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秋夜原文、翻譯及全詩賞析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54W

秋夜原文、翻譯及全詩賞析精品多篇

東坡原文、翻譯及全詩賞析 篇一

東坡引

玉纖彈舊怨。還敲繡屏面。清歌目送西風雁。雁行吹字斷。雁行吹字斷。

夜深拜月,瑣窗西畔。但桂影、空階滿。翠幃自掩無人見。羅衣寬一半。羅衣寬一半。

賞析

這是一首愛情詞,是寫閨怨的。它寫出了閨中人的怨恨、期望和苦惱,寫得比較細緻,抒情味道很濃。作者截取閨中人一天生活的幾個片段,做了細緻描寫,揭示了人物的內心世界。“玉纖”二句寫其理琴。玉纖,寫彈琴者手指纖細柔滑,既暗示其為女性,又以部分代全體,顯示其身材之美。中間着一“彈”字,言其怨苦無處訴説,只好託之琴音訴之。則其幽怨之深不言可知。因其幽怨甚深,故彈奏到憤激之處時,情不自禁地“還敲繡屏面”。通過以上兩個動作的描敍,把閨中人長期鬱積於胸中的怨苦全部寫了出來。“清歌”三句寫其對音書的絕望。言閨中人放下瑤琴來到室外,以清歌抒發胸中鬱悶,仰天長嘯,目送南飛的大雁,盼望它能帶來好的消息。不料西風太猛,把雁字吹斷,把音信給吹沒了。在這裏,作者使用“雁行吹字斷”這一重疊句式,把閨中人面對音訊皆無的怨苦和無奈準確地描繪了出來。“夜深”三句寫拜月的失望。時間由晝入夜,閨中人的情緒又由無奈轉向期望,轉向訴求,企圖通過拜月,求得月圓人圓,孰料再一次陷入失望的深淵,“但桂影、空階滿”,拜月拜來的只是滿階月影,使其陷入了更加悲苦的境地。“翠帷”三句寫其瘦。閨中人由室外轉入室內,獨自一人,拉上帷幕,脱下羅衣,意欲就寢,以便使身心輕鬆一點,卻無意之中發現“羅衣寬一半”,也就是説“為伊消得人憔悴”,或者説人比過去瘦了一半。在這裏,作者以抒情的筆調,驚呼的`語氣,把閨中人出人意外的消瘦寫了出來,更進一步寫出了閨中人怨苦之深之重,以情結情,醒豁有力。

東坡原文、翻譯及全詩賞析 篇二

原文

雨洗東坡月色清,市人行盡野人行。

莫嫌犖确坡頭路,自愛鏗然曳杖聲。

翻譯

雨點紛落,把東坡洗得格外乾淨,月亮的光輝也變得清澈。城裏的人早已離開,此處只有山野中人閒遊散步。

千萬別去嫌棄這些坎坷的坡路不如城裏平坦,我,就是喜歡這樣拄着枴杖鏗然的聲音。

註釋

野人:泛指村野之人;農夫。

犖确:怪石嶙峋貌,或者堅硬貌。

鏗然:聲音響亮貌。

賞析

東坡是一個地名,在當時黃州州治黃岡(今屬湖北)城東。它並不是什麼風景勝地,但對作者來説,卻是灌注了辛勤勞動、結下深厚感情的一個生活天地。宋神宗元豐初年,作者被貶官到黃州,棄置閒散,生活很困窘。老朋友馬正卿看不過眼,給他從郡裏申請下來一片撂荒的舊營地,蘇軾加以整治,躬耕其中,這就是東坡。詩人在此不只經營禾稼果木,還築起居室——雪堂,親自寫了“東坡雪堂”四個大字,並自稱東坡居士了。所以,他對這裏是傾注着愛的。

詩一開始便把東坡置於一片清景之中。僻岡幽坡,一天月色,已是可人,又加以雨後的皎潔月光,透過無塵的碧空,敷灑在澡雪一新、珠水晶瑩的萬物上,這是何等澄明的境界!確實當得起一個“清”字。謝靈運寫雨後叢林之象説:“密林含餘清”。詩人的用字直可追步大謝。

