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高三語文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47W

高三語文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 篇一

語文在大學聯考中的作用是舉足輕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為重要。但是,教學中,我發現有些學生,讀書的時間越久,語文學習的熱情越低:有的學生把語文打入“冷宮”,認為語文可學可不學,即使學得再認真,在大學聯考中也考不到數理化那樣的高分;有的學生迫於大學聯考和老師的壓力,對語文只是應付老師,從不對學習中出現的問題作積極的思考,學習始終處於被動狀態;還有的學生投機取巧,認為大學聯考語文不考課本,試題全部來自課外,大搞題海戰術,企圖能夠“碰”上大學聯考試題……那麼,如何改變現狀,增加學生的學語文興趣,切實有效的提高學生語文的成績呢?現在我結合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對學生學習語文的消極心理及成因作一些分析,並試圖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首先,從教師教學實踐中,找出弊端。

1.語文培養模式單一。

中國小的語文教學,偏離了語言教學的正確方向,使學生陷入了純知識的記憶。學生在學了許多年語文後,聽説讀寫的能力得不到明顯的提高。從國中進入高中的學生,普遍存在語文基礎知識薄弱的現象,由於九年級的會考使許多國中語文教學在應試的束縛中,熱衷於大量的詞、句、篇的所謂“基本知識訓練”,迫使學生陷入漫無邊際的題海中,僅囿於語文課本中應試知識的重複演練,死記硬背,看似“雙基”知識訓練,而實際效果卻降低了學生的語文能力。造成有的學生語法混亂,表達不清,錯字、別字成堆,標點符號亂用等,有的甚至連最基本的句子成分都不清楚,這樣,對學生閲讀理解和寫作訓練就有明顯影響。

2.課堂活動空洞熱鬧

在新課程實施中,有些教師片面理解新課改關於發揮學生主動性、積極性的教學理念,片面地追求課堂教學的表面熱鬧和活躍。於是,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出現了一片“生機勃勃”、“熱鬧繁榮”的景象:演講、小品、表演、辯論會……層出不窮的授課方式,讓語文課有了盎然生機,但學生們在熱鬧的課堂中卻收效甚微。

這是一種為追求課堂氣氛,用“牧羊式”取代“填鴨式”的課堂活動。傳統的教學活動,只是教師把教材的內容以“填鴨式”的方法傳授給學生,課堂上師生雙邊活動是被動的、消極的、靜態的。“填鴨式”明顯束縛了學生學習語文的思維,忽視了學生主體經驗和個體感悟。為了改變“填鴨式”教學,許多語文教師便採用了“活動式”的教學形式課堂上教師一味追求讓學生或分組討論,或交流情感,或表演角色,而把自己僅僅作為一名“旁觀者”或其中的“一員”,導致討論交流的泛化、膚淺化。事實上,這種“牧羊式”教學片面誇大了學生的自主性和自控力,語文教學處於放任自流狀態,師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缺乏有效的課堂交往,學生不僅不能有效地接受信息、掌握知識、創新思維,活動能力也難以得到糾正和發展。

3.大語文化現象嚴重

當前語文課堂上,教師們比較重視人文精神,但同時又有弱化工具性的傾向。不注重語文基本能力的培養,對課文內容匆匆帶過,字詞難點都沒理解清楚,就跨過課文做了許多引申和發揮,做些思想教育與“精神培養”的工作,好像教學中涉及“雙基”就不是在搞新課程,僅把目光聚焦於“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光環上。輕了文本的解讀,輕了必要的雙基,學生學了十幾年的語文,連基本的語言問題都過不了關,語文教學更是成了鏡中花,水中月。

使用多媒體不當也是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之一。不少教師喜歡藉助多媒體進行教學。然而,大量的教學實踐表明,音像手段運用於語文課堂,如果控制不當就會成為干擾因素。許多語文課上,幻燈片、動畫代替學生的朗讀、分析、理解,而不注重引導學生去仔細品味課文的語言文字。學生看看錄象、聽聽音樂、談談感想,似乎“有聲有色”,熱熱鬧鬧,但過後卻猶如過眼雲煙,對課文內容一知半解。重要原因在於:語文課是語言實踐課,這個本質特徵要求一切教學手段都必須以語言活動為主體,以語言為中心,而不是相反。脱離了語言教學的目的,語文教學也就失去了應有的意義和功能。

由此看來,不當的課堂教學挫敗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其次,從學生的角度,分析其原因

