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儒家民本思想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46W

儒家民本思想精品多篇

人本思想在現代企業管理中的應用舉例 篇一

(一)以人為本——海底撈的制勝法寶

去過海底撈的顧客都會不由得讚歎其周到、貼心的服務,他們的火鍋味道沒有什麼特殊的地方,但單憑服務這一點,也只能讓很多企業望塵莫及了。海底撈火鍋的成功離不開以人為本的思想貫徹,不論是對顧客還是對員工,其管理者都切實做到了以人為本這一點。

“顧客就是上帝”,海底撈始終信奉着這樣的信念,在實際的行動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們確實做到了。從排隊等位到進餐直至離開,都享受着其貼心的服務,甚至有很多顧客覺得比在家裏吃飯還要愜意。在排隊等候時,海底撈為大家準備了美甲、擦鞋等服務,提供各種飲料和小食品享用,還可以跟朋友在等位的時候一起下下棋、做做小遊戲,使等候時間不再枯燥,不再讓人反感;在顧客進餐的時候,海底撈的員工總會面帶微笑熱情服務,為客人提供熱濕毛巾,為長髮女顧客提供髮箍,為帶手機的朋友提供防水小袋子,他們的嘴上經常帶着“您好,請問您需要什麼幫助”、“您好,請問您需要加湯汁嗎”等等一系列客氣周到的問候,這些都使到店顧客感受到温暖和舒適。

很多人不解,海底撈的員工何以做到如此的親切、勤快,對待每一位顧客就像服務自己的親人一樣呢?這背後的原因在於公司的員工福利。海底撈公司不僅以顧客為本,還十分注重員工的激勵。海底撈的員工基本都是外來務工人員,這些人的穩定性較低,海底撈為了留住員工並且讓員工踏實留在海底撈工作,特別為員工的子女提供受教育津貼,併為留守在家鄉的父母提供生活補助。沒有了後顧之憂,員工們才更願意用誠信服務,才會帶來如此優質的服務。另外,海底撈還鼓勵員工入股,將個人的利益與公司的整體利益結合起來,員工就像在經營自己的公司一樣,當然就會更加盡心盡力。海底撈時刻秉承着以人為本的理念行事,這是它有今天的規模和市場佔有率的制勝法寶。

(二)以人為本——玫琳凱的“P”、“L”理念

在企業的管理中,“P”代表盈(Profit)、“L”代表虧(Loss)但是在美國著名的化粧品公司玫琳凱的經營管理中,“P”代表人(People)、“L”代表愛(Love)。他們提出:“我們是重視人才的公司”。

其創始人玫琳凱提出了“開門原則”,她的辦公室的門始終面向所有的員工敞開着,隨時歡迎大家提出利於公司發展的寶貴意見,她主要人與人之間要經常進行交流,這體現了該公司對於人的重視。當員工過生日的時候,還可以享受一份精緻的免費晚餐。另外,玫琳凱公司還有一個傳統,就是“祕書周”,在這一週中,所有的祕書都會獲得一束鮮花和一個咖啡杯,禮輕情意重,這足以體現公司對員工的關懷。玫琳凱公司取得的成績與其人於人之間的親密關係以及和諧的團隊氛圍是密切相關的。

(三)以人為本——海爾創新管理的核心

《首席執行官》是以海爾企業首席執行官張瑞敏為原型創作的電影,影片為大家講述了海爾從一個瀕臨破產的小工廠如何發展到今天的規模的故事,它是中國企業界的一個奇蹟。“以人為本”是海爾優秀企業文化的靈魂。張睿敏始終信奉這樣的一句話:“上下同欲者勝”,當員工的利益訴求和企業的整體利益達到一致的時候,才能贏得企業經營的勝利。

海爾在管理員工時,講求“三心”。首先,解決疾苦要熱心。海爾公司組織了自救自助形式的救援隊,員工人手一冊《排憂解難本》,當員工遇到困難的危險時,救援隊會在第一時間給予幫助。其次,批評錯誤要誠心。在每個月的中層幹部考評會上,實行紅黃牌制度,對變現優異者進行表揚,對犯錯誤的幹部進行誠心批評和指正,為其改正錯誤引導正確的方向。最後,做思想工作要知心。瞭解員工心裏想什麼,企業才知道自己可以怎樣做以滿足員工的需求而使其更好地為企服務。海爾對員工的知心體現在很多日常的工作制度中。