詩人偏偏拈出夜景來寫,不是無謂的。這個境界非“市人”所能享有。“日中為市”,市人為財利驅迫,只能在炎日囂塵中奔波。唯有“野人”,脱離市集、置身名利圈外而躬耕的詩人,才有餘裕獨享這勝境。唯幽人才有雅事,所以“市人行盡野人行”。這讀來極其自然平淡的一句詩,使我們不禁從“市人”身上嗅到一股奔走鬧市囂塵的喧鬧氣息,又從“野人”身上感受到一股幽人守志僻處而自足於懷的味道,而那自得、自矜之意,盡在不言中。詩人在另一首詩裏説:“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那雖是詠定惠院海棠的,實際是借海棠自詠身世,正好幫助我們理解這句詩所包含的意境。

那麼,在這個詩人獨有的天地裏,難道就沒有一點缺憾嗎?有的。那大石叢錯、凸凹不平的坡頭路,就夠磨難人的了。然而有什麼了不起呢?將枴杖着實地點在上面,鏗然一聲,便支撐起矯健的步伐,更加精神抖擻地前進了。沒有艱險,哪裏來征服的歡欣!沒有“犖确坡頭路”,哪有“鏗然曳杖聲”!一個“莫嫌”,一個“自愛”,那以險為樂、視險如夷的豪邁精神,都在這一反一正的強烈感情對比中凸現出來了。這“犖确坡頭路”不就是作者腳下坎坷的仕途麼?作者對待仕途挫折,從來就是抱着這種開朗樂觀、意氣昂揚的態度,絕不氣餒頹喪。這種精神是能夠給人以鼓舞和力量的。小詩所以感人,正由於詩人將這種可貴的精神與客觀風物交融為一,構成渾然一體的境界;句句均是言景,又無句不是言情,寓情於景,託意深遠,耐人咀嚼。同一時期,作者有《定**》詞寫在風雨中的神態:“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與此詩可謂異曲同工,拿來對照一讀,頗為有趣。

詩的第一段,通過景物描寫,突出當時的靜。説明作者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對世俗名利的不屑,但願長醉山水間之意。

古詩賞析 篇三

這首詩寫的是山野秋景。全詩於蕭瑟怡靜的景色描寫中流露出孤獨抑鬱的心情,抒發了惆悵、孤寂的情懷。“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皋是水邊地。東皋,指他家鄉絳州龍門的一個地方。他歸隱後常遊北山、東皋,自號“東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現了百無聊賴的彷徨心情。

下面四句寫薄暮中所見景物:“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舉目四望,到處是一片秋色,在夕陽的餘暉中越發顯得蕭瑟。在這靜謐的背景之上,牧人與獵馬的特寫,帶着牧歌式的田園氣氛,使整個畫面活動了起來。這四句詩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圖,光與色,遠景與近景,靜態與動態,搭配得恰到好處。

然而,王績還不能像陶淵明那樣從田園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後説:“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説自己在現實中孤獨無依,只好追懷古代的隱士,和伯夷、叔齊那樣的人交朋友了。

讀熟了唐詩的人,也許並不覺得這首詩有什麼特別的好處。可是,如果沿着詩歌史的順序,從南朝的宋、齊、樑、陳一路讀下來,忽然讀到這首《野望》,便會為它的樸素而叫好。南朝詩風大多華靡豔麗,好像渾身裹着綢緞的珠光寶氣的貴婦。從貴婦堆裏走出來,忽然遇見一位荊釵布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粉的樸素美就會產生特別的魅力。王績的《野望》便有這樣一種樸素的好處。

這首詩的體裁是五言律詩。自從南朝齊永明年間,沈約等人將聲律的知識運用到詩歌創作當中,律詩這種新的體裁就已醖釀着了。到初唐的沈佺期、宋之問手裏律詩遂定型化,成為一種重要的詩歌體裁。而早於沈、宋六十餘年的王績,已經能寫出《野望》這樣成熟的律詩,説明他是一個勇於嘗試新形式的人。這首詩首尾兩聯抒情言事,中間兩聯寫景,經過情──景──情這一反覆,詩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層。這正符合律詩的一種基本章法。

