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高中語文説課稿一等獎(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47W

高中語文説課稿一等獎(精品多篇)

高中語文説課稿 高中語文説課稿一等獎 篇一

(一)教材分析

《死水》是人教版高中語文第一冊第一單元第二篇課文《中國現代詩三首》中的第二首。本單元主要學習中國現當代詩歌和外國詩歌。教學重點是從語言文字描繪的形象出發,結合對作品創作背景和創作意圖的瞭解,聯繫自己的生活經驗,通過想像和聯想,體會詩中的情思和意味,從而培養良好的讀詩趣味。

《死水》是現代著名詩人聞一多先生的代表作。1925年詩人回國後,目睹了國內軍閥混戰、民不聊生的慘狀,產生了怒其不爭的憤激情緒。本詩通過對“死水”這一具有象徵意義的意象的多角度、多層面的描寫,揭露和諷刺了腐朽不堪的舊社會,表達了詩人對醜惡現實的絕望、憤慨和深沉的愛國主義感情。詩中的“一溝絕望的死水”是半封建半殖民地舊中國的象徵。詩人抓住死水之“死”,先寫死寂、次寫色彩,再寫泡沫,突出了死水的污臭、腐朽,把“絕望”的感情表現得淋漓盡致。聞一多是新詩格律的倡導者和開拓者,《死水》則是他對新詩格律的“最滿意的試驗”。學習《死水》重點要領悟“死水”這一意象的象徵意義,體會詩人對祖國的那份深沉的感情,以及《死水》所體現出的三美:繪畫美、音樂美、建築美;並學習新詩的鑑賞方法。

(二)教學目標和重點

教學目標:

1、語文積累:(1)關於聞一多文學常識;(2)熟讀,最好能背誦全文。

説明:語文學習的過程其實就是積累的過程,語文的積累主要包括四個層面:文化常識的積累;語言材料的積累;人生閲歷的積累;思想感情的積累。只有積累,才能厚積薄發,才能通過吸收內化而學以致用。

2、感知《死水》的三美;探究死水的象徵意義,領悟詩人對祖國的深沉感情;學習新詩賞析的方法。

説明:語文學習除了關注學生的聽説讀寫能力,還要關注學生的審美能力,關注學生的思想情感以及態度價值觀,進而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提高學生的審美趣味,提升學生的人生境界。

教學重點和難點:《死水》的象徵意義和藝術特色。

教學方法:誦讀吟詠法,問題探究法。

媒體設計:播放《七子歌》、朗誦帶《死水》。

教學手段:多媒體教學。

課時安排:一課時。

(一)導入:

由澳門迴歸時的主題歌《七子歌》導入聞一多。先讓學生講述對作者其人其文的瞭解。再由老師補充介紹聞一多:(1)原名聞家驊,湖北浠水人,中國現代著名詩人、學者和民主戰士。1946年7月15日被國民黨特務殺害,用自己的鮮血譜寫了愛國主義的不朽詩篇。(2)聞一多的詩歌表現了對帝國主義和反動軍閥的痛恨,抒寫了對祖國和人民命運的深切關注,洋溢着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代表作有詩集《死水》《紅燭》。(3)詩歌創作主張:“三美”——音樂美、繪畫美和建築美。

(二)誦讀吟詠,整體感知

説明:《死水》是新格律詩的代表作之一。從形式看,每節四句,每句九字,排列非常整齊;從韻律看,各大體均押。abcd型的二四腳韻,每行詩又以四音節為主。由於內在節奏的高度和諧一致,加上嚴格的雙行押韻、每節一韻的音響效果,使全詩的節奏十分鮮明。全詩遣詞造句繪聲繪色。反覆吟誦,建築之美,音樂之美,繪畫之美,自可領悟。

1、先讓學生自由誦讀。

(我之所以不要學生齊讀,是因為我覺得朗讀是一種對文本的再創造過程,而且這種再創造帶有鮮明的個體色彩,因為朗讀本身就打上了理解的烙印,每個學生對文章的理解不一樣,他朗讀時的抑揚頓挫輕重緩急是不一樣的。)

2、再請學生自薦誦讀;師生評點並正音。文中有幾個字詞很容易唸錯,如:

漪yī淪 剩菜殘羹 油膩 羅綺qǐ 酵jiào成等

3、播放朗誦帶《死水》(由於本人嗓音沙啞,朗讀水平平平,不適合範讀,只能藉助朗讀帶子,比較遺憾)

(三)詩歌鑑賞,問題設計:

