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儒家思想新版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8W

儒家思想新版多篇

儒家人本思想與現代企業管理的聯繫 篇一

現代企業人本管理的思想,最早是在西方的人際關係學派中產生並發展起來的。人本管理思想的基本內容是將對人的管理放在第一位。企業管理從對象上來分,分為人、物和信息三要素。企業的盈利目標是通過對人的管理,進而支配物質資源來實現的。從這個角度看,企業必然應該以人為本,來達到自己的商業目的,實現自己的商業價值。另一方面,現代人本管理把研究人的需求慾望作為出發點,通過滿足人的需求來激勵員工,使其充分實現自己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實現企業的長期、可持續發展。

儒家思想的精髓是“仁”,孔子看來的管理就是掌握人心的過程。後人常把孔子的仁學思想稱為忠恕之道。“忠”就是充分擴充自己仁愛之心的過程,“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恕”就是指能站在別人的立場上設身處地地為別人着想,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孟子認為統治者應該發揚內心固有的“仁心”,實行“仁政”,統治者以德服人才能使民眾心悦誠服。

儒家的治國平天下的理論建立了以人為本的管理模式,創立了“道之以德”的管理手段,確立了富民安民的管理目標,與現代企業人本管理思想不謀而合,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為管理理論做出了重大貢獻。

拓展:儒家思想的主要內容 篇二

1.1“以人為本”是儒家思想的基礎

儒家認為,“天地之性人為貴”, 人在宇宙中處於中心的、特殊的地位,人是宇宙中最寶貴的存在,人惟萬物之靈,在天、地、人三者之中,人是中心,處於最重要的地位,“天生萬物,唯人為貴,吾既得為人,是一樂也” ,充分肯定了人存在於現實世界的意義。

儒家認為人之所以在宇宙中處於中心地位並與萬物有着根本區別,在於有仁義禮智信之道德。《禮記禮運》中説:“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別聲、被色而生者也。”這一觀點充分説明了人高於宇宙萬物,是宇宙中最寶貴的社會存在,開啟了中華文化中的人文精神的優秀傳統。

1.2“仁愛”是儒家思想核心價值

“仁愛”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價值,這裏的“仁愛”指“仁者愛人”之“仁愛”,而非其它抽象的愛。孔子解釋仁的基本涵義時説:“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意思就是子女要尊敬、順從父母、長輩,弟對兄要恭順,而父母對子女則必須慈愛,兄對弟要友善和愛護。認為“孝”、“悌”是“仁”的出發點,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仁者愛人”和“仁者無不愛”的觀點,即要用對待家庭成員間的友善態度來對待一切人,要有友善、寬容、助人之心,“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要設身處地為他人着想,“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就是“仁愛”。

1.3道德教育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儒家十分重視教育,並且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孔子提出“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汛愛眾,而親近。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論語學而》)認為教育最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具有社會所需要的道德品質,使他們成為孝順父母,敬愛師長,做事謹慎小心,講究信用,廣泛愛護大眾,親近有仁德之人。在這樣做了以後,若還有多餘的精力,再去學習文化知識。孔子認為對人要用道德加以教化,要導之以德,使人具有孝悌、忠恕、誠信、剛毅、勇敢、自強、進取、勤勞、節儉、謙遜等品德,強調“據於德,依於仁”,着重培養人的高尚道德和仁愛之心,使其學會怎樣做人,進而成為“仁人”。

在今天,我們把道德教育列入德育大綱,理所當然的是我們學校教育的目的,借鑑儒家道德教育,對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非常重要。

人本思想在現代企業管理中的應用舉例 篇三

(一)以人為本——海底撈的制勝法寶

去過海底撈的顧客都會不由得讚歎其周到、貼心的服務,他們的火鍋味道沒有什麼特殊的地方,但單憑服務這一點,也只能讓很多企業望塵莫及了。海底撈火鍋的成功離不開以人為本的思想貫徹,不論是對顧客還是對員工,其管理者都切實做到了以人為本這一點。