秋夜原文、翻譯及全詩賞析 篇四

秋夜

秋夜促織鳴,南鄰搗衣急。

思君隔九重,夜夜空佇立。

北窓輕幔垂,西户月光入。

何知白露下,坐視階前濕。

誰能長分居,秋盡冬復及。

翻譯

寂靜的秋夜,蟋蟀在盡情鳴叫。天氣漸涼,南邊鄰家發出急促的砧杵聲,正在趕緊敲打新織好的布帛,以制寒衣。

親愛的人啊!與你相隔千里卻惹我每晚獨自空立想念。

凝望北方只有靜靜的垂簾,不經不覺月已西沉、長夜過半,卻無睡意。

透過窗紗,清幽的露水早已濕漉了天井邊的台階。

問世間,有哪一對恩愛夫妻能承受這年復一年的分隔遠離呢?

註釋

促織:蟋蟀。

搗衣:中國古代服飾民俗。即婦女把織好的布帛,鋪在平滑的砧板上,用木棒敲平,以求柔軟熨貼,好裁製衣服。

九重:泛指多層。這裏指遙遠。

窓:同“窗”。

賞析

南北朝詩人謝朓以山水詩著稱,而《秋夜》卻是一首閨怨詩,深刻地描寫閨中懷人那種難以驅遣的愁思。古人生活落後,卻戰亂不斷。很多新婚男子被遠征離家,留下諸多留守婦人愁漫空房,思滿織機的悲壯詩篇。

詩中首寫就用了“促織”、“搗衣”兩種常代表秋寒將至、巧婦勤織、遠寄徵人的意象,寓情於象,託物起興,引發長期分居的年青婦女對遠方親人孤苦情思。三四句懷着纏綿思愁,深深情愫,直訴衷情:思君憶君遠無期,唯有夢中才能一見,夢醒情尤傷,太傷神,太傷情,無心睡眠,只有“夜夜空佇立”。

詩中雖只寫“南鄰”、“北窓”、“西户”三個方位名詞,卻有隱卻了“東落”之意,讓人體會到獨守空房,苦對四壁,孤寂迫人之感。依窗凝望北方,那輕輕的垂簾卻阻隔着遠在萬里的親人,百般煎熬唯有無窮思憶。

詩中“西户月光入”用景物來喻示時間。“入”字用得細緻入微,寫出圓月西沉,長夜過半的幽靜時刻,而思婦心繫夫君,幽怨難眠那種寂寞難奈的心境。

在這“百草凝霜,玉階露濕”的時節,久佇窗前。突然手觸到濕冷的羅衣。啊!是露水侵潤進來了。抬頭往外一看,透過窗紗,隱隱看到濕漉的台階閃着亮光。“何知”在這裏更有驚覺之意。寫出閨中婦人忘情沉思的痴呆形象。更表現出多年征戰對夫妻家人的極度傷害。作者借秋夜思婦傷感情懷抒發了作者對征戰的深深痛恨及對因征戰長期分離的人民深表同情。

謝朓對唐代浪漫詩人李白影響極大。李白的詩中也常見謝朓所寫物象。如“長安一片月,萬户搗衣聲”、“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 ”就共用了謝朓《秋夜》中“搗衣”、“階”、“露”。所以 清人王士稹《論詩絕句》説李白“一生低首謝宣城”。

譯文及註釋 篇五

譯文

傍晚時分站在東皋縱目遠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該歸依何方,

層層樹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嶺披覆着落日的餘光。

牧人驅趕着那牛羣返還家園,獵人帶着獵物馳過我的身旁。

大家相對無言彼此互不相識,我長嘯高歌真想隱居在山岡!

