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我的家庭教育故事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7.35K

我的家庭教育故事精品多篇

關於家庭教育故事大全 篇一

關於孩子拿別人東西怎麼辦這個問題,相信很多爸媽都碰到。但很多爸媽卻不知如何來處理這個問題。你會擔心孩子走上歪路而嚴厲呵斥嗎?如果孩子告訴你這個祕密了,你會保守嗎?當孩子拿別人東西要怎麼辦?

當孩子拿了別人東西 你會保守祕密嗎?當孩子拿了別人東西 你會保守祕密嗎?

故事回放:飛機模型不見了

4歲的多多,和一羣小朋友玩遊戲。他很快被小朋友的一個飛機小模型吸引了,玩了一會兒趁大家不注意就偷偷揣起來了。孩子們發現模型不見了,很着急地找。多多看到這些特別糾結、特別難受,實在忍不住跟媽媽“坦白”了,説自己拿了飛機模型。媽媽沉默了一下。

試着這樣做 :幫孩子保守祕密

多多媽媽看着不知所措的孩子,問:“多多,因為飛機模式找不到了,小朋友都沒辦法玩了,可怎麼辦啊?幫大家一起找找吧。”媽媽一本正經地找,然後一直觀察多多,多多開始在自己書包周圍走動,沒過一會兒,他就從書包裏拿出了飛機模型。媽媽不動聲色接過,在多多耳邊説:“我很喜歡現在的你,敢於承擔責任,可是你要想一想,這個東西是小朋友帶來大家一起玩得,如果你拿走了,大家還會和你一起玩嗎?我知道你後悔了,這是我們倆的祕密,不會讓第三個人知道。” 説完,媽媽告訴小朋友,多多找到了模型,大家可以繼續開心地玩了。

知道:年幼孩子不會區分你我

多數孩子拿別人的東西是出於喜歡與好奇的心理,他們看到別人的“好”東西,自己也想擁有一個,看一看、玩一玩,有時他們只是“借用”一下,玩過以後也會悄悄歸還。年幼的孩子是不知道,這個東西是有主人的,不知道這樣拿走別人的東西是不對的,他覺得自己需要的話,就去拿,完全沒有一個所有權的概念。

家庭教育故事 篇二

教育孩子做事要靠自己

向孩子講一個《鵪鶉和她的孩子們》的故事,作者是德國詩人布·瓦爾迪斯。

一隻鵪鶉在麥地中間築巢。當她的孩子們漸漸長大,麥子變黃的時候,她對小鵪鶉們説道:“農夫收割麥子的日子快要到了。我此刻出去給你們找食。我不在的時候,你們都給我待在巢裏別動,留意點兒,別讓任何人發現你們。如果那個農夫來了,你們留神他説的話,聽他什麼時候要割麥子。我們要見機而行。”説完,老鵪鶉便飛走了。

不一會兒,農夫帶着他的兒子來到了麥田,察看了一下麥子,然後對兒子説:“麥子成熟了,我們該收割了。我明天一早就去鄰居那兒,同他們商量,請他們來幫忙我們收割。”

又過了一會兒,老鵪鶉噙着給孩子們的食物飛回來了,問他們是否聽到點什麼。一隻小鵪鶉回答説:“那農夫同他的兒子來過了,他説:明天他要去請鄰居來幫忙割麥子。”

老鵪鶉聽後説:“別怕,這麥子還不會立刻割的。因為那些鄰居不會那麼快就答應幫別人幹活的。”

第二天一大早,老鵪鶉又要外出覓食了,她對小鵪鶉們説:“留點神,那農夫準備什麼時候割麥子,看是否能聽到一些新的消息。”那農夫又來了,對他的兒子説:“我看,誰也不會來了。這些鄰居都靠不住。我要去同親戚朋友談談,讓他們明天來幫我們收割。這麥子再不割的話,就要爛了。”

當老鵪鶉回家時,小鵪鶉們嘰嘰喳喳地説:“媽媽,快給我們在別的地方築一個新的巢吧!那農夫明天就要帶他的親戚朋友來割麥子了。”

但是,老鵪鶉回答説:“親愛的孩子們,那些親戚朋友也不會立刻到一個外鄉的農田裏來幹活的,所以,你們注意聽着農夫明天説的話!”

下一天早上,那農夫和他的兒子又來了,農夫十分悲哀地朝麥田掃了一眼,説道:“我看,想靠別人的幫忙都是不行的,不管是鄰居,還是親戚朋友。這莊稼這天是割不成了。兩把鋒利的鐮刀已經擺在糧倉裏了,明天一早我們兩個就開鐮。這麥子不能再耽擱了。”

小鵪鶉立刻就把這個新消息告訴了他們的媽媽。老鵪鶉聽了説道:“瞧,這才是真正的收割時間。我們遷移的時候也到了,尋找別的住所去吧!親愛的孩子們,起身吧!明天早上我們還待在那裏的話,那麼我們大家的生命恐怕就保不住了。”

自己的事情要靠自己做;常言説得好:路在自己腳下。

家庭教育故事 篇三

據氣象台的天氣預報,最近將有颱風襲擊一座海濱小城。

小城裏的百姓驚慌起來,積極地投入到預防工作中。一位母親忙碌着,旁邊站着她的小女兒。

“這該死的颱風……”,母親一邊收拾東西,一邊詛咒。

“我喜歡颱風”,旁邊的小女孩不同意母親的説法。

母親感到很詫異,因為颱風破壞力極強,毀壞莊稼、吹倒房屋、阻塞交通,給人們生活帶來巨大的不便並造成損失,可眼前這個小不點兒居然説她喜歡颱風。

“孩子,告訴媽媽,你為什麼喜歡颱風?”母親小心翼翼地問。

“上次颱風來了,就停了電”,小女孩不假思索地回答。

“停了電又怎麼樣?”