鑑賞該詩我主要從分析“死水”的象徵意義與新格律詩的藝術特色入手。

(1)全詩共有五節,試概括每節的主要意思。(因為死水的象徵意義比較難理解,讓學生通過概括每節大意而對全詩有個整體感知與把握)

明確:

第1節,總寫這溝凝滯的死水。風吹不動,腐爛呆滯,沒有一點兒活力和生氣,已無可救藥,這是它的特徵。

第2節,直承第1詩節的3、4句,主要從色彩、光澤上靜態地描寫死水的骯髒和污濁。這4句類似“反語”,“翡翠”“桃花”“羅綺”“雲霞”看成是正面寫死水的美。

第3節,從動態上描寫了死水的腐爛變質。黴爛的死水“飄滿了珍珠似的白沫”,那些腐臭的產物——“水珠”們如魚得水,發出洋洋自得的“笑聲”,與那些藉機滋生的“花蚊”臭味相投,共享這“一溝綠酒”。

第4節,以動襯靜,寫出死水的沉寂。詩人以“青蛙”的歌聲,有力地突出死水的寂寞和沉寂,彷彿空山聞鳥語般以動顯靜。

第5節,詩人在前4節冷嘲熱諷的基礎上,忍不住內心的激憤,揭露了“死水”的真面目。詩人看透這溝死水毫無希望,唯有創造一個新世界,才能找到“美的所在”。

總之,詩人圍繞“死水”的呆滯、骯髒和黴爛,創造出一系列醜惡的意象,將痛恨的感情隱藏在反諷的背後。

(2)探討“死水”的象徵意義。老師先列出三種理解,讓學生從文本和創作背景等方面去找依據。

一般人認為,《死水》一詩,從創作、發表到結集出版,隨時地不同,其象徵意義至少有三重:

a、從《死水》的創作時間看,“死水” 象徵美國社會。

明確:

此詩的後面,署有創作時間:1925年4月。正是在美國芝加哥留學的聞一多先生準備提前回國的前夕。留美期間聞先生的情緒,有兩個突出的方面:一是由於他在美國身受種族歧視之苦,對美國社會那種在繁華掩蓋下的腐朽與罪惡感到憤怒與厭惡;一是對自己的祖國的無限熱愛與思念。在這種情緒支配下,他寫下了許多充滿愛國反帝激情的詩篇,這種愛國反帝的激情,集中表現在他回國前夕所寫的《洗衣歌》、《七子之歌》、《醒呀》、《死水》等詩中,如詩人所説,這些詩是“歷年旅外因受盡帝國主義的閒氣而喊出的不平的呼聲”。

詩人描寫“死水”的外表為:一池的“綠酒”,上面有綠的“翡翠”、紅的“桃花”、閃光的“羅綺”和燦爛的“雲霞”,還“飄滿了珍珠”,又有“歌聲”。

詩人揭示“死水”的內裏為:裏面有的是“破銅爛鐵”和“剩菜殘羹”,這些污穢的東西在這裏黴爛、發酵;那翡翠便是破銅之綠,桃花是爛鐵之鏽,羅綺是油膩的光,雲霞是黴菌,綠酒是一溝臭水,珍珠是臭水上的泡沫。可見,“死水”的外表的華美,只是污穢和垃圾的黴變。華美外表的下面是污穢和罪惡。這樣的“死水”,不正是美國社會最真實的寫照嗎?

b、從《死水》的發表時間看,“死水”象徵的是北洋政府。

明確:

《死水》雖然創作於1925年4月的芝加哥,其原意如上所述。那麼,到了1926年4月,身在北京的聞一多先生,才特意把它拿出來發表,又有什麼新的含意呢?

1926年3月18日,就是魯迅説的“民國以來的最黑暗的一天”,段棋瑞北洋政府血腥屠殺請願的愛國學生,製造了震驚中外的三·一·八慘案。聞一多先生懷着滿腔義憤,聲援學生的愛國鬥爭。他選擇此時發表《死水》,正是用以表達自己對北洋政府的深惡痛絕。也就是説:這個北洋政府已是“一溝絕望的死水”,“這裏斷不是美的所在”,那就讓它見鬼去吧,“不如讓給醜惡來開墾”。態度決絕、激烈!

