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學奕的翻譯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5.1K

學奕的翻譯多篇

拓展內容 篇一

註釋譯文

馬説:韓愈《昌黎先生集》中有《雜説四首》,這是第四篇。原本無題,為近人所加。“説”是一種文體,屬於論説文。

伯樂:相傳古之善相馬者。一説春秋中期秦穆公之臣曾薦方九堙為秦穆公相馬,認為相馬必須“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內而忘其外”。有人説這就是孫陽,稱孫陽伯樂。再一説春秋末趙簡子之臣郵無恤,字子良,號伯樂,亦稱王良,善御馬,又善相馬。《呂氏春秋·觀表》論古之相馬者説:“若趙之王良,秦之伯樂、方九堙,尤盡其妙矣。”又一説,伯樂本星名,主管天馬。

祗(zhǐ)辱於奴隸人之手:只是在馬伕、僕役一類人的手中受辱。祗,同“只”,只是。辱,受屈辱。於,表被動。奴隸人,本是地位低下受奴役之人,此指馬伕、僕役一類人。

駢(pián)死:並列而死。駢,本意為兩馬並駕,引申為並列。《漢書·揚雄傳》顏注曰:“駢,並也。”槽櫪(cáo lì):馬槽。槽,盛草類、豆類等飼料的器具。櫪,馬廄,馬飲食和宿歇的處所。

不以千里稱:不把它稱為千里馬。稱,稱讚,稱名。

馬之千里者:能行千里的馬。之,助詞,定語後置的標誌。

一食(shí):吃一頓。或:有時。盡:用作動詞,吃盡。粟(sù):北方通稱“穀子”,去皮後叫“小米”。這裏泛指糧食。石(古書中讀shí,今讀dàn):計算容量的單位,十鬥為一石。

食(sì):同“飼”,餵養。以下除“食不飽”的“食”念shí,其餘的“食”都念sì。

其:代詞,指千里馬。能千里:能走千里。

是:這,指示代詞。

能:才能。

才美不外見(xiàn):出眾的才能不能表現在外。才美,出眾的才華。見,同“現”,顯現。

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想要與普通馬一樣奔跑尚且不可能辦到。且,猶,尚且。欲,想要。等,等同。不可得,不可能。

安:疑問代詞,怎麼,哪裏。千里:指日行千里。

策:馬鞭,這裏用作動詞,鞭打,駕馭。之,代詞,指千里馬。不以其道,不用正確的方法。

盡其材:發揮它的全部才能。材,同“才”,指日行千里的才能。

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它嘶鳴的時候又不能通曉它的意思。

執策而臨之:拿着馬鞭來到它的面前。臨,面對,接近。

嗚呼:表示驚歎,相當於“唉”。

其真無馬邪(yé):難道真的沒有千里馬嗎?其,表反問,可譯為“難道”。邪:同“耶”,表反問,可譯為“嗎”。

其:表推測,可譯為“恐怕”。

原文 篇二

馬説

王令

東郭之兒,生而未嘗逢馬,意其四足而甚大者皆牛也。他日,適市而逢馬焉,驚而呼曰:“是牛,何以是班班也?”其聞者笑之。語諸市人,而市人笑之。東郭之兒自失焉,歸而語諸長者,則馬也。以是不語者三日。

東郭之先生,聞而過之曰:“孺子亦有所失乎?”曰:“非也。吾常以馬為牛,既知其為馬矣,√本站★√吾慚而未言,將無以見市人也!”先生曰:“噫!馬信為馬矣,孺子以為牛,孺子之過也。市人乃能笑孺子者,是以馬雲也。苟不以馬而以他使是非,幾不能不以牛為馬,其於孺子有間乎?孺子殆未之學耳,市人固不足慚也。”

作品鑑賞 篇三

《馬説》是一篇説理文,但它似寓言而實非寓言,用比喻説理卻並未把所持的論點正面説穿,更沒有把個人意見強加給讀者。全篇幾乎始終通過形象思維來描述千里馬的遭遇,只擺出活生生的事實卻省卻了講大道理的筆墨,這已經可以説是詩的寫法了。更巧妙的是作者利用了古漢語中不可缺少的虛詞(語助詞、感歎詞和連接詞),體現出一唱三歎的滋味和意境。儘管讀起來是一篇散文,但仔細品評,卻儼然是一首發揮得淋漓盡致的抒情詩。

