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經典的中國愛國故事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6W

經典的中國愛國故事精品多篇

愛國的故事 篇一

張鈺哲是我國著名的天文學家,曾任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台長、中國天文學會理事長。

19世紀20年代,他在美國芝加哥的一所大學裏學習天文時,刻苦觀測天象,不管嚴寒酷暑,從不間斷。特別是冬天的寒夜裏,他又冷又餓,甚至凍得手腳麻木,仍在望遠鏡旁堅持觀測。

由於他的辛勤努力,1928年他終於發現了一顆小行星,並且算出了它的軌道,這就是現在已經編號的二千多顆小行星中的第1125號小行星。為了表示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當時他把這顆小行星命名為“中華號”。這時候,張鈺哲的心裏比得了博士學位還要高興和自豪。

愛國故事 篇二

洗夫人維護統一的故事

洗(在這裏讀xiǎn)夫人是南北朝到隋朝時期嶺南俚人的領袖。嶺南是指南嶺到大海的那一大片土地。洗夫人嫁給太守馮寶,成為在嶺南很有影響的人物。她顧全大局,忠於國家的統一。南朝的樑、陳兩代,嶺南的一些地方官都發動過叛亂,不聽朝廷命令,想把嶺南變成獨立王國。但是,他們的行為遭到馮家和洗夫人的堅決反對。每次叛亂髮生,洗夫人都親自率軍平叛,配合朝廷重新安定了嶺南。她立了大功,被封為女將軍。

隋朝滅陳之後,南北分裂局面結束了。因為嶺南離中央太遠,嶺南人一時不明真相,就擁70高齡的洗夫人為聖母,仍然忠於陳朝,不讓隋軍進入嶺南。隋朝送信向洗夫人説明了情況。洗夫人十分高興,立刻派孫子馮魂去迎接隋軍開進嶺南,隋朝名副其實地統一了全國。

不久,嶺南又發生叛亂,洗夫人當機立斷,派孫子馮盈殺了叛軍首領。她又不顧高齡,陪同隋朝大臣走遍各地,召見參加叛亂的首領,讓他們服從朝廷,不要分裂國家。到了晚年,洗夫人經常教育後代要維護統一,不可分疆裂土,做對不起百姓和祖宗的事。洗夫人一生經歷三朝,始終維護國家統一和嶺南的安定。直到今天,廣東廣西海南人民還 在紀念她。

愛國故事 篇三

清朝名將張青雲英勇保衞廣州

張青雲,字衢九,號楠亭。生於清高宗乾隆四十三年(1778)2月1日,今陝西省富平縣薛鎮宏化村馬張寺堡人。自幼好學,喜愛兵法。早年苦心鑽研《孫子兵法》,對武功勤修苦練。於清嘉慶五年(1800)22歲時,中武進士,殿試一甲三名。嘉慶14年(1809)賜進士探花及第。鄉人鄰里稱其“張探花”。因被皇室看中,選留清宮值警多年。期間,張青雲常以武班夜餘,自學深造。據《清宮衞瑣》記載:“進士張有暇,每讀《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譽抄杜牧諸家選本,授行於人,”由此可知,張青雲在清宮多年執勤的重任下,學習古代兵書,並抄寫孫子十三篇及諸家注本,熟悉並傳授他人。

嘉慶十八年(1813),河南、山東連年匪患,民無寧日。據《中國大事紀年》記載,滑縣(屬河南)天理教首領李文成、林清等人,利用宗教迷惑羣眾,組織“義軍”反叛,氣勢雄猛,一下擴展到長垣、東明、定陶、曹縣一帶,其中一支曾攻人北平(北京),直接威脅皇室安全。張青雲奉命剿滅。他經過分析認為,教亂純系烏合之眾,完全是以“神權”盲目糾集而來,無組織紀律和戰鬥經驗。他以自己的指揮才能,很快平息了患亂,因功受任兗州遊擊,旋又升任台莊營參將。

時隔許久,山東匪患又起,響馬呈兇,刀光劍駑,燒殺掠奪,兵連禍結,百姓怨聲載道。道光六年(1826),兗、沂、曹州一帶,民不聊生,張青雲加緊平叛安民,道光帝因他捕獲響馬大盜功高,調升他為膠州副將。又繼升為兗州、曹州各鎮總兵官,使州治民安,百姓得以休養生息。