註釋

⑴東皋(gāo):詩人隱居的地方。薄暮:傍晚。薄,迫近。

⑵徙倚(xǐyǐ):徘徊,來回地走。依:歸依。

⑶秋色:一作“春色”。

⑷落暉:落日。

⑸犢(dú):小牛,這裏指牛羣。

⑹禽:鳥獸,這裏指獵物。

⑺采薇:薇,是一種植物。相傳周武王滅商後 ,伯夷、叔齊不願做周的臣子,在首陽山上采薇而食,最後餓死。古時“采薇”代指隱居生活。

《野望》原文及翻譯賞析 篇六

野望

一天秋色冷晴灣,無數峯巒遠近間。

閒上山來看野水,忽於水底見青山。

古詩簡介

《野望》是南宋詩人翁卷創作的七言絕句,詩是作者秋日眺望四野時即興所作。詩中寫清秋野外的山光水色,也傾注了詩人閒適自在的喜悦情懷。詩通過偶然發現的錯位,給詩平添了無窮的情趣。

翻譯/譯文

無邊秋色,森森寒意透露在晴日照耀着的水灣;遠遠近近,映入眼中的是無數層疊起伏的峯巒。我閒來登上山頂想好好觀賞一下山下的湖水,卻沒想到,低頭一看,又在水底看見了青山。

註釋

①一天:。指滿天。

②晴灣:太陽照耀的水邊。

③野水:郊外的水。

賞析/鑑賞

這是一首寫景詩,寫秋天的山水,通過偶然發現的錯位,給詩平添了無窮的情趣。

詩第一句寫滿天秋色給晴天的水灣帶來了絲絲寒意。這句寫得很籠統,留下了許多想象的空間。“一天秋色”,自然使人聯想到蕭瑟的秋風、清澈的湖水、飄墜的黃葉,甚至於想到昨天剛停的綿綿秋雨,今天放晴的淡淡秋日。“一天”二字,又把景色無限地擴大,附合日朗氣清的季節特點。秋色滿眼,接下一“冷”字,就把感情鍥入,把冷景轉化成冷的感覺,詩意便更加濃郁了。第二句切題寫放眼瞭望。首句是渾寫秋色,這句是具體寫山,但又將遠近高低重疊的山一筆囊括進詩,又帶有渾寫的性質。在滿天秋色中,放眼看山,大有晉人拄笏看山,歎風景佳麗的意味,表現了作者陶情山水的旨趣。上兩句,一句帶寫了水,一句概括了山。青山林立,看得很清楚,很盡興;綠水平鋪,難以盡收眼底,稍嫌不足。詩人由下往上看,看夠了,就萌發了想由上往下看,好好欣賞綠水全景的念頭。於是,詩人乘閒登山了。登上了山頂,向下眺望俯視山下的秋水,結果沒想到看到的主景不是水,卻是水中青山的倒影。這一漫不經心的描寫,是人人碰到過的實事,平時誰也不注意,卻被詩人捕捉住,放入詩中,顯得是那麼的有趣味。這麼一寫,又照實了上兩句的風景:因為是秋天,水特別的清,所以説“冷晴灣”;因為晴,山才投以濃郁的影子,在清水中格外地分明。而這些山,就是上面説過的“無數峯巒”。同時,詩以“忽”字領句,與出句的“閒”字相對應,使景更加突出,也帶出了詩人的欣喜。這時候,詩人的心也就隨着山與水的交融而深深地陶醉了。

永嘉四靈的山水詩就是這樣空靈透脱、一波三折,寥寥數筆,給人以很大的藝術享受。近來不少評論家説他們的詩空虛,沒有現實內容,恰恰忽略了讚歎山水美本身也是現實內容豐富的表現。

野望全詩原文翻譯賞析 篇七

原文:

西山白雪三城戍1,南浦清江萬里橋2。

海內風塵諸弟3隔,天涯涕淚一身遙。

惟將遲暮供多病4,未有涓埃答聖朝5。

跨馬出郊時極目6,不堪人事日蕭條7。

註釋:

1:西山:在成都西,因終年積雪,一名雪嶺、雪山,即今四川西北部之岷山。三城:指鬆州(今四川松潘)、維州(今四川理縣西)、保州(今理縣新保關西北),因吐蕃時相侵犯,故駐軍戍守。

2:清江:指錦江。萬里橋:在今成都市南,架錦江上,相傳諸葛亮送費禕赴吳,雲“萬里之行,始於此橋”而得名。

3:風塵:指戰亂。諸弟:杜甫有四弟:穎、觀、豐、佔。時只佔隨身邊。

4:遲暮:指年老,杜甫時年五十。多病:杜甫曾患肺病、瘧疾、頭風等症,故云。“供”字沉痛,黃生曰:“‘供’字工甚。遲暮之身尚思效力朝廷,豈意第供多病之用!此自悲自恨之詞。”(《杜詩説》卷九)

5:涓:細流。埃:微塵。聖朝:稱頌當朝。句意謂自己對國家沒有微末貢獻。

6:極目:縱目遠望。

7:人事:世事。時西山三城列戍,百姓疲於調役,朝廷不恤,故有人事蕭條之歎。

賞析:

題為“野望”,但重點不在野望之景,而在野望所感,思弟哀己,憂國傷民,杜甫真是無時無地不在憂國憂民也。仇兆鰲曰:“此因野望而寄慨也。上四,野望感懷,思家之念。下四,野望撫時,憂國之情。”(《杜詩詳註》卷十)此詩起用對偶,對仗亦工,但前人亦指出前四句第五字皆數目相犯。學者宜忌。

賞析 篇八

詩以“野望”為題 ,是詩人躍馬出郊時感傷時局、懷念諸弟的自我寫照。首兩句寫野望時所見西山和錦江。西山主峯終年積雪,因此以“白雪”形容。三城,在當時駐軍嚴防吐蕃入侵,是蜀地要鎮。中間四句是野望時觸發的有關國家和個人的感懷。三四句由戰亂推出懷念諸弟,自傷流落的情思。海內外處處烽火,諸弟流散,此時“一身遙”客西蜀,如在天之一涯。詩人懷念家國,不禁“涕淚”橫流。真情實感盡皆吐露不由人不感動。

五六句又由“ 天涯”“一身”引出殘年“多病”,“未”貢微力,無補“聖朝”的內愧。杜甫時年五十,因此説已入“遲暮”之年。他歎息説:我只有將暮年付諸給“多病”之身,但“未有”絲毫貢獻,報答“聖朝”,是很感慚愧的。

杜甫雖流落西蜀,而報效李唐王朝之心,卻始終未改,足見他的愛國意識是很強烈的。中間四句,由於連用對偶爾將詩人的家國之憂,身世之感,特別是報效李唐王朝之心,藝術地得到有效概括。

七八句最後點出“野望”的方式和深沉的憂慮。“人事”,人世間的事。由於當時西山三城列兵防戍,蜀地百姓賦役負擔沉重,杜甫深為民不堪命而對世事產生“日” 轉“蕭條”的隱憂。這是結句用意所在。詩人從草堂“跨馬”,走“出”南“郊”,縱目四“望”。“ 南浦清江萬里橋”是近望之景。“西山白雪三城戍 ”,是遠望之景。他由“三城戍”引出成亂的感歎,由“萬里橋”興起出蜀之意。這是中間四句有關家國和個人憂念產生的原因。杜甫“跨馬出郊 ”,“極目”四“望”,原本為了排遣鬱悶 。但愛國愛民的感情,卻驅迫他由“望 ”到的自然景觀引出對國家大事、弟兄離別和個人經歷的種種反思。一時間,報效國家、懷念骨肉和傷感疾病等等思想感情,集結心頭。尤其為“遲暮”“多病”發愁,為“涓埃”未“答”抱愧。

此詩前三聯寫野望時思想感情的變化過程,即由向外觀察轉為向內審視。尾聯才指出由外向到內向的原因。在藝術結構上,頗有控縱自如之妙。

野望全詩原文翻譯賞析 篇九

野望

唐代: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萬里橋。

海內風塵諸弟隔,天涯涕淚一身遙。

惟將遲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聖朝。(惟 通:唯)

跨馬出郊時極目,不堪人事日蕭條。

譯文

西山終年積雪,三城都有重兵駐防;南郊外的萬里橋,跨過泱泱的錦江。

海內連年戰亂,幾個兄弟音訊阻隔;彼此天涯海角,只我一人好不悽愴?

