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幹部培訓考察報告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98W

幹部培訓考察報告多篇

【第1篇】2022年領導幹部赴北歐國家培訓考察報告

2003年領導幹部赴北歐國家培訓考察報告

由自治區黨委組織部和自治區科技興新辦公室組織的2003年領導幹部赴北歐國家培訓考察團,由自治區科技興新先進縣市區黨政領導及自治區有關部門領導組成,其中包括昌吉市、阜康市、奇台縣、庫爾勒市、嶽普湖縣、和田市、策勒縣和克拉瑪依市克拉瑪依區及自治區科技廳、自治區黨委基層辦、自治區發展計劃委員會、自治區外辦,伊犁州黨委組織部、科技局、供銷社等單位領導,共17人。在自治區科技 廳廳長顧家馬俞同志帶領下,全團成員9月9日如期出境,9月30日安全入境,歷時21天。在境外期間,培訓考察團嚴格按照原定的學習考察內容和行程開展活動,接受了瑞典農業協會、瑞典農業理事會組織的培訓,考察了瑞典等國家的農場、養殖場、釀酒基地和中小企業,瞭解了當地的科技、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情況。在整個培訓考察過程中,大家珍惜機遇,遵守紀 律,互相幫助,認真學習,聯繫國情、區情、縣情和分管工作,撰寫各自的學習考察報告, 對進一步做好科技興新(縣市區)工作進行了深入思考,圓滿完成了培訓任務,現總結如下 :

一、北歐國家的農業特點

北歐各國農業在整個國民經濟所佔的比例不高,農民佔總人口的3—5%,但農業相當發達,有些方面在世界處於領先水平。

(一)北歐國家有着濃厚的生態觀念,把保護環境作為可持續發展最重要的資源 ,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最為鮮明,畜牧業比重大。北歐國家除了豐富的海洋資源外,森林覆蓋率很高。如瑞典的森林面積佔到國土面積的76%,芬蘭的森林面積佔到國土面積的64%,挪威的森林面積佔到國土面積的27%。北歐國家的農業結構中,畜牧業佔大頭。如瑞典農業產值中,畜牧業佔到80%;芬蘭的農業產值中,畜牧業佔到75%;挪威的農業產值中,畜牧業佔到96%。各國 養殖以牛、豬、雞為主,在有些國家羊、鹿等養殖只作為景觀產業。種植業相當一部分是為 養殖業提供飼草飼料。

(二)嚴格按計劃生產,牲畜數量和畜產品產量基本穩定。北歐國家的農業產量,包括牲畜種類、大畜頭數,原來都是按配額生產,加入歐盟後,主要通過談判確定每個國家的最佳經濟產量,然後按照統一計劃來生產;牲畜的生活條件,歐盟也有嚴格的標準;大畜都有統一的檔案,有關部門隨時進行檢查。各個國家的畜產品數量較長時間內基本保持在一個水平上,沒有大起大落、買難賣難的現象。相對集中地方的農畜產品,都由固定的供銷渠道(類似 我國的供銷社)收購,農場之間主要是在質量上競爭。政府區分不同區域,按牲畜頭數、林 地和種植面積給農民直接補貼。如果農場主不按計劃生產,就得不到補貼,甚至要罰款。如果農場主得不到政府補貼,有的就只能保本或微利經營。補貼主要通過項目來進行。領取補貼的方法也很簡單,只要農場主加入國家的一個項目,到年底,填一張項目實施表,經核實 後就可領到補貼。

(三)法規科學化,為提高畜產品質量、保護環境提供了保證。在這方面,瑞典的做法最獨特,有的已被歐盟採納。例如,他們制定了《動物福利法》或稱動物保護法。其核心就是善待動物,不讓動物受到不必要的傷害。規定飼養動物場所要通風,温度、濕度要經常測量,符合標準;不能打動物,不能讓動物疲勞。牛在夏季必須在舍外活動三個月,肉牛在舍外活動時間應更長;豬在下崽前必須單獨安排場所;雞不能關在很小的籠子裏餵養,要可以自由行走。動物移動時,要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進行,儘可能與同批生活的一起運輸,不讓感到孤獨,運輸途中,儘可能少見到人。雌性動物在生產期的前後三個星期才能運輸。動物得病時,必須由合法的獸醫及時醫治,不能及時醫治的必須及時宰殺。牛角,雞、鴨尖嘴不能鋸掉;不能給動物喂生長激素、抗生素;宰殺時,不能讓動物感到流血而死。為了保證法律的實施,各級政府培訓並配備了執法檢查員,對執行情況進行檢查。如果農場主不配合檢查, 警察配合執法。如果檢查發現動物受到虐待,要判農場主罰金或入獄。如果屢犯,政府可判取消其接觸動物的權利,剝奪其養殖動物的資格。瑞典的動物疾病防治也有一套完備的監督 服務體系。每種牲畜都有健康標準。發現口蹄疫,要全部燒屍深埋處理,由政府賠償。大畜都有編號,作為身份證,由農業理事會統一管理,能很快查到源頭。農場主買賣牲畜都要報告。禽類不編號,但以農場主為單位登記在案。飼料配方有嚴格的標準,由理事會對加工廠進行檢查。他們還要求每個農場有獨立的空間處理動物糞便,貯存時間要在8—10個月內。貯存室要封蓋嚴密,從下往上加添,不能從上往上到。冬季不能把廄肥撒在地裏,其它季節撒廄肥必須在一天內完成。農作物生長期內施液體廄肥,採取注射輸入法,不能用拋灑或挖溝埋的辦法進行。所有這些,都是為了不使環境受到污染。

(四)獨特的農業管理體系。儘管農業人口少,農業產值比重低,但北歐各國都有健全的農業管理部門和監督服務體系。瑞典最為獨特。政府制定農業方面的法規,作出重大決策,首先向農業理事會諮詢,法律頒佈或作出重大決策後,由理事會具體監督實施。理事會內設有市場部、發展部、生產部、獸醫部、預測控制部等9個部門。僅農業理事會就有900多人,分佈在全國21個縣、270個市政府。這種體制已經存在400多年,世界上獨一無二。用瑞典農業理事會哥德胡利女士的話講,這種體制最大的好處是直接為農民服務,貼近農民。瑞典還有一個重要的農業民間組織,即農業協會,分國家、地區和基層組織三個層次。他們認為農業人口越少,越要聯合。農業協會理事會成員民主選舉產生,所有理事都是農民。理事會的主要職責是:瞭解消費需求,提供服務,幫助增加收入;對可持續發展進行諮詢;參加議會活動和歐盟談判,維護農民利益;協調政府與農户之間的關係,主要是工業用地的補償。農協經費主要來自會員,每個會員一年交120瑞典克朗,就可得到相應服務。95%的農户都認為值 得,現有36萬名會員。農協辦有刊物,農場主可根據自己的願望宣傳自己的產品。農協辦 有會議中心和幾個公司,為本國農民和國際提供服務。農協的費用1/3來自本國農民。

二、歐盟及北歐國家中小企業發展情況

歐盟、北歐各國都比較重視中小企業的發展。北歐國家過去失業率高達10%左右,通過發展中小企業,失業率明顯下降。歐盟的中小型企業政策主要有:第一,減輕負擔,放松管制,包括企業註冊、登記、審驗,還包括減少30%的年度統計報表;第二,鼓勵提供就業機會和創業,包括吸收新僱主,實行税收補貼,減少社會保障費和提供培訓等;第三,鼓勵創新開發、僱用高素質的員工和員工培訓來提高企業競爭力,成立了歐洲企業和創新中心網絡;第四,擴大中小型企業國有資本,設立二板市場,鼓勵風險貨幣進入市場;第五,為中小型企 業間的合作創造條件,成立了50多箇中介及技術研究開發中心,鼓勵研究成果的交流和促進 創新成果應用;第六,更加註重提供信息和諮詢服務,如歐盟信息中心,直接幫助並指導中 小企業找到合適的歐盟網絡和服務終端。在北歐的中小企業發展中,瑞典、芬蘭、丹麥各有特色。

瑞典規定,僱員少於250人的企業,統稱中小企業;僱員少於50人的企業為小企業(歐盟也 是這個標準)。瑞典的中小型企業51.6萬個,佔企業總數99%。40%的僱員在大企業工作,中小企業僱員佔59%,中小企業生產總值佔全國的57%。良好的經濟環境,統一的遊戲規則,是瑞典中小企業發展的根本。第一,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推進不同區域的合作,“增長協議” 是成功的範例。第二,優化中小企業經營環境,行政當局不對中小企業發展提出任何不合理的要求。政府在工業部門成立一個特別小組,協調簡化工作,小組成員來自各部門的國務祕書,共同研究制定減化小型企業的税賦等。第三,培育企業家。主要是對婦女、年輕人以及 有移民背景的,與教育結合在一起進行培養,幫助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自我創業觀。第四, 轉化政府作用,在行政干預與市場調劑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為中小企業服務的政府機構有 :工業、就業與交通部,簡稱工業部,商務發展部,ACMT集團(主要為20人以下的小企業服 務),創新中心,工業設計院,工業發展基金,全國貿易局,專利登記部門,貿易理事會。 為中小企業服務的非政府組織有:合作發展組織,總商會,私營企業聯合會,工業聯合會, 僱主同盟,外來企業服務中心,工作與代理中心。

