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家庭教育故事【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59W

家庭教育故事【精品多篇】

家庭教育故事 篇一

教育孩子為人要講信義

向孩子講一個《老鼠和青蛙》的故事,作者是德國詩人漢斯·薩克斯。

有一天,一隻老鼠坐在河邊,她在思考該如何渡到對岸去。

“唉,”她歎息道,“這麼遠,我肯定遊但是去的。”

這時候,一隻青蛙正好在不遠處的`淺水裏,老鼠説的話被他聽見了。他游到岸邊説道:“我能夠把你安全地渡過河去。”

老鼠相信了他的話,欣然同意了。這時青蛙找來一根繩子,一頭綁在自己的身上,另一頭拴在了老鼠的尾巴上,然後他跳到水裏;當他在河裏將老鼠拖了一段路,突然往水下潛去時,老鼠也不得不跟着往河水深處鑽。“救命!”這時她不禁叫道,“難道你想淹死我嗎你怎樣對我幹出這種不講信義的事!”

但是,青蛙回答説:“常言説:甜言蜜語的背後隱藏着背信棄義。你為什麼不提防些呢”

這時候,有一隻白鶴飛來了,看到水中的老鼠在掙扎。他俯衝下去,一把抓住她,連同青蛙一齊帶回自己的窩巢裏。但是他抓老鼠時根本就沒望見青蛙;他回到窩巢後才發現了他,於是説道:“你怎樣也被抓來了”

“唉,”青蛙回答説,“我這是惡有惡報呀。我本來想讓這隻老鼠倒黴,想淹死她的;但是此刻連我自己也跟着倒大黴了。”

“是呀,這是你應得的下場,”白鶴説着,便張開他那張大嘴口把這只不講信義的青蛙吞到肚裏去了。

為他人設下的陷阱,結果自己掉了下去。

家庭教育故事 篇二

有一個木匠,在自己家的院子裏幹活,他的生意非常好,每天從早到晚,院子裏鋸子聲和錘子聲響成一片,地上堆滿了刨花,堆滿了鋸末。一天晚上,這個木匠站在一個很高的台子上,和徒弟兩個人拉大鋸,鋸一棵大樹。拉來拉去,拉來拉去,一不小心,他手上的機械手錶錶帶甩斷了,手錶就掉了地上的刨花堆裏了。

當時手錶可是貴重物品。這個木匠趕緊下來找。可是地上刨花太多了,怎麼也找不到。當時正是晚上,他的很多徒弟也過來打着燈籠幫他一塊兒找,大家夥兒一塊兒找來找去,怎麼也找不到那小小的一塊表。木匠一看,也沒辦法,算了算了,不找了,鎖上門,等明天天亮了再找吧。這個木匠就收拾收拾,準備睡覺了。

過了一會兒,他的小兒子跑了過來:“爸爸,你看你看,我找到手錶了!”木匠很奇怪:“我們這麼多大人,打着燈籠都找不到一塊小小的手錶,你怎麼能找到的呢?”

小孩説:“你們都走了,我一個人就在院子玩。沒人幹活了,這院子裏靜下來了。我忽然聽到嘀嗒、嘀嗒、嘀嗒的聲音,我順着聲音找過去,一扒拉就找到手錶了。”

關於家庭教育故事大全 篇三

現代詩人、社會活動家柳亞子曾經説過:“近世對於兒童教育最偉大的人物,我第一個推崇魯迅先生。”確實,魯迅先生不僅是偉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學家,而且也是偉大的教育家。他晚年得子,自然喜愛萬分,但他愛子不溺子,教子有方,為周海嬰日後成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憐子如何不丈夫”

魯迅是文化革命的闖將。因他擅寫雜文,嘻笑怒罵皆成文章,有人就認為他一臉正氣,為人嚴肅,缺少人情味。其實,魯迅既有“橫眉冷對千夫指”的一面,也有“俯首甘為孺子牛”的一面。他在家庭中,便是一位寬厚的丈夫,慈愛的父親。且看他1932年一首題為《答客俏》的詩:

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

知否興風狂嘯者,回眸時看小於菟。

這首詩用“於菟”即老虎也懂得愛子作比喻,説明英雄豪傑也應懂得憐家愛子,從而生動地表達了魯迅熱愛孩子的深厚感情。

1927年10月,魯迅與許廣平在上海喜結良緣。1929年9月,生下一個兒子,此時魯迅已年近半百。夫婦倆人喜孜孜地為孩子起名,起了一個又一個,最後才決定叫“海嬰”。

為什麼要起這個名字呢?魯迅説:“因為是在上海生的,是個嬰兒。這名字讀起來頗悦耳,字也通俗,卻絕不會雷同。譯成別國文字也簡便,而且古時候的男人也有用嬰字的。如果他大起來不高興這名字,隨便改過也可以。橫豎我自己也是另起名字的。這個暫時用用也還好。”

魯迅對海嬰傾注了全部的父愛。每天深夜12時至凌晨2時,他一定要輕輕上樓,察看海嬰的睡眠情況。如果小傢伙把棉被蹬飛了,就細心替他蓋好。孩子睡足之後,他就逗孩子玩。孩子倦了,就把孩子抱在自己的手臂上,在房間裏來回走動,哼着催眠曲,用輕柔動聽的兒歌,把海嬰送進夢鄉。海嬰病了,魯迅更是徹夜守護。正如許廣平所説的:“他是盡了很大的力量,努力分擔那可能範圍裏的為父之責的。”

海嬰漸漸長大了,魯迅就有選擇地帶他去看電影。凡是益於兒童身心健康的,如《泰山之子》、《米老鼠》及世界風光類的影片,魯迅常常帶他去觀看。一次,吃晚飯時,海嬰聽説飲譽世界的“海京伯”馬戲團到上海演出,高興得手舞足蹈。但魯迅考慮到馬戲團大多為猛獸表演,且在深夜臨睡前,怕海嬰受到驚嚇,終於沒有帶他去看。海嬰為此嚎啕大哭了一場。父親知道海嬰很難過,第二天便耐心地對他説明了原因,答應別找機會,白天陪他去看。魯迅在1933年10月20日的《日記》中有這樣一條記載:“午後同廣平攜海嬰去海京伯獸苑。” 這件事給海嬰印象很深,以後每提及此事,海嬰就動情地説:“父親對我如此真心的愛,使我認識到一個人如何才能當一個好父親。”

理解兒童的心理世界

魯迅不僅喜愛孩子,而且理解孩子,重視教育孩子。他曾經在《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一文中這樣寫道:“自己揹着因襲的重擔,肩住了黑暗的閘門,放他們到亮闊光明的地方去,此後幸福地度日,合理地做人。”他把兒童看作民族的未來,國家的希望,竭力反對兩種因襲的錯誤教育方法:一種是粗暴壓服的方法,對兒童非打即罵,使得兒童從小唯唯諾諾,低聲下氣,思想愚鈍,目光呆滯,父母卻美其名曰“聽話”,自以為是教育的成功,其實這類孩子長大以後,“如暫出樊籠的小禽,他決不會飛鳴,也不會跳躍。”另一種是嬌生慣養的方法,任其跋扈,放任不管,使兒童在家裏成了“小霸王”要什麼給什麼,待到將來走到社會,“便如失了網的蜘蛛一般,立刻毫無能力。”

魯迅提倡,對兒童要了解他們的心靈世界,懂得他們的興趣和喜好。他曾經説:“孩子的世界,與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蠻做,便大礙於孩子的發達。”有一天,魯迅在家裏請朋友吃飯,桌上擺了一盤魚丸子,海嬰面前也放了一小碟,他好動,先夾了一個嚐嚐,覺得味道不新鮮,就嚷菜壞了。大家從大盤中揀來嚐了嚐,都説是新鮮的,以為是孩子瞎嚷,就不去理他。但魯迅卻認真地對待孩子的意見,把海嬰碟子裏的揀來嚐了嚐,果然味道變了,趕緊吐了出來。魯迅説:“孩子説不新鮮,一定有他的道理,不加以查看就抹殺是不對的。”

魯迅認為,對兒童要循循善誘,教給他們文化知識,使他們明辨事理。兒童天真活潑,喜歡遊戲,有愛美的天性,大人要注意發展兒童的想象力和求知慾。他曾經説過:“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以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處,想到昆蟲的語言,他想飛上天空,他想潛入蟻穴……”因此,對孩子們提出的問題,魯迅總是不厭其煩地給予解答。

有一天,海嬰問魯迅:“爸爸,儂是誰養出來的?”

