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宋史楊業傳》原文和翻譯【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67W

《宋史楊業傳》原文和翻譯【精品多篇】

宋史楊時傳原文及翻譯 篇一

宋史楊時傳原文及翻譯

宋史

原文:

楊時字中立,南劍①將樂人。幼穎異,能屬文。稍長,潛心經史。熙寧九年,中進士第。河南程顥與弟頤講孔、孟絕學於熙、豐之際,河、洛之士翕然師之。時調官不赴,以師禮見顥於潁昌,相得甚歡。其歸也,顥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四年而顥死,時聞之,設位哭寢門,而□書赴告同學者。至是,又見程頤於洛,時蓋年四十矣。一日見頤,頤偶瞑坐,時侍立不去,頤既覺,則門外雪深一尺矣。關西張載嘗著《西銘》,二程深推服之,時疑其近於兼愛,與其師頤辨論往復,始豁然無疑。

杜門不仕者十年,久之,歷知瀏陽、餘杭、蕭山三縣,皆有惠政,民思之不忘。張舜民在諫垣,薦之,得荊州教授。時安於州縣,未嘗求聞達,而德望日重,四方之士不遠千里從之遊,號曰龜山先生。會有使高麗者,國主問龜山安在,使回以聞。召為祕書郎,遷著作郎。

李綱之罷,太學生伏闕②上書,乞留綱,軍民集□數十萬,朝廷欲防禁之。吳敏乞用

時以靖太學,時得召對,言:“諸生伏闕紛紛忠於朝廷非有他意但擇老成有行誼者為之長則將自定。”欽宗曰:“無逾於卿。”遂以時兼國子祭酒。

高宗即位,除工部侍郎。陛對言:“自古聖賢之君,未有不以典學為務。”除兼侍讀。連章丐外,以龍圖閣直學士提舉杭州洞霄宮。已而告老,致仕,優遊林泉,以著書講學為事。卒年八十三,諡文靖。

時在東郡,□交皆天下士,先達陳瓘、鄒浩皆以師禮事時。暨渡江,東南學者推時為程氏正宗。晚居諫省,僅九十日,凡所論列皆切於世道。凡紹興初崇尚元祐學術,而朱熹、張栻之學得程氏之正,其源委脈絡皆出於時。

(選自《宋史·列傳第一百八十七》,有刪改)

【注】①南劍:今屬福建省。②伏闕:拜伏於宮闕下,多指直接向皇帝上書奏事。

翻譯:

楊時,字中立,南劍州將樂縣人。幼年時特別聰明,能做文章,稍長大以後,潛心於經典史書。熙寧九年(1076),考中進士。河南人程顥與弟弟程頤講授孔子、孟子絕學於熙寧、元豐之際,河、洛一帶的讀書人都集結那裏拜他們為師。楊時被選調官職卻不赴任,以學生拜見老師的禮儀在潁昌謁見程顥,師生相處很是快樂。到他回家的時候,程顥目送他時説:“我的道學思想現在向南傳播了。”四年以後程顥去世,楊時知道這件事後,就在寢門設靈位哭祭,並又用書信轉告他的同學們。到這時,又到洛陽拜見程頤,楊時大概已有四十歲了。有一天去見程頤,程頤偶然閉目休息而坐,楊時侍立門外一直沒有離開,程頤醒來後,就發現門外下雪已深至一尺了。關西張載曾經寫作《西銘》,二程很推崇(稱譽)它,楊時懷疑它近於(墨家的)兼愛之論,與他的老師程頤多次辯論,才豁然開朗沒有疑問。

楊時閉門讀書不去做官有十年,很久以後,才歷任瀏陽、餘杭、蕭山三縣知縣,都有好的政績,民眾思念他始終不忘。張舜民在諫司,推薦他做了荊州教授職。楊時安心在州縣任職,從沒有想到尋求聞達顯貴,而他的品德越來越好,聲望越來越高,四方各地的士大夫們不遠千里都來跟着他學習,稱他“龜山先生”。正逢有使節出使高麗,高麗國主詢問龜山先生在哪裏,使者回來後把這個情況(高麗國主詢問楊時情況的事)向皇上稟報。楊時因此被召任為祕書郎,遷任著作郎。

