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花鐘》的教學反思(新版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47W

《花鐘》的教學反思(新版多篇)

《花鐘》教學反思 篇一

今天上了13課《花鐘》。這是一篇科普文章,該課文按照“歸納現象---揭示原因---實際運用”的思路,説明不同的花會在不同時間開放及其原因。作者先講觀察後的發現:一天之內,不同的花開放的時間是不同的。接着分析回答了不同的植物開花時間不同的兩個原因:開花時間與温度、濕度、光照有關,與昆蟲的活動時間有關;最後擴展開去,談到植物學家修建“花鐘”,其做法很巧妙。課文意圖是讀懂課文內容,激發學生觀察興趣,初步培養學生留心周圍事物,認真觀察和思考的習慣。教學重點是,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理解不同的表達句式,對一些句子嘗試換一種説法。

根據三年級學生的閲讀特點,我採用了“自主、探究,發現”的學習方式,教給學生學習方法,體會作者的語言表達方式,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從而一步步去突破教學的重難點,但在實際的教學中,發現有許多不足之處。

1、教師在設計教學之前,對教材的分析理解不夠透徹,沒有抓住重難點。應在今後的教學設計之前,多去鑽研教材、參考書,研透教材。向有經驗的老師請教,認真備課,做足準備工作。

2、在設計教學時,課時安排的劃分不夠明顯。造成學生不能充分有效的吸收學習內容。導致前面的教學佔用了許多時間。有些環節還沒有得到充分體現。後面應設計適當的練習,去鞏固去感悟所學到的知識。

3、在教學過程中,課題的導入過於簡單,學生缺乏激情。應在以後的教學當中,用豐富的銜接性的導語去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出示自學提示時,要求的是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最後變成了齊讀。我卻沒有制止,如果以後發生類似的事情,我應該及時的去制止,糾正錯誤。學會去應對課堂生反生的突發狀況。同時也體現在平常的朗讀感悟教學中,我缺乏範讀,指導學生朗讀的方法和技巧。所以今後在課堂上我應多去範讀,利用早讀課去指導,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

在出示本課教學設計的自學提示二時,學生先獨立自學再小組內交流,接着小組彙報,最後全班交流。我在這學生小組內交流過程中,沒有去了解小組討論的情況,去指導小組用自己的話總結討論結果,以至於彙報時照搬書本上的答案,其他學生聽起來枯燥無味。更沒有解決問題的最終答案和體會作者豐富的語言表達方式。這時,我應該先下去聽小組討論,瞭解情況,指導學生總結自己的學習成果。彙報時還應及時的鼓勵全班學生説説自己的意見,踴躍發言,積極思考問題。並對錶現好的學生及時作出評價,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最後我還應總結問題的答案,再來慢慢引入更深的問題,讓學生去解決。培養他們的發散思維。

在學習第一自然段時,我出示兩段不同表達方式的話來説花的開放,要求學生先去讀,再比較。在比較感悟中體會作者的語言表達方式的豐富。我在這一過程中,缺乏引導。只是一味的讀,學生並不能真正的體會作者的語言表達方式豐富,那麼我設計教案時可以先在這一塊時設計一個表格,然後在課堂教學中使用它,要學生去填。填完後,我要提出一句重點句,來細細的交流體會作者是抓住花的形狀、顏色來寫出這麼美的句子。這樣,學生在我的引導下就能一一體會其它的句子了。

4、在小組建設這一方面,我制定的一些小組合作制度,評價制度,沒有真正去實施。所以,我要去抓緊落實,在課堂學習中能夠自主地學習,使小組合作學習成員得到鍛鍊,在課堂上發揮自己的個性,學到知識。

5、作為一名三年級的語文老師,我對學生缺乏激情,課堂上沒有表情。使得學生對我有懼怕心理,造成學生在課堂上想説又不敢説的現象。所以,今後以學生為主體,多跟學生交流,拿出激情,就把他們當作自己的孩子一樣去對待。

總之,我在這節課還存在很多不足。課堂上的表現反應出我課外的準備、班級的管理等等,所以平常多給自己充充電。多聽聽別的優秀老師的課,汲取優秀的教學方法和課堂中一些隨機應變的經驗。不斷改進課堂教學,努力做到使全體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到教學的全過程。

花鐘教學反思 篇二

一是合理運用和整合語文課程資源。我們知道,語文課程資源相當豐富,它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在教學《花鐘》時,學生除了從教材上獲取信息之外,我有意為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提供了有關花鐘和有關各種花的信息資料,有助於學生理解、體驗、感悟教學內容,尤其是課前,我要學生去查找有關不同的花在不同時間開放的資料在課中交流,使課內外相結合,使語文學習走向生活,另外,我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的閲讀期待,從最有趣的段落學起,打破了順序式的教學模式,並對文中的內容進行了取捨,突出了重點段——第一自然段的教學。