1、認識的偏差

有的學生不能正確認識語文學科的特點。語文學科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聽、説、讀、寫能力。而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我們一個一個詞語的積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閲讀、一次一次説話的練習、一個一個片斷的寫作,嫌麻煩就不行。而有些學生對語文學科的這一特點缺乏充分的認識,認為上課聽聽、課後做做練習就可以提高,從不注意觀察生活,從不讀課外讀物,從不多寫一篇文章。抱着這樣的認識學習語文,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中處處有“語文”,把語文學習僅侷限於課內是不行的。近幾年來,為有利於對考生能力的測試和人才的選拔,大學聯考命題材料幾乎全部取自課外,有些教師和學生便認為課本對大學聯考已經沒有作用,於是,本來就有投機心理的學生對複習資料倍加青睞,卻把語文課本束之高閣。殊不知,“教材是個例子”(葉聖陶先生語),大學聯考試題與教材的關係是“流”與“源”的關係,正所謂“題目在課外,答案在課內”。

2、學生自我調適能力不強。

學生偏科,重理輕文,則主要是因為理科的題目透明度高,答案標準,成就感強,而文科的題目透明度低,答案模糊,就是花了時間做了,也不知對否。特別是寫作類題目,有時是絞盡腦汁、搜腸刮肚寫出來的,自認為不錯,常常因偏題等原因被老師判為不及格。與其這樣吃力不討好,還不如去解理科題目,“解題目多帶勁,解出一道難題多夠刺激”。就是喜歡文科的同學也寧可花時間在政治、歷史上,因為這些學科投入少,見效快,在這種心態下,一些本來對語文感興趣、語文學得較好的學生對語文學習也失去了熱情。再加上高三複習階段,各科老師都感到課時緊,任務重,往往通過發資料、做作業的方式擠學生的課餘時間,真是“無邊作業蕭蕭下,不盡資料滾滾來”,學生的課外時間都忙於完成這些需要上交的書面作業,不知不覺就把“語文學習要多讀書”這些無需上交的“軟作業”拋到九霄雲外了。

最後,找到行之有效的好辦法

1.抓住關鍵,從教師教學入手,在課堂教學中創設誘人的情境。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採用學生感興趣的,熟悉的形式巧妙的引入課堂。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習興趣,激活課堂氣氛。比如,講解詩歌鑑賞課時,我先從分析《月滿西樓》,《但願人長久》這些流行歌曲的美妙之處開始,引起學生的嚮往,再講解詩歌鑑賞知識,學生學習的效果便很好。如在講寫作人物描寫時,引入《小芳》的歌詞:“村裏有個姑娘叫小芳,長得美麗又善良,一雙美麗的大眼睛,辮子粗又長……”指明具體的動作,肖像等描寫就會讓文章生動。這種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學中顯得輕鬆風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複習語文的興趣。“教育的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教的東西。”語文老師在課堂教學中真的能化“壓力”為“魅力”,讓“學生喜歡你教的東西”,學生學習語文的消極心理就可逐漸消除,而走向積極。

2.必須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變被動為主動。挖掘學生的潛力,激發和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在課堂上有自主的學習與思考的時間與空間,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比如每節課在課堂上我都讓一兩個學生上台發言演講,然後再請一兩個學生上台針對同學演講發言,發表評價。還有在自讀課文的教學中,儘量以問題形式讓學生充分討論,共同解決。這樣就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有主體參與的感覺,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課堂充滿着活躍的氣氛,個個踴躍討論,積極發言。但在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中,要注重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讓學生掌握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掌握閲讀分析的方法要領,改變舊的學習狀態,不是被動地接受老師傳授的知識,而是主動地掌握和運用知識。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説的“我認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學生只要掌握了科學的有效的學習方法,才能融會貫通,終身受益。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變被動為主動的學習方式,是提高高中學生語文素質的基礎。

3.培養學生的幾個小習慣。

其一,記的習慣。掌握科學的記憶習慣。科學的記憶方式,無論是聯想法,還是其他,記住一條,適合自己就是最好的,把記憶和時間聯繫起來,考試要在一定的時間內,其實生命的基本單位不是時間嗎?一定把學習任務和時間聯繫起來,而且要及時複習,語文不是短時間能出成績的,但是不要以為一次的好成績,就忘乎所以。