李綱被罷免之後,太學生跪伏於宮廷前上書,請求留任李綱,集合在一起的軍民有幾十萬,朝廷想禁止他們集中。吳敏請求任命用楊時來平息太學生的集結事件,楊時得以被召到朝廷談論對策,他説:“各位太學生紛紛俯伏在宮闕之前,這是忠於朝廷,並沒有其他的用意,只要選擇老成持重而有品行、道義的人擔任主帥,那麼這件事就會自然平息。”欽宗皇帝説:“大臣中沒有誰比你説的更有道理。”於是任命楊時兼任國子祭酒。

高宗即位,楊時擔任工部侍郎。他與陛下論對時説道:“自古聖賢的君王,沒有不以致力於聖賢之學為首要任務的`。”授命兼任侍讀。楊時連續上章請求外任,以龍圖閣直學士職提舉杭州洞霄宮。不久告老,以本官辭職家居,優遊于山林名勝之地,把著書講學當作自己的主要事務。去世時八十三歲,諡號“文靖”。

楊時在東郡,交往的人都是天下的名士,先賢顯達之士陳瓘、鄒浩都以老師的禮儀事奉楊時。宋室南渡長江以後,東南的學者都推舉楊時為程氏的學問正統傳人。晚年居任諫省,才九十天,他所論説列舉的都切中時弊世道。並且南宋紹興初年崇尚元祐時期的學術,而朱熹、張栻的學問之所以能夠得到程氏的正統之傳,它的源委脈絡相承都是出於楊時。

《宋史·沈括傳》原文及翻譯 篇二

《宋史·沈括傳》原文及翻譯

原文

括字存中,以父任為沭陽主簿。縣依沐水,乃職方氏所書“浸曰沂、沭”者,故跡漫為污澤,括新其二坊,疏水為百渠九堰,以播節原委,得上田七千頃。

擢進士第,編校昭文書籍,為館閣校勘,刪定三司條例。故事,三歲郊丘之制,有司按籍而行,藏其副,吏沿以幹利。壇下張幔,距城數裏為園囿,植採木、刻鳥獸綿絡其間。將事之夕,法駕臨觀,御端門、陳仗衞以閲嚴警,遊幸登賞,類非齋祠所宜。乘輿一器,而百工侍役者六七十輩。括考禮沿革,為書曰《南郊式》。即詔令點檢事務,執新式從事,所省萬計,神宗稱善。

遷太子中允、檢正中書刑房、提舉司天監,日官皆市井庸販,法象圖器,大抵漫不知。括始置渾儀、景表、五壺浮漏,招衞樸造新曆,募天下上太史佔書,雜用士人,分方技科為五,後皆施用。加史館檢討。

淮南飢,遣括察訪,發常平錢粟,疏溝瀆,治廢田,以救水患。遷集賢校理,察訪兩浙農田水利,遷太常丞、同修起居注。時大籍民車,人未諭縣官意,相扌延為憂;又市易司患蜀鹽之不禁,欲盡實私井而輦解池鹽給之。言者論二事如織,皆不省,括侍帝側,帝顧曰:“卿知籍車乎?”曰:“知之。”帝曰:“何如?”對曰:“敢問欲何用?”帝曰:“北邊以馬取勝,非車不足以當之。”括曰:“車戰之利,見於歷世。然古人所謂兵車者,輕車也,五御折旋,利於捷速。今之民間輜車重大,日不能三十里,故世謂之太平車,但可施於無事之日爾。”帝喜曰:“人言無及此者,朕當思之。”遂問蜀鹽事,對曰:“一切實私井而運解鹽,使一出於官售,誠善。然患萬、戎、瀘間夷界小井尤多,不可猝絕也,勢須列候加警,臣恐得不足償費。”帝頷之。明日,二事俱寢。擢知制誥,兼通進、銀台司,自中允至是才三月。