海爾的“三心”管理方式以及《排憂解難本》的施行充分體現了其“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是儒家文化的典型體現。

結論 篇二

隨着經濟的高速發展,企業想在激烈競爭的浪潮中佔據一席之地,就必然要將人本思想貫徹到企業經營和管理的始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孫丑下》),得人心者才能夠得到天下。這就要求企業的管理者要時刻注重以人文本,滿足企業員工的情感和利益訴求,主動為他們提供物質和精神上的關注和愛護,為員工謀福利也是為自己的企業謀發展。以人為本,可以讓員工更好地為企業服務,進而利於企業盈利目標的實現,促進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儒家人本思想與現代企業管理的聯繫 篇三

現代企業人本管理的思想,最早是在西方的人際關係學派中產生並發展起來的。人本管理思想的基本內容是將對人的管理放在第一位。企業管理從對象上來分,分為人、物和信息三要素。企業的盈利目標是通過對人的管理,進而支配物質資源來實現的。從這個角度看,企業必然應該以人為本,來達到自己的商業目的,實現自己的商業價值。另一方面,現代人本管理把研究人的需求慾望作為出發點,通過滿足人的需求來激勵員工,使其充分實現自己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實現企業的長期、可持續發展。

儒家思想的精髓是“仁”,孔子看來的管理就是掌握人心的過程。後人常把孔子的仁學思想稱為忠恕之道。“忠”就是充分擴充自己仁愛之心的過程,“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恕”就是指能站在別人的立場上設身處地地為別人着想,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孟子認為統治者應該發揚內心固有的“仁心”,實行“仁政”,統治者以德服人才能使民眾心悦誠服。

儒家的治國平天下的理論建立了以人為本的管理模式,創立了“道之以德”的管理手段,確立了富民安民的管理目標,與現代企業人本管理思想不謀而合,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為管理理論做出了重大貢獻。

儒家思想是高校德育工作的有效載體 篇四

對於廣大高等教育的工作者而言,採取何種方式進行高校德育工作是擺在面前最緊迫的事情,古為今用是一個有益的嘗試,也是一個有效果的嘗試,儒家的“以人為本”、“仁愛”等教育思想應當成為高校德育工作的有效載體,貫穿於高校德育工作的過程之中。

2.1儒家思想對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具有積極意義

儒家的人生觀從對人的現實價值持肯定態度的前提出發,主張人們應該積極面對現實世界,倡導積極面對人生、面對社會,砥礪奮發,努力進取的人生態度。用儒家積極進取、奮發向上的人生態度和價值觀念教育當代大學生,能高揚起其生命意識,拓寬其精神空間,催其奮進,促其進取,形成積極有為、健康向上的人生觀。

2.2儒家思想倡導見利思義,對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具有積極意義

立德、立功、立言是儒家十分推崇的價值觀。“立德”就是要剋制私慾,使人性不斷的昇華,保持人格的完滿,樹立為社會建功立業的價值觀。“立功”就是把立德所確立起來的`價值觀外化為實際的社會功效,即在社會的實踐中,為社會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加上立言,被稱為“三不朽”。 “三不朽”的價值觀,作為一種內在的驅動力,運用道德的內控功能和自律功能,把人們的各種各樣的思想和行為經過調節,導向了一個共同的目標,在中國歷史上使不少人成為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科學家,為人類文明做出了傑出貢獻。用儒家文化如“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等,教育大學生樹立積極的價值觀念,要把關心集體、關心他人、誠而有信、樂於奉獻、遵守社會公德作為教育的重點。

2.3儒家思想倡導胸懷天下、報國忘身,對加強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具有積極意義

儒家認為人與社會的關係上,包含了個人與集體、個人與國家的關係,這種“羣已”關係,其實質就是“公”與“私”的關係。儒家認為,國家、民族和人民利益應放在第一位,通過人人“兼善天下”來實現“天下為公”,並認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在義利上,合乎公利則謂之“義”,損公利已則謂之“不義”。當義利相悖時,不惜“捨生而取義”,個人與社會之間,是共生共榮、共同發展的關係。

儒家思想對後世的思想影響 篇五

1、“中庸文化”。“中庸”主要是強調“善”。“中”乃適合,“庸”乃按照適宜方式做事。“中庸精神”指的就是適度把握,按照適中方式做事,併力求保持在合情合理的範圍之內。這對我們現代社會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參考價值。