c、從《死水》詩集出版時間看,“死水”象徵的是黑暗的中國現實。

1927年,轟轟烈烈的大革命失敗了。聞一多先生對於祖國的美好希望破滅了。他結束了詩人的生涯走進了學者的書屋。

1928年,他編成他自己的第二部詩集,取名“死水”出版,作為向詩壇的告別。他親自為詩集設計了封面與封底,採用的是通盤的黑紙,只有封面的上方貼有小小的金色籤條,寫着書名與作者。整個封面封底散發着憂鬱、沉悶的氣息。人們看到這以“死水”命名的黑色詩集,心中就會浮起“這是一溝絕望的死水”的詩句。這個時候,《死水》一詩和《死水》這一書,又有了另外一層寓意了。

到這時候,在聞一多先生心目中,“死水”象徵的是黑暗的中國現實,表達了詩人對這種現實激憤而又失望的情緒,也表現了他與反動統治者不合作的態度。

(3)《死水》的寫作藝術

a、寄託和象徵

對《死水》的寄託有不同的看法。比較流行的一種認為,全詩是一種隱喻。它以一溝死水比喻那個黏滯的流不動的、漚的發臭的、完全喪失生命力的社會現實。“死水”再加上“絕望”,是詩人對現實的堅決否定,表現了鮮明的批判精神。

意象是詩人創造想象的產物,怎樣體會詩中的意象,取決於吟誦者的再造想象。一個人所處的時代,所站的立場,所經歷的生活以及所具有的思想傾向等,都會影響其審美趣味,教學的任務就是培養學生具有對優秀詩歌的濃厚的欣賞趣味。

對《死水》的象徵意義也有幾種説法。

(1)“死水”象徵美國社會,那是一個外表繁華、內裏充滿罪惡的社會。

(2)象徵北洋政府。當時腐朽的北洋軍閥製造了震驚中外的三·一·八慘案,激起全國人民的憤慨。

(3)象徵黑暗的中國現實。

b、反諷手法的運用

詩人汲取了西方現代派代表人物波德萊爾“以醜為美”的藝術主張和創作技巧,營造一種反諷的氛圍,揭露和批判了醜惡和骯髒。詩人選用翡翠、桃花、羅綺、雲霞等華麗詞句描寫這溝死水,將醜惡寫得很美。美與醜交織反差,造成新穎獨特的表達效果。醜越寫得美,越引起反感,使讀者去反思詩人要表達的真實感情,增加了引人思考的魅力。

c、具有“三美”性

聞一多先生要求新格律詩具有三種美: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所謂“音樂美”,指的是音節和旋律的美;所謂 “繪畫美”,指的是詞藻的運用,要體現出中國象形文字的視覺方面的印象;所謂“建築美”指的是節的對稱和句的整齊。《死水》,就是他新詩理論的嘗試與實驗的最完美的作品。全詩都用形象的詞藻,語言雕繪滿眼,像死水、醜惡、銀淪、殘羹、翡翠、桃花、羅統、雲霞等詞語,安排妥帖,縷金錯採,在視覺上令人目眩神搖;每行詩收尾的都是雙音詞,讀起來音調和諧。音樂美,繪畫美和建築美,在這首詩裏得到了完美的體現與融合。

(四)課後練習。

1、試談《死水》的象徵意義。

2、賞析《死水》的三美。

高中語文説課稿一等獎 篇二

《虞美人》這首詩選自蘇教版高中語文課本第四冊“詞別是一家”板塊。根據教學大綱的目標要求,中學語文教學要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熱愛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感情,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和一定的審美能力,提高文化品位,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發展健全個性,形成健全人格。

根據教學大綱中高中語文教學應“讓學生了解課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識、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這一要求,確立了本課的知識目標:1、瞭解詩人李煜及其重要作品2、挖掘和把握詩歌的主要意象。根據新課標中要重視培養髮現、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一要求,確立了本課的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聯想、想象能力以及邏輯思維能力。根據大綱教學目的中要培養學生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新課標中要求的審美體驗和價值觀統一這一維度,確立了本課的德育目標:豐富學生的審美體驗。

詩歌鑑賞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如何在反覆吟誦中通過聯想和想象把枯燥的、抽象的語言文字還原成立體的、生動的畫面從而把握隱藏在文本背後的詩人的內在情思。據此確立了本課的教學重點:景、境、情的關係。

根據新課標和大綱中“要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合作的新的學習方式”這一要求,確立了本課的教學難點:準確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這課的教學,就教而言,主要採取如下方法:

1、吟誦法。其根據詩詩歌講究韻律和節奏,通過教師和多媒體音像資料反覆的聲情並茂的吟誦,能使學生感受古典詩歌的格律美、音韻美。同時通過反覆吟誦,也有助於培養學生的語感,激發他們的聯想和想象能力,進入詩歌的情境。