為河北西路察訪使。先是,銀冶,轉運司置官收其利,括言:“近寶則國貧,其勢必然;人眾則囊橐奸偽何以檢頤?朝廷歲遺契丹銀數千萬,以其非北方所有,故重而利之。昔日銀城縣、銀坊城皆沒於彼,使其知鑿山之利,則中國之幣益輕,何賴歲餉,鄰釁將自茲始矣。”

時賦近畿户出馬備邊,民以為病,括言:“北地多馬而人習騎戰,猶中國之工強弩也。今舍我之長技,強所不能,何以取勝。”又邊人習兵,唯以挽強定最,而未必能貫革,謂宜以射遠入堅為法。如是者三十一事,詔皆可之。

遼蕭禧來理河東黃嵬地,留館不肯辭,曰:“必得請而後反。”帝遣括往聘。括詣樞密院閲故牘,得頃歲所議疆地書,指古長城為境,今所爭蓋三十里遠,表論之。帝以休日開天章閣召對,喜曰:“大臣殊不究本末,幾誤國事。”命以畫圖示禧,禧議始屈。賜括白金千兩使行。至契丹庭,契丹相楊益戒來就議,括得地訟之籍數十,預使吏士誦之,益戒有所問,則顧吏舉以答。他日復問,亦如之。益戒無以應,謾曰:“數裏之地不忍,而輕絕好乎?”括曰:“師直為壯,曲為老。今北朝棄先君之大信,以威用其民,非我朝之不利也。”凡六會,契丹知不可奪,遂舍黃嵬而以天池請。括乃還,在道圖其山川險易迂直,風俗之純龐,人情之向背,為《使契丹圖抄》上之。拜翰林學士、權三司使。

嘗白事丞相府,吳充問曰:“自免役令下,民之詆訾者今未衰也,是果於民何如?”括曰:“以為不便者,特士大夫與邑居之人習於復除者爾,無足恤也。獨微户本無力役,而亦使出錢,則為可念。若悉弛之,使一無所預,則善矣。”充然其説,錶行之。

蔡確論括首鼠乖刺,陰害司農法,以集賢院學士知宣州,明年,復龍圖閣待制、知審官院,又出知青州,未行,改延州。至鎮,悉以別賜錢為酒,命廛市良家子馳射角勝,有軼羣之能者,自起酌酒以勞之,邊人歡激,執弓傅矢,唯恐不得進。越歲,得徹札超乘者千餘,皆補中軍義從,威聲雄他府。以副總管種諤西討援銀、宥功,加龍圖閣學士。朝廷出宿衞之師來戍,賞賚至再而不及鎮兵。括以為衞兵雖重,而無歲不戰者,鎮兵也。今不均若是,且召亂。乃藏敕書,而矯制賜緡錢數萬,以驛聞。詔報之曰:“此右府頒行之失,非卿察事機,必擾軍政。”自是,事不暇請者,皆得專之。蕃漢將士自皇城使以降,許承製補授。

諤師次五原,值大雪,糧餉不繼,殿直劉歸仁率眾南奔,士卒二萬人皆潰入塞,居民怖駭。括出東郊餞河東歸師,得奔者數千,問曰:“副都總管遣汝歸取糧,主者為何人?”曰:“在後。”即諭令各歸屯。及暮,至者八百,未旬日,潰卒盡還。括出按兵,歸仁至,括曰:“汝歸取糧,何以不持軍符?”歸仁不能對,斬以狗。經數日,帝使內侍劉惟簡來詰叛者,具以對。

大將景思誼、曲珍拔夏人磨崖葭蘆浮圖城,括議築石堡以臨西夏,而給事中徐禧來,禧欲先城永樂。詔禧護諸將往築,令括移府並塞,以濟軍用。已而禧敗沒,括以夏人襲綏德,先往救之。不能援永樂,坐謫均州團練副使。元?初,徙秀州,繼以光祿少卿分司,居潤八年卒,年六十五。

括博學善文,於天文、方誌、律歷、音樂、醫藥、卜算,無所不通,皆有所論著。又紀平日與賓客言者為《筆談》,多載朝廷故實、耆舊出處,傳於世。

翻譯

沈括,字存中,錢塘人,因為父蔭得官為沭陽主簿。沭陽縣靠着沭水,是職方氏所寫的“水澤叫沂水、沭水”的地方。早先的河道漫衍為停滯不流的污澤,沈括重新修築二堤,疏浚水流為一百條水渠九個水壩,用來分導和節制沭水的主流和支流,得到上等好田七千頃。