芬蘭中小企業產值超一半,為60%的人提供就業機會,其中小企業的發展與瑞典相似,最突出的是為企業提供支持。第一,建立了整套融資政策。包括政府象徵性的投資,給每個新辦企業投資15個芬蘭幣,不用還;政府投資中小企業發展資金,不超過50%;政府擔保,代還一半利息。第二,商業天使投資。自己有錢而不想辦企業人的可以發貸款,不超過啟動資金的20%。第二,投資協會。由政府銀行、保險公司組成,可退出也可貸轉股。初創時提供資金,參與管理,提供服務。

丹麥特別重視中小企業的技術投資和技術創新。全國250人以上的企業只佔0.2%,75%的企業僱員不超過50人。中小型企業主要進行科技開發,以設計為主,搞各類研究中心,服務面很廣。

三、學習考察的主要收穫

這批學習考察團的成員大多數是第一次出國,而且所有成員是第一次到北歐。通過學習考察 ,大家普遍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識,思想上收穫很大。主要有:

第一,加深了對十六大精神的理解。出國學習考察前,團員們普遍參加了十六大精神,尤其是興起學習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的專題培訓。大家帶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理論和現實問題,帶着如何實踐“三個代表”的責任出國學習考察。通過北歐的所見所聞,對維護政治社會大局,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而努力奮鬥的認識不斷深化,信心進一步增強。都感到十六大提出的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堅持保護環境和保護資源的基本國策,大力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在實施西部大開發中,優先抓好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抓緊健全現代市場經濟的社會信用體系,樹立全民的誠信觀念;深化分配製度改革,加強政府對收入分配的調節職能,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充分體現初級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抓緊實施“走出去”的戰略,搞好商品和勞務出口等等,都是世界經濟發展的趨勢和基本規律。這些重大決策的實施,體現了我們的經濟發展正日益同國際接軌。我們在這些方面有了明顯進步,經濟發展就一定會更具活力,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就 一定能夠實現,與這些國家的差距就會越來越小。

第二,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必須強化政府的宏觀調控職能,加強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我們的社會制度、自然條件、經濟基礎與北歐國家不同,而且我國人口太多,尤其是農民的比重太大,基礎條件差,這是最大的國情。考慮一切問題都要從這一實際出發,必須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重中之重的任務。通過學習考察,很多同志感到,北歐國家發展農業的一些做法我們是可以借鑑的。首先,要處理好計劃與市場的關係,加強政府的宏觀調控職能。北歐乃至整個歐盟的農業,都有很強的計劃性,政府通過經濟手段和法律體系,牢牢地控制和引導着各個農户的生產類型和規模,同時,農户也有自主選擇項目的權利,在一定時期內農户的農產品數量和農户的收入保持相對穩定。通過學習考察,有的同志深有感觸地説,過去我們一講市場經濟,最時髦的話,就是“讓農民什麼能賺錢就種什麼,市場需要什麼就種什麼”,“不找市長找市場”,聽起來有道理,但對農民是不負責任的。還有用行政手段強迫農民種這種那,但收購時又不承擔經濟責任的做法是錯誤的。政府的任務就是為農民找市場,搞好市場與農户的銜接。要認真研究怎樣把計劃與市場很好地結合起來,現實要求就是辦好龍頭企業,實行產業化經營,形成公司加農户的共同利益體,維護農民的利益,這是政府的主要責任。第二,要加強對農業的支持與保護。我們國家對農業有支持,但由於經濟實力所限,不像北歐國家力度那麼大,同時很多支持沒有使農民得到真正實惠,多是流通環節獲利。要按照國際慣例,加大對農業的支持力度,加強對農業的保護。從政策制定到實際操作的各個環節,都要為農民着想,而不能從農民身上打主意。要認真搞好農村税費改革試點,真正把農民負擔降下來。要實行農產品收購與對農民的直接補貼掛鈎的政策,使農民真正得到實惠。第三,要按照城鄉經濟社會統籌發展的方針,加快小城鎮建設,發展中小型企業,把農村人口降下來,擴大農業經濟規模。

第三,大力實施科技興新戰略。通過學習考察,大家親眼看到一個科技發明、一項重大科技成果的運用,就可以振興一個行業,甚至一個國家。必須大力實施科技興新戰略,切實把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第一,要大力培育全體公民的科技精神,形成濃厚的科技意識,自覺地與落後的生產方式、經營觀念告別。第二,要加強各級領導幹部的現代科技知識培訓, 廣大基層幹部的實用技術培訓,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科學、用科學的帶頭人和示範者。第三, 在內引外聯,招商引資的各項經濟工作中,都要把科技含量放在首位,依靠科技求發展。第四,建議加強科技立法,促進科學技術的大普及。第五,要抓好科技人才隊伍的建設,進一步做好科技副職的選派工作,抓好科技特派員試點工作,發揮好各級專家顧問團作用,積極探索科學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有效途徑。

四、進一步搞好學習培訓的建議

領導幹部肩負着建一方文明、富一方百姓的重任。黨中央提出大規模培訓幹部,用五年時間把在職幹部輪訓一遍,這是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堅強保證的戰略舉措。學習國外經濟、科技管理的先進經驗,是提高領導幹部綜合素質和業務水平,以適應我國加入WTO後經濟發 展的重要培訓方法。要認真總結前幾期培訓的經驗,把出國培訓工作搞得更好。要精心確定 學習考察的內容,使之更多地瞭解國外經濟、科技、文化、法規情況。(蒲仕裕 董平)

【第2篇】赴美農業技術推廣管理幹部培訓考察報告

赴美農業技術推廣管理幹部培訓考察報告

為了學習、借鑑美國農業推廣方面的經驗,提高我國農業技術推廣管理幹部工作水平,促進高產、優質、高效農業的持續發展。經農業部和國家外專局批准,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組織派出以樑志傑同志為團長,江西、上海、貴州、湖北、山西、天津、湖南等省市和遼寧省大連市、錦州市、四川省雙流縣農業技術推廣總站(中心)有關負責同志參加的農業技術推廣管理幹部培訓考察團一共14人,於1995年11月4日至12月2日執行赴美國培訓考察任務。

培訓考察團由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M.S.U)農業及自然資源學院負責接待。密西根州立大學成立於1855年,是全美第一所根據贈地法成立的州立(公立)大學。學校位於密西根州首府──蘭辛市,規模宏大,景色秀麗,下設14個學院,共有4000多名教員,設有200多門專業學科。在校註冊學生4.1萬人。其中本科生3.2萬人,研究生9060人,外國留學生近3000人,來自112個國家和地區,其中:中國留學生900人。學校總面積21.2平方公里,校園佔地8.5平方公里,試驗農場和農業教學、科研基地12.7平方公里。農業和自然資源學院為大學裏歷史最為悠久、師資力量最強的學院,在全美屬於最好的十大農學院之一,作為典型的贈地法案學院,農學院實行教學、科研、推廣三結合的體制,負責全州農業科研和推廣工作。州政府不再設立科研和推廣機構。美國所有州都實行這種體制。在行政管理上,農學院分為四大部門:即主管教學的學術和學生事業部,主管科研的農業試驗站,主管推廣的州立大學農業技術推廣站和主管國際交流的國際農業研究所。具體負責這次培訓考察活動的是學校國際農業研究所和農業技術推廣站等單位。在20多天的培訓考察工作中,全團受到美方的熱情接待,密西根州立大學副校長、農學院院長Fred·Poston博士會見並宴請了代表團。整個培訓考察日程緊湊,工作緊張,組織有序,內容豐富,方式活潑。代表團先後聽取了學校二十多位具有博士學位的農業推廣專家、教授的講課和情況介紹,訪問了拜伊(Bay)縣、埃力那克(Arenac)縣、麥森(Mason)縣等三個縣級農業技術推廣站,考察了11個不同類型的家庭農場,4個農產品加工廠,一個生產資料公司,二個職業中學,二個農產品收購站,一個蔬菜水果批發市場,參加了埃力那克縣農場主協會主席舉行的情況報告會,走訪了9個美國人家庭,其中:農場主家庭5個,大學教授家庭2個,中學教師家庭1個,推廣站長家庭1個。應美方邀請代表團向有關專家、教授和部分外國留學生介紹了中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工作內容,工作方法,取得的成績等情況,就有關問題與美方朋友進行了研究、探討,得到美方好評。本次培訓考察,內容涉及美國農業立法的沿革,推廣經費預算與使用,贈地大學體系,農業推廣理論和原則,農業推廣體制、管理、項目計劃和評估,農業推廣手段和方法,農業發展政策,現代通訊技術信息傳播設施在農業上的應用,及美國朋友的家庭生活等諸多方面。同志們認為,本次培訓考察收穫不小,對美國特別是密西根州的農業和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現狀,發展趨勢,有了一定的瞭解,達到了預期目的。

美國是當今世界農業最發達的國家之一,也是世界最大的農產品出口國。據介紹現有人口2.6億,直接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口僅佔2%左右,一個農民一年生產的農產品可滿足128個人的生活要求。

