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2022全國甲卷大學聯考語文真題(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05W

2022全國甲卷大學聯考語文真題(多篇)

高中語文閲讀答題模式 篇一

(1)詩歌答題模式

1.意境類:描繪畫面(忠於原詩,語言優美)+概括氛圍+分析思想感情

2.手法類:揭示手法+結合詩句分析(怎樣用)+思想感情+作用效果

3.語言特色類:揭示語言特色+結合詩句具體分析+思想感情+作用效果

4.煉字類:該字在句中的含義+技巧(活用、倒裝、手法)+放入句中描述景象+意境感情(作用效果)

5.關鍵詞類:主旨作用+結構作用

6.感情類:通過__內容+抒發(寄寓/揭露)__感情

7.概括主旨類:詩歌定位+各句內容+通過__手法+抒發__感情+評價

8.鑑賞類:寫了什麼+怎樣寫的(技巧+語言風格+字句特色)+表達效果(感情)

9.形象類:找到詩句+分析基本含義+為何要寫(主旨)+作用效果

10.詩歌含義:表層含義+深層含義

(2)現代文答題模式

1.開放型試題:評+引+析+結

2.談看法或補敍結尾:感悟+引申

3.原因題:客觀原因+主觀原因

4.詞語的表達作用:形象性+感情性+精確性+結構性

5.聯想感悟型:A.感:根據文本,聯繫全文

B.悟:聯繫實際,結合自身,另舉一例,提出建議

6.句子的作用:A.思想內容上:聯繫本句含義+突出強調內容或揭示段意+聯繫中心、態度、感情+用了修辭或表現手法的要揭示表達效果

B.結構上:引起下文、設置懸念、伏筆、渲染氣氛、照應前文、總結上文、使結構嚴謹、承上啟下、揭示文章脈絡層次

7.關鍵句子理解:抓句中關鍵詞+聯繫上下文

8.寫_為什麼要從Y寫起:揭示_與Y的關係+引出寫作主體+突出主體特點

9.怎樣論證:論證方法+論證過程

(3)小説獨特答題模式

1.分析人物形象:人物形象定位(性格、身份地位)+抓住修飾語逐一舉例分析

2.評價人物形象:人物形象定位(性格、身份地位)+塑造人物形象的意義

3.小説中插敍的作用:情節角度(上、下文)+主題角度+人物形象角度

4.小説主題:通過__人的__事,歌頌了(批判了)__的精神(社會現象)

5.簡析人物:人物定位(性格、身份地位)+舉例分析人物形象+塑造人物形象的意義(情節、主題)

6.小説表現形式:表現手法+描寫手法+結構安排+語言特色

7.人物形象的塑造:肖像+神態+動作+語言+心理

(4)實用文獨特答題模式

1.訪談提問的藝術:緊扣主題,不蔓不枝+善於引導,環環相扣+適時應和,便於溝通

2.新聞作品優秀之處:選材+對象+見解+提問技巧

3.寫__多餘嗎?:主題+人物+文體特點

(5)積累——現代文

1.長句:A容量大,氣勢盛+B能細緻嚴密地説明事物+C表達複雜豐富的感情

2.短句:A句子短,簡潔明快,乾脆有力+B音節少,停頓多,容易造成一種急促的氣勢+C便於表達豐富的情緒,強烈的感情

3.自然環境描寫的作用(在小説中):A渲染烘托氣氛、形象、心情+B推動(或襯托)情節發展+C象徵意義+D交代背景(時間、地點等)

