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端午節傳説故事(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06W

端午節傳説故事(多篇)

常見的端午節的故事 篇一

在我童年的記憶裏,父親磨快鐮刀收割麥子的時候,路旁河畔,田頭地角,荒山野嶺,坑坑窪窪,艾蒿長得挨挨擠擠,熱熱烈烈,已經高過了麥子的個頭,齊刷刷站立在山村鄉野,如一面獵獵作響的旗幟,迎風飄展,如同淳樸善良的村姑,一日比一日更顯嫵媚風韻,她散發出濃烈馥郁的芳香,氤氲鄉村的每一個角落,每一個人心間,這當兒端午節便姍姍而來。端午前一天的下午,母親忙完農活,讓我在不遠處等着她,她便會跨過一道一道田埂,穿過一畦畦麥田,登上高而陡峭的山崖或者深入到很少有人去的山溝。五月的陣陣熱風伴着麥香混合着艾蒿的氣息追趕着母親的背影,風一吹,那些艾蒿就搖曳起來,在母親的灰藍衣衫映襯下,艾蒿露出銀白葉背格外亮眼,母親一面採擷艾蒿,一面叮囑我別過去。她走一步,採一株,放入竹籃,採一株再一回頭,看看遠方的我,母親採擷的動作,似優美的舞蹈,似詩中節律的跳動。她那近乎苛刻挑剔的態度,讓童年的我甚是好奇,我問母親:“我們田間也有野艾呀,為何去那麼遠的地方採集?”母親笑着説:“近處的艾蒿是人們腳踏、牛馬驢羊所啃齧的,而遠處山溝裏山崖上是人們少去的地方,那裏的艾蒿光潔鮮亮、枝大葉肥。”母親採擷艾蒿免不了被露水打濕褲腳、前襟,甚至被山樹刮破手臂,但母親毫不介意,寶貝似的挎着一籃子鮮嫩的艾蒿從山坡上披着夕陽的餘暉走來,母親的笑聲流淌在艾香裏。

一路艾香把我們送回家,母親又開始忙活着插艾,她插艾蒿是極有講究的,她總是洗淨手,換上乾淨的衣衫,先是坐在庭院,一一遴選野艾,葉大厚實的插用,嫩葉、葉尖放在簸箕裏晾曬留做他用,然後像一位虔誠的信徒,小心謹慎地在我家門楣上、門板上、門環上、窗櫺上,甚至牀頭上都插滿了艾葉。末了,在我們衣襟上也別上一些鮮嫩的艾尖,之後在胸前比畫着什麼,嘴裏唸叨着什麼,在一旁的我也學着母親的樣子做禱告狀,不住地問母親:“為什麼插野艾呀,你在念着什麼?”母親一臉的嚴肅説:“野艾是一種仙草,能保平安。”頃刻之間,淡淡的艾蒿草濃濃的香味,也在院落裏瀰漫開來。這些白白亮亮的閃着淡綠色的精靈,如菊一樣在晚風裏羞澀地搖曳,如同節日的盛裝,如同美麗村姑頭上的蝴蝶結,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是夜,許多蚊蠅不叫、毒蟲不咬了,我們枕着鬱郁的艾香甜甜入眠。艾蒿在我童年的記憶中成了一種有靈性的仙草,有時身上生了毒瘡,母親用艾葉熬水擦洗患處,用不了多少時日就好了,有時肚子疼痛,用隔年存放的艾草熬湯喝下,肚子竟奇蹟般地好了。每每此時,母親總會認為是禱告起了作用,認為是艾蒿這種神奇的仙草在冥冥之中庇護着我們一家歲歲平平安安,年年健健康康。

常見的端午節的故事 篇二

楚國大夫屈原投汨羅江死後,江上的漁夫和岸上的百姓,都紛紛來到江上,奮力打撈屈原的屍體,(此風俗日後演變成賽龍舟)人們紛紛拿出家中的粽子、雞蛋投入江中,讓魚吃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屍身。還有郎中把雄黃酒倒入江中,以便藥昏蛟龍水獸,使屈原大夫屍體免遭傷害。過不了多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條昏暈的蛟龍,龍鬚上還沾著一片屈大夫的衣襟,人們就把這惡龍拉上岸,抽了筋,然後把龍筋纏在孩子們的手、脖子上,又用雄黃酒抹七竅,有的還在小孩子額頭上寫上一個“王”字,使那些毒蛇害蟲都不敢來傷害他們。 從此,每年五月初——屈原投江殉難日,楚國人民都到江上划龍舟,投粽子,喝雄黃酒,以此來紀念詩人,端午節的風俗就這樣流傳下來。