密西根州位於美國的東北部與加拿大隔湖相望,氣候條件和我國東北近似,是全美玉米、奶牛(牛奶)的主要生產區,全州現有人口940萬,面積17萬平方公里,地廣人稀,務農人口僅佔總人口的2.2%,農業生產具有以下特點:

(一)農業生產以家庭農場為主,農場規模越來越大。無論是種植業,還是養殖業,都以家庭為單位,實行規模經營,從發展趨勢看,規模將會越來越大。全州前幾年有5.2萬個家庭農場,現在下降到5萬個。家庭農場分兩種類型,一種為專業性農場,一種為兼業性農場。中等專業性農場一般耕種2000?000畝地。無論專業性農場還是兼業性農場,都以自己耕種為主,農忙時僱請部分臨時工,勞動生產率水平很高。

(二)機械化程度越來越高。耕地、播種、施肥、噴藥、收刈、脱粒、加工、運輸、精選、烘乾、貯存、畜牧業上料、擠奶、消除欄圈全部實行機械化。我們參觀的一些農場主無不擁有多種機械,這些機械性能良好,用途廣泛,有的可以一機多用,如種植機械從整地、播種、施肥、噴藥和收刈、脱粒、秸稈粉碎可一次完成。農產品加工,只要一按電鈕全部自動完成,機械化自動化程度驚人。由於機械化、自動化程度很高,規模小一些的農場主大都是主營農業,兼營其它。

(三)商業性意識越來越強。農業生產以市場為導向,按市場需求進行,我們訪問的農家,大都擁有電腦終端和州立大學農學院及其他信息中心聯網,隨時掌握市場供求信息,決定自己的生產經營。州立大學和其它信息提供者只負責提供市場信息,幫助農場主分析,利用信息,生產什麼,生產多少,都由農場主取決市場自主經營。

(四)社會化服務十分發達。各農場與社會的各涉農部門和商業公司都保持着密切聯繫,農場所需的良種、化肥、農藥、機械、飼料等生產資料,農產品的運輸、銷售、貯存,以及其它需要解決的問題,只需打個電話,有關單位便及時登門服務。

(五)勞動者素質較高。50%左右的農場主是大學畢業生,有的還是碩士甚至博士畢業生,農民的平均學歷達到中專以上。

農業的發展與農技推廣工作是密切相關的,自1914年美國建立農業合作推廣體系以來,農業技術的推廣一直促進着農業勞動者素質的提高和農業科技的進步,而高素質的農場主又對農業推廣工作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密西根州立大學農技推廣站和全美一樣,對農場主的需求及時變換着推廣方法、範圍等,以適應社會的需求。通過培訓和考察,我們認為美國的農業推廣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農業教育、科研、推廣緊密結合。美國的農業推廣以州立大學為核心,實行教育、科研、推廣緊密結合,這種形式是依據美國的法律規定逐步形成的,1862年美國國會頒佈的《摩里爾,贈地學院法》,由國家劃出大片土地,在每個州各建立一所贈地學院,為農民培養農業和農機專門人才。1887年頒佈《漢奇,農業試驗站法》規定在贈地大學建立試驗站,開展農業科研。1914年又頒佈《史密斯,裏沃,合作推廣法》,授權贈地學院的農業推廣可以得到聯邦政府農業部的合作和支持。上述三個法案是根據不同的歷史時期農業發展需要提出的,它奠定了美國農業發展的基礎。三個法案是一個整體,它規定了三者之間的相互關係,並由州立大學組織實施,使州立大學逐步成為本州農業教育、科研、推廣的結合體,既是教育中心,又是科研和推廣中心。農業推廣以州立大學為中心雖然有其歷史特殊性,但創造的教學、研究、推廣緊密相結合的成功經驗,則有普遍意義。為了保證教學、科研、推廣緊密結合,學校採取了以下措施:

1、教師既承擔教學任務,又承擔科研和推廣任務,多數為教學──推廣,科研──推廣,教學──科研雙重任務,或教學──科研──推廣三重任務。

2、科研任務來自生產實際,根據推廣工作,提出的問題,確定科研項目計劃,成果一經確認,即向社會公開,不搞技術壟斷。

3、教學、科研人員作推廣人員的後盾,負責解決推廣工作中的疑難問題。

4、對推廣人員採取在職和定期離崗進修的辦法,更新知識,取得碩士、博士學位。

5、召開教學、科研、推廣人員研討會,共同探討解決新問題的途徑和辦法。

(二)多種社會力量合作辦推廣。農業推廣是一項重大的社會公益活動,美國政府動員社會各界支持農業推廣,從而逐步形成了一種多層次、多方面合作進行推廣工作的機制。一是國家和地方合作辦推廣。農業部和州、縣推廣機構各司其職,互相合作,經費由聯邦和地方政府共同負擔。1995年密西根州立大學推廣經費為4000萬美元,其中:聯邦撥款1000萬美元,州政府撥款2000萬美元,縣政府撥款1000萬美元,另外還有特殊推廣項目經費和社會各界捐款800萬美元。二是政府和社會合作辦推廣。州縣兩級推廣機構中都設有政府代表,都成立有州立大學、有關部門、專業協會農民代表參加的農業推廣顧問委員會(協會),負責推廣工作的項目審定、經費籌集、人事安排和工作評估。三是以專職人員為骨幹,專職、兼職和志願人員合作辦推廣。兼職人員主要在州立大學,他們既搞推廣又搞教學、科研,志願人員主要在縣和縣以下以推廣顧問委員會和參加“四健”(4H)會的人員為主。埃力那克縣推廣站只有5名專職推廣人員,顧問委員會有12名,志願人員多達幾千名,面向羣眾的推廣工作,許多是依靠志願人員完成的,推廣課題是由顧問委員會根據生產和社會發展的迫切需要提出,項目方案由農業教學、推廣人員在深入調查,廣泛聽取各方面意見的基礎上聯合制定,項目的實施,除推廣、科研、教學人員參加外,多種社會力量,包括政府機構、羣眾團體、大眾宣傳媒介、涉農企業和一些大型農場主,也積極配合,有的農場主還出錢、出地,帶頭實施推廣項目,承擔試驗示範任務。

(三)農業推廣隊伍的素質高。密西根州1994年共有州、縣農業推廣人員445人,其中州農業推廣站150人,縣和區域推廣站295人。150名州推廣專家都是博士、教授,縣和區域推廣人員中70%為碩士,25%具有博士學位,無論是州推廣專家,還是縣級推廣人員知識面都很寬,學識比較淵博,都會操作現代化的儀器設備。州、縣農業推廣站,全部實現了辦公通訊現代化,所有推廣人員都擁有電腦終端,與州立大學及其他信息中心聯網,美國能形成這樣高科技、高學歷層次的農業推廣隊伍,一是高科技發展迅速,農場主的科技文化程度越來越高,自身素質差,很難再勝任推廣工作。二是州立大學設立了農業推廣教育系,在本科畢業的基礎上着力培養農業推廣方面的碩士和博士,形成了培養高級推廣人員的教育體系。三是州立大學對推廣人員的職位有嚴格的要求和招聘程序,招聘上崗後試用六年,方可聘為正式推廣員,不管什麼人,如果不能勝任工作,隨時都有被解聘的可能。

(四)農業推廣領域廣泛,內容豐富。美國的農業推廣是全方位、面向農村、農業和農民的,只要農村、農業和農民需要的,都是農業推廣的領域和任務。工作範疇已遠遠跳出單純農業技術本身,涉及整個農業和所在農民的種、養業、流通、農村文化、家庭教育、人際關係、協調指導等諸多方面,以滿足農民的高層次需求。農業推廣人員涉及和實施的項目分三大類:

1、農業技術和自然資源類:涉及農户利用現代化生產技術和企業經營管理經驗,有效地從事農業生產,確保農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增加農場利潤,開發新的農產品,參予國內外市場競爭,注重食品衞生,合理利用資源,保護環境及農民羣眾的多種需求和心理培訓、法律和公共政策的諮詢等。

2、“四健”青年俱樂部項目。四健是指健康的心、健康的腦,健康的身體和健康的手,“四健”是為農村開發農村青年資源而設計的。主要目的是為農村青年提供理論、實踐環境,培養他們關心公共事業,實現自我控制,增長知識才幹,提高領導、管理能力,試一試、幹一幹,成為有益於社會的人。

3、家政推廣項目。家庭是農村發展、生活的基本單位,指導農村家庭生活、消費,健康發展是美國農業推廣的重要任務。這類項目的主要目的是通過培訓等活動,強化家庭的作用,制止家庭分裂,減少青少年犯罪,提高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促進家庭的穩定發展和經營管理水平的提高。項目的主要內容有:(1)進行公共事業、社區活動和法律的培訓,教育農民處理好家庭與社區、政府的關係;(2)進行有關食物與營養方面的教育,使其懂得營養和健康、生長髮育之間的關係,注意營養、膳食和烹調技術;(3)進行衞生和健康方面的培訓,指導農民搞好家庭保健,改善家庭衞生和設施,愛護公共衞生及設施;(4)幫助農民家庭進行住房需求評估,推薦家庭住房設計式樣,提供房屋修膳和管理知識;(5)指導新婚夫妻和青年夫婦有效地履行自己的義務,尊敬長輩和撫育好小孩;(6)指導農民搞好家庭預算,用好家庭資金;(7)進行家庭生產經營管理知識的培訓和指導,提高家庭農場的經營管理水平和經濟效益。