4.自然環境描寫的作用(在散文中):A渲染烘托氣氛、形象、心情+B抒寫美+C抒發作者情感+D作為串時間的線索+E見證歷史滄桑

5.文學作品中的環境包括:A具體的風景描寫+B生活和社會環境+C社會歷史背景及時代特徵

6.文學作品的形象:A人物的性格特徵+B人物的精神風貌+C人物的思想特徵+D人物形象的社會或時代意義

7.第一人稱:A親切自然+B自由直接+C真實生動

8.第二人稱:A呼告抒情,動人親切+B便於感情交流+C充滿氣勢,態度鮮明+D自由靈活

9.第三人稱:A直接展現豐富多彩的生活+B不受時空限制,靈活自由+C顯得客觀冷靜

10.肖像描寫:以形傳神,更好地展現人物的外貌及內心世界

11.動作描寫:表現人物個性特徵及內心世界

12.語言描寫:言為心聲,表現人物性格特點

13.心理描寫:A揭示人物內心世界+B使形象更為豐滿充實

14.白描:簡筆勾勒,簡潔準確傳神

15.工筆細描:精雕細刻,絲毫畢現,具體生動

16.細節描寫:A真實精細+B傳神鮮明

17.插敍:A豐富內容+B深化主題+C使事件曲折有致+D使情節更加完整,結構更加嚴密+E對主要情節或中心時間作必要的鋪墊照應、補充説明

18.倒敍:A設置懸念,增加興趣+B讀起來波瀾起伏

19.直接抒情:淋漓盡致

20.間接抒情:A表達含蓄,含而不露+B韻味悠長(不着一字,盡得風流)

21.開頭段:A提出話題,領起下文+B點明主旨,統攝下文+C設置懸念,吸引讀者+D蓄勢(張本(即伏筆)、鋪墊、照應、對比),奠定感情基調+E點明思想感情變化的線索+F使文章避繁就簡、不蔓不枝、條分縷析+G與結尾呼應,強調主旨

22.過渡段:A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有時只開啟下文)+B引發議論,揭示主旨+C襯托作用+D渲染、烘托氣氛+E使文章避繁就簡、不蔓不枝、條分縷析。

23.結尾段:A照應主題,呼應開頭+B收束全文,點明主旨,深化中心,卒章顯志+C昇華感情,耐人尋味,啟人思索

24.線索:環環相扣,結構緊湊

25.照應:A構成一條貫穿全文的情感線索,使文章結構緊湊+B呼應文題

26.舉例:A具體實在,易於接受+B增強説服力和感染力+C豐富文章內容+D表明__觀點

27.多方面對比的作用:A通過多方面的對比,層層深入+B使主旨的內涵更加豐富+C內容表現更加集中

28.側面烘托:A給人如臨其境的現場感+B從側面烘托__的__特徵

29.引用:A具有文學味+B豐富文章內涵+C引起讀者興趣+D表明__觀點

30.長短句間雜:讀起來錯落有致

31.疊詞:A強調__+B讀來琅琅上口,有音樂美

32.記敍文中的議論:畫龍點睛,揭示記敍的目的和意義

33.説明文中的描寫、文藝性筆調:點染作品,使之生動形象

34.人物對話描寫:A刻畫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動+B促進故事情節發展

35.引用傳説故事:A增強文章的傳奇性、風物的神祕性+B豐富文章內容+C引起讀者興趣+D含蓄地引出、表明__觀點

36.引用詩歌:A增強文章的詩情畫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B豐富文章內容+C引起讀者興趣+D含蓄地引出、表明__觀點

37.引用名言:A增強説服力+B豐富文章內容+C引起讀者興趣+D表明__觀點

38.描寫方法包括:A正、側面B工筆、白描C多角度描寫D動靜結合E點面結合F寓情於景、情景交融G一些修辭、表現手法

記憶口訣為:正側工白多點面,動靜景情修表現

(6)修辭手法的作用

1.比喻:化平淡為生動、化抽象為具體、化深奧為淺顯、化宂長為簡潔

2.借代:A引人聯想+B形象突出、特點鮮明、生動+C在表情達意上更得體、含蓄、別緻

3.比擬:A語言生動形象,藴涵豐富+B色彩鮮明,描繪形象,印象深刻+C感情強烈,引起共鳴

4.誇張:A突出本質、特徵,引人聯想+B烘托氣氛,語言生動形象,增強感染力+C感情強烈,引起共鳴

5.對偶:A便於吟誦,易於記憶+B表意凝練,抒情酣暢+C對比強烈,褒貶分明

6.排比:A句式整齊,節奏勻稱+B文章貫通,語勢強勁+C集中內容,加重感情+D條分縷析,説理嚴密透徹,抒情酣暢淋漓

7.設問:A提醒注意,引起思考+B突出內容,變化波瀾+C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D增強説服力和表達效果

