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語文《全神貫注》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26W

語文《全神貫注》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全神貫注教學反思 篇一

《全神貫注》這篇課文是一篇略讀課文,生動地記敍了法國大雕塑家羅丹邀請奧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到家裏做客,自己卻如痴如醉地投入到工作中,完全忘記了客人的事。作者的編寫目的是讓學生學習做事要有執著的態度和全神貫注的精神,培養一絲不苟、精益求精的作風;二是初步學習透過描述人物言行表現人物品質的方法。

本組訓練的重點是:能把握課文的主要資料,留心人物的外貌、動作和語言描述的方法,體會人物的執著追求精神;能在學習的過程中提出不懂的問題討論解決;還要學習透過具體的事例來描述一個人精神風貌的方法。

因此我是這樣設定教學目標的:

1、認識本課6個生字,體會詞語的意思。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體會並學習全神貫注的工作態度及透過語言、神態、動作描述表現人物品質的寫法

二、找準切入點,達成目標

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是透過人物言行體會羅丹如痴如醉工作的情景,進而體會“全神貫注”的含義。

課文第二自然段敍述“羅丹一會上前,一會兒後退,嘴裏嘰哩咕嚕的,好象跟誰在説悄悄話;忽然眼睛閃着異樣的光,似乎在跟誰激烈地爭吵……”這些語言、動作、神態反映羅丹全神貫注地工作情景,是本課教學的重點段。

思考到本組課文都是寫人記事的文章,正好能夠引導學生結合課文,體會如果透過描述人物語言、動作、神態來表現人物品質的方法,為本單元習作做好鋪墊,因此在教學中也有所體現。所以在教學中,我沒有直接讓學生找哪些句子裏看出羅丹的全神貫注,而是從他如何修改女像入手,讓學生在感受他的語文、動作、神態中去感受他的全神貫注,也從一個側面讓學生體會作者的寫作手法。

不足:

1、對於在教學中出現問題,沒有及時調整,比如説讓學生想象説話寫話的時候,寫完了,老師和學生來進行對話,當我們在爭辯的時候,説到第三句,學生立刻停住了,當問及為什麼時,他説到老師只要求寫三句話,説完三句就好了,説明學生沒有完全投入到爭辯中去,而是完成一件老師佈置的任務,而在設計教案時,如果加個省略號是不是會更好呢這樣學生就會有更多發揮的空間了。

2、對指導學生學習略讀課文的方法還不夠系統

略讀課文就是要培養學生的獨立閲讀潛力,訓練和幫忙學生掌握必須的學習方法。但是在本課教學中,究竟要教給學生什麼樣的閲讀方法,沒有體現出來。這也是我困惑的地方,我們能夠教給學生什麼樣的閲讀方法呢?

全神貫注教學反思 篇二

在《全神貫注》這節課上,可以看出學生們學習積極性非常高。教師課前出示名言,引導學生朗讀、質疑、談對課題的理解,充分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課中進行了“朗讀比賽”,把學習的權利還給了學生,學生願意按自己的理解去讀,願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別人;在“拓展運用,延伸課外”這一環節中,利用多媒體播放羅丹的雕塑作品,引來學生嘖嘖的稱讚,再次激起學生對羅丹的敬佩之情;最後,教師贈送名言書籤,學生讀書籤上的名言,感受老師寄予的希望,進一步融洽師生的關係,活躍了課堂氣氛,也為全文作了巧妙而有意義的總結。板書設計圖文並茂、形象直觀、意藴深遠、極富創意。一顆紅心裏寫上“全神貫注”四個大字,中間套有一顆小紅心寫上“精益求精、如痴如醉”八個小字,一個箭頭橫穿過兩顆紅心,指向右邊“成功”二字。這些都是在以後的課堂上應該繼續發揚的。但是,在這堂課上,我發現學生朗讀時語氣平淡,缺乏激情,儘管我在課堂上及時作了指導,但效果還是不明顯。特別是在“把你自己認為最能表現羅丹工作時全神貫注的句子讀出來”的這一教學環節中,不管是自由朗讀,還是比賽朗讀,聽到的只是平淡的朗讀聲,根本沒有把羅丹工作時的全身心投入、如痴如醉的工作作風表達出來。

