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人教版八年級下冊歷史複習提綱資料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48W

人教版八年級下冊歷史複習提綱資料多篇

單元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篇一

第6課艱難曲折的探索歷程

一、中共八大(1956年9月)

1、內容:

1)主要矛盾:隨着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的基本建立,國內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對於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

2)主要任務:全國人民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工業化,逐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

2意義:中共八大正確分析了國內主要矛盾,成為黨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過程中取得的重要成果。

二、重大失誤

1、探索時期的總路線:鼓足幹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1958年八大二次會議)

2、失誤的表現:(1)大躍進:標誌:盲目求快,片面追求工農業生產和建設的高速度。

(2)人民公社化運動:特點:一大(規模大)二公(公有化程度高)。

3、失誤的原因:違背客觀經濟規律,高指標,瞎指揮,浮誇風,“共產風”。

第7課“”十年內亂(1966—1976年)

一、發動

1、導火線:上海《文匯報》發表的《評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作者:姚文元)

2、開始標誌:1966年5月16日,《五一六通知》。

二、發展;

1)毛澤東《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張大字報》矛頭指向劉少奇、鄧小平。(全面爆發的標誌)

2)1967年1月開始奪權,全面內亂

3)形成“”“”兩大反革命集團。

4)“”期間冤案:劉少奇被開除出黨並含冤病逝。

三、結束:1976年10月粉碎反革命集團。結束。

四、評價

1、性質:“”是一場由錯誤發動,被反革命集團利用,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內亂。

2、危害:國家政權遭到嚴重削弱;民主與法制被肆意踐踏;國民經濟發展緩慢,生產處於半停產或停產狀態;人民生活水平基本沒有提高;對教育科學文化事業嚴重摧殘,阻滯了全民族文化素質的提高和現代化事業的發展。中國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拉大了。

五、中汲取的啟示:

1)要加強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建設。2)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3)要尊重知識、尊重人才。

4)反對個人崇拜5)要以史為鑑。

第8課鑄起共和國鋼鐵長城

一、國防(“兩彈一星”——原子彈、導彈、人造地球衞星)

1、核武器的發展

原因:我國為什麼要下決心研製核武器?

答:我國發展核武器是為了打破核壟斷,反對核威脅,最終目的是為了消滅核武器,保衞祖國的獨立和安全,維護世界和平。我國政府多次宣佈,中國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會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向國外擴散核武器,不在國外部署核武器。

過程:①1964年10月,原子彈爆炸、新疆羅布泊——中國人靠自己的力量掌握了核技術

②1966年10月,導彈核武器實驗成功——實現了導彈和原子彈的結合

③1967年6月,氫彈爆炸實驗——繼美、蘇、英之後第四個能夠自己研製

2、“東方紅”衞星遨遊太空

過程:1970年4月,中國第一顆人造衞星“東方紅1號”順利升入太空

意義:標誌着中國人民成功地掌握了人造衞星的空間技術。從此,中國在空間技術領域躋生於世界先進國家行列。

3、解放軍的發展:①1949年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成立;②1949年1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成立;

③1966年7月1日組建地地戰略導彈部隊成立

我國“三位一體”戰略核力量:①地地戰略導彈部隊;②海軍潛地戰略導彈部隊;③空軍戰略轟炸機部隊

意義:標誌人民軍隊現代化建設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走上科技強國之路。

4、兩彈一星的精神: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力協同。勇攀高峯的精神。

第9課新國中走向世界舞台

一、重返聯合國

1、時間:1971年10月2、會議:第二十六屆聯合國大會

二、中美建交

1、過程:①1972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松訪問中國(尼克松訪華的這一週被稱為“改變世界的一週”)

②雙方在上海簽署了《中美聯合公報》。

③1978年12月,中美雙方發表《建交公報》

(4)1979年1月1日,中國於美國正式建立外交關係。

2、意義:①美國承認,只有一箇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②對國際形勢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PS:當前中美關係以三個公報為原則:

1972年《中美聯合公報》1978年中美《建交公報》1982年《八一七公報》。

三、中日建交:

1972年,中日兩國政府簽署了《中日聯合聲明》,建立了正式的外交關係

PS:我國外交取得巨大成就和中國國際地位的日益提高,主要歸功於中國綜合國力的提高

補充:1、什麼是“小球”?什麼是“大球”?“小球轉動大球”指什麼?

