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淺談課堂有效生成的策略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19W

鄭英老師的《課堂,可以這麼有聲有色》,是一本非常貼近實際,真正具有可操作性的書籍。特別是當我閲讀了關於“生成”、“合作”、“提問”等內容後,感覺面對課堂,有點不知所措,或許每天都需要這樣的反思與改進。因為自己的課堂跟有聲有色的課堂還有很遠的距離。(宋體,小四,行間距1.5倍)

淺談課堂有效生成的策略

“生成”,是新大學聯考、新課標、新教材背景下,課堂教學的重要價值追求,是相對於“預設”而言,指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互動碰撞中,即時生成的超出教師預設方案之外的新問題、新情況。它鼓勵師生和生生在互動中對課程和教學進行創造,呈現出自主、合作、探究、活動、對話、開放等特徵。

鄭老師在本節內容中提出了課堂教學中的“偽生成”現象,我選取自己在教學中可能出現的情況與大家分享。一是把“自主”變成“放任自流”。比如要求學生閲讀教材時,我們往往會忽視讓學生帶着問題去閲讀,或者對學生缺少政治學科的閲讀指導。特別是高一的新生,他們閲讀教材,把正文全部划起來。二是把“合作”變成“合坐”。我們通常讓學生前後4人或者6人一組討論。這涉及到本書的第2節內容。我們形式上組成的的小組,實際上是否科學、是否明確分工、是否讓學生先獨立思考再合作。三是把“探究”變成“標籤”。為了突出活動型課堂,我們經常採用探究,但我們設計的探究問題,是否有意義?這種生成是否有價值?當時,看到這裏的時候,我感覺課堂上有點拘束,因為我怕自己的課堂也是這樣。

在本書中,鄭老師從六個方面提出課堂有效生成的策略。我結合自身大家教學時間,與大家分享課堂有效生成的幾點思考。

一、課前精心充分的準備。這個準備是教師對教材、教學過程、教學方法、學生等各種要素的深度思考,儘可能地做好充分準備。課堂有效生成主要是讓課堂中一些包含積極因素的生成性問題成為有用的生成性資源,從而生成新的教學活動。這跟平時我們講的生成學科任務與學科素養有相似又有差異,更強調教師智慧。所以,真正要提高課有效生成,功夫在平時,在課前。例如,我們政治學科涉及到很多專業術語,像經濟學中的PPP模式、PPI等,在課堂中,可能有的學生就會提出,這個時候,如果教師真的不明白,我們可以如何處理呢?

二、智用學生的惑——急中生智,即時變奏。鄭老師在本節中提出,課堂上,學生的答案常常出人意料,有時還會打亂教學節奏,如果教師能急中生智,找到契合點,靈活調整教學方案,變“意外”為“資源”,同樣令課堂生輝。我以自己的教學實踐為例。2014屆高三時,當時在講“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課堂選擇的素材就是“面對老人摔倒,要不要扶”,在學生回答過程中,有學生説:“老師,我們在北京學習的時候,在路上遇到老人乞討,我沒有想那麼多,直接給他錢,後來,走過一段路,我們發現他是騙子。當時感覺自己挺傻的。”面對這一突發情況,我是這麼處理的:我請了幾個同學來評價這位學生的做法。結果大多數學生都認為幫助有困難的老人是應該的,不過以後要提高眼力,要有智慧,比如觀察乞討人員的身體外形、着裝,或者在暗處先觀察一段時間再決定。還有的同學直接回到扶老人,可以請路人先拍照,把幫扶老人的過程也拍攝下來。此刻,我想本節課的學科任務與學科素養基本可以達成。

三、善用學生的情——由此及彼,順勢延伸。課堂上常常會有種種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有些可能由學生引發,有些可能由教師引發。特別是課堂中情感的碰撞,往往會給課堂帶來出人意料的效果。例如,2017年高三時,講大山裏的校長——張桂梅。看完之後,讓學生説感受。有個女同學説着説着,哽咽着説不出話來。我安慰她慢慢説,她告訴我們説在她的家鄉,也有很多女孩子由於各種原因沒有讀高中,去了外面打工,她説如果她們也遇到了像張桂梅這樣的校長就好了。面對這個情況,當時,我真有點不知所措。我怕我接下來的言語會讓她和其他同學更加難過。所以,我第一次跟我的學生分享了我的求學經歷,讓他們知道:在我們身邊,在更早之前,我們政府和學校就為不讓一個學生輟學做了很多努力,前提是我們學生自己要積極主動去爭取,爭取求學的機會。當我講完之後,學生鼓起了掌聲。我知道,我用自己的例子詮釋了這節課和超出這節課的內容。

鄭老師還提出了善啟學生的疑、巧用學生的錯、活用學生的問、妙用學生的題、反激學生的思策略。這些都需要我們在平時教學實踐中加以運用,並積累,這樣才能更好地與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