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中國名人成長故事多篇彙集【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4.39K

中國名人成長故事多篇彙集【多篇】

中國名人成長故事 篇一

李嘉誠

一次在取汽車鑰匙時,李嘉誠不慎丟落一枚2元硬幣。硬幣滾到車底。當時他估計若汽車開動,硬幣會掉到坑渠裏。李嘉誠及時蹲下身欲拾取。此時旁邊一名印度籍值班見到,立即代他拾起。李嘉誠收回該硬幣後,竟給他100元酬謝。李嘉誠對此的解釋是:“若我不拾該2元,讓它滾到坑渠,該2元便會在世上消失。而100元給了值班,值班便可將之用去。我覺得錢可以用但不可以浪費。”這件小事説明了李嘉誠的一種理財哲學,也説明了他的思維風格,這就是用社會總淨值的增損來判斷個人行為合理與否。只要社會總鬥爭值增加了,自己損失一點也不算什麼;相反,如果社會總淨值減少了,自己即使收穫了一定的財利也是損失。不要小覷了着眼社會總淨值的思維方式,這是關係到國家富強的大問題。

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有這樣一個重要論點:人以自利為出發點對社會貢獻,要比意圖改善社會的人的貢獻大。這樣的“自利”或者説“自私”就有幾分可愛了。因為如此,“自利”能給別人帶來利益,自己的“利”和別人的“利”加起來,社會總淨值必然會增加,國家自然富強。中國傳統社會是一個“不患寡而患不均”的社會。“不患寡”,就是不怕社會積弱;“患不均”,就是怕別人比自己好。別人好了,我要想辦法讓他不好,雖然這樣做我也沒利。“內耗”的結果是沒有“利”的我和沒有“利”的別人組成了一個平均型的“寡”的會。用社會總淨值衡量,也能説明製造假冒偽劣產品的行為為什麼可惡。製假貨造成的資源和人國成本的浪費,最終造成的是社會總淨值的減少。如果任其發展,勢必削弱國國。一部分藉此先富起來的人和其他被剝奪了財富的人組成的是一個不均型的“寡”的社會。

李嘉誠的境界是富國的境界。他的心態既是傳統文化的異質,也是不規範的市場經濟文化的異質,值得我們好好揣摩。

中國名人成長故事 篇二

祖沖之

祖沖之在科學發明上是個多面手,他造過一種指南車,隨便車子怎樣轉彎,車上的銅人總是指着南方;他又造過“千里船”,在新亭江(在今南京市西南)上試航過,一天可以航行一百多裏。他還利用水力轉動石磨,舂米碾穀子,叫做“水碓磨”。

祖沖之(429-500)的祖父名叫祖昌,在宋朝做了一個管理朝廷建築的長官。祖沖之長在這樣的家庭裏,從小就讀了不少書,人家都稱讚他是個博學的青年。他特別愛好研究數學,也喜歡研究天文曆法,經常觀測太陽和星球運行的情況,並且做了詳細記錄。

宋孝武帝聽到他的名氣,派他到一個專門研究學術的官署“華林學省”工作。他對做官並沒有興趣,但是在那裏,可以更加專心研究數學、天文了。

我國曆代都有研究天文的官,並且根據研究天文的結果來制定曆法。到了宋朝的時候,曆法已經有很大進步,但是祖沖之認為還不夠精確。他根據他長期觀察的結果,創制出一部新的歷法,叫做“大明曆”(“大明”是宋孝武帝的年號)。這種曆法測定的每一回歸年(也就是兩年冬至點之間的時間)的天數,跟現代科學測定的相差只有五十秒;測定月亮環行一週的天數,跟現代科學測定的相差不到一秒,可見它的精確程度了。