惟將遲暮的年光,交與多病的身軀;至今無點滴功德,報答賢明的聖皇。

我獨自地騎馬郊遊,常常極目遠望,世事一天天蕭條,真叫人不堪想象。

註釋

⑴西山:在成都西,主峯雪嶺終年積雪。三城:指的是鬆(今四川松潘縣)、維(故城在今四川理縣西)、保(故城在理縣新保關西北)三州。城,一作“年”,一作“奇”。戍:防守。三城為蜀邊要鎮,吐蕃時相侵犯,故駐軍守之。

⑵南浦:南郊外水邊地。清江:指的是錦江。萬里橋:在成都城南。蜀漢費禕訪問吳國,臨行時曾對諸葛亮説:“萬里之行,始於此橋。”這兩句寫望。

⑶風塵:指的是安史之亂導致的連年戰火。諸弟:杜甫四弟:穎、觀、豐、佔。只杜佔隨他入蜀,其他三弟都散居各地。

⑷遲暮:這時杜甫年五十。供多病:交給多病之身了。供,付託。

⑸涓埃:滴水、微塵,指的是毫末之微。

⑹日:一作“自”。

鑑賞

此詩以“野望”為題 ,是詩人躍馬出郊時感傷時局、懷念諸弟的自我寫照。

首兩句寫野望時所見西山和錦江。西山主峯終年積雪,因此以“白雪”形容。三城,在當時駐軍嚴防吐蕃入侵,是蜀地要鎮。

中間四句是野望時觸發的有關國家和個人的。感懷。三四句由戰亂推出懷念諸弟,自傷流落的情思。海內外處處烽火,諸弟流散,此時“一身遙”客西蜀,如在天之一涯。詩人懷念家國,不禁“涕淚”橫流。真情實感盡皆吐露不由人不感動。

五六句又由“ 天涯”“一身”引出殘年“多病”,“未”貢微力,無補“聖朝”的內愧。杜甫時年五十,因此説已入“遲暮”之年。他歎息説:我只有將暮年付諸給“多病”之身,但“未有”絲毫貢獻,報答“聖朝”,是很感慚愧的。

杜甫雖流落西蜀,而報效李唐王朝之心,卻始終未改,足見他的愛國意識是很強烈的。中間四句,由於連用對偶爾將詩人的家國之憂,身世之感,特別是報效李唐王朝之心,藝術地得到有效概括。

七八句最後點出“野望”的方式和深沉的憂慮。“人事”,人世間的事。由於當時西山三城列兵防戍,蜀地百姓賦役負擔沉重,杜甫深為民不堪命而對世事產生“日” 轉“蕭條”的隱憂。這是結句用意所在。詩人從草堂“跨馬”,走“出”南“郊”,縱目四“望”。“ 南浦清江萬里橋”是近望之景。“西山白雪三城戍 ”,是遠望之景。他由“三城戍”引出成亂的感歎,由“萬里橋”興起出蜀之意。這是中間四句有關家國和個人憂念產生的原因。

杜甫“跨馬出郊 ”,“極目”四“望”,原本為了排遣鬱悶 。但愛國愛民的感情,卻驅迫他由“望 ”到的自然景觀引出對國家大事、弟兄離別和個人經歷的種種反思。一時間,報效國家、懷念骨肉和傷感疾病等等思想感情,集結心頭。尤其為“遲暮”“多病”發愁,為“涓埃”未“答”抱愧。

此詩前三聯寫野望時思想感情的變化過程,即由向外觀察轉為向內審視。尾聯才指的是出由外向到內向的原因。在藝術結構上,頗有控縱自如之妙。

《野望》原文 篇十

唐代:王績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