考中進士後,沈括被派去編集校對昭文館的書籍,擔任館閣校勘,刪定三司條例。按照慣例,皇帝每三年一次往圜丘祭祀天地的禮儀,是由有關機構按照典籍記載安排進行,他們把副本收藏起來,吏員往往藉着舉行祭祀儀式而謀取私利。祭壇下張設帳幕,在距離皇城數裏的地方修建園林,豎立起五彩的木頭,把雕刻好的飛鳥走獸綿延不斷地放置在林木之間。將要舉行祭祀的前夕,皇帝親自前來觀賞,登上端門,陳列儀仗衞隊以檢閲他們的威嚴警戒,遊覽賞玩,這些都不是齋戒祭祀時所應有的現象、皇帝使用的一個器物,就需要六七十名工匠製作。沈括考察了南郊大禮的歷史沿革,撰寫了一本書叫《南郊式》,於是皇帝降詔命令他掌管郊祀的事務,按照新禮儀辦事,所節省的費用數以萬計,神宗十分滿意。

升任太子中允、檢正中書刑房、提舉司天監,當時的日官都是庸庸碌碌的人,對於天文現象、天體圖象及天文儀器,幾乎全然不知。沈括開始設置渾儀、景表、五壺浮漏,召請衞樸修造新的歷法,向全國各地徵集太史用的觀測天象的書籍,在司天監裏參雜使用讀書人,把方技科分為五項,這些辦法後來都被採用施行。加官為史館檢討。

淮南發生饑荒,朝廷派遣沈括前去巡察。他發放常平倉的錢和糧食,疏通河渠,修治荒廢的農田,以此來消除水災造成的破壞。升任集賢校理,巡察兩浙地區的農田水利情況,升任太常丞、同修起居注。當時朝廷大規模地登記民間車輛,人們不瞭解朝廷的用意,都引以為憂;市易司又擔憂四川禁止不了私販井鹽,打算把四川的私井全部填實封住而運解池的鹽去供應。上書議論這兩件事的奏疏多得像織機上的紗線,但神宗都不予理睬。沈括侍立在神宗身邊,神宗回頭看看他説:“你知道徵集車輛的事嗎?”沈括回答説“:我知道這件事。”神宗説“:這事怎麼樣?”沈括回答説“:請問徵集車輛打算做什麼用?”神宗説“:北方的遼軍用馬來取勝,沒有車是不足以抵擋他們的。”沈括説:“車戰的好處,在歷代都可以看到。但是古人所説的兵車是輕車,五匹馬拉車折衝旋轉,有利於快速行軍。如今民間的載重車笨重龐大,每天走不了三十里路,因此人們把它叫作太平車,只能夠在太平的日子用用罷了。”神宗高興地説:“別人都沒有説到這些話,我要好好考慮。”於是又問他川鹽的事,沈括回答説:“把所有的私井都填塞封掉而運去解池的鹽,使鹽全部都由官府發售,固然好。但是忠州、萬州、戎州、瀘州一帶少數民族地區的小鹽井很多,不可能一下子禁絕,勢必要在這個地區加強警戒,這樣的話我怕所得不足以償所費。”神宗點頭同意。第二天,這二件事都停止實施了。提升為知制誥,兼管通進、銀台司,沈括從任太子中允到知制誥才三個月的時間

任河北西路察訪使。以前的慣例,凡有銀冶之處,轉運使就設置官員收取銀冶的息錢。沈括説“:靠近寶藏就會使國家貧窮,這是必然的事;靠近寶藏的人多了,那麼窩藏的奸偽之徒怎樣檢查出來呢?朝廷每年送給契丹數十萬兩銀子,因為它不是北方所有的東西,所以他們看重它而認為獲得它是有利的。過去的銀城縣、銀坊城都已被他們侵佔,假如使他們知道開鑿礦山的好處,那麼中國的歲幣更加要被他們看輕了,還有什麼東西可以每年送給他們,邊境爭端將要從這裏開始了。”

