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國中語文説課稿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99W

國中語文説課稿精品多篇

語文説課稿國中 篇一

一、説教材

這篇精讀課文是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一篇童話。描述了地球上發生了大旱災,許多人和動物都焦渴而死,一個小姑娘抱着水罐出門為生病的母親找水,愛心使水罐一次又一次地發生着神奇的變化,最後水罐裏湧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鮮的水流,從水罐裏跳出的七顆鑽石升到了天上,變成了七顆星星。這個短短的童話故事,寄寓着作者的道德期盼和某種社會理想:無私廣博的愛能帶來意想不到的奇蹟,愛心能為世界創造美好的未來;愛心是永恆的,它像星星一樣晶瑩閃爍,普照人間。課文首先寫了故事發生的背景,地球上的一次大旱災,使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乾涸了,使許多人和動物都焦渴而死,突出了水在當時的重要性;然後寫小姑娘出門為生病的母親找水,隨着一次次讓水,水罐也一次次地發生着神奇的變化,最後地球上終於有了一股清澈又新鮮的水流。從水罐的一次次變化中體會愛心的神奇力量是本課的重點,同時應引導學生感知童話豐富的想象力。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在於,讀關於愛心的神奇故事,體會愛心對別人乃至對社會的意義,懂得關心別人,用愛心對待生活。

二、説學習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從水罐的一次次變化中,體會愛心的神奇力量。

3、體會懂得關心別人,懂得用愛心對待生活。

三、説教學過程

課文情節比較簡單,但內涵比較深。

我是用第一自然段的內容來導入的,這樣的導入很直接,讓學生一下子就能進入到課文內容中來,節省時間為後面課文主體部分的教學準備。

對課文主體部分的教學我是借水罐的一次次變化為線索來進行。水罐的神奇和一次次變化主要體現為:

空水罐——裝滿水——銀水罐——金水罐——七顆鑽石——大熊星座

從“空水罐”到“水罐裝滿水”:小姑娘為生病的母親找水,累得倒在地上睡着了,醒來後發現水罐裏裝滿了清澈新鮮的水——小姑娘對母親的愛使水罐發生了神奇的變化。

水罐掉在地上端端正正,水依然是滿的:小姑娘發現水罐裏裝滿了水,雖然又累又渴,但沒有捨得喝,急着趕回家去給媽媽喝,被腳底下的小狗絆倒,水罐掉在地上端端正正,水依然是滿的。這部分我引導學生重點理解“喜出望外”等詞句,體會小姑娘的心情,感受小姑娘對母親的愛。正是小姑娘對母親的愛,使水罐再次顯示出它的神奇。

水罐變成銀的和變成金的我是放在一起來進行的,原因有三:一是因為課文比較長,如果也象教學第二自然段水罐第一次變化那樣詳細的話時間來不及;二是考慮到學生在學習了第二自然段以後,已經知道從什麼角度來體會這個變化的原因,因此也沒有必要詳細説明;其三,是為了突出水罐的第一次變化和最後一次變化,也就是為了突出重點,所以這部分,即三、四自然段就通過讓學生通過自己朗讀來體會,體會小姑娘不但深愛着自己的母親,還用真摯的愛心對待動物和水罐的神奇並不在於小姑娘本身,而在於愛心,只要有人獻出愛心,水罐就會發生神奇的變化。

從水罐裏跳出了七顆很大的鑽石,接着從裏面湧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鮮的水流:小姑娘強忍住焦渴,把水罐遞給了過路人。這部分抓住“再也忍不住”“嚥了一口唾沫”等關鍵詞句,引導學生了解小姑娘當時多麼想喝水,從而體會她把水讓給過路人是多麼美好的行為。在教學時我重點引導學生理解水罐的最後一次變化。首先,最後一次變化應是在前幾次變化的基礎上的,如果前面任何一次選擇有違“愛心”,水罐裏都不可能跳出七顆鑽石,湧出清澈又新鮮的水流。為幫助理解這次變化的重要性,我結合第一自然段來想象愛心帶來的神奇變化:地球上發生了大旱災,大地一片焦渴的景象,而現在從水罐裏湧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鮮的水流,人們的心情將會如何?從而幫助學生理解體會這篇童話的內涵。

為讓學生更好地把握“愛心”這一主題,在課文教學結束了以後,我問了一個問題,為什麼七顆鑽石要變成星星呢?因為鑽石晶瑩剔透,閃爍着美麗的光芒,它可以用來表示對美好事物的讚美。在本課中,星星和鑽石一樣,象徵着美好的心靈,象徵着愛心。星星永遠掛在夜空裏,象徵着愛心永恆;它光照人間,還表示愛心普照人間。童話故事美麗的結尾寄予了作者美好的願望。然後出示了“願愛心像大熊星座一樣普照人間”的句子,這樣就讓孩子更好的把握和理解“愛心”的主題。然後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結合自己瞭解到的關於“愛心”的故事來談談愛心的重要性,從而使學生受到薰陶和感染。

在説完後我播放了一個以《愛的奉獻》為背景音樂的短片,讓學生在瞭解了愛心的神奇力量後感受發生在不久前我們身邊的愛心故事,感受愛的偉大力量,讓學生帶着深深的感觸走出教室、走進生活。