“晚上就會點蠟燭。”

“你喜歡點蠟燭嗎?”

“是的,那回(指上次颱風吹過的晚上)我點着蠟燭走來走去,你説我象小天使。”

母親頓時無言,旋即放下手中的活計,抱起小女孩,親吻着她的小臉蛋,湊近她的小耳朵並説了一句話:“孩子,你永遠是天使!”

家庭教育故事 篇四

中國古代創立的“家國同構”的教化模式,把教化天下的任務分攤到每個家庭來承擔,直接把家庭這個社會最基層的單位及人所依賴的生活環境變成了道德教化的組織機構。《三字經》中提出的“子不教,父之過”,就是社會向家庭分攤教化任務的明證。古代家教的實質其實就是在全社會推行道德教化的家庭責任制。

唐代崔元煒的母親説:如果聽説在外面做官的兒子生活過得很清苦,就是“好消息”,如果聽説他在外面過得裘馬輕肥、生活奢侈,就是“壞消息”;她正告兒子做官如果“不務清潔,無以戴天覆地”。這説明為官清廉與否,不僅事關社會的禍福,也波及家庭的榮辱,這是從“家國同構”的教化模式中產生出的價值取向。

確立這種道德觀念的意義還在於:進一步把家庭倫理秩序向社會進行類比和推廣,要求人們要像對待親人一樣對待天下所有人,力圖構建普天之下親如一家的大同世界。這就是中國古代典型的“家國同構”的教化模式,它成功實現了把家庭倫理同人際倫理、政治倫理的對接和統一。這其實也是從生命倫理的高度表現的對人類的終極關懷。

家庭教育故事 篇五

教育孩子要先學會做人

以前有一個記者在家寫稿時,他的四歲兒子吵着要他陪。記者很煩,就將一本雜誌的封底撕碎,對他兒子説:“你先將這上面的世界地圖拼完整,爸爸就陪你玩。”過了不到五分鐘,兒子又來拖他的手説:“爸爸我拼好了,陪我玩!”

記者很生氣:“小孩子要玩是能夠理解的,但如果説謊話就不好了。怎樣可能這麼快就拼好世界地圖!”

兒子十分委屈:“但是我真的拼好了呀!”

者一看,果然如此:不會吧?家裏出現了神童?他十分好奇地問:“你是怎樣做到的?”

兒子説:世界地圖的背面是一個人的頭像。我反過來拼,只要這個人好了,世界就完整了。

所以做事先做人。做人做好了,他的世界也就是好的。

家庭教育故事 篇六

教育孩子不要輕視別人

向孩子講一個《老鷹和屎殼郎》的故事,作者是古羅馬哲學家裏米齊烏斯。

一隻老鷹追逐一隻兔子,想吃掉他。兔子眼看自己走投無路、孤立無援時,突然望見了一隻屎殼郎。兔子求屎殼郎幫幫他,救救他。屎殼郎答應幫忙他,保護他。

這時候,老鷹已追到跟前。屎殼郎對他説:“請別傷害兔子一根毫毛,因為他是我的僕人。”但是,屎殼郎看上去那麼渺小,老鷹才不把他放在眼裏呢。老鷹掐死了兔子,並當着屎殼郎的面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

屎殼郎是不會忘記這一恥辱的,他一心在等待着老鷹築巢。不久,當他發現了老鷹的巢,並看到老鷹把他的蛋放在裏面後,便悄悄飛進去,把老鷹的蛋推到鷹巢的邊沿上,使它落到地上摔破了。

老鷹悲憤交集,他飛到天空上,來到天神的寶座前,請求天神給他帶給一個能安心築巢、平安孵蛋的地方。天神説:“等你再孵蛋的時候,你能夠把蛋放在我的懷抱裏孵化。因為你是我的飛鳥,所以我理應好好照料你。”

於是,事情如此這般地發生了。

但是,當那屎殼郎瞭解了真情後,便立刻團了一隻糞蛋,然後帶着糞蛋飛到天空上,來到天神面前,把糞蛋丟進了他的懷抱。天神發現了這個髒東西,想把它抖摟掉,但是他忘了懷裏還有老鷹的蛋;於是把它們連同那團糞蛋一塊兒抖掉了。結果,老鷹的蛋又全都打碎了。

輕視別人的人都必將受到別人的報復。

家庭教育故事 篇七

一頭熊在與同伴的搏鬥中受了重傷,它來到一位守林人的小木屋外乞求得到援助。守林人看它可憐,便決定收留它。晚上,守林人耐心地、小心翼翼地為熊擦去血跡、包紮好傷口並準備了豐盛的晚餐供熊享用,這一切令熊無比感動。

臨睡時,由於只有一張牀,守林人便邀請熊與他共眠。就在熊進入被窩時,它身上那難聞的氣味鑽進了守林人的鼻孔。

“天哪!我從來沒聞過這麼難聞的味道,你簡直是天底下第一大臭蟲!”

熊沒有任何語言,當然也無法入眠,勉強地捱到天亮後向守林人致謝上路。

多年後一次偶然相遇時,守林人問熊:

“你那次傷得好重,現在傷口癒合了嗎?”熊回答道:“皮肉上的傷痛我已經忘記,心靈上的傷口卻永遠難以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