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管鮑之交的成語故事(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4.46K

管鮑之交的成語故事(多篇)

管鮑之交讀後感 篇一

典出《列子·力命》:“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此世稱管鮑善交也。”

從前,齊國有一對好朋友,一個叫管仲,一個叫鮑叔牙。 年輕鮑叔牙的時候,管仲家裏很窮,又要奉養母親。鮑叔牙知道了,就找管仲一起投資做生意。做生意的時候,因為管仲沒有錢,所以本錢幾乎都是鮑叔牙拿出來投資的。可是,當賺了錢以後,管仲卻拿的比鮑叔牙還多,鮑叔牙的僕人看了就説:“這個奇怪的管仲,本拿的比我們主人少,分錢的時候卻拿的比我們主人還多!”牙母親卻對僕人説:“可以這麼説!管仲家裏窮又要奉養母親,鮑叔牙少拿一點沒有關係的。”有一次,管仲和鮑叔牙一起去打仗,每次進攻的時候,管仲都躲在最後面;每次撤退時,他卻跑在最前面。大家就罵管仲説:“管仲是一個貪生怕死的人!”鮑叔牙馬上替管仲説話:“你們誤會管仲了,他不是怕死,他得留着他的命去照顧老母親呀!”管仲聽到之後説:“生我的是父母,最瞭解我的人是鮑叔牙呀!”後來,齊國的國王死掉了,公子諸(zhū)當上了國王,諸每天吃喝玩樂不做事,鮑叔牙預感齊國一定會發生內亂,就帶着公子小白逃到莒(jǔ)國,管仲則帶着公子糾(jiū)逃到魯國。

不久之後,齊王諸被人殺死,齊國真的發生了內亂,管仲想殺掉小白,讓糾能順利當上國王,可惜管仲在暗算小白的時候,把箭射偏了,射到了小白的腰帶,小白沒死。後來,鮑叔牙和小白比管仲和糾還早回到齊國,小白就當上了齊國的國王。 小白當上國王以後,決定封鮑叔牙為宰相,鮑叔牙卻對小白説:“管仲各方面都比我強,應該請他來當宰相才對呀!”小白一聽:“管仲要殺我,他是我的仇人,你居然叫我請他來當宰相!”鮑叔牙卻説:“這不能怪他,他是為了幫他的主人糾才這麼做的呀!”小白聽了鮑叔牙的話,請管仲回來當宰相,而管仲也真的幫小白把齊國治理得非常好。

管仲常説:“我當初貧窮時,曾和鮑叔一起做生意,分錢財,自己多拿,鮑叔不認為我貪財,他知道我貧窮啊!我曾經替鮑叔牙辦事,結果使他處境更難了,鮑叔不認為我愚蠢,他知道時運有利有不利。我曾經多次做官,多次被國君辭退,鮑叔不認為我沒有才能,他知道我沒有遇到時機。我曾經多次作戰,多次逃跑,鮑叔不認為我膽怯,他知道我家裏有老母親。公子糾失敗了,召忽為之而死,我卻被囚受辱,鮑叔不認為我不懂得羞恥,他知道我不以小節為羞,而是以功名沒有顯露於天下為恥。生我的是父母,最瞭解我的是鮑叔牙啊!”

鮑叔牙推薦管仲以後,自己甘願做他的下屬。鮑叔的子孫世世代代在齊國吃俸祿,得到了封地的有十多代,常常成為有名的大夫。天下的人不讚美管仲的才幹,而讚美鮑叔牙能瞭解人。

後來,大家在稱讚朋友之間有很好的友誼時,就會説他們是“管鮑之交”。

《管鮑之交》讀後感 篇二

今天,我讀了《管鮑之交》這個小故事,我深深地被鮑叔牙對朋友真摯、無私的友誼打動了。

這個故事講的是周朝時齊國兩個生死之交——鮑叔牙和管仲的故事。鮑叔牙和管仲在年輕的時候就認識了,他們合夥做生意,管仲總會多拿一些錢,別人為鮑叔牙打抱不平,而鮑叔牙總是説是我讓他多拿的,因為他家太貧困了。還有,管仲去當兵,可每次衝鋒的時候,他總是躲在後面,收兵的時候總是跑在最前面。很多人都恥笑他,而鮑叔牙卻説,你們錯了,管仲可不是怕死,而是家裏有一位老母親等他回去奉養。管仲聽了非常感動,説:“生我的是父母,瞭解我的是鮑叔牙。”後來,他倆分別去當齊襄王兩個兒子的老師,在兩個兒子爭奪王位的戰爭中,鮑叔牙用智慧戰勝了管仲,讓公子小白當上了齊桓公,並解除了齊桓公與管仲的仇恨,又向齊桓公推薦讓管仲當宰相。

