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楊利偉的勵志故事【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7W

楊利偉的勵志故事【精品多篇】

楊利偉的勵志故事 篇一

楊利偉的家鄉是遼寧省葫蘆島市綏中縣,這是山海關外一個依山傍海的美麗縣城,今年38歲的楊利偉曾經在綏中生活了長達18年的時間,可以説,楊利偉的童年、少年以及一部分青年時代就是在這樣一個寧靜而平和的小鎮度過的。

1965年6月21日,楊利偉出生在遼寧省綏中縣綏中鎮。爸爸楊德元、媽媽魏桂蘭同在鎮裏一家中學當教師(爸爸後調到縣土產公司)。小利偉自幼比較文弱、性格內向、缺少膽量。8歲那年的一天,母親讓他到房後頭拿木棚上的地瓜,他試了再試,半天的時間過去了,額頭和小鼻尖上都浸出了汗水,卻始終不敢登上離地面不到15米高的木梯。面對小利偉的膽怯,在鎮學校做教師的父母擔心地説:“這孩子的性格不改變,怕是長大後不能成事。”為了改變小利偉的性格,每年寒署假日,爸爸有意識地帶他去爬山、到縣東六股河去游泳。秋天,帶他去大山裏爬樹採摘果實。9歲這年秋天,在綏中鎮北巍巍的燕山山腳下,經父親鼓勵,小利偉平生第一次爬上了一棵30多米高的古老的塔鬆上,當從大樹上下到地面的時候,渾身被汗水浸透的小利偉張開雙臂緊緊地抱住爸爸的脖子高聲喊道:“爸爸,我成功了!”孩子少有這激動的高喊聲,似乎擊落並摔碎了他性格上的怯懦,高喊聲,震憾並回蕩在幽暗的山谷。看見孩子第一次勇敢地戰勝自己,父子倆人竟喜極而泣。從此,小利偉竟對探險及運動有了興趣。常常同夥伴跋山涉水野遊,登狐仙洞山探訪狐洞、尋訪古寺遺址,尋覓傳説中的“鏈鎖地井”。看完《閃閃的紅星》、《小兵張嗄》、《雞毛信》等戰爭故事片後,他央求爸爸幫助同班的小夥伴趕製了紅纓槍,毛遂自薦當上了兒童團長,帶領“紅軍”攻克“白軍”山頭陣地,活捉了“胡漢山”、日本皇軍頭子“龜田”。他還常率領夥伴在學校的操場上“飛礙阻”、練習投擲鐵餅、跑百米。在親人的眼裏,小利偉真像變成了另外一個人。

遼西的許多鄉鎮素有故事之鄉之稱。綏中縣綏中鎮更有“講古王”、“故事王”搖籃的美譽。綏中清朝時就是遼西及關外各路商賈販客通往遼南、遼北、遼東的交通要道。稱它是東北黑土地上的“絲稠之路”集散地一點也不過份。各大酒家、車店雲集鎮中。夜晚食宿的客人為了打發寂寞,就集在一起講出各自從不同地區帶來的傳説和故事。漸漸地,説書講古的人在這裏便成為了“職業”。講的、聽的、傳的多了,這裏不僅是商貿的集散地,更是民間傳説故事的集散地。這裏的家家户户旮旮旯旯都盛滿着古老的傳説故事。楊利偉的外公、外婆便是當地有名的民間故事家。小利偉從小就常住在聽各種民間故事長大的且為講古説書高手的外公、外婆家中,使他自幼便薰染在外公、外婆及媽媽講的傳説故事裏。在大人們講的各種傳説故事中,最令小利偉着迷的是七月七《牛郎會織女》的傳説和《嫦娥奔月》、《七仙女下凡》這類飛天神話故事。聽多了,具有思索與探密精神的他,便常常在夜晚站在院子裏望着浩渺夜空,想像着宇宙裏的神奇。他常常對媽媽説:“等我長大後,我一定飛上天空去見牛郎、織女和嫦娥、玉兔。”讀國小三年級時的一次春遊,學校組織小同學到一家飛機場去參觀,摸撫一架架銀鷹並觀看飛行員駕機為同學們做飛行表演,小利偉激動不已。回校後,他在機場觀後感的命題作文中寫道:“我長大一定要當一位飛行員,飛上天空對宇宙進行探密。”

