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山中訪友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88W

山中訪友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山中訪友》教學反思 篇一

《山中訪友》是一篇構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滿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在敍述方式上,本文獨具匠心。題目《山中訪友》給人的感覺似乎是作者要到山中去尋訪一位朋友,但讀至第三自然段,我們會猛然發現作者通篇運用了想象、擬人的手法將山中的景化作友人。作者走進山林,探訪“山中的眾朋友”,與“朋友們”互訴心聲,營造了一個如詩如畫的童話世界,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感悟語言文字的情感”與“體會作者的表達方式”是這節課的兩個重要的教學目標。為此,我在開篇的時候設置了這樣的環節。“朗讀課文,想像課文中的情境,好好想想作者在山中訪問了幾位朋友?”以讓學生充分了解作者的行文資料以及結構。之後是讓學生在默讀的基礎上思考“你覺得作者與山中朋友的感情如何?你在哪裏體會到了?”。以這個問題帶動學生感受文中語言文字的情感。學生在默讀、彙報交流中都提及了文章運用了許多優美的修辭句子。在指導學生進行情感朗讀的同時,一併讓學生體會當中的表達方法特點。在第一課時裏,我就讓這兩個問題作為主線問題,讓學生在充分把握文章資料的基礎上,感受文中表達方法的特點。

在第二課時中,重點在於作者是怎樣展開想象與聯想表達情感的,以及體會句子的美妙之處。當學生在我的引導下説出了“鳥兒、露珠、樹”對作者的知心話後,我本來能夠引導學生:“明明是聽到鳥兒的鳴叫,作者卻説……鳥兒呼喚我的名字。明明是看到晶瑩的露珠,作者卻説……露珠與我交換眼神。明明是作者看着每一棵樹,作者卻説……每一棵樹都在望着我。”作者為什麼要這樣説?――這是關鍵的一問,可惜,我做得不足。如果當時我能體現這一環節,相信學生對文章表達上的特點會更深刻。可惜當時上課時,我就直接將想象這種表達方法跟他們講了,而側重點也放在了“想一想作者平時還會到林子裏去和朋友們做什麼?”或許是缺乏前期對錶達方法的深刻理解,導致這一環節中,學生的思維展不開。

如果再上這一課,我會以“情”這條主線設計教學,把體驗文章的情感與學習文章的表達更完美的結合起來,讓學生在讀中感受情感,在感受句子情感的同時體會表達方法,然後再學以致用,在體會表達方法的基礎上拓展思維訓練。

《山中訪友》教學反思 篇二

手捧散發着油墨清香的課本,我和孩子們進入了國小階段最後學年段的學習。

打開語文書本,第一單元的《山中訪友》向我們傳遞了作者對山裏“朋友”的那份深厚的感情。《山雨》一文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有聲有色的山村雨景圖。《草蟲的村落》以豐富的想象,帶我們走進了一個童話般的'草蟲世界。離開想象世界,走進美麗的大自然,我們感受到的是《索溪峪的“野”》那獨特的景緻帶給人們無限的美感。大自然中的一切都是那麼美妙,它等待着我們用心靈去傾聽,去感受。於是我和孩子們迫不及待地隨着作者李漢榮到山中去拜訪了他的朋友們。

一、設疑入境

初讀課題《山中訪友》我馬上想到了:“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因此,課文教學法的導入並以《尋隱者不遇》的經典詩篇誦讀中進入了對課文學習的思考,詩人對隱者的尋求不遇,那麼他會遇到什麼呢?這種張冠李戴的導入引發了學生學習的慾望。

可是細讀課文才知道作者筆下的“友”那是大自然的精靈:古橋、樹林、山泉、小溪……古橋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走進樹林鳥兒呼喚我的名字、露珠與我互換眼神、自己也成了一棵樹,山泉捧出明鏡讓我梳粧。.。.。.這一切唯有童心才能進入作者所描繪的“童話般的世界”。好吧,讓我也像作者一樣“帶着滿懷的好心情”領着孩子們在童心世界裏飛吧!教學中通過快速讀課文,找出直接描寫作者心情的句子,並通過課文首尾兩個句子的寫法和句子中的詞語揣摩作者的心情,從而找到了整篇文章的教學情感基調。在這種基調的薰陶下尋找作者到底訪問了哪些朋友,用筆在書上圈劃出來,並引導學生逐一和他們親切地打招呼:老橋老朋友、樹知己、山泉姐姐、溪流妹妹、白雲大嫂、瀑布大哥、懸崖爺爺、雲雀弟弟。.。.。.。一種親切、和諧的課堂氛圍悄然形成。

