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2022年全國甲卷語文作文【多篇】

欄目: 學生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2.58W

2022年全國甲卷語文作文【多篇】

2022年全國甲卷語文作文 篇一

“碧艾香滿處處忙,誰家兒共女,慶端陽。細纏五色臂絲長,空惆悵,誰復吊湘,往事莫論量,千年忠義氣,日星光,離騷讀罷總堪傷,無人解,樹轉午陰涼。”長眠於大地的詩人啊,你是否也預料到現今端午的荒涼呢?

“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屈原,已不再是那樣光耀後世,他的清高不願與世皆濁的精神在歲月的長河中漸漸湮沒了,不少人開始不斷追求物質的享受,生活的刺激,在燈紅酒綠中浪費青春,在紙醉金迷中虛度年華,又有多少人解《離騷》之苦,又有多少人會屈原之意?端午節的背後成了是人們玩樂的假期,其真正意義上的文化傳承早已消彌殆盡,有的只不過是閒餘飯後的談資罷了。

在漫漫華夏幾千年文化中,中國文化的傳承竟也會斷流,是文化的缺失嗎?沒錯,先是端午節被韓國申遺,主權受辱;接着清明時節議紛紛,國人庸俗,難道還要讓中國的文化從此消失嗎?雖説早將傳統節日定為國假,但對其重視程度卻僅僅停留在物質之上,文化的缺失尤為重要。清明節的接踵不正是人們庸俗的體現嗎?親人在世時無暇多盡孝心,天人相隔後,花費無謂的錢財,對逝者價值何在?掩藏背後的不正是拜金主義、攀比之風嗎?更讓人心痛的是,造別墅,造名車後又掀起了紙糊蘋果成祭品的潮流,這些都折射出了社會的病態,難道不正與屈原正直的精神背道而馳,難道還想再上演一次悲劇嗎?

文化的傳承早已刻不容緩,對文化的關心與重視不能只是在表面上,要有意地去創新,去培育。當然,創新是以文化內涵為基礎,像紙糊蘋果成祭品,這種行為萬萬不可取,這種所謂的創新更要嚴厲地打擊。其實韓國能夠成功申報江陵端午節成聯合國無形文化遺產,其背後也對它進行了很多的創造性發揮,將它所包含的精神不斷地拓展,為國人所吸收接納,相比之下的我們難道不該慚愧嗎?自己明明不去好好地珍惜愛護自己的文化,當他人成功申遺時再去爭執,一切又有何意義,難道不覺得羞愧嗎?難道我們不該好好地反思自己的文化缺失嗎?難道還要讓春節,元宵等傳統節日都被他國搶去嗎?不!對自己的文化我們要去繼承,但同樣我們也要創新,將現代文化中的多元融入其中,把文化中的意義傳承下去,這才能有效地保護我們的文化。

我相信,不,我堅信,中國的文化在不斷地傳承與創新中,定會在歷史的蒼穹中綻放光輝,睡在水中的屈原也會會心一笑吧!

全國甲卷大學聯考作文1300字 篇二

《“瀉玉”化用借古 “改編”融匯新故》

2022年大學聯考全國甲卷語文作文題以《紅樓夢》中匾額題名的故事為引,其中提到了“借鑑化用”的手法。筆者由此聯想:“借鑑化用”是否屬於再創作?“借鑑化用”在什麼情況下構成著作權法意義上的“改編”?若構成“改編”,“借鑑化用”的法律邊界何在?

“借鑑化用”不一定構成“改編”

文學藝術領域的“化用”含義豐富,既包括借表達上的詞句,又包括借思想上的文意或語境。但並非任何一種“化用”都能構成著作權法意義上的“改編”。

事實上,後人的創作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難以避免地要利用前人的思想成果。倘若將思想私有化、壟斷化,會打擊創作熱情。因此,“改編”作為《著作權法》中的術語也只討論表達上的借,而不糾結思想上的借。換言之,“改編”須以原作的基本表達為創作基礎,如果後作與原作在表達上已不存在實質性的相似,只有思想上的相似,那麼此時後作可能構成“獨創”,而不再是“改編”。在“瀉玉”一題中,“瀉”字雖取自歐陽修的“瀉出於兩峯之間”,但只拈出了其中一字,難謂是原作的基本表達,而更多的是承載水流飛瀉而下之意象。