2、講析法和點撥法。具體到詩歌《虞美人》的鑑賞中,由於作者李煜反差巨大的人生經歷,因而前後期情感特點不同,這一點要點撥到位。

3、討論法。語文課堂教學過程是師生之間針對文本這個平台平等對話和心靈溝通的過程。語文課應該成為他們發表個人見解的舞台。只有師生之間、同學之間參與討論,平等對話,才能有助於培養和激發學生閲讀的興趣和靈感,才有利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使每個學生得到更充分的發展。

本課,學生可以採取以下方法進行學習:

1、朗讀和默讀相結合的方法。詩歌貴在吟誦,通過反覆的朗讀,學生可以集中注意力,而針對高二的學生已具有一定的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可進行默讀,通過潛心把玩,發揮自己的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體會和把握詩歌的深層意藴。

2、粗讀和精讀相結合的方法。陶淵明在《五柳先生傳》中説:“好讀書,不求甚解。”其實就是採取粗讀的方法,整體感知。但《虞美人》這首詩意藴極深,但語言極淺,還應通過仔細揣摩、深入探究即精讀才能更好地走入文本、跳出文本。

教學目標

1、抓關鍵詞語,理清思路,熟讀成誦。

2、理解本文將“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藝術特色和跌宕起伏的筆法。

教學設想

這首詞語言比較直白,感情比較激越,讓學生根據課下的註釋理解課文的內容的基礎上,抓住隔句相承和三度對比的手法,在理清本文思路的基礎上背誦本文。

本文的藝術表現手法主要是將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和起伏跌宕的手法,我們要重點賞析。本文通篇採用問答,以問起,以答結,以高亢快速的調子,刻繪了詞人悲憤相續的心理活動。我們要調動我們的情感積累去仔細領會。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課文。

學生聽徐小鳳的《虞美人》歌曲,以此引入。

二、關於李煜

李煜{937—978},字重光,史稱南唐後主。他工書,善畫,洞曉音律,具有多方面的文藝才能。宋太祖開寶八年,宋兵攻克金陵,李煜肉袒出降,被送到汴京,被囚禁在一座小樓裏,被封為違命侯。過了二年多囚犯般的屈辱生活,相傳後主於七月七日他的生日那天在寓所命歌伎唱《虞美人》詞,聲聞於外,宋太祖聞之大怒,命秦王趙廷美賜牽機藥將他毒死。可以説此詞是他的絕命詞。前人吊李後主詩云:“作個才子真絕代,可憐薄命作君王。”的確,作為一個“好聲色,不恤國事”的亡國之君沒什麼好説的,可是作為一代詞人,他給後代留下了許多驚天地,泣鬼神的血淚文字,千古傳誦。這首《虞美人》就是其中最為人們所熟知的一篇。

三、理清思路,指導學生背誦。

隔句相承,三度對比的特點,進行誦讀。

“何時了”“又東風”“應猶在”是一脈相承,專説宇宙永恆不變;“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顏改”也是一脈相承,專説人生之短暫無常。

頭二句以春花秋月之無休無盡和人世間多少“往事”之短暫無常對比;“小樓昨夜又東風”的永恆和“故國不堪回首”的變化無常相對比;“雕欄玉砌應猶在”和“朱顏改”相對比。

問答對

何時了又東風應猶在(永恆有常)

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顏改(短暫難測)

幾多愁江水不言之言(永恆和短暫達到統一)

四、具體研習重要的文句

1、提問:“春花秋月”本是美好的事物,詞人為什麼希望它結束呢?

明確:它的確是美好的事物,然而隨着詞人身份地位的改變,這些美好的事物也將在詞人的心裏改變顏色。原來錦衣玉食,在如花宮女朝歌夜弦伴着的“春花秋月”般的生活只能徒增一個“階下囚”的無限悲傷,這樣美好的的事物不如結束才好。

2、“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指什麼呢?

明確:“往事”的內容很豐富,可以泛指他做帝王時的一切活動。如後宮佳麗的簇擁,高坐廟堂、萬首稱臣的尊嚴以及為所欲為的自由感等等。

3、“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運用了什麼樣的藝術表現手法?請同學們舉幾個這方面的事例。

明確:運用比喻將抽象的感情具體化。顯示出愁思就象那春水一樣汪洋恣肆,奔放傾瀉;又如春水之不捨晝夜,長流不斷,無窮無盡。無怪王國維評價説:“後主之詞真所謂以血書者也。”法國作家繆塞説:“最美的詩歌是最絕望的詩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純粹的眼淚。”

李白的“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李煜的“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

李煜的“自是人生長恨水常東。”

李白的“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等等。

春花開落秋月圓缺年年歲歲,

往往復復到何時才算完呢?