二、讀“友”“感”情

本文有着詩一樣的韻律和情懷,飛揚着作者豐富的想象,從文字背後透射出詩人一般鮮活的氣質和性情。因此,教學過程中我大膽地放手讓孩子們在誦讀中,領悟作者描寫的意境、表達的感情。學生初讀課文,瞭解到作者拜訪了哪些朋友;再讀課文,對最有趣的朋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便拿起筆在文中寫寫畫畫,留下了自己的閲讀感悟:

1、讀出對“橋”的尊敬;

2、讀出與“樹”的知己;

3、讀出對“泉、溪、瀑、崖、雲、雀”之熱切;

4、讀出對“落花、落葉、石頭”之敬畏;

5、讀出對“天地”之感恩

配樂朗讀,學生們興趣盎然地翩翩起舞,“小鳥向我飛來了!”聽着悠揚宛轉的音樂,孩子們似乎自己真的生了一對翅膀,拍打着飛向那葱鬱的樹梢,藍絲絨一樣的天空中漂浮着雪一樣的白雲,它們無憂無慮地飄動,或濃或淡,或聚或散,還時不時地變換形態,在這樣的天空中飛翔真舒服,喳喳的雲雀在空中微微盪漾。合上書本,腦海裏浮現出童話般的世界老橋老朋友、樹知己、山泉姐姐、溪流妹妹、白雲大嫂、瀑布大哥、懸崖爺爺、雲雀弟弟。.。.。.。這麼多的“人”聚集在一起,真像是一個大家庭、一個大宅院、一個村落墟里這就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村,人與自然合一,人與自然共生。

帶着滿懷好心情隨着作者在優美的字裏行間裏飛,真浪漫!

三、仿段練筆促表達。

本課的教學要在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的基礎上領悟文章表達上的特點(第二人稱寫法,面對面的描寫與抒情和物我交融的獨特感受)及多種修辭方法的綜合運用。在教學“我熱切地跟他們打招呼:你好,清涼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鏡,是要我重新梳粧嗎?……”一段時,作者連續跟六個朋友打了招呼,引導學生再想一想:這山中還可能有哪些朋友,你能像作者一樣説一説嗎?

山中訪友教學反思 篇三

今天執教了《山中訪友》這篇課文,因為是高年級的課,所以,“感悟語言文字的情感”與“體會作者的表達方式”成了設計這節課的兩個重要的教學目標。課文的第3、4、5自然段都把山中的一切當作“友”來寫,但是,在表達上各有特點。很遺憾,我沒有讓學生完整地、對比地感受這種特點,“體會文章表達上的特點”,滲透得不是很到位。

先説第3自然段,這一段是作者對老橋的傾訴:啊!老橋,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這澗水上站了幾百年了吧。你把多少人馬渡過對岸……你弓着腰……唯有你依然如舊。這段中用了4個”你”,對老橋的敬重、讚美之情溢於言表。

第4自然段作者轉換了觀察的角度,改為第三人稱敍述,林中的“鳥兒”呼喚我的名字,“露珠”與我交換眼神,“每一棵樹”都在望着我。在進行這一段的教學時,我是這樣過渡的:“老橋是我的老朋友,樹林是我的什麼呢?”如果再追問一句:“作者還是像對老橋那樣傾訴嗎?”學生可能體會到表達上的不同。

當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説出了 “鳥兒、露珠、樹” 對作者的知心話後,我這樣導讀:“明明是聽到鳥兒的鳴叫,作者卻説……鳥兒呼喚我的名字。

明明是看到晶瑩的露珠,作者卻説……露珠與我交換眼神。

明明是作者看着每一棵樹,作者卻説……每一棵樹都在望着我。”

作者為什麼要這樣説?這是關鍵的一問,如果能體現這一環節,學生對文章表達上的特點會更深刻。

第5自然段的問候語,是作者與山裏的一切融為一體後與山中朋友心與心的交流:“你好!清涼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鏡,是要我重新梳粧嗎?……”“你好!清涼的山泉,”體現了作者對山泉的“情”,“你捧出一面明鏡,是要我重新梳粧嗎?”是山泉對作者的情,作者不僅直接對山泉説話,連山泉對作者的心裏話都説出來了,情到深處才有這樣的體驗啊!