新增獨創性表達的“化用”構成“改編”。《著作權法》保護的是智力成果,獨創性則是人類精神文明之花得以綻放的智力源泉。根據我國《著作權法》第十條的規定,改編權是指“改變作品,創作出具有獨創性的新作品的權利”。這意味着改編不是毫無門檻,而是要在原作的表達基礎上進一步進行獨立的創作,且新創作的表達須擁有最低限度的創造性。

反之,如果新增表達不符合獨創性要求,則其整體仍屬於對前作的複製,不構成新的改編作品。就“瀉玉”二字而言,摘“瀉”添“玉”,雖傳達了創作者以玉比水的聯想,但是表達太短,難以完整且個性化地展現創作者的思想情感、文藝美感或是傳遞一定量的信息。故“瀉玉”之匾額題名難謂新增獨創性的表達。

構成“改編”不一定屬於合法“改編”

改編判斷獨立於侵權認定,構成改編亦可能涉嫌侵權。是否構成改編屬於作品判斷,只要後作相對於原作具有一定的獨創性,即可構成改編作品,而改編行為是否侵犯他人著作權則是侵權認定。改編者在曾接觸過原作的條件下,如果未經原作著作權人許可使用原作的表達,且增加了新的獨創性內容,在作品判斷層面,新作完全可能構成改編作品;在侵權認定層面,改編者仍然會侵犯原作著作權人的複製權和改編權。

改編的法律邊界不僅限於尊重原作者改編權,還需尊重原作者的保護作品完整權。保護作品完整權屬於著作人身權,是指保護作品不受歪曲、篡改的權利,而改編必然涉及對原作的改變。此時,二者便可能發生衝突。為平衡原作者的人格利益與文學藝術的創作自由,實踐中要求改編人的改編須控制在合理的限度之內。

具體而言,改編人在主觀上不能帶有貶損原作或原作者聲譽的故意,在客觀上沒有造成原作或原作者聲譽受損的結果。因此,改編人應儘量在事前與原作者協商,明確改編權的行使邊界,以最大可能降低侵權風險。

綜上所述,“瀉玉”式創作,儘管沒有直接複製,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創作者的努力和創新,值得提倡。但是,“改編”不是簡單的小添小改,而是需要滿足獨創性的要求,且須尊重原作者的複製權、改編權與保護作品完整權。社會主義文化事業需要新內容、新血液,一方面應鼓勵改編創作,在繼承中創寫新的詩篇;另一方面也應注意權利行使的邊界,在合法、健康的環境中培養可持續的創新。

全國甲卷大學聯考作文1200字 篇三

《匾額題名借“翼然” 恰當移用方“欣然”》

2022年大學聯考全國甲卷語文作文題取材於《紅樓夢》。在“大觀園試才題對額”中,眾人爭相為園中亭子題名,有清客直接移用歐陽修名篇《醉翁亭記》中的“翼然”二字作為匾名。這讓筆者聯想到從著作權角度進行思考:在現實中,“直接移用”行為是否必然會侵犯著作權?

直接移用的表達可能不構成作品,不侵犯著作權

直接移用的內容可能並非“作者”獨自創作。在現實中,如果直接移用的內容並非前人“獨自創作”的作品,此時直接移用行為並不會侵犯他人著作權。比如,某服飾公司參考清代短褂上的圖案設計出了波浪花邊旗袍,於是其要求出售同款旗袍的經營者承擔著作權侵權責任。最終法院認為旗袍上的波浪花邊圖案不具有獨創性,不構成作品,進而被告未侵犯原告的著作權。