然後再一次出示“願我們的愛心像星星一樣普照人間。”此時,已經不僅僅是大熊星座了,讓學生知道所有的星星都愛的使者,所有的人都應該是愛的化身,知道“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

最後佈置愛心作業,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始終擁有一顆感恩的心,在接受別人幫助的同時感謝別人,在幫助別人的同時收穫快樂和感動。

愛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陽光,使貧病交加的人感到人間的温暖。

愛心是一泓出現在沙漠的泉水,使長途跋涉的人品味到滋潤甘甜。

愛心是一座連接你我的橋樑,使人們之間的距離縮短。

國中語文説課稿 篇二

一、首先,給大家分析一下教材,這一點我將分三 個方面加以分析。

第一點:課文所處位置及作用。

《山中訪友》是七年級語文上冊中第三單元的第3篇課文。這是一篇構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滿童心童趣的優美散文。

鑑於本單元的要求,學生要在反覆朗讀課文的基礎上,領略自然景物的美,體會藴含在字裏行間的感情,理解詞語在上下文中的含義及作用,揣摩精彩的詞語、句子和段落,並作適當的摘錄;另外,這篇描寫景物的語言非常生動形象,多使用比喻,擬人手法,融情於景,表達了作者鮮明的印象和感受;並且作者抒發感情也很特別,將山中的景物當成朋友來寫,將進山看景比作進山看朋友,因此,顯得真摯自然。綜上所述,我定下了本文的教學目和教學的重難點。

第二點:教學目的

這一點包括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德育目標。

知識方面要求學生:①理解,積累課後詞語;如:“湛藍,清澈,德高望重”等。

②有感情地誦讀課文,把握作者把進山看風景説成是“山中訪友”所傳達的思想感情。

能力方面要求學生:①鑑賞本文新奇豐富的想像美。

②學習本文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寫,透過語言文字,感悟課文充滿詩意的畫面。

德育方面要求學生:體味作者所表達的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培養學生健康高尚的審美情操。

第三點:教材的重點和難點。

本課的重點內容很多,比如課文重點詞語,課文的思路,以及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寫,比喻,擬人修辭手法的運用等等。而教學難點則是情景交融的寫作技巧。

二、接着,介紹一下教學方法:

1、確定五法合一的教學方法

新《大綱》中指出:“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全面提高語文能力。”因此,我根據課文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準備採用激發興趣法,朗讀法,問題導引法,想像聯想法和自讀點拔法進行教學。首先,利用各種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學習本文的興趣,然後引導學生品讀散文,在讀的過程中思考提出的疑問,然後在教師適當的點拔下,賞析課文,體會作者的感情。

2、採用投影儀,影碟等電教手段輔助教學

在教學過程中,我還將採用投影儀,錄音,以及與課文內容相關的影碟來豐富教學手段,這樣,即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通過直觀感受,促進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鞏固,體現了教學的直觀性原則。

3、突出朗讀教學

語文教學中,要注意語言的積累,培養學生的語感,再加上本文是一篇非常優美的寫景教文,適於朗讀,因此,我將在授課過程中突出誦讀教學。

三、學法指導

教學是一種教師與學生的雙邊活動,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所以我將採用學生質疑,小組討論,教師點撥,然後反饋練習的學法。

在指導過程中,先調動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然後根據一系列緊扣教學的問題,使學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討論,從而解決問題。並在課文賞析後完成課後練習進行鞏固,使學生從感知到理解,從感性到理性,既學到了知識,又提高了能力。

四、教學設想

本文是一篇自讀課文,內容較少,因此我安排一節課的時間,我的教學設想是:先讀題猜測內容,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然後精讀品味,鼓勵學生提問,再通過討論解決,歸納課文學習要點,這樣既理解了的內容,又培養了語感,也體會了作者的感情。

五、教學程序

(一)引入新課

首先對預習作業進行抽查並明確生字詞的讀音及含義,然後要求學生讀題,想像課文內容,引入新課,接着教師範讀課文,用有關讓學生對大自然的風景及大山裏的風景有直觀印象。

(二)講授新課

在講授之前,讓學生帶着問題對課文進行朗讀,使學生感知課文,問題用打出:

①作者到山中尋訪的友人是怎樣的,跟你的想像相同嗎?

②邊讀邊勾畫出描寫山中美景的句子,理解後積累下來。

朗讀課文後,圍繞上述2個問題對課文進行賞析,讓學生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是作者進山看風景,並引導學生感受山中風景的優美,然後將有關山景和大自然景色的投影片或給學生看。結合書上的描述,使學生更直觀形象地瞭解童話般的山中的美景,培養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三)精彩分析

分析課文運用的修辭手法及藝術特色。

在分析中,使學生了解擬人手法的運用,體會這種手法運用的目的和意義,體會情景交融地表達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對課文的內容有更深的瞭解。

學生討論後明確:

1、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如:將古橋、樹木、山泉、小溪等自然景物看成是自己的山中朋友,把進山看景説成是山中訪友。這樣便於表達自己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2、本文的藝術特色表現在:

(1)獨具匠心的敍述方式和敍述人稱:的敍述方式親切自然,使讀者彷彿身臨其境,有時,根據表達的需要,還適當地變換敍述人稱,對山中的“朋友”有時用第三人稱,有時感情強烈了還用第二人稱,讓學生體會這樣能使情感表達得更充分。