文章的第一句是大前提:“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可這個命題本身就不合邏輯。因為物質決定意識,伯樂善相馬的知識和經驗,必須從自然界存在着的千里馬身上取得,然後逐漸總結出來。所以有人曾認為韓愈這句話是本末倒置,是唯心主義的。不可否認,從唯物主義原則來看,他這句話是錯誤的。但把它作為詩的語言,卻是發人深省的警句,是感慨萬千的名言。因為世上有伯樂這種知識和本領的人實在太少了。於是作者緊接着在下文從正面點明主旨,一瀉無餘地把千里馬的無限委屈傾訴出來。正由於“伯樂不常有”,不少的`千里馬不僅找不到一個一般水平的牧馬人,而是“只辱於奴隸人之手”,受盡了無知小人的腌臢氣。更令人悲憤的是這些寶馬竟然一羣羣地死於槽櫪之間,其遭遇之不幸、結局之慘痛真非筆墨所能形容。當然,結果更是死不瞑目,誰也不把這些有價值的神駿稱為千里馬,它們的死也自然是毫無所謂的了。“不以千里稱也”這句話,包含着這樣的意思:連同情它們的人都沒有,更談不上對它們的死表示遺憾、惋惜和悔恨痛心了。從文章表面看,作者説得已相當透徹;而實際上這裏面不知有多少辛痠痛楚還沒有盡情吐露,看似奔放,其內涵則甚為豐富,含蓄不盡。這真是抒情詩的寫法了。

作者着力刻畫“食馬者”與千里馬之間的矛盾,兩相對照,既寫出千里馬的抑鬱不平,也寫出不識真才者的愚昧專橫。千里馬在無人給它創造有利的客觀條件時,英雄無用武之地;或雖欲一展所長而有力無處使,甚至到了無力可使的程度。這樣,它連一匹普通馬也比不上,更別説實現它日行千里的特異功能了。因此它的待遇也就比不上一匹“常馬”,而它的受辱和屈死也就更不足為奇,不會引起人們的注意了。不僅如此,像這樣連“常馬”都比不上的千里馬,由於不能恪盡職守,還會受到極度的責難和懲罰,往往被無辜地痛打一頓——“策之不以其道”,在待遇上也就更加糟糕了——“食之不能盡其材”。表面看“食馬者”不是伯樂,不懂馬語;骨子裏卻藴含着懷才不遇的人面對那些愚昧專橫的統治者就是申訴也無用這一層意思。

文章寫到這裏,作者似乎還覺得不夠解渴,於是又接着用“鳴之而不能通其意”的意思,從“人”的方面再做深入一層的刻畫。這不僅使文章更生動深刻,也表現出作者的感情更為憤激了。作者並沒有立即譴責這種不識馬的“人”有眼無珠,反而讓他面對着這匹千里馬不懂裝懂,發出了彷彿悲天憫人般的慨歎:“天下無馬!”意思説,這樣的“人”在主觀動機方面還是自以為不錯的,他並非不想選拔人才,並非沒有求賢用賢之心,無奈賢人賢才太“少”了,既無處可尋覓,也無地可安插:“天下哪裏有真正的人才啊!”明明是“人”的主觀上出了毛病,卻把這種局面的形成推給客觀條件的不如意、不理想。眼前就是一匹被作踐得不成樣子的千里馬,卻對它發出了“天下無馬”的慨歎,認為這不過是一匹連“常馬”也不如的駑駘之輩。這不僅是絕妙的諷刺,而且也是極其嚴峻猛厲的誅心之論。文章寫至此已經水到渠成,作者這才站出來點題,用“嗚呼”以下三句作結,把“無馬”和“不知馬”這一對矛盾(“無馬”是先天的自然缺陷,“不知馬”則是後天人為的犯罪)尖鋭地擺出來形成一個高潮,極盡沉鬱頓挫之致。

全文圍繞中心命題展開論述,有正面的説理,也有反諷。説理深析透闢,諷刺入木三分。因通篇採用比喻手法,只作馬説,而意不在馬,所以耐人尋思。古人説蹙萬里長江於尺幅之中,這種凝聚濃縮的手法正是韓愈一支筆經過千錘百煉的結果。既為作者起伏迴盪、感慨悲涼的情緒而傾倒,也為他簡潔洗煉的筆墨所欽服。

譯文 篇四

東郭(地名)的一個小孩,有生以來未曾見到過馬,心想四條腿很大的動物都是牛了。一天,他到市場上碰見了馬,驚呼道:“這頭牛,怎麼端莊強壯啊?”聽見的人們都笑他。傳揚於市場的人,市場的人全笑他。東郭的小孩茫然失措,回家説給長者聽,原來是馬啊。因為這事他三天沒有説話。

東郭的先生,聽説後責備他道:“小孩也有覺得難為情的事嗎?”回答説:“不是。我一直以為馬就是牛,已經知道那是馬了,我慚愧得沒什麼説的,今後沒有臉面見市場上的人了!”先生説了:“唉!馬就是馬,小孩以為是牛,是小孩的錯。市場的人們可以取笑小孩的,是就馬這件事。如果不以馬的事而以其他的事來分辨是非,(他們)幾乎連指牛為馬都做不到,他們和小孩又有什麼區別呢?小孩只是沒有學到而已,所以不必在市場的人們面前慚愧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