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元宵節的習俗(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9.89K

元宵節的習俗(精品多篇)

元宵節的習俗 篇一

元宵節的習俗

1、猜燈謎

此活動起源於宋朝。燈籠的所有者將謎面寫在一張紙條上,然後將紙條展示在燈籠上。假如賞燈者猜出謎語,就將紙條取出,然後找燈籠所有者確認答案。猜對的話,就可以領取一份小禮品。由於這種活動十分富有情趣與智慧,很快在民間流傳開來。

2、鬧花燈

鬧花燈是元宵節傳統節日習俗,始於西漢,興盛於隋唐。隋唐以後,歷代燈火之風盛行,並沿襲傳於後世。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鬧花燈放煙火的高潮。

3、吃元宵

元宵即“湯圓”以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北方“滾”元宵,南方“包”湯圓,這是兩種做法和口感都不同的食品。

4、放煙火

元宵節的白天會有舞龍舞獅、劃旱船、扭秧歌、踩高蹺。而夜裏除了燈會,就數焰火最好看了。當新年首個圓月升上夜空時,人們都會因燃放的煙火和空中的明月而興奮不已。

5、舞獅子

舞獅子是中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這一習俗起源於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6、耍龍燈

耍龍燈又稱舞龍、龍燈舞,是中國獨具特色的傳統民俗娛樂活動。從春節到元宵燈節,中國城鄉廣大地區都有耍龍燈的習俗。經過千百年的沿襲、發展,耍龍燈已成為一種形式活潑、表演優美、帶有浪漫色彩的傳統舞蹈。

7、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遊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橋等,是一種消災祈健康的活動。元宵節夜婦女相約出遊,結伴而行,見橋必過,認為這樣能祛病延年。

8、送花燈

“送花燈”簡稱為“送燈”,就是送孩兒燈。因為“燈”與“丁”諧音,在元宵節前,孃家送花燈給新嫁女兒家,或一般親友送給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希望女兒婚後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兒懷孕,則除大宮燈外,還要送一兩對小燈籠,祝願女兒孕期平安。

9、踩高蹺

高蹺會一般由羣眾自發串連組織起來的。正月十一、十二開始踩街,寓意告知人們在眾多的民間花會中,今年掛個號。正月十五正式上街,一直到十八方告結束。

元宵養生要點

1、做適當的體育運動,提高免疫力。慢跑、多伸伸懶腰,也可以練一些簡易養生功,如:“雨水正月坐功”、“劃圓功”、“閉氣發汗功”(治感冒)等。

2、飲食要合理科學。春令木旺土衰,脾胃弱。切忌暴飲暴食,宜清淡,多食五穀雜糧,不要飲食過冷過熱,大怒後不食,飯後不要做劇烈運動,注意食後散步消食。多吃棗,適當補蜂蜜、山藥、銀耳、沙蔘。

3、要注意攝養精神。春氣通於肝,肝喜調達疏泄,惡抑鬱。要保持情緒穩定。《少有經》上説:“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語、少笑、少愁、少樂、少喜、少怒、少好,少惡,行此十二少,養生之都契也。”靜心養性,使肝氣有升有節,有益身心,勿使肝氣生髮太過或不升而鬱結。

4、要繼續進行春捂防春寒,防止風濕。雨水前後,氣温水有所回升,但相對比較寒冷。

天氣變化不定,是全年寒潮出現過程多的時節之一,伴有嚴重的“倒春寒”現象,有春寒凍死牛的説法。

而此時氣温回升,人的毛孔開始擴張,當冷空氣突然來臨,易使人患病。因此,除心氣平和外,還要要繼續進行春捂防春寒,防止風濕。

元宵節為什麼要吃湯圓

“元宵”作為食品,在中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後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古時“元宵”價格比較貴,有一首詩説:“貴客鈎簾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時來。簾前花架無路行,不得金錢不得回。”

元宵節吃湯圓,除了寓意喜慶閤家團團圓圓,還有禦寒、補脾胃、益肺氣之養生功效。元宵湯圓的材料主要是糯米,《本草綱目》中指出,糯米是補脾胃、益肺氣之谷。糯米味甘、性温,吃後能補養人體氣血,滋養脾胃。冬季最冷是三九,目前雖然已過,但天氣乍暖還寒,寒冷天最容易虧損的就是胃氣。古人在正月十五鬧元宵時用糯米材料製作湯圓,除了糯米有粘性,包圓容易下鍋不會散開,還因糯米具有禦寒方面的特性。