“是爸爸媽媽的爸爸媽媽養出來的。”

“爸爸媽媽的爸爸媽媽,一直到從前,最早的時候,人是哪裏來的?”

“這追索到物種起源的問題,魯迅便告訴他是從子——單細胞——來的。但是海嬰還是刨根問底:“沒有子的時候,所有的東西又是從什麼地方來的?”

這問題不是幾句話可以回答得了的,而且也不是五六歲的孩子所能理解的。但為了不使孩子失望,魯迅還是耐心地告訴他:“等你大一點讀書了,先生會告訴你的。”

“不做空頭文學家”

魯迅是的文學家,他的小説和文章聞名中外,但他對自己的孩子,不是硬性要求他繼承父業,而是“順其自然”,並告誡孩子“萬不可去做空頭文學家或美術家”。

魯迅曾經指出:“遊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魯迅就是從孩子擺弄玩具中,根據兒童的特點,引導,發展他們的興趣愛好,促使其健康成材的。

魯迅發現海嬰從小對理工知識有興趣,便給海嬰買來一套木工工具的玩具。小海嬰捧如至寶,常常用它敲敲打打,那認真的神態,儼然像一個小工程師在蓋房子。魯迅還常常帶海嬰到郊外去玩,欣賞清清的河水,鮮豔的野花,嫩綠的莊稼,追逐漂亮的蝴蝶,捕捉有趣的昆蟲。野外的新鮮空氣,滋潤着海嬰稚嫩的心田。

一次,魯迅好友瞿秋白(當時化名何凝),送海嬰一套蘇聯兒童玩具,這是一種類似積木的鐵製玩具,有上百個金屬零件,可以組裝出各種各樣的玩意兒,小到簡單的翹翹板,大到複雜的起重機、飛機等。瞿秋白的夫人楊之華在玩具盒上用娟秀的筆體,寫明一共有多少零件,如何玩法。魯迅和許廣平慎重地對小海嬰説:“這是何叔叔、何叔母從蘇聯帶給你的,你可要格外愛惜。”小海嬰迷上了“積鐵”,一玩就是半天。他由玩“積鐵”開始,迷上了理工技術,小小年紀,就能拆鍾、修鎖、裝礦石收音機了。

家庭教育故事 篇四

一隻鵪鶉在麥地中間築巢。當她的孩子們漸漸長大,麥子變黃的時候,她對小鵪鶉們説道:“農夫收割麥子的日子快要到了。我現在出去給你們找食。我不在的時候,你們都給我待在巢裏別動,小心點兒,別讓任何人發現你們。如果那個農夫來了,你們留神他説的話,聽他什麼時候要割麥子。我們要見機而行。”説完,老鵪鶉便飛走了。

不一會兒,農夫帶着他的兒子來到了麥田,察看了一下麥子,然後對兒子説:“麥子成熟了,我們該收割了。我明天一早就去鄰居那兒,同他們商量,請他們來幫助我們收割。”

又過了一會兒,老鵪鶉噙着給孩子們的食物飛回來了,問他們是否聽到點什麼。一隻小鵪鶉回答説:“那農夫同他的兒子來過了,他説:明天他要去請鄰居來幫助割麥子。”

老鵪鶉聽後説:“別怕,這麥子還不會馬上割的。因為那些鄰居不會那麼快就答應幫別人幹活的。”

第二天一大早,老鵪鶉又要外出覓食了,她對小鵪鶉們説:“留點神,那農夫準備什麼時候割麥子,看是否能聽到一些新的消息。”那農夫又來了,對他的兒子説:“我看,誰也不會來了。這些鄰居都靠不住。我要去同親戚朋友談談,讓他們明天來幫我們收割。這麥子再不割的話,就要爛了。”

當老鵪鶉回家時,小鵪鶉們嘰嘰喳喳地説:“媽媽,快給我們在別的地方築一個新的巢吧!那農夫明天就要帶他的親戚朋友來割麥子了。”

可是,老鵪鶉回答説:“親愛的孩子們,那些親戚朋友也不會馬上到一個外鄉的農田裏來幹活的,所以,你們注意聽着農夫明天説的話!”