其二,愛讀書的習慣。讀中外名著或偉人傳記,不要以為名著就是買來放在那裏看封面的,而偉人傳記,則體現了語文的人文性特點,舊時的説法文以載道是之。培養健全的人格,而且學生那個年齡可塑性大,偉人的感染力、教育力,學生與大師為伍、與偉人為伍的時候,很多教育盡在不言中,一旦形成習慣,學生會終生受益。看看那些在各行各業取得成就的人,讀的書,或者受某一個人的影響,都是一些小事情。欲成大事,必先做好小事。從應試來説,也有其現實意義吧。俗話説,手中有糧,心裏不慌,可能對於今天沒有捱過餓的孩子來説,是有點難理解了。看看大學聯考的滿分作文,多少在用舊的材料,所謂新瓶裝老酒。

其三,動手的習慣:就是寫的習慣。很多的學生背誦了不少,口中的話滔滔不絕如綿綿的江水,可是寫得時候卻如擠牙膏一般,巧婦有米不會“炊”,這不是找餓嗎?平常就寫寫日記,有話則長,無話則短,通過日記可以看出一個學生很多方面的問題。不要以為大作家都了不起,其實還不是都寫出來的,真正的文章不是比技巧,看看那些歷史上的狀元,留下了幾篇讓你記住的文章啊。可能在中國小的時候特別羨慕文章語言等方面的技巧。不要一味追求那個。可以寫寫帶有哲理性的話語啊,這個對現在的學生很簡單了,誰沒有個思想啊,尤其是青春期的男生女生。以前叫“代溝”,現在叫“憤青”,其實這正是我們的“優點”啊,正如毛主席説的,恰同學少年。可不要貪玩啊,呵呵,狗尾續貂了。其次,固定的八股文章格式,相信你練練,也會熟能生巧的。

其四,向別人學習的習慣:善於向別人學,甚至要會“偷”學啊,三人行,必有我師。此言甚之。那個人都有你學習的地方,而且一般語文好的同學都有點才,其實大家回憶一下自己從語文老師那裏學來了什麼。到底思考一下,學到了什麼?你是不是突然發現沒有啊,其實在語文老師當中流行這樣一句話:語文好的同學不是教出來的。雖然這句話值得商榷,但是也説明了語文的學習不像數理化那樣過多的依賴老師,可是當我們會過頭來看看的時候,還真有幾分道理。但是別忘記了本段中的第一句話。水平再凹(音wa,山東方言,低的意思),也有比你高的地方。最起碼他能給你一個指導啊。終身學習的好習慣也要有的,現今的競爭,讓我們不再有“鐵飯碗”了,而從實際來説也是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其五,懷疑,好問的習慣。老師幾乎都特別喜歡好問的學生,而這恰恰是一些同學的“壞習慣”啊,不要擔心你給他難堪。改編一個笑話,為什麼嘴在耳朵前面啊,就是讓你問的,讓耳朵在後面好好聽的

4.注重語文的漸進性,通過設置階段目標,帶給學生成功的喜悦。

信心是人們完成任何一項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信心對於高三學生更為重要。高三學生考試頻繁,情緒波動大,一旦哪門學科有兩次考試“滑坡”,馬上就自暴自棄,這時,幫助他們樹立信心、改善學生作為學習者的自我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從簡單問題開始,如注音、改錯別字、找反義成語、名句默寫等,容易得分,甚至容易得滿分,使學生的自信心得到極大的增強。再逐步過渡到現代文閲讀、詩歌鑑賞、作文等難點上。使大部分學生排除了畏懼心理,從而,提高成績。這樣學生在階段學習中有了收穫感、成就感,嚐到了學習的甜頭,他們學習語文的胃口就會增加。

高三語文教學反思 篇二

現實告訴我,語文教學尤其到了高三,應該這樣做。要有條不紊地重點突出地梳理必修5冊教材的基本篇目和各個知識點,要研究考試説明和近幾年的大學聯考語文試卷,然後逐一對照 、條分縷析,以便把握各種題型的命題特點、規律和走向以及解題的基本思路和操作要領,最重要的是要在浩如煙海的各種複習訓練題中尋章摘句,精心挑選。我一直試圖找尋一種切實可行的方法體系,能實現訓練次數減少與獲取效益提高,以運用於高三語文教學實踐。通過長期執著探索,我感到高三語文教學的靈魂在於“管理”二字。

對於“管理”,不可望文生義,不可簡化為“管”,更不可幼稚地認定為“管教”。教學管理的生命是“導”,是“指”,是引導學生的精力的投放,時間的安排;是對學生方法的啟發,主體慾望的催生和學習激情的激活。如何從根本上提高高三學生語文的實戰能力和競技水平?如何讓學生卓有成效地進行語文學習和複習?我有自以為獨特的理解和方法。

