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觀潮》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74W

《觀潮》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觀潮教學反思 篇一

《觀潮》一課是國小語文四年級第一組的一篇課文,課文通過作者的所見、所聞、所感,向讀者介紹了自古以來被稱為“天下奇觀”的錢塘江大潮。文章思路清晰,語言生動,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覺,是一篇進行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教育,培養留心周圍事物習慣的好教材。

四年級的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慾強,樂於表達,樂於與人交流,但他們的生活經驗畢竟有限,對文中描繪的錢塘江大潮的雄偉景象,僅憑想象難以深刻感受,需教師提供直觀的圖象幫助理解。

在《觀潮》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採用了情境教學法,應用了電化教學的先進手段,發揮了課堂教學“三為主”的調控作用,圍繞“注意積累寫作材料”的重點,訓練項目,教師注重導方法、導技能,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在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的同時又滲透了思想教育,圓滿完成了教學任務。教學的全過程,可以清晰地看出五個環節,即創設情景、出示目標、學生自學、師生研討、練習遷移。學習由創設情景開始,這個教學步驟主要是引起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習新知識的興趣、慾望。出示教學目標主要是為了指導教學策略選擇和指導學生的學習,使他們把注意力集中在預期要達到的目標上。創設情景和出示目標是學習的動力過程。

在教學目標的指導下,在原有知識的指導下,學生以自己獨有的學習方式自主學習教材,然後師生共同研究討論,達成教學目標。這是教學目標的達成過程。練習,特別是變式條件下的練習,可以使概念和規則等形式的命題知識,轉化為以產生式系統表徵的儲存的技能,一旦條件滿足,技能便能自動激活:提供技能運用的情境,可促進遷移。這是技能習得的主要過程。以上“五環式的教學結構程序,是自主式語文課堂教學模式的典型結構程序。因此説,這堂課較好地體現了自主式語文課堂教學模式的結構程序,比較成功。

觀潮教學反思 篇二

《觀潮》是一篇以寫景為主的散文。文章語言優美,詞語豐富,句子變化錯落有致。特別是“潮來時”一段,把錢塘江大潮描繪得有聲有色,讀來令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景。在本學期的教師基本功大賽中,我特意選擇了這篇課文進行教學,重點講讀“潮來時”的情形。上完課後,效果感覺良好,也有許多的感受、體會。回顧整堂課的教學,這堂課在教學中主要體現出以下一些教學思想:

一、學生為主體的意識體現得十分清楚,比較充分地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體現了以人為本,整堂課中,幾乎沒有對課文的思想內容提出什麼問題,主要通過學生的讀來讀懂、理解課文,感悟語言文字的美和大潮的雄偉壯觀。

二、整堂課充分重視朗讀和背誦積累的訓練和指導,注重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的提高,實施並落實語文五好目標,體現了語文學科的工具性

以讀為本,熟讀成誦,是中國傳統語文教學的寶貴經驗。在課堂教學中我儘量抓住機會,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多讀,如齊讀、男女賽讀、表演讀、配樂讀等,讓學生讀懂,讀通,讀熟,讀得有情有趣,讀得津津有味。通過讀,讓學生自己來理解課文內容,培養學生的語感。

三、恰當地使用現代化教學技術手段,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運用必須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為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服務。這堂課採用了錄音和錄像手段。首先播放江潮來時的錄音,有悶雷滾動的聲音,也有山崩地裂的響聲,讓學生想象,説説自己聽到了什麼,達到“入境”的效果。接着播放潮來時的錄像,第一次整體觀潮,對大潮先有感性認識;第二次結合有關語句相機觀看錄像,讓學生感受觀潮時的氣氛,從而更好地理解文章內容;第三次讓學生邊看錄像邊背誦,既幫助學生理解,又能促進記憶。可以説,這節課的情境教學法落到實處,也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總之,從整堂課的教學可以看到,學生通過充分讀,學生實現了在讀中自學,讀中自悟,讀中自得,讀中展示;通過自己領悟,激發了學生的思維和情感體驗;通過自由評,使學生的參與意識,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得淋漓盡致。“讀中感悟,議中深入”,學生不僅讀懂了課文,而且體會到祖國山河的壯麗,感受到祖國語言文字之美。學生在通過聽力訓練時明白了按順序、抓特點的寫作方法,這一難點也得到突破。

《觀潮》教學反思 篇三

《觀潮》一課是我接手四年級二班後上的第一篇課文,課文通過作者的所見、所聞、所感,向讀者介紹了自古以來被稱為“天下奇觀”的錢塘江大潮。

在教學中,我從以下幾點入手:

首先,語言奠基,想象基奠

“八月十八潮,壯觀天下無”這句北宋大詩人蘇東坡詠贊錢塘秋潮的名句,體現了錢塘江奇特卓絕的江潮,也令無數中外遊客慕名而來。開課前我用此名句做為導語點名本課要學習的內容,從而使學生對錢塘江大潮的美留下一個想象。

其次,以讀貫穿,想象感悟

展開課題為了便於學生理清課文思路,我從“觀潮”二字出發,問:“觀與看一詞都包含有看的層面,作者為何取“觀”而不取“看呢”?舉手的學生很多,有的説看不好聽,很口語,有的説看可以是隨便的不細緻,還有的説觀比看多了一層欣賞,和時間長的意思。我覺的孩子們理解的都很不錯,我點明“既然是在觀,就要有所過程,學生們表示同意,那麼作者是按怎樣的步驟寫了自己觀潮的過程呢?”學生默讀全文很快找到了答案。接着我們認讀了文本中的生詞。

在有了第一步的基礎後,我就讓孩子們去分步閲讀文本,你從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潮水的雄偉壯觀。劃出有關句子,朗讀交流。

孩子們對潮來時的描寫特別感興趣,因為它那麼直觀,那麼生動。讓他們讀後,就讓他們想象:“你彷彿看到了什麼?”雖然沒去過,雖然不能現場感受,但是能結合詞句那麼想象一回,也是生動的。我想在孩子們的腦中,至少已經有好多個版本的“錢塘江大潮”了。

最後,圖文結合,情感收場

在大量的讀、説,體味、想象後,錢塘江潮水在孩子們的鬧中留下深深的印象。這時,我出示了文中的插圖,觀看錢塘潮水,加深對課文句子的理解。看完,我説:“站在觀潮台,面對如此的潮水,你想説什麼?”將它寫下來。孩子們寫後,進行了交流。説的就是感受、感歎、神往……如果讓你給文章加一個結尾你會怎麼加呢?楊思怡同學用了寫作中常用的首尾呼應:“錢塘江大潮真是名不虛傳,不愧為天下奇觀”!

一堂課下來,課堂中的一下幾個地方處理不夠好和預想的差距比較大。

1、字詞的理解、學習太過粗略。雖然是四年級,是向高年段過度的時期。但對於字詞的理解掌握不夠重視。對個別詞的運用、意思理解不到位,可能失去了積累的機會。

2、對學生的理解,還有些越俎代庖的嫌疑。情感線還是按老師的設想去落實,是否又有情感灌輸之嫌呢?我在課堂上並不夠大氣,有時候拘泥於小空間。不能從整體上把握、調控,教師的教學機智有待加強!

3、讀的方面,由於時間有限,學生的預習任務如果做的不好,課堂上很費時間。在生生互動、點評做的不夠好,為了時間稍有倉促。

《觀潮》教學反思 篇四

課文

浙江之潮,天下之偉觀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為盛。方其遠出海門,僅如銀線;既而漸近,則玉城雪嶺際天而來,大聲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勢極雄豪。楊誠齋詩云“海湧銀為郭,江橫玉繫腰”者是也。

每歲京尹出浙江亭教閲水軍,艨艟數百,分列兩岸;既而盡奔騰分合五陣之勢,並有乘騎弄旗標槍舞刀於水面者,如履平地。倏爾黃煙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轟震,聲如崩山。煙消波靜,則一舸無跡,僅有“敵船”為火所焚,隨波而逝。

吳兒善泅者數百,皆披髮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爭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沒於鯨波萬仞中,騰身百變,而旗尾略不沾濕,以此誇能。江干上下十餘里間,珠翠羅綺溢目,四馬塞途,飲食百物皆倍穹常時,而僦賃看幕,雖席地不容閒也。

教案

學習目標:

1.認識7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邊讀邊想象,感受錢塘江大潮的壯觀。

3.蒐集有關錢塘潮的資料,瞭解大自然的神奇。

學習重難點:

理解生字新詞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錢塘江大潮的壯觀。

課前準備:

1.多媒體課件。

2.課前蒐集有關錢塘潮的資料。

課時安排:

二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啟發談話。

2.課件播放錢塘江大潮錄像。

二、學習新課

(一)初讀課文,讀準字音。

1.同桌對讀生字詞。

2.抽讀生字卡,師正音。

(二)導學課文,理解字詞。

1.學習第3自然段,結合句子理解字詞,並指導朗讀。

①聽師朗讀第3自然段,勾出帶有生字的詞語。

②讀後提問。

③理解詞語:人聲鼎沸。

④總結學法:(小黑板出示)。

2.用同樣的方法學習4.5自然段中的生字新詞(2分鐘)。

①同學們還有哪些生字新詞不能理解?