其實我在備課時,就力求體現新課程標準“以人為本”的基本理念,想在課堂上營造一種民主、平等、寬鬆、和諧的氛圍,把讀的自主權還給學生,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體人格,引導學生通過與文本、教師的對話,訓練語感,陶冶情感。而事實上,學生這樣的朗讀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我及時改變教學計劃,增加了“教師範讀課文第二段、學生看插圖想象”這一環節。之後再引導學生齊讀,這一次在學生個性化的朗讀中明顯有抑揚頓挫、輕重緩急的體現。這一點就足以讓我深思,教師要善於及時調整教學思路,靈活運用教學理念。在閲讀教學中,我們是應該充分尊重每個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體人格,珍視他們個性化的朗讀。同時,也不能忽略教師作為指導者的角色。教師要創造機會,創設情境,以多種形式引導學生充分地讀,讀出聲、讀出意、讀出味、讀出情、讀出神,讀得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臨其境。要想達到這種效果,需要師生長期不懈努力,充分利用平時的早讀、課堂進行有效地訓練。同時,可以請家長配合,營造講普通話的家庭氛圍。長此下去,學生不但樂於朗讀,還能善於朗讀。

相同的是:

重視夯實語文基礎的訓練。重視教規律,教方法。

學生自主讀書的能力從何而來?不是從天上掉下來,從孃胎裏帶出來的無師自通,而是伴隨着學生一年級到六年級的成長,十二個學期的循序漸進,師生教與學的共同努力當中習得的呀!

為孩子們服務不應是一句空話,要真正為學生終身發展所需要的語言素養與能力考慮。現在強調多讀,但並不排斥培養學生有理有據,語言流暢地表達自己的見解的語言訓練,也不排斥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情感是怎樣表達的,條理是怎樣清晰的,立意、構思、選材、謀篇佈局等方面有些什麼特色,以及教給概括文章的內容和思想感情的方法,甚至小到標點運用是否正確,文字書寫是否工整……如果我們不去有意識地這樣咀嚼,訓練,有些東西像過眼煙雲,飄然而過,又怎樣沉澱,內化為一種堅實的語言基礎和能力呢?當然,這一切訓練要從讀書活動中自然滲透。

現在,我們有些課上得熱熱鬧鬧,在書還沒有讀熟的時候就大談“感悟”“體驗”,一篇沒學好就要帶多篇。尤其是公開課,好像不弄出點新花樣就愧對了這公開課一樣,好像像常規課那樣紮紮實實地讀書、讀詞、造句、寫字,教讀書方法,課上得平實了,就愧對了觀眾一樣。一堂課上下來,學生得到了些什麼呢?或者説,除情感上有所激動以外,對於語言能力的提高,學生收穫大嗎?

學習語言的確是一個艱鉅而漫長的薰陶、訓練、實踐的過程,決不可以一蹴而就,更不可能“速成”,這是規律,也是科學。讀讀背背,圈點勾畫,比較鑑別,翻翻查查,在我們的語文課堂上,這種重視語言品味的做法是應該提倡而決不能拋棄的。它與繁瑣的分析與肢解文章完全不同。

如:怎樣理解詞語?教給學生對每一個語素要咀嚼,分解組合,更聯繫語境,聯繫生活實際去理解;再如,讀書時抓住重點句重點詞聯繫上下文去理解,“抓住一詞,輻射全篇”。“牽一髮而動全身”;還如,段與段之間是什麼聯繫,主要內容怎樣用簡潔的語言表達?都要滲透訓練。我們常説,“要教給學生一把把開啟智慧大門的金鑰匙”,“教是為了不教”。學生掌握了這樣一系列的讀書方法,閲讀能力和閲讀速度會提高得更快。該教時就要教,公開課不教,課下再去教,或者再交錢到培優班裏去學,這又是何故呢?