下一天早上,那農夫和他的兒子又來了,農夫非常傷心地朝麥田掃了一眼,説道:“我看,想靠別人的幫助都是不行的,不管是鄰居,還是親戚朋友。這莊稼今天是割不成了。兩把鋒利的鐮刀已經擺在糧倉裏了,明天一早我們兩個就開鐮。這麥子不能再耽擱了。”

小鵪鶉馬上就把這個新消息告訴了他們的媽媽。老鵪鶉聽了説道:“瞧,這才是真正的收割時間。我們遷移的時候也到了,尋找別的住所去吧!親愛的孩子們,起身吧!明天早上我們還待在這裏的話,那麼我們大家的生命恐怕就保不住了。”

家庭教育故事 篇五

蒼鷹之子在動物運動會的飛行比賽中,矯健無比,身手不凡。只見它在藍天裏,忽兒展翅做高空盤旋;忽兒又急速俯衝低空……它精湛的飛行技術,贏得在場觀眾一陣一陣地歡呼。最後,他被評為“最佳飛行員”。

第二天,蒼鷹家裏熱鬧極了。白兔、黑貓、青蛙……都帶着自己的孩子,一致請求蒼鷹教他們的孩子學飛行。

蒼鷹哈哈大笑起來,説:“想讓孩子學本領,將來有出息,固然是好事,但是得根據自己孩子的特長和志趣才行。假如我當初不根據我孩子的一幅寬大有力的翅膀和喜歡飛行的愛好,而硬要教它學游泳、跑步、跳高什麼的,那不僅不會獲得今天這樣的榮譽,相反可能貽誤他的一生。”

點評:教育孩子,就得從孩子的實際出發,充分發現和挖掘孩子的長處和潛力,不能從眾,看見人家怎們着就學着怎們着。

家庭教育故事 篇六

向學生講一個《生金蛋的鴨子》的故事,作者是德國詩人布·瓦爾迪斯。

一個窮農夫有一隻鴨子,這隻鴨子會生金蛋;不過它一個星期只生一次,而且每次只生一個。對此農夫心想:“對了,我應該殺了這隻鴨子,這樣我就可能在一天之內得到它肚子裏的全部金蛋了。”

説幹就幹,他立刻便把那鴨子宰了,可是他又立刻驚奇地發現,他幹了一件多麼愚蠢的事:那隻鴨子肚子裏連一隻金蛋都沒有。農夫後悔不已,暗暗叫苦:“唉,我真是活該倒黴!每個星期一隻金蛋不要,偏偏要什麼更多的金蛋。這下,我的希望,我的慰藉,我的利益全都化為泡影。現在我才是真正到了貧窮的地步了!”

貪心沒有滿足的時候。

家庭教育故事 篇七

教育孩子不要輕視別人

向孩子講一個《老鷹和屎殼郎》的故事,作者是古羅馬哲學家裏米齊烏斯。

一隻老鷹追逐一隻兔子,想吃掉他。兔子眼看自己走投無路、孤立無援時,突然望見了一隻屎殼郎。兔子求屎殼郎幫幫他,救救他。屎殼郎答應幫忙他,保護他。

這時候,老鷹已追到跟前。屎殼郎對他説:“請別傷害兔子一根毫毛,因為他是我的僕人。”但是,屎殼郎看上去那麼渺小,老鷹才不把他放在眼裏呢。老鷹掐死了兔子,並當着屎殼郎的面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

屎殼郎是不會忘記這一恥辱的,他一心在等待着老鷹築巢。不久,當他發現了老鷹的巢,並看到老鷹把他的蛋放在裏面後,便悄悄飛進去,把老鷹的蛋推到鷹巢的邊沿上,使它落到地上摔破了。

老鷹悲憤交集,他飛到天空上,來到天神的寶座前,請求天神給他帶給一個能安心築巢、平安孵蛋的地方。天神説:“等你再孵蛋的時候,你能夠把蛋放在我的懷抱裏孵化。因為你是我的飛鳥,所以我理應好好照料你。”