常見的端午節的故事 篇三

我們這裏不種植糯米也沒有粽葉,所以過端午節沒有吃粽子的習慣,但卻有過節的隆重,煮雞蛋,包水餃,對於剛好勉強填飽肚子的苦澀童年來説,端午節是豐腴而充滿誘惑的。小的時候家裏很窮,平時沒有什麼豐富的吃食,能夠美美地吃上水餃和煮雞蛋就是盼望很久的事情了。端午節那天,母親會早早地把我們叫醒,她説,要在太陽出來之前吃完雞蛋與水餃,這樣可以保佑一年的平安吉祥。在繚繞的艾香裏,揉着惺忪的眼睛,抬起頭,那種染着艾草淡綠色煮熟的雞蛋和熱氣騰騰的水餃總會出現在我們面前。那年月生活困難,我家一般就養幾隻下蛋的雞,平日裏捨不得給我們吃,積攢到十幾個到集市上換些錢,回來給我們一家換來煤油、食鹽、醬油、針線什麼的,有時我們上繳課本費或者買作業本鉛筆等也指望着它們。所以儘管是端午節也僅是象徵性地煮上為數不多的雞蛋,我們小孩子各3個,我們迫不及待地剝掉了蛋殼,亮晶晶,光滑滑的乳白蛋清吃到嘴裏有絲滑的感覺,一小口一小口細細地品嚐着,而黃燦燦、圓溜溜的蛋黃,又是別樣的感覺,為這滿口的清香,我們不知等過多少個黎明和黃昏,用指頭數過多少個日月。母親和父親往往分得1個,常常留着給我做玩具,很多時候他們1個的權利也被我們剝奪了。我們吃下鮮美的雞蛋,等待我們的卻是一項艱鉅的任務——喝下艾葉湯,艾水的味道苦,實在不願喝,這時的母親總會扮演多重角色,説什麼喝下去會保佑一年的平安,説什麼先吃苦才能品嚐甜,説什麼中午給我們買糖吃,説什麼不喝不能吃水餃……在母親的“威逼利誘”下,我不得不喝下自己極不情願喝的艾水湯,每每此時,總會看到母親一臉流淌着艾香的陽光,這成了我最温暖的記憶。從那時起,我知道了,原來,艾蒿的味道,是苦澀的。那苦澀的滋味,如同童年鄉村艱難的日子,深深地浸潤到我的骨髓,融入我的生命,流進我的血液,讓我學會的是一種直面現實的堅韌與勇氣,是一種對未來生活的憧憬與期盼,年年歲歲,歲歲年年。

這類似一種儀式的節日一直伴隨着我們走過童年,走過坑坑窪窪,長大成人,那散發着一股濃烈的清香的艾蒿,那流淌着一種雋永禪意的端午,那飽含着甜蜜温馨而又絲絲縷縷苦澀的童年,總是我心靈深處最最柔軟的角落,最最寶貴的財富,最最温暖的回憶……

常見的端午節的故事 篇四

《後漢書·曹娥傳》記載,曹娥,虞皂湖鄉曹家堡人。父曹盱,為巫祝,能“撫節按歌,婆娑樂神。”東漢漢安二年(143)五月五日,曹盱駕船在舜江中迎潮神伍君,“為水所淹,不得其屍。娥年十四,投瓜於江,存其父屍。曰:父在此,瓜當沉。沿江號哭,晝夜不絕聲,旬有七日。遂自投於江而死,三日後抱父屍出。”

譯文:“曹娥之父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孝女曹娥當時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哭尋父親。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這一天她也投了江,三日後抱出父親的屍體。”

後人為紀念她,改舜江為曹娥江。元嘉元年(151),上虞縣官度尚改葬娥於江南道旁,命弟子邯鄲淳作誄辭,刻石立碑,以彰孝烈。後蔡邕訪之,值暮夜,手摸其文而讀,題八字於碑陰:“黃絹幼婦外孫齏臼”(為一謎面,謎底為絕妙好辭)。