“顧客就是上帝”,海底撈始終信奉着這樣的信念,在實際的行動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們確實做到了。從排隊等位到進餐直至離開,都享受着其貼心的服務,甚至有很多顧客覺得比在家裏吃飯還要愜意。在排隊等候時,海底撈為大家準備了美甲、擦鞋等服務,提供各種飲料和小食品享用,還可以跟朋友在等位的時候一起下下棋、做做小遊戲,使等候時間不再枯燥,不再讓人反感;在顧客進餐的時候,海底撈的員工總會面帶微笑熱情服務,為客人提供熱濕毛巾,為長髮女顧客提供髮箍,為帶手機的朋友提供防水小袋子,他們的嘴上經常帶着“您好,請問您需要什麼幫助”、“您好,請問您需要加湯汁嗎”等等一系列客氣周到的問候,這些都使到店顧客感受到温暖和舒適。

很多人不解,海底撈的員工何以做到如此的親切、勤快,對待每一位顧客就像服務自己的親人一樣呢?這背後的原因在於公司的員工福利。海底撈公司不僅以顧客為本,還十分注重員工的激勵。海底撈的員工基本都是外來務工人員,這些人的穩定性較低,海底撈為了留住員工並且讓員工踏實留在海底撈工作,特別為員工的子女提供受教育津貼,併為留守在家鄉的父母提供生活補助。沒有了後顧之憂,員工們才更願意用誠信服務,才會帶來如此優質的服務。另外,海底撈還鼓勵員工入股,將個人的利益與公司的整體利益結合起來,員工就像在經營自己的公司一樣,當然就會更加盡心盡力。海底撈時刻秉承着以人為本的理念行事,這是它有今天的規模和市場佔有率的制勝法寶。

(二)以人為本——玫琳凱的“P”、“L”理念

在企業的管理中,“P”代表盈(Profit)、“L”代表虧(Loss)但是在美國著名的化粧品公司玫琳凱的經營管理中,“P”代表人(People)、“L”代表愛(Love)。他們提出:“我們是重視人才的公司”。

其創始人玫琳凱提出了“開門原則”,她的辦公室的門始終面向所有的員工敞開着,隨時歡迎大家提出利於公司發展的寶貴意見,她主要人與人之間要經常進行交流,這體現了該公司對於人的重視。當員工過生日的時候,還可以享受一份精緻的免費晚餐。另外,玫琳凱公司還有一個傳統,就是“祕書周”,在這一週中,所有的祕書都會獲得一束鮮花和一個咖啡杯,禮輕情意重,這足以體現公司對員工的關懷。玫琳凱公司取得的成績與其人於人之間的親密關係以及和諧的團隊氛圍是密切相關的。

(三)以人為本——海爾創新管理的核心

《首席執行官》是以海爾企業首席執行官張瑞敏為原型創作的電影,影片為大家講述了海爾從一個瀕臨破產的小工廠如何發展到今天的規模的故事,它是中國企業界的一個奇蹟。“以人為本”是海爾優秀企業文化的靈魂。張睿敏始終信奉這樣的一句話:“上下同欲者勝”,當員工的利益訴求和企業的整體利益達到一致的時候,才能贏得企業經營的勝利。

海爾在管理員工時,講求“三心”。首先,解決疾苦要熱心。海爾公司組織了自救自助形式的救援隊,員工人手一冊《排憂解難本》,當員工遇到困難的危險時,救援隊會在第一時間給予幫助。其次,批評錯誤要誠心。在每個月的中層幹部考評會上,實行紅黃牌制度,對變現優異者進行表揚,對犯錯誤的幹部進行誠心批評和指正,為其改正錯誤引導正確的方向。最後,做思想工作要知心。瞭解員工心裏想什麼,企業才知道自己可以怎樣做以滿足員工的需求而使其更好地為企服務。海爾對員工的知心體現在很多日常的工作制度中。

海爾的“三心”管理方式以及《排憂解難本》的施行充分體現了其“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是儒家文化的典型體現。

