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野望王績原文、翻譯及賞析通用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34W

野望王績原文、翻譯及賞析通用多篇

王績野望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一

原文:

野望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譯文:

傍晚時分站在東皋縱目遠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該歸依何方,

層層樹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嶺披覆着落日的餘光。

牧人驅趕着那牛羣返還家園,獵人帶着獵物馳過我的身旁。

大家相對無言彼此互不相識,我長嘯高歌真想隱居在山岡!

註釋:

1、東皋(gāo):詩人隱居的地方。薄暮:傍晚。薄,迫近。

2、倚(xǐyǐ):徘徊,來回地走。依:歸依。

3、秋色:一作“春色”。

4、落暉:落日。

5、犢(dú):小牛,這裏指牛羣。

6、禽:鳥獸,這裏指獵物。

7、采薇:薇,是一種植物。相傳周武王滅商後 ,伯夷、叔齊不願做周的臣子,在首陽山上采薇而食,最後餓死。古時“采薇”代指隱居生活。

賞析:

這是一首描寫秋天山野景緻的五言律詩。詩風疏樸自然,於平淡中表現出詩人"相顧無相識"的抑鬱苦悶的心情,同齊樑以來綺靡浮豔的文學風習大異其趣。全詩洗盡鉛華,為唐初詩苑吹進一股清新的氣息,是王績的代表作之一。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首二句以抒寫情性為主。"東皋",泛指王績家鄉絳州龍門附近的水邊高地,借用陶淵明(歸去來辭)"登東皋以舒嘯"的詩句,暗含詩人歸隱之後,嘗耕東皋之意,故而自號"東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繞樹三匝,何枝可依"的詩句。這兩句詩以平平淡淡的敍述,首先推出薄薄暮色之中,詩人兀立在東皋之上,舉目四望,一種莫可明狀的孤寂無依的愁緒湧上心頭,使之無法平靜下來,以此觀景自然會塗上一層心理上的不平衡色彩,併為中間四句寫景提供巧妙的鋪墊。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這是詩人對眼前景觀的粗線條的描繪,着重於色彩的透明度,層層樹林已染上蕭瑟的金黃的秋色,起伏的山巒惟見落日的餘暉,這是多麼寧靜、開闊、美麗的畫面。縱使在淡淡的暮靄之中,人們還是能夠感覺到山野間秋林、落暉的光與色的強烈輝映。接着,詩人的筆鋒又轉向動的敍寫:"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着力刻劃視野所見山野放歸的生動場景,為整個靜謐的畫面,注進一股跳動的情致和欣然的意趣。句中的幾個動詞"驅"、"返"、"帶"、"歸"。用得自然而精警。這種動態式的描寫愈發襯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詳寧靜,詩人於一靜一動的描寫之中,把山山樹樹、牛犢獵馬交織成一幅絕妙的藝術畫卷。光線與色彩的調和,遠景與近景的搭配,都顯得那麼白然和諧,令人不能不產生某種遐想,甚至忘情在安逸閒適的田野之中。

可是,身臨其境的王績,他的感受遠不能象田園詩人那樣得到精神上的慰藉,油然而生的卻是某種茫然若失、孤獨無依的情緒。"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這最後兩句完全道出詩人內心的苦悶和悵惘,既然在現實中找不到相知相識的朋友,那就只好追懷伯夷、叔齊那樣不食周粟、上山釆薇的隱逸之士。有人評曰:"讀《野望》篇,固知高士胸襟,超然物外,一腔隱情。千古自有知己。"((刪補唐詩選脈箋釋會通評林》)正深得本詩的主旨。

本詩首尾兩聯抒情言事。中間兩聯寫景,經過以情寫景、借景言情的層層深化描寫,把詩人的孤寂彷徨之情與籠罩四野的秋色暮景巧妙的聯結起來,給讀者帶來直覺的藝術觀感和美的愉悦。詩中所藴含的不盡之意,更使人們長久地咀嚼、回味。全詩語言質直清新,自然流暢,言淺味深,句句有力,為唐詩及後代詩歌語言的創新開闢先路。

