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端午節的故事【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83W

端午節的故事【精品多篇】

山東端午習俗 篇一

艾葉煮雞蛋

除粽子這一端午特定食品之外,山東各地還有端午節吃艾葉煮雞蛋的習俗。這天一大早,家人便將新鮮的艾草放在鍋裏煮雞蛋。雞蛋熟時,蛋皮變成微綠色,還帶着微微的艾草香。

此外,當地端午節的節令食品還有涼糕、五毒餅、玫瑰餅、藤蘿餅等。

插艾蒿

民諺説:“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節,山東地區普遍會在家門口插艾蒿。艾蒿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淨化空氣。除了插艾蒿,膠東部分地區還插桃枝,臨沂地區則在大門上插柏枝,用以驅邪。

採藥

端午節,許多地方有采藥習俗。南朝梁代宗懍《荊楚歲時記》記載:“五月五日,競採雜藥,可治百病。”膠東地區的人們往往在太陽出來前到田裏、地裏採摘車前子、紫花地丁、小麥苗、艾蒿等等,裝到籮筐裏帶回家,放在院子裏曬乾後掛起來,留着以後做藥材用。

拉露水

端午節這天,在膠東一帶,家家户户起大早,在日出前,到春草茂盛的地方,用毛巾拉草葉上的露水給孩子擦臉,尤其是擦眼睛和耳朵,據説可以耳聰目明,一年不害眼病。民間認為,大人用露水擦臉和胳膊,一年身體好,牲口吃了端午草,不得雜病。

五彩線

五彩線俗稱“長命線”,端午節系五彩線的習俗至少成於漢代,已經有兩千多年曆史。應劭的《風俗通》記載:“五月五日以五彩絲係臂,名長命縷,一名續命縷,一名闢兵繒,一名五色縷,一名朱索,闢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五彩線是用5種顏色的絲線捻成,而這5種顏色必須是青、白、紅、黑、黃,從陰陽五行學説上講,這五色分別代表木、金、火、水、土。同時,象徵東、西、南、北、中,藴含着五方神力。

五毒兜

端午這一天,小孩子要帶“五毒兜”,上有繡織的五毒圖(蛇、蠍、蜈蚣、壁虎、蟾蜍),寓意以毒攻毒,確保健康。媽媽或奶奶會在兜裏放一個温熱的雞蛋,或用温熱的雞蛋在小肚兒上滾幾滾,邊做邊説“一年不會肚子痛”一類的話。

五毒餅

五毒餅是北方端午節特有的節令食品,初夏時節正是毒物滋生活躍的時候,因此古人會食用“五毒餅”消病強身,祈求健康。五毒餅其實就是玫瑰餅,只不過用刻有蠍子、蛤蟆、蜘蛛、蜈蚣、蛇“五毒”形象的印子,蓋在酥皮兒玫瑰餅上。有杏蓉、棗泥、綠豆蓉、芝麻等餡料。

戴香包

“香包襟上戴,娃娃逗人愛。”給孩子戴香包,這是濟南端午節普遍流行的習俗。香包是用棉織品和絲線繡成的,包裏除了裝些雄黃、蒼朮外,還要裝香草配成的香料,戴在身上起驅蟲除穢的作用。

碧筒飲

碧筒飲是濟南地區的習俗。採摘剛剛冒出水面的新鮮荷葉盛酒,將葉心捅破使之與葉莖相通,然後從莖管中吸酒,人飲蓮莖,酒流入口中,成為端午乃至炎夏的消暑飲。史料記載:古代,大明湖荷花盛開之際,一些官吏、文人常到湖邊避暑,他們把湖中大蓮葉割下來,盛上美酒,用簪子將蓮葉中心部分刺開,使之與空心荷莖相通。從荷莖末端吸酒喝,“酒味雜蓮香,香冷勝於水”。

掛香包

“香包襟上戴,娃娃逗人愛。”給孩子戴香包,這是濟南端午節普遍流行的習俗。香包是用棉織品和絲線繡成的,包裏除了裝些雄黃、蒼朮外,還要裝香草配成的香料,戴在身上起驅蟲除穢的作用。

剪紙

端午節張貼剪紙的習俗,在蓬萊長島等地流行較廣,長島縣北面如砣磯島、大欽島、小欽島、北隍城島還保留着這一古老風俗。端午當天大門上要貼一對黃牛,房門上貼葫蘆、寶劍,窗上貼虎、貓。凡是房間有孔通外面的地方都要貼。在濱州一帶,有在大門上貼艾虎和剪紙葫蘆的習俗。