(2)想象的豐富、新奇,使景物栩栩如生,靈氣飛揚,如:展開想象,將自己與樹木融為一體,與自然融為一體,流露出熱愛自然之情。

( 四 )反饋練習

要求學生根據老師的講授及自己的筆記,朗讀課文後用自己的話解答課後練習一,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領會作者的感情。

(五)創新練習

假設你是某一景物,與遊人互訴心聲,寫一段文字,寫法自由,字數不限。

此題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與書面表達能力以及想象能力,提示學生借鑑課文某些寫法。抓住景物的自身特點。從某一景物的角度出發,重點突出景物的心聲,最好能點出環境保護的主旨。

(六)總結全文

在這一環節中,帶領學生回顧課文內容,再次體會作者的寫作技巧及思想感情,使學生對課文有一個完整的印象。

國中語文説課稿 篇三

1、我對異鄉人稱道高郵鴨蛋,是不大高興的,好像我們那就窮地方就出鴨蛋似的!不過高郵的鹹鴨蛋,確實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鴨蛋多矣,但和我家鄉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經滄海難為水,他鄉鹹鴨蛋,我實在瞧不上。

2、一般是敲破空頭吃,白嘴吃也可以。

如何讓學生學會品味文章的情趣呢?先讓他們反覆朗讀,並抓住關鍵語句賞析。如“所食鴨蛋多矣”“曾經滄海難為水”這幾處,或在平實的白話中穿插頗具特色古漢語,或大詞小用,給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色彩。此處可以讓學生模仿古人的口氣朗讀。

又如“一般是敲破空頭吃,白嘴吃也可以。”,“確實是好”,“我實在瞧不上。”等幾處都較為明顯地運用了江浙方言,顯得非常生動親切。教師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再投影一段《衚衕文化》裏的文字,“北京人易於滿足,他們對生活的物質要求不高,有窩頭,就知足了。大醃蘿蔔,就不錯,小醬蘿蔔,那還有什麼説的。臭豆腐滴幾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蝦米皮熬白菜,嘿!”這是一段京味十足的語言,特別是一個“嘿”字,把北京人恬淡知足,悠然自得的神情描寫得活靈活現。從而讓學生真正領會汪曾祺的文章裏運用方言的妙處。

可見,感悟文章情感的最好方法就是誦讀。我設計這樣的教學環節,既有利於調動學生自主活動的積極性,又培養學生朗讀能力。

4、迴歸生活,分享體驗

我們之前讓學生迴歸課本,從語言文字中感受平凡生活中的情趣,理解傳統習俗滲透的一些民族文化和鄉土情結。現在再跳出課本,進行拓展延伸,説説傳統節日中類似這樣頗具情趣的小事。本環節教師先拋磚引玉,投影一段文字,再讓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各抒己見,在合作互動的過程中分享體驗,感悟生活,感受到民俗文化就在我們身邊。

5、創設情境,深刻反思

思考:我國的許多傳統節日、傳統習俗在現代經濟大潮的衝擊下,已經逐日淡化,倒是西方的聖誕節、情人節在國人心目中的分量越來越重要。

“江陵端午祭”是韓國農耕社會時期祈求豐年,民眾共同參與的傳統祝祭活動。在進行端午祭時,會舉行假面舞劇、投壺、摔跤、盪鞦韆、長跪比賽、跆拳道比賽、高校足球賽等活動,而這些都是具有韓國地方特色的。韓國方面對江陵端午祭非常重視,1967年將其列入國家重點無形文化財產第13號,並擬於20xx年向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申報“世界無形遺產”,學習本文後,你如何看待這種現象?

此環節讓學生關注社會,關注熱點,並能聯繫文化背景和所學知識,對生活現象作出自己的評價。使他們對中國傳統習俗、傳統文化有一個理性的認識。認識到重視傳統文化,珍惜傳統文化的重要性,避免一些盲目崇洋思潮的侵蝕,從而達到道德教育與審美薰陶的雙重教育目的。

以上就是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回顧整個教學過程,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從感興趣的話題入手,對文本進行賞析品味,最後跳出課本,關注社會,反思生活。

語文説課稿國中 篇四

一、説教材

教材分析是上好一節課的前提和基礎,首先我先來談談我對於教材的理解。《桃花源記》選自八年級下冊人教版第三單元第九課,文章借漁人行蹤,將現實和理想聯結在一起。作者通過對桃花源這一理想世界的描繪,展現了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的生活。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以及對當時現實生活的不滿。學生學習此文,能夠感受桃花源的人美和景美,感受作者所處時代的特點。

二、説學情

我們常説教學的主體是學生,八年級的學生具有較強的概括和歸納的能力,有一定的抽象邏輯思維能力。加之,本文言文篇幅不長而且語言較為流暢易懂,文本理解上難度不大。我將在本文的教學過程中着重引導學生學習“事物的美”的歸納方式以及引導學生學習透過背景看文章抽象的情感的方法。

三、説教學目標

根據我對教材的理解以及學生的特點,我制定了以下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

1、學生解決文中的關鍵詞句,以及作者和寫作背景的介紹,解決基本問題;

2、學生通過自主研讀和小組合作探究法,學會概括桃花源的自然美景和淳樸民風;

3、學生通過分析桃花源的描寫語句,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對和平美好安定生活的嚮往,和對當時軍閥混戰、賦役繁重的黑暗社會的不滿與批判。