野望 篇二

傍晚,我獨自一人在東皋的山野間徘徊。我向遠處的山野望去,想到自己在這片山野間隱居,雖無官府的文書勞神,卻孑然一身,無所依靠,心中便有些苦悶和矛盾。

傍晚的山風有些涼意,我知道作文秋天已經到了。山上的樹都染上了秋色,葉子變成了橘紅色,在夕陽中燃燒。一陣秋風吹過,紅葉在蕭瑟的風中飄零,像離開火堆的火星,越飛越遠,漸漸消失在夕陽的餘暉中。我不禁長歎一聲,感慨自己就如同那片紅葉一般,自由自在卻無所依傍啊!

山間的谷地裏,牧人驅趕着牛羣,高聲唱着山歌走回村子;獵人騎着馬,悠閒地揹着捕獲的鳥獸返回村子;幾位樵夫揹着木柴,扛着斧頭走回村子。五六間木房頂上升起裊裊炊煙,漸漸隱沒在山谷間湧起的雲霧中。我獨自一人在山間徘徊,秋風拍打在林中的聲音如浪濤拍岸,山斑鳩低沉的歌唱聲如山林的背景音樂。

我舉目四望,想找到一位相識的友人。可在這山林裏,只有一棵棵染紅了葉子的黃櫨樹與我相伴。於是我只能在秋風中長嘯,感慨懷念着那些隱居不仕的先賢聊以自慰。

野望 篇三

卷席,起身。

王績走出了草廬,一陣山風襲來,帶起陣陣涼意,使他不禁打了一個寒顫。抬頭望去,夕陽已經落下,只有淡淡的餘暉落在西邊山頭,顯得暗紅而無力。曾經清澈的樹褪了顏色,只留下枯黃的樹葉和褐黃色的枝椏。有幾隻禿枝直指蒼穹,彷彿訴説着無法結果的悲哀。

“哞——”山腳邊傳來牛叫聲,王績知道牧牛人回家了,一羣牛犢從山西邊的路上漸行漸近,細細一聽還能聽到牛上牧童哼着的小曲。王繼真想上前打個招呼,卻又不認識牧童,只好作罷。正準備轉身回屋,又聽到不遠處傳來“噠噠”的馬蹄聲,轉身一看,幾個獵人相伴而行,他們雄壯的身軀隨着馬兒起伏着,背上掛着幾隻野兔和山雞,就像那已落下的夕陽,顯得那麼的無助,王績不認識這幾個獵人,這幾個獵人也沒有和王繼打一聲招呼,彼此的臉就這樣從眼前晃過。

王績心裏一陣惆悵,隱居山林,缺少知音,不禁想起在首陽山上采薇而食的伯夷,叔齊,不知當年的你們是否也像王績一樣,孤獨寂寞。

王績野望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四

野望(王績) 唐朝

王績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野望》譯文

黃昏的時候佇立在東皋村頭悵望,徘徊不定不知該歸依何方。

每棵樹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嶺都披覆着落日的餘光。

放牧的人驅趕着牛羣回家,獵人騎着馬帶着獵物各自隨願而歸。

大家相對無言彼此互不相識,我長嘯高歌真想隱居在山岡!

《野望》註釋

東皋(gāo):詩人隱居的地方。

薄暮:傍晚。薄,接近。

徙倚(xǐyǐ):徘徊,來回地走。

依:歸依。

秋色:一作“春色”。

落暉:落日。

犢(dú):小牛,這裏指牛羣。

禽:鳥獸,這裏指獵物。

采薇:薇,是一種植物。相傳周武王滅商後 ,伯夷、叔齊不願做周的臣子,在首陽山上采薇而食,最後餓死。古時“采薇”代指隱居生活。

《野望》賞析

這首詩寫的是山野秋景。全詩於蕭瑟怡靜的景色描寫中流露出孤獨抑鬱的心情,抒發了惆悵、孤寂的情懷。

首聯,景中含情,景中有人。我們先來看一下這幅圖景:傍晚時分,夕陽西下,天邊滿是煙霞,詩人獨自一人登上東皋極目遠望,左右徘徊不已,心裏默默唸着曹操《短歌行》中的詩句——“繞樹三匝,何枝可依”。“薄暮”交代時間,渲染氣氛,“東皋”點明地點,“徙倚欲何依”表明心態,複雜抑鬱。這兩句看似平平淡淡的敍述,卻把作者的心緒交代的一清二楚,奠定了整首詩的基調。