這節課與前幾年上的課相比,也有了一些新的嘗試。

如,這節課體現了新課標中提出的尊重學生獨特的體驗與感悟,體現了個性化的閲讀。你覺得哪一句最能體現羅丹的全神貫注就讀哪一句,你覺得應該怎樣朗讀,由你所體會到的情感所決定,不必一個模式,一種腔調,你能猜出老師要提什麼樣的問題嗎等等。

老師有給學生個性化讀書和培養創新精神的意識。但其中也不乏老師的點撥與鼓勵。再如,這節課也體現了新課標中提出的以讀代講,以讀代答,讀中感知,讀中感悟,讀中感情,讀中理解,受到薰陶。在讀中去與文本對話,生生對話,師生對話,老師完全成了參與讀,參與對話中的一員。

這也使我體會到,新課標精神下的語文課堂,給了老師更大的自主和自由,但也對老師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多課堂上的生成是與與預設不同的,需要老師不露聲色,隨機應變,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

全神貫注教學反思 篇三

略讀課文就是要培養學生的獨立閲讀能力,訓練和幫助學生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能夠讓學生愛讀書並且會讀書,培養他們主動探究的意識和能力,這是課標的要求也是新課程編者的意圖。所以我們在教研時制定了學習略讀課文的幾個大環節,這樣更便於學生操作,使學生在學習時能有據可依,然後在學習不同類型的課文時再根據文前的提示制定每一環節的具體的學習目標,本課在初讀到位的基礎上,直入研讀專題:“全神貫注”,讓學生們在交流中相互碰撞、相互融合、相互啟迪,最後內化生成為自己的技能。擺脱了多餘的情節分析、繁瑣的提問設計、僵化的章法講解的傳統模式,充分體現了“反覆誦讀、情感薰陶、自由感悟”的語文學科個性,讓學生能夠充分體驗自己是學習的主人,通過自己的勞動獲取知識,獲取成功的喜悦。最後創設情景,進行寫作訓練一環節,也很巧妙地做到了讀寫結合,激發了學生的表達興趣,讓學生迅速掌握並運用本課作者展現人物品質的方法,能夠學以致用,突出了語文學科的特點,體現了學語文、用語文的大教學觀。

不過在實際教學中,也有很多不盡人意的地方,課後我們教研總結了以下幾點:

1、在課前如果能回憶一下以前學過的寫人文章,是如何通過語言、神態、動作來表現人物形象的。會對本課重難點的突破有很大幫助。

2、在學生制定每一環節的小目標時應該在細一些,如生字新詞都掌握到了什麼程度,還應該有個及時的反饋。

3、在默讀探究一環節,還應再要求的細一些,把課文中語言、神態、動作的描寫用不同的符號進行圈畫,在交流研討一環節也應分開來,細細去品讀,通過多讀去談體會,學生收穫會更大。

4、最後的拓展是創設情景讓學生進行寫作訓練,對於全神貫注的樣子,學生能用上課文中的句子固然很好,那是學以致用,不過也要鼓勵孩子們根據自己對生活的體驗與觀察大膽表達,也可讓孩子們進行合理的想象一定會更生動。

全神貫注教學反思 篇四

《全神貫注》這篇略讀課文,生動地記敍了法國大雕塑家羅丹邀請奧地利作家茨威格到家裏做客,自己卻如痴如醉地投入到工作中,完全忘記了客人的事。文中對羅丹語言、神態和動作的描寫,生動傳神,使我們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充分表現出了羅丹全神貫注的工作態度和對藝術執著追求的精神。

在設計教學時,我結合閲讀提示,圍繞: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劃出你認為最能表現羅丹工作時全神貫注的句子,談感受。這兩個問題是貫穿本文的重點問題。因此在設計教學時我花了較多的時間思考如何引導學生感悟。在講述本課時,我先介紹羅丹,欣賞他的作品,為什麼羅丹能成為偉大的雕塑家呢?讓我們一起走進羅丹的故事,自然地引出課題。導入部分花的時間很短,但效果不錯,自然過渡到課文。學習這樣的略讀課文最主要是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讀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以讀為本,讓學生自由讀,默讀,快速讀等多種方式朗讀,在不斷讀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初讀課文後,學生對課文有了整體感知,結合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的方法,説一説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指名説,同桌互説,顧及到一些基礎較差的學生。

