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生活中的物理小知識【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5.09K

生活中的物理小知識【精品多篇】

生活中的物理小知識三、與熱學知識有關的現象 篇一

(一)與熱學中的熱膨脹和熱傳遞有關的現象

1、使用爐灶燒水或炒菜,要使鍋底放在火苗的外焰,不要讓鍋底壓住火頭,可使鍋的温度升高快,是因為火苗的外焰温度高。

2、鍋鏟、湯勺、漏勺、鋁鍋等炊具的柄用木料製成,是因為木料是熱的不良導體,以便在烹任過程中不燙手。

3、爐灶上方安裝排風扇,是為了加快空氣對流,使廚房油煙及時排出去,避免污染空間。

4、滾燙的砂鍋放在濕地上易破裂。這是因為砂鍋是熱的不良導體,燙砂鍋放在濕地上時,砂鍋外壁迅速放熱收縮而內壁温度降低慢,砂鍋內外收縮不均勻,故易破裂。

5、往保温瓶灌開水時,不灌滿能更好地保温。因為未灌滿時,瓶口有一層空氣,是熱的不良導體,能更好地防止熱量散失。

6、炒菜主要是利用熱傳導方式傳熱,煮飯、燒水等主要是利用對流方式傳熱的。

7、冬季從保温瓶裏倒出一些開水,蓋緊瓶塞時,常會看到瓶塞馬上跳一下。這是因為隨着開水倒出,進入一些冷空氣,瓶塞塞緊後,進入的冷空氣受熱很快膨脹,壓強增大,從而推開瓶塞。

8、冬季剛出鍋的熱湯,看到湯麪沒有熱氣,好像湯不燙,但喝起來卻很燙,是因為湯麪上有一層油阻礙了湯內熱量散失(水分蒸發)。

9、冬天或氣温很低時,往玻璃杯中倒入沸水,應當先用少量的沸水預熱一下杯子,以防止玻璃杯內外温差過大,內壁熱膨脹受到外壁阻礙產生力,致使杯破裂。

10、煮熟後滾燙的雞蛋放入冷水中浸一會兒,容易剝殼。因為滾燙的雞蛋殼與蛋白遇冷會收縮,但它們收縮的程度不一樣,從而使兩者脱離。

(二)與物體狀態變化有關的現象

1、液化氣是在常温下用壓縮體積的方法使氣體液化再裝入鋼罐中的;使用時,通過減壓閥,液化氣的壓強降低,由液態變為氣態,進入灶中燃燒。

2、用焊錫的鐵壺燒水,壺燒不壞,若不裝水,把它放在火上一會兒就燒壞了。這是因為水的沸點在1標準大氣壓下是100℃,錫的熔點是232℃,裝水燒時,只要水不幹,壺的温度不會明顯超過100℃,達不到錫的熔點,更達不到鐵的熔點,故壺燒不壞。若不裝水在火上燒,不一會兒壺的温度就會達到錫的熔點,焊錫熔化,壺就燒壞了。

3、燒水或煮食物時,噴出的水蒸氣比熱水、熱湯燙傷更嚴重。因為水蒸氣變成同温度的熱水、熱湯時要放出大量的熱量(液化熱)。

4、用砂鍋煮食物,食物煮好後,讓砂鍋離開火爐,食物將在鍋內繼續沸騰一會兒。這是因為砂鍋離開火爐時,砂鍋底的温度高於100℃,而鍋內食物為100℃,離開火爐後,鍋內食物能從鍋底吸收熱量,繼續沸騰,直到鍋底的温度降為100℃為止。

5、用高壓鍋煮食物熟得快些。主要是增大了鍋內氣壓,提高了水的沸點,即提高了煮食物的温度。

6、夏天自來水管壁大量“出汗”,常是下雨的徵兆。自來水管“出汗”並不是管內的水滲漏,而是自來水管大都埋在地下,水的温度較低,空氣中的水蒸氣接觸水管,就會放出熱量液化成小水滴附在外壁上。如果管壁大量“出汗”,説明空氣中水蒸氣含量較高,濕度較大,這正是下雨的前兆。