人生短暫,轉眼多少往事成空。

小樓昨夜又東風,

不忍回首啊,月下故國在我手中毀滅,

宮中亭台樓閣也許還在吧,

只是流連於那的人容貌已改,

人生就意味着無盡的悲愁,

若問你的愁苦有多少,

我知道,恰如一江春水不分晝夜,滾滾東流。

這首《虞美人》充滿了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強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顧一切,沖決而出之勢。一個處在刀俎之上的的亡國之君,竟敢如此大膽地抒發亡國之恨,是史所罕見的。李煜這種純真感情的全心傾注,大概就是王國維説的出於“赤子之心”的“天真之詞”吧,以致他為此付出了生命。法國作家繆塞説:“最美的詩歌是最絕望的詩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純粹的眼淚。”這首詞就是這樣的不朽之作。

高中語文説課稿一等獎 篇三

老師好,同學們好,我説課的題目是《詠懷古蹟》(其三)

《詠懷古蹟》(其三),選自《杜詩洋注》,這組詩共五首,這裏選的是第三首,是詠歎昭君的出塞之作。詩人杜甫遊歷昭君村時,觀古蹟而抒己懷,詠歎自己同昭君一樣,不被賞識,遠離家鄉的悲苦。

《詠懷古蹟》(其三),選自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三第二單元第二課。這個單元學習唐詩,唐詩體現了我國古典詩歌創作的最高成就,具有極大的社會認識意義和審美價值。學習這個單元,需要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進入詩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會生活與古人的情感世界,領略古人的獨特審美情趣;要注意聯繫不同的時期、不同創作背景和不同的創作風格解讀,注意在朗讀背誦中提高對詩歌思想內容和藝術旨趣的感悟能力。

學生們在國中已經學過杜甫的詩歌,對杜甫的生平以及杜詩的風格也有了一定的瞭解。根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我將文本設置為以下兩個教學目標:

1、品味詩歌的語言和意象,體味詩歌的情感。

2、掌握詩中所用的藝術手法,理解詩人借詠古蹟、古人所抒發的深沉怨恨。

再結合本詩的特點以及學生學情,古詩鑑賞是高二學生的薄弱環節,很多同學在做題時無法準確理解詩歌情感;因此,我將教學重點設置為品味本詩的語言和意象,體味詩歌的情感;教學難點設置為掌握詩中所用的藝術手法,理解詩人的深沉怨恨。

新課程紀念很強調學生的自主探究性學習,基於這個理念,再結合本篇課文的文本特點,我確定了本課堂的教學指導思想:即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主動參與課堂,獨立思考與合作探究相結合,從而實現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難點。

具體做法:一、朗讀法,學生朗讀詩歌,整體感知。並配以ppt圖畫展示啟迪學生。

二、以提問法為主,啟發學生,讓學生積極思考,主動學習。

三、以講授法、討論法為輔,讓學生理解領悟詩歌情感,完成教學。

我的説課到處結束,下面正式進入模擬授課環節。

1、向學ppt展示與昭君有關的圖片引出昭君出塞的故事,進入課文《詠懷古蹟》(其三)。

首先讓同學們欣賞昭君圖,引出典故“沉魚落雁”中的“落雁”。

王昭君是古代著名的美女,人們多用沉魚落雁來作為美女的代稱。其中的落雁一詞即指的是王昭君,再從昭君出塞圖引出“昭君出塞”的典故。

昭君出塞:中國歷史上的一個真實故事。

《後漢書·南匈奴傳》記載:“時呼韓邪來朝,帝敕以宮女五人賜之。昭君入宮數歲,不得見御;積悲怨,乃請掖庭令求行。呼韓邪臨辭大會,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豐容靚飾,光明漢宮,顧景徘徊,竦動左右。帝見大驚,意欲留之,而難於失信,遂與匈奴”。

王昭君,名嬙(音qiáng),字昭君,原為漢宮宮女。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韓邪單于被他哥哥郅支單于打敗,南遷至長城外的光祿塞下,同西漢結好,曾三次進長安入朝,並向漢元帝請求和親。王昭君聽説後請求出塞和親。她到匈奴後,被封為“寧胡閼氏”(閼氏,音焉支,意思是王后),象徵她將給匈奴帶來和平、安寧和興旺。後來呼韓邪單于在西漢的支持下控制了匈奴全境,從而使匈奴同漢朝和好達半個世紀。後來也有根據這個故事創作的詩歌、琵琶曲、戲劇、電視劇等藝術作品。

問題,昭君為什麼願意離開漢宮去遙遠的匈奴?