二是突出國小語文閲讀教學的重點。《課標》指出:閲讀教學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積累和初步運用的能力,因此,我在進行《花鐘》第一自然段的教學時,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比較、理解、感受多樣的句子表達方式,更是培養和發展了學生的語言能力,尤其讓學生學習運用形象、生動、具體的描寫方法,讓讀與寫有機結合起來。在理解、朗讀、感悟的過程中,尊重學生獨特感受,教師只是在閲讀實踐中,讓學生自我建構,學會閲讀。

從學生的角度去看教師的教學效果,有以下幾個特點:

1、學生表現出強烈的求知慾。在本節課的40分鐘,學生對學習始終表現出濃厚的興趣,極大的熱情,這正是新課標所提倡的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前提。在課堂教學中,我始終引導學生去感受,去發現。欣賞了花鐘畫面,讓學生感受到了花鐘的美,科學家做法的奇妙,並通過兩個句子的比較,讓學生通過讀、辨,感受到了平常説的口頭語,是那樣單調、枯燥,更為重要的是激起了學生去尋求,去感受,去體驗豐富、生動有趣的語言激起美的願望。

2、學生經歷了可貴的`情感體驗。如果説以往的教學注重的是語文知識、語文技能,那麼,新課標要求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注意學生的情感體驗。本節課的學習過程,展示了學生心靈成長的過程,是一次情感經歷的過程。課上,我用飽滿的、真摯的情感喚起學生的熱情、激情,從而更加產生了對花鐘、對各種花的喜愛,對語言文字的熱愛之情。

3、讓學生充分的語言實踐。國家新課標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着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課堂教學應是學生語言實踐活動的主戰場,因此,在閲讀教學中,不僅要重視基礎知識教學,注重語言的積累運用,注重朗讀、默讀等綜合感知的能力的培養,還要注重提高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以及合作交流、處理信息的能力。在本課教學中,學生各種不同形式的讀,對各種花開放的樣子的想象,省略號的揣摩以及師生共同合作的讀寫結合,都體現了新課標的精神。

4、課堂教學千變萬化,教師要提高生成教學的駕馭能力,貴在平時意識的養*本站 *成訓練,只有足夠的意識加上良好的實踐,才會具備隨機處理的能力;只有及時整頓課前預設,給學生騰出空間,為學生生成提供條件,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二)《花鐘》是一篇很美的文章,第一自然段介紹了不同的花卉開放的時間也不同,第二自然段介紹了不同植物開花時間不同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講植物學家利用花的這種特點製作了有趣的花鐘。單獨這一篇文章,不同的老師會有不同的理解,針對不同的年段會有不同的教學設計。但是,對於三年級上期這個特定的年齡段,根據課文在整個教材中的位置,我們需要確定這篇課文在發展學生語文素養方面應發揮的具體作用。根據教材的位置,結合課後的生字和練習,我對教學目標有了這樣的“定位”——通過該課的學習,學生要會認8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正確讀寫“爭奇鬥豔、芬芳迷人、豔麗、甦醒、嬌嫩”等詞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讀懂課文內容,激發學生觀察興趣,初步培養學生留心周圍事物,認真觀察和思考的習慣;學習用不同的説法表達同樣的意思。其中,難點是“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學習用不同的説法表達同樣的意思”。

確定了以上教學目標以後,我是怎樣制定科學的導學方案,以促使目標的達成呢?我認為特別值得我們關注的有三點,教材內容的處理、訓練點的設置和教學策略的運用和教學手段的選取。

1、教材內容的處理。

在《花鐘》一文的教學中,我將教學過程分為兩個課時,我們看到的這一課是第一課時,我主要引導學生學習了生詞,課文學習的重點放到第一自然段,借文學詞學句。從這一課時的整體上看,我設計了五大環節:

(1)初讀課文,理解大意;

(2)學習生詞,欣賞詞句;

(3)依託文本,理解運用;

(4)品位詞句,當堂積累;

(5)修建花鐘,引導探究。本來在開初的設計中還有一些環節,比如背誦課文、介紹花鐘等環節,後來根據實際情況做了適當的調整,這也叫以學定教,順學而導。上述這些教學環節,既有前後關聯,又有層次推進。這一課從對花鐘字面意思的理解——“花鐘是用花草做成的鐘”,隨之瞭解花鐘是“把鐘錶的機械結構設置在地下,將花卉之美同鐘錶的工藝結合在一起”,繼而進行紮實有序的感悟和訓練,讓學生參與實踐,明白真正的花鐘是“不需要指針”的,最後讓學生帶着探究的慾望走出課堂,一氣呵成,讓人感動的不只是花卉之美,而是感動於教者與文本、與學生的深入“對話”,感動於這樣精巧的設計!