7、煮食物並不是火越旺越快。因為水沸騰後温度不變,即使再加大火力,也不能提高水温,結果只能加快水的汽化,使鍋內水蒸發變幹,浪費燃料。正確方法是用大火把鍋內水燒開後,用小火保持水沸騰就行了。

8、冬天水壺裏的水燒開後,在離壺嘴一定距離才能看見“白氣”,而緊靠壺嘴的地方看不見“白氣”。這是因為緊靠壺嘴的地方温度高,壺嘴出來的水蒸氣不能液化,而距壺嘴一定距離的地方温度低;壺嘴出來的水蒸氣放熱液化成小水滴,即“白氣”。

9、油炸食物時,濺入水滴會聽到“叭、叭”的響聲,並濺出油來。這是因為水的沸點比油低,水的密度比油大,濺到油中的水滴沉到油底迅速升温沸騰,產生的氣泡上升到油麪破裂而發出響聲。

10、當鍋燒得温度較高時,灑點水在鍋內,就發出“吱、吱”的聲音,並冒出大量的“白氣”。這是因為水先迅速汽化後又液化,併發出“吱、吱”的響聲。

11、當湯煮沸要溢出鍋時,迅速向鍋內加冷水或揚(舀)起湯,可使湯的温度降至沸點以下。加冷水,冷水温度低於沸騰的湯的温度,混合後,冷水吸熱,湯放熱。把湯揚起的過程中,由於空氣比湯温度低,湯放出熱,温度降低,倒入鍋內後,它又從沸湯中吸熱,使鍋中湯温度降低。

(三)與熱學中的分子熱運動有關的現象

1、醃菜往往要半月才會變鹹,而炒菜時加鹽幾分鐘就變鹹了,這是因為温度越高,鹽的離子運動越快的緣故。

2、長期堆煤的牆角處,若用小刀從牆上颳去一薄層,可看見裏面呈黑色,這是因為分子永不停息地做無規則的運動,在長期堆煤的牆角處,由於煤分子擴散到牆內,所以颳去一層,仍可看到裏面呈黑色。 我們在日常生活、生產中只要細心觀察身邊的物理現象,聯繫到我們學過的物理知識,去分析和解釋這些現象,就能夠提高觀察、分析及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

我們在廚房裏,若留心看一下其中的爐灶、器皿以及做飯、炒菜中出現的一些現象,定會發現很多處要用到物理知識。

一、熱涼粥或冷飯時,鍋內發出”撲嘟、撲嘟”的聲音,並不斷冒出氣泡來,但一嘗,粥或飯並不熱,這是為什麼?

把涼粥或飯燒熱與燒開水是不一樣的。雖然水是熱的不良身體,對熱的傳導速度很慢,但水具有很好的流動性。當鍋底的水受熱時,它就要膨脹,密度減小就上浮,周圍的涼水就流過來填補,通過這種對流,就把鍋底的熱不斷地傳遞到水的各部分而使水變熱。而涼粥或飯,既流動性差又不易傳導熱。所以,當鍋底的粥或飯吸熱後,温度就很快上升,但卻不能很快地向上或四周流動,大量的熱就集中在鍋底而將鍋底的粥燒焦。因熱很難傳到粥的上面,所以上面的粥依然是涼的。加熱涼粥或飯時,要在鍋裏多加一些水,使粥變稀,增強它的流動性。此外,還要勤攪拌,強制進行對流,這樣可將粥進行均勻加熱。

二、用砂鍋煮肉或燒湯時,當湯水沸騰後從爐子上拿下來,則湯水仍會繼續沸騰一段時間,而鐵、鋁鍋卻沒這種現象,這是為什麼?

因為砂鍋是陶土燒製成的,而非金屬的比熱比金屬大得多,傳熱能力比金屬差得多。當砂鍋在爐子上加熱時,鍋外層的温度大大超過100℃,內層温度略高於100℃。此時,鍋吸收了很多熱量,儲存了很多熱能。將砂鍋從爐子上拿下來後,遠高於100℃的鍋的外層就繼續向內層傳遞熱量,使鍋內的湯水仍達到100℃而能繼續沸騰一段時間,鐵、鋁鍋就不會出現這種現象(其原因請同學們自己分析)。

三、炒肉中的“見面熟”。逢年過節,人們總要炒上幾個肉菜,那麼怎樣爆炒肉片呢?