如果説第3自然段的情感表達是:“我”對“橋”,

那麼第4自然段卻換了個角度,是:“樹林”對“我”,

第5自然段是物我相融,既有從“我”對“山中的一切朋友”的角度,又有從“山中的一切朋友”對“我”的角度。

如果在教學時,抓住其中的一句,讓學生感悟這其中“情”的傾訴對象之別,學生在學習文章的表達上會更明確,更有針對性。

以“情”這條主線設計教學,把體驗文章的情感與學習文章的表達更完美的結合起來,實現語文教學的水乳融。走出門是“好心情”;見到老橋是對老橋的“敬重、讚美之情”;走進樹林是“鳥兒、露珠、樹”對“我”的親密無間之情;與“山中萬物”是“互訴心聲”。

本節課最後3個小段處理的有點匆忙,希望自己在今後的教學中能更靈活地教學。

山中訪友教學反思 篇四

《山中訪友》這篇課文是一篇構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滿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帶着滿懷的好心情”,走進山林,探訪“山中的眾朋友”,與“朋友們”互訴心聲,營造了一個如詩如畫的童話世界,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在教學時,我以《山中訪友》這個題目展開,結合課後的思考練習題,鏈接起本文的線索。課文為什麼以《山中訪友》為題?從哪些描寫中可以看出“我”和山裏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讓學生細緻深入地讀文,找出描寫可以看出“我”和山裏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的句子,讀讀體會,再組織交流。然後結合對課文的理解,引導學生體會作者運用比喻、擬人、排比等手法,生動地表達自己對山中“朋友”感情的方法。

教學時,我注重學生的朗讀。經過學生反覆誦讀課文,領悟作者描寫的意境、表達的感情。感受到了文章語言的魅力,感受到了文章所特有的那種詩一般的語言、詩一般的韻律、詩一樣的感情。

可以説,沒有學生反覆地誦讀課文,很難領悟作者描寫的意境、表達的感情。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選擇自己最喜歡的部分背誦。力求將聽、説、讀、寫的訓練有機的結合起來。本課設計以讀為主線,各個環節中又分別有所側重:美文聽讀中有美讀的示範,又是聽的訓練;美讀的要求是“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去找找你最喜歡的山中朋友,把她朗讀出來並説説你為什麼喜歡它”,是讀與説的雙重結合;研讀則要求學生通過合作討論將自己的想法説出來;習作美文則主要進行寫作水平的訓練,等等。在環環相扣的訓練中,學生的閲讀理解能力、想像能力、思維能力等也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提升。

同時,我注意聯繫生活實際,使學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麗和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偉大的愛因斯坦説得好:“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此,在講課過程中,我着重調動起他們對於美好的自然景物、優美的語言的體驗和感悟。如在分析第四自然段的“露珠與我交換眼神”、“每一課樹都在望着我”這兩句時,我就讓同學們展開豐富的想象,猜想它們當時可能在交流些什麼內容呢?發揮學生豐富的想象力。一堂課我都以培養學生的想象力為主線,我覺得作為教師,在強調打好基礎的同時,也應該注重對學生想象力的培養。

通過每一次的查漏補缺,相信會使自己的教學更近完美。而本節課我最大的收穫就是為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感情所打動,為流淌在字裏行間的激情所感染。

山中訪友教學反思 篇五

因為是高年級的閲讀課,所以,“感悟語言文字的情感”與“體會作者的表達方式”成了設計這節課的兩個重要的教學目標。課文的第3、4、5自然段都把山中的一切當作“友”來寫,但是,在表達上各有特點。很遺憾,我沒有讓學生完整地、對比地感受這種特點,而是在感受語言文字情感的基礎上滲透進“體會文章表達上的特點”,滲透得不是很到位。