《西京雜記》載:漢元帝因宮女太多,不得常見,就讓畫工為宮女畫像,便於隨其臨幸。宮女們爭相賄賂畫工,而昭君自恃貌美,不肯行賄,畫工就故意把她畫得很醜。後元帝實行和親政策,匈奴入朝,求美人,元帝憑畫像派昭君去匈奴,等到臨行時,才發現她青春貌美,閒雅大方。元帝追悔莫及,命令將畫工處以死刑。

可見,昭君因畫工毛延壽從中作梗不被君王賞識,然而根源還是漢元帝昏庸——只憑畫像寵幸宮女,不見真人。

昭君的故事,成為我國曆史上流傳不衰的民族團結的佳話,同時,昭君出塞、身死塞外的悲劇是歷代文人常常詠歎的題材。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追溯歷史,走進被人們譽為“詠昭君之絕唱”的杜甫的《詠懷古蹟(其三)》,瞭解王昭君,感受王昭君。

2、從標題“詠懷古蹟”中的“詠懷”二字確定詩歌類型。

詠史詩:大多是詩人針對具體的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有所感慨而作,凡是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進行敍述、評價、憑弔或借國家興亡寄託個人懷抱的詩歌,都可以稱做詠史詩。

1、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誦詩歌。

2、提問:作者是對哪個歷史人物進行敍述從而寄託情感的?

答:王昭君(首聯“羣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中的“明妃“得出)。

3、提問:既然這首詩是詠史詩,請同學們在原文中找出點明主旨情感的那個詞語?

答:主旨落在'怨恨'二字。(尾聯“分明怨恨曲中論”中的“怨恨”得出)。

理解詩人如何借詠歎昭君的事蹟來抒發自己的深沉怨恨?帶着這個問題鑑賞詩歌,品味詩歌語言和意象,理解詩歌情感,掌握詩歌的藝術手法。

1、首聯賞析,理解詩人如何引入歌詠對象昭君。

提問:請同學們描述這句詩所描繪的畫面。

“羣山萬壑赴荊門”,多麼雄偉的圖景!山是羣山起伏,連綿不絕;水是萬壑爭流,奔騰不息,直赴荊門山。“赴”本是一個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擬人的手法把迤邐不絕的千山萬壑陡然間寫活了,既有飛動之勢,又有變幻之姿。

《唐宋詩醇》評為“破空而來,勢如天驥下阪,明珠走盤”。

提問:開篇不寫昭君,卻描繪了這樣一幅圖畫,目的何在?

引出歌詠對象昭君。

這樣氣象雄偉的起句,本來是用來烘托生長英雄的地方,詩人為了抬高昭君這個“窈窕紅顏”,借高山大川的雄偉氣象來烘托王昭君的不同凡響。

2、鑑賞頷聯,説説它們寄託了那些情感?

漢月還從東海出,明妃西嫁無來日。

燕支長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沒胡沙。

生乏黃金枉圖畫,死留青冢使人嗟!

——出自唐代李白的《王昭君二首》

李白的詩,對王昭君的不幸充滿着惋惜、同情。

提問:接下來同學們找意象,悟情感。體會王昭君是如何的不幸,她的怨恨具體指什麼情感?

一別漢宮便與北方的荒漠連在一起,最後只留下孤獨青冢向着漠漠黃昏。

“紫台”與“朔漠”形成對比。“紫台”指宮廷,“朔漠”即北方的大漠。一個富麗繁華,一個荒涼冷落。

“青冢”“黃昏”,黃昏一般指時間,而在這裏似乎更主要指空間,黃昏時廣闊的天空連着大漠,卻獨有一個青冢,何等空曠悽清。

“紫台”與“青冢”的色彩對照,“朔漠”與“黃昏”的意境渲染,營造出濃濃的悲涼蕭瑟的氛圍,透出了強烈的悲劇色彩。

“一去”與“獨留”形成對比,“一”與“獨”同義互文,將生前昭君的寥落、死後的孤寂,寫得入骨三分。可見,昭君是多麼孤獨。

“連”與 “向”,“連”字寫出塞之景,“向”字寫思漢之心。

頷聯營造出悲涼蕭瑟的氛圍,與前兩句形成生地和死地的鮮明對照,概括了昭君一生的遭遇。

3、鑑賞頷聯,説説它們寄託了那些情感?

