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國中生物知識點總結精品多篇

欄目: 工作總結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83W

國中生物知識點總結精品多篇

八年級生物必備的知識 篇一

人類生命活動的調節

1、人的視覺和聽覺

(1)眼球的結構與功能

外膜:

角膜:外膜的前部,無色透明,可透光

鞏膜:白色,保護眼球內部的作用

虹膜:中膜的前部,有顏色,中央是瞳孔,通光

中膜:

睫狀體:虹膜稍後部,內有平滑肌,能收縮舒張,調節晶狀體的曲度

脈絡膜:佔中膜2/3的後部,有血管(營養眼球)、色素細胞(遮光並使眼球內部形成“暗室”)

內膜:視網膜,內有大量感光細胞

內容物:

晶狀體:雙凸鏡,依靠韌帶與睫狀體相連,玻璃體、房水。

附屬結構:眼肌、眼瞼、睫毛、結膜、淚器(淚腺、淚點、鼻淚管)

(2)視覺的形成:

外界光線經反射在視網膜上成像,產生神經衝動傳遞到視覺中樞

(形成視覺)

(3)眼的衞生保健:

近視:由於眼球前後徑過長,或晶狀體曲度過大,物像落在視網膜的前方,矯正:戴凹透鏡

遠視:由於眼球前後徑過短,或晶狀體曲度過小,物像落在視網膜的後方,矯正:戴凸透鏡

沙眼:由沙眼衣原體感染眼瞼內面的結膜

2、耳的結構和功能:

外耳:耳廓收集、傳導聲波

外耳道:傳導聲波。

中耳:

鼓室:有咽鼓管與咽部相通,保持鼓膜內外大氣壓的平衡;

鼓膜:接受聲波,產生振動。

聽小骨:三塊,將鼓膜的振動傳導至內耳。

內耳:半規管,前庭,耳蝸:內有聽覺感受器,能接受刺激產生神經衝動

(2)聽覺的形成:

聲波、鼓膜產生振動、耳蝸產生神經衝動,聽覺中樞骨傳導有關的神經 (形成聽覺)

3、神經系統的組成

1)神經系統的組成

中樞神經系統:腦、脊髓

周圍神經系統:腦神經、脊神經

2)神經元的結構、功能:

(1)結構

細胞體、突起

軸突:一條,長而分支少,

樹突:數條,短而呈樹狀分枝,軸突集結成束,外包上結締組織膜,髓鞘神經纖維(末端的細小分支為神經末梢),多條神經纖維組成神經

(2)功能:

國中生物會考複習策略 篇二

一、注重基礎,迴歸教材

1.緊扣《課標》和《考試説明》。《課標》是對學生最基本的要求,又是編寫教材的依據。每年的會考題緊扣《課標》和《考試説明》,複習時我們都要認真研究這兩本書,一方面要緊緊圍繞《課標》,仔細推敲,抓住基礎和重點,重視雙基訓練,迴歸教材,要杜絕選題隨意,題海戰術,超出《課標》的現象,這樣就真正做到迴歸教材,突出重點,關注細節。

另一方面要認真研究《考試説明》,掌握各個知識點在會考的難易程度及所佔的分值,同時更要注意題目的靈活性和拓展性以及對課本知識的延伸和遷移程度。把這些溶解到我們的課堂教學之中,在複習每冊書及各個章節時,我們也可以把涉及這冊書中的考試題全部整理出來,對學生進行重點訓練和分層訓練。作為教師要做到心中有《課標》,手中有教材,眼中有學生。才會減輕學生的負擔,也會避免題海戰術,提高複習的效率。

2.幫助學生建構生物學的知識結構和知識體系。教材是有編寫體系的,各單元、章、節之間也是有聯繫的。對學生來説,建立良好的知識結構是提高學習能力的根本所在。零碎的、支離破碎的知識難以深入理解和記憶,只有系統化、結構化的知識才能融會貫通,進而有效地應用知識。

平時上課學到的是些零碎的、支離破碎的知識點,學生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在做選擇題的時候就容易犯錯,容易丟分。會考題之所以靈活,原因就是好多選擇題叫J的每一道題都是包括一個知識塊,所以要讓學生系統完整的掌握知識,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對各個知識塊進行對比、歸納、整理和概括。讓學生學會舉一反三,融會貫通的運用知識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二、關注生活,學以致用

1.關注生活中的社會熱點問題。教師一定要關注與生物科學相關的新聞事件、科學技術發展的成果,關注社會熱點問題,我們每年會考的材料分析題中都有涉及社會熱點材料分析題,比如“食品安全”“公共衞生與健康”等。教師要幫助學生收集和整理有關的知識點,讓學生學會關注生活,理論聯繫實際,學以致用。比如學習傳染病的知識,教師可以聯繫當前流行或影響較大的傳染病,例如,艾滋病、甲型HIN1型流感、甲型H7N9、非典等傳染病進行講解分析。