先説第3自然段,這一段是作者對老橋的傾訴:啊!老橋,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這澗水上站了幾百年了吧。你把多少人馬渡過對岸……你弓着腰……唯有你依然如舊。這段中用了4個”你”,對老橋的敬重、讚美之情溢於言表。

第4自然段作者轉換了觀察的角度,改為第三人稱敍述,林中的“鳥兒”呼喚我的名字,“露珠”與我交換眼神,“每一棵樹”都在望着我。在進行這一段的教學時,我是這樣過渡的:“老橋是我的老朋友,樹林是我的什麼呢?”如果再追問一句:“作者還是像對老橋那樣傾訴嗎?”學生可 ww 能體會到表達上的不同。

當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説出了 “鳥兒、露珠、樹” 對作者的知心話後,我可以這樣導讀:“明明是聽到鳥兒的鳴叫,作者卻説……鳥兒呼喚我的名字。

明明是看到晶瑩的露珠,作者卻説……露珠與我交換眼神。

明明是作者看着每一棵樹,作者卻説……每一棵樹都在望着我。”

作者為什麼要這樣説?(這是關鍵的一問,可惜,我給忘了,現在補上,希望大家能看到我的這一設計。)如果能體現這一環節,學生對文章表達上的特點會更深刻。

第5自然段的問候語,是作者與山裏的一切融為一體後與山中朋友心與心的交流:“你好!清涼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鏡,是要我重新梳粧嗎?……”“你好!清涼的山泉,”體現了作者對山泉的“情”,“你捧出一面明鏡,是要我重新梳粧嗎?”是山泉對作者的情,作者不僅直接對山泉説話,連山泉對作者的心裏話都説出來了,情到深處才有這樣的體驗啊!

如果説第3自然段的情感表達是:“我”對“橋”,

那麼第4自然段卻換了個角度,是:“樹林”對“我”,

第5自然段是物我相融,既有從“我”對“山中的一切朋友”的角度,又有從“山中的一切朋友”對“我”的角度。

如果在教學時,抓住其中的一句,讓學生感悟這其中“情”的傾訴對象之別,學生在學習文章的表達上會更明確,更有針對性。

如果再上這一課,我會以“情”這條主線設計教學,把體驗文章的情感與學習文章的表達更完美的結合起來,實現語文教學的水乳融。走出門是“好心情”;見到老橋是對老橋的“敬重、讚美之情”;走進樹林是“鳥兒、露珠、樹”對“我”的親密無間之情;與“山中萬物”是“互訴心聲”。

誠如是,語文課不真的實現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完美統一了嗎?

悔之晚矣!!!

山中訪友教學反思 篇六

教學《山中訪友》這篇課文時,我就先讓學生初讀課文,整體感知,提出兩個問題讓學生自己解決,接着我選出三、四、五、六、七自然段,特別是第三自然段,我作出了重點講解,然後進行學習歸納:朗讀──句話──理解──體會──誦讀。接下來的幾個自然段要學生按學習方法自學四、五、六、七自然段。這樣就把學習方法很好地貫徹到全文的學習當中,收到了較好的效果。課文學完後,學生既學習到了方法,又得到了啟示:做人要有持久不變的堅韌的靈魂,要深深紮根於人民大眾之中,要愛護大自然……

另外,教學這篇課文最大的亮點便是提出修辭手法來,包括比喻、擬人、排比、聯想,讓學生採用多種方式進行誦讀,培養學生的語感。一節課下來的朗讀入語境,不夠有感情。

山中訪友教學反思 篇七

《山中訪友》是一篇構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滿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帶着滿懷的好心情”,走進山林,探訪“山中的眾朋友”,與“朋友們”互訴心聲,營造了一個如詩如畫的童話世界,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這一課的總體教學設計與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是一脈相承的。

俗話説,一堂課好的開頭就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本節課的導入中,我充滿詩意的引導學生:“同學們,春風夏雨,秋霜冬雪;青松迎客,寒梅報春。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有聲有色,有情有意。我們這學期學習的第一組課文,將帶領我們投入大自然的懷抱,領略大自然的風姿,傾聽大自然的聲音,與大自然互訴心聲、交流感受。今天,我們首先跟着一位作家,走進山林,去拜訪他的朋友。”然後請同學們一起讀課題。看課題猜猜,作者拜訪的會是怎樣一位朋友?這樣,充分調動了同學們的積極性,同學們對作者的“朋友”充滿好奇,學習勁頭十足,都想知道作者要訪問哪些朋友,這也是主動學習的一個表現。