因為在第二段中沒有出現“全神貫注”這個詞,作者卻可通過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等方面的描寫,把“全神貫注”詮釋得淋漓盡致,是個很好的值得學習的段落。本課最重要也是最可能出現亮點的環節就是回報重點句子談感受。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找出句子讀一讀,讓學生感悟羅丹工作時的全神貫注。你從這些句子中讀出了什麼?想象説話:你聽到了他在説什麼?你從文字背後看到了什麼?這一系列的問題都是為了引導學生説出自己的感受。學生彙報過程中也出現了許多亮點:羅丹“一會兒向前,一會兒後退”,他是在多角度、多層次地觀察女像,反反覆覆地琢磨該怎樣修改自己的作品。“他把地板踩得吱吱直響,手不停地揮動”,更把羅丹工作時的激動和興奮刻畫得淋漓盡致。“吱吱直響”則説明羅丹渾身用力,非常激動。“他越幹越有勁,越幹越激動”表明羅丹非常投入,全身心的投入到了修改女像的工作中,時間對他來説根本不存在……通過對這些詞句的深入理解和對句子的有感情的朗讀,學生情不自禁地為羅丹如痴如醉的工作激情而折服。

同時,我還引導學生體會:細節描寫就是抓住每一個動作,每一個神態。針對這個單元的習作:寫一個你敬佩的人。我特別設計了一個讀寫結合的片段練習:描寫你熟悉的一個人學習或工作時情景,習作中,學生能抓住人物的動作、神態寫具體。這節課的教學,實現了閲讀教學和作文教學的有機結合。

《全神貫注》語文教學反思 篇五

《全神貫注》是人教版國小語文第八冊第七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它生動地記敍了法國大雕塑家羅丹邀請奧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到家裏做客,自己卻如痴如醉地投入到工作之中,完全忘記了客人的事。文中對羅丹語言、神態和動作的描寫,生動傳神,使人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充分表現出了羅丹全神貫注的工作態度和對藝術執着追求的精神。

我在設計這節課的教學環節時結合略讀課文“少講多練”的特點,抓住重點語句引導學生自主朗讀、感悟、體驗與感受,理解內容,體會寫法;挖掘訓練點,以“演”導“悟”,“演”“説”結合,並以吳冠中的事例激發情思,深化理解。以語言為本體,以學生為主體,在質疑、解疑的過程中提高語文能力,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略讀課文就是要培養學生的獨立閲讀能力,訓練和幫助學生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能夠讓學生愛讀書並且會讀書,培養他們主動探究的意識和能力。所以我在首輪試教時制定了學習略讀課文的幾個大環節,以便於學生依據提示,通過小組合作探究自主學習,本課在初讀到位的基礎上,直入研讀主題:“全神貫注”,讓學生們在交流中、在表演中、在評論中相互碰撞、相互融合、相互啟迪,最後內化生成為自己的技能。以此取代被動的情節分析、僵化的章法講解等傳統模式,儘量體現“反覆誦讀、情感薰陶、自由感悟”的語文學科個性,讓學生能夠充分體驗自己是學習的主人,通過自己的實踐來運用在精讀課上學會的方法,由此所得的感悟再提高後面所學精讀課的效率。讓師生在這種學以致用,用以促學的良性循環下不斷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

在體會茨威格的話這一環節中,我設計了一段吳冠中先生“我負丹青”的視頻,因為不論古今中外,所有在藝術領域有所成就的大師們,都具有在藝術創作中全神貫注的工作態度,也因對藝術的不懈追求才能創造出不朽的作品。而且,課文是以文本的方式,視頻主要是以口語的方式來表達這一主題。學生在一環節中,能更立體地、更豐滿地感受這種全神貫注的神韻,不懈追求的精神。由於視頻資料中,吳冠中先生的好友和學生都生動地講述了他全神貫注投入創作、執着追求藝術品質的事例,激發了學生的表達興趣,讓學生迅速掌握並運用本課作者展現人物品質的方法,去描述自己和身邊的人。由此學以致用,體現學語文、用語文的大教學觀。