公元462年,祖沖之請求宋孝武帝頒佈新曆,孝武帝召集大臣商議。那時候,有一個皇帝寵幸的大臣戴法興出來反對,認為祖沖之擅自改變古歷,是離經叛道的行為。祖沖之當場用他研究的數據回駁了戴法興。戴法興依仗皇帝寵幸他,蠻橫地説:“曆法是古人制定的,後代的人不應該改動。”祖沖之一點也不害怕。他嚴肅地説:“你如果有事實根據,就只管拿出來辯論。不要拿空話嚇唬人嘛。”宋孝武帝想幫助戴法興,找了一些懂得曆法的人跟祖沖之辯論,也一個個被祖沖之駁倒了。但是宋孝武帝還是不肯頒佈新曆。直到祖沖之死了十年之後,他創制的大明曆才得到推行。

儘管當時社會十分**不安,但是祖沖之還是孜孜不倦地研究科學。他更大的成就是在數學方面。他曾經對古代數學著作《九章算術》作了註釋,又編寫一本《綴術》。他的最傑出貢獻是求得相當精確的圓周率。經過長期的艱苦研究,他計算出圓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成為世界上最早把圓周率數值推算到七位數字以上的科學家。

祖沖之晚年的'時候,掌握宋朝禁衞軍的蕭道成滅了宋朝。

中國名人創業故事:趙薇,自己掙的是應得,他給的是驚喜 篇三

趙薇的人生已經敲了第二次上市鍾,然而你還在關心她穿得好不好看。

好吧,這個段子已經紅遍朋友圈了。

22歲以《還珠格格》紅透亞洲,又出演《情深深雨濛濛》等瓊瑤劇奠定地位;偶像演員出道,此後成功轉型演技派,出演《京華煙雲》、《親愛的》、《虎媽貓爸》等影視劇,部部經典。

她拿獎拿到手軟,多次封后,成為中國影視圈中流砥柱。

誰知,她再次回校深造,並轉型做導演,2014年拍《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獲得當年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導演。

她還出過8張音樂專輯,獲得過最受歡迎女歌手和最佳女歌手。

你以為她的人生就這樣在影視藝術的道路上,一直走下去嗎?錯了!

她玩起酒莊,開始投資,是阿里影業第二大股東、唐德影視股東。最近一次以1700萬入股中國創意,已經是她的第五次入股投資了,8天的時間翻了近十倍,變成1個半億元。

“趙菲特”就這樣成功佔據娛樂版和財經版,成為着名投資人。最最重要的是,這個事業上的“強人”還有一個幾乎無負面新聞的老公和一個繼承他倆優點的可愛女兒。

“趙菲特”今年39歲。

一直認為女人分為兩種,大女人和小女人。

這並不是體現在她的出生,更不是穿衣打扮,也不是她經濟獨立與否,而是待人接物的態度、面對挫折的心態,是骨子裏的那種感覺。

趙薇就是大女人,所以,她才能有這麼好的人脈,才能在挫折中用作品説話,用實力來交答卷。

她有資本吃青春飯,有足夠的話題靠炒作吸引人氣,然而她實實在在、一步一個腳印,成為娛樂圈不多的含金量高的藝人。

最讓人驚訝的是,她對待婚姻和家庭的態度。

見過大世面、看過人情冷暖的趙薇沒有那麼多公主心,也沒有那麼多功利心——雖然她的老公黃有龍經濟條件不錯,但她也只是找一個和她般配的人而已,而不是想通過他得到什麼,也不是想通過他證明什麼。

趙薇對婚姻的態度,值得深思。

她説:“其實我覺得婚姻這個東西,我自己認為也是不值得去強求的東西。對於我來説,我甚至於是一個對婚姻不抱希望的人,而不是我對婚姻抱着很大希望去走進婚姻的人。”

她説:“當然我首先做好我自己,我的準則就是不給我的另外一半,不給我所謂婚姻的拍檔去增加負擔,我保持我自己獨立的人格和獨立的生活,對我來説我們是夥伴,我們可以是朋友。但是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適合當下生活的模式,就是我去做最好的自己,對另外一半不會有過多的要求,我的底線就是尊重。”