於是,事情如此這般地發生了。

但是,當那屎殼郎瞭解了真情後,便立刻團了一隻糞蛋,然後帶着糞蛋飛到天空上,來到天神面前,把糞蛋丟進了他的懷抱。天神發現了這個髒東西,想把它抖摟掉,但是他忘了懷裏還有老鷹的蛋;於是把它們連同那團糞蛋一塊兒抖掉了。結果,老鷹的蛋又全都打碎了。

輕視別人的人都必將受到別人的報復。

家庭教育故事 篇八

中國古代創立的“家國同構”的教化模式,把教化天下的任務分攤到每個家庭來承擔,直接把家庭這個社會最基層的單位及人所依賴的生活環境變成了道德教化的組織機構。《三字經》中提出的“子不教,父之過”,就是社會向家庭分攤教化任務的明證。古代家教的實質其實就是在全社會推行道德教化的家庭責任制。

唐代崔元煒的母親説:如果聽説在外面做官的兒子生活過得很清苦,就是“好消息”,如果聽説他在外面過得裘馬輕肥、生活奢侈,就是“壞消息”;她正告兒子做官如果“不務清潔,無以戴天覆地”。這説明為官清廉與否,不僅事關社會的禍福,也波及家庭的榮辱,這是從“家國同構”的教化模式中產生出的價值取向。

確立這種道德觀念的意義還在於:進一步把家庭倫理秩序向社會進行類比和推廣,要求人們要像對待親人一樣對待天下所有人,力圖構建普天之下親如一家的大同世界。這就是中國古代典型的“家國同構”的教化模式,它成功實現了把家庭倫理同人際倫理、政治倫理的對接和統一。這其實也是從生命倫理的高度表現的對人類的終極關懷。

家庭教育故事 篇九

與孩子相處,多數時候,我都會想到自己的童年。這時候,我就會以同齡人的態度去和孩子相處,不會居高臨下,不會發號施令,不會指手劃腳,只是和他站在同一位置上,凡事以孩子的立場考慮問題。

孩子都愛鑽研,愛問問題,對於成年人來説,這些問題都太幼稚,但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慮,我永遠不會嫌煩,每次都認真地和他説,不知道就説不知道。

比如我和孩子剛剛經過某個地方,孩子由於好奇心,想回頭再看看剛剛沒有看出究竟的現象,我便帶着他回頭再去看看;他滿足了好奇心,同時也學到了知識,他高興,我也高興。

孩子的成長就是這樣,父母必須給到孩子足夠的寬容。因此,讓我感悟最深的是,當了父親,我才懂得真正的愛,也有了真正的責任感。這些,都是孩子教給我的。

在將自己想象成孩子的過程中,我才發現自己真正成長了。若不將自己想象成孩子,我一定會和孩子有代溝,成為一個孩子不喜歡的父親。

家庭教育故事 篇十

鵝卵石與鑽石

“為什麼我們非要學習這些沒用的東西呢?”

這是當老師的所聽到的孩子們的抱怨與質疑中最常出現的一句話。遇到這種狀況,我們不妨給孩子講這樣一個寓言:

一天晚上,一羣遊牧部落的牧民正準備安營紮寨休息的時候,忽然被一束耀眼的光芒所籠罩。他們明白神就要出現了,因此,他們滿懷殷切的期盼,恭候着來自上蒼的旨意。

神出現了,神開始説話了:“你們沿途要多揀拾一些鵝卵石,把他們放在你們的馬褡子裏。明天晚上,你們會十分快樂,但也會十分後悔。”

説完,神就不見了。牧民們感到十分失望,因為他們原本期盼神給他們帶來無盡的財富和健康長壽,但沒想到神卻吩咐他們去做這件毫無好處的事。但是,不管怎樣,那畢竟是神的旨意,他們雖然有些不滿,但是,他們還是各自揀拾了一些鵝卵石,放在他們的馬褡子裏。

就這樣,他們又走了一天,當夜幕降臨,他們開始安營紮寨時,忽然發現他們昨日放進馬褡子裏的每一顆鵝卵石,竟然都轉成了鑽石。他們高興極了,同時也後悔極了,後悔沒有揀拾更多的鵝卵石。

此刻我們覺得沒用的知識,就像鵝卵石,將來有可能變為無盡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