鮑叔牙無私幫助困境中的管仲,讓我喜歡,這不由地讓我想起我的朋友讓我遭到冷淡的事。在做數學題時,我的鉛筆鈍了,向他借卷筆刀時,萬萬沒想到竟遭到拒絕。在我的周圍,怎麼還有這麼小氣的人呢?如果大家都象鮑叔牙那樣有愛心,無私的幫助別人,讓所有的人都將感受到温暖和關愛該有多好呀。

讓我最佩服的是鮑叔牙將宰相的位置讓給了管仲,使管仲成為我國曆史上著名的大政治家。看到這,我想起我們要多考慮別人優秀的一面,多寬容別人的小缺點。四年級時,高於婷總是愛向老師打小報告,選大隊長時,我們這些調皮的`同學本來都不想投她的票,可是再三考慮,我想到她各方面的優點,她成績全班數一數二,在班裏能組織大家活動,最後還是覺得她最能勝任大隊長啦,於是我不拘小節選了她,現在她是老師的好助手呢。

我們要珍惜每一份友情,要象鮑叔牙那樣幫助和關愛需要幫助的人。

管鮑之交讀後感 篇三

大家一定聽説過“管鮑之交”這一成語吧,這個成語它是指人們之間能夠相互瞭解的好朋友。如果説到故事的來源,還要從公元770説起。

那時候是春秋時期,齊襄公在內戰中死去,大臣決定讓公子小白和公子糾回來做王。最後,公子小白先到齊國,他就是齊恆公。本來齊恆公是要殺了管仲的,以報上次的一箭之仇。被鮑叔牙攔住了,做了宰相,取得了很大的政績。

讀了這篇文章,讓我最敬佩的人是鮑叔牙。因為在齊襄公即位時,鮑叔牙和管仲總是一起做生意,每次賺到錢了,鮑叔牙自己少拿一點,讓管仲多拿一點去孝敬他的老母親。可現在如果那個同學多佔了一點便宜,次數一多,損害了自己的利益,久而久之,兩人的關係就疏遠了。這是為什麼?就是因為他們心胸沒有像鮑叔牙一樣那麼的寬廣。鮑叔牙也有顧大局的精神,另願罷掉自己的官職,也要讓管仲當上宰相,幫助齊恆公治理國家。可在這之間真是費了九牛二虎之力,讓我最感動的一句是“我有五點不如管仲,第一點是對待老百姓,我不如他寬厚和考慮周到;第二點是他對國家有一腔熱情和報效祖國的忠心;再一點就是他能團結各種階層的人;第四點我不如他能懂得得各種禮儀規範;最後,他既善於指揮,又能親自上前作戰,我自愧不如。”瞧,鮑叔牙把管仲的各個優點都説了出來,他覺得自己比不過管仲,希望齊恆公重用這個人才,為齊國的霸業打下基礎。

説到這,我就想到了春秋時代晉國的祁黃羊,因為年紀大了,告老退休了。他便舉薦解狐,又舉薦了他的兒子,別人説他“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鮑叔牙和祁黃羊的這種精神可真值得我們學習。

鮑叔牙也非常能理解管仲,每次在戰場上,總是臨陣脱逃,鮑叔牙卻不鄙視他,還對別人解釋道,説管仲家有老母。如果在現代,肯定會被別人説是膽小鬼。

世人説:“天下不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牙能知人也。”意思就是在天底下,並沒有像管仲這麼聰明的人,但卻有許多像鮑叔牙這樣知人知己的人。

讀了這個故事,讓我受益匪淺,使我明白了許多深刻的道理:和朋友相處,不是應該斤斤計較,在自己的利益受到傷害時,而絕交,而是應該互幫互助,朋友之間都應該為別人考慮,該退一步就退一步,俗話説“退一步海闊天空”。只有互相信任,互相理解,處好朋友之間的關係,才能擁有我們正真的朋友。

管鮑之交讀後感 篇四

今天,我讀了《話知音管鮑之交》這個小故事,我深深地被鮑叔牙對朋友真摯、無私的友誼打動了。

這個故事講的是周朝時齊國兩個生死之交——鮑叔牙和管仲的故事。鮑叔牙和管仲在年輕的時候就認識了,他們合夥做生意,管仲總會多拿一些錢,別人為鮑叔牙打抱不平,而鮑叔牙總是説是我讓他多拿的,因為他家太貧困了。還有,管仲去當兵,可每次衝鋒的時候,他總是躲在後面,收兵的時候總是跑在最前面。很多人都恥笑他,而鮑叔牙卻説,你們錯了,管仲可不是怕死,而是家裏有一位老母親等他回去奉養。管仲聽了非常感動,説:“生我的是父母,瞭解我的是鮑叔牙。”後來,他倆分別去當齊襄王兩個兒子的老師,在兩個兒子爭奪王位的戰爭中,鮑叔牙用智慧戰勝了管仲,讓公子小白當上了齊桓公,並解除了齊桓公與管仲的仇恨,又向齊桓公推薦讓管仲當宰相。