四、説教學重難點

根據以上教材分析和學情分析以及教學目標的制定,我確定瞭如下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學生通過自主研讀和小組合作探究法,學會概括桃花源的自然美景和淳樸民風。

2、教學難點:學生通過分析桃花源的描寫語句,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對和平美好安定生活的嚮往,和對當時軍閥混戰、賦役繁重的黑暗社會的不滿與批判。

五、説教學方法

為了實現教學目標,解決重點,突破難點,我將採取如下教學方法:朗讀法、自主研讀發、小組合作探究法和圈點勾畫法等方法,實現課堂的生動高效。下面我將介紹我的教學過程,這也是我本次説課最為核心的環節。

六、説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導入是課堂教學的伊始,是課程學習的第一步。良好導入往往充滿激情、引發互動。我將通過提問學生問題來導入課題:提問學生——“有沒有在行程中突然迷路的經歷以及在沒有前進之路時,突然發現三兩處美景,頓時豁然開朗、柳暗花明,又是怎樣的心情?”通過提問,引出今天的課題《桃花源記》。

(二)整體感知

通過問題導入,學生對文章產生一定興趣,新授環節也水到渠成了。整體感知是學生對文章進行的整體的、宏觀的解讀。此環節主要分為以下兩步:

1。首先,安排學生初讀文章,找出關鍵詞句,解決基本問題——“儼然”“歎惋”“垂髫”;

2。安排學生再次閲讀全文,疏通文意,感知課文內容——通過對桃花源這一理想世界的描繪,展現了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的生活。通過世外桃源的刻畫,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以及對當時的現實生活的不滿。此程序的設計在於讓學生自主學習疏通文意,提高整理與概括信息能力。

(三)深入研讀

深入研讀環節是教師傳道授業、答疑解惑、解決重難點問題的重要環節。我將設置如下重難點問題:

重點問題1:桃花源是曠世美景,更是世外桃源,從哪些方面可以看出來?學生自主研讀相關段落,教師啟發學生可以分為兩部分回答,學生隨後給出自己的見解——①自然風光美:“芳草鮮美、落英繽紛”“良田美池桑竹之屬”等體現優美的自然美景和純粹無暇的世外花源;②人文社會之美:“黃髮垂髫,怡然自樂”“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等體現出熱情好客和淳樸的民風。在如此之世外美景中,令人充滿無限嚮往和沉醉。教師隨即補充——此外,還可酌情答“朦朧的意境”之美等。

重點問題2桃花源總是令很多人讚不絕口,不同人有什麼態度和做法呢?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態度?

此問題具有一定難度,需要教師準確定位給學生答題區間,學生找到答題範圍且進行嘗試歸納,教師提問學生並轉述回答

①漁人——甚異,欲窮其林——好奇,驚奇以及想要一探究竟;

②太守——遣人隨其往卻不復得路——嚮往,急切之情,無功而返;

③劉子驥——欣然規往,未果——期望。教師順勢補充——正是由於:當時社會,百姓居無定所,朝野動盪不安,人們對現實社會感到失望與無奈,充滿了對虛幻世界的嚮往與期盼。才會有幻想出來的“桃花源”。

難點問題。作者寫這篇文章,重點是要體現怎樣的意旨?此問題屬於文章主旨情感類的難點問題,教師可以安排學生進行小組討論並且相互補充。教師提問學生並轉述學生回答——“桃花源”是不存在的,是虛構出來的圖景。教師隨即補充——虛構桃花源,主要是為了反襯社會現實的黑暗和不堪和寄託自己對於和平、安穩和淳樸的社會生活的嚮往。陶淵明心懷大志,想要“救濟蒼生”,但是,政治黑暗,相互傾軋,賦役繁重,一腔熱血無處施展、壯志難酬,加之其性格耿介、清正廉明,不願攀附權貴,因此,自我與現實之間產生極大的隔閡和矛盾,這才想要一個脱離人間的世外桃源。最後,學生總結歸納出——文章體現了作者——對和平美好安定生活的嚮往,和對當時軍閥混戰、賦役繁重的黑暗社會的不滿與批判。

(四)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環節:拓寬了學生的視野,由課內到課外,由理論到實踐。此環節,我將講解滲透有關“世外桃源”的成語。啟示學生——如果用成語概括文章,是“世外桃源”。世外桃源指的是與世隔絕、不受戰亂危害的美好世界,更是我們嚮往的精神家園或者美好願望。

(五)小結作業

小結作業環節是教師帶領學生進行的課程回顧、收束與總結過程,小結是收束和總結課文的過程,課下作業是鞏固學習成果的過程。於此,我將採用通過板書總結本次課程:請同學捋順板書內容。課下作業可以佈置為:根據文章內容,概括文章中漁人從發現桃花源,進入桃花源,再到離開桃花源的行程。

七、説板書設計

國中語文説課稿 篇五

和民間文化,並通過這些有聲有色的民俗風情畫去感受自身日常生活中藴涵的無窮樂趣。而本文又屬於民俗文化中的食文化,小小的鴨蛋,讓我們感受到它背後的文化意味和濃郁民俗風情。

一、學情分析:

處在青春期的學生,有強烈的求知慾和好奇心,對文學作品有一定的獨特體驗和看法,並且有表達個人觀點的慾望。傳統文化對當代中學生來説,應該是比較疏遠的話題,他們深受西洋和港台文化影響,缺乏認識瞭解傳統文化的機會,更加不知道如何欣賞傳統文化。因此,面對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強烈碰撞的現實,他們需要恰當適時的引導。