答:“小球”指乒乓球,“大球”指地球;意味着從“乒乓外交”開始,中美關係逐步改善並進入正常化階段,國際關係和世界局勢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2、改變世界的一週指什麼?答: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問中國的這一週。

3、歷史性的握手指什麼?答:周恩來總理在機場與美國總統尼克松握手。

2021歷史八年級下冊知識點大全 篇二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開國大典、開闢了中國歷史新紀元。

1、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

1949年9月在北平舉行,主要內容:

①通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臨時憲法);

②選舉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毛澤東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③以五星紅旗為國旗、以《義勇軍進行曲》為代國歌、以北平為首都並改名為北京;

④採用公元紀年;

⑤建立人民英雄紀念碑。

2、開國大典

1949年10月1日下午,廣場舉行。毛澤東向全世界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三年以來”指解放戰爭時期以來,“三十年以來”指五四愛國運動;“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指中英鴉片戰爭戰爭的爆發。

※禮炮齊鳴28響是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後,領導人民進行28年浴血奮戰,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54門禮炮是為了紀念五四運動。

3、新中國成立的歷史意義

①國內意義:開闢了中國歷史新紀元,是中國現代史的開端,中國結束了一百多年來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歷史,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成為國家的主人。

②國際意義:新中國的成立,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的鬥爭。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鞏固

1、西藏和平解放

1951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同西藏地方政府代表阿沛•阿旺晉美達成了關於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10月,西藏獲得和平解放,標誌着祖國大陸獲得了統一,實現了除台灣、香港及澳門以外的全國各地區、各民族的大團結、大統一。

2、《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頒佈,它廢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土地所有制。1952年底,全國大陸除少數民族地區外,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土地改革的完成徹底廢除了在我國延續兩千多年來封建土地制度,消滅了地主階級;農民翻身成為土地主人,人民政權更加鞏固,農村生產力大大解放,農業生產迅速恢復和發展,為國家工業化準備條件。

★封建土地制度形成於戰國時期,消亡於1952年。

2021歷史八年級下冊知識點大全 篇三

第一單元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鞏固

一、成立1949.10.1

1、籌備:第一屆中國人民政協內容:(通過-選舉-決定-建立)①通過“共同綱領”

②選舉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及其主席③決定國旗、代國歌、首都、紀年④建立人民英雄紀念碑

2、標誌:開國大典1949.10.13、意義

(1)國內:開闢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注意理解)

①對國家的影響:中國結束了一百多年被侵略、被奴役的歷史,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②對人民的影響: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成為國家的主人。

(2)國外(國際):

①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

②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人民爭取民族解放的鬥爭。

二、鞏固

1、西藏和平解放

(1)時間、代表:1951、阿沛阿旺晉美

(2)意義:鞏固了新中國政權,大陸統一,民族團結。

2、抗美援朝

(1)必要性(原因):美國入侵朝鮮和對中國的侵略活動威脅到中國安全

(2)時間:1950.10——1953.7

(3)司令員和軍隊:彭德懷和中國人民志願軍

(4)意義:

①鞏固了新中國政權

②志願軍戰士發揚了高度的愛國主義精神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被譽為“最可愛的人”,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③沉重打擊了美帝國主義的囂張氣焰,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④為我國的經濟建設創造了和平安定的周邊環境;

3、土地改革

(1)必要性(原因):封建土地制度嚴重阻礙了農村經濟和中國社會的發展

(2)時間:1950——1952底(1952年底,除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外,基本完成土改)

(3)內容: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

(4)意義(祥見課本13頁)

①對地主和農民的影響:消滅地主,農民成為土地主人;

②鞏固人民政權

③推動了農村和農業發展,為國家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

第二單元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一、成功的探索

1、“一五計劃”(1953——1957)

(1)必要性及目的(背景、原因):

我國的工業化水平很低;為了有計劃的進行經濟建設。

(2)基本任務:(一個重點,兩個相應)

重點發展重工業,相應地發展輕工業、農業和交通運輸業及商業,相應地培養人才;

(3)成就①工業方面:

A、鞍山鋼鐵公司大型軋鋼廠、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第一個飛機制造廠、瀋陽第一機牀廠

B、形成東北工業基地、加強了沿海工業基地、在華北和西北建立了一批新的工業基地②交通運輸業方面:武漢長建大橋、川藏、新藏、青藏公路(4)意義:開始改變工業落後的面貌,工業化開始起步。

2、共和國第一部憲法

(1)頒佈:1954.9第一屆全國人大

(2)內容: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和社會主義,一切權力屬於人民。

(3)意義: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反映人民利益。

3、三大改造1953——1956底

4、中共八大1956

(1)內容:①主要矛盾②主要任務(要知道具體內容)(2)意義:良好開端(詳見課本27頁)

二、探索中的失誤

1、總路線、大躍進和人民公社會運動1958年開始評價:

(1)積極:反映了人民羣眾迫切要求建成社會主義的美好願望

(2)消極:忽視了客觀經濟規律,是黨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中嚴重失誤,那時再加上自然災害等因素,造成國家和人民面臨建國以來最嚴重的經濟困難。