儒家思想的教育意義 篇四

孔子不僅是偉大政治家、思想家,更是偉大的教育家。孔子門下弟子三千,他在教育實踐中總結出很多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比如“温故而知新”、“多聞闕疑”、“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師”、“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等。下面選取三方面來談儒家文化對後世的教育意義。

1、“有教無類”。孔子第一個提出“有教無類”的思想。孔子的學生都可不必顧慮家世出身。有志於學的人都可以通過學習、掌握知識,從而為君主服務。我們可從《子路、曾、冉有、公西華侍坐》一章中,略窺孔子的社會理想以及他平素如何教誨弟子。正因如此,才成就了很多家境貧寒但學問富足的弟子。

2、因材施教。古人云“性相近,習相遠”,孔子做到了對每個學生的個人、家庭情況都有所瞭解,然後根據每個學生的特點施以不同教育,子曰:“由也果,賜也達,求也藝”、“師也過,商也不及”、“柴也愚,參也魯,師也闢,由也諺”。孔子能做到對三千弟子的情況熟悉瞭解並施以教育,實在令後人欽佩。

3、啟發式教學。在我國教育史上孔子首次提出啟發式教學。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從《論語》中可見,他對學生謙恭和善,善於由淺及深地啟發誘導學生,讓學生易於明理,受益匪淺。

儒家思想的內容 篇五

儒家思想十分豐富。就個體講,有仁、義、禮、智、聖(信)、恕、忠、孝、悌等思想。比照元素論,古人開出過三德、五行、六德等德目。孔孟講的是“聖”端;董仲舒改為“信”端。

仁:仁愛。孔子思想體系的理論核心。它是孔子社會政治、倫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標準,也反映他的哲學觀點,對後世影響亦甚深遠。“‘仁以處人,有序和諧’是孔子思想的原發點,是儒家思想核心之核心。”(陳志歲《載敬堂集》) 仁體現在教育思想和實踐上是“有教無類”,春秋時代學在官府,孔子首開私學,弟子不問出身貴賤敏鈍,均可來受教。仁體現在政治上是強調“德治”,德治的基本精神實質是泛愛眾和博施濟眾,孔子把仁引入禮中,變傳統“禮治”為“德治”,他並沒有否定“禮治”,他的“德治”無疑是對“禮治”的繼承和改造。愛人既為仁的實質和基本內容,而此種愛人又是推己及人,由親親而擴大到泛眾。

義:原指“宜”,即行為適合於“禮”。孔子以“義”作為評判人們的思想、行為的道德原則。“義(誼)者,人所宜也。段玉裁注《説文·言部》曰:‘誼、義,古今字,周時作誼,漢時作義,皆今之仁義字也。’義有君子義與小人義,君子義大我,小人義小我。大我,為大眾、為社會也;小我,撮夥偏黨也,今所謂‘哥們義氣’是也。”(陳志歲《載敬堂集·民説》)

禮:孔子及儒家的政治與倫理範疇。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禮”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道德規範和生活準則,對中華民族精神素質的培養起了重要作用,但隨着社會的變革和發展,特別是封建社會後期,它越來越成為束縛人們思想、行為的繩索,影響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智:同“知”,孔子的認識論和倫理學的基本範疇。指知道、瞭解、見解、知識、聰明、智慧等。內涵主要涉及知的性質、知的來源、知的內容、知的效果等幾方面。關於知的性質,孔子認為,知是一個道德範疇,是一種人的行為規範知識。

信:指待人處事的誠實不欺,言行一致的態度。為儒家的“五常”之一。孔子將“信”作為“仁”的重要體現,是賢者必備的品德,凡在言論和行為上做到真實無妄,便能取得他人的信任,當權者講信用,百姓也會以真情相待而不欺上[3]。

此外還有恕: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包含有寬恕、容人之意。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孔子認為忠乃表現於與人交往中的忠誠老實。

