽之謂道”,以“道”為天地萬物運動變化最根本的規律。這種理論對中國古代哲學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韓非子把“道”説成是萬物所依循的總規律。西漢董仲舒用道來論證三綱五常的絕對性。宋明理學家在發揚儒學之時,吸收了道家和《易傳》的思想,把道規定為理,作為宇宙萬物的最高本體。

【自然】含義相當廣泛,主要指天然,自然而然,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無須人的作用來干預。

【無為】道家哲學思想。老子認為,道生萬物而自然而然,不受任何意志支配的。就“道”聽任自然而言,是“無為”,而就其生長萬物言,又是“無不為”,所以“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人的行為也應該效法天道,順應自然,不要任意妄為。執政者更應該以“無為”治國,才能“無敗”、“無失”,達到“無不為”。老子“無為”論所含的否定人的主觀能動性的消極因素,後來被莊子所發展,而其要求人們不要任意妄為的思想,則為《淮南子》發展成“因物之所為”、“循理而舉事”,從而有所作為的思想。

【道法自然】中國春秋末期思想家老子用語。《老子》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否定了宇宙間有意志的主宰存在,但老子由此反對人為,否定了人的主觀能動性。

【神器】中國春秋末期思想家老子用語。器,物。神器,神祕之物,代指國家政權。【逍遙】中國戰國時期哲學家莊子用語。指一種個人精神的絕對自由狀態。莊子認為,真正的自由是無待即不依賴於任何條件的,如果藉助了一定的條件,則會“為物所役”、“所累”,從而不自由。

【宇宙】時間和空間的總和,天地萬物的總稱。宇,空間;宙,時間。東漢科學家張衡則認為:人們觀測到的天地是有限的,而整個宇宙是無限的。後來的唯物論者大都肯定張衡的觀點。

【非命】中國古代戰國初期著名思想家墨翟的主張。反對儒家把“壽夭貧富,安危治亂”看成是先天命定的思想。“非命論”是墨子思想中最積極合理的部分,是人類對自身力量的初步認識,表達了古代勞動者力圖擺脱傳統天命思想束縛的願望。

【天志】中國古代戰國初期著名思想家墨翟的天道觀。認為天是有意志、能對人的善惡進行賞罰的最高主宰。

【三表】墨子提出的檢驗言論與認識是非的標準。表,指法、儀;三表即三條標準。墨子認為,人們的言論與認識是非必須有一個客觀的標準來衡量,即:“有事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以歷史經驗判斷言論事非;以廣大民眾的直接感性經驗為是非依據;以言論和認識的實際效果檢驗認識的真理性。是中國哲學史上最早的較為完整的檢驗真理的標準,帶有濃厚的經驗論色彩,並以之論證天志和鬼神的存在。

【兼愛】墨子的政治思想和道德主張。墨家學説的核心內容。意指天下之人應當相互親愛。強調人應樹立遠大的道德理想,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反映了古代的平等觀念,代表下層勞動者利益。

【非攻】墨翟的戰爭觀,是兼愛思想最集中、最突出的表現。認為兼併和侵略戰爭於民危害最大。

【名實】名,指名稱、形式,實,指內容。最早產生於先秦。春秋戰國之際,社會處於大變革時期,舊有之名已不能容納新的現實,於是產生了名實之辯。孔子主張“正名”,用周禮固有之名去糾正已經變化了的內容。墨子則強調不是名決定實,而是實決定名。後墨繼承發展了這一觀點,認為名是事物的概念。名的作用在於指謂、描繪內容,名實的關係是“以名舉實”,並從邏輯學的角度對名實關係作了深入探討,極大地促進了名實論和形式邏輯理論的發展。後來荀子也提出“制名以指實”(《荀子·正名》),認為名是用來指謂實的、約定俗成的概念,它決定於實,一旦形成也不能輕易改變。

【法】①指法律、法令、法規等。體現統治階級意志,具有強制執行性質的行為規範。先秦法家強調法,商鞅提出,法是治理國家的根本手段。《管子》明確以法為行為的標準和規範,並視之為“聖君之寶用”。韓非對法作了更深入、全面的規定,認為法是由統治者制定並公開頒行的法律條文,是賞罰的依據,必須具有兑現的效力,並使百姓明瞭、遵守。②佛教名詞。通指一切事物。又指佛、法、僧三寶之一,即佛教的經典和教義。

【術】①手段、策略。法家的重要術語,實際上是君主駕馭羣臣、治理國家的權術。②方法、學説,如道術、方術。

【勢】①權力和地位。即權勢。法家強調的統治方法之一,認為權勢是君主實行法治的必要條件,君主之權勢,就在於握有刑德賞罰之權,從而使羣臣對君主絕對服從。君之失勢,如虎豹失其爪牙,必然身死國亡。②趨勢。唐柳宗元《封建論》以封建制為歷史趨勢。明清之際王夫之提出理勢統一的學説,以勢為理即歷史規律所表現的必然趨勢。並以此論證社會歷史的進化發展。

【白馬非馬】中國先秦名家公孫龍的命題。它是揭示個別與一般辯證關係的命題,觸及到了概念的同一性自身包含着差異性的思想。另外,這一命題也觸及到了概念的內涵與外延的關係問題,強調了概念之間的差異性和獨立性。

【五德終始】又稱五德轉移。戰國時期陰陽家鄒衍的歷史觀。“五德”即事物的水、火、木、金、土五種德性或性能。“五德終始”即“五德”相生相剋和終而復始的循環運動。鄒衍繼承早期的陰陽五行學説,形成了“五德終始”、“循環相勝”的觀點,試圖用當時的天文學知識來説明自然和社會的變化問題。

“五德終始”説以“天人合一”思想為基礎,是為當時新興地主階級建立新的統一封建王朝尋找理論根據的。

【一陰一陽之謂道】中國古代易學用以説明矛盾運動法則的命題。語出《易傳為天地萬物及人類生活都有陰陽兩個方面、兩種力量相互作用,相反相成,偏廢,構成事物的本性及其運動的法則。

【形而上】中國古代哲學術語,指無形的東西。《易傳·繫辭上》:“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這裏的“形而上”指無形的精神本體(道),“形而下”指由道派生出來的具體事物(器)。“形而上”與“形而下”這一對範疇在中國哲學史上有過長期的爭論,抽象和具體、本質和現象、本源和派生物等。

【太極】太即大,極指極至。語出《周易·繫辭上》:“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認為太極是天地萬物的本原,由太極產生陰陽,由陰陽生出四象,由四象生出八卦。近代孫中山吸收西方近代科學知識,用太極翻譯西文“以太”,仍視為宇宙的本原:“元始之時,太極(此用以譯西名以太也)動而生電子,電子凝而成元素,元素合而成物質,物質聚而成地球,此世界進化之第一時期也。”表達了物質進化論觀點。【兩儀】中國古代易學範疇。兩儀所指,説法不一,其哲學意義則指天地或陰陽【四象】中國古代易學範疇,象徵春夏秋冬四時,故稱四象。在哲學上,含有變化產生的各種現象之意。

【消息】中國古代哲學術語。消,消亡;息,增長。指世界萬物的存在過程是一個消亡與發生相統一的過程。

【太一】“太”是至高至極;“一”是唯一。①“道”的別稱。③星宿名或天神之別稱。【天人感應】中國古代關於天人關係的一種神祕學説。認為天和人相類相通,天具有意志,能干預人事,人的行為也能感應上天。戰國時學陰陽家者有持此説。西漢董仲舒加以系統化、哲理化。後導致讖緯神學的出現,故受到王充的批判。

【元氣】中國古代哲學的一個重要範疇。指產生和構成天地萬物的原始物質,本原。

【清談】又稱清言、玄言、雅談。魏晉時期的一種遠離世事,崇尚虛無、空談名理的風氣。其內容包括玄學、名理、評品人物等等,玄學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方面。【貴無論】魏晉玄學的一種主要哲學思想。創始人為何晏、王弼。主要觀點是以宙的本體,認為萬物(有)以無為存在的根據,貴無論促進了中國古代本體論哲學的發展,·繫辭上》。主不可