這種“對婚姻不抱希望”,並非消極悲觀地把婚姻當作任務,更不是不愛自己的老公和家庭,而是“不會希望藉由婚姻,來得到什麼或者達到什麼樣的目的”。

因此,她做好自己,不給伴侶壓力,反而得到了細水長流卻根深蒂固的感情。

反觀我們身邊的很多人,之所以在婚前糾結、婚後抱怨,説類似“婚姻是愛情的墳墓”之類的話,皆是因為她對婚姻和伴侶有太多的要求。

談戀愛的時候,要求他有學歷、家世好還要模樣好;結婚前,反覆糾結,看身邊姐妹曬着豪車名包,心裏有很多不平衡;婚後,又總是對比着別人的生活埋怨自己的老公不會掙錢、不夠體貼,覺得自己的公婆沒有別人的公婆貼心,日復一日,變成怨婦。

不求諸己,反求諸人——這是“不滿意”的根源。

一開始,她們的思維模式就是:找你,有什麼用?

趙薇説,很多中國人的骨子裏,大概都有一種悲觀主義的情緒在。這個體現在女人身上,這種悲觀主義就會造成深重的不安全感:總擔心錢不夠花、總擔心老公要出軌、總擔心孩子比不上別人家的孩子、總擔心老了重病怎麼辦。她們把安全感寄託在找一個男人身上,讓他帶來更多的錢更好的生活更舒心的環境。

可是,當兩個人成家,女人們又會發現,其實家庭生活是需要付出更多成本的,她們不斷比較、不斷有新的要求——遺憾的是,是對男人的要求。

想一想,那些下雨天因為男友不送傘而生氣的姑娘,如果你沒有男友,難道就一直哭到雨停嗎?

那些抱怨男友沒有錢買更好的包包的姑娘,如果你沒有男友,難道就一直容忍自己一輩子背地攤貨嗎?

那些總抱怨自己老公不求上進沒有掙到足夠的錢買新房的姑娘,如果你沒有老公,難道就一直甘心總在租房搬家、租房搬家嗎?

太多的女孩只是表面上看起來是大女人,實際上卻是滿滿的脆弱公主心。

很多標榜着獨立自強的“女權主義者”,思維定勢仍然是“男人該怎樣怎樣”的傳統女人依賴心態。男人的給予和付出變成了“理所應當”,甚至認為他“應該”給得更多。

而在一段成熟的現代情侶關係裏,自己努力掙來的是“應當”,男人的努力、成就和付出應該看作是驚喜。

不管男女,總是抱着“犧牲精神”的狀態最恐怖。“我是為了他才怎樣怎樣”、“如果不是他我會過得更好”。

姑娘,任何一種選擇,你都是為了自己。他事業不成功,可能你不捨的是他的顧家和温暖;他沒有時間陪你,可能吸引你的是穩重的魅力;他即使再一無是處,也許你看上的是他的外表呢?只不過,選擇的結果或許並不如你所願。

婚姻是一種契約,當然,不是功利意義上的合作,而是精神層面的契合,基於感情基於責任。而一份長久契約的條件是你們在感情上勢均力敵,每個人有每個人的價值,畢竟,你是什麼樣的人才會遇見什麼樣的人。

你有你自己的判斷,也有你自己的世界,而不是想要依靠他來改變什麼給你什麼。你看,幸運、強大如趙薇,也是靠自己走到現在。

意外的驚喜是,當你不再對另一半有過多的要求,專注於提升自己,你反而遇見了更好的人。而且,一直要求自己而不是給對方壓力,你們都會變得更優秀,並且感情也會更加純粹和瓷實。

你看,趙薇和黃有龍,幾乎從未有過負面,就是一對歲月靜好的尋常夫妻。

需要一提的是,並非每個獨立認真的姑娘都能取得趙薇一樣的成就。然而,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做合適的事情,過匹配的生活,要求自己而不是指望別人——這是共性。

這篇文章,寫給“徹底是大女人的姑娘”看,也寫給那些“自認為是大女人的姑娘”看,更寫給那些“糾結在大女人和小女人之間的姑娘”看。但不是給“徹底是小女人的姑娘”看的——畢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三觀、生活方式和選擇權利,能找到一個永遠的依附也是一種實力。

中國名人成長故事5 篇四

張衡

張衡(78-139),字平子,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縣石橋鎮)人。他是我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為我國天文學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數學、地理、繪畫和文學等方面,張衡也表現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廣博的學識。