歸來卻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幾曾有;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

——明妃曲(其一) 宋·王安石

見疏從道迷圖畫,知屈那教配虜庭。自是君恩薄如紙,不須一向恨丹青。

——白居易 《琴曲歌辭·昭君怨》

提問:同學們從這兩首詩中體味詩人對昭君不幸根源的看法。

在王安石、白居易的詩中把怨恨指向了昏庸的皇帝。

提問: 接下來請同學們找意象,悟情感。

“畫圖”揭示了昭君悲劇的根源:漢元帝只看畫圖不看真人的昏庸,造成了昭君抱恨天涯,葬身異域的悲苦命運。

這兩句從昭君命運的轉折點説起,寫她自從踏入宮門的那刻起,就註定了她這一生的孤獨。毛延壽醜化昭君,讓昭君做了三年冷宮人。然後,一紙和親書,她的美便終老在了單于父子的懷抱。“空歸”一詞,突出昭君遺恨之深,並深寓詩人的同情。“月夜”二字則傳神地渲染出魂歸時淒涼清冷的環境氣氛。“春風面”、“月夜魂”,將生前的青春美貌和死後的月下幽魂比照着寫。一狀姿容秀美,一寫冷月孤魂。同一個昭君,昔如彼,今如此,諷意與同情隱於色彩不同的六字之中。兩句因果相生,明暗相伴,寫得有聲有色,情景交融。文字對仗工巧,又藴含着無窮感慨:生前已經錯過知遇的機會,死後魂魄歸來也是枉然。

當然,詩人寫昭君,也是寫自己。在對昭君埋沒宮中,葬身塞外,一生孤苦獨幽的際遇深表同情之時,藉以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感慨。

4、尾聯直抒胸臆,昇華情感。

琵琶弦中苦調多,蕭蕭羌笛聲相和。

誰憐一曲傳樂府,能使千秋傷綺羅。

----劉長卿《王昭君歌》

千載以來,琵琶彈出的都是胡地之音;昭君雖死,其怨難平,琵琶曲中傾訴的分明是她的滿腔怨恨。“琵琶”,本西域胡人樂器,漢劉熙的《釋名》説:“琵琶,本出於胡中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琵,引手卻曰琶。” 故詩人稱其樂曲為“胡語”。傳説漢武帝嫁公主(實為江都王女)於西域烏孫王,公主悲傷,胡人乃於馬上彈琵琶以娛之。後人把這些與昭君的故事攙合起來,寫出《昭君怨》等琴曲,於是,就有王昭君慣彈琵琶的説法。

尾聯正面寫昭君的怨恨。昭君之怨,主要是一個遠嫁女子永遠懷念故土的怨恨憂思。杜甫當時身處異地、遠離故鄉的處境和昭君相似,從詩題《詠懷古蹟》可知,詩人在寫昭君的怨恨之情時,是寄託了自己的身世家國之情的。

這是杜甫經過昭君村時所作的詠史詩。詩歌的主旨實際上是詠古蹟以感己懷。雖表面寫昭君的“怨恨”,寫昭君生於長江美域,歿於塞外荒漠,去國之怨,難以言表。但聯繫寫作背景就可知道,在抒寫昭君的怨情中,寄寓自己的身世之慨。

杜甫一生,濟世之志甚高,但終其身,也未得一展抱負。肅宗朝雖任職京師,也只不過是一左拾遺。就這,還因憂國惜才,疏救房琯,而觸怒肅宗,差點獲刑。雖然獲救,卻終被疏遠,終於鬱郁辭官,漂泊西南。而昭君也是因漢元帝昏庸,不辨美醜而遠嫁異鄉,流離而不得歸,身死而遺長恨。二人的遭遇、經歷、處境,無處不相似。顯然作者在懷古傷己,在詠歎昭君不幸的同時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達昭君千載之怨的同時也在暗中表達自己的深沉怨恨。

主旨:詩人借詠王昭君不被帝遇、葬身塞外的不幸遭遇抒寫自己不被重用、身世飄淪的悲苦情懷。

詠懷古蹟。(其三)

昭君杜甫

絕代佳人,入宮見妒 才華橫溢,入朝見妒

遠離漢宮,身死異國 無辜遭貶,漂泊西南

畫圖省識,環珮空歸 不分忠佞,有家難歸

(千載之怨)(深沉怨恨)