鮑叔牙無私幫助困境中的管仲,讓我喜歡,這不由地讓我想起我的朋友讓我遭到冷淡的事。在做數學題時,我的鉛筆鈍了,向他借卷筆刀時,萬萬沒想到竟遭到拒絕。在我的周圍,怎麼還有這麼小氣的人呢?如果大家都象鮑叔牙那樣有愛心,無私的幫助別人,讓所有的人都將感受到温暖和關愛該有多好呀。

讓我最佩服的是鮑叔牙將宰相的位置讓給了管仲,使管仲成為我國曆史上著名的大政治家。看到這,我想起我們要多考慮別人優秀的一面,多寬容別人的小缺點。四年級時,高於婷總是愛向老師打小報告,選大隊長時,我們這些調皮的同學本來都不想投她的票,可是再三考慮,我想到她各方面的優點,她成績全班數一數二,在班裏能組織大家活動,最後還是覺得她最能勝任大隊長啦,於是我不拘小節選了她,現在她是老師的好助手呢。

我們要珍惜每一份友情,要象鮑叔牙那樣幫助和關愛需要幫助的人。

管鮑之交讀後感 篇五

管仲是一個神奇的人,由他的經歷我得出的結論就是:在一個人沒有嚥下最後一口氣前,請不要妄自評價他。管仲的前半輩子那樣的不看與落寞,那些喜歡閒言閒語的人們肯定會下一個“這孩子沒出息”類似的結論。就像俗話説的一樣:三歲看八十。就是一個小孩子三歲的時候就能看出他八十歲是什麼樣子,這是完全沒有科學依據和理論實踐的。

一個人的能力和他的很多方面有關,不能以偏概全,以學習成績否定一切,肯定一切。儘管中國的社會是這樣,成績不好是被人瞧不起的,成績不好是很難有作為的,因為這樣一個看不到全面的社會是無法發現每個人身上的有點和長處的,也就無法將每個人的能力發揮得淋漓盡致。然而社會在飛速得進步,總會有一天,每一個孩子都會發揮自己的所長來建設這個美好的世界,我們也期待這一天。鮑叔牙是頗受大家好評的一個人,他清廉、正義、重情義,賢能而又不好嫉妒。這樣一個近乎完美的人,實在不得不讓人喜歡。管仲的成功與鮑叔牙的成名是密不可分相輔相成的。人們都讚歎鮑叔牙一心為國推舉管仲卻自己隱退相位之後的氣節。他犧牲了自己,成就了別人。但是人無完人,天生就沒有無缺憾的人,可能是史書上沒有記載也可能是大家可以忽略了。百家講壇上説鮑叔牙是瞧不起比自己能力弱的人的,就是不懂得禮賢下士,只對自己強的人甘拜下風,姑且把它看作是他的缺點,但是這樣的缺點對於一個大尺度的鮑叔牙來説,真是雞蛋裏面挑骨頭了。自古以來,往往是那種叱吒風雲的任務

才會把最真實、最現貨的一個正反面完整形象展現給歷史,而對於一個歷史的配角,就讓他留存這美好的形象吧。

齊桓公在歷史上也算是一代霸業的成就者,而他的成就,離不開管仲和鮑叔牙。他最大的有點就是知人善用,知錯能改。通俗一點説就是能聽進去別人説的話。他是霸主,但他不驕傲。錯了就知道改正,別人説的他能夠積極採納,但也不是什麼都採納,一個聖明的君主,是懂得怎樣去取捨的。而齊桓公就懂得取捨之道,不偏聽,也不固執。齊國才從弱小走向強盛,從手無縛雞之力,到召集天下諸侯。

總而言之,一個朝代的興衰,一個國家的更替,甚至一個人的成功與否都是許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英雄引領着社會的發展,帶動羣眾進步。如果羣眾是許多個零的話,那麼英雄便是零前面的實數,有個這個實數,數字才變得有意義,社會才能進步,才能發展。

管鮑之交讀後感 篇六

最近聽到,有人把友誼分了好幾類,有利益之友、情感之友、志趣之友等等。確實,世上的工友、學友、戰友、獄友、旅友……數不勝數。而“管鮑之交”,真的可以説是千古少有。

“管鮑之交”是春秋時候有名的故事,一直也是後世所稱道的友誼的典範。本來,友誼是個人之間的私事。但管鮑兩人的友誼之所以如此受關注,被廣為流傳,其實,關鍵在於管仲協助齊桓公“九合諸侯”,在春秋時代首開了霸業之先。而幫助管仲實現這一理想的,正是鮑叔牙。假如管鮑二人始終是一介平民,管仲也沒有後來的豐功偉績,那他們的友誼再深厚,也不過是“布衣之交”,只是凡間小事一樁,早被幾千年的歷史風雲所湮滅了。