兒時的張衡天資聰明,態度謙虛,特別喜歡思考問題。他對自然界中的萬事萬物都充滿了興趣。早上帶着露珠的花朵,中午高懸天空的太陽,晚上天空中皎潔的月亮、一閃一閃的星星都讓他產生了無窮無盡的聯想。他總是跟在父母身後問這問那。

有一次,他和母親一起到田野中挖野菜。出去的時候,太陽剛剛從東方升起,紅豔豔的,煞是可愛。他不經意間看見了自己的影子是那麼長。他想,我要是長得像影子那樣高大多好哇。不知不覺到了中午,母親挖了滿滿一籃子野菜。他跟在母親後面,一蹦一跳地走着。“咦!影子哪裏去了呢?”他驚奇地叫道。低頭一看,影子縮成了一團,踩在腳底下。張衡趕忙問母親這是怎麼回事,母親説這是由於中午到了,太陽升得最高,影子就會變短縮成一團,到了傍晚太陽快要落山的時候,影子還會變長的。

回到家裏,張衡一直關注着自己的影子的長度。他發現真的像母親説的那樣:傍晚時分,自己的影子又變得像早晨時那樣長。他感覺自己又學到了一點新知識,高興極了。

一個夏天的晚上,父母帶着小張衡一起到打穀場上納涼。這是人們一天當中最快樂的時光。大人們一邊搖着扇子,一邊海闊天空地聊天;孩子們則嘰嘰喳喳地玩得不亦樂乎,一會兒捉迷藏,一會兒過家家。只有張衡一個人不聲不響地呆在旁邊,望着茫茫夜空,嘴裏還小聲默唸着“一個,兩個……”母親以為他白天跟自己出去累着了,就説:“衡兒,你要是累了就自己回屋裏歇着吧,不要愣在那裏,丟了魂似的。”張衡好像沒聽見,依然站在那裏,目不轉睛地望着蒼穹。

父母見他沒吱聲,也就不再管他。又過了好一會兒,大人們都睏倦了,接二連三地回家睡覺了,他還在那裏望着天空。這時,一個大點兒的孩子過來拍了拍他的肩膀,説:“咳!傻了,老瞅着天上幹什麼,那上邊又不會掉金豆子。”張衡這才回過神來,揉一揉痠痛的脖子説:“誰指望天上掉金豆子了,我在數星星。”此語一出,大家都愣住了。“什麼,什麼,數星星,真新鮮,還有數星星的傻瓜。那我問你,數清了嗎?”那位大哥哥問。“我還沒有數完呢,不過現在己經數到一千多顆了。”

旁邊的一位老爺爺插話道:“孩子呀,別數了,天上的星星是數不完的。這些星星無窮無盡,飄忽不定……”張衡卻打斷老爺爺的話:“才不是呢,那一片天空就只有一千多顆,只要我堅持數下去,肯定會數完的。”老爺爺被張衡的執著精神打動了,一下子不知道説什麼好。

張衡的父親趕緊過來打圓場:“不許這樣跟老爺爺説話。”張衡意識到自己的不對,連忙向老爺爺道歉。但他回過頭來,還是想跟父親辯解一番。父親早看出他的心思,就説:“衡兒,我知道你的想法,但你這樣挨個數是不行的。天上的星星分佈是有規律的,你要按照這些規律,把它們分成一個個星座。這樣才會把它們弄清、記牢。”

小張衡點了點頭,按照父親説的去做,果然又認識了許多新的星星。

隨着年齡的增長,張衡的求知慾越來越強烈。當時,各種自然災害頻繁地發生,地震帶來的災難尤為嚴重。它來無影去無蹤,一旦發生卻極具破壞力。這引起了張衡的思考。他想,能不能製造一種在地震發生後準確測定其方位的儀器,以便及時調撥物資進行救援。定下目標以後,他查閲了大量關於地震的資料,並且多次實地勘測。