“無”作為宇相互推移,常被各家用來表述

以元氣為天地 但錯誤地以空洞的抽象觀念為宇宙萬物的本體,故受到後來以裴頠為代表的崇有論的批判。

【本末】中國古代哲學用語。指根本與末節,本質與表現,本體與作用。【動靜】即運動與靜止。中國古代哲學中一對重要範疇。

【名教與自然】魏晉玄學中的一對重要範疇。名教,指以正名分、定尊卑為主要內容的封建禮教;自然則指天道之無為,人類無須以人力干預也不由人的意志所決定的人的自然本性和自然情慾。儒家重名教,道家尚自然,二者長期有爭論。魏晉玄學以老莊思想釋儒,進一步展開了名教與自然的關係,併成為玄學的重要理論問題。認為維護社會秩序最好的途徑是順應人的自然本性,無為而治。主張超越名教的束縛,返歸於自然,以虛靜之心任性任情。極大地衝擊了禮教的神聖性,為門閥士族腐朽墮落的生活作辯護。宋代學者以復興儒學自命,重振傳統綱常名教,以天理論證名教的絕對性和合理性,成為束縛人們思想行為的巨大枷鎖。明李贄再次衝擊名教是非觀。近代譚嗣同提出“沖決網羅”,抨擊封建綱常名教。以西方近代倫理原則和自然人性論反對名教,提倡個性解放與自由。

【崇有論】魏晉玄學的重要哲學理論和派別之一。與貴無論相對立,認為宇宙萬物以有為本。指出宇宙萬物皆產生於有,世界的本原是實際的物質存在,無不能生有。

【道統説】儒家關於傳道系統的學説。首先由唐韓愈明確提出,他在批判佛教的過程中,提出了儒家先聖前賢一脈相傳的“道統”對抗佛教傳法的“祖統”(法統)。道統説的提出是為了復興儒家傳統。宋儒繼承韓愈的思想。朱熹以理學為儒家正宗,並自命為傳人。陸九淵則不承認程朱的正統地位,自命為道統傳人。道統説遂成為理學程朱與陸王兩派爭奪儒學正宗的理論。

【理學】又稱道學、新儒學。宋元明清時期的一種哲學思潮。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吸收了道家和佛教哲學思想而產生的新儒學。它以性命義理為核心,是宇宙論、認識論和道德學説高度統一的思辨哲學。它以“理”為哲學的最高範疇和宇宙本體,取代了傳統儒學思想的“天”的地位。南宋以後,被統治者奉為官方哲學。明清之際,從理學內部分化出王夫之、顏元、戴震等人,對理學進行了全面的總結和批判。

【物極必反】中國古代哲學辯證法思想。意為事物發展到極點,必然向它的反面轉化。是辯證否定的樸素表述。

【理】又稱天理。主要涵義有:事物運動變化的固有秩序和規律、人類社會的道德原則和規範、事物的本質和本性、宇宙萬物的本體等。

【吾心即是宇宙】南宋陸九淵的哲學命題。認為主體之心即包容着宇宙萬物,把宇宙萬物統一於主體之心。

【知行合一】明王守仁的重要哲學思想王守仁吸收前人思想,針對程朱“知先行後”導致的知行脱節的不良風氣,大力提倡知行合一。對反對知行脱離有一定積極作用,但混淆了知與行的本質區別,有以知取代行的傾向,故受到明清之際的王夫之的批判。

【致良知】明王守仁提出的認識論和倫理學思想。認為良知是心之本體,心為萬物之本,故良知亦為萬物之本。王守仁良知實際上是對封建倫理道德綱常的概括。

【經世致用】中國古代哲學的一種思潮。指學問必須能治國安民,有益於國計民生,取得實際的功效。又稱經世致用之學,與空疏無用之學相對。最初導源於南宋的浙東事功學派。到明清之際,經世致用成為一股學術思潮。【中體西用】中國近代中西文化之爭中洋務派的主張。即“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意為以中國傳統文化即綱常名教為立國之根本,以西方科學技術和具體文化措施為強國之作用。這一觀點表明西方文化對中國社會和文化帶來極大的衝擊,要使中國富強必須向西方學習。但它主張維護傳統社會的根本制度和綱常名教,希企用西方的“富強之術”使封建社會恢復生機。成為洋務運動、反對維新變法的思想綱領。在晚清有較大的社會影響。

【物競天擇】近代嚴復對進化論兩個概念生存競爭、自然選擇的譯語。他在《原強》一文中向中國人介紹達爾文《物種原始》(今譯《物種起源》)一書時,將其核心內容概括為物競和天擇,宣揚社會達爾文主義,為變法維新、救亡圖強提供理論依據。在當時的條件下具有特定的積極作用,並對當時及後來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三民主義】即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民生主義之總稱。近代孫中山提出的中國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的思想學説和理論綱領。是中國民主主義革命的完整的理論和政治綱領,孫中山思想體系的核心,在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產生了廣泛、深遠的影響。

【實事求是】中國古語。即做學問應該掌握充分的事實材料,從實事求索其真相,引出結論。毛澤東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中對這一古語作了新的解釋:“„實事‟,就是客觀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繫,即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從此,“實事求是”成了一個通俗的哲學概念,併成為中國共產黨的一條基本思想路線。

中國古代哲學名著導讀論文 篇二

西安交通大學

金融42班

王寶強 學號:2141804050

淺談《孫子兵法》

(金融42班王寶強2141804050)

【摘要】 《孫子兵法》這本書在歷經歷史滄桑之後,不僅沒有被逐漸遺忘,反而有了更大的用武之地。在現代,孫子兵法的作用遠遠不再侷限於一本軍事著作的範疇,它還被廣泛運用於政治鬥爭、商業競爭等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給我們提供了許多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使我們辦起事來多幾分智慧,少走些彎路。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説,這本書開闊思路、啟迪心靈的作用也許更有意義。

【關鍵詞】經營管理

;孫子兵法;五字訣;一法通,萬法通;

經濟金融;企業管理

【正文】上完這期的中國古代哲學名著導讀選修課,自己對《論語》、《中庸》、《大學》、《莊子》、《墨子》、《心經》、《孫子兵法》、《傳習錄》等名著有了進一步的瞭解,對先賢們的思想也有一些初步的瞭解,雖然有一些的文章確實晦澀難懂,但是自己能夠有一些體會。但是我感覺自己對《孫子兵法》還是比較瞭解,所以接下來講一下自己對它的理解。

《孫子兵法》可以説是中國古代兵家的必讀經典,有的人認為它講述的是冷兵器時代戰爭的內容,在現在我們研究它已經並無意義,但是我認為不是這樣。所謂一法通,萬法通。大道如一,《孫子兵法》的內涵並沒有隨着時代的發展而失去其價值。《孫西安交通大學

金融42班

王寶強 學號:2141804050 子兵法》着重強調“將”的作用,在經濟、管理方面都有不可小視的指導作用。《孫子兵法》的名言“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形篇》)對企業管理者同樣十分適用。“修道”,就是樹立為社會、為民眾服務的宗旨,生產高質量的產品,使企業在民眾中有良好的信譽。“保法”,就是要健全企業的規章制度。孫子的“法”包括“曲制、官道、主用”等項:“曲制”,是組織編制,運用於企業就是把全企業分成很多部門、車間、作業組等;“官道”,是指管理者的職責範圍、上下隸屬關係,如總經理之下有分管生產、營銷等等的副經理,各副經理之下又有許多科長;“主用”,運用於企業是指行政、採購、生產、廣告等費用的管理以及有關的各種財務制度。一個企業把這些規章制度健全起來,就能如孫子所説的“治眾如治寡”(《勢篇》), 把企業管理得有條不紊,秩序井然,運轉迅速。《孫子兵法》在我國經濟領域的應用由來已久。據《史記·貨殖列傳》記載,最早將《孫子兵法》引入經營管理的是戰國魏文侯時的白圭。他將孫吳兵法和商鞅之法的原理,用於生產經營,善觀時變,採取“人棄我取,人取我與”等策略,取得了成功。目前,有許多企業家和經濟學家對孫子兵法的商戰應用價值有深刻的體會。北京大學北大國際MBA中方院長鬍大源説:“《孫子兵法》是對兩千多年前大量戰爭實例的精闢總結。當今MBA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培養學生深入觀察現實問題進而找出其規律的能力。每個企業都歡迎善於解決問題的經理人。”《孫子兵法》正是教你解決問題方法的本質的一本書。再看看外國人是如何評西安交通大學