一、加負永遠是失敗之舉

高三,無論對教師還是對學生而言,都是非常時期。在高三,人們覺得進行大劑量高難度的訓練名正言順又在情理之中,以考促學,一舉多得:可以檢查水平,可以看出問題,可以推進複習,可以……真是一箭多雕,何樂不為?教師的意圖很好,出發點不錯,似乎就無可非議,無庸臵疑了,但這種步入誤區的做法,這種給師生加負的舉措,因此不可能獲得預期的效果,所以也是永遠得不償失的失敗之舉。事實告訴我們:首先,語文學習成績與考試頻率、難度之間不存在正相關關係,而且無“質”的保障的“量”的疊加,並不能導致“質”的飛躍;據此可見,當前高三語文教學最大的弊端在於教師將教學的重心誤投於頻繁的無休止的也將是無益的考查考試上了。其次,師生在頻繁的考查考試中,只得窮於應付,疲於奔命。我以為教師的教學應該而且必須遵循學生心理需要的原則才是成功的。成功的高三語文教學就是要讓學生獲得成績,主動學習;要達到這一目的,方法有兩個:一是降低考試難度,降低考試頻率;二是加強管理,積極引導,激勵學生主動學習,幫助學生學會學習,由此提高學生學習質量。

二、讓高三學生擁有成就感

高三學生學習語文缺乏成就感,與教學模式、教學重點、教師對學生的導向、學生的主動學習的慾望、條件之間存在着因果關係。現在,已經到了思考以下問題並作出抉擇的時候了:

① 為什麼語文知識和考點都比較少,但學生還學不出色,教師還教得不滿意?

② 師生最需要的結果到底是什麼?為什麼我們在追求結果的路上常常迷失在手段的迷霧中?

③ 大學聯考語文題總體難度不高,而我們的學生為什麼總是做得不盡如人意?

我們需要的結果學生獲取優良的成績,但偏多偏難偏怪的訓練正是學生獲取優良成績道路上的攔路虎。學生語文成績較差,從表面的邏輯推理得出的結論將簡單扼要而又似乎令人信服:學生“雙基”確實太差;其實,追根究底,語文學習不能令人滿意,是語文教學模式的落伍和誤導的必然惡果:偏多的訓練,取締的是學生必要的學習複習、消化吸收、補充整理鞏固;偏難的訓練,消耗的是師生的熱情和信念,給人以教師勞而無功,學生學無所成的錯覺。

長此以往,削弱的是向前的動力,增長的是失敗的情緒,弱化的是學生自學的能力,降低的是教學的質量,浪費的是寶貴的時間。正確之舉是儘快降低語文訓練的難度,讓學生在學習中充分感受學習的成效,而難度恰當的訓練同樣能讓人發現問題。在這樣的語文測試與訓練中。我們才有條件大膽地承認,學生的學習,成績是主流,問題是枝葉;這不僅能激發學生的激情、興趣,穩固他們的信心,也大大地有助於存在的問題的發現、思索、解決,有助於富有針對性地展開新的複習。

三、管理至上,指導為重

樹立管理至上,指導為重的基本策略;放棄盲目蠻幹式的加時間、加題量、加不必要的壓力;嘗試從管理追求效益,從指導收穫成就,從學生自主學習、有效消化去追求學生語文水平提高和語文能力發展的效果。

語文教學的三大禁忌卻正是高三教師採用最多並樂此不疲的基本模式:

① 大量講述;

② 大量訓練;

③ 對學生大量的不斷地否定;這種模式的特點相當突出,其內容組件之間的因果關係顯而易見。

這種做法的弊端不僅體現為主賓倒臵,取消學生主體參與,教師過於居高臨下,而且這種做法也正符合孫子所謂之“攻城”的戰術特徵:

①“投入”多,“產出”少,得不償失;

②曠日持久,“久則鈍兵挫鋭”,成效在高密度和高強度的講述訓練中被抵消;須知,講述和訓練是兩柄“雙刃劍”;

③在無效訓練及其帶來的失敗的心理壓力下,學生就會逐漸喪失提高語文學業水平的信念,士氣日益低落,陷入簡單應付的狀態。因此,孫子特別指出“攻城之法,為不得已”。

我以為,高三語文教師要做的工作有兩件:

① 給學生創造自主學習的基本條件;

② 對學生自主學習進行指導、管理。要真正改善和提升教學質量,教師就應精於講述,即對知識不是進行面面俱到的簡單“回鍋”,而是富有針正確之舉在於儘快降低考查或訓練的頻率,使師生均有反思過去、修正現實、規劃未來的時間地帶,使教師擁有指導學生的機會,使學生擁有知識儲備的條件。把時間交給學生去使用,而不是握在教師手上進行無價值的、不厭其煩的考查。養兵千日,用兵一時;不“養”,談何“用”?沒有儲備,怎能應戰?這不是一個簡單而又深刻的道理嗎?