若將肉片直接放入熱油鍋裏去爆炒,則瘦肉纖維中所含的水分就要急劇蒸發,致使肉片變得乾硬,甚至於會將肉炒焦炒糊,大大失去鮮味。為把肉片爆炒得好吃,師傅們往往預先將肉片拌入適量的澱粉,則肉片放到熱油鍋裏後,附着在肉片外的澱粉糊中的水分蒸發,而肉片裏的水分難以蒸發,仍保持了原來肉的鮮嫩,還減少了營養的損失,肉又熟得快即“見面熟”。用這種方法炒的肉片,既鮮嫩味美,又營養豐富。

四、凍肉解凍用什麼方法最好?從冰箱裏取出凍肉、凍雞,如何將其解凍呢?

用接近0℃的冷水最好。因為凍肉温度是在0℃以下,若放在熱水裏解凍,凍肉從熱水中吸收熱量,其外層迅速解凍而使温度很快升到0℃以上,此的肉層之間便有了空隙,傳遞熱的本領也就下降,使內部的凍肉不易再吸熱解凍而形成硬核。若將凍肉放在冷水中,則因凍肉、凍雞吸熱而使冷水温度很快降到0℃且部分水還會結冰。因1克水結成冰可放出80卡熱量(而1克水降低1℃只放出1卡熱量),放出的如此之多的熱量被凍肉吸收後,使肉外層的温度較快升高,而內層又容易吸收熱量,這樣,整塊肉的温度也就較快升到0℃。如此反覆幾次,凍肉就可解凍。從營養角度分析,這種均勻緩慢升温的方法也是科學的

生活中的物理小知識 篇二

物理,這個並不陌生的代名詞。物理科學作為自然科學的重要分支,不僅對物質文明的進步和人類對自然界認識的深化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而且對人類的思維發展也產生了不可或缺的影響。從亞里士多德時代的自然哲學,到牛頓時代的經典力學,直至現代物理中的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等,都是物理學家科學素質、科學精神以及科學思維的有形體現。

隨着科技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物理已滲入到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

例如,光是找找汽車中的光學知識就有以下幾點:汽車駕駛室外面的觀後鏡是一個凸鏡,利用凸鏡對光線的發散作用和成正立、縮小、虛像的特點,使看到的實物小,觀察範圍更大,而保證行車安全;汽車頭燈裏的反射鏡是一個凹鏡,它是利用凹鏡能把放在其焦點上的光源發出的光反射成為平行光射出的性質做成的;轎車上裝有茶色玻璃後,行人很難看清車中人的面孔,茶色玻璃能反射一部分光,還會吸收一部分光,這樣透進車內的光線較弱。要看清乘客的面孔,必須要從面孔反射足夠強的光透射到玻璃外面。由於車內光線較弱,沒有足夠的光透射出來,所以很難看清乘客的面孔…。.

就比如説還有,五香茶雞蛋是人們愛吃的,尤其是趁熱吃味道更美。細心的人會發現,雞蛋剛從滾開的滷汁裏取出來的時候,如果你急於剝殼吃蛋,就難免連殼帶“肉”一起剝下來。要解決這個問題,有一個訣竅,就是把剛出鍋的雞蛋先放在涼水中浸一會,然後再剝,蛋殼就容易剝下來。

生活離不開物理,就像魚離不開水一樣。

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曾經講過:將來人類的知識將會大大增長,今天我們想不到的新發明將會屢屢出現,我有時候幾乎後悔我自己出生過早,以致不能知道將要出現的新事物。100多年來,人類的科技只能用突飛猛進這樣的詞彙來形容,如果讓一個1900年的發明家來看今天的世界,他會認得汽車、電話、飛機,他也能想象出宇宙飛船、深海潛艇,但他絕對會對計算機、互聯網、基因工程、核能、超導磁懸浮一無所知。“物理乃萬物之理”。物理的創新與發現對科學技術的進步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

相信大家不會陌生富蘭克林的閃電實驗吧?