金融42班

王寶強 學號:2141804050 價這部書的。20世紀60年代,日本將《孫子兵法》引進了企業管理。日本學者村山孚説:日本企業的生存和發展有兩個支柱,一個是美國的現代管理制度,一個是《孫子兵法》的戰略和策略。日本的“經營之神”松下幸之助,公開宣稱孫子兵法是他們成功的法寶。他説:“中國古代先哲孫子,是天下第一神靈。我公司職員必須頂禮膜拜,對其兵法認真背誦,靈活應用,公司才能興旺發達。” 美國著名管理學家喬治在《管理思想史》中則説:“你想成為管理人才嗎?必須去讀《孫子兵法》!” 意大利埃尼公司總裁貝爾納貝説:“關於戰略這一題目,我正在讀《孫子兵法》,這是一本關於戰略的全面的教科書,今天仍能運用到人類的各種活動中去。”以上那麼多例子,均是這一代人類精英對它的理解。可見外國的管理人員對《孫子兵法》都有着自己獨到的理解,我們作為一名經金專業的一名學生,更是要對它有着自己的理解,因為這可能對我們的未來發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孫子兵法》第一篇《始計篇》開篇提出了為將的五字訣:智、信、仁、勇、嚴。這同時也是一個合格的企業經營管理者所必須具備的五個要素。智,則能制定謀略,引導公司走上正確的道路;信,則深受顧客信任,公司的信譽招牌才可建立起來;仁,則部署歸心,上下團結,全公司的力量才可被完全集中利用;勇,是説管理者需有決斷,在緊急時刻一定要有當機立斷拯救局勢的魄力;嚴,重點強調內部的規章制度,“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經理人要賞罰分明,有過必罰,有功必賞,切忌公私不分。“凡此西安交通大學

金融42班

王寶強 學號:2141804050 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道理大家都懂,但能做到的人就可以成功。實際上,我個人認為,“信”應該排在第一位,誠信是為商之本,沒有誠信,何以行天下?反觀現在很多企業,為了短期的利益拋棄了這個安身立命的根本,肆意欺瞞消費者,對大眾的財產,甚至人身安全造成了極大的危害。這樣的行為是極為愚蠢的,身為一個企業家,怎能不知道細水長流的道理?公司的名譽一旦受到損失,則是需要數倍的投入才有可能彌補。

《孫子兵法》強調“將”的作用,自然極為強調用人之道。用人之道是將帥之道的根本“故善戰者,求之於勢,不責於人,故能擇人而任勢。”好的領導者,不會強求部署承擔勝敗之責,而是通過選擇合適的人選來營造有利的局勢,伺機以勢制敵。司馬遷在《史記》中説:“堯雖賢,興事業不行,得禹而九州寧。且欲興聖統,惟在擇任將相哉!”相似的,對一個成功的企業家來説,戰略目標的實現來自全體員工的支持努力,如何攬才、惜才、用才對企業的成長尤為重要。卡內基曾説過:“將我所有的工廠、設備、資金、市場全部奪去,但只要保留我的組織人員,四年後,我仍將是一個鋼鐵大王。”他去世後,墓碑的銘文是:“這裏躺着的是一個善於使用比他自己更能幹的人來為他服務的人。”擔任一個企業的領導人,一定要有這種能夠讓別人來為你服務的能力。

“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西安交通大學

金融42班

王寶強 學號:2141804050 之。”孫子這句話旨在點出上下一心的重要性。到了現在,則演變成為企業文化的重要性。企業文化是引導企業發展的,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員工的重要氛圍。一個長盛不衰的企業,必定有其獨特的企業文化。美國皮克斯動畫公司,其企業文化就非常鮮明,全公司上下充滿創意的氣息。進入公司,整個空間非常開闊,牆壁也是鮮亮活潑的紅色白色,讓任何走進公司的人都可以立即感受到企業的活力創意。為了讓員工從繁忙的工作中得到釋放,皮克斯集合了員工的創意,舉辦紙飛機大賽、轉椅撞擊賽等有趣新鮮的活動。在這裏,員工的創意被完全地激發,回報給企業的是,皮克斯出品的所有動畫,其創意、真善美的內涵都使其受到了廣泛歡迎,取得無與倫比的成功。成功的公司永遠只會選擇認同並享有與自己同樣價值觀的員工,以營造並延續自己的企業文化。《基業常青》中説:“只有極度符合高瞻遠矚公司核心理念和要求標準的人,才會發現那裏是他們絕佳的工作地點。幾乎像教派一樣,高瞻遠矚的公司對本身的主張、對本身期望達成的成就極為明確,根本不容納不願或不符合他們確切標準的人。”企業領導人,應該擁有此等魄力,“將聽吾計,留之;將不聽吾計,去之。”

“孫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這段是我最欣賞的一段內容。孫子早就意識到“以西安交通大學

金融42班

王寶強 學號:2141804050 人為本”的重要性,戰爭永遠不是解決問題的第一選擇,而是最後的手段。戰爭開始前,能談就談,能不打就不打,因為戰爭是最消耗雙方力量、對雙方都有害無益的過程。孫子同時指出,能夠不依靠戰爭手段就達成目的,才是最好的結果。“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這與現今商場上的許多道理不謀而合。商場之道,和為貴。“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商場上情況正如戰場一般瞬息萬變,上一秒還是競爭對手,下一秒可能又成了把酒言歡的利益夥伴。凡事留一線不要做絕,日後或許還會有合作的可能。所以即便是競爭,不到最後,輕易不要撕破臉皮。兩虎相爭必有一傷,讓別人坐收漁翁之利是極不划算的買賣。“不戰而屈人之兵”,給對手也留點空間,雙方各退讓一步,互利共贏才是現今商場最理想的狀況。

中國古代哲學博大精深,從《孫子兵法》就可見一斑,其對當等待中國以及世界哲學發展和人們的思想認識都有深遠的影響。但如今人們的生活被現代化資源所充斥,在物質方面得到滿足的同時,精神方面往往被忽視,希望中國古代的優秀文化,尤其是先進的哲學思想,能夠被繼承和發揚,隨社會的不斷進步一同向前發展。參考文獻:

[1]馮滬祥。中國傳統哲學與現代管理[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0

西安交通大學

金融42班

王寶強 學號:2141804050

中國古代哲學論文 篇三

淺談中國古代哲學

在我使用“中國古代哲學”這個詞的時候,已經先入為主地承認了中國是有哲學的。而且説到這個詞的時候,我們的腦海裏確實有實質的內容與之相呼應。比如先秦的諸子百家學説,兩漢的經學,宋明理學等,也就是中國的傳統思想。

稍微細心一點的人會發現,在中國的傳統學術中,本沒有“哲學”一詞。漢語“哲學”一詞是1874年一位日本哲學家首先用來翻譯“philosophy”一詞的,但他同時聲明:它用來與東方的儒學相區別。直到1902年中國人才在《新民叢報》的文章中第一次將哲學用於中國的傳統思想。問題產生了:中國的傳統思想中有可以稱作哲學的東西嗎?

西方人的答案是否定的。亞里士多德認為哲學產生的三個條件:驚訝、閒暇、精神自由。中國古代那些“盡人事而聽天命”的哲人們,他們難道是那種以閒暇為前提,愛好自然奧祕,追求知識,以知識本身為唯一目的的“哲學家”嗎?中國人自己也有這樣的疑惑。王國維在他的《論哲學家與美家之天職》一文中得出結論:我國無純粹之哲學,其最完備者,唯道德哲學,與政治哲學耳。

當然,當時高漲的文化民族主義思潮是不會允許承認這種重大的文化缺失的。“國粹”派健將劉師培在其《中國哲學起源考》中就不管三七二十一把中國傳統思想叫做哲學。

所以,客觀看來,中國的哲學,作為一個學科,是百年前的學者們以西方哲學為參照重樹中國傳統思想的一種學術建樹,對我們溝通中西學術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也許我們可以把西方文化全球化後果的“哲學”一詞,用來指稱人類思想在“軸心時代”從宗教母體中突破出來的思想形態。我們在泛指以古希臘、印度和中國為代表的文化後果的意義上,把哲學當做一個共名來使用。然而當我們按照一些西方哲學史家所強調的,把“哲學”當做古希臘獨特的突破成果時,把中國的傳統細想稱作“哲學”,我認為並不是理解中國文化突破成果,而只是進一步理解中國文化的恰當方式。

回答完中國有沒有哲學這個問題之後,我們來走進中國哲學,揭開它的神祕面紗。要理清中國哲學的發展脈絡,對於這個錯綜複雜,相互交織的碩大命題而言,以時間為軸無疑是切合實際的角度:先秦子學——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清代樸學。

先説先秦子學。自夏以來,千年的統治秩序到了東周已經土崩瓦解。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國長期處於大變革和戰亂之中。社會向何處去?治理國家的良策到底是什麼?偉大的時代造就了一批憂國憂民的仁人志士。我們説春秋戰國是中國歷史上思想界的黃金時代,那是當之無愧的。當時的思想界空前活躍,諸子蜂起,學派林立,著書論説,遊學論辯,施展宏圖大志。