三、管理至上,指導為重

樹立管理至上,指導為重的基本策略;放棄盲目蠻幹式的加時間、加題量、加不必要的壓力;嘗試從管理追求效益,從指導收穫成就,從學生自主學習、有效消化去追求學生語文水平提高和語文能力發展的效果。

語文教學的三大禁忌卻正是高三教師採用最多並樂此不疲的基本模式:

① 大量講述;

② 大量訓練;

③ 對學生大量的不斷地否定;這種模式的特點相當突出,其內容組件之間的因果關係顯而易見。這種做法的弊端不僅體現為主賓倒臵,取消學生主體參與,教師過於居高臨下,而且這種做法也正符合孫子所謂之“攻城”的戰術特徵:①“投入”多,“產出”少,得不償失;②曠日持久,“久則鈍兵挫鋭”,成效在高密度和高強度的講述訓練中被抵消;須知,講述和訓練是兩柄“雙刃劍”;③在無效訓練及其帶來的失敗的心理壓力下,學生就會逐漸喪失提高語文學業水平的信念,士氣日益低落,陷入簡單應付的狀態。因此,孫子特別指出“攻城之法,為不得已”。

我以為,高三語文教師要做的工作有兩件:

① 給學生創造自主學習的基本條件;

② 對學生自主學習進行指導、管理。

要真正改善和提升教學質量,教師就應精於講述,即對知識不是進行面面俱到的簡單“回鍋”,而是富有針對性的、具有啟發性的、含有前瞻意義的“指導”;是給學生解決問題,給學生留出時間,啟發學生自主學習;要改善和提升教學質量,教師就要忍痛割愛,考得少,考得精,考得有質量有成效;不迷信也不迷戀考試,而是從有效考試中審視教與學的成敗,得失,改觀與不足——讓講述轉化為指導,讓考試有利於質量的提高。語文教師要明確且要踐行為學生自主學習創造條件的理念,要創設使學生成為學習主體的情境,就必須還學生以時間和空間,這是達到這一目的的先決條件。只有給學生以時間,讓他們有條件解決存在的問題,進行知識的鋪墊,為有效訓練作出有針對性的準備。給學生學習的空間,他們才有可能自主選擇,學習可能具有較強的針對性;才有思考的空間,有提出和解決問題的機會。

如果是這樣,學生將不再是被動的接收器,不再是知識的奴隸;要提高高三語文教學質量,就要降低考查訓練的難度,精心設計考查訓練題,還學生以自主學習的時間空間,這是一個基本的前提,這樣,才能讓學生獲得成績,實現提高。要實現這一目的,教師則應在管理和指導上大做文章,大顯身手,教師的作用並不主要體現在知識講述和組織考查上。

高三語文教師的主要任務在於:

① 學生情緒的控制與誘導;

② 學習方法和解題方法的點撥;

③ 幫助學生構築能力體系;

④ 幫助學生制定語文學習的短、中、長期目標;⑤對學生當前語文學習狀況進行評估並提出指導性意見和建議。教師職責的根本是指導學生進行自主的、有效的學習和複習,把學生由“學習”變為“求知”,以此實現語文成績的顯現。在這樣的任務定位的條件下,學生成為學習的主動出擊者,教師則是學生的導遊員和服務員。

高三語文教學反思 篇三

今年的大學聯考已經過去,回顧這一年的高三語文教學,有很多值得總結和深思的地方。下面談一下今年的一些做法和思考。

一、課本梳理。

引導學生對必修一至必修五等課本內容進行復習整理,尤其是文言文,有指導材料,有老師點撥,有學生整理、感悟。幫助了學生對課本素材進行有效複習、思考、整理和吸收。對課本專題有了一個初步的思考和材料積累。但是,在指導過程中沒有能指導學生及時回顧複習,強化記憶,學生在第二學期基本上忘記了了先前複習的內容,這也導致了我們的複習往往事倍功半,在二輪複習是師生往往覺得無事可做,分數難以保持。