有時,張衡為了獲得第一手資料,親自來到剛剛發生地震的地方,測量大地的震感。有一次,他把測震儀插入大地,剛要讀取數據,一波劇烈的餘震襲來,離他不遠處的一道土牆轟然坍塌。幸虧他眼疾手快,往旁邊一跳,才躲過一劫,不然肯定要被砸成肉泥。他拍拍身上的灰土,繼續看儀器上的數據。遠處的老百姓十分不理解他的做法,認為他簡直是發瘋了。但張衡不為所動,仍然夜以繼日地研究地動儀。

不久,地動儀成功間世了。

中國名人成長故事5 篇五

匡衡

漢朝時,少年時的匡衡,非常勤奮好學。由於家裏很窮,所以他白天必須幹許多活,掙錢餬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來安心讀書。

不過,他又買不起蠟燭,天一黑,就無法看書了。匡衡心痛這浪費的時間,內心非常痛苦。他的鄰居家裏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幾間屋子都點起蠟燭,把屋子照得通亮。匡衡有一天鼓起勇氣,對鄰居説:“我晚上想讀書,可買不起蠟燭,能否借用你們家的一寸之地呢?”

鄰居一向瞧不起比他們家窮的人,就惡毒地挖苦説:“既然窮得買不起蠟燭,還讀什麼書呢!”匡衡聽後非常氣憤,不過他更下定決心,一定要把書讀好。

匡衡回到家中,悄悄地在牆上鑿了個小洞,鄰居家的燭光就從這洞中透過來了。他藉着這微弱的光線,如飢似渴地讀起書來,漸漸地把家中的書全都讀完了。

匡衡讀完這些書,深感自己所掌握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他想繼續看多一些書的願望更加迫切了。附近有個大户人家,有很多藏書。

一天,匡衡卷着鋪蓋出現在大户人家門前。他對主人説:“請您收留我,我給您家裏白乾活不報酬。只是讓我閲讀您家的全部書籍就可以了。”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動,答應了他借書的要求。

匡衡就是這樣勤奮學習的,後來他做了漢元帝的丞相,成為西漢時期有名的學者。

中國名人成長故事5 篇六

三毛

三毛本名陳平,原籍浙江定海,1943 年生於四川重慶。

1948 年底,舉家遷居台灣。童年的三毛並未立志當一名作家,卻喜愛美術,她幻想將來成為一位畫家的妻子。

三毛小時曾讀過一本《三毛流浪記》,對她影響很大,從此便沉迷於書海之中了。瘋狂地愛上了文學。長大後開始寫作,她不署名陳平,而以“三毛”為筆名,作為紀念。讀國小、中學時,三毛的文章寫得不錯。在國小時,她便開始給報刊投稿了,參加學校講演的稿子都是她親筆寫的。在國中,她還學過寫詩。

三毛早年的人生道路是崎嶇坎坷的。就讀於台北某女中時,三毛對數學不感興趣,成績很差,老師則以此嘲諷她,好強的三毛為不受歧視,發奮用功,終於獲得了好成績。但這位老師卻誤為“作弊”,竟在她臉上畫圈,叫她繞跑道跑,在她幼小的心靈上留下巨大的創傷。她忍無可忍,只好逃學。她父親得知此事後,並未責怪她,而是讓她休學。

從13歲到20歲整整7年的時間裏,三毛都是在家自學的。她的父親陳嗣慶是一位律師,母親終進蘭也有很好的文學修養,都耐心教導她。回憶往事,三毛説:“不是媽媽的薰陶,我寫不出來這許多文章。”在那段不短的歲月裏,三毛用功讀書,孜孜不倦。她讀唐詩、宋詞、《古文觀止》、看《紅樓夢》、《水滸》……,學繪畫,彈鋼琴,還學會了英、日、法、德文,尤為出色的是西班牙文學。

20歲那年,三毛的好友鼓勵她進大學求知。在得到台灣中國文化學院院長張其昀的允諾後,三毛進該校深造。最初她學的是哲學,兩年後轉入新聞系。在大學讀書時,她的老師讀了三毛寫過的一篇3萬多字的文章後感動得哭了,認為三毛是他的學生中“最有才華”的一位。