(五)推廣方式靈活,推廣手段先進。農業推廣單位都擁有電子計算機、衞星聯網電話、電視、錄放設備等現代化推廣工具,推廣人員將各種知識信息輸入計算機內,農民需要什麼信息只要撥個電話或打開計算機終端就可獲取有關答案,十分便捷,我們走訪的農户中,大部分都和州立大學計算機系統聯網,無論是芝加哥的農產品市場價格,還是天氣變化情況等,都可做到“秀才不出門,可知天下事”,州立大學除常用的宣傳培訓設備外,龐大的計算機系統除和各縣推廣站、農户計算機聯網外,還與國內外有關重要部門聯網,有關的技術信息可及時交流、傳遞。州立大學還設有6套電視節目,無線廣播電台定期向農民播放農業知識技術和信息,利用衞星遠距離教學也在應用中。

美國的農業推廣方式,分直接推廣、間接推廣。直接推廣是指推廣人員走訪到户,面對面幫助農民解決問題;間接推廣方法是指藉助印刷品、電話、電視、廣播、電子郵件等進行推廣宣傳。目前,運用直接推廣方法服務的約佔農户數的25%,為了提高工作效率,大都是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如小組培訓、參觀、示範等,必要時還進行個別諮詢、個別訪問。各種農業推廣方法,都體現了民主的,説服教育的原則,排除了任何形式的強迫命令。而且,絕大多數推廣項目都是無償的。

(六)隊伍管理嚴格。在長期實踐中,美國的農業推廣成了一套嚴格的管理辦法。

l、農業推廣人員由州立大學直接管理,州推廣專家由學校聘任,基層推廣員由大學下屬的州推廣站聘任,併發工資,地方政府不干預推廣工作。

2、基層推廣人員由州立大學負責培訓,每人每年回校培訓時間不得少於20天,以更新知識,提高綜合素質。

3、根據推廣人員的特長,分別參加州推廣站的推廣項目。推廣員帶着問題回學校與專家教授共同研究,制定方案,再回去組織實施。

4、對推廣人員的工作進行評估,如不稱職,隨時辭退。

美國根據本國的國情和農業資源,建立了一套完善的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對農業的發展和農村經濟的進步發揮巨大作用,它的一些作法和經驗可供我們借鑑。為此,我們建議:

(一)進一步完善我國農業技術推廣的法律、法規。農業技術推廣是一項公益事業,需要政府強有力的支持,需要法律預以保護。我國人大常委會經過多年醖釀討論,在廣泛徵求意見的基礎上,頒佈了我國第一部農業推廣法,即《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技術推廣法》,這無疑將對我國的農業技術推廣產生深遠的歷史影響。但從推廣法頒佈兩年來的實施情況看,由於法律條文太原則,操作性差,難以落到實處,建議儘快制訂《農業技術推廣法》實施細則,使法律更加完善,特別是在維護農技推廣機構合法權益,國家保障措施等方面要具體、明晰,具有可操作性。

(二)改善農技推广部門的裝備,促進農業科技信息、網絡的發展。隨着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市場經濟的發展,科技和經濟信息,顯得越來越重要,信息已成為一項重要財富,誰先得到它,誰就可以取得經濟上的主動權。美國農業推广部門把信息傳遞作為向農民服務的一項重要內容,大的農場主也十分注意收集農業科技和市場信息,他們都裝備了先進的信息傳播設備,建立了完善的信息傳遞系統。目前,我國農技推广部門普遍裝備落後,信息傳遞慢,渠道單一,適應不了農民發展商品生產的需要。建議國家增加投入,改善農技推广部門的裝備,重點抓好三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農業科技廣播電視台。我國幅員遼闊,交通不發達,廣播電視的覆蓋面廣,傳播速度快,它不受交通便利與否的影響,同時利用廣播配以電視,更加形象、生動,適合我國農民文化水平低的實際,是傳播農業科學技術的一種好方法,國家應把它作為科技興農戰略的一件大事來落實。二是逐步建立計算機信息、網絡系統。計算機的發明和普及應用,促進信息事業的發展。世界發達國都把計算機的普及推廣和網絡化,作為經濟建設中的一件大事來抓,建議國家在“九·五”期間安排一定的專項經費,採取與地方聯合投資的辦法,在每個省確定若干個地、縣農技推广部門,開展計算機網絡建設的試點,同時,組織全國農技推廣服務中心開展計算機軟件開發。爭取用一、二個五年計劃,把全國縣級以上農技推廣機構都用計算機網絡起來。三是增加農業科技讀物出版發行,使農民比較容易得到自己需要的資料。

(三)加快農業科技體制改革的步伐,提高農業推廣人員的業務素質。我國農技推廣機構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內部分工過細,人員過多,業務素質普遍偏低。可借鑑美國的經驗,逐步將推廣機構內服務性的專業站(室)向專業性服務公司(肥料公司、藥械公司、果品公司等)發展,農業技術推廣機構應逐步向綜合性、宏觀性方向發展。從重點進行生產技術指導,逐步轉向農業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農業生產的經濟效益與評價,農業環境保護等方面發展。二是採取切實措施加快對現有農技人員的技術培訓,提高他們的素質。各級政府要增加農業技術培訓經費,農業部和人事部門組織制定農技推廣機構崗位任職標準,以調動在職科技人員參加學習、培訓的積極性。三是繼續抓農業內部的“三農”協作。我們認為,“三農”協作重點是省一級,省一級“三農”分屬不同的三個系統協作難度大,農業部喊了多年成效不大,建議農業部對幾年來“三農”協作情況;進行一次調查,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就“三農”協作的組織形式,協作內容和方式,以及經費開支等做出具體規定,充分調動三家的積極性。

(四)增加農業投入,引導農業逐步向規模化、集約化農業發展。農業只有達到一定規模實現集約化經營,才能創造出更好的經濟效益。我國目前實行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無疑是一種好的制度應長期堅持,但是,在鄉鎮企業發達,勞力向工業大量轉移的地方及東北、西北等耕地面積大的地方,可以根據羣眾意願,引導農民把土地向農業大户集中,建立家庭農場,實行規模化集約化經營。國家應增加投入為這些家庭農場提供一些中長期(10?0年)的貸款,幫助他們購買生產加工方面的機械設備,大幅度提高勞動效率,使之成為農業現代化的樣板。

(五)改革農村教育。目前我國不少地方的中學教育存在着主要為了升學的偏向,在教育內容、教學方式上與農村需要脱節,根據我國實際,農村學校應以培養新型農民為主要目標,中、國小在教學內容,課程安排及對學校的考學率上都應圍繞這一目標進行,只有這樣才能培養高素質的新型農民。

加強農業技術推廣管理幹部培訓考察團人員

團長:樑志傑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

處長高級農藝師

翻譯:聶闖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

副處長高級農藝師

團員:楊庚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

高級農藝師

王曉鴻江西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

副站長高級農藝師

劉希文上海市綜合農業技術服務中心

副主任推廣研究員

高登祥貴州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

站長推廣研究員

王銀元湖北省農業廳糧油處

處長高級農藝師

姚永久山西省農業技術推廣站

高級農藝師

康瑞昌山西省農業技術推廣站

站長推廣研究員

姚振凡天津市農業技術推廣站

站長推廣研究員

江勤友湖南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

科長高級農藝師

張貴彬遼寧省錦州市農業技術推廣總站

站長高級農藝師

沙世同四川省雙流縣農技推廣中心

副主任農藝師

遊靜宜遼寧省大連市農技推廣中心

副主任高級農藝師

【第3篇】2003年領導幹部赴北歐國家培訓考察報告

2003年領導幹部赴北歐國家培訓考察報告

由自治區黨委組織部和自治區科技興新辦公室組織的2003年領導幹部赴北歐國家培訓考察團,由自治區科技興新先進縣市區黨政領導及自治區有關部門領導組成,其中包括昌吉市、阜康市、奇台縣、庫爾勒市、嶽普湖縣、和田市、策勒縣和克拉瑪依市克拉瑪依區及自治區科技廳、自治區黨委基層辦、自治區發展計劃委員會、自治區外辦,伊犁州黨委組織部、科技局、供銷社等單位領導,共17人。在自治區科技 廳廳長顧家馬俞同志帶領下,全團成員9月9日如期出境,9月30日安全入境,歷時21天。在境外期間,培訓考察團嚴格按照原定的學習考察內容和行程開展活動,接受了瑞典農業協會、瑞典農業理事會組織的培訓,考察了瑞典等國家的農場、養殖場、釀酒基地和中小企業,瞭解了當地的科技、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情況。在整個培訓考察過程中,大家珍惜機遇,遵守紀 律,互相幫助,認真學習,聯繫國情、區情、縣情和分管工作,撰寫各自的學習考察報告, 對進一步做好科技興新(縣市區)工作進行了深入思考,圓滿完成了培訓任務,現總結如下 :?