②師答疑。

3.同桌互相檢查這些生字新詞是否都理解了。

4.教師抽查並總結。

(三)析字形,寫生字。

1.學生找出難寫或易寫錯的字,大家分析,老師在黑板上板書示範。

2.學生練習,將黑板上的字一個寫一遍,再分小組評議,説説你認為誰的哪個字寫得好,好在哪裏,,引導學生鑑賞。

三、作業

1.抄寫生字。

2.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激趣導入,引出壯觀

1.談話,板題。

2.理解“觀”的意思,引出“天下奇觀”。

3.導入3.4自然段。

二、觀看錄像,感受壯觀

看看畫面,聽聽聲音,感受這一天下奇觀。

三、小組合作,感悟壯觀

1.談話激發學習興趣。

2.合作學習提示:a.你喜歡文中的那一句,為什麼?你能把你喜歡的這句話讀的讓你們組內的同學也喜歡上它嗎?b.你在學習中有什麼問題,你們小組是怎樣幫助你解決的?c.通過小組合作,你都學懂了些什麼?

3.組建合作小組

4.組內合作學習

5.反饋合作成果,構建全體讀書感悟氛圍。

6.引導小組感悟。

a.朗讀文中描述大潮的句子;

b.課件展示描述的情景;

c.感情朗讀。

四、聽聽讀讀,發現作者觀潮順序

1.範讀課文,聽後練習。剛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讀了這些描寫潮水的語句。不過,把“觀潮”的順序給打亂了。其實,作者寫得可有順序了。下面,我們就先來做一個聽的練習。

聽老師讀這段話(出示),看誰本事大,能聽清作者是用哪些詞語把這四處的描寫給連接起來的。待會兒,請你把聽到的詞語寫下來。

師讀生聽:

午後一點左右,從遠處傳來隆隆的響聲,好像悶雷滾動……過了一會兒,響聲越來越大,只見東邊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現了一條白線。那條白線很快地向我們移來,逐漸拉長、變粗,橫貫江面。(再近些),只見白浪翻滾,形成一道兩大多高的白色城牆。(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並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

2.感悟發現:作者是按從遠到進順序來描寫潮水的;抓住了大潮的聲音和大潮的變化描述出了大潮的雄偉壯觀。

3.齊讀課文,感受壯觀。

五、思路引導,背誦壯觀

1.出示思路提示句子

2.出示音樂、畫面,激發背誦興趣

3.評價:背誦得多有感情啊!我們彷彿站在錢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來越近,聲音(越來越響),浪頭(越來越高),氣勢(越來越大)。錢塘江大潮真不愧為(天下奇觀)!我們為之自豪,為之(驕傲)!

六、創設情境,運用語句

1.積累詞彙

今天,我們學習的兩個自然段裏,詞語非常豐富,你們想不想把它們積累起來?聽老師説詞語的意思,看誰的反應快,老師語音剛落,就能很快地站起來説出哪個詞語表達了這個意思。(人聲鼎沸、山崩地裂……)

2.運用詞彙

看得出,同學們在閲讀課文的時候,還挺注意詞語的積累,不過,會不會用了呢?咱們來自我檢驗一下,我這兒有一段話,可是不完整,你們能不能在括號中用上今天學到的詞語,使這段話表達得清楚通順呢?師出示一段話:

今天,我去海寧觀潮。潮來之前,江面上()。可潮來時,卻一浪一浪(),一浪一浪()。湖水聲猶如(),海堤上儘管(),但竟聽不出他們在説些什麼。漸漸的,潮過去了,消失在()的地方。

(學生分四人一小組討論,然後選派一代表報告)

3.師生共同評價

七、全課小結

反思

《觀潮》是一篇以寫景為主的散文。文章語言優美,詞語豐富,句子變化錯落有致。特別是“潮來時”一段,把錢塘江大潮描繪得有聲有色,讀來令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景。在本學期的教師基本功大賽中,我特意選擇了這篇課文進行教學,重點講讀“潮來時”的情形。上完課後,效果感覺良好,也有許多的感受、體會。回顧整堂課的教學,這堂課在教學中主要體現出以下一些教學思想:

一、學生為主體的意識體現得十分清楚,比較充分地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體現了以人為本