頷聯,寫秋天山林之靜景,從正面進一步渲染作者的孤寂苦悶的心緒。詩人從眼見所見,給我們勾勒了一幅秋之晚景圖。一望無際的樹林都染上了暮秋時分憔悴枯黃的顏色,連綿起伏的羣山在夕陽的映照下都染上了蕭瑟的暮光。看似安靜開闊的景象,卻給人一種荒涼落暮之感。

頸聯,寫傍晚時分人的活動,從反面襯托詩人的鬱悶孤單的心境。詩人給我們描繪了一幅鄉野之人放牧歸來的動態場景。放牛的牧童唱着山歌,歡快的趕着牛兒返回家中,獵人騎着駿馬,大聲吆喝着,帶着獵物滿意而歸,多麼安逸的場景,多麼令人陶醉的畫面啊。但是這些熱鬧是他們的,詩人什麼也沒有,有的就是寂寞和孤寂。

尾聯,終於再也按捺不住內心的情感了,直抒胸臆。詩人從美好而熱鬧的場景中回過神,又回到了起始的心境之中了,更加平添了一種茫然若失、孤獨無依、苦悶惆悵的心緒。詩人身邊沒有一個相識的熟人和朋友,沒有人能夠分擔這份寂寥,只好拉來已經遠去的伯夷、叔齊了。詩人唱着《采薇》之歌,抒發自己隱逸山林之志。

讀熟了唐詩的人,也許並不覺得這首詩有什麼特別的好處。可是,如果沿着詩歌史的順序,從南朝的宋、齊、樑、陳一路讀下來,忽然讀到這首《野望》,便會為它的樸素而叫好。南朝詩風大多華靡豔麗,好像渾身裹着綢緞的珠光寶氣的貴婦。從貴婦堆裏走出來,忽然遇見一位荊釵布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粉的樸素美就會產生特別的魅力。王績的《野望》便有這樣一種樸素的好處。

這首詩的體裁是五言律詩。自從南朝齊永明年間,沈約等人將聲律的知識運用到詩歌創作當中,律詩這種新的體裁就已醖釀着了。到初唐的沈佺期、宋之問手裏律詩遂定型化,成為一種重要的詩歌體裁。而早於沈、宋六十餘年的王績,已經能寫出《野望》這樣成熟的律詩,説明他是一個勇於嘗試新形式的人。這首詩首尾兩聯抒情言事,中間兩聯寫景,經過情──景──情這一反覆,詩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層。這正符合律詩的一種基本章法。