當時主要的幾家是: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農家、雜家、名家、縱橫家、陰陽家等。至今幾乎所有的傳統思想都來源於這個偉大的時代。這批思想巨人有:孔子、孟子、荀子、韓非子、孫子等。他們不僅有思想的睿智,而且身體力行地去實踐。

孔子的主要思想有:仁、禮、中庸等。孔子生活的春秋時代,是一個社會極為混亂的時代。舊的秩序已經破壞,新的秩序還未建立起來。孔子一生的志向就是建立一個理想的秩序。與孔子一樣,其他的思想巨人也都圍繞着這一主題在思想的國度裏遨遊馳騁。老子的天道思想,反與若,無為與自然思想,他批評儒家的仁義禮智信,認為最理想的狀態是小國寡民的社會。墨子主張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孟子提出性善論和盡心説,主張施行仁政。莊子的主要思想有道與物,齊物論,逍遙遊。名家的代表人物惠施和公孫龍,其思想有白馬論,堅白論和指物論。荀子主張性惡論和天論。法家的韓非子的思想是把法、勢、術想結合。這些思想家們為統治者提供了構建新秩序的途徑和模式的可能選擇。縱觀歷史,我們知道當時的趨勢是封建制度的完善和中央集權的加強。符合時代需要的理論思想被推崇,否則只能被時間的長河沖洗殆盡。

時間到了漢代。最初的幾十年,黃老之學一度受到推崇,其思想對於剛建立的政權有很大的穩固作用。但是其無為的思想並不利於這樣集權的加強。統治者更需要為此找到一個理論依據。漢代經學應運而生。

漢代經學是當時佔統治地位的思想體系。儒學在先秦雖為“顯學”,但僅作為諸子百家的一派而存在。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儒學取得獨尊地位,號稱“經學”。

漢代經學具有以下特徵:首先,經學具有“天人之學”的規模。研究“天人”關係,是漢代學術的時尚,經學也概莫能外。他們都將天道與人事相結合,構築了天人互動的學説體系。其次,經學治學的手段是文字學的方法。經學家們註釋經書,往往從釋字出發,通過解釋文字的形義關係、音韻關係,達到解釋闡發經書義旨的目的。再次,經學在學術傳承上重視家法師説。漢代經學發達,一部經書有數家派別,每家派別又有數種解説。

漢代經學的代表人物是董仲舒,他是漢代經學學術體系的奠基人。董仲舒學説的核心內容和理論創造是“災異説”。通過“災異説”,董仲舒在人間至高無上的皇權之上又設置了一個更高的權威——“天”,而“天”則是儒家理想政治的體現者,從而保證儒家原則精神在政治上的權威性。此外,董仲舒主張政治大一統和思想大一統,在統治中堅持“任德不任刑”,提出了“三綱五常”的道德規範,進一步發展了儒家思想,並將這些理想和主張打上“天”的印記,披上神祕主義的外衣。

漢代時,氣化思想、宇宙生成論盛行,演述陰陽、天人等論題。而魏晉時期,此類討論漸往形而上學形式發展,以王弼、郭象為其代表。而漢代對人性的討論,逐漸發展成為魏晉時才性與人物鑑賞等論題,其中以劉劭的《人物誌》為其代表。當時政治勢力更替,局勢混亂,原有價值體系面臨挑戰,名教與自然、聖人論亦隨之而起。

魏晉玄學的核心內容牽涉哲學上各個領域,其中包括本體論,知識論,語言哲學,倫理學,美學等各個領域,都是前人未有觸及或未能深入控探討的問題。其主要討論內容有:(一)本末有無的關係問題,(二)自然與名教的關係問題,(三)言與意的關係問題,(四)聖人有情無情的問題,(五)才與性的關係問題,(六)聲無哀樂的關係問題。玄學重視萬物根源存有等相關論題,深受老莊思想影響,而有深入發展,王弼《老子注》、郭象《莊子注》為魏晉玄學重要論著,更為老、莊最首要註疏。而當時名士詮釋儒家典籍,如何晏《論語集解》、王弼《周易注》、《論語釋疑》、《周易略例》等多以道家思想,援引解釋儒家觀念。會通孔老仍為當時重要議題。

佛教是古印度釋迦牟尼在公元前6世紀創建的,在兩漢之際傳入中國。佛教學説是一種以追求精神解脱為宗旨的宗教體系和人生哲學。佛學從論證人生皆苦、世界皆幻出發,以超脱現實人生為標的。中國古代思想,也有講精神解脱的學説理論,如莊子講“遊世”,道教講“隱逸”,但這種超脱都是此岸性的,而佛學則以彼岸世界為理想,所以它所宣揚的精神超脱更絕對,更徹底,也就更富於吸引力。加之佛學體系宏大精深而富於思辨性,這些特點可補中國傳統思想的不足,所以它的傳入,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從另一方面看,作為一種外來宗教思想,若想在中國獲得廣泛傳播,必須要不斷進行自我改造以適應中國的國情,所以佛學自進入中國那一天開始,便步入了中國化的進程。這一進程經過了東漢和魏晉南北朝長達五百年的時間,在隋唐時期基本完成,其主要標誌是中國自己的佛教宗派的形成。隋唐時期佛學發展到極盛,中國佛教的主要宗派有天台宗、華嚴宗和禪宗等,其中尤以禪宗最具代表性。

禪宗雖然有所謂“西天二十八祖”和“東土五祖”的法系傳説,但不過是為了擴大影響的虛張聲勢,禪宗的真正創始人是慧能。慧能的思想主要表現在《壇經》一書中。

“佛性論”是以慧能為代表的禪宗思想的核心理論。禪宗理論認為“佛性”是世界的本體和唯一的實在,“佛性”存在於一切眾生事物之中,是永恆的。慧能説佛性即心,心即佛性,佛性即人的本性。禪宗講“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心識是唯一的實在。可見禪宗的佛性論是一種典型的主觀唯心論。禪宗的佛性論顯然受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如禪宗的“佛性本有”與儒家的“性善論”就有着密切的關係。禪宗的“眾生是佛,佛即眾生”和孟子的“人皆可為堯舜”的思想有驚人的一致。此外,禪宗對佛性的描述也很類似於道家與玄學對本體的論述,如禪宗認為佛性是“只可以意會,不可以言宣”的。而老子説:“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禪宗的“修行論”是“佛性”的認識論。禪宗的修行理論別具特色,講“定慧為本”,將禪定與發慧合二為一,取消了坐禪的形式,將修行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從平凡的行、住、坐、卧中去體悟永恆的真理。禪宗的修行具有簡易的特點,定慧不再是枯燥的宗教形式,而成為日常生活的組成部分,尋常生活無非禪宗道場,平凡世界佛性無所不在。禪宗主張在日常生活中超越平凡,在世俗世界中尋求神聖。禪宗的修行理論在形式風格上基本取法於道家,禪宗的證悟和道家的悟道都是一種內向的直覺體認。禪宗的修行講求“無心是道”、“任運自然”,這種理論顯然來自於道家的“自然無為”思想。而禪宗表現出來的世俗性特徵,也帶有中國傳統文化人文主義的風格印記。

宋明理學。理學一名始稱於南宋,朱子曾説“理學最難”,陸九淵也説“惟本朝理學,遠過漢唐”。明代,理學成為專指宋以來形成的學術體系的概念。

理學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理學就是指宋明以來形成的占主導地位的儒家哲學思想體系,包括:(1)在宋代佔統治地位的以洛學為主幹的道學,至南宋朱熹達頂峯的以“理”為最高範疇的思想體系,後來習慣用“理學”指稱其思想體系。(2)在宋代產生而在明代中後期占主導地位的以“心”為最高範疇的思想體系。以陸九淵、王守仁為代表的“心學”。狹義理學則專指程朱學派。

其代表人物有北宋的周敦頤、張載、二程、邵雍。即北宋五子;南宋的朱熹、陸九淵;明代的王陽明。就主導思潮而言,理學代表人物可概括為“程朱陸王”。

宋明理學的主要派別按現代學術界的通常做法,可以把宋明理學體系區分為四派張載為代表的氣學、邵雍為代表的數學、程朱為代表的理學、陸王為代表的心學。

宋明理學所討論的問題隨不同時期、不同流派而有所不同。理學與唐以前儒學尊《五經》一個重要不同之處,《四書》成為尊信的主要經典。價值體系和功夫體系都在《四書》。《六經》為粗米,《四書》為熟飯。理學討論的主要問題大體是:理氣、心性、格物、致知、主敬、主靜、涵養、知行、已發未發、道心人心、天理人慾、天命之性氣質之性等。