表達過於簡單,往往不構成作品。獨創性不但要求作品源於作者本人,還要求達到一定的智力創造水準。具體而言,一方面,構成作品的表達應當體現作者獨特的取捨、選擇與安排。“翼然”二字在《醉翁亭記》中意為“像鳥張開翅膀一樣”,生動形象地展現出亭子四角翹起的模樣。這一表達是歐陽修進行創造性勞動而產生的成果。另一方面,具體表達不能過於簡短。與法國以作品方式保護作品的標題不同,我國司法實踐通常不認為名稱、標題等詞語或短語滿足獨創性要求。因此,對於過於簡短的表達,即便其高度凝結了創作者的個人智慧,類似直接移用“翼然”二字的創作行為通常並不會侵犯著作權。

直接移用在先作品侵權與否判定需結合具體情況

移用在先作品中非獨創性部分的,不侵犯著作權。構成作品並不意味着作品的全部內容均具有獨創性。文學作品中除具體的文字組合、遣詞造句外,還包括背景設定、主題題材、主線情節及人物之間的關係。背景與題材具有抽象概括性,一般認為屬於思想範疇,不能受到《著作權法》保護。主線情節是否具有獨創性則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文學的發展歷程中,大量的情節模板屬於公有領域的內容,如果直接移用的是不具有獨創性的情節,則不構成著作權侵權。我國《著作權法》的立法宗旨在於鼓勵作品創作和傳播,因此《著作權法》對作品的保護不會延及作品中的思想和非獨創性部分,這些內容屬於社會共同財富。

直接移用的表達與在先作品的獨創性部分構成實質性相似的,構成著作權侵權。實質性相似判斷包括“實質性”認定和“相似”對比兩大部分。“實質性”內容是指能夠基本展現作品核心內容,且能夠體現作者獨特個性的獨創性部分。因此,在進行侵權比對時,首先需要剔除公有領域部分和他人在先表達,以此過濾出具有獨創性的表達。“相似”包括相同和近似,如果在後內容包含在先作品足夠具體的獨創性表達,且相似內容達到一定數量、比例,則可以認定與在先作品構成實質性相似。若與在先作品相比,相似部分所佔比例不高,但從普通觀察者視角而言,足以感知到在後內容來源於在先作品,二者在精華部分高度相似,則也可以認定構成實質性相似,從而構成著作權侵權。

總而言之,社會公眾應當尊重創新,但這並不意味着在創作時畏首畏尾,不敢移用前人之作。在不超過適當比例且符合學術規範的前提下,且整體上不與在先作品核心部分構成實質性相似,通常是合法的,不會侵犯他人著作權。

2022年全國甲卷語文作文 篇四

對於‘科技造就未來’我們耳熟能詳。科學技術的威力,讓我們的生活更加美好。自從瓦特發明了蒸汽機,整個世界就邁入科技時代;自從愛迪生髮明瞭電燈,我們就離開了黑暗並讓科技邁了一大步。雜交水稻袁隆平在世界上率先育成超高產雜交水稻——“超級稻”,為解決中國乃至全世界的糧食問題作出重要貢獻……

科學技術的成就不斷改變人們的生活,以前在古代,人民想去北京旅遊,也只能坐着馬車去北京。等趕到北京時,都過九九八十一天了。科技的出現,現在已經有了飛機、火車了。過幾個小時就到了,真方便!

以前人們做飯總是要被油煙嗆到,然後急忙開窗消除煙氣。科技的進步,於是有了油煙機,就緩解了做飯時煙霧的問題。可是油煙機雖然有換擋模式,但吊得太高,吸力還是不行。接着出現了近吸式油煙機,而近吸式油煙機雖然改善了廚房油煙問題,但是每天都要擦拭油煙機,即辛苦又耗時。蒸汽機油煙機就出現了,蒸汽式油煙機清洗非常方便,只要把水加到指定的位置,按下清洗鍵,剩下清洗的事就交給油煙機自己處理了,一會兒一個亮鋥鋥的如剛出廠的油煙機呈現在你眼前了。

隨着科技的創新,人們的生活變得日新月異。以前的人想要給遠方的親友寄信,只能通過郵局傳送,要過數天才能收到。現在互聯網的出現,微信、QQ的即時聊天,想見見親人怎麼樣了,可以用視頻聊天了。而且現在出門也可以不帶錢包了,微信,支付寶付款就可以了。如果沒時間做飯,點下外賣軟件,一、二十分鐘一份香噴噴的飯菜就出現在你家門外。