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電能的需求量日益增長,電網的容量越來越大,供電密度越來越高,電網向超大規模方向發展,對供電質量和電網的穩定可靠性要求也越來越高。超導材料可以用於製作超導電線和超導變壓器,從而把電力幾乎無損耗地輸送給用户,超導電力技術克服了常規電力技術固有的缺陷,並將帶來電力工業的重大變革。超導電力技術主要包括超導儲能系統、超導限流器、超導電纜、超導變壓器、超導電機和基於超導技術和現代電力電子技術及控制技術而產生的靈活功率變換和調節技術。其應用對提高電網的穩定性和可靠性,改善供電品質,並提高電網輸電能力、降低網絡損耗,提供可靠的基礎保障和技術保障。據統計,目前的銅或鋁導線輸電,約有15%的電能損耗在輸電線路上,光是在中國2007年的總髮電容量(7億千瓦)為例,可以節約的損耗相當於兩個三峽電站的總髮電量,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相當可觀,這樣一來可以大幅度降低電價,讓廣大的人民羣眾真正享受到科技發展與改革開放帶來的實惠,二則這將使我國沿海地區不再為缺電而影響當地的經濟發展,為全國的快速發展與和諧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三是可以關停一些火電廠,充分利用水力發電與核電,為我們的子孫後代留下一塊煤、留下一桶油、留下一座青山、留下一片藍天。

上次看到關於愛因斯坦的視頻,讓我不經意想起他的《相對論》。狹義相對論建立以後,對物理學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並且深入到量子力學的範圍,成為研究高速粒子不可缺少的理論,而且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還有就是量子論的建立。量子力學為描述微觀自然現象提供了全新的框架,量子力學不僅是現代物理學的基礎,而且也是化學、生物學等其他學科的基礎。在應用方面, 量子力學還催生了半導體、光通訊等新興工業的崛起, 併為激光技術的發展、新材料發現和研製以及新型能源開發等開闢了新的技術途徑。 半導體材料、半導體物理和半導體器件研究的進展為計算機革命鋪平道路,而計算機革命給人類社會和技術進步所帶來無法估量的影響。

隨着相對論和量子論的創立及其應用的深入,物理學對社會與經濟的發展、對人們的生產與生活乃至人類思維本身產生了愈來愈重要的影響,如人們利用航天技術進一步探索宇宙的奧祕,通過電子顯微鏡能看見組成分子、原子,還有納米技術、激光技術、信息技術的應用等皆已經並繼續對社會發展產生巨大影響。當然在科學技術為人類社會帶來福音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社會問題,如能源危機、全球變暖和臭氧破壞等。如何有效地其應用物理學的新發展,避免負面影響,如何提高未來公民的科學素質,樹立正確的科學觀等,這些皆對物理學界和物理教育界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20世紀之前從未有人提及過,宇宙是在膨脹或是在收縮,但在1929年,埃德温·哈勃做出了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觀測:不管你往那個方向看,遠處的星系正急速地遠離我們而去。換言之,宇宙正在膨脹。哈勃的發現暗示存在一個叫做大爆炸的時刻。

隨着對宇宙的瞭解,人們開始對太空的瞭解也越來越深了。1957年10月4日發射了人類歷史上第一顆人造衞星:斯普特尼克;1961年4月12日,蘇聯成功地發射了世界上第一艘載人飛船“東方”1號,乘坐這艘飛船的航天員是加加林; 1963年6月16日世界上第一位女航天員是蘇聯的捷列什科娃乘“東方”6號進入太空,在軌道上運行了70小時50分鐘,繞地球48圈……古人對自然的奧祕發出過多少質樸的發問:天體是怎樣運行的?我國航天技術持續的不斷髮展,為我國空間科學的發展以及空間探測奠定堅實的基礎。空間的物理學研究將不僅帶動我國基礎科學研究,而且將引領我國航天技術水平的進一步提高,有效促進空間科學與航天科技水平的協調發展。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國利用“神舟”號飛船和返回式衞星,在空間材料和流體物理以及空間技術研究等領域開展了大量實驗研究,取得一批重要成果。根據我國空間科學中長期發展規劃,將利用返回式衞是進行微重力科學實驗,同時探討進行引力理論驗證的專星方案。空間的物理學研究涉及空間基礎物理、微重力流體物體、微重力燃燒、空間材料科學和空間生物技術等學科領域。空間基礎物理涉及當今物理學的許多前沿的重大基礎問題,在科學上極為重要,在我國還是薄弱領域。隨着我國經濟實力的增長,應該適時地安排引力理論家驗證的專星研究。正是自然界美妙而複雜的現象,激發了一代又一代物理學家的好奇心,促使他們去探索自然現象背後的本質,而物理學的每一個科學概念的產生都充滿了探索和創新,還包括對已有錯誤觀念的批判。