宋元明時期,是中國文化和哲學發展的又一個高峯。由於宋明時期中國哲學的主要代表形態是理學,人們習慣上多以“宋明理學”的概念來稱呼這一時期的哲學。

宋明理學是儒學的一種歷史表態,是繼魏晉把儒學玄學改造之後,對儒學的“佛老化”改造;宋明理學是對隋唐以來逐漸走向沒落的儒學的一種強有力的復興。宋明理學是當時有抱負有思想的學術羣體對現實社會問題以及外來佛教和本土道教文化挑戰的一種積極迴應,他們在消化吸收佛道二教思想的基礎上,對佛道二教展開了一種與孟子“闢楊墨”相類似的所謂“闢佛老”的文化攻勢,力求解決漢末以來中國社會極為嚴重的信仰危機和道德危機。

宋明理學反映了中國古代社會後期有思想有見識的中國人在思考和解決現實社會問題與文化問題中所生出來的哲學智慧,它深深影響了中國古代社會後半期的社會發展和文明走勢,現代的中國人仍然不得不面對由它所造成的社會及文化後果。然而也正是這個智慧成果,成功地迴應佛老而使儒學重新走上正統地位。

至於樸學,是清朝乾隆、嘉慶年間出現的一種以考據為主要治學內容的學術思潮,這種學術文風樸實簡潔,重證據輕義理,因此被稱之為“樸學”。由於樸學採用的是漢儒訓詁考訂的方法治學,所以又有“漢學”或“考據學”之稱。在我來看,清代的樸學應該排除在中國傳統思想之外。它更接近於考據學,涉及到的思想方面的探究和建樹聊勝於無而已。所以在此我們就不討論。

粗略數完了中國的傳統思想,我們不難發現,從最初諸子百家的尋找理想社會模式到最後宋明理學成為封建統治者的統治工具,中國的傳統思想一直圍繞着政治而展開。受政治的影響又引導着政治。從粗線條的治國之道到細線條的修身養性,格物致知。我們大致可以用張岱年先生在其《中國哲學大綱》中的話總結中國哲學的特點:合知行、一天人、同真善、重人生而不重知論、重了悟而不重論證、既非依附科學亦非依附宗教。

Ps:經過兩週的掙扎作業終於告一段落。由於水平限制,文章中難免有錯誤缺漏。見聞有限,所以難免有引用。

丁勝海

管理學院行政101 1005012028 *** 2012/5/15

中國古代哲學名言名句 篇四

中國古代哲學名言名句彙編

1、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孟子·離婁下》

[解讀]愛人的人別人總是愛他,尊敬別的人別人總是尊敬他。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也往往會用同樣的態度對待你。要想受人敬愛,必須敬愛他人。恆:常常。

2、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孟子·離婁上》

[解讀]不用圓規和曲尺,就不能畫出矩形和圓形來。我們的生活,辦事情,都必須遵循一定的規章制度,否則,各行其是,準會亂了套。規矩:規和矩,校正圓形和方形的兩種工具,比喻標準,法度。

3、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管子·牧民》

[解讀]糧倉充實,百姓才懂得禮節制度;衣食豐足,百姓才知道榮譽恥辱。物質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礎。治理國家的人,首先要考慮老百姓的生活。廩(lǐn):糧倉。實:充實。

4、差若毫釐,謬以千里。——《禮記·經解》

[解讀]事情開始時有很小的差錯,若不及時糾正,最後就會造成大的錯誤。萬事開頭難,開頭必須謹慎;搞科學研究必須精益求精,一絲不苟,否則就會造成重大損失。毫釐:為計量小單位,形容極少或極小。繆(miù):錯誤。

5、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戰國·楚·屈原《卜居》

[解讀]尺雖比寸長,但和更長的東西相比,就顯得短,寸雖比尺短,但和更短的東西相比,就顯得長;事物總有它的不足之處,智者也總有不明智的地方。人或事物各有長處和短處,不應求全責備,而應揚長避短。

6、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公孫丑下》

[解讀]擁有真理,合乎正義的就能得到更多人的幫助,違背真理、非正義的就很少得到幫助。它告訴我們,真理和正義是不可戰勝的。

7、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禮記·學記》

[解讀]如果只是獨自一個人學習而沒有朋友一起討論,就會孤陋寡聞。事實證明,學習夥伴有益於學習的進步。

8、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解讀]富貴不能使他的心惑亂,貧賤不能使他改變節操,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只有做到了這三點才可以稱得上是大丈夫。孟子的這句話歷代相傳,激勵了無數的中華兒女

9、高岸為谷,深谷為陵。——《詩經·十月之交》

[解讀]高地變成山谷,深谷變成山陵。據科學推測,喜馬拉雅山這個地方在七千萬年以前還是一片汪洋大海,滄海變桑田,比喻世事多變。也比喻事物在一定的條件下總是向它相反的方面轉化。

10、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論語·衞靈公》

[解讀]工匠要想做好自己的工作,必須事先磨快工具。由此可知,一個人要勝任工作,必須首先學好本領。今日讀好書,來日才能大展鴻圖。

11、躬自厚而薄責於人。——《論語·衞靈公》

解讀]多責備自己,而少責備別人。這句話説的是要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嚴格要求自己,進步就快;寬容別人,就會遠離怨恨。躬自:自己。“厚”後省略了一個“責”字。責:責備,要求。

12、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荀子·勸學》

[解讀]木料經過木工用墨線(木工用具)劃直線加工以後,就變直了;金屬物品在磨刀石上磨礪後,就能鋒利。這兩個比喻用來説明人經過學習磨練,自我反省,就會變得聰慧明智,不犯錯誤,也越來越堅強。礪(lì):磨刀石。

13、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禮記·大學》

[解讀]對你所喜歡的人,要知道他的缺點,不可偏袒;對你所厭惡的人,要知道他的優點,不可抹殺。我們評價一個人要客觀公正,不要感情用事,不要因為自己的好、惡而產生偏見。

14、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老子》

[解讀]災禍啊依存着幸福,幸福啊潛伏着災禍。它告訴我們,禍福在一定的條件下是可以互相轉化的,要居安思危,若身處逆境,也不要灰心喪氣。兮(xī):語氣詞,相當於“啊”。倚(yǐ):倚靠。伏:潛伏,隱藏。

15、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顏淵》

[解讀]自己不喜歡的,就不要強加給別人。飢寒是自己不喜歡的,不要把它強加給別人;恥辱是自己不喜歡的,也不要把它強加給別人。將心比心,推己及人,從自己的利與害想到對別人的利與害,多替別人着想,這是終生應該奉行的原則。欲:想,希望。勿(wù):不要。施:加,給。

16、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論語·顏淵》

[解讀]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不促成別人的壞事。小人卻恰好相反。成人之美,積善成德,便成為君子;成人之惡,積怨日多,便是小人。君子受人尊敬,小人遭人唾罵。君子:人格高尚的人。小人:指人格卑鄙的人。反是:和這相反。

17、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論語·述而》

[解讀]君子心地平坦寬廣,小人卻經常侷促憂愁。君子襟懷坦白,安貧樂業,與人為善,知足常樂,所以能坦蕩蕩。小人慾念太多,患得患失,憂心忡忡,怨天尤人,侷促不安,所以常心懷慼慼。坦蕩蕩:心胸開闊,自由自在的樣子。慼慼:憂懼不安的樣子。

18、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論語·季氏》

[解讀]君子一生中有三件事情應該警惕戒備:年輕的時候,正在長筋骨,氣血尚未定型,在男女問題上必須警戒;到了壯年時期,身強力不虧,精力旺盛,要警戒無原則的糾紛和爭鬥;到了老年,體力和精力都差了,要警戒貪得無厭。這句話對於青少年來説,提出了早戀會影響身心健康的問題。在今天看來,孔子的“戒色、戒鬥、戒得”的説法,對我們仍有教育意義。

19、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禮記·表記》

[解讀]君子交朋友平淡如水,小人交朋友像甜酒那樣(濃烈甜蜜)。君子之交,彼此沒有圖名求利、互相利用,所以顯得平淡自然,因而能夠長久;小人之交,彼此都懷有獲利之心、利用之意,所以免不了虛情假意,矯揉造作,甜言蜜語,因而難以持久。接:接觸,交往。醴(lǐ):甜酒。