一、北歐國家的農業特點?

北歐各國農業在整個國民經濟所佔的比例不高,農民佔總人口的3—5%,但農業相當發達,有些方面在世界處於領先水平。

(一)北歐國家有着濃厚的生態觀念,把保護環境作為可持續發展最重要的資源 ,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最為鮮明,畜牧業比重大。北歐國家除了豐富的海洋資源外,森林覆蓋率很高。如瑞典的森林面積佔到國土面積的76%,芬蘭的森林面積佔到國土面積的64%,挪威的森林面積佔到國土面積的27%。北歐國家的農業結構中,畜牧業佔大頭。如瑞典農業產值中,畜牧業佔到80%;芬蘭的農業產值中,畜牧業佔到75%;挪威的農業產值中,畜牧業佔到96%。各國 養殖以牛、豬、雞為主,在有些國家羊、鹿等養殖只作為景觀產業。種植業相當一部分是為 養殖業提供飼草飼料。?

【第4篇】宜陽縣首批科級幹部赴蘇州培訓考察報告

宜陽縣首批科級幹部赴蘇州培訓考察報告為落實黨中央對新時期幹部培訓工作的要求,根據省、市組織部門的有關指示精神,按照我縣2022年年初組工會議提出的工作任務和目標,經縣委常委會議研究,縣組織部從各鄉鎮和縣直部門選派了五十名優秀科級幹部赴蘇州進行了為期十五天的培訓活動。培訓期間,學員們認真聽課,仔細記筆記,積極參加學院組織的各種考察實踐活動,並在課餘進行了熱烈的討論,培訓結束後,每個人都寫了調研文章和心得體會

通過這次培訓,學員們開闊了視野,增長了見識,解放了思想,轉變了觀念,提高了素質。培訓取得了明顯效果,達到了預期目的。

一、基本情況回顧

這次宜陽科級幹部赴蘇州培訓班由縣委組織部副部長張德新帶隊,學員由縣組織部、宣傳部、法院、監察院、黨校、電大、黨史辦、縣直工委、行政中心和縣直21個委局的科級幹部及19個鄉鎮的組織副書記(或黨委委員)組成。培訓時間為2022年11月7日至11月22日,培訓地點在蘇州農村幹部學院。這次培訓採取邊學習邊考察,理論與實踐想結合的方式進行。安排理論學習9天,授課老師為蘇州大學、農幹院的教授和當地一些部門的負責同志,重點講授了蘇州經濟發展現狀及特點、政府職能轉變、“三農”問題和基層黨建、投資環境建設、招商引資實務、民營經濟、依法行政、精神文明建設與人的素質等內容。安排實地考察六天,考察了蘇州老城的人文景點,中新合作工業園區的外向型經濟,吳江、張家港、常熟、崑山等地的民營經濟,太湖西山的國家農業科技示範園,中國第一村—華西村和全國文明村—將巷村,周莊、錦溪等江南水鄉的旅遊產業和上海浦東新區等。

通過課堂學習和實地考察,蘇州給我們的印象是,人文積澱深厚,市場活力很強,城鄉經濟協調發展,“兩個文明”共同進步。

二、取得的主要成績和經驗、

1、認識到位,組織得力,成效顯著。

我縣這次組織的科級幹部異地培訓活動,人數多,時間長,內容豐富,是多渠道培訓幹部的第一次嘗試。活動開展之初,縣委高度重視,專題召開常委會議研究,張景彥部長親自安排佈署,並在學員赴蘇預備會議上作專題要求。培訓班由一名副部長帶隊,提前赴蘇州進行全面安排。學員們非常珍惜這次學習機會,自覺遵守活動紀律,服從組織安排,統一行動,相互關照。由於認識到位,組織得力,上下一致,培訓班圓滿完成了預期的學習和考察任務,如期返回宜陽。通過這次“集體洗腦“工程,考驗和鍛鍊了我縣的幹部隊伍,組織部門增加了對縣科級幹部的瞭解,積累了培訓經驗。參加培訓的學員們相互瞭解,共同學習,交流了經驗,達成了共識,更有利於今後我縣部門之間,部門和鄉鎮之間工作的協調和開展。

2、安排安理,行動統一,學有所成。

過去我縣對科級幹部的培訓一般在縣委黨校進行,以理論學習為主,時間安排相對較短,學員在本地參加培訓,往往擺脱不了單位工作的影響,學習時間難以保證。加之缺乏實踐活動,學習效果往往不太理想。這次,縣委安排的幹部異地陪訓,採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組織部門專人帶隊,統一紀律,統一食宿,統一上課,統一行程,學員們懷着極大的興趣,一心撲在學習和考察活動上,不受單位工作影響,時間充分保證,思想高度集中,都取得了較大收穫,使這次培訓收到了顯著效果。

3、對照先進,找到差距,提高了素質。

幹部培訓的最終目的是提高人員素質,為宜陽經濟發展提供人才支持。這次縣幹部培訓選在經濟發達的蘇州進行,蘇州經濟發展活躍,人文積澱較厚,幹部觀念超前,現代意識較強。學員們在學習和考察活動中,從各個方面接受教育,對照先進找差距。一方面學到了當地經濟發展的先進經驗,學到了當地幹部高效的工作作風和先進理念,另一方面在潛移默化中找到了差距,解放了思想,轉變了觀念,提高了素質。

三、幾點體會和共識

這次培訓活動結束後,按照要求,學員們都在短時間內寫出了考察報告和心得體會(每人文章,考察報告,心得體會),上交組織部。從學員們的文章中可以得出以下幾點體會和共識:

1、蘇州人搶抓機遇的意識值得我們學習

蘇州改革開放以來,抓住了三次大的發展機遇。第一次是抓住了聯產承包帶來的鄉鎮經濟大發展機遇,創造了聞名遐邇的的“蘇南模式”,使鄉鎮工業獲得了長足發展,完成了原始的資本、技術和人才積累,為目前蘇州製造業的大發展尊定了堅實基礎。同時,鄉鎮經濟的大發展還轉移了大批農村勞動力,加快了農村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進程,激活了小城鎮的發展潛力,使一座座千年古城煥發青春,一座座新興工業城鎮拔地而起,進一步使蘇州的城市化戰略能在更高的起點上實施。第二次是抓住了外向型經濟發展的機遇,興建了一大批經濟開發區,作為招商引資的平台,吸引了大量外資的進入。第三次是抓住了世界經濟結構大調整的機遇,打響了“蘇州製造”的品牌,初步建成了現代高科技產業製造基地。

正是因為蘇州人這種搶抓機遇的意識,才使原本沒有考慮蘇州的的中新合作工業園區最終落户蘇州,也使得蘇州在短短的十年間,由外向型經濟帶動,實現了經濟的迅速騰飛。2003年度取得了gdp全國第

五、財政收入全國第

六、農民人均收入全國第

四、進出口總額全國第

三、完成工業增加值全國第

二、實際利用外資全國第一的驕人成績。蘇州也因這一系列的輝煌成就被評為“全國2022年度最具活力的城市。

2、蘇州以人為本,全力打造經濟發展環境的做法值得我們深思

蘇州在發展外向型經濟的過程中,重視人力資源能力建設,以人為本抓教育,提高人的素質,打造經濟發展軟環境的作法值得我們深思。他們認為,人才是發展開放型經濟的關健,是打造投資環境和實施招商引資的主體。因此,蘇州市各級政府部門重視對幹部素質的培養,提出了“學説話(會普通話和英語)”、“學走路(會開車)”、“學寫字(會電腦操作”、“學洗身(乾乾淨淨做人)”的“四學”口號,改善環境先從提高幹部素質,改善幹部作風入手,在全社會營造“能者上、庸者下”,“安商、親商、富商、”先進理念。經常性的派出優秀幹部到先進地區和發達國家受訓,轉變觀念,樹立超前意識和服務意識。在接受大上海輻射和引進外資過程中,他們更注重引進各類人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在吸引外商方面,他們全力推介蘇州的人文環境,增強環境的親合力。

3、蘇州招商引資的一些方法值得我們借鑑

2003年度蘇州引進外資首次超過上海,位居全國第一,實際到帳外資達到68億美元。2022年前三季度統計,江蘇省外資引進52%來源於蘇州,目前在蘇外資項目累計達到2800多個,其中投資1億美元以上的24個,3000萬美元以上的149個,1000萬美元以上的451個。蘇州在招商引資方面,以吸引跨國公司資金和台資為主,在具體方法上,一是搞好環境建設(包括軟環境和硬環境),吸引外商;二是以項目和開發區為載體,以商引商,產生積聚效應;三是搞好服務,親商、安商和富商,把商人留住。四是把引資和引智相結合,吸收先進的管理經驗和理念,加快培訓本地人才;五是培養一批高素質的招商引資隊伍,利用各種人際關係找門路,上項目,引資金。六是以知名人士、知名景區等人文環境為品牌,增強招商引資的吸引力。