在浙江的東部地區,當地居民把端午節看作是紀念孝女曹娥。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

常見的端午節的故事 篇五

在浙江,還有端午節來源於勾踐操練水軍之説。而龍舟競渡活動,被認為是為了紀念越王勾踐操練水師、打敗吳國的歷史。

前496年即位,曾敗於吳國,被迫投降,在吳國過了3年忍辱含垢的生活,騙得了吳王夫差的信任,被放回越國。卧薪嚐膽,重用范蠡、文種,使越之國力漸漸恢復起來。於當年五月初五成立水師,開始操練。前482年,吳王夫差為參加黃池之會,盡率精鋭而出,僅使太子和老弱守國。越王勾踐遂乘虛而入,大敗吳師,夫差倉卒與晉國定盟而返,連戰不利,不得已而與越議和。前473年迫使夫差自盡,終於一舉消滅吳國。後人為昭彰勾踐這種堅忍不拔的精神,便效仿越國水師演練時的情景,於五月初五日這一天划船競渡,以示紀念。

常見的端午節的故事 篇六

母親的針線笸籮,直徑尺餘、半尺見深,用藤條編織而成,鐵紅的油漆,把笸籮漆得油光發亮。給人一種質感和美感。當盧溝橋的槍炮隆隆作響時,我的母親也在一聲聲鞭炮中和父親拜了天地,那年她20歲。她的陪嫁品除了一桌一櫃和兩把椅子外,還有的就是這個舊時婦女盛針線、布頭用的笸籮,伴她一生的針線笸籮。母親是那個時代少有的識文斷字的人。她的女工尤其在三鄉五里出了名。她把畢生精力,精妙的技藝和對子女永恆的愛一針針縫製在我們姊妹六人的衣服、鞋子密密的線縫裏。

母親生下小妹後落下了嚴重的心臟病。多病的母親不能下地幹活,就幫鄉鄰們紡花織布。鄉親們不忍心一個多病的人白白操勞,常常會給一定的報酬,實在拿不出錢的,會送過來幾斤糧食。我們兄妹幾個也不閒着。二姐坐在老式織布機上縱橫交織着她心中的夢,我把彈好的棉花撕成一塊塊,二哥用小擀杖把成片的棉花搓成指頭粗細的棉花捲,放在母親的針線笸籮裏,母親則架起紡車紡棉花。她一隻手搖動紡車,另一隻手的拇指和食指捏着花捲,手臂慢慢舒展,輕輕抬起,在嗡嗡嚶嚶的聲響裏,一股細流從母親的指頭間緩緩瀉出,落在紡錠上,聚成一潭銀水。針線笸籮裏的棉花捲增多着,減少着,最後變成一個個肥碩的線穗。

沒有活計的時候,針線笸籮裏就變成了花花綠綠的世界。母親有時幫別人趕嫁粧,有時幫鄉親做壽衣。端午節,母親針線笸籮裏就有了數不清的香布袋。幾乎所有的女孩子這天都會得到母親的'禮物。我最喜歡母親縫的繡球、抱腳娃娃、看瓜老頭等。綵線和布頭是幫人做活時的下腳料。做這些活,母親從來不收一分錢。儘管家裏有一羣嗷嗷待哺的孩子。

年底是母親最忙的時候。日子再艱難,過年時母親也會把我們打扮得風風光光的。那盞昏暗的煤油燈,陪伴母親熬過多少不眠之夜?不知道。那個鐵紅的針線笸籮,裝載着母親多少愁思?不知道。只知道每年的大年七年級,母親便靜靜地躺在牀上,大姐和二姐則輪流守候在她的病榻前。

常見的端午節的故事 篇七

伍子胥家族在楚國很有名。先祖伍舉是直言楚莊王有功勞的楚國名臣,其父伍奢是楚太子建的老師。公元前522年,伍子胥因父親伍奢、兄伍尚及全家100多人被楚平王所殺,而避難逃奔吳國。後結識吳公子光,並幫助公子光奪得王位,是為吳王闔閭。為使吳國能內可守禦,外可應敵,他建議吳王闔閭“先立城郭,設守備,實倉稟,治兵革”,並受命親自選擇吳國都城城址。他“相土嘗水”、“象天法地”,最後選定城址,合理規劃,建造了闔閭大城。也就是今天的蘇州城。