二、加強早讀晚讀的指導與落實。

早晚有系統指導材料,有具體落實檢查措施,學生能按照老師的要求進行學習又有自由選擇的餘地,充分發揮自主性。

三、專題素材積累。

(一)時事評論。利用午間新聞,要求同學邊看邊有選擇地做記錄,並且指導同學每週在讀書筆記上寫至少一篇時事評論,旨在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注生活,養成觀察、思考、動筆的好習慣,

教學反思《高三語文教學工作反思》。學生在訓練中接觸了很多新鮮的時事及評論文章,有很好的效果。但是在內容的選擇和寫作上老師並沒有給以具體切實有力的指導,致使學生在記錄整理上隨意性較強,顯得粗淺,寫得水平僅讓停留在較低水平。

(二)利用早晚讀材料對個專題素材進行積累,特別是美文閲讀。每次的材料上都精選一篇美文,讓學生閲讀評鑑。

(三)美文薦讀。要求學生每週選自己喜歡的一篇作文,抄錄在紙上,並向同學介紹自己選文的優點,學生瀏覽其他的文章並選出自己喜歡的文章,並作點評。但是往往堅持力度不夠,選文隨意性較強,有的同學應付了事,老師的指導作用也沒有完全發揮。可以加強背誦和模仿訓練,不斷重複、跟進,只有這樣才有可能讓學生真正有所得。

四、是堅持開展有針對性地訓練。

大學聯考畢竟是一次考試,和平時的考試其實沒什麼兩樣,只不過重要性不同罷了。為了讓同學們及早地適應這種考試,就必須平時有針對性加以訓練,但這種量不宜過多,過猶不及。在訓練的過程中,要重點訓練以下幾項內容:

1、書寫清晰規範;

2、審題明白準確;

3、答題科學合理;

4、時間利用得當。

五、是讓高三學生擁有成就感。

高三學生學習語文缺乏成就感,我們需要的結果是學生獲取優良的成績,但偏多偏難偏怪的訓練正是學生獲取優良成績道路上的攔路虎。正確之舉是儘快降低語文訓練的難度,讓學生在學習中充分感受學習的成效,這不僅能激發學生的激情、興趣,穩固他們的信心,也大大地有助於存在的問題的發現、思索和解決,有助於富有針對性地展開新的複習。

六、閲讀思考與解題技巧同等重要。

解題技巧的總結和積累在高三複習中是非常重要的,但閲讀思考也不容忽視。“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生很少思考,成為解題機器,只會按部就班,缺少應變能力。體現在考試中,他們對於新東西新題目,因為缺乏應有的自信、創新能力而失分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在今後的工作中,要更加踏實努力,在給學生的指導上要具體到位有力,尤其要重視檢查落實,以期能達到更好的效果。

高三語文教學反思 篇四

期會考試剛過,語文成績也有了。之前的複習重點就是文學類文本閲讀,但是效果並不好,得分率還是很低。現對文學類文本閲讀的教學進行反思。

文學類文本閲讀這個板塊是學生學習的一個重難點,與作文和詩歌鑑賞一樣,都是不好拿分的部分,所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器其”,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和解題技巧就顯得很重要,並還需注重培養學生自己在大量的練習題中總結歸納的能力。

1、留心文章標題。無論哪種文體的閲讀,題目都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它或者為全文線索,比如在我們所用資料的練習題中的《燈火》,文中圍繞燈火展開了對兒時一系列温馨生活的回憶,以及由此而闡發了人生感悟;或者暗示內容、揭示文主旨,如《文化的梅嶺》,這篇現代文就着重敍述了梅嶺的貶官文化和梅文化,抒發了作者對梅嶺的熱愛之情。注意文章題目,是尋找理解文章的切入點和突破口。

2、關注文中特殊句段。總領句(或段)、過渡句(或段)、總結句(或段)、高頻句,對於理解文章結構及內容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還有一些含義深刻的句子,如:結尾的議論、抒情性句子,往往暗示或揭示了文章的主旨。注意了這些特殊的句段,學生就比較容易讀懂文章進而準確解答。

3、分析引用原文詞句。在原文中尋找答案,是解題的方法之一。尤其是一些“指代”類型的題,答案就在上下文,只要抓住文章關鍵詞句進行概括、提煉、組合就可以。這樣的答案比用自己的話來闡述要準確得多,自然得分就會高。比如《魂系“一線天”》一文中,有一題是“請用精煉恰當的6個單音詞概括‘一線天’的特點。”從學生的答題情況來看,通過對文章的仔細琢磨後大多能答出四個特點:奇、險、幽、陡,這是原文中有的,而窄、暗這兩個特點就需要提取概括了。經過對文章相關段落的分析講解,學生恍然大悟,“哦,原來是這樣的啊!”在他們的回答聲中,我知道他們又深刻地積累了一種解題方法和經驗。

