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端午節民間習俗有哪些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92W

端午節民間習俗有哪些精品多篇

天津端午節風俗有哪些 篇一

戴搭拉

戴搭拉,給孩子求吉利。天津人講究為孩子佩長命縷,也就是老人們口中的“老虎褡拉”,這種布藝製品用五色絲線縫製,內部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等辛香草藥填充,在夏日可起到驅蟲避瘟作用。

用九子盤堆角黍

説起吃粽子,咱就先説一個和粽子有關係的習俗。所謂九子盤,又稱“攢盤”,始於明萬曆晚期,流行於清代民國,它是古人為婚喪嫁娶或重要節日款待賓客的一種實用器物。到了端午節,天津人常用九子攢盤來擺放粽子,即角黍。

粽子最早用菰葉即茭白葉包成牛角形,所以又稱“角黍”。天津市民多以艾葉包制粽子,在江米中放上豆沙、棗子等餡料,蒸煮熟以後再蘸白糖食用。

食五毒餅

除了吃粽子,天津人端午節還要吃一樣東西,就是“五毒餅”,那講究可是多了去了。民謠説:“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端午節不少習俗都和“避五毒”相關。貼五毒圖、戴五毒兜、將“五毒”形象剪紙做成門符貼在門上。

用柳葉水洗臉

在天津靜海一帶,端午節還有用柳葉水洗臉、洗眼,寓意明目祈福身體健康的習俗。

佩香囊

端午節也稱“浴蘭節”,除了戴搭拉,佩香囊也是一項端午習俗。中藥香囊具有清香、驅蟲、避瘟、防病的功能,是將具有芳香開竅效用的中草藥如蒼朮、藿香、吳茱萸、艾葉、肉桂、砂仁、白芷等製成藥末,裝在特製的布袋中,佩戴在胸前、腰際、臍中等處,也可以掛在車裏、家裏。我國民間自古就有“戴個香草袋,不怕五蟲害”的説法。

全國各地端午節習俗 篇二

全國各地端午節習俗合集之——温州的端午節習俗是這樣過的

端午那日,在温州各地都有龍舟競渡,並“懸賞奪標”,俗稱“劃龍船”或“劃鬥龍”。時間一般是五月七年級前的開始,到初十左右結束,也有至月半者,平陽江南則是四月七年級。

温州各鄉都有龍船,各廟宇設香官神,專管劃龍船。每逢端陽節,有些地方要做新龍船,四月七年級就擂鼓開殿門,祭香官神,開始造船。各地鄉風一般都是五月七年級才開殿門,祭神後即開劃,俗叫“上水”,龍船歸去叫“收香”,鬥龍結束叫“散河”或“洗巷”。

並把河龍船翻轉,次日再翻正,抬到廟中保存,還要祭時官神,相傳這香官神是喜歡玩弄人的小兒神,所以俗語説青年人不安分,比喻香官。在劃龍船地區內,都要出龍船費用,請劃龍船的人吃酒,還要放鞭炮,設祭迎接,叫“擺香案”。

全國各地端午節習俗合集之——傳統節日:東莞的端午節習俗

東莞過龍舟節,最熱鬧的是水鄉片區的人們,賽龍舟、吃龍船飯,出嫁的女兒還會回家過節,熱熱鬧鬧地過上一天,特別是近年來過端午節的氣氛越來越濃了,每到端午節當天,簡直比過年還熱鬧。

東莞的習俗是端午節要到外婆家過節。端午節當天,東莞的出嫁女們就會帶上老公兒女一起回家過節,孃家也早早殺好了雞鴨、包好了粽子等着女兒們回家。中午時候,大家一起吃了一餐團圓飯,再選好一個位置看龍舟賽。

水鄉的人們很多人家裏的房子都是傍水而建,剛好就在江邊,吃完飯,吃過粽子後,在房子陽台上找好位置,就可以坐着看龍舟了。好多人還喜歡邀請朋友到家裏過端午節,看龍舟,主人們熱情好客,請到的客人越多顯示自己的人緣越好。

全國各地端午節習俗合集之——豐富多彩的漳州端午節習俗

在漳州,人們把端午節視為僅次於春節的節日,民間有裹粽、滷麪、備菜餚敬祖先、拜神明的習俗。端午節這一天,漳州民間祭拜的是具漳州本土特色的“水仙王”。

據民俗專家講,古代民眾們因為看到屈原公掉到江裏去,所以對水有一種特別的情感,總是希望水能把屈原救起來,讓他活過來,所以就要拜水花,因此流傳下來端午早晨拿供品拜“水花”的習俗。