伍子胥具有雄才大略,又深得吳王闔閭信任。他忠心耿耿幫助吳王西破強楚,北威齊晉,南服越人,吳國國力達到了鼎盛之勢。吳王閹閭去世後,他繼續輔佐夫差即位,幫助吳國打敗越國。伍子胥分析吳越兩國由於自然條件的因素,二者只能存其一,所以他主張一定要滅掉越國。但是吳王夫差自矜功伐,聽信伯噽讒言,允許越國保全下來。並將伍子胥賜死。五月初五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裏投入大江。伍子胥死後三年,吳國被越所滅,夫差掩面自殺,吳國百姓更加懷念國之柱石伍子胥。千百年來江浙一帶相傳伍子胥死後忠魂不滅化為濤神,端午節即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常見的端午節的故事 篇八

屈原,生活在戰國時代,年輕時就胸懷遠大抱負,表現出驚人的才能,得到了楚懷王信任,官至“左徒”,據司馬遷《史記》記載,他內“與王圖議國事”,外“接遇賓客,應付諸侯”,是掌管內政、外交的大臣。

戰國本是齊、楚、燕、韓、趙、魏、秦七雄爭霸的混亂時期,秦國任用商鞅變法後日益強大,常對六國發動進攻。當時只有楚國和齊國能與之抗衡。鑑於當時形勢,屈原主張改良內政,對外主張聯齊抗秦,因而侵害了上層統治階級的利益,遭到了那些受秦國賄賂的楚懷王的寵姬鄭袖、上官大夫、令尹子椒的排擠和陷害。

糊塗的懷王聽信讒言,疏遠屈原,把他放逐到漢北,結果楚懷王被秦國騙去當了三年階下囚,死在異國。

屈原看到這一切,極端氣憤。他堅決反對向秦國屈辱投降,這遭到政敵們更嚴重的迫害。新即位的楚襄王比他父親更昏庸,把屈原放逐到比漢北更偏僻的地方。

屈原在長期流放跋涉中,精神和生活上受到極大的摧殘和打擊。一天他正在江畔行吟,遇到一個打漁的隱者,隱者見他面色憔悴形容枯槁,就勸他“不要拘泥”、“隨和一些”,和權貴們同流合污。屈原道:“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公元二七八年,楚國的都城被秦兵攻破,詩人精神上受到了極大的打擊,眼看國破之難,卻又無法施展自己的力量,他憂心如焚,在極端失望和痛苦中,詩人來到了長江東邊的汨羅江,抱石自沉。他死時大約六十二歲,正是農曆五月初五。

常見的端午節的故事 篇九

端午節就要到了,這是一個神奇的節日,當然也有關於它的神奇的故事。

從前,有一個美麗機靈的姑娘叫端午,她的爸爸做生意失敗了,沒有錢還債,債主名叫周伯強,聽説這事後,馬上找到了端午的爸爸,説:“你做生意失敗了,怎麼還我錢?但如果你把你的女兒端午嫁給我,你就不用還錢了!”

爸爸和端午都被這個提議嚇壞了,於是狡猾的周伯強思索了一會兒,説:“跟我來。”端午和爸爸跟着他走進了他家別墅裏的鵝卵石小路,道路都是用黑色和白色的鵝卵石鋪成的。周伯強對端午説:“就讓上天的旨意來決定吧!我準備兩個袋子,裏面各放黑色、白色石子一枚,然後你我各從袋子裏取出一枚石子,如果顏色不一樣,你就要嫁給我;如果顏色一樣,你就不用嫁給我了!”為了表示自己的慷慨,周伯強還加了一句話:“你爸爸的錢也不用還我了!”可憐的端午和爸爸,實在無計可施,只好答應了。

然而,就在周伯強撿石子的時候,眼尖的端午發現,他明明是在自己的袋子裏裝了兩個白色的石子,而在端午的袋子裏裝了兩個黑色的石子。那麼就是説,無論端午拿出哪顆石子,最後都是和周伯強的顏色不一樣!機靈的端午急出一身冷汗,但她並沒有慌張,突然,一個好辦法來了。於是端午拿出一顆石子,然後假裝不注意掉在了路上,路上都是黑色白色的石子,當然判斷不出剛剛端午拿出的是什麼顏色的石子,於是端午建議看看袋子裏的石子是什麼顏色,袋子裏只剩下一個黑色的鵝卵石,那麼按照周伯強説的“一黑一白”的説法,掉在地上的應該就是白色的了,和周伯強拿出來的石子的顏色是一樣的,這樣,端午就不用嫁給周伯強了,而端午爸爸的債也不用還了。

後人為了紀念端午的智慧,就把農曆五月初五這一天定為端午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