“管鮑之交”的故事,在當時就已經被人們稱頌了。特別是當管仲功成名就以後,向人們述説當年與鮑叔的交往,慨歎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司馬遷寫道:“天下不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多,就是誇讚。人們讚揚鮑叔,主要是他知管仲之才可為國用,因而在與其交往中,經商分利而虧己、朋友被囚不死節而恥己、甘讓相位以身下之而屈己。這“虧己”、“恥己”、“屈己”三條,的確不是人人都能做得到的。

先説“虧己”。管仲的祖上曾是貴族,但到管仲時已經破落。管仲便在謀生的道路上歷盡了坎坷和磨難。那段著名的“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就是孟子從管仲等人的經歷中總結出來的結論。管仲為了生存,做過“圉人”,就是養馬的人;當過成陽地方的“狗盜”;還被編入軍旅吃過軍糧;後來又和鮑叔一起做生意。他做生意沒有本錢,分利時卻又多拿,甚至幫鮑叔出主意辦事情,往往又把事情搞砸,使鮑叔更陷於窘困。但鮑叔呢,不認為他多分利是貪心,知他為養老母;不認為把某一件事情搞砸就是愚蠢,而是時機不利。鮑叔的寬容的確讓人感動。

再説“恥己”。管仲當兵打仗時,就曾一再退縮不前,幾次被宦使又幾次遭辭退,最嚴重的是,他輔佐的公子糾死的時候,同時跟從的召忽,便按當時士人名節的行為規範自殺了。而召忽和管仲同為好友,召忽死節,管仲卻偷生,豈不為時人所羞?更嚴重的,管仲不但不為公子糾死節,反而改事政敵齊桓公,這在當時絕非“小節”,連孔子都和學生幾次討論過這件事。孔子認為:“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在《孔子家語?致思》中,孔子按照儒家的行為規範,更加詳細地進行了解釋:“事所射之君,通於變也。不死子糾,量輕重也。夫子糾未成君,管仲未成臣。管仲仁才度義,管仲不死束縛而立功名,未可非也。召忽雖死,過於取仁,未足多也。”面對這樣一個所謂“大節有虧”的朋友,鮑叔自有自己的理解:管仲臨陣退縮,是顧及老母,被人辭退是因“不遭時”,而改事齊桓公不死公子糾,是管仲為社稷而不為一君的思想體現。

最後説説“屈己”。管仲輔佐公子糾,在與鮑叔輔佐的公子小白爭奪君位的過程中,一箭射中小白衣帶“中鈎”,小白佯裝中箭死去,方得即君位,是為桓公。桓公讓鮑叔做齊國的宰相,不料鮑叔卻極力推薦管仲:“若必治國家者,則其管夷吾乎!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寬惠柔民,弗若也;治國家不失其柄,弗若也;忠信可結於百姓,弗若也;制禮義可法於四方,弗若也;執枹鼓立於軍門,使百姓皆加勇焉,弗若也。”説服桓公後,又親自為使,從魯國救回了管仲,然後把相位讓給了他,自己甘居於管仲之下。《史記?管晏列傳》記載:“管仲既用,任政於齊。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謀也。”到管仲病重時,齊桓公曾問相於病榻前,問鮑叔可否接替相位,管仲説:“不可。鮑叔牙為人剛愎而上悍,剛則犯民以暴,愎則不得民心,悍則下不為用,其心不懼,非霸者之佐也。”管仲並未按世俗友誼的標準投桃報李,舉鮑叔來接替自己。據説鮑叔聞聽此信,反高興地對人説:管仲薦人無私,能從國家利益考慮,這正是我當初推舉他的原因啊!

由此可見,管鮑二人的友誼,實在是為公不為私。正如他們另一個朋友所説:“吾三人者之於齊國也,譬之猶鼎之有足也,去一焉,則必不立矣。”正是從國家利益出發,召忽殉節作死臣,而讓管仲做生臣,去建功立業;正是從國家利益出發,鮑叔讓出相位甘居其下;同樣也是從國家利益出發,管仲並不推薦鮑叔接替自己以延續齊國的霸業。可見,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毫無目的的友誼是不存在的,各式友誼,有它各自的需要。這需要,或是情感上的,或是物質上的,或是其他什麼方面的需要,但總不能説你什麼都沒想,就與人為友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