1、總結詩中所用的藝術手法,理解詩人借詠古蹟、古人所抒發的深沉怨恨。

借古諷今,懷古傷己;對比鮮明,對仗工穩。

2、作業佈置

背誦及默寫這首詩歌。

完成相關練習。

預習下一首詩歌。

高中語文説課稿一等獎 篇四

《氓》是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二冊第二單元的第一篇文章。新的高中語文教學大綱在閲讀上的要求是“感受文學形象,品味文學作品的語言和藝術技巧的表現力,初步鑑賞文學作品”。《氓》是《詩經》中的重要作品。這是一首敍事詩。它以一個女子的自述的口吻,講述了她自己的戀愛悲劇。學習本文,重在引導學生反覆誦讀,在誦讀中體會作品的音樂美、語言美、形象美和情感美,為今後的詩歌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高中語文課程應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審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終身學習和有個性的發展奠定基礎。根據此特點,安排本課教學的三維目標如下:

知識與技能:概述詩經的基本知識,熟練背誦本詩;

過程與方法:通過認知性誦讀、理解性誦讀、評價性誦讀,討論女主人公愛情悲劇原因;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人物形象,樹立正確人生觀。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分析詩中人物形象。

教學難點: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這是學生升入高中以來首次接觸《詩經》,但是,在國中時學生有《關雎》的學習經歷,對於《詩經》有一定的認識;另外,本文人物形象鮮明生動,故事情節曲折因此,解決完詩歌的詞語之後學習起來應該比較順利。但相對於實驗班而言普通班的`基礎和接受能力還是弱了些,所以,我擬定了兩個課時。第一課時,學生掌握《詩經》基本知識,且在認知性誦讀的基礎上,疏通文意,把握賦、比、興手法;第二課時通過認知性誦讀、理解性誦讀、評價性誦讀,感受人物形象,討論女主人公愛情悲劇原因,樹立正確人生觀。本節課是第二課時。

根據這篇課文的特點,本課的教學過程中,主要採用誦讀法、講解法、啟發法、討論法等。通過反覆誦讀,培養學生的語感,熟悉課文內容並加以強化;講解是為了開啟學生思維,進入語境,讓學生對詩中所涉及的文言知識點有清晰的認識。問題和討論能使師生互動,激發發散思維,並且能夠提高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這些教學方法的妥當運用,可以提高學生的整體語文素養,達到本課的教學目標。

同時,通過使用多媒體課件,展示相關內容,可以使學生獲得直觀的印象,有助於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並且能豐富課堂容量,節省時間,提高效率。

新的教學理論不僅要求學生學會,更重要的是會學。本課是一篇以敍事為主的古代詩歌,因此,學習本節課學生主要採用誦讀法、討論法等。

學生領背與自己誦讀相結合,通過反覆誦讀,培養語感,掌握四言詩歌的誦讀節拍,熟悉課文內容理解人物形象並且深入探究其悲劇原因。由教師設置情境,組織學生討論,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情感變化,初步培養學生正確的愛情觀。

本節課的教學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部分:

1、結合國中及上節課所學,回顧《詩經》的相關知識。《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在文學史中佔據了重要的地位,而《氓》又是其中的名篇,所以學習中必然要講到有關《詩經》的文學常識。在此環節,使用多媒體課件展示相應的文學常識知識點:

第一部詩歌總集六義風雅頌賦比興四言為主,重章反覆

2、認知性誦讀。這一階段分為學生領背與學生自讀兩個環節,在朗讀過程中,學生熟悉文本讓其對詩歌敍述的故事內容有整體的感知。

3、理解性誦讀。由教師導引,幫助學生理把握人物性格特點。

4、評價性誦讀。在對詩歌的內容有整體把握,並且瞭解人物性格特點的基礎上,對本詩進行進一步的鑑賞。這是本課教學的探究部分。在本環節中,通過“為什麼自由戀愛竟以悲劇收場?”這一問題的設計,引導啟發學生討論,圍繞着“悲劇原因”來展開問題,將本課的教學難點寓於其中,從而使教學難點得以突破。

5、師生合誦《致橡樹》。《詩經》產生於文學創作的樸素時代,千百年來,《詩經》中,尤其是“國風”部分的優秀篇目流傳不衰,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它所反應的內容貼近普通大眾的生活,表達的是廣大勞動人民最樸素的感情,愛情是一個永恆的話題,那麼對於新時代的學生如何讓其樹立正確的愛情觀、人生觀應該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由此,我安排了舒婷的《致橡樹》。採用師生合誦這種方式,有兩個初衷:一是豐富課堂內容,加深情感體驗;二是激發學生對詩歌朗誦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