2、訓練點的設置。

要讓學生在語文素養上得到實實在在的發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沒有科學的“訓練”是不行的。那麼,何謂科學的訓練呢?我的理解是,必須注意訓練內容的難易和分量,體現訓練的層次和角度,把握訓練的節奏。本課的教學設計中,有“三個結合”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是將字詞句的學習、理解、運用結合起來,使語言文字的訓練紮實、有序。拿生字詞的學習來説,一開始,讓學生在文中劃出生詞認讀,然後是在課文中讀,接着在屏幕上出現生詞,離開拼音讀,隨後讓學生找一找在課文中哪些詞語是用來描寫花的,到後來看看課文中那些描寫花色的詞語等等。二是將字詞的學習與特定的語言環境結合起來,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而不是孤立地學習字詞。我們看到,多次提醒學生到課文中去理解字詞,這樣就使得課堂教學變得更加豐滿起來。第三是將積累運用與課文的學習結合起來。我認為,這樣的處理足見教師對語言積累的重視,敢於在課堂上利用時間讓學生進行語言積累並進行方法的引導,對我們當前的語文課堂,應該很有啟發。同時,在積累的時候,老師注意了對生字書寫的引導,老師説:“我想你們應該把這兩個詞抄在積累本上,要注意看清田字格中這個字的結構和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教學策略的運用和教學手段的選取。

對於教學策略,上面其實已經談到了一些。在第一課時,則採用讓學生“感悟”、“體驗”的方法去理解字詞,避免了空洞的説教。(舉例:比如“豔麗”、“淡雅”、“嬌嫩”、“舒展”等詞語的學習)後面安排了學文以後讓學生動手製作花鐘的活動。這個活動之所以好,就是因為活動不是形式上讓學生“熱鬧起來”,而是以課文學習為基礎的真正的語文活動,學生在活動中運用和鞏固學到的知識,進而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究的慾望,讓孩子帶着問題走出課堂。另外,熟悉課件製作的老師們都知道,這一課中使用的信息技術手段是比較簡單的,而這些簡單的手段直接指向語文學習。比如,屏幕出現花,讓學生叫花名,隨後在直觀的形象感知中理解豔麗和淡雅的意思,幫助學生學習語言和內化語言。這樣的例子本課教學中還有一些。有老師把教學設計提到課程策劃的高度,我是贊成的。要使課堂發揮儘可能大的效益,必須做到精心的策劃——而這都需要教師與教材,與學生展開深入的“對話”!

《花鐘》課後優秀教學反思 篇三

上《花鐘》一課,我得總體安排是從“解釋花鐘”、“認花鐘”“設計花鐘”、到最終一個環節“填滿花鐘”。

1、這篇課文中描述花開了的語言異常生動。教學時,我讓學生經過聽、讀、辨,自我發現問題,發現了我們平常説的口頭語是那樣單調、枯燥乏味,激起了學生去尋求、去感受,去體驗豐富、生動趣味的語言美的慾望,體現了新課標自主探究的精神。同樣是寫“花開了”,課文裏卻用了豐富多彩的語言表達方式: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綻開了笑臉,從夢中醒來,欣然怒放,在暮色中甦醒,舒展開自我的花瓣等,讓學生真真切切地體會到語言的豐富和精妙。經過這樣的語言活動,培養、發展了學生的語言本事。然後,我結合課堂作業本,讓學生用這樣的寫法來描述春天的動物植物欣欣向榮的樣貌。

2、經過教師、學生和文本的對話,我努力做到在知識環境中尋求人的“適意安居”。課堂中創設一種濃厚的生活氣息和人文氛圍,如同輕輕拂面的和風,如同似有若無的天籟,給人一種情感流淌的愜意,一種來自生命深處的生機,淡化僵硬的學習,讓學生學得那樣簡便自然,愉快充實。

《花鐘》教學反思 篇四

作為一名新教師,在教學上有很多地方需要學習和改進。週四在與教研室的楊老師交流後,發現自己還有太多的不足。

1、最基本的教學目標的制定太繁瑣,每節課應在三個目標以內,目標簡略化,要具體明確,以便教學中能更好的完成教學目標。

2、對三年級學生學情分析不準確,低估了學生的能力,複習生字詞應出示的是生僻詞,多用詞和易錯詞,對於簡單的詞語,學生已經在第一課時中掌握,不必再重複。在學習課文第一段中只引導學生達到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應該再上升一個層次,讓學生當堂試背,就如“跳一跳摘桃子”。

3、要正真讓學生做課堂的主體,應該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去思考,而不是跟着老師走,在一個模板裏學習,這樣就束縛了學生的思維。

4、老師的語言要簡練,提出的問題要有條理,分條出示。

5、作為一名語文老師,在授課時要有語文味,自己在這方面還要下功夫,包括最基本的粉筆字,朗誦,上課的表情等。

幾次的試講發現太多的不足。能有各位老師的指點,和自己的努力,希望能更快更好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