根據本單元的特點和學生的情況,我對本文做了以下的教學設計:

【知識目標】:瞭解端午習俗,感受鴨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風情。

【能力目標】: 1、學會蒐集資料,簡要講述見聞,有條理地發表見解。

2、學習誦讀富有生活情趣的語言。

【情感目標】:提倡珍惜傳統文化,激發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點】:通過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韻味十足的語言,感受傳統習俗藴涵的情趣。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調動自身體驗,感受日常生活中的無窮趣味。

二、教法與學法:

如何讓學生學會品味傳統習俗文化呢?還是那句老話:“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本文的一些童年趣事、過節習俗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教師以“情趣”二字為切入點,通過朗讀賞析品味語言,引導學生逐步從表面感知、分析感悟、反思歸納、最後上升到初步領悟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高度。

與教學過程相照應,我設計瞭如下的教法與學法:教法:導入——閲讀——拓展

學法: 歸納複述——搜索整合——誦讀品味——合作感悟——探究反思

三、教學過程:

1、激發興趣,導入課題

首先向學生出示食物圖片,讓他們猜猜這些食品與哪些傳統節日有關。再讓學生談談自己家鄉的一些傳統節日的風味小吃。此環節激發學生興趣,培養歸納複述知識的能力。

2、瀏覽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瀏覽課文,思考:作者家鄉的端午節有哪些風俗?

意圖:在於培養學生自主搜索文章關鍵信息的能力。

(2)談談你還知道哪些端午習俗?這些習俗的緣由是什麼?

意圖:問題一可以讓學生廣泛涉獵端午節的風俗習慣,分享課前查找的資料信息。

問題二讓學生對端午的認識從粗淺瞭解轉向探究根源,可以説是對文史地哲等知識的一個彙總學習,從而使學生對我國的傳統節日文化有更進一步的認識。此環節培養學生搜索整合信息的能力,要求完整準確,語言生動地講述見聞,完全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激發了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

3、精讀課文,感受情趣。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講究語言藝術的作家,他曾經談到自己在語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適當的方言表現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讓學生在文中找出體現汪曾祺是語言風格的語句,反覆朗讀品味。

例如:1、我對異鄉人稱道高郵鴨蛋,是不大高興的,好像我們那就窮地方就出鴨蛋似的!不過高郵的鹹鴨蛋,確實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鴨蛋多矣,但和我家鄉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經滄海難為水,他鄉鹹鴨蛋,我實在瞧不上。

2、一般是敲破空頭吃,白嘴吃也可以。

如何讓學生學會品味文章的情趣呢?先讓他們反覆朗讀,並抓住關鍵語句賞析。如“所食鴨蛋多矣”“曾經滄海難為水”這幾處,或在平實的白話中穿插頗具特色古漢語,或大詞小用,給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色彩。此處可以讓學生模仿古人的口氣朗讀。

又如“一般是敲破空頭吃,白嘴吃也可以。”,“確實是好”,“我實在瞧不上。”等幾處都較為明顯地運用了江浙方言,顯得非常生動親切。教師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再投影一段《衚衕文化》裏的文字,“北京人易於滿足,他們對生活的物質要求不高,有窩頭,就知足了。大醃蘿蔔,就不錯,小醬蘿蔔,那還有什麼説的。臭豆腐滴幾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蝦米皮熬白菜,嘿!”這是一段京味十足的語言,特別是一個“嘿”字,把北京人恬淡知足,悠然自得的神情描寫得活靈活現。從而讓學生真正領會汪曾祺的文章裏運用方言的妙處。

可見,感悟文章情感的最好方法就是誦讀。我設計這樣的教學環節,既有利於調動學生自主活動的積極性,又培養學生朗讀能力。

4、迴歸生活,分享體驗

我們之前讓學生迴歸課本,從語言文字中感受平凡生活中的情趣,理解傳統習俗滲透的一些民族文化和鄉土情結。現在再跳出課本,進行拓展延伸,説説傳統節日中類似這樣頗具情趣的小事。本環節教師先拋磚引玉,投影一段文字,再讓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各抒己見,在合作互動的過程中分享體驗,感悟生活,感受到民俗文化就在我們身邊。

5、創設情境,深刻反思

思考:我國的許多傳統節日、傳統習俗在現代經濟大潮的衝擊下,已經逐日淡化,倒是西方的聖誕節、情人節在國人心目中的分量越來越重要。

“江陵端午祭”是韓國農耕社會時期祈求豐年,民眾共同參與的傳統祝祭活動。在進行端午祭時,會舉行假面舞劇、投壺、摔跤、盪鞦韆、長跪比賽、跆拳道比賽、高校足球賽等活動,而這些都是具有韓國地方特色的。韓國方面對江陵端午祭非常重視,1967年將其列入國家重點無形文化財產第13號,並擬於20xx年向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申報“世界無形遺產”,學習本文後,你如何看待這種現象?