《野望》鑑賞

這是一首描寫秋天山野景緻的五言律詩。詩風疏樸自然,於平淡中表現出詩人"相顧無相識"的抑鬱苦悶的心情,同齊樑以來綺靡浮豔的文學風習大異其趣。全詩洗盡鉛華,為唐初詩苑吹進一股清新的氣息,是王績的代表作之一。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首二句以抒寫情性為主。"東皋",泛指王績家鄉絳州龍門附近的水邊高地,借用陶淵明(歸去來辭)"登東皋以舒嘯"的詩句,暗含詩人歸隱之後,嘗耕東皋之意,故而自號"東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繞樹三匝,何枝可依"的詩句。這兩句詩以平平淡淡的敍述,首先推出薄薄暮色之中,詩人兀立在東皋之上,舉目四望,一種莫可明狀的孤寂無依的愁緒湧上心頭,使之無法平靜下來,以此觀景自然會塗上一層心理上的不平衡色彩,併為中間四句寫景提供巧妙的鋪墊。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這是詩人對眼前景觀的粗線條的描繪,着重於色彩的透明度,層層樹林已染上蕭瑟的金黃的秋色,起伏的山巒惟見落日的餘暉,這是多麼寧靜、開闊、美麗的畫面。縱使在淡淡的暮靄之中,人們還是能夠感覺到山野間秋林、落暉的光與色的強烈輝映。接着,詩人的筆鋒又轉向動的敍寫:"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着力刻劃視野所見山野放歸的生動場景,為整個靜謐的畫面,注進一股跳動的情致和欣然的意趣。句中的幾個動詞"驅"、"返"、"帶"、"歸"。用得自然而精警。這種動態式的描寫愈發襯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詳寧靜,詩人於一靜一動的描寫之中,把山山樹樹、牛犢獵馬交織成一幅絕妙的藝術畫卷。光線與色彩的調和,遠景與近景的搭配,都顯得那麼白然和諧,令人不能不產生某種遐想,甚至忘情在安逸閒適的田野之中。

可是,身臨其境的王績,他的感受遠不能象田園詩人那樣得到精神上的慰藉,油然而生的卻是某種茫然若失、孤獨無依的情緒。"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這最後兩句完全道出詩人內心的苦悶和悵惘,既然在現實中找不到相知相識的朋友,那就只好追懷伯夷、叔齊那樣不食周粟、上山釆薇的隱逸之士。有人評曰:"讀《野望》篇,固知高士胸襟,超然物外,一腔隱情。千古自有知己。"((刪補唐詩選脈箋釋會通評林》)正深得本詩的主旨。

本詩首尾兩聯抒情言事。中間兩聯寫景,經過以情寫景、借景言情的層層深化描寫,把詩人的孤寂彷徨之情與籠罩四野的秋色暮景巧妙的。聯結起來,給讀者帶來直覺的藝術觀感和美的愉悦。詩中所藴含的不盡之意,更使人們長久地咀嚼、回味。全詩語言質直清新,自然流暢,言淺味深,句句有力,為唐詩及後代詩歌語言的創新開闢先路。

《野望》創作背景

王績入唐後以祕書省正字待詔門下省,不久辭官還鄉。貞觀中出為太樂丞,旋又告歸。此詩應該就是作於詩人辭官隱居東皋(在今山西河津)的時候。

王績《野望》閲讀答案 篇五

(1)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3分)

A.首聯借陶淵明登東皋以舒嘯的詩句,暗含詩人歸隱之後,嘗耕東皋之意。

B.頷聯和頸聯運用工筆細描的表現手法,精細地描畫出了農村生活的真實場景。

C.頷聯和頸聯運用動靜結合的表現手法,使詩歌充滿畫面感,突出了鄉村氣息。

D.尾聯表明了詩人在現實當中難覓知音,孤苦無依,只好追懷古代的高士賢人。

(2)請從景與情關係的角度,賞析本詩的頷聯。(3分)

參考答案

(1)B(應是白描的手法,以質樸的語言描畫。)

(2)詩歌頷聯妙在融情於景。(1分)詩中描寫了漫山遍野,樹葉枯黃,更兼殘陽盡染的蕭瑟衰敗景象,(1分)景中寄寓了詩人孤獨落寞的情懷。(1分)

3、詩人在傍晚野望時,描繪出了怎樣的景色?用了什麼手法?

答:日暮時分,站於東皋極目遠望,視野十分開闊。秋的手掌撫過每一株樹木,黃葉紛飛,層林盡染。落日西沉,紅霞映天,餘暉鋪灑在每一座山頭上,天地被渲染得一派靜穆和安詳。

放牧的人趕着小牛走在回家的小路上,打獵的人牽着馬,馬上馱着獵物也回去了。

描寫手法:白描的手法寫景物,自然樸實;

4、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表達了詩人怎樣的心情?