整堂課中,幾乎沒有對課文的思想內容提出什麼問題,主要通過學生的讀來讀懂、理解課文,感悟語言文字的美和大潮的雄偉壯觀。如在讀、議、品的環節裏,我始終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線,學生喜歡哪句我便導哪句,打破傳統的教師教,學生聽的模式,而改為學生學,老師導,充分體現學生主體性,教師主導性。教師的指導主要體現在組織學生進行語言訓練,在訓練過程中給予適當的指導。在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民主意識也比較強,經常轉換角色,作為學生中的一員共同參與學習,使課堂氣氛更加和諧,學生在愉快輕鬆的氣氛中學習得更加主動,更加投入,學習的效率也隨之得到提高。如在學生讀得有滋味時,老師也參與他們的朗讀。在讀的片段裏我讓學生先當老師,自己當學生!學生讀之後自己再讀,把自己當作了學生參與到學生朗讀中,學生再反過來評老師的朗讀,從學生的評議中,我巧妙地指導了學生的朗讀。這樣教師轉變角色,作為學生的一員共同參與學習,這種改變一種形式進行朗讀示範,使學生感到親切,融洽了師生感情。加上我適時地對學生進行鼓勵,使學生願讀、樂讀、愛讀,極大地激發起學生讀書的積極性。在和諧的氣氛和環節設計中學生很自然地又學到了朗讀和理解課文的技巧──帶上動作表演讀能理解詞語的意思。這種別出心裁的形式,得到的效果遠遠勝過常規的讀法。這樣的教學方法可稱得上獨具匠心,效果很好。

二、整堂課充分重視朗讀和背誦積累的訓練和指導,注重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的提高,實施並落實語文五好目標,體現了語文學科的工具性

以讀為本,熟讀成誦,是中國傳統語文教學的寶貴經驗。在課堂教學中我儘量抓住機會,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多讀,如齊讀、男女賽讀、表演讀、配樂讀等,讓學生讀懂,讀通,讀熟,讀得有情有趣,讀得津津有味。通過讀,讓學生自己來理解課文內容,如讓學生談談“你為什麼喜歡這句?”,培養學生的語感,落實五好目標中的“朗讀好”。在“句子比較”這一環節裏,通過不同語氣的朗讀,感受課文語言的直觀性和形象性,並且能很好地幫助學生積累課文中好的語言材料。熟讀自然就能成誦,好的語句讀熟了,有意識地讓學生背背,強化一下記憶,並有針對性地設計一道填空文段讓學生口頭回答,同時也落實學生的“口才好”,更可以有效地促進語言的積累。

三、恰當地使用現代化教學技術手段,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運用必須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為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服務。這堂課採用了錄音和錄像手段。首先播放江潮來時的錄音,有悶雷滾動的聲音,也有山崩地裂的響聲,讓學生想象,説説自己聽到了什麼,達到“入境”的效果。接着播放潮來時的錄像,第一次整體觀潮,對大潮先有感性認識;第二次結合有關語句相機觀看錄像,讓學生感受觀潮時的氣氛,從而更好地理解文章內容;第三次讓學生邊看錄像邊背誦,既幫助學生理解,又能促進記憶。可以説,這節課的情境教學法落到實處,也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總之,從整堂課的教學可以看到,學生通過充分讀,學生實現了在讀中自學,讀中自悟,讀中自得,讀中展示;通過自己領悟,激發了學生的思維和情感體驗;通過自由評,使學生的參與意識,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得淋漓盡致。“讀中感悟,議中深入”,學生不僅讀懂了課文,而且體會到祖國山河的壯麗,感受到祖國語言文字之美。學生在通過聽力訓練時明白了按順序、抓特點的寫作方法,這一難點也得到突破。總的來講,本課教學目標基本達到,不足的是在前面的讀、悟、品的環節中耗時過多,積累語言這一練的環節因時間把握不夠,如句子比較、背文方法的指導、成語積累的訓練就稍嫌不足了。我想可能是我教學設計安排的容量是否過多,因時間的問題我在教學時就臨時作了一些調整或縮簡,以後在設計和教學中還需注意到這些因素,畢竟設計時可能總想到要盡善盡美,但實施起來還是會有很多的變數。另外略顯不足的是課堂上學生的學習氣氛跟平時的課堂相比還顯得不夠活躍,除了客觀的原因外,我想我的教學感染力還有待於提高。俗話説,玉有瑕疵,人無完人。通過了這次教學,有滿意之處,也有不足的地方,但它們都將是我的收穫,我的所得。

