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端午節的習俗和文化有哪些【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36W

端午節的習俗和文化有哪些【多篇】

賽龍舟、洗龍湫水。 篇一

龍湫水也就是龍舟競渡過的水,人們認為那是好水、活水,故常有喜喝龍湫水、洗龍湫水浴的習俗,民間也就有“五月節洗龍湫水”的俗語流傳。

端午節的習俗有哪些 篇二

吃粽子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前者是由於形狀有稜角、內裹黏米而得名,後者顧名思義大概是用竹筒盛米煮成。最早的粽子是“筒粽”,至於後來人們用蘆葉包粽子,傳説是由於東漢初年,長沙有個叫區曲(或謂歐回)的人夢遇一個自稱屈原的賢士,他對區曲説:“多年來人們祭我的米都讓蛟龍吃掉了,今後你們要把它用蘆葦葉包裹好,再用五彩絲纏好,蛟龍是怕蘆葉和五彩絲的。”自此以後,便有了角黍。

懸鐘馗像

鍾馗的作用類似於門神,其畫像常被用於驅鬼避邪。據説,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官,瘧疾大發,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問,大鬼奏日:“臣姓鍾名馗,即武舉不第,願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後,瘧疾痊癒,於是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鍾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於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

賽龍舟

端午競渡,本來是水鄉訓練水師的遺風。沉湘東吳,賽龍舟的規模,全國最為盛大,勝事流傳,史不絕書。若是追究其意義,則大都在於憑弔忠臣孝女。相傳屈原在五月五日赴淚羅江而死,楚國人為之哀痛,於是爭劃舟揖前去撈救。《隋書·地理志》記載:“屈原以五月望日赴淚羅,土人追至洞庭不見,乃歌曰:‘何由得渡湖?’因而鼓掉爭歸,競會亭上,為競渡之戲。迅揖齊馳,掉歌亂響,喧振水陸,觀者如雲。”安徽巢縣本是楚國舊地,現在還存有競渡廟,其中塑有屈原像,稱為三間祠。在每年五月一日,將屈原像迎諳到船上,擊鼓奮揖,踴躍爭先,競賽龍舟,直到五日才結束活動。

掛艾葉菖蒲

民諺説:“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家家都把菖蒲、艾葉掛在門邊以避邪驅瘴。據説用菖蒲做劍,插於門楣,有驅魔祛鬼之神效。“五月五日午,天師騎艾虎。手持菖蒲劍,瘟神歸地府”。這是一首廣為流傳的歌謠。古人認為這是一個惡月,而尤以初五最惡,連這天生的孩子都不吉利,因此懸艾葉和菖蒲。農曆五月是酷暑炎熱將臨之際,也是流行病、瘟疫流行之時。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淨化空氣。中醫學上以艾入藥,是治病的重要藥材。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藥物。可見,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

飲雄黃酒

民間有“飲了雄黃酒,百病都遠走”的説法。故端午節這天,我國大部分地區都有飲雄黃酒的習俗,至於兒童,長輩則將雄黃酒塗於其臉上或身上以驅蟲除穢。事實上,雄黃是一種有毒礦物質,外用可以消毒殺菌,但如果直接飲用則容易致癌,不宜提倡。

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做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

掛五色絲線

應劭《風俗通》記載:“五月五日,以五彩絲係臂,一名長命縷,一名續命縷,一名闢兵繒,一名五色縷,一名朱索,闢兵及鬼,命人不病瘟。”中國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為吉祥色(也有説五色是代表五條龍)。因而,節日清晨,各家大人起牀後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系線時,禁忌兒童開口説話。五色線不可任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季第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拋到河裏。據説,戴五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蠍類毒蟲的傷害;扔到河裏,意味着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兒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採藥、翻藥

這是端午節最普遍的民間活動,不管南方、北方,無論漢族或少數民族都很盛行。舊時,這天天還沒亮時就紛紛出外採藥,特別是鄉村,更是傾家出外。在端午中午時,家家制作以雄黃、大蒜為主的藥物,而醫家則在這天熬膏藥、制丸藥、採蟾酥。連帝王、士大夫階層也復如此。唐宋時期極盛,御藥院等機構即於端午採蟾酥,後歷代如此。居住在祖國邊睡靖西縣的壯族人民,這天扶老攜幼遊藥市,説是端午吸了大量的藥氣,能祛病延壽。東北地區的朝鮮族採藥風氣更盛,幾乎家家户户要熬製益母膏等常備藥物。