此環節讓學生關注社會,關注熱點,並能聯繫文化背景和所學知識,對生活現象作出自己的評價。使他們對中國傳統習俗、傳統文化有一個理性的認識。認識到重視傳統文化,珍惜傳統文化的重要性,避免一些盲目崇洋思潮的侵蝕,從而達到道德教育與審美薰陶的雙重教育目的。

以上就是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回顧整個教學過程,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從感興趣的話題入手,對文本進行賞析品味,最後跳出課本,關注社會,反思生活。

國中語文説課稿 篇六

一、説教材

(一)對課文的理解,

該課文是八年級下期語文三單元的第一篇文章。語文課程標準把七至九年級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學段。八年級下期繼續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並處於一個承前啟後的關鍵時期,在本冊第三單元共有五篇文章,五篇文章都注重空間上的廣袤性與思維上的哲理性,並以不同的形式表達了人們對生存環境的憂慮與思考,《敬畏自然》是本單元第一篇文章,意在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人與自然的關係,明白人類應與自然和諧發展。應敬畏自然、愛護自然。

(二)教學目標

一是從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角度,要了解人與自然的關係,明確“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們自己”,培養學生科學的理性精神與人文關懷。二是從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方面,要識記、理解文中的生字詞,培養學生探究性學習的能力,學習作者通過擬人、比喻、反問等把抽象的道理説得通俗易懂的寫作方法。

(三)教學重點:

一是辨證認識人與自然的關係,看作者是如何得出“敬畏自然”這一觀點的,二是學習文章使用了多種修辭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説的通俗易懂的寫作手法,

(四) 教學難點在於:

一是理解“敬畏自然”的內涵,二是理解文中富有哲理性的語言。

二、説學法

為讓學生學有所獲,貫徹新課程標準上提出的“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對本課的教學設計主要有以下考慮:首先要考慮學習的主體,即學生的實際情況。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學生在課堂上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時間一般只有20分鐘左右,如果較長時間不改變教學方法,學生的注意力就會分散,所以教學設計第一點就是採用適當的教學方法、並進行適量變化,讓學生保持較高的學習興趣及較高的注意力,教學設計的第二點在於根據教學內容進行的思考,本課以散文形式論述了人與自然的關係,告訴我們要“敬畏自然”,文章中有部分字詞是必須掌握的,可以考慮採用小組合作學習法與問答法解決,針對教學重點,可採用情景激勵法、投影展示法、分析法、比較法及引導法,針對文章難點,主要考慮採用點撥法、分析法、提問法、詮釋法等,力求能通過恰當的教學方法來使顯示把握重點、突破難點。

三、説學法

當然,無論採用什麼教學方法,最終還得落到學生身上,新課程標準提出要“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與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學生課堂上的學法重點就在體驗學習與探究學習上,整體把握課文時可採用默讀法、圈點勾畫法,之後,可採用問答法,最後由學生髮言、總結。以鞏固知識、培養能力,讓學生能有一點收穫、有一點提高、發展。

四、説教學過程

最後,我想談一下本文的教學程序。要達到教學目標、把握重點、突破難點,最好把本文分為兩個課時來進行,第一課時重在課文的整體感悟,引導學生初步理解文章的內容、觀點,第二課時重在寫作技巧的探究與理解富有哲理性的語言。我想説的是第一課時的教學程序設計:

第一步:創設情景。

以多媒體播放《人與自然》或《宇宙與人》的片段,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狀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二步:整體感知。

學生默讀課文,圈點勾畫,簡要寫出自己讀書感受與理解,同時投影出閲讀中需解決的思考題,並小聲播放音樂,以創設輕鬆的閲讀氣氛。

第三步:小組討論。

給予學生適當的自讀時間後,進行四人小組的合作討論學習,儘量解決閲讀中出現的問題及投影的思考題。

第四步:互動探究。

學生討論後,將不能解決的問題提出來,可以學生回答、可以老師回答,同時,教師注意引導學生理清作者是如何一步步得出“敬畏自然”這一觀點的。

第五步:張揚個性。

請學生髮言説明對作者觀點的理解及意見,究竟同不同意,同意你將怎麼辦,不同的又如何辦,只要學生談來有理有據,都應給予肯定。

語文説課稿國中 篇七

一、説教材

《散步》這篇文章是人教版中學語文七年級第五單元的一篇自讀課文,這個單元的文化主題為“親情友愛”,圍繞這情和愛本單元一共編選了5篇文章,其中《散步》最具代表性。文章記敍的是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細節”,表現出一家人互敬互愛的真摯情感,頌揚的是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這是一曲温馨雋永的親情之歌、倫理之歌、生命之歌。

文章在折射出人性之美的同時,字裏行間還洋溢着濃濃的詩意之美。“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塊小塊的新綠隨意地鋪着…‘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這些曉暢素雅的語言文字和温馨美麗的生活場景給人以享受,極具審美價值,真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敍事美文!

