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植物媽媽有辦法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28W

植物媽媽有辦法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植物媽媽有辦法》教學反思 篇一

9月8日,開學第六個工作日,上到了《植物媽媽有辦法》這一課的第二課時。作為家常課,沒有特別精心的設計,但是我上完這節課,整個人感覺特別爽!具體流程是這樣的:

鑑於第一課時已經進行了生字詞的教學,並對課文有了整體感知。所以第二課時我主要抓關鍵詞理解擬人句,體會關鍵詞的妙處,以及理解感悟重點詞語隱含的祕密。課的開始,讓學生温習了第一課時學習的詞語,達到鞏固的作用。接着讓學生朗讀第二小節詩歌,重點走進第一句話,設疑:老師劃出了兩個詞“準備、送給”,一般情況下誰才説“準備”、説“送給”?生回答“人”。我接着引導:沒錯,一般情況下人才説準備東西,才説送東西,那麼這裏就是把植物媽媽當成人來寫,這樣的句子就叫“擬人句”。

讓學生重讀“準備、送給”,以及第一句詩後,引入本小節第二句詩歌的學習,進一步理解擬人句。我是直接問,這一句詩是什麼句?生非常快地回答是擬人句,我追問,你是從哪寫關鍵詞語中知道它是一個擬人句?於是,學生便找出了“孩子們、出發”。一開始我自己沒有劃“孩子們”的,但是學生們找出了這個詞,認為人會更常用“孩子們”這種説法,我細細一想,確實也是。通過抓關鍵詞,大部分學生都能理解擬人句。這是本課設計的一個重點,這一環節完實現了預期目標。

學習了擬人句,我還就“乘着風紛紛出發”進行了小小拓展,讓學生猜想蒲公英媽媽的孩子們會去哪裏?目的是引入成語“四海為家”的學習。雖説“四海為家”出現在第一小節,但是我認為在第一小節講解此詞不合適,學生沒辦法直觀理解,教師還得費精力去尋找材料幫助學生理解,得不償失。放在“乘着風紛紛出發”這裏則不然,通過學生的猜想,就可以知道這些“孩子們”有可能在任何一個地方停留定居,很自然就能理解“四海為家”的意思。

第三小節第一句詩抓“穿上”再次理解擬人句。同時讓學生找第二句詩的動詞,動詞的理解也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需要在課堂上滲透。

第四小節把豌豆媽媽和其他媽媽做對比,誰最厲害。讓學生抓住“更”這個關鍵詞。這一個小節,我重點抓“蹦着跳着”,簡單複習ABAC結構的詞語,重點通過詞語理解“孩子們”的心情。

這一節課設計的知識點不算多,也不算難,我就是希望學生學會抓關鍵詞去理解擬人句,理解人物情感,理解句子的意思。一課一得,家常課,我是這麼上的。

植物媽媽有辦法教學反思 篇二

【教學片斷】

師:蒼耳媽媽是怎樣讓自己的娃娃四海為家的?

生:蒼耳媽媽給孩子穿上帶刺的鎧甲。

師:你們瞧一瞧桌上有什麼?(學生打開紙包內有蒼耳實物。)這是蒼耳娃娃,大家看看,摸摸,有什麼感覺?

生:我覺得蒼耳硬硬的。

生:我還覺得蒼耳身上帶着好多刺,挺刺手的。

師:古代士兵打仗時,穿的衣服就叫鎧甲,硬硬的。所以説蒼耳穿的是帶刺的鎧甲。

生:我聞到蒼耳有一種清香味。這讓我想去大自然中去看看。

師:你説得真好,不僅你想去,有許多小動物也是這樣想的?想一想都會有哪些小動物呢?

師:看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什麼?

生:小兔、小熊、小貓、小狗、小鹿……

師:誰願意從蒼耳身邊走過?

生:(爭先恐後地)我願意我也願意!(學生上前表演)

師:現在你們就是小兔、小熊、小貓。你們想到哪兒去?

生(小兔):我想到清清的小河邊去。

生(小熊):我想到茂密的森林裏去。

生(小貓):我想到美麗的田野裏去。

師:小兔,你從蒼耳身邊走過,蒼耳娃娃就被你帶到了哪兒?

生:蒼耳娃娃就被我帶到了小河邊。

師:小熊,你從蒼耳身邊走過……

生:蒼耳就被我帶到了我最喜歡的森林裏,我要讓它們在森林裏長大。

師:小貓,你呢?