4、蘇州發展民營經濟的一些經驗值得我們吸取。

蘇州近年來鄉鎮一級的民營經濟發展迅速,湧現出了“日出萬匹,一被天下”的絲綢之都-盛澤鎮,全國文明村-蔣巷村等典型代表。蘇州在發展民營經濟的過程中,重視帶頭人的作用。太倉市一個鎮提出黨員幹部要“雙帶”,即帶頭致富,帶領羣眾致富。他們認為市場經濟是效率經濟,也是能人經濟,鄉鎮黨員幹部裏能人很多,政府應該支持和鼓勵他們帶頭興辦企業,在政策和貸款等方面為他們提供便利。黨員幹部撲下身子辦企業,就會在全社會形成了一種濃郁的商業氛圍,進一步帶動廣大羣眾創業經商,也會使黨和政府更加貼近社會,貼近羣眾。同時,為了防止黨員幹部犯錯誤,他們也嘗試進行了一些制度方面的安排,如公佈收入,廉政備案等。

5、蘇州發展經濟的典型理念值得我們思考和提倡

在蘇州學習的十幾天時間裏,學員們所到之處,經常會聽到一些當地流傳的嶄新理念,如“安商、親商、富商”,“透明性政府、陽光式服務”,“既富口袋、又富腦袋”,“不怕羣眾不聽話,就怕幹部不聽羣眾話”,“量才使用,育才待用,外才我用,以才生財”,“小發展大困難,大發展小困難,不發展最困難”,“要吃飯,找市場,不找市長”,“百姓不願乾的事政府幹,百姓願意幹的事政府不要幹”,“百姓幹事是為了掙錢,政府幹事為的是服務”,“幫助引資的是恩人,前來投資的是親人,打開招商之門的是能人,影響投資環境的是罪人”等,這些理念包含很豐富的內容,值得我們思考和借鑑。

四、幾點建議

200年初以來,縣委縣政府堅持以工業興縣和產業富民統攬工作全局,圍繞“三大目標”,改造提升縣辦工業、服務協調省市營企業、強力發展非公有制企業,加快壯大農業產業(四輪驅動),搶抓機遇,真抓實幹,經濟社會呈現出了較強的發展勢頭。特別是以龍羽電廠為龍頭的城北工業園區初具雛形,恆基鋁業20萬噸氫氧化鋁、黃河同力450萬噸高標號水泥生產線、洛陽新區供熱中心2×13.5萬千瓦熱電廠、宜源公司氟化鋁等骨幹工業項目開工興建,跨境兩條交通幹線南車線宜陽段、安虎線宜陽段全線貫通,城關、尋村、張午等鄉鎮民營經濟發展迅速,我縣與上海徐彙區徐家彙辦事處締結友好關係,招商引資獲得突破。這些變化反映了我縣正處於歷史上最好的一個發展時期,抓住機遇,借鑑先進經驗,加快發展,建議縣委政府還要研究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1、以加快建設洛陽衞星城市為目標,依託現有工業基礎和資源、區位優勢,儘快制定和完善經濟發展戰略(基礎資源要摸清,產業定位要準),以科學的發展戰略統領經濟工作的全局。同時,要求各鄉鎮也要儘快拿出具有比較優勢並與縣經濟戰略相銜接的發展規劃,利用洛南開發和洛陽高新技術開發區向我縣輻射的機遇,引進人才、引進項目、引進技術和資金,形成投資宜陽,創業宜陽的新一輪發展熱潮。

2、加快建設以電廠為龍頭的北城工業園區和洛南工業帶,改善工業園區周邊環境,作為下一步招商引資的載體精心包裝。

3、加大北城區基礎設建設和環境整治力度,美化靚化香鹿山周邊環境,為前來投資的客商提供便利條件。

4、從中青年幹部隊伍中選撥培養一批人際關係較好,素質較高的招商引資隊伍,專業從事招商引資活動,與招商專門機構掛靠,把招商工作從各鄉鎮和部門的責任目標中分離出來。

5、下大力氣整頓幹部作風,在民營經濟展初期,少管理,多服務,放水養魚,形成全社會投資興業的良好氛圍。

6、挖掘境內自然和人文資源,搞好當地基礎設施建設,擴大招商引資,打好旅遊這張名片。

7、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出台優惠政策,鼓勵和支持鄉鎮黨員幹部經商辦企業,積聚商氣,以商引商。

梧桐

2022年12月26日

【第5篇】南京市檢察幹部培訓團赴新加坡、香港培訓考察報告

南京市檢察幹部培訓團赴新加坡、香港培訓考察報告

由全市各區縣檢察院和市院幹警組成的南京市檢察幹部培訓團一行二十人在邵長生副檢察長的帶領下,本着“開拓視野,學習提高,增進交流”的目的,經新加坡利康國際管理研習中心安排,於2002年9月10日至9月30日在新加坡和香港兩地進行了為期二十一天的培訓考察,聽取了《新加坡國情與社會發展概況》、《新加坡的立法與行政機構》、《新加坡公務員體系》、《新加坡工商法令》、《新加坡的廉政建設及反貪污法令》、《新加坡的法律制度與司法機關》、《新加坡的刑法典和刑訴法典》、《新加坡的民事訴訟程序》、《新加坡的律師制度》等9個專題講座,參觀了新加坡最高法院、地方法院、市區重建局、總檢察署、監獄、中央肅毒局,香港廉政公署、立法會等單位,瞭解其工作職責和工作程序。在整個聽課和參觀過程中,培訓團的學員們帶着瞭解、比較、揚棄的目的踴躍提問,形成了互動的學習模式。三週下來,不僅對英美法系國家的法律制度及其運作有了較直觀的感受,更是在不斷的分析比較中,思考我國現行法制建設和社會管理過程中的優勢和不足,探求在結合本土資源的基礎上移植一些先進的司法理念和管理方法,使新、港之行取得更直接的效果。

新加坡印象

一、多民族共存、多元文化融合的國家。

新加坡曾被英國殖民一百多年,1959年自治,1965年8月9日脱離馬來西亞,成為獨立的新加坡共和國。建國初期,新加坡面臨着嚴重的住房短缺、人口膨脹、失業率高三大社會問題,政府通過建造公共住屋、實施工業化、發展基礎設施等,於70年代末基本解決了生存問題,經濟快速增長,80年代開始重視環境和生活素質。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新加坡在經濟建設和其他社會發展領域取得了驕人的業績,成為全球五大外匯儲備國、四大金融中心之一,其人均國民收入達2萬3千餘美元。今日的新加坡以連續8年世界競爭力排名第

二、亞洲最廉潔的政府、全球最透明的商業行為等著稱,其環境素質在亞洲也是首屈一指,是當之無愧的“花園城市”。

新加坡是個多元種族的國家,主要是來自馬來半島、中國、印度次大陸和斯里蘭卡的移民後裔,種族和宗教問題是極其重要的社會問題,鑑於獨特的人口結構和文化差異,新加坡政府始終推行種族和諧政策,在制訂文化、宗教等各項政策時,以民族平等和促進交流為基本原則,如特設回教法庭施行回教法來處理回教徒的宗教、婚姻、財產繼承等事務。新加坡社會包容兼蓄性很強,“國家至上、社會為先;家庭為主、社會為本;關懷扶持、同舟共濟;求同存己、協商共識;種族和諧,宗教寬容”為共同價值觀。種族和諧政策的推行,增進了各民族之間的瞭解和信任,減少了種族矛盾和衝突,增加了國家的凝聚力,形成了各民族團結一致共建國家的向心力。

二、廉潔、高效的政府,團結、安定的社會,高素質、強危機感的國人。

新加坡實行的是三權分立的共和議會制,人民行動黨自1959年執政以來,一直一黨獨大,推行的是非共民主社會主義,走“精英治國”道路,強調通過法制和經濟的發展來求得社會的平衡。從其四十年發展的軌跡看,新加坡政治上是典型的新權威主義,經濟上是“四小龍”的東亞模式。新加坡執政黨和由其組閣的政府具有很高的集體向心力,受到普遍的認同,在其領導下,新加坡這個面積僅600多平方公里的小國所取得的經濟成就世人矚目。雖然其對公民的政治權利加以頗多限制,西方國家多不認為新加坡是民主國家,但都認為新加坡政府是好的政府、廉潔高效率的政府,當然,新加坡公務員待遇很高,以高薪厚祿養廉養賢,被喻為“最貴的政府”。在社會管理方面,以李光耀和吳作棟為首的執政黨,通過厲行法制,實施強社會控制力,政府的影響力滲透到人民生活的各個方面,通過鄰里警崗(類似派出所)、公民諮詢委員會(類似居委會)、宗親鄉親團體、職業團體等及時疏導社會矛盾,規範社會成員的言行舉止,從而有效地維持整個社會秩序的穩定。正因為新加坡沒有象西方那樣走向個人主義和自由主義,而是具有一種集體精神性的權威主義,才能夠在這樣一個種族宗教問題相當敏感尖鋭的國家,長時間地保持政治的穩定和社會的安定,才能夠集中精力進行國家建設。