二、説學情

七年級學生正是道德觀形成的關鍵時期。通過學習這篇文章,對他們感悟和傳承尊老愛幼的中華傳統美德,培養真摯的情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道德觀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三、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目標】

1、積累“分歧、信服、各得其所”等詞語,掌握它們的讀音及詞義。

2、整體感知課文,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品讀文章清新質樸的語言。

【過程和方法目標】

指導學生在閲讀中圈點勾畫,品味畫面的優美和細節的動人。

【情感態度價值觀】

引導學生用心發現親情,增強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

四、説教學重難點

對本課教學的重難點我是這樣確立的:雖然現在學生生活在親情的氛圍裏,被愛包圍着,但他們對愛沒有深入透徹的理解,所以引導學生通過品味細節描寫和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來體會人生的真情,增強學生的家庭責任感。

五、説教法

1、我採取朗讀教學法、品讀法以及多媒體輔助教學法、自助探究和合作探究法。

2、“教學千法讀為本”,以讀為本,讀中悟情,讀中明理是設計本課教學的又一基本理念,讓學生真情投入地讀,在反覆的朗讀中,體會作者的內心世界,感悟三代人之間真摯的情與愛。

六、説教學過程

第一個環節:情景導入,激發情感

播放《讓愛住我家》歌曲,學生們邊聽歌邊欣賞自己帶來的反映家庭幸福生活的照片。同時教師深情朗誦:我愛我的家,我愛爸爸和媽媽,家是生我養我的地方,家是我幸福的港灣。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作者莫懷威的家,陪他們一家三代去散步,去分享他們濃濃的親情。

【這個環節的設計,基於以下思考:孩子們都有一個幸福的家,以此作為情感的聯結點,學生會倍感親切,同時加以最能撞擊心靈的音樂渲染,孩子們很容易就融入愛的氛圍,激起學習本文的熱情。】

第二個環節:朗讀課文,探究新知

1、我一共設計了兩個層面的朗讀。

(一)是捕捉直覺,想像畫面,讀出感受。談一下預習時對課文的初步感受。

(二)是透過文字,深入思考,讀出理解。請同學們再次走進課文,去細細地品味給你印象最深刻的語句,看看你能透過文字,對這個中年人,對母親,對妻子,對兒子讀懂些什麼?找出體現親情的句子。

【在這個環節的教學中教師要給足學生時間,讓學生深入到課文中去,抓住“責任…‘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等含義深刻的句子來理解內容,體會情感,並將自己內化的東西通過朗讀展現出來。同時,還要注重培養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教給他們讀書時進行圈點批註的方法,為他們一生愛讀書、會讀書奠定基礎。】

2、品味語言,學習借鑑

這篇敍事散文用一個字來概括一一“美”,美在它的思想內涵、景物描寫、細節刻畫、對稱句式的運用……讓我們品讀課文,美點尋蹤。

【散文的語言不同於一般文體的語言,語句優美,意境深邃。所以學習這篇散文教師要特別注意引導學生品味語言,在體會文章人性美的基礎上探尋語言美,以此來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第三個環節:拓展延伸,昇華主題

培根説:“哺育子女是動物也有的本能,贍養父母才是人類的文化之舉,這個,全世界數中國人做得最好。”願同學們把這種我們民族引以為豪的傳統美德代代相傳,平時身體力行,把它滲透到生活的點點滴滴,用心去孝敬你們的父母,體諒他們的每一份苦心

1、濃濃的親情不僅僅在莫懷戚的家中,它在我們每個人的家中,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請説説你家中的親情故事。

2、心靈的傾訴

親情是身心疲倦時聽到的親切問候,

親情是煩惱失落時看到的關愛眼神,

親情是輕鬆愉快時發出的會心微笑,

親情是誤會分歧中產生的真誠理解。

親情是天各一方的縷縷牽掛,

親情是朝夕相處的心有靈犀……

3、教師寄語

親情不單靠今天課堂上片刻的時間來體會,它更需要我們用一生的光陰來感悟。

親情不單是父母無條件的付出,它更應該是兒女們無言的回報。讓我們的家永遠洋

溢着親情,讓我們的家永遠充滿愛!

【該環節設計,開闊了視野,昇華了主題,還體現學以致用,讓學生真正感受到要用愛來營造家園,用責任來回報社會!】

七、説作業佈置

1、為你的長輩做一件你力所能及的事

(如“洗腳”、“洗衣”、“梳頭”等)

2、將這一過程及感受寫成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國中語文説課稿 篇八

27日,我校的運動會又迎來了嶄新的一天,經過一晚的休息之後,同學們容光煥發,精神抖擻,應對激烈的比賽,選手們更是不負眾望,展此刻我們面前的永久是朝氣蓬勃、永不言敗的戰鬥豪情。

400米的比賽中,運動員們超越對手,超越自我,勇往直前,向勝利的終點衝刺;800米的比賽選手更是克服了來自身體和心理上的雙重考驗,昂起自信的頭,帶着必勝的信念,向終點衝去,真正體現了努力拚搏,永不服輸的運動精神,帶給我們以心靈的震撼。

一二年級的60米的迎面接力比賽,運動員們年齡雖小,但運動精神卻一點都不輸給高年級的同學。他們睿智、拼搏、配合默契,出色的完成了比賽,女孩子們也展現了誰説女子不如男的大將風範,為班級取得了榮譽,班級的團結和凝聚力在此刻體現的淋漓盡致。老師們的加入更是將運動會帶進了高潮。比賽時,賽場上的家長和觀眾們按捺不住興奮之情,全程陪伴,高聲吶喊,全校師生在此刻凝成了一股繩,只因為堅信我們是一家人!此次運動會不僅僅鍛鍊了學生的體力,考驗了體能,更激活了生命,展示學生的個性和青春活力。

這天的比賽已經暫時告一段落,明天又將會書寫怎樣的神話呢讓我們拭目以待!