畫門符

濟南人過端午節流行畫門符。端午節這天,人們將“五毒”形象的剪紙做成門符貼在門上。據説,這樣做可以驅“五毒”,防瘟疫。

雄黃酒

端午節這天,山東許多地方撒雄黃、龍黃於屋內牆角、窗台、食物貯存處及廚房,以防害蟲,薰蛇、蠍等毒蟲。費縣人喜歡喝雄黃酒,相信雄黃酒有殺菌功能。鄒平地區,端午早起均需飲酒一杯,傳説可以避邪。招遠、諸城一帶,婦女兒童也習慣將雄黃酒塗在額頭等部位,驅邪防病。

端午節的傳説有哪些 篇二

1、屈原投江

屈原實行政治改革的主張始終不能實現,終於被削職流放出去。後來楚國亡了,屈原便於五月初五來到泊羅江邊,抱起一塊石頭,縱身投入江裏自盡。江上的漁夫和岸上的百姓,聽説屈原大夫投江自盡,都紛紛來到江上,奮力打撈屈原的屍體,紛紛拿來了粽子、雞蛋投入江中,有此郎中還把雄黃酒倒入汪中,以便藥昏蛟龍水獸,使屈原大夫屍體免遭傷害。 從此,每年五月初--屈原投江殉難日,楚國人民都到江上划龍舟,投粽子,以此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

2、伍子胥屍體投河

吳王夫差因聽信讒言,賜伍子胥寶劍自刎。伍子胥死前對人説:“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東城門上,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夫差聽説後大怒,命令把伍子胥屍體在五月五日投入河中。

3、孝女曹娥救父投江

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為神話。

4、白娘子端午節喝雄黃酒現原形

端午節到了,老百姓都喝雄黃酒避邪,許仙按照法海教的辦法,逼迫白娘子喝雄黃酒。白娘子推卻不了許仙,喝了酒後,馬上現出蛇的原形,許仙立刻被嚇死了。

端午節的來歷簡短200字 篇三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説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説;紀念伍子胥説 ;紀念曹娥説;起於三代夏至節説;惡月惡日驅避説,吳月民族圖騰祭説等等。以上各説,各本其源。據學者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餘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説,影響最廣最深,佔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繫在一起。

時至今日,端午節仍是中國人民中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

端午節的故事 篇四

端午節的第二個傳説,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是紀念春秋時期的伍子胥。伍子胥,楚國人,父兄都被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

伍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説:“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隊伍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裏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節的故事 篇五

五月初五那天,我早上一起牀,就看到每家每户門前都插着艾草,我們家也不例外。

我們的早點是粽子。在吃粽子時,我想起這麼一個故事: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我國戰國時期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當時楚國被別的國家所滅,屈原不願投降,為了表達他的愛國精神,他抱着一塊大石頭,跳進湖南的舊羅江自殺了。老百姓為了不讓魚把屈原屍體吃掉,就包了許多許多的粽子,扔進舊羅江餵魚,表達了老百姓對屈原的愛戴之情。以後,每到端午節,人們都包粽子紀念他。

端午節還流傳着這樣一個催人淚下的傳説。據説白蛇精白娘子迷戀上了凡人許仙,白娘子是個心地善良的女子,不做任何壞事,她和許仙結為夫婦,一直過着美好的生活,不久便生兒育女。可是有一天,有個叫法海的壞和尚一心想拆散他們一家,就把許仙騙上了山,對他説,他的娘子是一條白蛇,在端午節的時候,給她喝雄黃酒,她就現出原形來。正如法海所説,許仙給白娘子喝下雄黃酒後,白娘子立刻變成一條巨大的白蛇,扭動着身子。這下許仙竟然被嚇死了。白娘子為了救活許仙,去盜仙草,一路上山高路遠,凹凸不平。爬到山頂時,山神來和她決鬥,白娘子和他打得你死我活,遍體鱗傷。歷經千辛萬苦,白娘子終於拿到了仙草,救活了許仙。狠毒的法海見還沒拆散他們,又把許仙騙來,給他一個圈子,讓他在白娘子梳頭時,戴在她頭上,會保她平安的。毫無警備之心的許仙真的照辦,他把圈戴在白娘子頭上,白娘子就被收了進去,關在雷峯塔內。.。.。.。

我吃着噴香的粽子,想着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和不畏艱辛執着追求幸福的白娘子,心裏不禁感慨萬千。

端午節的故事 篇六

屈原(前339?~前278?)戰國末期楚國人,傑出的政治家和愛國詩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丹陽(今湖北秭歸)人。

生平屈原一生經歷了楚威王、楚懷王、楚襄王三個時期,而主要活動於楚懷王時期。這個時期正是中國即將實現大一統的前夕,“橫則秦帝,縱則楚王。”屈原因出身貴族,又明於治亂,嫻於辭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懷王的寵信,位為左徒、三閭大夫。屈原為實現楚國的統一大業,對內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了一個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面。但是由於在內政外交上屈原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發生了尖鋭的矛盾,由於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後來遭到羣小的誣陷和楚懷王的疏遠。