端午節又稱為什麼節 篇三

粽子節:因為端午節吃粽子,對於吃貨來説這種事情肯定不會缺席,因此這個名字從誕生開始,就被人們普遍的認知。

端陽節:五月中的第一個午日,因五月也是午月,這一天是仲夏,天高氣爽,是適合出門踏青的好天氣,因此又被稱為“端陽節”。

龍舟節:相傳是由越王勾踐以嬉戲和娛樂的模式訓練軍隊,擊敗了吳國,為了慶祝越國的勝利,後來就演變成了端午這天賽龍舟。

正陽節:端午節傳入越南,按照越歷的五月初五定為越南端午節,被越南人稱為“正陽節”。

屈原日:為紀念屈原的愛國情懷,百姓在每年的端午這一天將粽子投入江中紀念屈原,同時將這一天定為“屈原日”。

解粽節:來源於民間在端午節這一天做的小遊戲,大家包的粽子解下粽葉,比較誰的粽葉比較長,誰就勝出。

夏節、五月節:五月五日這一天,是二十四節氣中的仲夏之日。這天之後,氣温開始上升,因此得名。

重午節:因為端午節是五月五日,按照古人的説法,雙午為“重”,因此這一天也被稱為“重午節”。

端禮節:南方多蚊蟲,一旦開始變熱,蚊蟲很容易傳染一些疾病,古人就在這一天,將艾葉掛在門上,用來驅趕蚊蟲,祈求能夠安全的度過夏天,因為有洗禮身心的含義,故而稱之為端禮節。

五黃節:古代在端午節這一天,有食用五黃的習慣。因為五月五日過後,天氣開始悶熱,人的氣血不順,需要調整氣血,故而將黃鱔、黃魚、黃瓜、鹹蛋黃和黃酒共同服用,以健脾潤肺,通常心脈。

龍日節:這個與龍舟有關,龍是古代吳越部族的圖騰。在易經上,五月五日這一天是蒼龍飛天之日,表示陽氣鼎盛之意。

沐蘭節:端午這一天是疾病高發的季節,但是端午在中醫中卻是一味中藥,民間在這一天用端午沐浴,可以祛除濕熱和身體了陰邪之氣,因此稱為“沐蘭節”。

菖蒲節:菖蒲在古代被認為有鎮宅的作用,可以驅除邪氣,因此古代人在這一天掛上菖蒲,求保平安。

躲午節:古時候有些地方認為五月是一個災禍頻出的月份,不吉祥,因此會把孩子送到親戚家躲避災厄,因為這種行為被稱之為“躲午”,也就誕生了“躲午節”這個名字。

地臘節:五月五日是道家中的地,這一天五帝會與南方。因此道家認為這一天最為適合祭祀祖先。

當五汛:五月五日這一天,海面會出現潮汐高漲的情況,因此這個名字是從古代沿海城市流傳出來的。

女兒節:在古代,端午這一天的時候,出嫁的女子都會回孃家,所以這一天也被稱為“女兒節”。

天醫節:端午這天,民間會在兒童的腹部或者是額頭,用硃砂和露水混合點個紅點,用以表達祈福驅邪的意思。古人則是在這一天祭奠中醫的始祖:岐伯和。

天中節:五月五日這一天,太陽達到了一年之中的最高點,因此被稱為“天中節”。

端午節習俗 篇四

每年的端午節我們都要吃粽子、賽龍舟、懸艾葉、我最喜歡看賽龍舟的比賽了,這比賽並不是為了爭誰第一水第二,是為了在觀眾面前展示他們嫻熟的技能與美好的姿態。

我先來説説粽子吧。粽子是用墨綠色的蘆葉包裹着糯米和棗子。煮熟之後,剝開蘆葉,只見米團裏彷彿鑲着幾顆深紅油亮的瑪瑙,很好看。粽子的的味道美極了,蘆葉散發着清香,咬一口粽子,甜而不膩。

粽子還有一個悠久的故事。傳説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古代詩人屈原。屈原一生寫過許多著名的詩篇,提出過許多愛國的政治主張,但君王不採納。後來君王淪喪,他滿懷憂憤跳江自盡。人民還念他,崇敬他。兩千多年來,人們將粽子投入江中,當做獻給詩人的祭品。——這就是粽子的由來。是的,每逢端午節,人們怎麼會忘記偉大的詩人屈原呢?

民諺説:“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將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淨化空氣。中醫學上以艾入藥,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濕的功能。將艾葉加工成“艾絨”,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藥材。

驅五毒。 篇五

五毒是指蠍子、蜈蚣、毒蛇、蝦螈、壁虎五種毒蟲。“端陽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