這節課最受學生歡迎的應該是“資料包”,可是如何根據實際情況,恰如其分地讓它發揮最大的作用,卻讓我深思。第一次研磨課,“資料包”被安排到拓展環節,因為之前的內容上得比較碎,到最後幾乎沒時間去看,只好佈置成作業,學生們都覺得不盡興。第二次研磨課,我把資料包安排到了小組合作學習的環節,幾個動作比較快的小組都大致瀏覽了一下,只是在組內交流了體會,沒有在全班分享。第三次研磨課,鑑於之前的經驗,我在課前就把資料包分發給了學生,讓他們在預習的時候就自由瀏覽,然後在小組學習的環節中安排了相關的交流,最後還機動地根據課堂時間是否充裕,讓學生再次分享自己學習了資料包的體會,當學生再次打開資料包的時候,已經不是之前那種看熱鬧式的瀏覽了,而是全班都靜下來了,有的沉浸在羅丹的作品中,有的如飢似渴地瞭解羅丹的生平,有的饒有興致地看着拓展閲讀,直到我問了第三次有什麼要分享的?才有一個同學情不自禁地説:“老師,你看這個雕像多傳神啊,像真的一樣,連眼皮都那麼薄……”恰如一石激起千層浪似地,大家都議興四起,這是下課鈴響了,我想學生們一定會把這種議論和分享延續到課後的。

在這幾次的研磨課中,也有心有餘而力不足的地方,例如在小組合作學習的時候…本站 …,找出描寫羅丹工作時全神貫注的語句,讀一讀,演一演這個環節落實得還不夠充分,尤其是演一演,同學們還有點害羞,不夠投入。而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在日常的實際教學中,創設更多的情景讓學生去鍛鍊,才能使這一環節不流於形式,才能讓學生真正在課堂上體驗和實踐“語文”。

另外,在品評表演這個環節中,我也需要認真傾聽學生之間的評價,然後以更高的角度去引導他們從人物的語言、神態、動作及心理描寫等品讀、領略人物的精神品質。

其次,在拓展中讓學生説説自己的或身邊的人是怎樣全神貫注地做事的時候,如果能讓他們在課前有所準備的話,那麼學生對於“全神貫注”的理解肯定會更深刻,他們的表達也會更大膽、更生動,這節課也就會更充實、更高效。

《全神貫注》教學反思 篇六

《全神貫注》這篇略讀課文,生動地記敍了法國大雕塑家羅丹邀請奧地利作家茨威格到家裏做客,自我卻如痴如醉地投入到工作中,完全忘記了客人的事。文中對羅丹語言、神態和動作的描述,生動傳神,使我們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充分表現出了羅丹全神貫注的工作態度和對藝術執著追求的精神。

針對這個單元的習作:寫一個你敬佩的人。我異常設計了在《全神貫注》這一課進行一個讀寫結合的片段練習。因為在第二段中沒有出現“全神貫注”這個詞,作者卻可經過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等方面的描述,把“全神貫注”詮釋得淋漓盡致,是個很好的值得學習的段落。

讀寫結合的課,讀是十分重要,要學生讀得通、讀得透、讀得要有所感悟,那教師的導讀就更為重要了。但在這節課的教學中,由於我打算要留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寫,所以在對句子的解析中,都是略略帶過,講到了詞時都是點到為止,因而造成了教師導得膚淺不夠深入。沒有深入地引導學生理解羅丹的情緒時刻隨着塑像的變化而起伏。

全神貫注教學反思 篇七

《全神貫注》是一篇略讀課文,是要培養學生的獨立閲讀能力,訓練和幫助學生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能夠讓學生愛讀書並且會讀書,培養他們主動探究的意識和能力,這是課標的要求也是新課程編者的意圖。

我在實際教學中,有很多不盡人意的地方,課後我總結了以下幾點:

1、在課前如果能回憶一下以前學過的寫人文章,是如何通過語言、神態、動作來表現人物形象的。會對本課重難點的突破有很大幫助。

2、在學生制定每一環節的小目標時應該在細一些,如生字新詞都掌握到了什麼程度,還應該有個及時的反饋。

3、在默讀探究一環節,還應再要求的細一些,把課文中語言、神態、動作的描寫用不同的符號進行圈畫,在交流研討一環節也應分開來,細細去品讀,通過多讀去談體會,學生收穫會更大。