嘉慶末年,大和卓木的孫子張格爾,勾結英帝國主義分子在阿富汗組織反動力量,伺機分裂叛亂。道光六年(1826)張格爾進入南疆,殺人放火,掠奪財物,引起維族人民反對。清政府於道光七年(1827)初派張青雲協同率兵鎮壓,在維族人民配合下,於這年12月,消滅了這支強勁而有後盾的叛亂。張格爾被生擒,押到北京處死。

道光十五年冬季(1835),張青雲奉詔補授廣東高州鎮總兵。道光十七年(1837),兩廣總督鄧廷楨以勛高奏升張青雲為高州陸路提督。工作兩年,盜平民安,高州一派昇平好景。道光十九年(1839)四川地區**,張青雲又調任四川川北鎮總兵。

道光二十年(1840)6月,鴉片戰爭爆發。次年(1841)虎門失陷,廣州危亟。張青雲奉詔從川北率兵星夜兼程直驅廣州增援,任總理行營營務義長,兼守西炮台。臨陣身先士卒,英勇堅毅,置生死於度外,保衞了廣州的安全。廣州人民欣慶張將軍為國為所民立了大功。

張青雲在中國人民抗擊外強入侵立下了赫赫戰功,貢獻傑出。他敢於怒視強敵,用土炮打敗洋槍洋艦,有膽有謀,治軍嚴謹,民間久傳,鄉人皆知。相傳,張探花狀貌魁偉,氣度不凡,他以忠心報國、不怕犧牲而著稱。因之皇帝擢升他為廣東陸路提督,為他賞戴花翎,加封振威將軍。他的英勇事蹟,至今在廣東人民中還 傳為佳話。

道光二十八年(1848),張青雲因腿疾辭職回到故鄉,居家七年,於咸豐五年(1855)8月2日病逝,葬於故居馬張寺村西。這位當年的抗英勇將,國之驕子,想不到百年之後,在“史無前例”的年代,他的英骨忠魂於九泉不安。1966年秋“”肆虐,造反飆起竟遭挖墓毀屍。據已故前縣政協委員孫子武老人,專函提供的線索(見總11期《富平地方誌通訊》)稱: “張氏後裔張運祿,見狀痠痛不忍,遂抱其曾祖生平事蹟抄本——《張青雲武略序》,赴當時陝西省革命委員會各有關方面申訴,以無人理採而還 。”

“四害”掃除之日,人民政府和家鄉人民為了懷念民族英雄,重新為張將軍樹碑題詞,“一代名將,永垂不朽!”

志文如下:

皇清誥授振威將軍楠亭張公、暨繼配昊夫人合葬墓誌銘。公諱青雲,字衢九,號楠亭。世居富平之蓋村裏清河堡。祖德輿公,父裕堂公,並封振威將軍。母氏田,封一品太夫人。公幼讀詩書,長習騎射,中嘉慶庚申(五年、1800)武舉,己已(十四年、1809)賜進士探花及第。多年宿衞,授山東兗州遊擊,薦升台莊參將,又膠州副將、廣東高州總兵。後以剿賊勛高,得授廣東陸路提督。於道光二十八年(1848)以腿疾告假回籍調理。……公生於乾隆四十三年(1778)二月七年級日酉時,卒於咸豐五年(1855)八月八年級日子時,壽終越西官署。

銘日:實維我公,浩氣仁風。中帖外服,不自為功。名在三朝,德孚四周。是謂偉人,雖沒不沒。

張大楠撰並書,薛銘篆,承重孫張世恩泣血上石。

愛國故事 篇四

顏真卿為國殉難的故事

唐朝的時候,有個地方官叫李希烈,為實現個人野心,發動叛亂,四處燒殺搶掠,使百姓遭難,國家也受了損失。怎麼辦呢?當朝宰相就向皇帝建議,讓太師顏真卿去勸説李希烈歸順朝廷。皇帝同意了,就讓年過70的顏真卿去見李希烈。其實,這是那個宰相出的壞主意。因為顏真卿為人正直,不肯巴結討好,得罪了宰相。宰相明知李希烈不會歸順,卻讓顏真卿去,想借刀殺人。顏真卿也深知此去凶多吉少,可為了國家的安寧,他毫不猶豫地去了。

果然,李希烈見到顏真卿,立刻讓部下拔出刀,圍着他破口大罵,説要吃他的肉。顏真卿挺身屹立,怒視着叛賊。李希烈等人勸他投降,他説:“我來勸你們投降,你們反來勸我,我豈能受你們的利誘威脅。我快八十歲了,還 怕死嗎?”李希烈命人挖了坑,要活埋他。顏真卿冷笑説:“我既然敢來,就不怕死,要殺就殺!”他為自己寫好了祭文和墓誌,做好了死的準備。