當時朝廷要京城附近地區的百姓每户出馬充作賦税以保衞邊境,百姓把這當作災難。沈括説“:北方地區馬多而且人們熟悉騎馬作戰,好比是中國擅長強弩。如今捨棄我們擅長的技藝,勉強去做不擅長的事,怎麼能夠取得勝利。”另外邊境地區的人練習打仗,只以拉開弓的強度來確定高下,但未必能射穿皮革,沈括説應該以射出遠近的距離和射入硬物的程度作為考核的'標準。沈括提出類似的意見三十一件,皇帝降詔都同意實行。

遼國的蕭禧來處理河東黃嵬一帶地界分劃的問題,留在館舍不肯辭去,説:“我一定要達到目的才能返回。”神宗派遣沈括出使遼國。沈括到樞密院查閲以前的檔案文件,查找到當年商定邊境的文件,文件指定以古代的長城作為邊界,而現在所爭的地方與長城相距三十里遠,於是上表闡明瞭這件事。神宗在休假日打開天章閣召見沈括答對,高興地説“:大臣們根本不去探究事情的原委,差一點誤了國家大事。”神宗命令把地圖拿給蕭禧看,蕭禧這才感到理屈。神宗賜給沈括白金一千兩,讓他出使遼國。他到了契丹宮廷,契丹宰相楊益戒來同他面議。沈括找到爭論地界的各種書信檔案數十件,預先讓幕僚和吏員背熟它,楊益戒有問題提出,沈括就回頭讓吏員列舉所得檔案回答。另一天再問,還是同樣回答。楊益戒無言可對,傲慢地説:“幾裏土地都不忍心,難道忍心輕率地斷絕友好關係嗎?”沈括回答説“:軍隊以正義為強大,以理屈為衰弱。現在你們北朝拋棄你們以前皇帝的重大信誓,用暴力役使人民,這對我們南朝沒有什麼不利。”總共會談了六次,契丹知道沈括不會屈服,於是丟開黃嵬不談而只要求將天池地區劃歸他們。於是沈括起程回國,他在路上畫下沿途山川的險峻平緩迂迴順直,風俗的純樸和複雜,人情的向背,撰修成《使契丹圖抄》一書獻給朝廷。朝廷任命他為翰林學士、權三司使。

沈括曾經到丞相府彙報事情,吳充問他説“:自從免役令頒佈以後,百姓對它的詆譭攻擊至今沒有減少。免役法究竟對百姓怎麼樣?”沈括説“:認為不方便的,只是士大夫和城市中習慣於免除服役的人,這不必顧慮。只是有些貧窮寒微人家本來規定不服力役的,現在也要他們出錢,那是應該考慮的。如果對這些人全部放寬,完全不收他們的錢,就好了。”吳充認為他説得對,上表朝廷施行了這項建議。

蔡確抨擊沈括對免役法的言行前後反覆不同,暗中妨害司農法,沈括以集賢院學士出任宣州知州。第二年,復職龍圖閣待制、知審官院,又被派遣出任青州知州,還沒有去上任,改任延州知州。到了延州,沈括以朝廷額外賜給的錢買來酒,命令街市百姓中清白人家的子弟比賽騎馬射箭以分高下。有超羣出眾才能的人,沈括親自起身酌酒慰勞他,邊境上的百姓歡悦激動,拿着弓箭,唯恐不能參加比賽。過了一年,沈括挑選到能射穿箭靶、飛身上車的人一千多名,都補充到中軍做志願兵,因此延州軍隊的聲威超過了其他州府。由於副總管種諤討伐西夏攻下銀州、宥州有功,沈括加官為龍圖閣學士。朝廷派出守衞京城的禁軍到邊境駐防,兩次賞賜他們也沒有賞賜地方軍隊。沈括認為京城的衞兵雖然重要,但是沒有一年不戰鬥的軍隊則是地方守軍。如果像現在這樣賞賜不均,會引起變亂。於是藏起敕書,假託朝廷命令賜給地方軍隊錢幾萬緡,並通過驛站上報朝廷。神宗降詔答覆他説“:這是樞密院頒佈賞賜時的失誤。如果不是你看到事情的要害,必然會擾亂軍政。”從此以後,事情來不及請示報告的,沈括都可以自己作主處理。少數民族和漢族將士從皇城使以下的官職,允許沈括以朝廷的名義補授。