8.反問:A強化語氣,強調內容+B增強表達效果,表達強烈感情+C引起思考,餘音迴盪

9.反覆:A寫景抒情感染力強+B承上啟下,層次清晰+C多次強調,給人以深刻印象

10.起興:A渲染氣氛,定下感情基調+B統攝全詩,引出故事+C激發讀者想象+D化實為虛,形象生動

11.雙關:言在此而意在彼,使表情達意更含蓄,更有趣

(7)表現手法的作用

1.常見的表現手法有:比興、對比、象徵、用典、烘托、虛實結合(記憶口訣為:比用對象烘虛實)

2.象徵:A言在此而意在彼,內涵豐富+B富有哲理,給人以啟迪

3.襯托:突出事物特點

4.先抑後揚:在變化和反差中突出事物特點

5.借景抒情:A賦予客觀景物以濃厚的主觀色彩+B營造氛圍+C委婉含蓄地表達什麼思想感情

6.融情於景:A賦予客觀景物以濃厚的主觀色彩+B營造氛圍,創造意境+C表達什麼思想感情+D含而不露,韻味悠長,使人想象於無窮之境界

7.反諷:突出強調,深化主題

8.託物言志:A富有暗示性、朦朧性,意在言外+B給讀者留下豐富的想象空間

9.虛實相生:A二者相互聯繫,相互滲透轉化,可以達到虛實相生的境界+B豐富詩中的意象,開拓詩中的意境,為讀者留下豐富的想象空間

10.化用典故:A賦予文章語言的雅趣+B賦予文章鋪墊和仿擬對象,增強古今對照的效果+C豐富文章內涵

11.意象組合:A最大限度地增強了詩歌意象的密度和詩歌的力度+B使詩中的意象鮮明突出+C為讀者提供了聯想與想象的廣闊天地和咀嚼回味的餘地。

(8)結構安排的特點

照應、層層深入、烘托鋪墊、對比、承上啟下、懸念、伏筆

記憶口訣:層承對照烘懸伏

(9)積累——詩歌

1.對仗:A顯示語言的對稱美+B達到意境美和韻律美的完美結合

2.頂真:具有迴環跌宕的韻律美

3.擬聲詞:A使詩文更生動形象+B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

4.表顏色的詞:A表現心情+B增加描寫的色彩感和畫面感+C渲染氣氛

5.語言特色的類型包括: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淺顯、辭藻華麗、委婉含蓄、簡潔洗練、沉鬱頓挫、渾厚雄壯、多用口語、明白如話

記憶口訣:清平明辭委,簡沉渾多明

6.景物描寫角度:A空間變化(遠近高低)、時間變化B動靜C視、聽、嗅覺D虛實E正、側面F色彩、形狀、聲音

記憶口訣為:時空動靜視聽嗅,虛實正側色形聲

易混術語區分

(一)“方式、手法”的區分

藝術手法,又叫表達技巧,包括:

①表達方式:記敍、描寫、抒情、議論、説明。

②表現手法:起興、聯想、烘托、抑揚、照應、正側、象徵、對照、由實入虛、虛實結合、運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託物言志、借古諷今、化動為靜、動靜結合、以小見大、開門見山。

③修辭:比喻、借代、誇張、對偶、對比、比擬、排比、設問、反問、引用、反語、反覆。

(二)“情”、“景”關係區別

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都是詩人把要表達的感情通過景物表達出來。“借景抒情”表達感情比較直接,讀完詩歌后的感受是見“情”不見“景”;“寓情於景”、“情景交融”。表達感情時正面不着一字,讀完詩歌后的感受是見“景”不見“情”,但是仔細分析後卻發現詩人的感情全部寓於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語皆情語。

(三)描寫的角度

常見的角度有:形、聲、色、態、味。“形”、“色”是視覺角度;“聲”是聽覺角度;“態”分為動態和靜態;“味”是觸覺角度。

大學聯考作文得分技巧 篇二

考試作文五六段,乾淨整潔看卷面

考試作文中,要注意及時分段,三四個段落顯得少了,九個段落,顯得瑣碎了些。除非有特殊情況,段落以五六個段落為好。此外,卷面一定要整潔,不要塗改得亂七八糟。我的看法是,考試作文每段最好別超過5行,頂多是5行半。切忌一段都九行,寫成“大肚子作文”。一旦給閲卷老師視覺上的疲勞,影響他的心理,分數就受影響。如果有必要,死拉硬拽也要注意分段。