生:我從蒼耳身邊走過,蒼耳娃娃就被我帶到了田野。

師:你們還能説説誰從蒼耳身邊走過,蒼耳就被帶到哪兒?

生:小刺蝟從蒼耳身邊走過,蒼耳就被帶到山溝裏。

生:我從蒼耳身邊走過,蒼耳就被我帶到大路上。

師:(引説)所以課文中説只要──

生:掛住動物的皮毛,孩子們就能去田野、山窪。

【教學啟示】

體驗是人類的一種心理感受,

與個體經歷有着密切的關係。體驗不僅對學生的感性認識有幫助,而且在發展學生的情感、意志、態度和價值觀方面有着獨特的作用。

在語文教學中,要加強學生對語言文字探究過程的體驗,通過角色扮演、角色互換、觀察、想象等體驗性活動,將學生引向自然、引向社會、引向生活,使他們感受生動的問題情境,獲得大量鮮活的閲讀信息,在身臨其境中去閲讀,去感悟,去創造。

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體驗首先應是學生主動的體驗。教師要挖掘教材中利於學生體驗、感悟的教學內容,創設利於學生主動體驗的環境,積極引導學生在語文活動中主動地感受自己的情感活動,感覺自己就是教材中的一個角色在活動,就像扮演“小動物送蒼耳娃娃去安家”一樣。這樣的體驗活動不僅學生樂於參加,而且對教材中的“只要掛住動物的皮毛,孩子們就能去田野、山窪”這樣較為複雜的關聯句式就能迎刃而解。

其次體驗活動的外部行為一定要引起學生內部的心理活動過程。要調動學生的情感、知覺、思維等一系列心理功能共同參與體驗。“我感覺蒼耳娃娃硬硬的;我發現蒼耳像只很小的刺蝟。”這樣的體驗,豐富了學生的情感,促進了學生的心理內化。

最後要將體驗作為學生創造性活動的基礎。不同的個體對於事物會有不同的感受能力,引起不同的體驗,從而豐富着不同的個性。教師要善於抓住學生在觀察、表演、想象中的不同感受,積極引導,讓孩子進行創造性語言訓練。“誰從蒼耳身邊走過,蒼耳就被帶到哪兒”的語言訓練,幫助學生進行語言創造。

通過體驗性學習更能幫助學生獲得語文學習的方法,形成良好的閲讀習慣,提高自我學習的能力,運用語言的能力。因此,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語文是學生學習語文的方式之一。

植物媽媽有辦法教學反思 篇三

《植物媽媽有辦法》是人教社第三冊的一篇課文,它以詩歌的形式生動形象地介紹了植物傳播種子的辦法,集知識性、趣味性、審美性於一身,深受師生的喜愛。

我準備以它作課例展示,目的是想通過課例展示為老師們提供一個交流教學思想與實踐的具體案例,同時也希望驗證一下在事隔多年重教語文之後,原來的教學設計是否同樣有效。

在經過試講和不斷修改以後,我把《植物媽媽有辦法》呈現在大家面前,這時已和我最初的設計大相徑庭,但它得到了聽課者的一致認可,我也在這個過程中成功地超越了自己。

在備課、試講、上課的整個過程中,我一直以“如何體現新課標鮮明的人本位思想,尋找適合學生的教學,真正促使學生的發展”指導,在這個過程中,我不斷尋找適合學生的課堂教學結構,不斷調整教學環節以適應學生的需要,不斷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在不斷的實踐與反思中成長。

一、不斷尋找適合學生的課堂教學結構

第一次試講,當我還在寫小黑板時,學生無意的一句話就給了我一個下馬威,他們説:“這首詩我會背了。”在那個瞬間,我意識到我有可能把握不住學生。果然,在見面後,我將教學程序依次呈現:複習生詞、句子——整體感知——重點理解2、3、4節詩——表演——總結。學生在這個過程被動地跟着我,終於逐漸失去耐心。我的話越來越多,我感覺自己已失去了他們。

課後討論時,我剖析了自己失敗的原因:教學設計的起點與學生之間的差距太大,他們喜歡主動參與,而我老在扮演擋路人,雖然這次試教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但我卻有不少收穫。

第二次試講。我在第一次試教的基礎上,重點修改了最後一個教學環節,留出了近10分鐘時間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探究性學習。在黑板上給出了狗尾巴草等十餘種植物的名稱讓學生分析或推測這些植物傳播種子的方法,當時的場面倒是很熱烈。我心裏有了一絲輕鬆。但後來聽林東張佳宜老師《雪地裏的小畫家》一課後我改變了想法,這位年輕的女老師以她的課堂教學真實地傳達着這樣一個教學理念:“教師淡出課堂”。我開始思考怎樣讓教學真正回到學生當中。