懷王十五年(前304),張儀由秦至楚,以重全收買靳尚、子蘭、鄭袖等人充當內奸,同時以“獻商於之地六百里”誘騙懷王,致使齊楚斷交。懷王受騙後惱羞成怒,兩度向秦出兵,均遭慘敗,於是屈原奉命出使齊國重修齊楚舊好。此間張儀又一次由秦至楚,進行瓦解齊楚聯盟的活動,使齊楚聯盟未能成功。懷王二十四年,秦楚黃棘之盟,楚國徹底投入了秦的懷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漢北。

懷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約懷王武關相會,懷王遂被秦扣留,最終客死秦國,楚襄王即位後繼續實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輾轉流離於沅、湘二水之間。楚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將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憤難捱,遂自沉汩羅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秭歸----詩人之鄉

秭歸是我國戰國時代偉大詩人屈原的故鄉,位於長江北岸的卧牛山麓,四周城牆環繞,形似一個傾斜的葫蘆,具有濃厚的古典建築風格。故有“葫蘆城”之稱。又因城牆均有由石頭疊砌而成,又叫“石頭城”。漢代始設縣,唐朝時曾設立歸州,民國元年改歸州縣,民國三年改為秭歸縣,一直沿用至今。

傳説秭歸縣名由屈原而來。屈原有個姐姐,屈原被流放前,她曾特地趕回來寬慰弟弟,其情其景,感人至深。後人為表示對這位賢惠的姐姐的敬意,將縣名改為“姊歸”,後演變為現在的“秭歸”。

秭歸的名勝多與屈原有關,秭歸縣城東門外,矗立一高大的牌坊,上書“屈原故里”四字,系郭沫若手書。旁邊還有兩塊石碑,分別刻“楚大夫屈原故里”和“漢昭君王嬙故里”。

秭歸與香溪之間有一沙灘,傳説是屈原遺體安葬處,後取名“屈原沱”。沱上有屈原祠。從唐宋以來,經數次遷址修葺,後因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興建,水位升高,於1976年修建此祠。現位於秭歸城東向家坪。改名為“屈原紀念館”。三峽工程的興建,屈原祠將再次遷建。

在樂平裏,有關屈原的名勝古蹟和傳説甚多,如香爐坪、照面井、讀書洞、玉米三丘等。古人曾集為 “八景”並以景名聯詩一首:“降龍伏虎嘯天來,鄉鼓巖連擂鼓台。照面井寒奸亡膽,讀書洞出離騷才。丘生玉米合情操,濂滴珍珠蕩谷俟。鎖水回龍含澤畔,三關八景勝蓬萊”。

秭歸還是歷史悠久的柑桔之鄉,屈原在他的名篇《桔頌》屈原祠中,曾對桔樹的形象和性格作過深刻的描寫。今天,秭歸已成為我國七大柑桔生產基礎之一。深秋時節,滿目都是柑桔林,青枝綠葉藏紅果,如詩如畫。

在屈原故里還有一奇值得一提。這裏的耕牛不穿繩,卻能聽從指揮。相傳屈原從楚都回家,快到家門口時,侍者挑書簡的繩子斷了,一老農當即把牛鼻繩解下來給他,從此以後,這裏的牛就不再用牛鼻繩了。

屈原誕生在山青水秀的樂平裏。屈原是一位具有遠舊卓越的政治家,是中國文學史上的第一位大詩人,是三峽裏的“第一流才子”。他憂國憂民,最後投汨羅江,以身殉國。屈原留下的《離騷》、《九章》、《九歌》等光輝詩篇,聲貫如今,名揚中外。

屈原,名平,楚國人,公元前340年誕生於秭歸三閭鄉樂平裏。屈原自幼勤奮好學,胸懷大志,26歲就擔任楚國左徒兼三閭大夫。他主張授賢任能,彰明法度,聯齊抗秦。他的主張遭到了朝中奸佞小人的嫉妒和詆譭。楚懷王聽信讒言,便疏遠了屈原、後頃襄王繼位,屈原被放逐江南。屈原的政治思想破滅,雖有心報國,卻無力迴天,只得以死明志,於公元前227年5月端午節這天投汨羅江而死。

秭歸鳥即子規鳥。相傳為屈原妹妹屈麼姑的精靈所化,每年農曆五月,此鳥叫聲“我哥回呦!我哥回呦!”以提醒人們做粽子、修龍舟,準備迎接端午佳節,祭祀屈原。

端午節的原始形態是慶豐收,後因屈原投江這一天剛好是端午節,所以這個節日的意義就漸漸讓位於對屈原的悼念,也稱“詩人節”。

每年端午節,秭歸人民還在屈原沱上賽龍舟。這一撫慰屈原忠靈的古俗世代相傳並延至今日。

端午節的故事 篇七

又到了五月端午,又到了包粽子時候。

每到端午節,家鄉人們都要包粽子。這個風俗起於何時我也説不清。聽大人們説,大約在兩千多年前,一個名叫屈原愛國詩人,在汨羅投江而死。人們為了紀念他,就把包好粽子投進江裏,以防魚呀什麼之類東西把他屍體給吃了。就這樣,這個風俗一直沿襲至今,就成了家鄉一種傳統習俗。

