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八年級下冊歷史重點複習提綱資料總結【通用多篇】

欄目: 工作總結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9W

八年級下冊歷史重點複習提綱資料總結【通用多篇】

八年級下冊歷史重點複習提綱 篇一

第3課 土地改革

1、土地改革的原因:

①封建土地制度嚴重阻礙農村經濟和中國社會的發展。

②新中國成立後,廣大農民迫切要求進行土地改革,獲得土地。

2、目的:為實現工業化準備條件實質:地主土地所有制轉變為農民土地所有制(私有制性質並沒有變化)

3、起止時間:1950——1952年底

4、法律依據: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頒佈《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

5、內容:它規定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

6、具體實施辦法:從1950年冬起,全國分批進行土地改革,沒收地主的土地,分給無地少地的農民耕種。‚同時也分給地主應得的一份,讓他們自己耕種,自食其力。

7、結果: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外,全國大陸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8、意義:土地改革的完成,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階級也被消滅;農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為土地的主人。這使人民政權更加鞏固,也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業生產獲得迅速恢復和發展,為國家的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

9、新中國成立後,為鞏固新生政權進行了那些努力?各有何重要意義?

①和平解放西藏。祖國大陸獲得統一,各族人民實現大團結。

②抗美援朝。鞏固了新生政權,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打擊了美國的侵略政策,為我國經濟建設提供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國際環境。

③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完成,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階級也被消滅;農民成為土地的主人。這使人民政權更加鞏固,也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業生產獲得迅速恢復和發展,為國家的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

第4課 工業化的起步

一、第一個五年計劃

1、“一五”計劃為什麼優先發展重工業:受蘇聯影響,‚工業基礎薄弱

2、“一五”計劃的目的:為了有計劃的進行社會主義建設。

3、“一五”計劃的基本任務: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相應的發展交通運輸業、輕工業、農業和商業;相應的培養建設人才。

4、“一五”計劃的起止時間:1953年——1957年

5、意義:我國開始改變了工業落後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

6、我國開展“一五”計劃建設的重要條件有哪些?取得了哪些成就?簡析取得重大成就原因。

(1)條件:

①新中國成立,祖國大陸獲得統一;

②抗美援朝的勝利;

③土地改革的完成,為國家的工業化準備了條件。

(2)成就:

①1953年底,鞍鋼軋鋼廠等三大工程建成投產;

②1956年,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生產出中國第一輛汽車;

③中國第一個飛機制造廠試製成功地一架噴氣式飛機;

④瀋陽第一機牀廠建成投產;

⑤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建成;

⑥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密切了內地與邊疆的聯繫。寶成鷹廈鐵路。

⑦ 我國以蘇聯幫助興建的156個項目為中心,形成了以鞍鋼為中心的東北重工業基地;

⑧華北和西北也建立了一批新的工業基地。

(3)原因:

①黨的正確領導;

②三大改造完成,社會主義制度確立;

③全國人民的支持和艱苦努力;

④蘇聯的幫助。

二、共和國第一部憲法的頒佈

(1)時間:1954年9月

(2)頒佈的會議: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3)名稱:《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4)地點:北京

(6)性質:社會主義類型的,真正反應人民利益的額憲法

(7)內容:憲法規定我國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社會主義道路,一切權力屬於人民。

(8)意義:這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也是我國有史以來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

八年級下冊歷史重點複習提綱 篇二

秦漢——多民族大一統的封建社會的形成、鞏固、問題和演變成分裂

1、秦統一天下的必然性和條件。

2、秦始皇建立和鞏固統一和中央集權的措施。

3、從正反面分析秦亡漢興的原因。

5、秦皇、漢武多方面的活動。

6、理解和評價焚書坑儒、獨尊儒術。董仲舒的思想背景,內容,作用。

7、自春秋、戰國經秦到西漢治國思想的變動和影響。

8、秦漢與匈奴,西域,越族的關係。

9、張騫和班超的貢獻:絲綢之路。

10、造紙術,地動儀,張衡,華佗,王充,司馬遷和《史記》,數學和封建教育。

11、秦漢出現的封建社會的社會問題及表現。(土地兼併、暴政、思想專制)