三毛出版過10多本著作,大都是散文集,其中有《雨季不再來》、《稻草人手記》、《撒哈拉的故事》、《哭泣的駱駝》、《温柔的夜》、《夢裏花落知多少》、《背影》、《送你一匹馬》、《傾城》、《我的寶貝》等。三毛還譯有《蘭嶼之歌》、《娃娃看天下》等書。後者是1000頁的西班牙漫畫書。為譯此書,三毛與丈夫荷西曾歷時8個月,每天晚上不看電視,將門鎖上,工作到深夜。

三毛滿懷激情地把漫遊世界的所見所聞,揮筆成篇。她寫的多是真實的事情,自稱其作品“幾乎全是傳記文學式”的。她還説過,“我並不是作家,只是一個生活的記錄者。”她的作品自成風格,生活氣息濃厚,感情真摯。有人評論她的作品風格是“樸實、自然、坦率、真情”。

70 年代中期,三毛的作品在台灣極為暢銷,一度出現過“三毛熱”。有人説,三毛在台灣文壇掀起了撒哈拉沙漠的風暴,讓喜愛她的讀者噙着淚水,帶着微笑,注視着她的足跡,從沙漠到海島??撥動了無數讀者的心絃。1986年她還被評為“台灣最暢銷書十作家之一”。

一位台灣作家指出,三毛的文筆清新通俗,具有強烈的個性,這可能是她的作品特別受讀者歡迎的原因。一位台灣心理學教授分析説,三毛將南美洲描寫得那麼好,事實上那兒卻是戰火連天,充滿人間的苦悶。現實生活既然有這麼多的苦悶、束縛,尤其年輕人,面對着現有制度下巨大的壓力和挑戰,大家多麼希望在精神上暫時舒放自由一些,逃避到一個沒有戰爭,沒有恨,到處充滿愛的世界。這也許是三毛文章受歡迎的原因。

中國名人故事700字以上3:樓梯不好走 篇七

想當年在東吳大學唸書時,楊絳以“洋囡囡”的綽號聞名全校。她是大家閨秀,又是個美人胚子,據説追求者有孔門弟子“七十二人”之眾。

當時有個叫費孝通的富家子弟,人高馬大的,上前去搭訕:“我們可以做朋友嗎?”“朋友,可以。但朋友是目的,而不是過渡。”一盆冷水霎時澆熄了一團烈火。

沒多久,東吳大學因**停課,楊絳轉到清華借讀,抵達燕京的當天,即邂逅文弱書生錢鍾書,倆人驚鴻一瞥。初次約會時,一向孤僻、言語笨拙的錢鍾書開口便是,“我沒有訂婚”。傻愣愣的一句話,真讓人摸不着頭腦。而楊絳卻心有靈犀,“我也沒男朋友”。倆人很快墜入愛河,不久喜結連理,可謂“天作之合”。

婚後,倆人育有一女錢瑗,三口之家温馨若飴。就這樣,日子平靜流淌了60餘載……然而,葉子總會在秋來臨後一片一片掉落,楊絳在《我們仨》中平靜寫到,“1997年早春,阿瑗去世。1998年歲末,鍾書去世。我們三人就此失散了。現在,只剩下我一個”。

光陰似流水,紅顏變白髮,楊絳已是白髮蒼蒼的文壇大家。而此時,費孝通亦是享譽海內外的社會學家。他仍對當年的夢中情人念念不忘,於是提着一捆着作,來請阿季(楊絳小名)“斧正”。

久別重逢,噓寒問暖,兩人天南海北閒聊一番後,楊絳忽然意識到有點失態了,就下了逐客之令。費老素有自知之明,起身告辭。顫巍巍地走下樓梯時,他戀戀不捨,一步三回頭。阿季淡淡説了句,“樓梯不好走,你以後再不要知難而上了。”費老頓時愣住,血壓“嗖嗖”往上直躥。至此,他方才徹底死了心。

楊絳、錢鍾書夫婦治學嚴謹、感情篤深,堪稱一代楷模。這在圈內早已傳為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