20、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禮記·曲禮上》

[解讀]禮節重在相互往來:有往無來,不符合禮節;有來無往,也不符合禮節。在人際交往中,人們之間應平等相待,互助互濟。尚:重在。

21、流水不腐,户樞不蠹。——《呂氏春秋·盡數》

[解讀]流動的水不會腐臭,常常轉動的門軸不會被蟲蛀蝕。比喻經常運動的事物不易受到侵蝕,可以保持很久不變壞。這句話形象地説明了“動”的重大意義:生命在於運動,腦筋在於開動,人才也需要流動,宇宙間萬事萬物都在運動,沒有運動就沒有世界。腐:腐臭。户樞(shū):門的轉軸。蠹(dù):蛀蝕。

22、滿招損,謙受益。——《書·大禹謨》

[解讀]驕傲自滿必然招致損失,謙虛謹慎就會獲得好處。歷史上的許多事實證明了這句名言的正確。唐太宗能虛心聽取臣下的意見,國家治理得很好,出現了“貞觀之治”的太平盛世;但到了晚年,驕傲自滿起來,在攻打高麗(朝鮮)時慘遭失敗。唐玄宗剛登基做皇帝的日子裏也算英明,在政治、經濟方面取得成績後就驕傲起來,導致了“安史之亂”,唐朝從此衰落。

23、敏於事而慎於言。——《論語·學而》

[解讀]做事勤快敏捷,説話謹慎。這句話告訴我們,做人要多做實事,少説廢話,不亂説話。敏:勤勉,快速。慎:謹慎,慎重。

24、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老子·第六十四章》

[解讀]千里遙遠的路程是從腳下第一步開始的。比喻任何事情的成功都是從頭開始,從小到大逐漸積累的。萬事開頭難,沒有個開頭就不會有結果。任何事情都要從一點一滴的小事開始做起。

25、鍥而含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荀子·勸學》

[解讀]雕刻了一下,就放棄了,就是腐朽的木頭也刻它不斷;如果刻個不停,即使是金石也可以雕刻成功。這個比喻意在説明學習、做事情,只有堅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就;淺嘗輒止,將會一無所成。鍥(qiè)、鏤(lòu):雕刻。

26、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

[解讀]一個人不講信用,不知道他該怎麼辦了。孔子認為,一個人不講信用就寸步難行。在今天看來,一個企業,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也是如此。中國加入了世貿組織,也要守規則,講誠信,才能在競爭中得到發展。

27、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左傳·宣公二年》

[解讀]哪個人沒有過錯呢?有了過錯能夠改正,這就是最大的好事啊!春秋時晉國的國君晉靈公是個暴君。有一次,廚師煮的熊掌不夠熟,他就下令把廚師殺掉了。大臣士季進宮勸諫他,話未出口,晉靈公就説:“我知道錯了,今後一定改正。”其實,他的話把重點落在前一句,只是想用這個話堵住士季的口,並不是真想改正錯誤。士季便説:“~,~,~。”士季的話把重點落在一個“改”字,知錯必改,壞事也就變成了好事。莫大焉:沒有比這個更大的了。

28、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論語·述而》

[解讀]三個人同路走,其中必定有可以當我的師長的人。人人都有相對的技能和特長,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只要虛心向別人學習,一定能找到可以教自己的老師。

29、三思而後行。——《論語·公冶長》

[解讀]經過反覆考慮然後才採取行動。這話適用於莽撞行事的人。三:多次。

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孟子·告子下》

[解讀] 人可以在憂思禍患中成長,也可以在安逸享樂中滅亡。艱苦的環境能鍛鍊人,能使人更堅強地生存發展;安樂的生活容易腐蝕人,使人頹廢乃至滅亡。

30、聖人千慮,必有一失;愚人千慮,必有一得。——《晏子春秋·雜下》

[解讀]偉大人物考慮問題,難免有疏漏的地方;愚昧人經過周密思考,也可能想出一點有益的意見。契訶夫説過,大狗叫,小狗也叫,小狗不應因大狗的存在而不敢叫。愚人不應該因聖人的存在放棄了自己的思考。

31、食不語,寢不言。——《論語·鄉黨》

[解讀]吃飯的時候不交談,睡覺的時候不説話。《論語》中記載孔子的生活習慣和養生之道的文字很多,這一條就很值得我們學習。

32、,任重而道遠。——《論語·泰伯》

[解讀]讀書人須有遠大的抱負和堅強的意志,因為他對社會責任重大,要走的路很長。弘毅:抱負遠大,意志堅強。對一個想要有所作為的人來説,遠大的抱負、堅強的意志,是缺一不可的。

3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詩經·小雅·鶴鳴》

[解讀]別的山上的石頭,可以用來琢磨玉器。原指一國的人才,也可以為另一國所用。後來比喻借他人的批評幫助來改正自己的過錯,或者比喻拿別人的情況作為借鑑。從讀書做學問這方面來講,學文科的,要讀一些自然科學的書;學自然科學的,也要讀些人文科學的書。他山:別的山。攻:琢磨。

34、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孫丑下》

解讀]得天時比不上得地利,得地利比不上得人心。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事實如此。天時;節氣、氣候、陰晴寒暑的變化。地利;地理的優勢。人和:團結,得人心。

35、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易·乾》

[解讀]天體的運行強健有力,君子應該以它為榜樣,自覺地努力向上,永不停息。古人觀察天地、山川、草木、鳥獸、蟲魚,往往有自己的體會,這是值得我們學習的。行:運行,運轉。健:強壯有力。

36、投我以桃,報之以李。——《詩經·大雅·蕩》

[解讀]別人送我個桃子,我報答他個李子。對方給我多大好處,我也應該以相應的好處回報他。人與人之間要禮尚往來。投:投擲,在這裏是贈送的意思。報:回報,回贈。

37、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戰國策·楚策四·莊辛謂楚襄王》

[解讀]羊跑了再修補羊圈,還不算晚。原文是: “臣聞鄙語曰:‘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而補牢,末為遲也。”我們知道,事情失敗後,及時補救,還不為遲;怕就怕不吸取教訓,不採取補救措施。亡:逃跑。牢:牲畜圈。臣:莊辛在楚襄王面前的自稱。鄙語:俗話。顧:回頭看,回頭召喚。

38、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荀子·勸學》

[解讀]與其整天坐在那兒苦思冥想,不如花一點時間去學習有收益。學與思本來是相輔相成的,如果只顧某一個方面,就會徒勞無功。須臾:一會兒。

39、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論語·公冶長》

[解讀]朽爛的木頭,不能雕刻,糞土壘起的牆壁,不能粉刷。比喻不堪造就的人,用不着去培養他。人的智力因素沒有多大的差別,但人的情感因素有着很大的差別。孔子有個叫宰予的學生,大白天睡大覺,孔子説,對於宰予這樣的人沒有什麼可責備的。因為他學習態度太差,已到了無可救藥的地步。圬(wū):塗飾牆壁用的工具,這裏指塗飾、粉刷。40、學然後知不足。——《禮記·學記》

[解讀]不斷的學習,這樣以後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愛因斯坦曾把自己比作一個大圓圈,把知識淺薄的人比作一個小圓圈。大圓圈外邊接觸的空白比小圓圈的多,因此,知識越多的人,越能察覺到自己知識的不足。知道自己的不足,越是能努力學習,越是努力學習知識就越豐富。

41、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

[解讀]只是讀書,卻不動腦筋思考,就會茫然不解;只是空想而不去讀書,就會疲憊而無所獲。“學”與“思”是相輔相成的,如果只注重某一方面而忽視另一方面,就達不到好的效果。罔(wǎng):迷惑而無所得。殆(dài):疲倦而無所得。

42、——《戰國策·秦策五》

[解讀]一百里的路程,走了九十里才算走完一半。這句話比喻事情越到最後階段越難完成。所以,無論做什麼事情,不到最後完成決不可以鬆氣,否則就會功虧一簣,前功盡棄。

43、言必信,行必果。——《論語·子路》

[解讀]説出的話一定要算數,行動起來一定要堅決。一諾千金,敢作敢為,受人尊重;出爾反爾,優柔寡斷,遭人鄙棄。果:堅決。

44、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孟子·盡心上》

[解讀]仰起頭來看看覺得自己對天無愧,低下頭去想想覺得自己不愧於別人。做人要光明磊落,問心無愧。君子坦蕩蕩。仰:仰頭。怍(zuò):慚愧。

45、養心莫善於寡慾。——《孟於.盡心下》

[解讀] 飽食傷心,欲多傷心。修養思想,培養高尚的情操,最好的辦法是減少私慾。欲:情慾,貪慾

46、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涯不枯。——《荀子·勸學》

[解讀]寶玉藏在山中,連山上的草木也顯得滋潤;珍珠產在深淵裏,連涯岸也顯得不幹枯。學問、韜略藏於胸中,自然會行為舉止不俗,氣魄風格不凡。若無內才,即使有漂亮的外表,也只是個凡夫俗子。