我準備大動教學結構,把教第二課時改為教第一課時,課前給學生三個自學題,即1.想辦法讀準生字的讀音,把課文讀正確。2.你覺得這首詩怎麼樣?3.收集植物傳播種子的資料。我把這三道題作為貫穿教學的主線。上課的頭天晚上,我完成了多媒體演示文稿的製作,基本決定以這種全新的結構進行第三次教學。

一開課,我拋棄了以往老師談話激趣的傳統做法,直接出示三個自學題,並切入教學:“昨天老師佈置了三道自學題,同學們完成得怎麼樣?先看第一題,你能做到把課文讀正確了嗎?自己讀一讀。”這樣的切入具體、有效,奠定了整節課的教學思路,教學在此基礎上有序地展開,40分鐘的課堂教學呈清晰的塊面結構。

課堂結構的改變解放了學生,也解放了老師,我覺得自己已不是擋路人,而是可親的組織者、引導者和激勵者,孩子們喜歡聽這樣的話:“你能讀正確嗎?不行就再試試。”“你覺得這首詩怎麼樣?”“你還知道哪些植物媽媽傳播種子的方法?”

二、不斷調整教學環節以適應學生

改變課堂教學結構後由於沒有時間試講,對每個教學環節所花的時間心裏沒有數,這就要根據學生的情況不斷地調整,但原則有一條,每個環節的教學應該見到實效,切忌虛晃一槍。

在教學第一個環節時,時間的安排就很出乎我的意料,學生不能一下子做到把詩讀正確,原來安排的自由讀一遍顯然達不到目的,怎麼辦?我果斷地留出時間讓學生讀了四遍:自由讀、抽讀、再自由讀、齊讀。雖然表面看花了時間,但這種時間是應該花的,教學時間就應該用在學生讀得不熟處、理解不清處、悟得不深處。

再如教學蒼耳媽媽傳播種子一節,也與課前的設計相距甚遠。在自讀這節詩後,有個小女孩把一顆蒼耳粘到了她的毛線帽子上給我看,這是多麼形象的理解方法,是我課前沒有想到的,於是,我拋棄了原有的教學設計,把小女孩請上台演示蒼耳怎麼掛在動物身上去旅行,接着輔之以一框拖動的幻燈片,學生恍然大悟。這個教學環節的處理簡約、有效,並彌補了第一個環節造成的超時,使整堂課的教學得以順利完成。

當然,也有處理不當的地方,如最後學生展示收集的資料這一環節,由於學生收集的資料太多,無法—一展示,我只給了三個展示機會,讓很多孩子很失望,如能安排一次小組內的交流會更好。

課堂是師生、生生全方位互動的場所,這種互動不可能是事先設計好的,老師的教學機智、教學敏感、課堂駕馭能力顯得尤為重要,需要我們在實踐中進一步錘鍊。

三、不斷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

首先我要求學生能正確地朗讀全詩,初步感知全詩的內容,這是引導學生體驗自己學習的成果,看到學習的成效,產生對自學的心理認同。

接下來我出示第二個問題:你覺得這首詩怎麼樣?這個問題指向學生對全詩的整體的初步感受,學生能朦朦朧朧地感覺這首詩好美、有趣,於是我順勢引導:“為什麼這首詩會給我們這樣的感受呢?讓我們再仔細地讀一讀。”在這個過程中,我充分尊重兒童的認知規律,採取幻燈演示、動作表演、想像體會、朗讀表達等方式充分調動兒童的情感體驗,使他們親歷獲得美、趣、樂的過程,然後我又問:“你現在覺得這首詩怎麼樣?”學生説:“太美了驗的加深、豐富。這時,我繼續啟發學生:“你能把體會到的這些情感表達出來嗎?選一種你喜歡的讀書方式自己朗讀全詩。”在學生入情入境的朗讀之後我又加以點撥:“今後拿到喜歡的文章你可以選擇你最喜歡的方式去讀,享受閲讀的樂趣。”這樣做使學生的情感體驗由對一首詩的關注昇華到對閲讀樂趣的體會,對學生的發展有着潛移默化的作用。