答:(景與人)動靜結合,活現一幅濃濃的秋暮晚歸圖。

5.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答:舉目四望,樹林和山巒一片秋色,在夕陽的餘暉中越發顯得蕭瑟。整個畫面蕭瑟恬靜。

6.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抒發了孤獨抑鬱的心情和避世退隱的願望。

7、首聯望字意藴豐富,請簡析它的雙重意藴。(3分)

答:望既寫詩人眺望之意,(1分),又暗指詩人內心的期望,(1分) 希望覓得知音,得到理解、賞識和重用。(1分)

8、本詩的頷聯和頸聯在描寫景物上有何特點?請簡要賞析。(4分)

答:頷聯和頸鍊主要採用了動靜結合的手法,頷聯寫遠山近樹,一片秋色,在夕陽的餘暉中越發顯得蒼茫靜穆,頸聯寫牧人和獵馬的出現,使整個畫面活動了起來,動靜結合,描寫了一幅略顯蒼涼的`田園牧歌式的山村秋晚圖。(答對手法2分,分析2分)

【譯文】

傍晚時分站在東皋縱目遠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該歸依何方。層層樹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嶺披覆着落日的餘光。牧人驅趕着那牛羣返還家園,獵馬帶着鳥獸馳過我的身旁。大家相對無言,彼此互不相識,我長嘯高歌,真想隱居在山岡。

賞析:

此詩寫山野秋景,景中含情,樸素清新,流暢自然,力矯齊樑浮豔板滯之弊,是王績的代表作之一。

首聯敍事兼抒情,總攝以下六句。首句給中間兩聯的望中景投人薄薄的暮色;次句遙呼尾句;使全詩籠罩着淡淡的哀愁。頜聯寫薄暮中的秋野靜景,互文見義,山山、樹樹,一片秋色,一抹落暉。蕭條、靜謐,觸發詩人彷徨無依之感。頸聯寫秋野動景,于山山、樹樹,秋色、落暉的背景上展現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的畫面。這畫面,在秋季薄暮時的山野閒具有典型性。既然是返與歸,其由遠而近的動態,也依稀可見。這些牧人、獵人,如果是老相識,可以與他們言笑無厭時(陶潛《移居》),該多好!然而井非如此,這就引出尾聯:相顧無相識,只能長歌以抒苦悶。王績追慕陶潛,但他並不像陶潛那樣能夠從田園生活中得到慰籍,故其田園詩時露彷徨、悵惘之情。

此詩一洗南朝雕飾華靡之習,卻發展了南齊永明以來逐漸律化的新形武,已經是一首比較成熟的五律,對近體詩的形式頗有影響。

賞析二

這首詩寫的是山野秋景。全詩於蕭瑟怡靜的景色描寫中流露出孤獨抑鬱的心情,抒發了惆悵、孤寂的情懷。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皋是水邊地。東皋,指他家鄉絳州龍門的一個地方。他歸隱後常遊北山、東皋,自號東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現了百無聊賴的彷徨心情。

下面四句寫薄暮中所見景物: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舉目四望,到處是一片秋色,在夕陽的餘暉中越發顯得蕭瑟。在這靜謐的背景之上,牧人與獵馬的特寫,帶着牧歌式的田園氣氛,使整個畫面活動了起來。這四句詩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圖,光與色,遠景與近景,靜態與動態,搭配得恰到好處。

然而,王績還不能像陶淵明那樣從田園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後説: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説自己在現實中孤獨無依,只好追懷古代的隱士,和伯夷、叔齊那樣的人交朋友了。

讀熟了唐詩的人,也許並不覺得這首詩有什麼特別的好處。可是,如果沿着詩歌史的順序,從南朝的宋、齊、樑、陳一路讀下來,忽然讀到這首《野望》,便會為它的樸素而叫好。南朝詩風大多華靡豔麗,好像渾身裹着綢緞的珠光寶氣的貴婦。從貴婦堆裏走出來,忽然遇見一位荊釵布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粉的樸素美就會產生特別的魅力。王績的《野望》便有這樣一種樸素的好處。