2、強調“知行”結合,注重實踐。強調知行合一是儒家教育思想的突出特點,孔子要求人們應“言行一致”,強調“力行”,堅持“言必行,行必果”。子曰:“君子學以致其道”,“行以達其道”,“力行近乎仁”。朱熹也十分重視“力行”,朱子曰:“故聖賢教人,必以窮理為先,而力行以終之”。他所説的力行就是在認識的基礎上強調實踐。

3、“殺身成仁、捨生取義”。儒家學者強調正確的“義利”觀。當生命和道義二者之間不可兼得的時候,儒家選擇殺身成仁、捨生取義。孟子曰:“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身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闢也。”孔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4、“聞道”、“行道”。子曰:“朝聞道,夕可死矣。”儒家學者認為聞道、行道才能體現人生價值。儒家學者是把“仁”和“禮”作為了道德行為的最基本範圍和最高準則成為人生的終極追求目標。小至“修身齊家”大至“治國平天下”,無不要求仁人志士“聞道”“行道”,實現自身的價值。

5、“忠孝”。孝於父母,忠於朝廷是我國封建社會一直以來遵循的原則。儒家要求孝順父母、忠君愛國。孔子強調“孝悌”是“仁”的根本。提倡大家“入則孝,出則悌”,要孝順父母,敬愛兄長,長幼有序。以“孝悌”的'原則推廣至國家,便是要忠君愛國。同時,對待周圍的人事要“忠恕”,這便是為“仁”之道。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6、“不器”。子曰:“君子不器。”這指的是君子不能像器物那樣,隅於一技一能,只能發揮一種作用。儒家認為,君子應該追求大道,而不能拘泥於一技一能之“小道”。小道雖有可觀者,然君子所不為也。“君子不器”是要求人們要“遊於藝”、“通於藝”,由“器”上升到“不器”,從而達到真正意義上的道。

7、“慎獨”、誠信。“慎獨”一詞出自儒家《禮記中庸》“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東漢鄭玄的解釋為:“在獨處時能謹慎不苟。”其實,“慎獨”即謹慎自己在獨居、獨處時的言論和行為,始終保持道德的操守,獨善其身。荀子則將“慎獨”與“誠”聯繫起來。不誠則不獨。這便提出誠信的要求。誠信是完美人格的道德前提,也是溝通人際關係、促進人與人之間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紐帶,儒家的“誠信”觀不僅是立人之本,也是立國之本。

總而言之,儒家思想的確我是國傳統文化中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源。當今人類正處於從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轉變的時代,為了創建適合於新的文明的生活方式,我們不僅應當總結工業文明時代教訓,而且應當從古典的農業文明中去吸取人類生存的智慧。儒家思想固然有侷限性,但我們應當取其精華,在當今社會合理運用,發揮其合理的教育指導意義。

古代文學中的儒家思想 篇六

摘要:中國古代文學在中華民族精神形成過程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批判地繼承中國文學中藴含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核心價值,對當代中國社會文化的發展進步過程中有重要的借鑑意義。

關鍵詞:古代文學; 儒家思想;素質教育啟示

作為人類文明古國之一的中國,很早就形成了完整的素質教育的觀念體系,中國古代文學是中國傳統文化寶藏與素質教育目標的重要途徑。

而豐富的儒家文化,既形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內容,也規定了素質教育的觀念的主要內容。

素質教育的根本點是樹立和踐行以人為本的價值觀,弘揚平等自由和諧的人文主義精神,對於中國主流社會來講,這種精神就是中華民族傳統人文理想中的儒家精神思想。

一、儒家思想與素質教育

(一)儒家思想的核心內涵儒家思想的核心: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

儒家以修身為本、以仁道為重心的人文理想是當代人文素質教育不可或缺的歷史和傳統紐帶,“修身齊家”而後“治國平天下”、“崇德修身”、“建功立業”“整體為止”、“仁愛和諧”。

儒學中善的觀念是以仁、義、禮、智對人們行為的規範為基礎的,它以君臣、父子、夫妻的倫理關係為出發點,以“仁”為靈魂,以“禮”為框架。

“仁”的基本精神以孔子的説法可以概括為“愛人”和“忠恕”, 而“愛人”和“忠恕”的根本途徑是“克己復禮”,可以説“克己”與“修身”是孔子道德修養論的一大特色,他提倡通過個體以仁為目標的道德修養來調整整個社會關係。