種諤軍隊來到五原,正遇下大雪,糧餉沒有及時運到,殿直劉歸仁率領部下向南奔逃,士兵三萬多人都潰散入塞,當地居民十分恐慌。沈括出城在東郊用酒食接待回來的河東軍隊,得到逃回來的士兵幾千人,問他們説:“副都總管派你們回來取糧食,為首的人是誰呢?”士兵回答説“:在後面。”沈括便命令他們各回兵營去。到了晚上,又到了八百人,不到十天,潰散的士兵全部回來了。沈括出去巡察部隊,劉歸仁來見,沈括説“:你回來取糧食,為什麼不拿軍符?”劉歸仁無言以對,沈括將他斬首示眾。過了幾天,神宗派內侍劉惟簡來查問叛亂的人,沈括把處理的情況報告了朝廷。

大將景思誼、曲珍攻克西夏的磨崖、葭蘆、浮圖城,沈括建議修築石堡城來對付西夏,但是給事中徐禧來到,他要先修建永樂城。皇帝降詔要徐禧總領將領們前去築城,命令沈括把他的帥府移到邊界,以便接濟軍用物資和救援。不久徐禧失敗戰死,沈括因為西夏軍隊襲擊綏德,而先去援救綏德,不能去援救永樂城,因而被貶為筠州團練副使。元初年,改任秀州團練副使,接着任光祿少卿分司,在潤州居住八年後去世,終年六十五歲。

沈括學識廣博,善於寫文章,對於天文、方誌、律歷、音樂、醫藥、卜算,沒有不通曉的,都有著作論述。他又把平時當賓客談論的事記錄下來編成《筆談》一書,大多記載朝廷中的典故事實,故舊老臣的進退,流傳於世。

《宋史楊察傳》的文言文原文及翻譯 篇三

《宋史楊察傳》的文言文原文及翻譯

楊察,字隱甫。其先晉人,從唐僖宗入蜀,家於成都。舉進士甲科,除將作監丞,出知潁、壽二州,歷江南東路轉運使。屬吏以察年少,易之。及行部,數擿奸隱,眾始畏伏。察在部,專以舉官為急務。人或議之,察曰:“此按察職也,苟掎拾羨餘,則俗吏之能,何必我哉!”召為右正言,權判禮部貢院。時上封者請罷有司糊名考士,及變文格,使為放軼以襲唐體。察以謂:“防禁一潰,則奔競復起。且文無今昔,惟以體要為宗,若肆其澶漫,亦非唐氏科選之法。”前議遂寢。

晏殊執政,以妻父嫌,換龍圖閣待制。母憂去職,服除,拜翰林學士、權知開封府。論事無所避。會詔舉御史,建言:“台屬供奉殿中,巡糾不法,必得通古今治亂良直之臣。今舉格太密,公坐細故,皆置不取,恐英偉之士,或有所遺。”御史何郯以論事不得實,中書問狀。察又言:“御史,故事許風聞;縱所言不當,自系朝廷採擇。今以疑似之間,遽被詰問,臣恐台諫官畏罪緘默,非所以廣言路也。”又數以言事忤宰相陳執中。

未幾,三司户部判官楊儀以請求貶官,察坐前在府失出笞罪,雖去官,猶罷知信州。徙揚州,再遷禮部侍郎,復權知開封府,復為翰林學士,權三司使。內侍楊永德毀察於帝,三司有獄,辭連衞士,察由是乞罷三司。逾年,復以本官充三司使。餌鍾乳過劑,病癰卒。察美風儀。幼孤,七歲始能言,母頗知書,嘗自教之。敏於屬文,其為制誥,初若不用意;及稿成,皆雅緻有體,當世稱之。遇事明決,勤於吏職,雖多益喜不厭。癰方作,猶入對,商畫財利,歸而大頓,人以為用神太竭雲。