卷面對比也關鍵,注意方格莫填滿

考試作文的卷子上,都是用黑顏色印刷的方格。如果你用非常粗而且黑的鋼筆答題,墨水容易“泄一灘”,影響卷面的乾淨。建議學生用不淺不深、筆畫不粗不細的中性筆寫作文。這樣的作文寫出來,與黑色的方格形成一定的視覺對比,閲卷老師在視覺上有眼前一亮的感覺,分數上可能就會佔便宜。在用中性筆寫作文的時候,注意不要用字把方格填滿,建議佔字格下面或者左下面的四分之三,這樣,顯得作文每行的層次感比較強。卷面顯得也相對美觀。

2022年全國新大學聯考Ⅰ卷語文大學聯考滿分作文 篇三

巧拙相濟,行穩致遠

《菜根譚》有言:“抱朴守拙,涉世之道。”晚清重臣曾國藩也推崇“尚誠尚拙”的人生哲學,他認為“天下之至誠,能勝天下之至偽;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尚拙是一種智慧。面對當今這個紛繁複雜的社會,楊振寧先生依舊勉勵弟子做科研要“寧拙勿巧”。可見,無論時代如何嬗遞,我們都需要清悟遠識,省心於偽,以求守拙。

“文以拙進,道以拙成。”“拙”為何能進文成道?這裏的“拙”不是愚昧無知,而是於紛繁的塵世中能保持一份不為外物所惑的本真。物慾橫流的社會,各種“誘惑”催生出無可抗拒的“加速度”,讓人類如同置身於一輛沿斜坡下衝而又缺乏有效制動的汽車裏。外部地形險要,瞬息萬變。車中之人,手足無措,難以把控自我的方向,最終只能隨波逐流,惶惶不可終日。“情必近乎痴而始真”,於名利間不忘初心,於繁華中執着堅守,這種守拙,純粹本真,讓人能不惑於心,腳踏實地,篤定前行。

除此之外,守拙還是竭盡心智,窮其工力,踏踏實實做事,勤勤懇懇工作的一種精神追求。這樣的人,不妄自菲薄也不好高騖遠,不怨天尤人也不自怨自艾,而是像青松一般“咬定青山不放鬆”,像黃牛犁地,有勁慢慢使,紮紮實實走好每一步。這樣的人,在別人看來,往往顯得有些“傻氣”。正如芹溪先生傾其畢生心血寫就《紅樓夢》,不僅沒為自己謀得任何名利,反而貧病交加,淒涼謝世。世上哪個爭名奪利之徒肯幹這等“傻事”?可正是這份“傻”,這樣的守拙,才讓《紅樓夢》成為絕唱。魯迅曾説“聰明人不能做事,世界是屬於傻子的。”其實,這種“傻氣”背後是精於工,匠於心,品於行的格局;是抱朴守拙,方成大我的人生智慧。

誠然,守拙能讓我們守住生命的底色,獲得精神的澄亮。但俄羅斯諺語有言“巧幹能捕雄獅,蠻幹難捉蟋蟀。”可見,我們既需要“拙”的執着肯幹,也需要“巧”的方法指導。這樣定能事半功倍,行穩致遠。

這裏的“巧”不是楊振寧先生反對的鑽營捷徑的投機取巧,不是為謀私利的弄虛作假,不是貪圖享樂的好逸惡勞,不是“好風憑藉力”的工於心計。這種“巧”不是“見機行事”,不是“巧言令色”,更不是“欺上瞞下”。這些“巧”看似“聰明”,實則是自作聰明,貽害無窮。我們需要的“巧”,是能夠透過現象看本質,把握事物的客觀規律,從而指導我們有的放矢地解決問題。就像庖丁解牛“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而這種“巧”又來源於“拙”的不斷實踐,只有經過長期的探索與積累,才能於“拙”中見“巧”。

巧拙並濟,方能行穩致遠。正如奧運冠軍們,他們數十年如一日的執着堅守、踏實訓練是“拙”,教練們的方法指導是“巧”。在“巧”與“拙”的互補之中,他們便征服了世界。

願每一個你我,都能於“巧拙”之間領悟生命的真諦,從而馭心無惑,馭志無疆,向陽拔節,熠熠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