以前建房子挖基礎的工具只能是鏟子,鋤頭等人力工具。幾十個人一鏟一鏟地挖,然後“螞蟻搬家式”地搬運土泥。這樣不但累,而且效率低,建出來的房子也不牢固。隨着科技的進步,打樁機、衝擊鑽機、挖掘機和平路機等建築工具的出現,大大地改善這個問題。從打樁、放鋼筋、倒水泥成樁。打樁機、挖掘機、水泥攪拌機分工合作完成,沒多久一幢抗震能力極強的房子拔地而起。

如果沒有科技的發展,我們還在一個遠古時代,過着鑽木取火,濃濃煙霧中做飯,坐着顛簸的馬車才能到達目的地旅遊……爺爺説“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也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源泉。也是中華民族最鮮明的民族稟賦”。我們作為新一代的青少年兒童,從小應該努力學習,勤思考,愛鑽研,長大後為祖國作出貢獻!

2022大學聯考全國甲卷語文作文範文 篇五

何以中國,惠此中國

《中國傳統色》的作者郭浩,介紹過寫書的起念:讀《紅樓夢》看到寶釵着一件“蜜合色”棉襖,多方查探才在中藥典籍中尋到“蜜合”一詞,請教製藥師傅方知顏色真相。蜜合色,氤氲淡黃的白色,正合寶釵氣質。

為大觀園之亭題名也好,給寶釵之衣賦色也罷,曹雪芹都不是隨意落下筆墨,而是從中華文明裏採擷取用、運心化用、制宜創新。中華文明是人類歷史上唯一未曾中斷的原生文明,若以河水為喻,源、流、匯既是其文化特質,也是我們繼承和發揚的方式。

源,水之本也。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為華夏大地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文化滋養。在故宮倉庫裏,郭浩查考文物、對照古籍,試圖創造一套中國式色彩體系。“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他從《滕王閣序》中移用了“暮山紫”;“嘉陵江色何所似,石黛碧玉相因依”,他從《閬水歌》中移用了“碧玉石”;“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他從《赤壁賦》中移用了“東方既白”。玄、纁、海天霞、洛神朱、如夢令……這些取自詩詞文章、器物繪畫的傳統色,如同快捷鍵一般,能立即喚醒我們的記憶和想象,這是中國人才有的共識和共情,是中國人才懂得取用的神奇之源。

流,集多源之水,憑藉涓滴,方成川甽。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鑑而豐富。開放是中華文明的廣博胸襟,也是當代中國的鮮明標識。從融合西亞造型元素的鮮卑金步搖,到吸收粟特錘揲工藝的唐代花口杯,再到採用中東鈷藍釉料的元代青花瓷,中華文明廣納八方智慧,在絡繹不絕的交流中獲得發展契機與動力。從唱響春天旋律的改革開放,到激活一江春水的加入世貿,再到打造滿園春色的一帶一路,當代中國如滾滾長江與多瑙河共舞、與尼羅河攜手、與亞馬遜河同歡,晝夜不息、奔騰向前。

匯,攏萬流於一處,成百川之淵藪。中華文明是人民創造、為人民享有、被人民傳承,歷經千年方匯成崇民本以固金甌、惠民生以格萬物的浩蕩洪流。民者,國之大者也。無論是覺醒年代舉起一面紅旗,還是復興路上擘畫一張藍圖;無論是決戰脱貧攻堅取得決定性勝利,還是堅持動態清零守護每一個生命;無論是勠力實現雙碳目標保衞綠水青山,還是南水北調東數西算整合全國資源……一切為人民之舉,是當代中國基於中華文明的制宜創新之用。

泱泱中華,萬古江河,惠此中國。在中華文明的長河裏,我們可取一瓢而直飲,提一壺而化茗,馭一舟而斬浪前行。面對百年未有之變局,值此民族復興之關鍵,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交匯點上,我輩更當學習好、傳承好、運用好中華文明,答好“何以中國”的時代問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