今日的物理學並沒有終結,仍然有許多問題有待探索,物理理論的技術應用更有廣闊的創新天地。

從文化的角度看,物理文化是一種高品味的科學文化。物理文化是由人和物構成的綜合體。物理學作為人類認識自然的偉大成果,無論其內容、方法和結構都是人類創造智慧的集中體現,優秀的物理學家羣體和物理應用工程師在物理學探索過程和技術應用中閃耀着科學創造之光。物理教師作為物理學活的載體通過物理試驗儀器、設備,物理書籍、論文、

軟件等在學校中創造出一種物理文化環境。這種環境充滿探索、發現、創新,充滿好奇心。

愛因斯坦曾經説過:“如果青年人通過體操和走路訓練了他的肌肉和體力的耐久性,以後能適應體力勞動。思想的訓練以及智力和手藝方面的技能鍛鍊也類似這樣”。所以,物理教育作為物理文化的組成部分,要充分體現創新的特徵,教學過程要把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始終放在重要地位,把物理知識和方法的教學作為培養學生創造力的基礎。

總之,物理與我們的生活有着千絲萬縷的關係。怎麼説了,就好像事魚離不開水一樣。

我想,隨着物理在生活中不斷的應用,我相信越來越多的人會喜歡上它的!

生活中的物理小知識 篇三

我認為在國中階段的物理教學當中,應該把物理知識的教學溶入到生活當中去。因為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最好的教育就是“從生活中學習”。教學活動中要引導學生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生活,讓學生體會到物理來源於生活,寓於生活,又是解決生活問題的基本工具。

一、從生活走向物理

物理是一門以觀察、實驗為基礎的科學。物理知識的形成來源於自然,來源於生活。在物理教學中,教師要巧妙地運用學生在生活中的感知,以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更便於物理知識的學習和理解。

1.善於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

國中學生已具有相當多的生活經驗,其中包含着大量的與物理有關的現象或者問題,例如:雷電是先看見閃電,後聽到雷聲;鍘刀的手柄越長越省力;爬山是走s形省力;刀磨得越鋒利切東西越快等等,教學中一定要充分地利用,這對學習新的知識,形成新概念會幫助極大。在講授槓桿的應用一節時,我就事前做了充分的準備,對學生提出了學生在生活中可能會想到的一些問題,例如:阿基米德説過,給他一根足夠長的槓桿,他能把地球翹起來,這可能嗎?家中門的把手為什麼安在門邊緣處?自行車如果沒了車把,汽車沒有了方向盤,我們直接去轉中間的那根圓杆能行嗎?在上課時我準備了一些日常用品:羊角錘,剪子,指甲剪,天平,起子等,先讓學生根據日常生活經驗,分別説出如何使用,然後運用槓桿平衡原理,引導學生自然解釋這樣使用的理由。這種教學雖費時費力,但學生學習勁頭高漲,課堂效果很好,便於理解有關知識。

2.讓學生積極地進行生活體驗

學生在生活中體驗物理知識既有利於理解掌握有關的物理知識,同時有的也為學習新的知識打下良好的基礎。例如在學習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後,要求學生在坐火車或汽車時,在車站觀察並排的車的運動情況,體驗由於運動的相對性而帶來的神奇的現象,並在開車和剎車時體驗由於慣性使人體向後倒和向前傾的現象。自行車是同學們的重要交通工具,對它非常瞭解,它哪些地方存在摩擦?哪些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都是用什麼方法增大和減小的?同學們都有這方面的親身體驗,對學習摩擦的有關知識幫助甚大。