祭拜之後,家家户户便開始在自家大門、房門的門楣上懸插艾葉、菖蒲、石榴葉等五種植物。這些多為芳香科植物,能發出一定氣味,可以殺菌並驅除蚊蠅。

中午時刻,漳州人還會打“午時水”來噴灑房間庭院或洗澡、洗臉、洗手腳,用以避邪祛瘟,防止入夏生痱子,外出不會被蛇咬。部分市民還會用午時水泡飲午時茶,以治百病。

漳州市詔安縣數百年來端午節走“貢王”的民俗,是全國獨一無二的。每逢端午節,當地鄉人分別從兩廟中抬出“開漳聖王”陳元光的部將沈世紀、李伯瑤二將的神像出行,環繞北關遊街時,由廟宇燈籠前導,刀斧戈戟羅列雙行,社眾排隊隨後,齊唱原名龍船鼓歌的“貢王歌”,十分熱鬧。

端午節有什麼習俗 篇三

端午食粽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鹼水粽。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時人周處《岳陽風土記》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於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於粽裏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用粽子堆成樓台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説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説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懸艾葉菖蒲:

民諺説:“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淨化空氣。中醫學上以艾入藥,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濕的功能。將艾葉加工成“艾絨”,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藥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藥物。

可見,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衞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端午節上山採藥,則是我國各國個民族共同的`習俗。

北京端午節的習俗有哪些 篇四

1、祭神祭祖

端午節由來跟很多文化名人有關,這些文化名人大都有兩個共同特點,一是都是忠孝之人,二就是跟“水”有關係:屈原投江,伍子胥死後被扔入☆☆水中,曹娥是投江救父。民間流傳最廣、最有影響的是紀念偉大愛國詩人楚大夫屈原。宋代為表彰屈原的精忠,追封他為忠烈公,正式將五月五日端午節。

北京文人有端午節到二閘三忠祠上香的傳統,祠內供奉諸葛亮、岳飛、文天祥。祠院寬敞,祠後有濯纓亭正臨通惠河邊。

2、掛菖蒲插艾葉

民間信仰認為五月為毒月,初五又是毒日。老北京人過端午節時大多在院門前和房檐掛菖蒲插艾葉。民間有用它來驅邪。

在端午節,人們還把菖蒲刻成“小人兒”、“小葫蘆”等形狀,掛在兒童脖子上,以求吉利。有的還用菖蒲根泡酒,以為喝了能健康長壽。菖蒲的葉子形狀似劍,民間方士稱之為“水劍”,説它可“斬千邪”。菖蒲身上這層驅邪避害的文化含義使它成了人們過端午節時必不可少的一件物品。

3、“鬥百草”

端午節這一天,京城兒童喜歡玩一種叫鬥百草的遊戲,一種看法認為最初的鬥草遊戲,很可能跟傳説的“神農嘗百草”形成的中醫草藥學有着密切關係:每年端午節羣出郊外採藥,插艾門上,以解溽暑毒疫,而鬥草就是古人端午採草藥歇息時,相互玩耍逗樂的一種休閒遊戲。

鬥百草的玩法之一是比較草的韌性。這就要求參賽者在參賽前注意尋找那些草或花莖有韌性的作為自己的“選手”,無形中形成識別花草的要求。那種能“鬥”倒各草的“選手”,則成為大家公認的當日“百草王”。鬥百草另外一種玩法是比賽誰採摘的花草的花色品種多和新奇。

4、遊天壇

北京還有遊天壇風俗。《帝京景物略》卷二:“五月五日之午前,羣入天壇,日避毒也。過午後,走馬壇之牆下。無江城系絲段角黍俗,而亦為角黍。無競渡俗,亦競遊耍。”上海還有鍾馗賽會,由一男子飾成鍾馗,手揮寶劍,前舉一紙糊蝙蝠,作“喝福來遲”狀;跟隨全副儀仗,穿行街市,以作驅祟。另外端午期間還有馬戲、搶鴨活動。

辛亥革命以後,北京人在端午節以去昔日皇家園林遊玩為時尚,以去天壇最受歡迎,人們認為此地能“闢毒”,所以遊人較多,其他皇家園林也是人們愛去的地方。除此之外,什剎海、金魚池、高梁橋、二閘……均是端午遊玩之地。

5、喝雄黃酒

老北京人還有端午節喝雄黃酒的習俗。一般飲用的`雄黃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釀的黃酒里加入微量雄黃而成,無純飲的。雄黃酒有殺菌驅蟲解五毒的功效,中醫還用來治皮膚病。在沒有碘酒之類消毒劑的古代,用雄黃泡酒,可以祛毒解癢。未到喝酒年齡的小孩子,大人則給他們的額頭、耳鼻、手足心等處塗抹上雄黃酒,意在消毒防病,蟲豸不叮。

古詩云:“唯有兒時不可忘,持艾簪蒲額頭王。”意思是説端午節這天,孩子們拿了艾葉,戴上菖蒲,額頭上用雄黃酒寫了“王”字,以辟邪防疫。把雄黃酒灑在牆角、牀底等處,可以驅蟲,清潔環境。但現代科學研究表明,雄黃酒外用尚可,飲則有害,必須慎用。