這首詩的體裁是五言律詩。自從南朝齊永明年間,沈約等人將聲律的知識運用到詩歌創作當中,律詩這種新的體裁就已醖釀着了。到初唐的沈佺期、宋之問手裏律詩遂定型化,成為一種重要的詩歌體裁。而早於沈、宋六十餘年的王績,已經能寫出《野望》這樣成熟的律詩,説明他是一個勇於嘗試新形式的人。這首詩首尾兩聯抒情言事,中間兩聯寫景,經過情──景──情這一反覆,詩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層。這正符合律詩的一種基本章法。

王績《野望》閲讀答案 篇六

野望

王績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注】①王績(584-664):字無功,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嘗居東皋,號東皋子。仕隋為祕書省正字,唐初以原官待詔門下省,後棄官還鄉。為人放蕩不羈。②徙倚:徘徊。③采薇:《史記伯夷列傳》記載: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於首陽山,采薇而食之。

1、東皋:山西省河津縣的東皋村,詩人隱居的地方。

2、薄暮,日將落之時。

3、徙倚:指徘徊、彷徨。

4、薇,羊齒類草本植物,其嫩葉可食。

5、徙倚[音席乙]:徘徊彷徨。

6、落暉:落日的餘光。

7、犢:小牛。采薇:《詩經。召南。草蟲》有:徙彼南山,言菜其薇。未見君子,我心傷悲。又《詩經。小雅。采薇》有: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靡市靡家,獫狁之故;不遑啟居,獫狁之故,此處暗用二詩的句意,藉以抒發自己的苦悶。

閲讀練習

(1)、試分析首聯在全詩中的作用。(4分)

(2)、請從動靜和寫景順序的角度賞析中間兩聯。(4分)

(3)、請從景與情關係的角度,賞析本詩的頷聯。(4分)

(4)、結合全詩內容,簡析詩人長歌懷采薇的原因。(4分)

(5)、第一、二句描繪了怎樣的畫面?(2分)

(6)、這首詩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2分)

(7)、頷聯和頸聯運用何種手法,描繪了怎樣一幅景象?(4分)

(8)、詩人在詩中流露了怎樣的感情?(2分)

【參考答案】

(1)①第一句的東皋點明地點,薄暮點明時間,望字領起中間兩聯的寫景。第二句呼應起尾聯,表現出哀傷的情感,為全詩奠定了感情基調。②表現了在現實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賞識的苦悶、悵惘的心情。

(2)頷聯寫總寫秋色,是靜景、遠景,頸聯寫牧人與獵馬,是動景、近景。這四句詩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圖,光與色,遠景與近景,靜態與動態,搭配得恰到好處。

(3)詩歌頷聯妙在融情於景。(1分)詩中描寫了漫山遍野,樹葉枯黃,更兼殘陽盡染的蕭瑟衰敗景象,(1分)景中寄寓了詩人孤獨、落寞的情懷。(2分)

(4)詩人在現實生活中輾轉漂泊,彷徨苦悶,找不到精神歸宿,(1分)又沒有真正的知己,(1分)所以只得長歌懷采薇,即放聲高歌,追懷伯夷、叔齊那樣的隱逸高士,引為神交密友。(2分)

(5)描繪了一幅滿天秋色(江天寥闊、山清水秀,水波清冷)、峯巒疊嶂的富有詩意的山水畫。

(2分,符全詩意即可)

(6)抒發了作者悠閒(閒適)驚喜(喜悦、喜愛大自然)之情。(2分,意思基本對也給分)

(7)四句寫薄暮中所見景物。舉目四望,到處是一片秋色,山川籠罩在夕陽的餘暉中,越發顯得蕭瑟。靜謐的背景之上,牧人驅犢歸家,獵人滿載而回,似乎興致盎然。牧人與獵馬的特寫,帶着牧歌式的田園氣氛,使整個畫面活動了起來。這四句詩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圖,光與色,遠景與近景,靜態與動態,搭配得恰到好處。

(8)首尾兩 聯抒情言事,中間兩聯寫景,借景抒情,表現了百無聊賴的彷徨心情和在現實中孤獨無依、只好追懷古人的落寞心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