糯米湯圓外型圓圓的,裏面帶餡或實心,在北方叫元宵,到了南方則叫湯圓。元宵湯圓可以有很多花樣。尤其帶餡的品種最多。

傳漢武帝時宮中有一位宮女,名叫“元宵”,長年幽於宮中,思念父母,終日以淚洗面。東方朔決心幫助她,於是對漢武帝謊稱,火神奉玉帝之命於正月十五火燒長安,要逃過劫難,唯一的辦法是讓“元宵姑娘”在正月十五這天做很多火神愛吃的湯圓,並由全體臣民張燈供奉。漢武帝准奏,“元宵”姑娘終於見到家人,此後,便形成了元宵節,元宵節吃湯圓的習俗也在此時流傳開來。

元宵節作文 篇二

終於到元宵節了。自從過完年,我一直在等待這一天。

元宵節,這個節日自從西漢時期便以受到重視,漢魏之後,便成為民間的習俗,人們沿襲着幾百年來的傳統,—賞花燈、猜燈謎、舞龍、舞獅、扭大秧歌,熱鬧極,隨着現在科技的發展又形成一個新的民俗—賞煙花。

今天,全家歡聚在一起,等待着元宵夜得到來,天剛剛暗下來,便可以聽到“霹靂嘩啦”的爆竹聲。

到夜晚,我和全家人走在大街上,到處是“轟轟隆隆”聲音,滿天都是煙花,雖不如白晝,但也是燈火通明。大街上,看着走來走去的人們,聽着震耳欲聾的爆竹聲;感受着熱鬧的氣分;我的心也不由得歡快起來。一路上,所有的店面都張燈節彩,路旁的花燈閃朔光彩,天上的圓月照耀着大地,真是“有燈無日不美人,有日無燈不算春”。

走出花街,我的目光又凝聚在天上的煙花上面,猶如即將開放的花雹,突然開放,散下一片片花蕊。到處都是開放的花朵,猶如春梅爭芳,含雹怒放。

元宵節的習俗 篇三

在我們中國,農曆的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元宵節的習俗就是鬧花燈,在我的家鄉——揭西的習俗就有點不相同了,我們揭西的習俗是——“迎老爺”。

今天,是元宵節。你聽,整齊的鑼鼓聲,這是在告訴大家,熱鬧的“迎老爺”活動,馬上就開始了。那些“老爺”的“隨從”也在準備。接着,熱鬧的“迎老爺”活動開始了。你看,人們緊緊跟在“老爺”的後面,“老爺”走過大街小巷,每一户人家看見老人來了就要放鞭炮,並且準備好香指定的數量,等“老爺”迎過後,把香插在緊跟隨後的“香煙台”。當然,不止就“老爺”一位,還有“三山國王”,也不止只迎一上午,晚上也是有迎的:晚上,“老爺”經過的地方,難免會有幾十户有錢人家會放放煙花嘛。

這就是元宵節熱鬧的“迎老爺”活動,我愛元宵節!

元宵節的習俗 篇四

正月十五是農曆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稱元夜,夜與宵同義,便稱元宵。元宵節最初由祭祀而起,漸演為隆重熱烈異彩紛呈的娛樂節慶。古時為一日,唐代為十六至十八,三日;宋代為十四至十八,五日;明代朱元璋在南京做皇帝,把元宵節一下延長為十日,即初八至十七,十八落燈。食品也由食豆粥,改為品嚐元宵(湯圓),南京有“上燈元宵,落燈面”之俗。

明清兩代,南京元宵燈會有玩龍燈和掛紗燈之俗。玩龍燈不但老百姓玩,軍人也玩,長度也為他處所不及,短的十餘丈,長的百餘節,玩起來多則上百人。紗燈有楮練紗帛,而且有名人在上面作畫,愈是高手價值愈高。

商家屆時也在店前舉辦猜燈謎活動,吸引眾多遊客,猜中者即獎所售物品。有一種由南京人首創的“走馬燈”,外罩燈籠,內點蠟燭,利用空氣熱脹上升的原理,帶動燈面轉動,燈面上畫着各種姿勢的駿馬疾馳,宛如萬馬奔騰。英國學者李約瑟稱之為中國古代人的一項發明。

龍燈氣勢磅礴,紗燈精美絕倫,五光十色,萬象爭輝,引得長居逗客傾城出,歡歌笑語動地來,“銀燭影中明月下,相逢俱是踏燈人”。近幾十年來夫子廟元宵燈會越辦越紅火,利用新工藝、新材料,聲光電控,五花八門,維妙維肖,斑斕奪目。燈會自春節起,為期一月。期間,每天吸引四方遊客達二三十萬人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