新加坡政府高度重視教育,實行機會均等的教育政策,注重高級人才的培養,往往在中學階段就開始物色可造就的國家棟梁之材,以獎學金等方式使其接受西方名校的高等教育,畢業後遵照合約回國為政府效力。這點從其公務員的素質,特別是法律官員的苛刻學歷條件中可見一斑。新加坡政府在着力培養本國學生的同時,還非常注重外來人才的吸收,用這種最快捷的方式直接產生效益。我們感受頗深的還有新加坡人的普遍危機感,無論是高層人士還是普通國人,不因現有的成就沾沾自喜,相反均有強烈的憂患意識和競爭意識。特別是亞洲金融風暴後新加坡經濟明顯滑坡,政府和國人對原來的繁盛景象進行反思,對本國的處境重新審視,認為新加坡自然資源匱乏,經濟的對外依賴性強,除人力資源外,別無優勢,人人有危機感,工作勤奮有責任心。

三、法制完備且得到普遍遵從,具有高效率的執法體系。

新加坡以嚴刑峻法聞名於世,其立法完備、法網嚴密,事無鉅細均有相應的法律規定,以法治國、治權、治民,是個高度法制化的國家,在執法方面十分嚴厲,任何人違法都要受到嚴厲制裁。新加坡國民能夠理解法律制度是為保護多數人的基本權利和安全而建立的,故支持用嚴刑峻法的模式管理國家,大多能夠自覺遵守並由他律轉化為自律。新加坡的警察被授予很大的權利,其執法活動也受到廣大居民的支持。在新加坡,司法享有很高程度的獨立,法院的判案不受任何機構、團體和個人的干涉和影響,任何人一旦犯法都要受到制裁。如曾有荷蘭公民範達米因攜帶毒品進入新加坡被判絞刑,荷蘭政府和其他組織先後向新加坡政府求情,世界人權組織發表聲明,要求新加坡總統出面干涉,反對施以死刑的國際特赦組織要求新加坡總統寬恕範達米,荷蘭皇后也給新總統寫信。這些求情均未奏效,新加坡按照自己的法律,按期絞死了範達米。

新加坡的法律體系深受原宗主國英國的影響,是個判例法的國家,但建國後不久就因地制宜地取消了陪審團制度,1994年廢止了向英國樞密院司法委員會提出上訴的制度,最高法院內的上訴庭成為新加坡的最終上訴庭。在近年來進行的司法改革中,以擁有亞太地區速度最快、反應最強的法庭制度為目標,楊邦孝大法官在司法行政方面作出了多項改革措施,如為解決突出的案件積壓問題,設立夜間法庭、民事和刑事案件均採用審前會議、將承辦死刑案件所需法官的人數從兩人減為一人、簡化訴訟程序、簡化一些形式上的繁文縟節等。新加坡的司法制度根據社會的需要不斷演變,力求為公眾提供一個有效率的法律體系。根據瑞士的國際管理學院/世界經濟論壇所出版的1993年世界競爭力報告書,新加坡的司法制度在新興工業經濟體系中名列榜首,説明了公眾對司法公正的信心程度及外國人對新加坡法制的評價。

四、以方便、快捷為目的,高科技普遍應用於司法領域。

新加坡在司法界、法律服務界及政府的行政上積極推行電腦化,日益先進的科技水平在新加坡的司法領域中得以大量運用。參觀過程中,高等法院內的高科技法庭令我們讚歎不已,它擁有目前最先進的電腦及視聽設備和系統,在法庭審理過程中,對物證、位置示意圖、視聽資料等均用多媒體電腦進行展示,使法官、旁聽者更加直觀地瞭解案件真象及證據。為了使一些特殊證人能夠不受干擾地提供證詞,在法庭外有專門的證人室,通過視聽監控系統進行交流,既避免了證人與嫌疑人直接見面的尷尬,也使證人的全部作證過程能被直觀地反映,便於質證。在海外的證人也可通過這些設備和系統向法院提供證據作證,以節約訴訟資源,降低訴訟成本。1997年,法院開始施行以電子方法呈遞文書的高效系統,訴訟當事人的律師通過電子存檔系統呈遞訴訟文書,而法庭通過該系統和律師直接溝通。新加坡還大力推廣法律網絡,該網絡包容了許多系統如判例法、數據庫、綜合法律諮詢等,為律師及公眾服務。他們認為,法律網絡不僅能使法律服務的成本降低,提高速度和素質,更為重要的是它表現了政府與律師在資訊技術上所作的一項策略性投資,能把新加坡的法律服務水準提高到一個新水平,具有更強的國際競爭力。當然,日新月異的科技也淘汰了一些不能及時適應的法律工作人員。

五、新加坡法律規定和法律執行的特色。

就刑事法律規定和執行而言,與我國有明顯差異的有:1、無犯罪和違法之分,任何輕微的危害行為,只要其性質符合法律的規定,即為犯罪,一般無犯罪的定罪數額標準。2、其所稱的“貪污”類似於我國所説的“行賄和受賄”,而侵吞公款的行為,以其侵吞的方式認定為盜竊、詐騙等。“貪污”主體無特殊要求,任何受僱於政府、公共機構及私人企業的僱員都可構成。貪污犯罪的舉證責任倒置,由犯罪嫌疑人證明自己所收受的財物等有合法理由,否則就是犯罪。3、保留肉刑(鞭刑),相信鞭刑具有阻卻犯罪的威嚇力,死刑採用的是傳統的絞刑方式。4、逮捕權、保釋權屬法院,但挪用公款、貪污、強姦等不需逮捕令便可逮捕。5、證人必須出庭,任何人接到法庭傳票不到庭,被認為是蔑視法庭,法庭可簽發逮捕令。不協助警方提供證據的是犯法行為。6、犯罪嫌疑人在被警方調查期間無權請律師,直至被控上法庭才可。7、上訴是書面審,且有可能加刑。8、刑事案件在聽審前,須經過法院的過堂和審前會議。9、檢察署是政府的法律服務部門,屬行政機構,沒有法律監督權,總檢察長是政府的首席法律顧問,一切針對政府的民事訴訟都是以總檢察長為被告。10、無錯案追究、國家賠償制度。

香港廉政公署印象

由於培訓團在香港停留時間較短,其繁華都市的景象留給我們的也只是浮光掠影,在港訪問的單位有廉政公署(以下簡稱廉署)、高等法院和立法會,其中特別用三個半天的時間與廉署的三個職能處進行了近距離接觸,聽取了有關職能和運作的介紹。

廉署成立於1974年,其成立背景是香港

六、七十年代貪污現象①普遍存在,“集團式”、“有組織”的貪污活動嚴重,明目張膽,賄款數額寵大。為打擊貪污犯罪,迅速改善政府形象,香港成立了專門的肅貪機構——廉政公署。其獨立於香港政府的框架,廉政專員直接向行政長官負責。廉署的工作主要分為三個部分,即調查、預防和教育,三管齊下對抗貪污。這三項任務由廉署的三個專責部門即執行處、防止貪污處和社區關係處負責執行,行政工作則由行政總部負責,共有1300餘名職員。執行處是廉署的調查部門,負責接受、審閲和調查有關貪污的指控。其線索主要源自市民的舉報。近年來,廉署每年平均接獲4000多宗貪污投訴,其中七成是署名舉報。防止貪污處負責審查政府部門及公共機構的工作常規及程序,提出改善建議,以減少貪污機會,同時應私營機構的要求,提供免費的、配合實際情況的防貪意見。社區關係處教導市民認識貪污的禍害,並爭取市民積極支持反貪污工作,其工作策略是深入社區,推動各界人士採取預防貪污的措施及提倡誠實、公平等正確的價值觀。

在對廉署本身的監察和制衡方面,廉政專員要定期向行政會議彙報重要政策及事項。此外,檢控的決定在律政司司長手上,而廉署某些權力的運用亦須經法庭批准,目的是將濫用職權的機會降至最低。廉署各部門的工作都由一個獨立的防止貪污諮詢委員會指導和監察,其成員來自社會各階層,均由特區行政長官委任,由他們聽取及審議所有貪污舉報、調查及檢控結果,建議應採取的行動,對防貪工作作出具體指導和監督。廉署還設有一個內部監察和調查單位,確保廉署職員的廉潔及誠信。鑑於廉署工作的高要求,其工作人員大多為聘用制,合約兩年半,到期進行鑑定,工作成績不理想者就不再續約,以此來確保廉署工作人員恪盡職守,精益求精。

廉署成立近三十年來,在打擊、預防貪污犯罪方面所取得的成效是有目共睹的,也為特區政府樹立起廉潔高效的形象,當然,隨着時事的變化,廉署同樣面對着一系列的挑戰,如舉報數持續偏高,越境貪污、執法人員與黑社會勾結的貪污較多,犯罪手段專業化、科技化,貪污調查取證困難,受人權保護的限制增多等,廉署也在不斷研究問題,加強與內地的合作,努力去解決問題。