(選自《宋史·楊察傳》列傳第五十四)

譯文:

楊察,表字隱甫。他的祖先本是晉地的人,跟隨唐僖宗入蜀,便居住在成都。考中進士甲科,拜官將作監丞,出任潁州、壽州二州的知州,歷任江南東路轉運使。屬下官員因為楊察年輕,就輕視他。等到他巡行所管轄的區域,多次揭發出隱蔽潛伏的壞人壞事,眾人方才敬服。楊察在官署,專門把檢舉官員作為當務之急。人們中有的議論他,楊察説:“這是轉運使督查地方官員的職責,如果指摘那些微末小事,那是普通官吏都能做得到的,何必用我去做呢!”徵召入朝拜為右正言,暫時兼任禮部貢院官職。當時上封奏事的。人請求罷除有司糊名考士的方法,以及改變文章的風格,使考試的文章豪放不羈來因襲唐代的風格。楊察認為:“防禁一旦突破,那麼請託之風又會興起。況且文章無論今昔,只以其綱要作為根本,如果任由其放縱,也不是唐代科舉選士之法。”先前的議論於是擱置下來。

晏殊執掌朝政,因為要回避岳父,調為龍圖閣待制。母親去世而離職,服喪期滿,授官翰林學士,並暫時代理開封府知府。議論國事無所避諱。適逢下詔推薦御史,楊察提議:“御史台的官員供奉殿中,巡查檢舉不法官員,一定是通古今治亂的正直之臣才行。現在推薦的標準太細,因公務犯錯誤和發生一些不值得計較的小事,都棄置不加選用,恐怕才能卓越的人,或許要有所遺漏。”御史何郯因為所揭發的事情沒得到落實,中書省詢問情況。楊察又説:“御史這一官職,先例允許根據傳聞向上檢舉;即使所説的不恰當,自然由朝廷採納選擇。現在因在是與不是之間,就被責問,臣擔心御史台的諫官會害怕獲罪而沉默不語,這不是用來廣開言路的做法。”又因為多次議論政事而觸犯了宰相陳執中。

不久,三司户部判官楊儀因為走門路而被貶官,楊察也犯有先前在府中把重刑判為笞刑的過錯,雖然革去官職,還是遣放到信州任知州。後來又調任到揚州,兩次升遷任禮部侍郎,又暫時掌管開封府,後又任職翰林學士,兼管三司使。內侍楊永德在皇上面前詆譭楊察,主理刑獄的三司(御史大夫、中書、門下)有訴訟案件,訟辭中牽連到衞士,楊察因此請求辭去三司職務。過了一年,又以本官擔任三司使。吃鍾乳(中藥名)超過了劑量,得毒瘡病而死。

楊察有漂亮的風度儀表。從小死去父親,七歲才能夠説話,他的母親有一些文化,曾經自己教他。寫文章很敏捷,他寫的制誥,開始好像沒有下心思;等到稿子寫成,文字都典雅得體,被當世人稱道。遇到事情明達有決斷,處理政事勤奮,即使事情很多也高興地處理而不厭煩。毒瘡剛發作時,還入朝應對,商量財物貨利的事,回家後就十分疲憊,人們認為是他過於勞神的緣故。

宋史·袁樞傳原文及翻譯 篇四

宋史·袁樞傳原文及翻譯

文言文是以古漢語為基礎經過加工的書面語。最早根據口語寫成的書面語中可能就已經有了加工。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書面語言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下面是宋史·袁樞傳原文及翻譯,請參考!