“在練中學,在學中練”,現代文的題多如牛毛,但萬變不離其宗,考查的能力是相同的,只有把有效的方法傳授給學生,並在練習中加以運用,讓他們從每一道題中總結規律,悟出方法,規範答題能力,才能真正地做到“不丟分”。

4、堅持讓學生進行整理歸納:整理歸納並不是簡單的看原題,畢竟碰到原題的可能性基本為零。我們講了現代文的閲讀方法,但更多的需要學生的消化、鞏固。而消化鞏固不能停留在某一篇文章的解讀上,而應該是方法性的解讀,包括:解讀文章的方法、常見出題角度、同一問題的不同變式、答題模式的歸納整理。這樣的整理需要我們在一定時間的練習後將所做進一步的歸納。

除了方法的講解和常規的歸納整理外,我們還要強化審題訓練。兩個月的複習中,學生反映出的最大問題是審題錯誤,因審題錯誤而導致一些低級失分。比如明明是問“寫景的特點”,而很多同學會看成“景的特點”;問“如何來表達情感”,答成“表達了什麼情感”。這些都是一些明面上的錯誤;還有一些暗含的要求,很多學生則忽略了。比如問“用了什麼手法”,一般要包括手法所達成的效果。這些錯誤都是可以避免的,我們應強化。

除了常規講解之外,我們還可以把現代文靈活地運用到寫作中去,既完成了現代文的訓練,又能使作文有可寫的材料,這是一舉兩得的好事。在平時所做的大量練習中,現代文是我們可以使用的“重要資源”,因為文章少不了優美語段、哲思道理、名人故事、絢麗景物……每當遇到好的文章時,我都提醒學生誦讀或者摘抄,以便寫作時可以當作自己作文中的“亮點”。現在的學生在課下是很少去積累的,大量的卷子和習題佔據了他們閲讀課外書的時間,所以,很好地利用現代文中優美語段是既替他們減輕了壓力,又幫助他們積累了較好的作文材料,可謂“一箭雙鵰”。如:《胡楊樹》一文,在現代文練習中我着重講了文中的惡劣大西北以及那生命力頑強、死而不屈的胡楊林,在後來有一次寫作中就有學生把“胡楊林”引用到自己的作文中,而且還加上了獨特的理解,這使我在批改卷子時突然眼前一亮,給了作文較高的分數,同時也頓生欣慰之情。“學以致用”,我想,其實也就是一個學生從學習到領悟的昇華過程。

當然高三的閲讀教學和高一高二的閲讀教學不同。高三教學直接面向大學聯考,命題特點是教學的指揮棒,考綱則是教學的中心,與高一高二的閲讀相比,靈活性就有所減弱,相對地,應試的規範性就大大加強,答題的規範性需要重點強調。

高三的閲讀教學是以練習題的形式進行,花費的時間較長,可以在這一段比較集中的時間裏對學生進行心理疏導,抓住文章中藴含的情感,適時地對學生給以鼓勵、啟迪,可以增強他們在壓力較大時學習的信心和動力,讓學生有希望地面對每一天,面對每一次考試或練習。猶如高三學子經歷漫長的大學聯考備考是一個“領悟”的過程,作為教師的我也經歷了對教學更為深刻的“領悟”過程。其間由於自己的經驗和方法都還不完善,需要在以後的教學中取長補短,不斷總結探索,“領悟”更多的真諦!

高三語文教學反思 篇五

一、忽略了學生的語文素養的形成和提高。

發現對語文學科的重要性認識不(本站☆)夠。語文是基礎性的科目,是工具性學科,學好語文會促進其他學科的學習,但語文學科的重要性遠非如此。學習語文,就是在學習表達能力,其中包括口頭表達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長時間地在字、詞、句中轉悠,我們學生的表達能力會有怎樣的提高呢?我曾經每週拿出一節課的時間閲讀,用這點兒時間閲讀別説萬卷,就是一卷都是難上加難。沒有辦法,閲讀課上我只好要求學生看一些《作文報》、《語文報》之類的報紙和《讀者》之類的雜誌,至於一些名著根本無暇顧及。因為時間的關係加之外界誘惑很多學生很難養成自覺閲讀的習慣。因此,我的嘗試常常無疾而終。