在接下來的學習中,我引導學生,那我們就快跟隨作者到山中去看看他都拜訪了哪些“朋友”呢?請同學們認真讀課文,看你喜歡哪位朋友呢?為什麼?可以在旁邊寫出你的感受。學生在充分默讀、認真思考的基礎上,再集體交流彙報。

當同學們交流到第五段時,“這山中的一切,哪個不是我的朋友?”我引導學生將這個反問句改為陳述句。“這山中的一切,都是我的朋友。”然後讓學生仔細讀一讀,品一品,哪個句式更好呢?學生經過仔細讀、仔細品,他們都能讀懂反問句比陳述句要好,因為反問句更能強調了山中的萬物沒有一個不是作者的朋友,這一方面説明作者因為喜歡山中的一切,經常到山中來,同時也説明作者對山中的一切因為經常來都太熟悉了,這更能看出作者對山中一切的喜歡,對大自然的熱愛。抓這樣關鍵句子的理解,對理解課文內容,對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就水到渠成。

不足之處,由於想着一節課完成理解的內容,在學生讀到“我熱切地跟他們打招呼:你好,清涼的山泉!”下面的排比句時,沒有注重讓學生進行想象、口語交際練習,此處應該發散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想象山中還有什麼什麼景物,然後訓練説話,這樣既能練習學生的想象力,同時又能讓學生模仿課文中擬人、排比的修辭手法的聯繫,今後應該抓住這樣的訓練機會,以便提高學生的閲讀能力、寫作能力。

山中訪友教學反思 篇八

秉承着這一目的與宗旨,我進行了《山中訪友》的授課。重點是通過課文隨堂講解,教授孩子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並運用到今後的寫作當中,這也是本課的一個難點。以下是我對本節課的反思:

一、教師評價、激勵語言到位,學生參與程度高。

在觀看研修視頻中,我充分體會到了教師評價語言的重要性,因此,此次授課我特別關注到了這一點。我抓住每一個可以鼓勵、表揚孩子的機會對其進行點評:寫字姿勢、課文朗讀、回答問題的積極性以及準確性方面。我真的發現,與以往的課堂不一樣了,孩子們都愛舉手發言,積極性特別高。

二、課堂環環相扣,自然順暢。

一節優秀的課堂背後必定是教師精心的設計,作為一節樹標課,我想盡我最大的努力做好。因此,不僅僅是教師要備教材,同時教師還要備學生。於是,我儘可能地設想到每個環節可能出現的特殊情況,針對不同情況採取不同的措施。因此,吃透課本,吃透學生,才能將課堂瞭如指掌,進行得自然順暢。

三、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我們要以學生為主,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本節課中,我以第一個比喻句、第一個擬人句為例,進行教學,之後讓學生模仿着來分析句子中的修辭手法。起初可能很難,但是慢慢會發現孩子的模仿能力、發現能力都很厲害,課堂一下子就活了。

四、教學與寫作相結合

語文學科的工具性是我們應該重視的。如何引導孩子學會寫作,是語文學習的重點也是難點。本節課充分考慮到了這一點,在教授孩子比喻、擬人修辭手法的同時運用小練筆、課後作業讓孩子複習修辭手法的使用,對今後寫作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有優點,同樣也有不足之處:

一、教學形式單一,缺少合作、交流學習

由於課程設計的原因,在整堂課的教學過程中,缺乏小組、同桌之間的交流、討論,大部分時間是老師與學生個人的對話。這樣給孩子交流的時間少,思想的碰撞少,得出來的觀點就比較單一。所以在今後的課堂上,我會注意將更多的時間交給孩子,讓他們學會自主、交流、合作,進行探究式教學,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

二、教師語言感染性不夠強烈,學生體會自然美有待提升。

《山中訪友》這篇文章比喻、擬人的修辭運用得相當準確、恰當,語言優美,富有強烈的感情色彩。但是,在授課過程中,我雖然注意到了這一點,呼喚山泉哥哥、溪流弟弟、白雲姐姐等等,但是,在語調上還有待改進、提高。

我一直堅信,優秀的老師帶給學生的課堂必定是美的享受,因此,我會更加努力的!