4、最後的測評是讓學生進行訓練講故事,對於全神貫注的樣子,學生能用上課文中的句子固然很好,那是學以致用,不過也要鼓勵孩子們根據自己對生活的體驗與觀察大膽表達,也可讓孩子們進行合理的想象一定會更生動。

全神貫注教學反思 篇八

《全神貫注》,這是一篇略讀課文,生動地記敍了法國大雕塑家羅丹邀請奧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到家裏做客,自己卻如痴如醉地投入到工作之中,完全忘記了客人的事。文中對羅丹語言、神態和動作的描寫,生動傳神,使我們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充分表現出了羅丹全神貫注的工作態度和對藝術執著追求的精神。

通過前面幾次成長課的經歷,這一次我潛心研讀了文本,腦子裏一直思索一個問題,通過這篇課文,我要教給孩子什麼。在師傅以及同年級老師的幫助下,我進行了多次試教。下面説一説我的磨課過程。

第一次:我借鑑了全國優質課一等獎王春豔老師的設計,加入自己想法修改之後,進行了第一次試教。課始,通過猜羅丹作品導入揭題,再進行課文主要內容的概括,教學過程將重點放在品讀描寫羅丹全神貫注的句子,從語言、神態、動作三個方面體會人物的精神。之後,進行小練筆:誰全神貫注地幹什麼?最後進行總結,本文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生動形象寫出羅丹全神貫注的樣子。由於課容量比較大,沒有完成教學任務,整堂課下來,自我感覺比較亂,學生完全被我牽着走。其他老師也反饋,講得東西太多,重點不突出,也沒有什麼新意。

第二次:這一次幾乎全部推翻前一次的教學設計,遵循“一課一得”的理念,抓住一個重點,將其他忽略。再次仔細研讀文本,聽取其他老師意見,我發現第二段有兩處聯想句,這不是一個很好的語用點嗎?重新進行教學設計之後,我進行了第二次試教。課始,由茨威格的話——因為從那時起,我知道人類的一切工作,如果值得去做,而且要做得好,就應該全神貫注——進行導入揭題,進行課文主要內容概括。之後,讓學生找出能夠體現出羅丹全神貫注的句子。

在簡單的交流之後,我拋出一個問題:這麼多句子中哪一句最能體現出羅丹的全神貫注?我的預設是,讓學生找到這一句:只見羅丹一會兒上前,一會兒後退,嘴裏嘰裏咕嚕的,好像跟誰在説悄悄話;忽然眼睛閃着異樣的光,似乎在跟誰激烈地爭吵。然後進行聯想句的教學。在實際課堂中,孩子們卻沒有找到這一句。課後,我進行反思,最能體現羅丹全神貫注的句子,這樣的問法太絕對了。另外,在進行聯想句教學中,我採用的是句子對比法,將聯想部分進行刪掉,與原句進行對比,讓孩子體會兩者區別。雖然達到預期效果,但是似乎是老師將答案間接告訴他們,而沒有他們思辨的過程。

第三次:在大框架不變的基礎上,我再次修改教學設計,進行第三次試教。在教學聯想部分時,我採用的是讓學生在第二段中分別找出描寫羅丹動作、神態的詞語。預料中的是,孩子們會將聯想部分的“説悄悄話”、“爭吵”划進去。這時候,我拋出一個問題:這次詞語都是描寫羅丹的動作嗎?讓孩子們四人小組進行討論。大家經過質疑、討論、彙報、總結,理解了什麼是聯想句。趁熱打鐵,讓學生找到本段的第二處聯想句——他像喝醉了酒一樣,整個世界對他來講好像已經消失了。在學生充分理解聯想句的基礎上,進行兩處運用。一處是,發揮想象,羅丹還可能有哪些動作、神態、或者語言,並且由此產生的聯想。第二處還原聯想部分(羅丹像喝醉了酒一樣)當時的場景。兩者交叉,達到了運用效果。

再次修改細節之後,進行了成長課。在課上,我還嘗試了用白板,提高教學效率。

反思:

本次成長課,是幾次成長課以來教學設計改動最大的一次,也是我收穫最多的一次。

還是存在很多不足之處:

1、班級朗讀依舊是個大問題,語調聽起來不舒服。

2、自己上課的語調太過平緩,親和力不夠。

3、自己臨場反應能力有待加強。

另外,我還明白了,不能套用名師的教案。因為我只是模仿下來形式,卻不能理解這樣設計的原因,這樣的課堂註定是失敗的。我們新教師必須靜下心來,自己研究課文,有自己的體會,這樣才能走得更遠。

全神貫注教學反思 篇九

《全神貫注》這篇略讀課文,生動地記敍了法國大雕塑家羅丹邀請奧地利作家茨威格到家裏做客,自己卻如痴如醉地投入到工作中,完全忘記了客人的事。文中對羅丹語言、神態和動作的描述,生動傳神,使我們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充分表現出了羅丹全神貫注的工作態度和對藝術執著追求的精神。

圍繞這篇課文的特點,我有針對性地組織了教學資料,從前一課的名言引入,出示茨威格的話,讓學生提問題,然後以問題引着學生深入研讀課文,找出課文中能表現羅丹全神貫注的句子。

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根據生動形象的文字描繪,在頭腦中喚起與詞語相關聯的表象,並按照作者的描述進行表象組合,以產生豐富的想象和深刻的體驗,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這樣做既可引導學生深入領會課文資料,又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文本中“好像跟誰在説悄悄話”,“大約過了一個小時,羅丹才停下來,對着女像痴痴地微笑,然後輕輕地吁了口氣,重新把濕布披在塑像上。”這些在説什麼,笑什麼,似乎“無”的空白之中,滲透着極豐富的“有”,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在思維的天空中自由翱翔,進行大膽的想象。讓學生感悟羅丹工作時的全神貫注。透過對這些動詞的深入理解和對句子的有感情的朗讀,再次讀名言,領悟到羅丹能全神貫注地工作一個小時,就是因為他認為女像值得修改,並且必須要改好。

最後,總結課文的寫法,作者抓住了羅丹的神態、語言、動作進行描述,展開豐富的聯想,運用比喻等方法把羅丹全神貫注的工作狀態生動地展此刻讀者面前。這節課上,本來我還安排了動筆寫一寫的環節,但由於時間不夠,所以沒有完成。我想這可能是前面的環節推進太慢了,還有這節課的教學資料容量有點大。

當然,一堂課下來,總有這樣那樣的不足,但的來説這一節課的基本目標還是達成了。

全神貫注教學反思 篇十

課堂教學過程,是若干個充滿生命和活力的個體展示自己的個性,共同協作,相互影響和提升的過程。因此,課堂上要充分發揮每一個個體學習的積極性,讓每一個體都主動參與,這是促使主動學習關鍵。老師在教這節課時就設計了“自主讀書”這一個環節──“找出你感興趣的一處描寫,讀一讀,劃下來。”這樣,給學生閲讀自由度,開拓了學生參與學習的`空間,給每一個學生同時、同等參與學習的可能,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自己的需求去讀書,去感悟,改變了過去那種用一把尺子提問題的辦法。優等生也好,差等生也好,都有自己的事幹,都會在讀書的過程中有不同的感悟,不同的收穫,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機會得到鍛鍊。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於誘導學生自己去思考、探究問題並自己解決問題。比如,課文中並沒有寫出羅丹在自言自語説些什麼,這無疑給學生留下很大的想像空間,因而,老師的一句“你能想像一下,羅丹他自言自語地説些什麼呢?”把學生的思維調動起來,引導學生進入角色,變成課文中的人物,學生的想象翅膀打開了,靈感被激發,創作慾望被喚起,孩子們紛紛上台表演,演繹自己對課文的感悟。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注重質疑問難,

切磋學問,砥礪思想,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堂課把探究獲取知識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給學生提供讀書、感悟、表達的空間和時間,讓學生自己去讀,自己去悟,悟了就説,未悟就問。在課堂上,教師只是在“鋪路搭橋”,點撥引導學生大膽地讀書、大膽地説話、大膽地提問、大膽地表演,真正實現“口、手、眼、腦”等多種感官的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