過了些日子,李希烈又叫人堆上柴草,點着火,對顏真卿説:“不投降就燒死你!”顏真卿視死如歸,毫不猶豫地向火堆撲去,倒是那夥人嚇得把他拉住了。李希烈見顏真卿軟硬不吃,決定殺了他,派人去把他勒死了。顏真卿就義前,仍大罵不止,表示自己為國盡忠決不屈服的意志。這位愛國老人為國家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愛國故事 篇五

林則徐智鬥洋商

清朝末期的時候,到處都是抽鴉片的中國人。因此,清朝派林則徐去廣州禁煙。林則徐到了廣州才發現,外國人不但在鴉片上剝削中國人,就連在一些基本的貿易上也巧取豪奪。

那時候,在對外貿易中,清朝主要是進口一些西方國家的布匹等,而出口多是瓷器茶葉等,可是這樣的貿易卻讓當時的清朝官員吃盡了苦頭。原來在與洋商的貿易中,清朝總是吃虧:洋商在運輸布匹的時候,常常在途中遇到風浪,船艙就會進水,布匹浸了海水質量就會受損。可是他們欺負清朝官員沒有辦法檢查,每當船艙進水的時候,這些洋商就會在到達港口前停在一些隱蔽的島嶼上把那些被海水泡過的布匹晾乾,這樣晾乾的布匹一時之間很難檢查出來,因此清朝的官員只有收下這些布匹,可是這些布匹一浸水,質量就會大大下降。而清朝出口的瓷器、茶葉等,儘管用稻草扎,可是經過海上風浪顛簸,到國外時有很多瓷器碎了,茶葉受潮了,洋商則是百般壓價。

林則徐來到廣州後,查處鴉片的同時看着洋商使手段使白花花的銀元流入洋人的口袋,很是心痛,卻又無計可施。

有一天,林則徐在船艙上偶然撿到一粒綠豆,他看着這粒綠豆,突然心生一計。他到衙門後召集洋商,宣佈道:“今後,我國進口洋布,同時進口綠豆。你們裝船時,必須一行布匹,一行綠豆間隔排好,船到港口時,先驗艙後起貨,否則布匹一律拒收。”

緊接着,林則徐又召集當地的商人宣佈:“出口瓷器時,必須在瓷器空隙處也放進綠豆,否則一律不得出口。”

就在林則徐宣佈完規定不久,有一批英國商人的貨船靠岸了。林則徐親自驗貨。他問道:“船艙可曾進水?”英國商人在胸前劃了個十字,説道:“靠上帝保佑,一路風平浪靜,船艙沒有進一滴水。”

林則徐微微一笑,下令衙役倒出綠豆,只見不少綠豆已經發芽,林則徐撿起一根綠豆芽,正色問道:“如果船艙沒有進水,綠豆怎麼會發芽呢?”英國商人啞口無言,只能按規定接受罰款。英國商人想:中國的瓷器運出去的時候,多有破碎,到時候以牙還 牙,一定能把這筆錢撈回來的。

等中國的船舶到英國港口的時候,英國商人都湧了過來,想把在中國港口的損失撈回來。可是,這些洋商失望了,瓷器保存得十分完好,沒有一件破碎的。原來林則徐讓人在瓷器中塞滿綠豆,而且灑上清水,這樣綠豆一發芽,就可以將瓷器中的空隙全部填滿。如此一來,任憑多大的風浪,瓷器也安然無恙了,而且這些發芽的綠豆也可以做為飼料出售,一舉兩得。英國商人的如意算盤落空了。

愛國的故事 篇六

你可知道,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魯迅先生,為了拯救中華民族,曾有一段三改志願的故事嗎?他最初的志願是當個好海軍,把外國侵略者從海上趕出去。為此,他考進了南京水師學堂。

一改志願學礦務。他認為要使中國富強起來,最要緊的任務應先發展礦業、工業。於是,他轉入南京礦務學堂學習。

二改志願學醫學。他認為面對中國的現實,首要任務是把中國人改良成強種人。於是,他去日本仙台醫學專科學校學醫。

三改志願學文藝。他認為我們的第一要着,是改變國民的愚昧精神,而善於改變精神的是文藝。於是他提倡文藝運動。

從此以後,魯迅先生寫出了大量的小説、散文、雜文,以此來揭露敵人的反動腐敗,歌頌先進的事物,為解救中華民族而吶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