三、建設成就和模範人物(鄧稼先、王進喜、焦裕祿、雷鋒)

第三單元建設由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一、改革開放

1、改革

(1)農村改革(措施):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發展鄉鎮企業;

(2)城市改革(1985年開始,重點是國企改革)措施如下:

①所有制:把單一的公有制發展成為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經濟並存②管理:政企分開,擴大企業生產經營自主權,實行經營責任制③分配: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

2、開放

(1)格局:經濟特區(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海南)—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

(2)目的(也是意義):引進人才、資金、技術、管理經驗,為現代化建設服務。

三、民主與法制建設的加強

1、民主建設的加強:平反冤假錯案(1980年平反劉少奇案)

2、法制建設的加強全國人大加緊立法工作,形成以憲法為核心的法律體系。

第四單元民族團結與祖國統一

一、民族團結

1、處理民族關係的政策:民族區域自治

(1)背景、原因:

①民族關係:相互依存、不可分離②民族格局:大雜居、小聚居

(2)提出:籌建新中國時

(3)含義:在中央人民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在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建立民族自治機關,由少數民族管理本民族內部的事務。我國建立了五個省級自治區。(要知道是哪五個)

(4)意義:

①對祖國統一、民族團結、民族平等和地區發展具有重要作用②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和基本政治制度2、民族發展:各民族共同發展

(1)西藏:重要牧區

(2)內蒙古自治區:商品糧基地

(3)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我國第二大橡膠基地

二、祖國統一

1、港澳迴歸(香港-1997澳門-1999)

(1)政策(構想):一國兩制

①提出:20世紀80年代初鄧小平

②內容: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大陸實行社會主義制度,港澳台實行資本主義制度。

(2)意義:洗雪百年國恥,在祖國統一上邁出了重要一步。

2、海峽兩岸的交往(閲讀本節課課文了解即可)

2021歷史八年級下冊知識點大全 篇四

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時期

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制定的,憲法規定我國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社會主義道路,一切權力屬於人民。這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也是我國有史以來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

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建立的標誌

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標誌着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建立。

1953年,國家開始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實現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任務,標誌着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基本建立起來,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

1958年發動。

①原因:黨和人民對於我國社會主義所處的發展階段認識不足,對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缺乏經驗,又急於求成,忽視經濟發展客觀規律。

②表現:以高指標、瞎指揮、浮誇風和“共產”風為標誌“左傾”錯誤氾濫。

③影響:是黨在探索社會主義道路中的一次嚴重失誤,再加上自然災害等因素,使我國人民遇到了建國以來前所未有的嚴重經濟困難。

(1966~1976年)

1966年毛澤東發動,被和兩個反革命集團利用,國家主席劉少奇被迫害至死,1976年,反革命集團被粉碎,“”結束。

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時期

(1978年以來改革開放時期)

十一屆三中全會

於1978年底在北京召開。

(1)內容:

①思想:徹底否定“兩個凡是”的方針,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

②政治:作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

③組織: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第二代領導集體。

(2)意義: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建國以來黨的歷的偉大轉折,它完成了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的撥亂反正,是改革開放的開端。從此,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歷史時期(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期)。

改革開放

鄧小平是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

1、對內改革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國改革開放從農村開始。

(1)在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交足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①開始:1978年,安徽鳳陽小崗村18户農民首先將田地包乾到户,自負盈虧。

②影響:逐步實行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農業生產得到了大發展,農村開始富裕起來。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農村鄉鎮企業也迅速發展起來,為農村致富和實現現代化開闢了一條新路。

③意義: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推動了中國農業發展。

※説鳳陽,道鳳陽,鳳陽本是好地方,自從包地包產後,家家生活大變樣。—〈鳳陽花鼓詞〉

(2)在城市進行國有企業改革

從1985年起,城市改革全面展開,重點是國有企業的改革。

內容:

①發展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經濟;

②政企分開;

③以按勞分配為主;

④1992年,黨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後,國有企業改革加快了步伐,在大中型企業推行公司制、股份制,向建立現代化企業制度邁進;對小型企業採取改組、聯合等多種形式,加快企業的改革步伐。

2、對外開放

(1)目的:吸收僑資、外資,引進先進生產技術和管理經驗,進行現代化建設。1980年,我國在廣東的深圳、珠海、汕頭和福建的廈門建立四個經濟特區。深圳成為經濟特區的代表,對外開放的“窗口”,被稱為“一夜城”。

作用:打開了對外開放的突破口。特區是個窗口,是技術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識的窗口,也是對外政策的窗口,為進一步擴大開放積累了經驗。(經濟特區的“特”的含義: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實行特殊的經濟政策)