楊利偉的勵志故事 篇二

楊利偉於1965年6月21日出生在遼寧省綏中縣綏中鎮。爸爸楊德元、媽媽魏桂蘭同在鎮裏一家中學當教師。每年寒暑假,爸爸有意識地帶小利偉去爬山、到六股河去游泳。秋天,帶他去大山裏爬樹採摘果實。從此,小利偉竟對探險及運動有了興趣,常常同夥伴跋山涉水野遊,登狐仙洞山探訪狐洞、尋訪古寺遺址,尋覓傳説中的“鏈鎖地井”。看完《閃閃的紅星》、《小兵張嘎》等戰爭故事片後,他央求爸爸幫助同班的小夥伴趕製了紅纓槍,毛遂自薦當上了兒童團長。而看了《鐵道游擊隊》後,他便夢想做火車司機。

綏中靠近渤海灣。大海養育了楊利偉。兒時,面對藍色的大海,他有一個夢想,希望有一天,能像海鷗那樣,向着藍天飛去。正是這樣一次思想上的轉變,卻沒想到後來使楊利偉成為中國太空第一人。

1983年,楊利偉考進了空軍第八飛行學院。四年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終於成了空軍一名優秀的殲擊機飛行員。兒時的夢想成了現實。

從此,他盡情地飛翔在藍天。從華北飛到西北,從西北飛到西南,在祖國的萬里藍天上,處處留下了他矯健的身影……

1996年的初夏,楊利偉接到通知,參加航天員初選體檢。

楊利偉沒有想到,兒時的飛翔藍天夢想,會飛得那樣遙遠,飛向了遙遠的太空。

楊利偉為這個夢想而激動。他説:“航天員是個非常神聖的職業,自己特別希望能走進這支隊伍。”

初檢通過了,楊利偉又被安排到北京空軍總醫院參加臨牀體檢。“我當時心裏特別高興,提前三天就去了。護士還和我開玩笑説:‘你也太積極了吧!’”楊利偉回憶説:“我當時太想加入這個隊伍了!”

然而,加入這個隊伍並不是容易的。航天員的選拔近乎“苛刻”,要“過五關斬六將”:在離心機上飛速旋轉,測試受試者胸背向、頭盆向的各種超重耐力;在低壓試驗艙測試受試者上升到5000米、1萬米高空時的耐低氧能力;在旋轉座椅和鞦韆上檢查受試者前庭功能;進行下體負壓等各種耐力測試。幾個月下來,886名初選入圍者已所剩無幾。1998年1月,他和其他13位空軍優秀飛行員一起,成為中國第一代航天員。

他於2003年10月15日執行中國首次載人航天任務。從來沒有一次飛行,像楊利偉那樣,振奮着億萬人的心。

飛船總設計師高度評價楊利偉的太空飛行:“不是一般的成功,而是非常成功;不是一般的完美,而是特別完美。”國外媒體和航天員同行也一致認為,這是一次完美的飛行。楊利偉在太空飛行中的傑出表現,讓世界再次對中國及中國的航天英雄刮目相看。

《天地九重》是楊利偉親自寫作出版的書。楊利偉以坦率而真摯的方式,講述了自己的成長,回顧了一個小城少年如何成為軍人、成為一名優秀的戰鬥機飛行員,如何通過艱難的、接近完美的訓練,終於成就了自己見證和創造奇蹟的人生。

楊利偉的勵志故事 篇三

1996年初夏,身高1.68米、體重65公斤的楊利偉接到通知,赴青島療養院參加航天員初選體檢。初檢合格,他又接通知到北京空軍總醫院參加臨牀體檢。楊利偉心裏高興,提前3天就來了。護士和他開玩笑:“你也太積極了吧?”