教學即將結束時,我設計了讓學生自由展示收集到的資料這一環節,並出示了飛鳥幫石榴傳播種子的幻燈片,讓學生推測石榴種子的傳播方法,最後我給學生展示了一本精美的《植物》畫冊,引導學生用查目錄的方法找到我們想要的內容,這一連串的設計把學生的思維引向了更加廣闊的天空,課外閲讀、探究學習的樂趣也盡在其中,收到了言已盡而意未盡的效果。

植物媽媽有辦法教學反思 篇四

《植物媽媽有辦法》是一首介紹自然常識的詩歌。語言形象,富有兒童情趣。

本課我以“書中寫到了哪些植物媽媽有辦法?它們有什麼辦法?”為主線,讓孩子們重點引導學生運用探究式的方法自主地學習,充分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進取性和觀察大自然的慾望,並採用多種方法鼓勵、指導學生個性化閲讀,及時進行評價,經過換位理解等方式,讓學生體會蒲公英、豌豆、蒼耳長大後離開媽媽的心境,讀出他們的體會。但由於自我的示範朗讀、課堂引導不到位使得學生感情朗讀效果不夢想;

經過本課教學,我意識到情感的渲染對孩子的重要性,在課前認真走進作者的心中,和他們共思考,並在以後的教學中不斷地實踐和總結,此刻我很注意用我自我聲懷並茂的朗讀引領學生。

植物媽媽有辦法教學反思 篇五

《植物媽媽有辦法》這篇課文的資料比較簡單,讀起來琅琅上口,並且配有形象的插圖,學生理解課文並不困難,關鍵是要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體驗、感受各種植物傳播種子的辦法,從而體會大自然的奧祕之處。教學中,經過自由讀、指名讀、品讀、齊讀等多種方式,起到巧讀促悟的目的。

隨着現代科技的發展,多媒體的運用也越來越廣了,在這篇課文中,我為了幫忙學生理解本課的重難點,我在學生自讀自悟的基礎上,藉助多媒體加深對課文的理解。經過生動形象的演示不但簡便的學完了課文,學生也對這幾種種子傳播方式記憶猶新。

我在授課前佈置學生預習課文和生字,並向大人瞭解有關植物傳播種子的方法。預習是上課前學生的自學,是在教師講課之前,學生獨立學習新課資料,為上好新課做好必要的知識準備的過程。為新課的學習節省了時間,奠定了基礎。

有人説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正是因為它的遺憾之

處,才會成就更多的精彩。正如我所執教的《植物媽媽有辦法》一課,也不乏缺憾之處。

1、課堂上的應變本事還需加強,對課堂生成的問題體現自主意識明顯不夠,教師急於求成。

2、教學語言不夠豐富,評價語言過於單調、簡單。

3、現代技術的操作水平略遜一籌,有待加強。

植物媽媽有辦法教學反思簡短 篇六

植物王國十分有意思,《植物媽媽有辦法》是一首讀起來充滿文字情趣的兒歌。兒歌中運用了擬人的手法和內容層層遞進的文風,形象生動地展現了蒲公英、蒼耳、豌豆三位植物媽媽傳播種子的方法,小朋友對於這樣的閲讀材料喜聞樂見。從這一課中,我們能感到大自然的奇妙。從題目到內容運用了擬人的寫法,講述了蒲公英、蒼耳、石榴、豌豆傳播種子的辦法。在教學中,我主要引導學生運用探究式的學習方式,激發學生了解植物的知識,探究大自然奧祕的興趣。

如,在學習課文“只要有風輕輕吹過,孩子們就乘着風紛紛出發。”在感知內容的意思時,作為教師允許學生有自己獨特的感受,所以,設計教學環節:如果你就是蒲公英**的孩子,你會怎樣出發,去尋找自己的家?學生的表達和表演是多彩的,有的學生張開雙臂做飛翔狀,有的孩子做降落傘樣一個接着一個地和媽媽告別,等等。這樣,讓學生自由地去創造,可以與觀察力、想象力相結合,利用知識經驗進行在加工與再創造。通過多種形式去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發展語言思維,豐富想象力。

另外,這節課,我抓住了學生的質疑,深化了對仔細觀察大自然好習慣的教育,課後還布作文吧置學生去調查別的植物傳播種子的方法,豐富學生的課外知識,培養學生收集資料的能力。