(二)素質教育的核心內涵

中國大力推進素質教育,當前的素質教育主要是人文素質教育,即弘揚人文精神的教育。

國家教委《關於當前積極推進中國小實施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中作了明確解釋:“素質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質為宗旨的教育。

它是依據《教育法》規定的國家教育方針,着眼於受教育者及社會長遠發展的要求,以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養受教育者的態度、能力、促進他們在德智體等方面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為基本特徵的教育。

“(三)儒家思想與素質教育的契合點

廣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識是素質教育應貫穿於專業和課程教學始終。

古代文學課程的教學以學生的實際和學習需求把對學生進行人文精神薰陶和培養作為素質教育的理念。

因為中國古代文學本身就具有很強的教化色彩,以儒家學説為主體的傳統思想對古代文學有着巨大而深刻的影響,建功立業、治國平天下是大多數古代作家的共同人生目標;把文學作為道德教化成為我國古代重要的文學思想,“文以載道”是我國文學的基本精神。

眾多古代文學優秀作品具有極為豐富而深邃的`人文精神;中國古代文學所展示的是中華民族的生活畫卷,它真實深刻地反映了我們祖先的生活面貌,更真切地記錄了他們心靈。

在當今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我們要利用文學作品本身的教化作用,全面深入梳理挖掘作品的思想內容,闡釋其思想意義或價值,明其所載之“道”,闡釋作品包藴的真善美的光輝,以觸動學生的心靈,引導學生能更深一層體會我國文學的基本精神。

二、古代文學中藴含的儒家思想

在中國古代文學價值理念大廈的構架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參閲文化歷史不難發現,燦若星辰的中國古代文學在中華文明的發展過程中起到了引領性的作用,大批優秀的作家羣體、文學作品以及文學思潮、文學流派、文學批評、文學理念本身就映射着中華民族傳統精神的優秀成分,並將這種精神以文學文本的形式進行凝聚、傳承、強化和進一步昇華。

中國古代文學傳統理想之塔的構成博大而深邃,精美而瑰麗,千百年來擴散着無盡的閲讀、評鑑、感悟的品格張力,不同的文學家、批評家對中國古代文學的理解和詮釋不盡相同,常有精闢概括之詞,不盡一致,各領風騷。

中國古代文學中映現出來的儒家理想價值體系,是構成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精神的主流因素。

(一)詩歌

詩歌作為人類文化活動的最古老的一種文學藝術形式,它的社會功能與人文價值,已被世界上()各個民族的文化所認同。

詩歌所藴含的內涵主要體現為對人的生命價值、社會責任的實現與追求。

(二)散文

藴含儒家思想的散文始終存在,作品反映的基本思想人生態度是積極用世,它的許多經世致用的優質是超越時空的,是中華民族文學永遠的精神營養,在《論語》、《孟子》到《荀子》這些儒家哲理散文中,隨處可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至理名言,社稷的存亡、天下的安危,社會人生和倫理道德成了儒家散文最關注的主題。

(三)小説

不僅詩歌、散文藴含儒家思想,極具教化作用,小説也具有這樣的功能,其作者也總是明確地以自覺推行教化為目地。

中國傳統小説瀰漫着強烈的生命意識,處處顯露着對人生存價值的思考和評判。

三、古代文學中藴含的儒家思想對當代素質教育的啟示

我國高校的人才培養目標、以人為本的內在要求、全經濟球化時代對人整體性綜合素質的看重,要求大學教育必須着眼於學生可持續發展、和諧與法治並重、培育理想的人格和人性,而儒家人文思想的人本主義價值和當代大學教育的努力目標不謀而合。

因此,提高大學生素質,在科學發展觀的統領下豐富素質教育內容,繼承和發揚傳統儒家人文思想價值體系,營造良好的弘揚儒家理想價值的校園文化環境。

對中華民族精神的再造和弘揚有着重要的的意義。

中國古代文學對生命價值精義的闡發,已深深滲透與中華民族的觀念、習俗和思維方式之中,是民族傳統擁有更多光華,使後人成長擁有更多鈣質,為我們國人貯藏着取之不盡的營養。

參考文獻:

[1] 徐放。杜甫詩今譯[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1985.10.

[2] 安徽俗話報[N]。安徽;1904年。

[3] 魯迅。魯迅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