《山中訪友》教學反思 篇九

這是我第二次執教這篇課文,面對不同的學生,用的是同一份教案。因為剛接手這個班,不知道學生的功底如何,就先按照原本的課件來上課。相比起上屆的學生,這個班的學生明顯活躍很多,在第一堂新課上表現得也挺認真,雖然朗讀水平不好,但是讀得也算流暢。

詞語教學:

在生字詞方面,我沒有花太多的時間,只是先讓學生齊讀了三次課文,又齊讀了《詞語手冊》,學生也自由讀了幾遍課文,課堂上並沒有專門讀生字詞。將詞語帶入到句子中去讀進行了好幾回,從作業本情況來看,“看拼音寫詞語”這題全對的學生不多,錯誤集中在“吟誦、陡峭”二詞。

(一)淺嘗文字,初識文本前後呼應之美

我出示了開頭和結尾,讓學生品讀這三個自然段,想一想:這樣的開頭和結尾有什麼特色?(首尾呼應)師引:開頭帶着好心情,回家又——帶着好心情和好記憶。學生很快就能找出開頭和結尾都有一個相同的詞語“好心情”,隨之就很容易地説出這是“首尾呼應”,可見這個知識點對於學生來説不是難題。

不足:對於開頭和結尾,我沒有花時間細講,只是讓學生讀過,和我教案中預設的有很大的出入。

教案:

1、想象一下,當作者寫下這個開頭的時候,他的耳畔是否恰逢鳥鳴聲聲?

預設:“風中含着露水和梔子花的氣息”説明這裏鳥語花香。(師評:你一定想表達,開頭帶給你清脆的感覺,你一定聽到鳥鳴聲了。)

2、拓展:梔子花見過嗎?有一首歌叫做《梔子花開》,唱一句。

3、師:孩子們,我們想象這鳥鳴聲聲,微風滿懷,露水夾雜着梔子花的清新氣息,有感覺地來讀讀這個清脆生動的開頭。(生齊讀開頭)

4、這叫首尾呼應(板書),既然文字是對應的,那我們就對應着讀讀。(女生讀開頭,男生讀結尾)

這一環節用時很短,但就作業情況來看,大部分都能掌握這個知識點,開頭和結尾並不難,也不是文章重點。但我覺得我今天這樣子的上法太隨意。

(二)尋芳文字,梳理山中好友排列之美

對於“單元提示”我也是一帶而過,直接告訴學生這個單元應該注意什麼,以及聯想和想象是本單元的重點。其實應該讓學生自己閲讀,自己發現,這是我備課的疏忽。

對於尋找“山中有哪些朋友”這個問題,學生們反應很快,回答得很準確,但是在作業本上好多學生審題不清造成答案錯誤。

疏漏:腳步映襯出對應美

師:請仔細觀察大屏幕上的作者在山中訪友的幽徑上留下的一串腳印,你發現了什麼?

課堂上完全沒有提及這個問題,直接跳到講“老橋”了。明天補上。

(三)溶解文字,探尋文本內部對應之美

在講“老橋”時,重點關注“德高望重”的意思,一個女生當即説出了詞語的意思,後來我又讓學生把意思抄寫到書上。關於“歲月悠悠、波光明滅、泡沫聚散、依然如舊”的句詞對應,學生們居然能很快地説出來,而且找的都對,去年的學生在這個環節速讀稍慢且有錯誤。

在講第五自然段時,我主要讓學生讀,通過多種形式的讀,學生也能發現這是排比對應。但是這個環節上的和無趣,也沒有教案中預設的練筆,進行的速度很快。

總評:朗讀是我的弱項,我不會教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在課堂中語音語調也很平淡,在讓學生讀時,學生也只是很平淡的讀過去,沒有融入感情,沒有投入到文字裏去。由於備課不充分,很多教學細節沒有涉及,本班男生過於活躍,課堂上很難安靜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