植物媽媽有辦法教學反思 篇七

《植物媽媽有辦法》是一首詩歌,運用了擬人的寫法,講述了蒲公英、蒼耳、石榴、豌豆傳播種子的辦法。本課訓練學生讀懂句子,把句子連起來了解節的內容。本課主要培養學生理解、概括、默讀、朗讀和收集使用信息的能力。蒲公英靠風傳播種子,蒼耳、石榴都靠動物傳播種子,但又有所不同。

蒼耳是掛住動物皮毛;石榴是娃娃在鳥肚子睡上一覺。豌豆靠彈力來傳播種子。對於這些學生缺少生活經驗,在學習中通過讀課文,讓學生知道這些植物靠什麼傳播種子,再理解感悟怎樣傳播種子,從而瞭解節的內容,同時培養學生的理解、概括能力,為今後理解段篇打基礎。為了幫助理解重難點,首先我讓學生自讀自悟,然後引導,藉助一些媒體加深理解。蒲公英傳播種子是用錄象展現過程的,讓學生知道蒲公英靠風傳播種子;蒼耳傳播種子是通過投影演示的;石榴傳播種子是通過圖片;豌豆傳播種子是在充分閲讀的基礎上,理解句子,然後同桌交換意見,再利用錄像,直觀形象地幫助學生理解豌豆蹦跳着離開媽媽,也就是靠彈力傳播種子。在指導朗讀時我讓學生自由地讀,充分地讀,使學生在讀中體會,我告訴學生“詞語寶寶要回家了,請同學們把他們送回家。”

“如果讀好了,詞語寶寶就回家了。”這樣,一下子激起了學生的朗讀興趣。俗話説: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閲讀產生了興趣,就為學生持續的閲讀提供了內因條件。我把學生當作駕駛員,以對駕駛技術的評價來代替對學生朗讀的評價,使學生完全沉浸在送詞語寶寶的樂趣之中,消除了學生對自己朗讀水平的擔憂,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同時也營造了輕鬆、活躍、和諧的環境氣氛,更激起了學生的朗讀欲。整個課堂,學生的朗讀積極性很高,真正實現了“要我讀”到“我要讀”的轉變。但整堂課上完後我覺得我還有許多做得不夠的地方,如在學生回答問題時我會搶學生的話題,學生對一些字詞的學習還停留在表面上,沒有真正滲透,學生只是一知半解--------是的,在每次課堂教學反思中不斷成長,不斷進步,下一堂課我會努力去做的。

植物媽媽有辦法教學反思 篇八

“生活處處是學問,處處是知識”《植物媽媽有辦法》這篇課文就告訴我們這個道理。這篇課文運用詩歌的形式,比喻和擬人的手法,展示了各種植物傳播種子的不同方法。全詩共五節。第一節提出問題:植物靠什麼辦法傳播種子;第二、三、四節分別講了蒲公英、蒼耳、豌豆傳播種子的方法;第五節講只要細心觀察就能獲得許多知識。文章寫得生動有趣,語言生動活潑,符合兒童的閲讀興趣,易於學生理解。

本課訓練學生讀懂句子,把句子連起來了解節的內容。主要是培養學生理解、概括、默讀、朗讀和收集使用信息的能力,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我們班的學生居住在城市,雖然對植物不陌生,但對本課中的蒲公英、蒼耳、豌豆三種農村經常見的植物並不認識,他們傳播種子的方式就更是難點了。

所以教學前,我先引導學生聯繫生活實際,讓他們和爸爸媽媽一起走進大自然去接觸各種植物,採集蒲公英的種子和枝葉,蒼耳的種子和枝葉,並加以瞭解,激發學生了解植物知識、探究大自然奧祕的興趣,培養學生留心觀察周圍的事物,養成仔細觀察的好習慣。

上課時,再用不同的形式展現,先用孩子們帶來的實物展示,再如:蒲公英傳播種子用錄象展現過程,讓學生知道蒲公英靠風傳播種子;蒼耳傳播種子是通過投影演示的,或放在我的頭髮上和孩子們的頭髮上、衣服上試試傳播方法;豌豆傳播種子是在充分閲讀的基礎上,理解句子,然後同桌交換意見,再利用錄像,直觀形象地幫助學生理解豌豆蹦跳着離開媽媽,就是靠彈力傳播種子。

再拓展生活中傳播種子的石榴、黃豆等等很多植物,讓孩子們盡情地多説知道的其他植物種子傳播的方法。孩子們説的熱火朝天,積極認真。

所以最後通過學習,讓孩子們知道植物傳播種子的方法多種多樣,千奇百怪。我們以後都要做生活的有心人,懂得“生活處處是學問,處處是知識”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