再接下來,他來到北京航天醫學工程研究所,參加“特檢”,也就是航天生理功能檢查。

人類第一個飛上太空的前蘇聯航天員加加林,曾這樣描述他當時參加航天員選拔體檢時的情景:除檢查健康狀況外,醫生們在每一個人身上尋找是否有潛伏的缺陷。他們藉助於一切可能的生化的、生理的、腦電的和心理的方法和特別的功能試驗進行檢查。在各種非常稀薄的空氣壓力艙內檢查我們,在離心機上旋轉我們。所有這一切用了幾周時間,淘汰了不少同伴。

中國航天員的選拔也要“過五關斬六將”。醫學臨牀檢查,要對人體的幾十個大大小小的器官逐一檢查。隨後的航天生理功能檢查更是苛刻,要在離心機上飛速旋轉,測試受試者胸背向、頭盆向的各種超重耐力;要在低壓試驗艙使受試者上升到5000米、10000米高空測試耐低氧能力;要在旋轉座椅和鞦韆上檢查受試者前庭功能。幾個月下來,800多名初選入圍者已所剩無幾。

楊利偉順利地過了一關又一關。他做的最後一項檢查是“萬米缺氧低壓檢查”。這要先在艙外吸氧排氮,然後坐進模仿萬米低壓的艙裏。當從模擬的萬米高度下降時,他心想:“總算都通過了”,心裏不由一陣輕鬆,下意識地摸了摸頭。結果把醫生給弄緊張了,下來後忙問他:“你是不是在上面很難受啊?”

楊利偉是最幸運的,也是最優秀的。他的臨牀醫學和航天生理功能各項檢查的指標都達到優秀,征服了評選委員會全體專家。1998年1月,作為中國首批航天員中的一分子,楊利偉帶着他的夢想與追求,來到了北京航天員訓練中心。

拓展閲讀:楊利偉的故事的讀後感

今天,我看了《楊利偉的故事》,瞭解了楊利偉叔叔不同尋常的表現和經歷,讓我對楊利偉叔叔多了一份崇敬和愛戴!

原來,楊利偉出生於1965年6月21日遼寧省綏中縣。綏中縣靠近渤海灣,是大海養育了他,同時也塑造了他剛毅質樸、沉靜温雅的性格。從小,楊利偉的夢想就是能向藍天飛去。後來,他長大了以後,經過了四年的刻苦學習駕駛着飛機在天上自由的翱翔。在他飛行的時候,曾經遇到過很多的險情,都是他沉着冷靜,度過了一個又一個的難關,終於實現了他翱翔於藍天的夢,實現他兒時的夢——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位進入太空的太空人!

楊利偉是一個非同尋常的人,因為他有着堅定的信念和冷靜的心態,當他在參加航天員體檢時,他過五關斬六將,成為了一名優秀的航天員。

看着楊利偉叔叔的故事,想到自己,覺得自己真是太渺小了。在我們的身上有很多壞毛病:膽小,軟弱,怕苦怕累。在我們的生活中,遇到了一點小挫折,通常都是兩個字“退縮”。我們應該向楊利偉叔叔一樣,勇敢的克服困難,向自己的人生目標不斷靠近,最終實現崇高的理想。楊利偉叔叔讓我明白:其實困難並不可怕,只要用心去克服,就會取得成功!

楊利偉的勵志故事 篇四

英雄的內心

楊利偉就坐在我對面,飛天成功後鮮花和掌聲包圍了他,他平靜如常,就像在火箭升空中,他的心跳依然是每分鐘76次,沒有絲毫緊張。資料稱,國外航天員在火箭發射時的瞬間心跳到達每分鐘140次仍屬正常。他如此大勇,如此沉着冷靜,使我肅然起敬。我問他:“你到發射場看過發射實景嗎?數百噸的燃料送火箭起飛,然而開弓沒有回頭箭,你想過這中

間的風險嗎?你知道今年國際航天界的災難性事件嗎?”

他坦然一笑説,過去他只在電視上看過發射飛船和衞星。年初,他在電視上看到美國“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在高空墜毀,7名宇航員遇難。他説:“這些災難只能提醒咱們把工作做得更細更好。”之後,他用平靜的語氣述説了一個悲壯的故事,一位前蘇聯的航天員乘坐的飛船在回到的途中發生故障,飛船眼看就要墜毀,這位航天員拿出懷中的金筆用宇航服包好,對地面上凝望他的妻子深情地囑咐:請把金筆作為禮物,轉贈給你未來的丈夫。.。.。.