12、秦漢是對後世具有開創性的朝代,秦漢奠定了我國後來2000年封建社會的基本格局,基本特點。如何理解?有那些史實?(統一的國家格局;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政治格局;多種土地制度基礎上的的封建小農經濟格局;以漢族為主體的民族融合的多民族格局;對外交流的開放格局;以儒家為主體重倫理的思想格局;以應用技術為主的領先世界的傳統科技與文化格局。)

八年級下冊歷史重點複習提綱 篇三

第1課 中國人民站起來了

一、第一屆政治協商會議

1、政協職能:代理人民代表大會職責

2、時間:1949年9月。

3、地點:北平

4、意義:為新中國的籌建做了準備

5、內容: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作用:臨時憲法),選舉毛澤東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決定以五星紅旗為國旗,以《義勇軍進行曲》為代國歌,以北平為首都並改名為北京,採用公元紀年,還決定在天安門廣場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紀念碑。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1)時間:1949年10月1日。政府:中央人民政府

(2)成立標誌:開國大典(意義:標誌着新中國的成立)。

(3)歷史意義:

①開闢了歷史新紀元。從此,中國結束了一百多年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歷史。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成為國家的主人。

②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的鬥爭。

(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歷史結束,開始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

三、西藏和平解放

(1)時間: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以阿沛 阿旺晉美為首席代表的代表團與中央人民政府達成了和平解放西藏的協議。

(2)歷史意義:標誌着祖國大陸獲得了統一,各族人民實現了大團結。

第2課 最可愛的人

1、抗美援朝原因:

①美國派兵侵略朝鮮。

②美軍的侵略活動嚴重威脅到中國安全。

③朝鮮請求中國政府派兵援助。

2、美國哪些侵略活動威脅到中國的安全?

①以美軍為主的所謂聯合國軍越過三八線一直打到中國鴨綠江邊;

②美軍飛機入侵中國領空,轟炸掃射中國東北邊境城市;

③美軍第七艦隊入侵中國台灣海峽,阻止人民解放軍解放台灣。

3、目的:抗美援朝、保家衞國。

4、時間:1950年10月—1953年7月

5、司令:彭德懷

6、過程:五戰五捷

7、戰鬥英雄:

黃繼光(上甘嶺戰役)、邱少雲 重要戰役:上甘嶺戰役

8、為什麼稱志願軍為“最可愛的人”?

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抗美援朝戰爭中表現出了高度的愛國主義、國際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他們不畏艱險,英勇頑強,最終贏得了戰爭的勝利,為國家和民族贏得了榮譽。

9、結果:1953年7月,美國被迫在停戰協定上簽字,中朝人民取得反侵略戰爭的勝利。

10、意義:鞏固了新生政權,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打擊了美國的侵略政策,為我國的經濟建設提供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國際環境。

八年級下冊歷史重點複習提綱 篇四

明清——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封建社會的由盛轉衰

1、明清君主專制的空前加強的原因、措施、實質。八股文,軍機處。

2、明清經濟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原因表現,中西萌芽後面臨的不同經濟、政治、外交、思想環境。深刻理解封建制度對資芽的阻礙。

3、理解一條鞭法和地丁銀製度。

4、辨證分析鄭和下西洋的原因和影響。把其與新航路的開闢做比較。

5、明清歷史發展最突出的本質趨勢在經濟、政治、思想、外交上的反映。

6、明清對外交往的新情況和外交變化。

7、識記清朝前期鞏固多民族國家、捍衞主權的措施。

8、明太祖,康熙,乾隆和雍正。

9、澳門問題,鄭成功收復台灣和清統一台灣。

10、黃宗羲的政治、經濟主張的背景,評價。與商鞅、韓非、董仲舒的比較。

11、科技和文化領域的雙重性和兩面性。小説,民主思想,總結性的科技鉅著。教育。(文學繁榮科技落;總結居多創新弱;專制居主和民主思想並存;交流減少轉為弱勢文化。)

12、辨證看待康乾盛世與封建社會沒落的關係。

13、清朝的疆域。注意我國曆史上對東北,西北,西南(包括西藏),台灣的管轄。

説明:此階段應注意:統一,資芽,沒落,鞏固。

八年級下冊歷史重點複習提綱 篇五

隋唐——封建社會的盛和衰

1、隋大統一的歷史原因。秦和隋的相似性。

2、隋承前啟後的歷史地位。

3、全面細緻的識記大運河的分段、起止點、溝通河流。理解大運河開鑿的原因,影響。正確看待歷史上不同人物對大運河的評價。

4、多方面(從統治者作為,從制度,從科技,從水利,從民族交往,從中外交流等)分析唐朝前期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和啟示。