文言文《宋史·袁樞傳》原文及翻譯

袁樞,字機仲,建之建安人。幼力學,嘗以《修身為弓賦》試國子監,周必大、劉珙皆期以遠器。試禮部,詞賦第一人,教授興化軍。

為禮部試官。常喜誦司馬光《資治通鑑》,苦其浩博,乃區別其事而貫通之,號《通鑑紀事本末》。參知政事龔茂良得其書奏於上孝宗讀而嘉歎以賜東宮及分賜江上諸帥且令熟讀日治道盡在是矣

他日,上問袁樞何官,茂良以實對,上日:“可與寺監簿。”於是以大宗正簿召登對,即因史書以言日:“臣竊聞陛下嘗讀《通鑑》,屢有訓詞,見諸葛亮論兩漢所以興衰,有戒,垂法萬世。”遂歷陳往事,自漢武而下至唐文宗,偏聽奸佞,致於禍亂。上日:“朕不至與此曹圖事帷幄中。”樞謝日:“陛下之言及此,天下之福也。”

兼國史院編修官,分修國史傳。章悼家以其同裏,宛轉請文飾其傳,樞日:“吾為史官,書法不隱,寧負鄉人,不可負天下後世公議。”時相趙雄總史事,見之歎日:“無愧古良史。”

遷大理少卿。通州民高氏以產業事下大理,殿中侍御史冷世光納厚賂曲庇之,樞直其事以聞,人為危之。上怒,立罷世光,以朝臣劾御史,實自樞始。詔權工部侍郎。因論大理獄案請外,有予郡之命,既而貶兩秩,寢前旨。光宗受禪,敍復元官。

擢右文殿修撰、知江陵府。江陵瀕大江,歲壞為巨浸,民無所託。楚故城楚觀在焉,為室廬,徙民居之,以備不虞。種木數萬,以為捍蔽,民德之。開禧元年,卒,年七十五。

創作《易傳解義》及《辯異》《童子問》等書藏於家。

(選自《宋史·袁樞傳》,有刪改)

譯文:

袁樞,字機仲,建寧府建安縣人。少年時努力學習,曾經用《修身為弓賦》在國子監應試,周必大、劉珙都用遠大前程期許他。參加禮部考試,考詞賦第一名,擔任興化軍教授。

擔任禮部試官。喜愛誦讀司馬光的《資治通鑑》,苦惱它盛大廣博,於是辨別它裏面的事件而貫穿在一起,稱為《通鑑紀事本末》。參知政事龔茂良得到他的`書,獻給皇帝,孝宗讀了嘉獎贊歎,拿來賜給太子以及沿江各 將帥,而且命令他們熟讀,説:“治國的方法都在這裏。”

後來有一天,皇帝問袁樞現任什麼官,龔茂良按實回答,皇帝説:“可以任他為寺監簿。”於是憑着大宗正簿的身份上朝對答皇帝的詢問,就根據史書進言説:“我私下聽説陛下曾讀《通鑑》,多次有教導的話,看到諸葛亮 談論兩漢興衰的原因,有告誡,流傳示範萬世。”於是依次陳述古代的事,從漢武帝以後到唐文宗,偏聽邪惡人的 話,造成禍亂。皇帝説:“我不至於和這些人在朝廷策劃國事。”袁樞道歉説:“陛下的話説到這裏,是天下人的福氣。”

兼任國史院編修官,分工負責國史傳記。章悖因為是袁樞的同鄉,委婉地請求袁樞用文辭修飾他的傳記, 袁樞説:“我是史官,記載史事的原則是不隱瞞,寧願對不起老鄉,不可以對不起天下後世的公正的評論。”當時 宰相趙雄總管修史的事,見到這事感歎説:“不愧於古代的優秀史官。”

升任大理少卿。通州百姓高氏因為產業的事被關進大理獄,殿中侍御史冷世光接受鉅額賄賂偏斜包庇高 氏,袁樞原原本本地把事情報告皇帝,大家替袁樞擔心。皇帝生氣,立即罷免了冷世光,以朝廷官員的身份彈劾御史,實際上是從袁樞開始的。朝廷下詔讓袁樞代理工部侍郎。由於議論大理寺案件請求調外地就職,有給他郡守的任命,接着貶官兩級,停止以前的任命。光宗繼位,恢復原來的官職。

提拔為右文殿修撰、江陵府知府。江陵靠近長江,每年被沖垮成一片汪洋,百姓無處安身。楚國的舊城楚觀還在,建草房,遷移百姓居住在那裏,以防備意外之事。種樹木幾萬株,作為屏障,百姓感激他。開禧元年,去世,享年七十五歲。

創作《易傳解義》和《辯異》《童子問》等書藏在家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