國中語文説課稿 篇九

尊敬的各位老師,大家好!今天我的説課題目是《誡子書》,我將從教什麼、怎麼教、為什麼這樣教來展開我的説課。

一、説教材

首先,來談一談我對教材的理解。

《誡子書》是部編版國中語文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課文,本單元課文從不同方面闡釋了人生的意義和價值,有對人物美好品行的禮讚,有對人生經驗的總結和思考,還有關於修身養德的諄諄教誨。學習《誡子書》有利於學生了解修身養德的途徑和重要性,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二、説學情

除了充分了解教材,合理把握學情也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本篇課文所面對的七年級學生,他們的言語理解和運用能力發展迅速,具有一定的文言知識積累,所以在課堂中應培養學生利用工具書及書下注釋自主學習、概括文意的能力,並且學生剛剛步入新的校園、新的學習階段,應注重引導學生體會“寧靜致遠,淡泊明志”的深刻內涵,並以此指導自己的學習和生活。

三、説教學目標

結合對教材和學情的分析,從新課標“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基本理念出發,我設置了以下三個教學目標:

在知識與能力方面:掌握生字詞,積累文言知識,熟讀全文,梳理文章結構思路。

在過程與方法方面:通過品析文中詞句,瞭解文章大意,理解“靜”的重要性。

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體會作者對兒子的深切教誨,以及文章中藴含的哲理。

四、説教學重難點

根據教學目標,我的教學重點是積累文中的重點字詞和文言知識,理解文章內容。教學難點是結合作者生平,體會文章主旨,思考其現實意義。

五、説教學方法

新課標理念認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因此,我將在我的教學中採用朗讀法、情景教學法和討論法。

闡述了以上教學依據,我將具體論述我的教學過程,這也是本次説課的重點。

六、説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課堂剛開始是學生思維最活躍、精力最充沛的時候,根據學生的心理和學習狀態,我將設計詩詞導入,把學生帶入古詩文學習的環境中,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求知慾。對話同學:同學們,你們知道“丞相名垂汗簡青,書枱猶在誰復登”“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等詩句描寫的是哪位歷史人物嗎?千古良相諸葛亮不但是陸游、文天祥筆下的精英忠魂,是後人眼中的智慧化身,他更以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高風亮節言傳身教,惠及子女。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他的《誡子書》,聆聽他對子女、後人的諄諄教誨。

(二)整體感知

整體感知是賞析文章的前提,通過初讀,可以使學生初步瞭解將要學到的基本內容,瞭解文章大意及思想意圖,使學生對課文內容形成整體感知。

首先,通過名家範讀、學生自讀並結合書下注釋、利用手中的工具書等方式,疏通文意,瞭解《誡子書》主要內容。

其次,引導學生概括文章內容,體會諸葛亮寫作本文的用意,能夠説出作者通過家書向兒子傳授修身治學的道理。

(三)深入研讀

深入研讀,意在通過文中的細節來反映整篇文章,並且能夠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內容。我會這樣開展本堂課的深入研讀:

1、在初步感知文章內容的基礎上,請學生再次閲讀課文,同時提出問題: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學生基本能夠回答出,本文主要圍繞着“靜以修身,儉以養德”一句展開論述。

2、順勢我會提出第二個問題,“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與前一句的關係是?

這一句緊接着中心論點,學生閲讀後可以總結,其闡述了靜的價值和作用。

3、然後,針對文章內容提出第三個問題:後文諸葛亮又從哪些方面教育兒子?明確答案如下:

正反兩個方面。正面論説:學、才、志的關係。學習必須寧靜專一,而才幹來源於學習,不學習就無法增長才幹,不立志就無法學有所成。因此,志是成學的前提和動力,學是成才的基礎和必要條件,而學又要以靜為前提。反面論説:從“淫慢”“險躁”兩個反面來論述“靜”與“儉”的重要性。

4、接着提問《誡子書》最後一句在議論之中加入抒情,表達了諸葛亮的什麼情感?

明確:教導兒子要珍惜時間,表達了諸葛亮對兒子教誨的殷切之心。

5、回顧整篇文章,本課最後一個問題是,組織學生經過小組討論後回答:《誡子書》是從哪些方面展開論述的?這些方面中諸葛亮放在首位的是什麼?為什麼?

學生通過討論後明確:修身、治學、惜時等方面。靜放在首位,學、才、志均是成才的必要條件,但成才之前先要成人,只有道德品質是高尚的才可能治學成才,否則即便有很高的才學也未必能成為一個值得他人尊敬的人。

通過以上環節及問題設置,可以突破教學重難點,實現三維教學目標。

(四)延伸作業

新課標要求語文課具有開放性、探究性。一堂好的語文課堂不僅僅侷限於課堂本身,應當有機拓展,增加知識儲備,培養學生的閲讀能力。所以我的拓展延伸和小結作業環節設計為:

通過多媒體展示關於諸葛亮的背景資料和影視片段,加深學生對作者的瞭解。請學生課下蒐集有關諸葛亮的民間故事、成語俗語等。

(五)小結作業

請學生思考並總結“靜以修身,儉以養德”一句的現實意義以及自己有何影響和借鑑。

最後,我的作業設計為:蒐集有關諸葛亮的民間故事、成語俗語等。

七、説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就是一篇微型教案,板書應該清晰直觀地展現教學重點,便於學生隨堂梳理文章內容和課後整理筆記。

以上就是我的全部説課內容,謝謝各位考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