47、欲速則不達。——《論語·子路》

[解讀]想要快反而達不到目的。孔子的弟子有一些做官的,孔子教育他們幹出政績不要急於求成。事物發展有它的規律性,學習上也要循序漸進,不打好基礎,就想攻克尖端科學,快出成果,也是辦不到的。

48、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

[解讀]早上得知真理,即使晚上死了也值得。這句話説明了對真理的渴望。“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 匈牙利詩人裴多菲的這首詩,正是表達了這種思想,對自由、對真理的執着追求,可以使人捨棄生命。

49、知己知彼者百戰不殆。——《孫子·謀攻》

[解讀]瞭解自己這方面的情況,也瞭解敵方的情況的人,打一百次仗也沒有危險。這是春秋末期吳國軍事家孫武的一句名言,它的適用範圍不限於軍事方面,只要和他人有關的,無論是競爭還是合作,都有一個知己知彼的問題。殆(dài):危險。

50、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

[解讀]知道的就承認已經知道了,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自作聰明的人總是把無知當已知。最後一個“知”(zhì):聰明。

51、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論語·衞靈公》

[解讀]志士仁人不肯貪生怕死而傷害仁義,他們總是寧可犧牲性命以成全大義的。自古忠臣義士把仁義看得比生命還重要,文天祥就是這樣的志士仁人,“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兩句詩,表明了他視死如歸,捨身成仁的心跡。

52、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

[解讀]我十五歲,有志於學問;三十歲,(懂禮儀,)説話做事都有把握;四十歲,(掌握了各種知識,)不致迷惑;五十歲,得知天命;六十歲,一聽別人言語,便可以分別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歲,便隨心所欲,任何念頭都不會越出規矩。這是孔子晚年對自己一生學習修養的概括總結,説明他一生從不間斷地學習修養,而且每隔一段時間就有一個較大的進步,直至晚年達到最高境界。幾千年以來,無數的人都把這段話作為勉勵自己的座右銘。而其中的“而立”、“不惑”、“知命”、“耳順”也分別成了三十歲、四十歲、五十歲、六十歲的代名詞而廣泛流傳。

53、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漢樂府·長歌行》

[解讀]時間像江河向東流入大海,一去不復返;人在年輕時不努力學習,年齡大了一事無成,那就只好空留悲傷、後悔。人生積時為日,積日為月,積月為年,看似長久。年少的時候盼望着長大,常覺得日子過得很慢,來日方長。其實,光陰似箭,日月如梭,如果任其蹉跎,則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自甘暴棄,終於要後悔也來不及。

54、百聞不如一見。——漢·班固《漢書·趙充國傳》 [解讀]聽得再多,不如親眼看到一次。指看到的比聽到的要可靠些。

55、病從口入,禍從口出。——晉·傅玄《傅子·口銘》

[解讀]病是從口裏吃進去的,禍是從口裏説出來的。這句話告誡人們説話要謹慎,説話不注意會招來禍害。處世戒多言,言多必有失。傅玄:(217——278)西晉哲學家,文學家。著有《傅子》、《傅玄集》。明朝時有人把他的作品收集編成《傅鶉觚集》。口銘:關於口的座右銘。

56、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南朝·宋·范曄《後漢書·班超傳》

[解讀]不進入老虎洞,就捉不到小老虎。比喻不親身進入險境,就不能取得重大成功。也指不經實踐就難以獲得真知。不:亦作“焉”。

外國哲人名言彙編

思想不是你要它來它便來,而是由它自己決定它的來去。

——叔本華

我除了知道我的無知這個事實外一無所知。

——蘇格拉底

水是萬物之本源,萬物終歸於水。

——泰勒斯

使一切非理性的東西服從於自己,自由地按照自己固有的規律去駕馭一切非理性的東西,這就是人的最終目的。

——費希特

凡是現實(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凡是合理(存在)的就是現實的。

——黑格爾

萬物的和平在於秩序的平衡,秩序就是把平等和不平等的事物安排在各自適當的位置上 ——奧古斯丁

凡是活着的就應當活下去。

——費爾巴哈

假如進化的歷史重來一遍,人的出現概率是零。

——古德爾

客觀世界只是精神原始的,還沒有意識的詩篇

——謝林

凡夫俗子只關心如何去打發時間,而略具才華的人卻考慮如何應用時間。

——叔本華

我們喜歡別人的敬重並非因為敬重本身,而是因為人們的敬重所帶給我們的好處。

——愛爾維修

人類的生命,並不能以時間長短來衡量,心中充滿愛時,剎那即永恆。

——尼采

真理是時間的產物,而不是權威的產物。

——培根

權利的相互轉讓就是人們所謂的契約。

——霍布斯

給我物質,我就用它造出一個宇宙來。

——康德

一切確定的皆否定。——斯賓諾莎

知識歸根結底由經驗而來。

——洛克

沒有物體,只有運動。

——伯格森

一開始,問題就是要把純粹而緘默的體驗帶入到其意義的純粹表達之中。

——胡塞爾

思就是在的思,„„思是在的,因為思由在發生,屬於在。同時,思是在的,因為思屬於在,聽從在。

——海德格爾

思最恆久之物是道路。

——海德格爾

人充滿勞績,但還詩意地安居於大地之上。

——荷爾德林

世界是事實的總和,而非事物的總和。

——維特根斯坦

人的意識屈從於物化結構。

——盧卡奇

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

——馬克思

科學家在思想中給予我們以秩序;道德在行動中給予我們以秩序;藝術才在對可見、可觸、可聽的外觀的把握中給予我們以秩序。

——卡西爾

物體的意義是通過它被己身看到的方向而確定的。

——梅羅。龐蒂

我不能給自己或是別人提供那種日常生活中的普通的快樂。這種快樂對我來説毫無意義,我也不能圍繞它來安排自己的生活。

——福柯

科學性的語言遊戲希望使其説法成為真理,但卻沒有能力憑自己的力量,將其提出的道理合法化。

——利奧塔

任何一種哲學思想只要是它能夠自圓其説,它就具有某種真正的知識。

——羅素

在任何事物中,美和善二者的本質特徵都是相符的,因為它們正是建立在同一形式的基礎上,所以善被我們頌揚為美。

——托馬斯。阿奎那

正義是社會制度的首要價值,正像真理是思想的首要價值一樣。

——羅爾斯

那隱藏着的宇宙本質自身並沒有力量足以抗拒求知的勇氣。對於勇毅的求知者,它只能揭開它的祕密,將它的財富和奧妙公開給他,讓他享受。

——黑格爾

能被理解的存在就是語言。

——伽達默爾

本文之外,別無它物。——德里達

存在就是統攝。

——雅斯貝爾斯

存在着兩種不同類型的無知,粗淺的無知存在於知識之前,博學的無知存在於知識之後 ——蒙田

誰佔有法律語言誰就佔有相關的資源和利益。

——布迪厄

在這個世界上,平等地待人和試圖使他們平等這兩者之間的差別總是存在。前者是一個自由社會的前提條件,而後者則象D?托克維爾描述的那樣,意味着“一種新的奴役方式” ——哈耶克

放縱自己的慾望是最大的禍害;談論別人的隱私是最大的罪惡;不知自己過失是最大的病痛。

——亞里士多德

驚奇是哲學家的感覺,哲學開始於驚奇。——柏拉圖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

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

——萊布尼茨

知識是為了預見,預見是為了權力。

——孔德

如果我們過於爽快地承認失敗,就可能使自己發覺不了我們非常接近於正確。

——卡爾。波普爾

目的總是為手段辯護。

——馬基雅維利

人有自由意志,成人成獸全靠自己。

——盧克萊修

人生的本質在於運動,安謐寧靜就是死亡。

——帕斯卡

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因為無論是這條河還是這個人都已經不同。

——赫拉克利特

不能制約自己的人,不能稱之為自由的人

——畢達哥拉斯

認識錯誤是拯救自己的第一步。

——伊壁鳩魯

人是萬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如何存在的尺度,也是非存在者的尺度

——普羅泰戈拉

萬物所由之而生的東西,萬物消滅後復歸於它。

——阿那克西曼德

存在就是被感知。

——貝克萊

習慣就是人生的最大指導。

——休謨

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卻無往而不在枷鎖之中。自以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反而比其他一切 更是奴隸。

——盧梭

人在生存每一瞬間,都是在必然性掌握之中的被動工具。

——霍爾巴赫

作為瞬間,它當然是短暫的„„然而,它卻是決定性的,是充滿永恆的。

——克爾凱郭爾

我象村裏最年輕的人一樣年輕,象村裏最年邁的人一樣年邁。——泰戈爾

痛苦就是被迫離開原地。

——康德

水是最好的。

——泰勒斯(古希臘)

蘇格拉底,從不著書立説,推崇“無拘無束的辯論或討論”。比較出名的一句是,他被法庭判死刑後安詳地説——“死別的時辰已經到了,我們各走各的路吧——我去死,你們去活。哪一個更好,唯有神才知道了。”

——蘇格拉底

“懷疑一切”;“我可以懷疑一切,但我卻不能懷疑我正在懷疑。”——“我思故我在!”