孝:孔子認為孝悌是仁的基礎,孝不僅限於對父母的贍養,而應着重對父母和長輩的尊重,認為如缺乏孝敬之心,贍養父母也就視同於飼養犬,乃大逆不孝。孔子還認為父母可能有過失,兒女應該婉言規勸,力求其改正,並非對父母絕對服從。這些思想正是中國古代道德文明的體現。然而孔子論孝,還講“父母在,不遠遊”, “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表現了其時代的侷限性。孝被後世之儒定為繁瑣儀式,《禮記》中規定父母死後“水漿不入口,三日不舉火”,“哭泣無數”以至“身病體羸”變成精神和肉體的自我摧殘。宋明時代把孝道作為道德論中最重要的範疇之一,理學家朱熹提倡父權絕對化。孝觀念,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演變中,剔除宣揚封建主義糟粕外,也有一些合理因素,提倡子女對父母的“尊”、“敬”、“養老”,將孝親與忠於民族大義相結合,主張死後薄葬節用等。

悌:指對兄長的敬愛之情。孔子非常重視悌的品德,其弟子有若根據他的思想,把悌與孝並稱,視之“為仁之本”。

儒家對中國科技以及世界文明的貢獻特別巨大。據《世界自然科學大事年表》記載,16世紀以前,影響人類生活的重大科技發明約有300項,其中175項是中國人發明的。正是這些重大的發明(包括髮現),使中國的農耕、紡織、冶金、手工製造技術長期處於世界先進水平。而儒家也留下了一大批世界知名的科學著作如《考工記》、《天工開物》等等。中國在明末之前一直能保持世界一流水平,這些都和因動漫小説而名聲大噪的墨家沒有任何關係。所以不要一提到中國古代第一印象就是想當然的科技落後、八國聯軍或是動漫中異常火爆而現實中早已秦漢絕跡的墨家,這不符合歷史史實。

將儒家人本思想引入現代企業管理的現實意義 篇六

現代企業管理中在人這種重要資源的整合和管理中存在很多問題,人相對於物質資源來講更具靈活性和複雜性。將儒家人本思想引入現代企業管理將有助於解決員工管理中存在的諸多問題,有助於實現企業的長期、可持續發展。

(一)有利於提高員工的忠誠度

在人才流動率較高的勞動力市場大背景下,員工的忠誠度對於一個企業的生死存亡至關重要。很多企業的管理者都希望自己的員工對企業絕對的忠誠,但是他們大多忽略了這樣的一個前提:企業管理者是否對員工同樣忠誠?如果企業不愛員工,不知道珍惜人才,不懂得以人為本,又怎麼會換來員工的忠誠呢?由此看來“寬則得眾”的思想,就十分有必要被提及到公司的管理之中。

孔子説:“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自己想要立身、立業、發展,就要幫助他們發展、進步,推己及人;孟子也説:“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孟子離婁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管理者要學會換位思考,學會站在員工的角度思考問題,以善心善行對待員工,才能贏得員工的讚許與忠誠。“寬則得眾”的思想將幫助企業管理者解決員工忠誠問題,從這個角度來看,其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二)有利於員工的工作積極性

孟子提出“以德服人”的主張,“以佚道使民,雖勞不怨”(《孟子盡心上》),集中表達了他情感投資的精神鼓勵思想。從人力資源管理角度看,這句話包含着現代彈性管理、個性管理的思想。一是要幫助員工解決生活和工作中的困難,二是確保在工作任務萬層的前提下給予員工更大的自主安排工作的主動權,這樣才能是員工“雖勞不怨”。

“得人心者得天下”,無數的歷史事實證明了這個道理。在公司的經營和管理中也是如此,滿足員工工作中的情感訴求,將有助於提高員工的積極性,充分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更加利於提高生產效率。

(三)有利於提高企業的競爭力

面對着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企業的競爭力不僅關係到一個企業的生存發展,同時也關係到一個國家的競爭力水平。各國之間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這也從另一方面説明了管理好人,以人為本對一個企業的重要作用。只追逐企業利潤目標的實現而不顧及員工個人的利益實現,只會使整個企業人心渙散,終將面臨倒閉和破產的結局。只有將員工的個人利益和需求的實現考慮到企業的利益目標之後,才能真正實現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的統一,這樣更利於提高企業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