包粽子要用箬葉,箬葉長在山上。端午前夕,山裏村民們就揹着竹筐到山上採摘回來,挑到市場上賣。人們就到市場上把箬葉買回家裏。等到端午節前一天就把箬葉拿出來,放到水裏浸濕、洗乾淨,然後把粽子包好、煮熟,到了端午節那天就擺上桌,人們一邊喝着酒,一邊吃着粽子,那感覺就像過年一樣,熱熱鬧鬧,多麼有意思。

説起包粽子,那可是一件最有趣事情。包粽子那天,每家每户都端着個桌子,擺出幾張凳子,把洗好箬葉,浸好糯米一起放到院子裏。那些村姑村婦們就坐在院子裏一邊包着粽子,一邊聊着天,嘻嘻哈哈,顯得多麼快活。她們手裏拿着一片箬葉,中間對摺成一個漏斗形,然後用手抓起一把糯米放進摺好箬葉裏,壓緊、按平,再把口子封住,成一個三角形樣,用草蓆捆好,十個十個為一提,包到百來十幾個時候就打住了。這時,她們提着包好粽子回到屋裏燒水煮粽子了。

煮粽子是一件費時工夫。你必須坐在灶前,一邊看着火,一邊燒水煮。待柴燒完後,你得給它加柴;水燒乾了,還要添水,一直等到粽子煮熟為止。這樣前後花費時間大約要一兩個小時。要是火力不足話,煮上個三五個小時也是常有事。

粽子形狀多種多樣,有稜形、四角形、金字塔形,最多還是三角形。粽子不但式樣多,而且品味也各有千秋,有用瘦肉做餡包煮,也有用青豆摻和包煮;有紅棗,也有花生米,總之多種多樣。粽子裏面放些小蘇打或硼石之類防腐劑,煮出香味可濃了,吃一口又香又韌,味道好極了。

我最愛吃粽子。一口氣能吃它三五個還不夠癮。媽媽説我是個“粽子寶”,我才不管她説這麼多呢。

又到了五月端午,又是到了包粽了時候。故鄉粽子啊,令我多麼懷念。

端午節的故事 篇八

又是粽葉飄香時,世間處處盈滿了喜悦氣氛。

“節分端午誰自言,萬古傳聞為屈原”,端午節是凝聚了中華五千年文明傳統節日,深邃而又悠久。每當這時孩子們會在手臂繫上五彩線,帶上漂亮香包,與父母一同去踏青。

對於北方人們來説,端午節是個踏青好時機,這時果園中,草地上,路邊,田野中處處生機勃勃,滿眼綠,漫山遍野綠,為這個節日增添了色彩。古往今來就有“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習俗,而人們也不禁陶醉在山水之樂中。

今年,我同父母一起去了舅舅家果園,綠色出現在眼簾,依稀可以看到一兩抹紅色,走進才發現是嬌紅欲滴櫻桃,小巧玲瓏掛在枝杈間煞是可愛。將它們摘下洗淨後,一股腦放在嘴裏,甜意用上心頭,不禁讓我感受到端午很甜。

接着,我們去了太奶家,在太奶家吃到了香噴噴粽子,粽子中果味濃香穿梭在脣齒間,黏黏軟軟口感令人陶醉。這時,我不禁想到了屈原,那個吟誦“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偉大詩人。

屈原投汨羅江後百姓們又怕江河裏魚吃掉他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避免魚蝦糟蹋屈原屍體,後來就成了吃粽子習俗。而古來就有“粽葉香飄十里,對酒攜樽俎”詩句,這也印證了端午節悠久歷史。原來,端午很淳濃。

據資料説,香包也叫香囊或荷包,內裝香料通常是用苞白朮、白芷等植物根莖碾碎混合均勻製成。而每到此時,孩子們都會帶着自己喜愛香包和小夥伴們一起展示,玩耍,淡淡香氣在風中盪漾,令人沉醉其中,原來端午很香。

香包中也藴含着一縷春風,兩滴夏雨,三片秋葉,四朵冬雪,做成五顏六色禮盒;打着七彩八飄絲帶,用九分真誠,十分熱情,父母和老人對子孫無限愛。

“淡淡煙雨淡淡愁,淡淡明月上西樓,淡淡魚兒水中游,淡淡蝴蝶落繡球,淡淡胭脂淡淡酒,淡淡酒解淡淡愁,淡淡思念贈與友。”牽着親人手圍坐一桌感受端午滋味,凝神品味節日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