2.注重聯繫學生生活實際。生物學的知識與我們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就看我們老師能不能去挖掘、去發現、去聯繫,平時學的知識是零碎的,要讓學生把這些知識都記住,教師就要學會把有關知識生活化、形象化、直觀化,才能讓學生真正理解,把課本的知識轉化為自己的知識,成為終生受用的知識。

複習七年級上冊時,比如有關細胞的結構中的細胞液和液泡的關係,學生難於分清,利用一個簡單的生活例子,切西瓜時流出的汁水是什麼物質?(細胞液),為什麼會流出汁水,説明是什麼結構破壞了?(液泡),這樣學生容易理解和記憶了。菠菜泡在水裏水是清的,而菠菜被煮熟水變綠了,這是為什麼?(因為高温細胞膜失去它的通透性,葉綠素進入水中)。

三、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

1.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近年來,探究教學法在生物學中的運用越來越普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目標,尋找與教學內容有關、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的材料,創設出情景,向學生提出將要調查研究的領域。探究能力的培養,就要教給學生探究實驗的基本思想、探究的方法,即如何設計對照實驗,實驗中如何控制單一變量,這就是方法指導,進而轉化為學生的探究能力,這樣學生無論遇到什麼樣的問題,他會有科學的思維判斷,進行探究性地學習。

讓學生髮現並提出問題,根據已確定的問題,由學生共同討論交流,得出探究的方法和措施,學會設計實驗並完成實驗,同時還要學會查閲相關的資料,最後根據實驗現象的出實驗結論。國中生物重視對學生探究性學習的培養,在我省每一年的會考題裏面都有體現。

2.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國中生物學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比如顯微鏡的結構和使用,要求學生不僅知道顯微鏡的各個結構及其功能,更要學會獨立操作和熟練利用顯微鏡進行觀察,並且對具體的操作步驟要求理解透徹。教師要幫助學生歸納和整理思路,掌握要點和規律。整個操作過程包括:

(1)取鏡和安放:右手握,左手託,略偏左。(2)對光:看到一個白亮的視野,①轉動轉換器②調節遮光器⑧眼睛注視目鏡④調節反光鏡。(3)放置玻片標本:放在通光孔中央。(4)觀察:倒像,鏡筒先下降(注視物鏡),後上升(注視目鏡)觀察的時候必須兩隻眼睛睜開。

關於“人體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的製作”歸納為“擦一滴(生理鹽水0.9%)一刮(口腔內壁)一塗一蓋一染(碘液),“洋葱表皮細胞臨時裝片的製作”過程,歸納為“擦一滴(清水)一撕(內表皮)一展一蓋一染(碘液),用這些精煉的語言概括出來,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同時也把相關知識上升為理論,並學以致用。教師進一步拓展和遷移,如果看到的物象位於視野的“左下方”,要移到中央,向哪個方向移動?教師對這些知識就要做點撥和啟發,幫助學生找規律,因為視野中看到的物象是倒像,實際物物象是位於“右上方”,要移動到中央,還是向“左下方”移動,這樣學生就會靈活做題,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了。

國中生物重要知識點總結 篇三

生態與環境

1、概述生態系統的組成(生物部分: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非生物部分:陽光,空氣,水等。生產者是生態系統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2、食物鏈的寫法(生產者——消費者…)食物網

3、有害物質沿着食物鏈怎麼變化(難降解的有害物質循環到最高級消費者體內富集,即最高營養級最多)

4、有機物與能量沿着食物鏈流動如何變化(越來越少)

5、最大的生態系統是什麼(生物圈)

6、生態系統自動調節能力是有限的,生態系統一般遵守生態平衡;生態系統中物種越多越複雜,生態系統自動調節能力越強,生態系統越穩定。

7、樹立保護生態系統的意識

生物體的結構層次

1、所有生物由細胞構成,病毒例外,但是病毒是生物。細胞是生命活動的基本結構和功能單位。

2、植物細胞與動物細胞的結構與區別

3、單細胞生物可以獨立完成生命活動

4、基因,DNA,染色體,細胞核三者之間的關係。細胞核﹥染色體﹥DNA﹥基因;細胞核中儲存有遺傳物質,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染色體由DNA和蛋白質組成。

5、細胞分裂的過程:細胞核先分裂,接着細胞質分裂,出現新的細胞膜,植物細胞出現新的細胞壁。

6、生物體的各種組織是由細胞分裂,分化形成的,分裂的結果形成組織。生物體由小到大,表現出的生長現象,也是由於細胞的(分裂,分化)形成的。

7、綠色開花植物體的結構層次:細胞——組織——器官——植物體(也是微觀到宏觀的過程)

8、動物體的結構層次:細胞——組織——器官——系統——人體

9、動物體的組織與植物體的組織

10、植物體的器官:營養器官:根、莖、葉;生殖器官:花、果實、種子

11、人體的器官:心臟,胃,小腸,大腸,耳,鼻等

思考:心臟由哪些組織構成?植物的葉片含有哪些組織?

今天的內容就介紹到這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