(2)擴大:1984年,我國開放了廣州、上海等14個沿海城市;後開放了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環渤海地區等經濟開發區;增設海南經濟特區,設立上海浦東開發區。浦東開發區已經成為國際化的經濟中心和金融中心。

(3)對外開放的格局:形成了“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的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對外開放區已由沿海向內地發展。

(4)對改革開放的感想、啟示:改革開放是符合中國國情的,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發展才是硬道理,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等。

(5)歌曲《春天的故事》:“1979年,那是一個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了一個圈”———1979年那個““春天”的到來與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相關;“春天”指改革開放;“中國的南海邊”指東南沿海;畫了一個“圈”指經濟特區。

建國後的社會主義建設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中取得偉大成就的原因:

黨的正確領導;中國人民高漲的勞動熱情;科技工作者的努力;各行各業的支援;改革開放的正確決策。

人教版八年級下冊歷史複習提綱資料大全 篇五

第一單元走向社會主義之路

第1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一、籌建新中國(第一屆政協會議)

(一)時間:1949年9月地點:北平。

(二)內容:1、制定《共同綱領》)---起臨時憲法的作用(從1949年-1954年起作用):

2、選舉中央人民政府領導----毛澤東為政府主席。3、大會確定:國旗為五星紅旗;代國歌為《義勇軍進行曲》;首都為北京;採用公元紀年。

二、開國大典(新中國成立的標誌):

(一)中央政府第一次會議(1949,10.1下午2時):

1、接受《共同綱領》為施政方針;

2、任命周恩來為政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長,朱德為解放軍總司令。

(二)大典盛況:1、時間: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標誌着新中國成立)

(三)新中國成立的意義

1、標誌新民主主義革命已經取得勝利,標誌着半殖民地半封建時代的結束;

2、中國人民成為新國家新社會的主人;

3、中國歷史從此揭開了新的篇章。

三、1951年10月西藏和平解放。

意義:西藏的和平解放標誌着祖國大陸基本解放。

第2課為鞏固新中國而鬥爭

一、土地改革:

時間:1950--1952年底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開識的標誌。

作用(意義):徹底廢除了在我國存在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滅了地主階級;農民成為土地的主人;解放了農村生產力,促進了農村經濟迅速恢復和發展。

二、抗美援朝(1950---1953年7月)

1、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作戰的時間是:1950年10月

2、目的:抗美援朝、保家衞國。

3、總司令:彭德懷英雄人物:黃繼光邱少雲。

4、結束:1953年7月《朝鮮停戰協定》的簽定

5、意義: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維護了亞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新中國的國際威望,為新中國贏得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和平環境。

6、精神:愛國主義精神,國際主義精神,革命英雄主義精神。

第3課新中國的內政與外交

一、內政---《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1、會議: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時間1954年9月地點:北京;

內容:大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2、憲法內容: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社會主義道路,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人民行使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

3、性質: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

二、外交

1、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1)首次提出:1953年12月中印談判、周恩來。

(2)共同倡導:1954年中國、印度、緬甸

(3)內容: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

(4)意義: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成為發展國與國之間相互關係的基本原則。

2、亞非萬隆會議:

(1)召開:時間:1955年4月

(2)地點:印度尼西亞的萬隆,參與國:亞非29個國家

(3)特點:有史以來第一次由亞非國家自己舉行的會議。

(4)萬隆會議中心議題是:保衞和平,爭取民族獨立和發展民族經濟。

(5)會議中的矛盾:由於帝國主義的破壞和與會國間矛盾錯綜複雜。

(6)萬隆會議出現分歧時周恩來提出了求同存異方針

第4課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

一、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1957年)

1、過渡時期的總路線(一化三改造):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實現國家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2、一五計劃:

(1)目的:有計劃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

(2)時間:1953---1957年;

(3)特點:優先發展重工業

(4)成就:一田(克拉瑪依油田)、一橋(武漢長江大橋)、三廠(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瀋陽飛機制造廠、鞍山鋼鐵公司)、六路(三公路、三鐵路)。

二、三大改造(1953---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實質是變革生產關係的社會主義革命)。

改造的內容

改造的途徑

結果及歷史意義

存在的主要問題

農業

農業生產合作社

到1956年底基本完成三大改造,社會主義公有制形式在國民經濟中占主導地位,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基本建立起來,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由於發展速度迅猛,工作過於急促和粗糙,在實際工作中出現了一些偏差。

手工業

手工業生產合作社

資本主義工商業

加工訂貨到公私合營

四。中國近代社會性質的三次變化及其標誌性事件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標誌性事件

鴉片戰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三大改造的完成

性質變化

封建社會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到新民主主義社會

新民主主義社會到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第五課:民族團結

1、解決民族問題的基本政策:實行民族區域自治

2、處理民族問題的原則: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各民族共同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