《觀潮》教學反思 篇五

這周學習了《觀潮》一文,教學中重點引導學生邊讀邊想象畫面,在讀中體會作者的情感。

在教學過程中,我重點引導學生抓住大潮的特點——聲音大,氣勢壯,抓住聲音和形態是怎樣變化的來理解詞句。因課文描述的景象學生很難見到,教學時,我有意安排了反覆有感情的朗讀,使學生置身其中,感受大潮的雄偉、壯觀,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如:在教學三、四自然段時,在學生自讀、感知全文之後,我又引導學生重點讀讀這一部分。讓學生自主選擇最喜歡的語句讀一讀,談感受,鼓勵學生並引導學生讀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讀出天下奇觀的氣勢,讀出觀潮人的羣的驚奇。教師因勢利導,幫助學生感悟自然美和語言美。同時還通過比賽讀、輪流讀、表演讀等形式,激發學生的讀書熱情。

《觀潮》教學反思 篇六

《觀潮》這篇精讀課文寫的是作者耳聞目睹錢塘江大潮潮來前、潮來時、潮頭過後的景象。寫出了大潮的奇特、雄偉和壯觀。在教學過程中,我注意引導學生抓住大潮的特點——聲音大、氣勢壯,抓住聲音和形態是怎樣變化的來理解詞句。由於課文中描述的景象學生很難見到,因此在教學時,我力圖藉助課件,並讓學生通過反覆有感情的朗讀,使學生置身其中,感受大潮的雄偉、壯觀,激發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在實際操作中,有幾個環節給我留下的印象較為深刻。

1教師語言的暗示。 這節課,我對自己所説的每一句話,所提的每一個問題都精心設計。如課件播放之後,教師提問:“你看到了什麼?彷彿聽到了什麼?”這一問題就為接下來學習作者從看到、聽到兩方面來寫潮來時景象作好鋪墊。這要比提問“你最想説的一句話是什麼?”更容易讓學生抓住重點,進而突破教學難點。再有,在學生彙報交流描寫大潮聲音、形態的語句之前,教師提問:“作者是先聞其聲,還是先見其形?”通過提問的方式暗示學生要按照潮來時的先後順序來説,有利於教師順利地組織接下來的課堂教學。

2朗讀的指導,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本課教學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因此在指導朗讀中,我主要採取了兩種方式:一是創設情景,親身感悟。教師給學生提供一個想象的空間,進行角色體驗,試想自己真的陪同作者站在海塘大堤上,會是怎樣的心情。這樣學生很容易體會到“沸騰”的場面,並能將自己的感受讀出來。二是師生對話,共同感悟。此時教師也是學生中的一員,用極為自然的語言引導學生去發現、去感悟。如在讀到“再近些,只見白浪翻滾,形成一道兩丈多高的白色城牆。”教師適時追問:“兩丈多高有多高?”學生説出後,教師接着説到:“六個人那麼高,好高的浪潮啊!”學生不知不覺在這種自然輕鬆的氣氛中感受到了大潮卷潮而來的磅礴氣勢。

3插圖的利用。 教材共提供兩幅插圖,學生通過第一幅圖認知到“水天相接”的地方即為水天的交接處,將抽象的詞語變得更直觀、更具體。而第二幅圖又讓學生感受到了大潮洶湧而來的氣勢,這樣圖文結合,使學生更容易理解課文,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另外,在教學過程中,我還注重了板書的利用及對學生習作的間接指導。當然,通過具體操作,也發現了存在的一些問題,個別之處教學效果不是很明顯。主要體現在學生對知識的整體把握不足,因此顯得知識點過於分散。如果在學生根據板書試背之後,教師能夠適當安排自由背、互背或者帶着感情齊背等方式對課文進行整體感悟,教學效果可能會更好!除此之外,對一些詞語的理解也可以再追問一下,(如:齊頭並進、浩浩蕩蕩)學生在充分體會詞語意思之後,也就不難理解課文了。

《觀潮》教學反思 篇七

這節課整個教學流程是“感受——理解——運用——延伸”。我是從以上幾個方面去努力達到自己設想。

在教學實踐中感受到遺憾很多:如果課堂上把學生已經激發的情感通過不同方式的誦讀訓練表達出來,課文思想情感將更深化;如果老師提出問題更精確化,課堂效率會更高一些;如果讓學生學會在讀思中去自發的發現問題,不始終圍繞老師一問一答的形式套教材,老師將教得更輕鬆,學生學得更愉快;如果教學環節中細微處弘揚學生個性,教師大膽放開,學生綜合能力培養將會真正落到實處。

今後我會努力彌補這些不足,爭取打造出使學生更喜歡的課堂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