5、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的活動和評價。

6、深入理解三省六部制,科舉制,均田制,租庸調製的實施原因、目的,作用和其間的聯繫,後來的破壞。

7、全盛時期的表現(經濟、政治、民族、對外、文化。)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

8、長安和揚州。

9、唐中央政權和邊疆民族關係的史實,共性。與漢民族關係的異同點。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

10、唐朝對外交往和漢的不同之處及其成因。對外交流的具體史實。

11、深刻理解兩税法的實施和影響。

12、多方面分析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原因和啟示。

13、唐文化:唐詩、韓愈和柳宗元。莫高窟,繪畫,書法,封建教育,醫學,孫思邈和《唐本草》。

説明:歷來是大學聯考之重點和熱點區域,應注意。核心是盛與衰。

八年級下冊歷史重點複習提綱 篇六

1.不同時期中共重要會議:

(1)1921年中共一大:把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定為奮鬥目標,堅持以革命手段實現這一目標。

(2)1922年中共二大:第一次在全國人民面前明確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為中國革命指明瞭方向。

(3)1923年中共三大:正式決定與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合作,制定革命統一戰線方針。

(4)1927年八七會議:糾正陳獨秀右傾投降主義錯誤,確定了開展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毛澤東提出”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的思想。

(5)“工農武裝割據”思想:中共領導下,把武裝鬥爭、土地革命和根據地建設相結合。

(6)1935年遵義會議:結束了王明“左”傾錯誤在黨內的統治,確立毛澤東為核心的新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是中共從幼稚走向成熟的標誌。

(7)1935年底的瓦窯堡會議:確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

(8)1937年的洛川會議:制定了動員全民族一切力量,爭取抗戰勝利的人民戰爭路線即全面抗戰路線。

(9) 1938年持久戰理論:毛澤東發表《論持久戰》,指明瞭抗戰發展的正確道路。

(10)1942年整風運動:中共開展了一次普遍的馬克思主義教育運動。黨從思想上清算了“左”傾和右傾錯誤,達到空前的團結和統一。

(11)1945年春中共七大:確定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

(12)1949年春召開的七屆二中全會:決定黨的工作重心由鄉村轉移到城市。解決了由新民主主義革命轉變為社會主義革命的重大問題。

(13)1956年召開的八大,確定集中力量把我國儘快地由落後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為建設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中國而奮鬥的總任務。

(14)”“””後,開展了關於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打破了長期以來的個人崇拜和教條主義束縛,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奠定了思想基礎。

(15)1978年底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停止“以階級鬥爭為綱”的錯誤方針,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作出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新時期黨的基本路線的思想開始形成。

(16)1981年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了《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徹底否定了““””.

(7)1982年的十二大明確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

(8)1987年召開的十三大確定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

(9)1992年的十四大提出了90年代改革和建設的主要任務,即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加快改革開放,集中力量把經濟建設搞上去。還提出了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11)1997年的十五大將鄧小平理論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提出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

(12)2002年的十六大確定的考點是: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繼往開來,與時俱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2.確立黨的三代領導集體的會議分別是遵義會議、十一屆三中全會、十四大。

3.實行黨的工作重心轉移的會議分別是八七會議、七屆二中全會、十一屆三中全會。

4.糾正黨內的錯誤的會議分別是八七會議、遵義會議、十一屆三中全會。

5. ①確立毛澤東思想作為黨的指導思想是在1945年中共“七大”。

②把鄧小平理論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並寫入黨章。明確規定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作為行動指南是在1997年中共“十五大”。

③把“三個代表”思想確立為黨的主刀思想並寫入黨章是在2002年中共“十六大”。

6.標誌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是五四運動。

7.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基礎是新三民主義。

8.標誌着國民黨的主力基本被消滅是三大戰役。

9.標誌着統()治中國22年的國民政府覆滅是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

10.1949年中共“共同綱領”具有臨時憲法的性質。

11.提出實現“四個現代化”是在1964年中共三屆人大。

12.民族區域自治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13.共和國曆史上最大的一樁冤案是劉少奇案

14.1989年4月,《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頒佈,1999年4月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行政複議法》。這兩部法律規範了政府行為,使“民告官”有了法律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