6、出嫁的女兒回孃家

老北京的端午節還有一個叫法:女兒節。出嫁的女人要在端午節的時候回孃家探親,探親時,手臂上繫着彩色絲線、胸前戴着紅絨花的小媳婦成了北京一景。

現在還有許多地方呼此節為“女兒節”。訂婚的男方絕對要給未來的岳家送節禮,如果準備在下一個端午前結婚,還要正式送大禮,主要是給長輩的酒和肉以及給未婚妻的衣物;而媳婦回孃家,要帶去酒和肉,同時孃家也給女兒女婿一些禮物。

7、吃玫瑰餅

七年級給神佛和祖先祭祀的供品撤下來後就成了全家的食品。一般人家只供類似桃酥式的“五毒餅”,初五晚間撤供;中等人家再放上小棗江米粽子和鮮果,一天一撤,以防腐爛。

富貴人家是供玫瑰餅,以京西妙峯山當年產的玫瑰花製成的餅最為高貴。用玫瑰花和以蜂蜜拌勻做餡,製成餅,上火烙,名曰端午餑餑,分為酥皮、硬皮兩種,是高檔細點,價格很貴,大約每斤八塊,每塊的價格相當於二斤白麪,一般人家是吃不起的。五月節吃上玫瑰餅是非常吉利的事,一般人家是自己動手蒸玫瑰餡的饅頭或甜卷,以應節日之俗。

8、吃黃米小棗粽子

北京地區的端午粽子是用葦葉包裹的黃米小棗粽子,以密雲縣產的小棗最有名。許多人家自己包粽子,用江米和黃米與小棗合在一起,叫二米粽子。食品店裏出售的粽子以南味為主,遠郊農民推車進城賣的以黃米粽子為主。系粽子用馬蘭草,是北京特產。

黃米小棗粽子價格比江米粽子便宜,對於一般老百姓來講,甭管黃米江米反正都是粽子,都是用葉子裹着的,只要吃上粽子,就算過上了五月節。粽子也是一種節日禮品,有錢者可包入多種果料,錢少者也可以包無棗的清水粽,既是節令食品,也可以當正餐。

9、佩五彩粽子

五彩粽子是避邪物,其內殼是用硬紙疊成的,大小一般在2釐米左右,外面纏上五彩絲線,連成一串。街頭有賣的,家中少婦少女也紛紛自己製作。

除了五彩粽子以外,還有的巧手媳婦或姑娘,用綾羅製成小老虎,有的縫製成櫻桃、桑葚、茄子、豆角、芹椒、梨、柿、桔……把這些小型水果串起來,精緻可愛。有立體的,有平面的,爭奇鬥勝。端午節這一天佩戴在身上,既顯示自己的精巧工藝,又給節日增添祈福增壽的節日氣象,還可以將此飾品贈給意中人,當作表示愛戀的情物。

10、吃黑桑葚、櫻桃

舊京端午節吃食自然也少不了水果。端午時節,櫻桃更是大量上市,自然成為時鮮果品。

除了甜美喜人的櫻桃,還有酸不嘰兒的桑葚(音“刃兒”)。北京人講究端午節吃黑色的桑葚,據説吃了之後不招蒼蠅,也有説吃了黑桑葚就可以避免日後誤食蒼蠅。

11、貼葫蘆花

北京人喜歡葫蘆,因為葫蘆是“福祿”的諧音。紅色毛邊紙剪成葫蘆,裏面收進“五毒”圖案,稱為“葫蘆花”,自農曆四月末就有小販在街上叫賣了。葫蘆花據説能闢“五毒”,五月一日貼出,五月五日午時摘下扔掉,稱為“扔災”。

除貼葫蘆花外,還有貼以鍾馗為題材“硃砂判兒”的,有貼黃表紙上寫有咒語的“天師符”的,其目的均是為了驅邪辟毒。

避五毒 篇五

是端午節習俗,指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家度節。簡稱“躲午”,亦稱“躲端五”。俗以五月、五月五日為惡月、惡日,諸事多需避忌,因有接女歸家躲端午之俗。此俗宋代似已形成,陸游《豐歲》詩有“羊腔酒擔爭迎婦,遣鼓龍船共賽神”之句。《嘉靖隆慶志》亦記雲:“已嫁之女召還過節”。又,《灤州志》:“女之新嫁者,於是月俱迎以歸,謂之‘躲端午’”。

端午節習俗 篇六

今天是端午節,端午節是五月初五的這一天,大家來看看端午節的來歷吧!

據説,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解放後曾把端午節又定為詩人節,屈原是誰呢,為什麼要紀念屈原呢?

哦 屈原是我國春秋時吳國的大臣,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屈原投江後,當地的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遷至行至洞庭湖不見屈原的屍體……!

對於端午節有許許多多的傳説,可我做到了,吃餃子 雞蛋 不能少的粽子,哈哈真好玩,我喜歡過端午節 喜歡過每個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