——笛卡兒

理性能使人自由。

——斯賓諾莎

認識你自己。

——蘇格拉底;

羣眾永遠生活在無知的洞穴之中。

——柏拉圖

幸福就是 肉體無痛苦,靈魂無紛擾。

——亦壁鳩魯;

拯救靈魂必須放棄肉慾。

——基督精神;

人生在世,不過是過路的旅客。

——托馬斯。阿奎那

我不同意你所説的每一個字,但我誓死捍衞你説話的權力。

——伏爾泰

人的本性就是追求個人利益。

——亞當斯密;

人人生而自由平等。

——盧梭;

幸福不過是慾望的暫時停止。

——叔本華

人最容易忘記的是自己。

——克爾凱戈爾

只有那些從不仰望星空的人,才不會跌入坑中。

——泰勒斯

政治無道德。

——馬基雅偉利 我思故我在。

——笛卡爾

知識就是力量。

——培根

存在就是合理,合理的也都要存在。

——黑格爾

我正在説謊。

——羅素

他人就是地獄。人對人是狼。

——薩特

人性一個最特別的弱點就是:在意別人如何看待自己。

——叔本華

把精神説清楚是一個巨大的誘惑。

——維特根斯坦

人們懼怕自由和責任,所以人們寧願藏身在自鑄的樊籠中。

——弗蘭茨。卡夫卡

我手中的燈籠 使眼前黑暗的路途與我為敵。——泰戈爾

中外哲人哲語彙編

要堅持真理---不論在哪裏也不要動搖。—— 赫爾岑 任何一個可信的道理都是真理的一種形象。—— 布萊克

因為真理是燦爛的,只要有一個罅隙,就能照亮整個田野。—— 赫爾岑 真理不存在於醜化了的現實裏。—— 喬治·桑

真理的小小鑽石是多麼罕見難得,但一經開採琢磨,便能經久、堅硬而晶亮。—— 貝弗裏奇

一切出色的東西都是樸素的,它們之令人傾倒,正是由於自己的富有智慧的樸素。—— 高爾基

在真理和認識方面,任何以權威者自居的人,必將在上帝的戲笑中垮台!—— 愛因斯坦 真理是時間的孩子,不是權威的孩子。—— 布萊希特 尋求真理的只能是獨自探索的人,和那些並不真心熱愛真理的人毫不相干。—— 帕斯捷爾納克

尊重人不應該勝於尊重真理。—— 柏拉圖

只有忠實於事實,才能忠實於真理。—— 周恩來

真理,哪怕只見到一線,我們也不能讓它的光輝變得暗淡。—— 李四光

關鍵在於要有一顆愛真理的心靈,隨時隨地碰見真理,就把它吸收進來。—— 歌德 必須有勇氣正視無情的真理。—— 列寧

凡在小事上對真理持輕率態度的人,在大事上也是不足信的。—— 愛因斯坦 真理的發見,或道德責任的完成,都引起我們的歡欣,使我們整個生命震顫…… —— 克羅齊

對真理的追求比對真理的佔有更為可貴。—— 萊辛

懷疑並不是缺點。總是疑,而並不下斷語,這才是缺點。—— 魯迅 既異想天開,又實事求是,這是科學工作者特有的風格,讓我們在無窮的宇宙長河中去探索無窮的真理吧!—— 郭沫若

人的天職在勇於探索真理。—— 哥白尼

真理不是一種鑄幣,現成的擺在那裏,可以拿來藏在衣袋裏。—— 萊辛 堅持真理的人是偉大的。—— 雨果

越是接近真理,便愈加發現真理的迷人。—— 拉美特利 如果你想獨佔真理,真理就要嘲笑你了。—— 羅曼·羅蘭

在我所講的一切中,我只是探求真理,這並不是僅僅為了博得説出真理的榮譽,而是因為真理於人有益。—— 愛爾維修

一個人只要肯深入到事物表面以下去探索,哪怕他自己也許看得不對,卻為旁人掃清了道路,甚至能使他的錯誤也終於為真理的事業服務。—— 博克

不用相當的獨立功夫,不論在哪個嚴重的問題上都不能找出真理;誰怕用功夫,誰就無法找到真理。—— 列寧

一個人要發現卓有成效的真理,需要千百萬個人在失敗的探索和悲慘的錯誤中毀掉自己的生命。—— 門捷列夫

真理的旅行,是不用入境證的。—— 約里奧·居里

我們探求真理,在一切事件中,獲得真理是最高的快慰。—— 桑塔耶納 一時強弱在於力,千秋勝負在於理。—— 曹禺 真理是時間的女兒。—— 達·芬奇 真理就是具備這樣的力量,你越是想要攻擊它,你的攻擊就愈加充實了和證明了它。—— 伽利略

最好是把真理比做燧石,---它受到的敲打越厲害,發射出的光輝就越燦爛。—— 馬克思

真理儘管苦澀,然而鮮明。—— 普托裏尼

錯誤經不起失敗,但是真理卻不怕失敗。—— 泰戈爾

一個訓練有素的思想家的主要特點在於,他不在佐證不足的情況下輕易做出結論。—— 貝弗裏奇

事莫明於有效,論莫定於有證。—— 王充 只有人們的社會實踐,才是人們對於外界認識的真理性的標準。真理的標準只能是社會的實踐。—— 毛澤東

馬克思認為理論的符合於現實是理論的唯一標準。—— 列寧

科學所以叫作科學,正是因為它不承認偶像,不怕推翻過時的舊事物,很仔細地傾聽實踐和經驗的呼聲。—— 斯大林

人類用認識的活動去了解事物,用實踐的活動去改變事物;用前者去掌握宇宙,用後者去創造宇宙。—— 克羅齊

真理之所以為真理,只是因為它是和謬誤以及虛偽對立的。—— 車爾尼雪夫斯基 遇到有承認自己錯誤的機會,我是最為願意抓住的,我認為這樣一種回到真理和理性的精神,比具有最正確無誤的判斷還要光榮。—— 休謨

人們還往往把真理和錯誤混在一起去教人,而堅持的卻是錯誤。—— 歌德 向他的頭腦中灌輸真理,只是為了保證他不在心中裝填謬誤。—— 盧梭

共產主義革命就是同傳統的所有制關係實行最徹底的決裂。—— 馬克思、恩格斯 只要在多走一小步,彷彿是向同一方向邁的一小步,真理變會變成錯誤。—— 列寧 真理之川從他的錯誤之溝渠中通過。—— 泰戈爾

過去的錯誤的學説不宜忘掉不談,因為各種真理都要在和錯誤鬥爭之中,才能維持他們的生命。—— 克羅齊

只有在鬥爭中無所畏懼,才能在追求真理的過程中把自己雕塑成器。—— 張志新 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屈原

我生為真理生,死為真理死,除了真理,沒有我自己的東西。—— 王若飛

理直氣壯,永遠不怕真理,勇敢地擁護真理,把真理告訴別人,為真理而戰鬥。—— 劉少奇

我們只願在真理的聖壇之前低頭,不願在一切物質的權威之前拜倒。—— 郭沫若 為尋求真理的努力所付出的代價,總是比不擔風險地佔有它要高昂得多。—— 萊辛 我們對於真理必須經常反覆地説,因為錯誤也有人在反覆地宣傳,並且不是有個別的人而是有大批的人宣傳。—— 歌德 英雄---就是這樣一個人,他在決定性關頭做了為人類社會的利益所需要做的事。—— 伏契克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司馬遷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孟軻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我能捨棄一切,但是不能捨棄黨,捨棄階級,捨棄革命事業。我有一天生命,我就應該為它們工作一天!—— 方誌敏

為了保存一個人的生命,而背叛了千萬人的解放事業,遭到千萬人唾棄,那活着還有什麼意思? —— 王若飛

為着追求光和熱,人寧願捨棄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愛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卻不如轟轟烈烈的死。—— 巴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