二、忽略了對學生的預習,複習的全程監督和檢測。

學習的過程,在很大程度上其實就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而我校學生學習的最大特點就是被動的接受,因而老師對他們自主學習的引導就顯得特別困難,一段時間的努力不很見成效,放棄嘗試,回到老路上去,駕輕就熟,我往往就在這樣的心理驅使下,放鬆了對學生自主學習過程的指導和監督。然後,還是“吃力不討好”地灌輸,課堂教學改革的嘗試淺嘗輒止,課後地全程指導和檢測的原有的規定形同虛設。

三、忽略了學生本身感受語文的特點和差異。反思我的語文課堂,總是滿足於課堂上幾個活躍分子的反應,依賴於課後跟學生的單獨交流,其實,我早就發現,課堂上的那種交流是任課後怎麼彌補都無法達到的效果。要能讓每一個學生的心在我的語文課堂上都動起來,這該是多麼令人振奮的事情啊!那麼怎樣才能讓學生的心真正地動起來,而不致於使學生陷入“熱鬧是他們的,而我什麼也沒有”的窘境呢?

我相信,通過以上反思,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我會做得更好。

高三語文教學反思 篇六

進入高三,所有的教學活動都變得功利起來,一切都圍繞着大學聯考展開。雖然都是在複習,但由於語文科目的特殊性,所以複習的方式與其它科目略有不同。一學期下來,我感覺有這麼幾點是在複習時應注意的————

一、搶前抓早

進入高三,短短一年時間裏,既要學習新課程新內容,又要複習6本書,準備會考,還要複習26個模塊,又要進行大量的模練。這麼多的任務,如果沒有一個教學的整體觀,不搶前抓早,勢必造成走馬觀花的結果,師生都會疲憊不堪,實際效果不佳。因此,教學上要有整體觀念,搶前抓早是非常重要的。具體説來就是在高一高二(尤其是高二,因為高一學生剛上來,教學速度不宜太快。)的時候加快教學進度,側重能力訓練,不宜大量做題。另外就是充分利用好課餘時間。

二、整合教材

名句名篇填空一直是大學聯考的必考題目,而且名句名篇的積累亦是加固學生文化積澱的很好途徑。因而進入高三我們編排了一個小冊子,即《中學生必背古詩文》。其中選編了高中、國中乃至國小的重要古詩文。這樣學生有章可循,每天背誦幾首或幾篇,效果不錯。

三、由淺入深

語文是一個整體知識體系,複習語文不能把它支解開來對待,一盤散沙的,頭疼醫頭,腳痛治腳。從第一題的字音字形開始,到下面的詞語的義,病句的修改,再到後面社科文、文言文的閲讀,基本上遵循了由淺入深、由點到面的過程與原則。選題時切不可過難過深,違背複習規律,使學生喪失自信心。

四、知能過手

高三複習要注重知識和能力的過手,提高複習效率,搞好高三的“講、練、評”三個環節;要針對學生實際,每一節課要有一定的信息量。知識和能力過手,很大程度體現在“講、練、評”三個環節上。“講“就是要透講,“練”要精練,“評”要深評。三者之間相輔相成,不可偏廢。所謂“透講”:即高三複習課應力求避免與平時教學的簡單重複,教學要創新,要引導學生進行思維訓練,要注意變換角度,注意總結規律。所謂“精練”,就是不搞題海戰術,精心選編習題,這一步很關鍵,學生一定要做,堅持學生不做老師不講的原則。所謂“深評”,就是評講課不能僅對答案,而要剖析、闡釋,要增大授課的信息量,兼顧基礎與能力。但一學期下來,堅持得並不是十分好。

五、指導讀寫

儘管大學聯考複習任務繁重,但不能忽視利用課餘時間閲讀。例如中國古典詩歌、現當代散文名著,填補學生荒涼的閲讀園地。指導學生每天閲讀,可利用做其它科目習題疲倦的時候進行閲讀。閲讀的時間每次不宜過長,要細水長流。我們更不能忽視作文自我訓練,畢竟作文是所有大學聯考試題中賦分最多的一道題。這段時間主要是要做好作文的整理工作。一是收集自己的作文習作,認真總結自己作文的得與失;二是要學會整理充實自己的作文素材庫,關注當前社會在政治、經濟、科學、文化等方面發生的重大事件,積累寫作材料;三要善於整理自己的思想,要將自己對社會、人生的一些積極、昂揚、向上且較為深刻、帶有個性色彩的思想認識儲存起來。

以上只是自己教學中的點滴體會。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