為了這個神聖的使命,楊利偉告訴我,有時想吃的東西不敢吃,想做的事情不敢去做,也是挺痛苦的。他1米68的身高,體重一向持續在64公斤。他鐘愛吃肉,不鍾愛吃蔬菜,卻偏偏不能多吃肉,為了持續體重不增長,只能吃營養配餐。晚餐也不敢多吃,有糖的飲料不敢喝,領悟航天理論一學就到深更半夜12點,只能大口大口喝濃茶。唯一例外的是,發射那天早上,本來安排他吃點麪條算了,他説:“不行,我得吃點肉,不然上天肚子餓了沒勁兒。”

生理極限的挑戰

太空在作家的筆下是神奇而又美妙的,但是對於楊利偉來説,卻要承受生理極限的挑戰。他説,火箭上升的感覺是地面模擬不來的,起飛兩分鐘後,開始感覺有些難受。入軌後,艙內的小東西開始飄浮起來。楊利偉感覺自我的頭朝下,他立刻意識到這是典型的太空錯覺,於是強迫自我不好倒過來,不管怎樣樣都要戰勝困難,很短時刻,錯覺感消失了。其實每個小時只有20分鐘左右的時刻,飛船能夠和地面進行畫面傳輸。每次楊利偉都把自我固定在攝像頭前,生怕自我漂浮起來,地面捕捉不到他的身影會着急。這就是為什麼,咱們看到的航天英雄總是被束縛在座椅上,持續着一種姿勢。儘管動作幅度越大,空間户外病的折磨就會越強烈,產生頭暈、噁心、無力、頭痛、錯覺等。但是為了給後人積累經驗,楊利偉嘗試了所有可能做的動作,去體會在太空的感覺。21小時的飛行任務中,楊利偉只睡了半個小時,“在太空的時刻太短暫了,我要儘可能的體會操作,為後續任務帶給技術支持,用攝像機拍下美麗的畫面,用雙眼去看咱們美麗的家園”。飛船90分鐘繞地球一圈的高速飛行,白天黑夜交替而過,地球的邊緣鑲上了一道靚麗的金邊,明亮的陽光映射在飛船的太陽能帆板上,舷窗外的地球一會兒披着蔚藍色的外衣和淡淡的雲彩,一會兒又是漆黑一片。

最驚險的一段

我問:“你在操作本上寫了什麼字?電視上看不清。”楊利偉笑笑説:“我就是想表達一下自我的感情---為了人類的和平與進步,中國人來到了太空!”

“你的太空之旅最驚險的是哪一段?”

他説,就算回到地面吧。飛船像一個火球般急速下落,當飛船一進入“黑障區”,窗外隨即傳來空氣被壓縮的強大呼嘯聲,飛船與大氣層產生了巨大摩擦,發出轟轟的撞擊聲,一瞬間飛船變成了一團大火球,舷窗外看到的彷彿是《西遊記》太上老君那熊熊燃燒的煉丹爐。好在飛船內還持續着常温。飛船與地面無法聯繫,晃動很大,沒有人指導該如何去做,每一個動作只能靠經驗和感覺。40多公里的“黑障區”穿過後,飛船的速度已降到約每秒200米,降落傘打開。.。.。.我走出艙門説出了最想説的一句話:“我為祖國自豪。”

背後的故事

楊利偉和妻子張玉梅都是遼寧綏中人。1965年6月21日楊利偉出生於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父親楊德元是建國初期中文系畢業的大學生,母親魏桂蘭是中學語文老師,家中書香墨染使楊利偉從小就展開了想象的翅膀,濃厚的求知慾使他的領悟成績一向名列前茅,當然也有一些調皮的冒險事件讓父母急出一腦門子冷汗來。之後,楊利偉考上航校當上飛行員,成為綏中縣的小名人寫進了縣誌,張玉梅對他也就略有所聞。

“那你們是怎樣走到一齊的呢?”我問。玉梅爽朗一笑:“是婆婆先給我提的。我姐姐和姐夫都在軍用機場工作,我是天天看着飛機起飛,伴着轟鳴聲長大的。我從小就崇拜解放軍,就想當兵,可眼睛不好,沒當上兵就工作了。我和婆婆都是遼寧綏中中學的教員,她主動給我提起這件事,也給我講了楊利偉當飛行員職業的危險性。”