3.讓學生在生活中多觀察、多思考

國中教材,很多物理知識就在學生的身邊,佈置一些生活中可以觀察到的現象,讓學生思考生活中的一些問題,無疑會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例如:學習液化知識前,佈置讓學生觀察從冰箱剛拿出的飲料瓶外有水珠的現象。觀察燒開水從壺嘴向外噴“白氣”的現象,並思考為什麼離開壺嘴一段距離才看出“白氣”?讓學生思考早晨霧是怎樣形成的?草上的露珠是怎樣形成的?為什麼冬天往手上吹氣手就會感到冷,而往手上哈氣手反而會感到暖和?等等,這樣既使學生感到物理知識就在身邊,也使學生思考問題有針對性,學習時更加得心應手。

二、從物理走向生活

物理知識在學生的日常生活、科學技術、社會生活中都有着廣泛的應用,物理學對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具有極大的影響,人類生活的每一個方面都與物理學的發展息息相關。因此,物理課的教學設計應貼近學生的生活,讓學生從身邊熟悉的生活現象中去探究並認識物理規律,同時還應將學到的物理知識及科學研究方法與社會實踐及其應用結合起來,讓他們體會到物理在生活與生產中的實際應用。這不僅可以增加學生學習物理的樂趣,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和科學探究的能力,促進學生的個性和特長的發展,而且可以培養學生熱愛科學、關心社會的意識,利用正確的價值觀處理社會問題的能力,有利於學生的學習和發展。學習物理知識的最終目的是運用於社會、服務於社會,同時也是適應於社會。學生利用已學過的物理知識,解決簡單的問題,這樣既鞏固了所學的知識,也體驗到自身的價值,激發了學習新知識、解決新問題的強烈慾望。

1、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學生在學校、家庭、社會中肯定要遇到許多困難,有一些是完全可以運用所學知識自行解決的。例如

學生安裝一些簡單的電路,排除一些簡單的故障等。怎樣計算家用電器的耗電量。在學校裏,怎樣做到安全用電,對課本上的實驗怎樣利用學校現有的器材進行改進,在生活中怎樣改進家庭中的燃具,以提高燃料的利用率,減少大氣污染。

2、生活中的一些現象與物理知識緊密相連

在我們生活中的一些現象與物理知識緊密相連的,例如:電飯堡煮飯、電炒鍋煮菜、電水壺燒開水是利用電能轉化為內能,都是利用熱傳遞煮飯、煮菜、燒開水的。電風扇利用電能轉化為機械能,利用空氣對流進行空氣變換。電飯煲、電炒鍋、電水壺的三腳插頭,插入三孔插座,而且要接地是為了防止用電器漏電和觸電事故的發生。廚房的爐灶是將化學能轉化為內能,即燃料燃燒放出熱量。電水壺的壺嘴與壺肚構成連通器,水面總是相平的。菜刀的刀刃薄是為了減小受力面積,增大壓強。菜刀柄、鍋鏟柄、電水壺把手有凸凹花紋,使接觸面粗糙,增大摩擦。火鏟送煤時,是利用煤的慣性將煤送入火爐。往保温瓶裏倒開水,根據聲音知水量高低,由於水量增多,空氣柱的長度減小,振動頻率增大,音調升高。磨菜刀時要不斷澆水,是因為菜刀與石頭摩擦做功產生熱使刀的內能增加,温度升高,刀口硬度變小,刀口不鋒利,澆水是利用熱傳遞使菜刀內能減小,温度降低,不會升至過高。利用以上事例進行教學,學生就不會感到物理是神祕的,可以產生對物理學習的興趣。

總之,在物理教學中,把生活──物理──社會有機地結合起來,並貫穿於教學過程的始終,體現從生活走進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思想,使學生不再認為學習物理枯燥無味,真正做到教師利用教材教學生學知識,教會學生學習,這樣將對學生今後的學習奠定堅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