新港之行引發的思考

一、法律的繼承、移植和創新

就新加坡法律制度的形成和發展而言,明顯地顯示出大度地繼承和因地制宜不斷變革相結合的特點,新加坡人對被殖民的歷史是非常冷靜的、實事求是地看待,認為是殖民創造了新加坡,故對代表英國發現新加坡的萊佛士①很是推崇。獨立後順理成章地繼承了殖民時的法律制度,並對英國的法律乃至運作模式表示了長時間的尊敬和效仿。但是,其又能夠根據本國的具體狀況,不斷地進行調整,如前所述地廢除陪審團制度和不再沿用英國判例、九十年代司法改革的一系列內容等,對其他國家的法律也進行了有益的借鑑②,使法律這一上層建築能保持與經濟基礎和社會現實的適應。反觀處於轉型期的中國法治,則似乎碰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那就是“傳統的精華不能充分繼承,傳統的糟粕無法徹底揚棄;西方文明不能深入地引進,而歐風美雨不能嚴正地排拒,仇外與媚外的情結糾纏在一起”。一方面,中國法治要走本土化的道路,因為傳統作為一個活的歷史連續過程,並未因其是過去的東西而喪失其自身的價值,相反,它還在一定程度上以某種新的形式獲得延續,進而在現代法治中發揮新的作用;但另一方面,由於中國的發展更多地參與着世界性的進程,更多地承擔了世界性的責任,同時也是由於現今中國的法律已經超越了通常意義上的時空界限,法治西方化或全球化的呼聲也不絕於耳。當今中國法治建設,其實就是如何走繼承、移植、創新之路。這裏不談具體的內容,認為首先是心態很重要,始終保持實事求是的客觀態度,不鬥氣、不逞能,只唯實,是新加坡人給我們的作出的榜樣。

二、如何看待刑罰的威嚇力

羣體利益至上是新加坡司法制度的根本原則,大法官楊邦孝説:“刑事司法的目的必須是保護公眾,這是任何一名主審刑事案件法官最優先最重要的考慮”、“法庭判刑時,公眾利益有時會比被告人的處境更重要”,因此新加坡選擇了用嚴刑峻法來達到維護社會利益的目的,至於為世人所關注的人權保護,在新加坡似乎主要體現為羣體的人權而非個人的人權③。據我們接觸的授課老師和司法官員,均相信嚴刑峻法的威嚇力,包括問及是否應保留鞭刑,均持肯定態度,這雖然不能代表所有人的觀點(任何觀點都會有爭議之處),但新加坡公認的良好治安狀態與此應有相當的關係。説到相信刑罰的威嚇力,應該是和法律文化的傳統有關,雖然鞭刑是源自英國的刑罰,但僅在新加坡保留下來,説明其有相應的文化背景和現實需要。中華文化的傳統是注重羣體的利益而非個人的利益,這點在當今西方人權保護理念的衝擊下,往往被時髦者摒棄,但是,新加坡的強硬之處就體現在敢於對西方的頗多指責説“不”,根據其實施的社會控制政策,保持其嚴刑峻法的特色。這裏又要涉及到一個法律移植問題,我國的刑事政策一直以“嚴打”為主,理論界的輕刑化和實務界的重刑化紛爭不止。新加坡之行,就如何看待刑罰威嚇力方面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嚴刑峻法=良好治安是個表象的答案,只有具備一系列的條件,才能劃上這個句號。以反貪污為例,新加坡公共服務體系的廉潔度是公認的,其對公務員管理的嚴格和處罰的嚴厲也是共知的,其廉政建設的經驗是:“不能貪、不敢貪、不想貪、不必貪”,“不敢貪”(貪污者難逃法網,處罰嚴厲)僅是其中之一,還須和法制健全不能貪、具備較高道德不想貪、薪金高待遇好不必貪結合起來,才能達到廉政的效果。故良好治安依賴於很多因素,包括很強的社會控制力、良好的物質基礎、巨大的犯罪成本等,當人民能自食其力、安居樂業時,犯罪現象自然會減少,刑罰和相關因素結合起來,才能達到應有的懲罰和預防的效果,因此,對待犯罪問題,應從社會性學的角度去看待、處理,光靠“打”是不行的。

三、法制需要公眾的信賴和尊重

作為一名執法人員,最為欣慰的莫過於自己的執法行為得到公眾的認同和支持,維護了社會的正義,同樣,一個國家的司法制度亦需要公眾的信賴和尊重,關於這點,新加坡做得較為成功,以警察執法為例,警察被賦予很大的職權,其中一些在我們看來確有侵犯人權之嫌,如在窩贓案中,無須搜查令警方可到任何人的住處搜查賊贓等,而新加坡民眾由於具有相當高的法制意識,對警察等的執法行為相當支持,對司法機關的裁判亦表示尊重和執行,因此,新加坡不存在法院執行難的問題,任何問題都可以通過正當的途徑解決。之所以能取得公眾的認同,我們認為在法律代表羣體利益的基礎上,以下兩點很重要:一是司法獨立;二是嚴格執法。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是表現在口號上,而是體現在執法中,當民眾確實看到法律是在伸張正義,執法、司法是公正的,才會由衷地表示尊敬和服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大力進行法制化建設,立法的廣度、深度是有目共睹的,欠缺的是執法的力度,因此嚴格執法才是我國法制化的當務之急。我們應看到代表社會文明進步的法制化對社會經濟各方面的能動作用,只有當法制得到公眾的認同,自覺維護法律的尊嚴,司法才是成功的,才能取得真正的社會效果。

四、以人為本,培養人才,善用人才

今天,人類社會已經進入“知識經濟”的新時代,在這個新的經濟階段裏,掌握和運用知識的人成為最重要的生產力。新加坡一直把“人”當成第一因素,意識到教育領先的至關重要,全力推行科技興國的策略,大力提高國民素質。新加坡今日的成績與其良好素質的勞動力隊伍和任人唯賢的精英治國方針分不開的,政府攬盡了各行各業的精英人士,使其為國家效力,以至於反對黨和私人機構抗議政府壟斷人才資源。以法律服務界為例,其從事法律服務人員的要求是相當高的,要想取得新加坡的律師資格,首先要有新加坡國立大學法學院或英國劍橋大學、牛津大學、倫敦大學、伯明翰大學;或澳大利亞悉尼大學、墨爾本大學及新西蘭的澳克蘭大學的第二等以上榮譽學位,參加律師資格統一考試,實習6個月後方可申請,其對檢察官、法官的任職資格要求以具備律師資格為基礎條件。在新加坡,我們的直覺是唯有多讀書,接受高等教育才有好的出路,戲稱為“新科舉制度”。雖然學歷並不等於能力,但是學歷應作為必備的專業背景,是能力的一個很重要的參考指數。相比較之下,我國法律從業人員的業務素質因傳統、機制、觀念等原因相差甚遠,各領域的精英人物(如“海歸派”)為政府效力的也不多。當我們關注新加坡高薪養廉的時候,應更看到其養賢的一面,他們認為高薪等於高素質人才,等於高效率政府,精英治國的方針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新加坡培養人、使用人的理念和措施確實值得我們思考和借鑑。

五、執政黨的建設

人民行動黨成功執政四十年,政績顯著,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長期致力於廉政建設,防止和打擊貪污腐敗,以良好的政風,營造了親商的環境,有力地保障了新加坡的發展。其成立時就把黨旗基本色調定為白色以示清廉,幾十年來,在廉政建設方面已經形成了一整套理論和制度,規定任何政黨、國家機構和政府部門、任何個人都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決不允許凌駕於法律之上;對權力腐敗的懲處和防範措施必須行之有效、強而有力;法規制度嚴、執法嚴、監督嚴,使貪污成為高風險的罪案,腐敗者須付出十分高昂的代價以至於不敢也不願去冒險。建國以來,已處理了數起政要的腐敗行為,如前環境發展部政務次長黃循文,1975年被指控接受印度尼西亞商人84萬新元的賄賂,被判罰款並坐牢18個月。新加坡商業事務局局長格林奈,1991年被控犯有“欺騙罪”,其中一個罪名是1990年他向財政部申請一筆購買新汽車貸款,卻挪用來還一部舊汽車的賬。結果,格林奈被判處3個月的監禁,並失去公職,擔任公職20年的50萬新元的公積金和30萬新元的退休金也因此被取消,從此身敗名裂。正因為人民行動黨反貪立場堅定,採取了道德教育、制度規範、法律懲處、高薪養廉、組織保證、輿論監督、領導以身作則等一系列措施,經過多年堅持不懈的努力,才建設了一個廉潔高效的政府,一個取信於民的政黨。過去曾經有過一種論調,認為只有實行西方的多黨制,才能解決對執政黨的監督和防止黨的腐敗問題,但新加坡人民行動黨的實踐在某種程度上否定了這個論調,其治黨的經驗,值得借鑑。

當然,在新加坡短短的十餘天裏,我們亦感受到不民主、不自由的一面,如平靜水面下的暗流,出於直觀感受,故不在多言。目前新加坡正遭遇建國以來最困難的時期,全球性的經濟衰退,給經濟外向型的新加坡帶來沉重打擊,使新加坡20多年來年均增長8%至9%的經濟形勢,在今年三季度首次出現負增長,人民面臨失業、減薪、生活水平下降的威脅;美國“9·11”事件又使新加坡雪上加霜,在經濟衰退加劇的同時,又面臨安全問題。在此嚴峻形勢下,人民行動黨在剛結束的大選中第10次蟬聯執政,充分證實其威信和治國的能力。

(作者:南京市人民檢察院 邵長生 曹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