“那麼説,這是婆婆一眼相中你的。”

“我自我沒當上軍人,給軍人當媳婦也行。”玉梅爽快地説,“咱們一見面,雙方感覺都很好,書信來往感情加深,1990年底結婚了。我比利偉小一歲,今年37歲。我29歲時生的兒子,是我給兒子起名叫楊寧康的。”

發射任務前夕的國慶節,航天員們有3天的假期。楊利偉的父母從遼寧綏中老家來到北京,假期過後,部隊政委挽留二老:“多留幾天,不管是不是利偉首飛,兩位老人來一次不容易,正趕上這次發射,讓他們到指揮大廳看發射吧。”

2003年12月14日晚上7點多,利偉從發射場打來電話説,今晚他要早早睡覺了。也沒説他是不是去首飛。其實,當天下午指揮部已經作出由楊利偉擔任首飛航天員的決定。他幾次排行都是第一,作為航天員他是榮幸的。

21小時的離別

玉梅看着大屏幕上,一邊聳立着整裝待發的火箭,另一邊就是楊利偉,穿着航天服坐在飛船裏,眼中透出自信的目光和百倍的勇氣。“我默默地為他祝福,心裏全是成功的信念,咱們一家人誰也沒哭”,玉梅回憶道,“倒計時開始:10、9、8、7、6.。.。.。我看見他莊嚴地敬了一個軍禮,身邊響起了掌聲,之後火箭點火起飛,我的心比火箭飛得還快!我知道大家都和我一樣激動,我只想他順利完成任務,快點安全歸來。”

21小時的離別既短暫又漫長。玉梅的眼睛緊緊地盯着大屏幕。16日凌晨,降落傘打開的瞬間,指揮大廳裏的航天員們異口同聲響亮地“噢”了一嗓子。與此同時,大家把目光轉向了張玉梅,發現楊利偉打開降落傘的時候,她笑了,她知道利偉要回來了。我問她:“楊利偉此刻是航天英雄,你怎樣想?”

玉梅説:“在我眼裏他還是他,大家都關注他,我覺得榮譽屬於祖國,是祖國送他上太空。航天員出征太空代表的是國家,是13億中國人。當然,我會繼續支持他再次出征太空的。”

楊利偉的勵志故事 篇五

飛船模擬器是在地面等比例真實模擬飛船內環境,是對航天員進行航天飛行程序及操作訓練的最為重要的航天專業技術訓練場所。飛船從發射升空充分進入軌道,到調姿回到地球,飛行程序指令上千條,操作動作幾十個。飛船艙內的儀表盤指示燈密密麻麻,各種線路縱橫交錯,各種設施星羅棋佈。要熟悉和掌握它們,並能進行各種操作和排除故障,只有靠在模擬器中反覆演練。

楊利偉是個有心人。去年年底做模擬器訓練的時候,他用一個小攝像機拍了很多坐艙圖片。回來以後,輸入電腦,自我刻了一個小VCD,隨時播放,儘快地熟悉裏面的各種設備---此刻已經熟得一閉眼睛就能想得清清楚楚。

飛船上天之前,楊利偉他們做了十幾次強化訓練,每一次訓練都是楊利偉第一個做。做完以後,給教員帶給信息:哪個地方不適宜,哪個程序不到位,哪個地方操作不合理。修改完,後面的人再做,少走了很多彎路。

載人飛船聯合測試,楊利偉去的次數最多。在測試推進艙和回到艙分離,然後立刻切換到回到艙的動力系統這個動作的時候,按規定10秒鐘務必完成動作,研製人員最快6秒種能夠做完,楊利偉只用了5秒。

在首飛選拔的5次正常飛行程序考試中,楊利偉獲得了兩個99分、3個100分,名列專業技術綜合考評第一名,成為首飛航天員第一人選。

出征時刻,楊利偉情緒坦然地走向發射架。那一刻,數億人的目光注視着他,他揹負着一個民族的期望去迎接挑戰。“當然,從最壞的角度思考,這畢竟是一次冒險,但冒這個風險值得。我到那裏來就是為了執行這個任務,我就是為了執行這個任務而來的。”

火箭呼嘯而上,楊利偉奔向了太空。

浩瀚太空從此寫下了一箇中國人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