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唯一的聽眾》教學反思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19W

《唯一的聽眾》教學反思多篇

《唯一的聽眾》教學反思 篇一

這篇課文寫了“我”——一個琴藝糟糕、喪失自信的年輕人成長為一名成功的小提琴手的歷程。而創造這奇蹟的幕後高手是一位耳“聾”的老人,她的真實身份是音樂學院的教授,樂團的首席小提琴手,她以一個美麗的謊言,在不知不覺中給予了作者真誠無私地幫助。課文情節很有戲劇性,極具感染力,很多孩子都很感興趣。

本課的重點是對老夫人的語言的體會理解上,所以老夫人的教育技巧是本課的亮點,應讓學生好好體會。

我是這樣來設計思路的:

1、提供學生自主學習的環境。誦讀是學習語文的重要方式,臨近畢業的學生已經有六年的閲讀經驗了,足以掌握寫人文章的方法了。因此,我在檢查完學生的朗讀以後,就讓他們用筆批註着老教授的語言、神態、動作,“我”的心理描寫,並或多或少地在旁邊寫下自己的感受。巡視的過程中,發現了很多學生精彩的批註,並及時表揚,對其他學生起到了引領的作用。

2、在反覆誦讀中體會感情:

本課我主要運用默讀、自由讀、指名讀、齊讀、這幾種朗讀形式的交替,力求豐富多樣,與教學需求密切聯繫。思考劃批時用默讀;自由讀易於打開思路;齊讀增強氣勢。本課默讀時學生能安靜畫批;指名讀前學生帶着體會可以自由自在地朗讀;最後的部分,全班齊讀,把氣氛推向了高潮;這種表達形式的多樣性,既給了語文閲讀宣泄情感的空間,又給了學生昇華課文內涵的境地。

反思本課閲讀教學,除了以上思考外,我認為學生的發言面較窄,有一部分學生充當了聽眾的“角色”,導致課堂氣氛不理想,略顯沉悶;以後我將深鑽教材,提高設計水平,找準學生起點,提高教學藝術,使閲讀教學不斷進步。

《唯一的聽眾》教學反思 篇二

《唯一的聽眾》是一篇寫人的文章,文章經過對老人的語言,神態的變化表現了一位知名的音樂教授對“我”的真誠無私的幫忙,表達了“我”對老教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這次教學中,我覺得自我做得比較好的方面是:一、整節課教學思路清晰。能緊扣本單元及本課課後練習中的重點資料展開教學,重視了領悟寫法的指導,課堂學習目標更明確,更有針對性,如在課堂上多次抓住難理解的句子讓學生提出自我的問題,提高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找出描述老人語言、態的句子,習描述人物的寫作方法,體會字裏行間所表達的情感等。二、注重披文入情。在讀中理解,在讀中內化情感。在整節課的教學中,我自始至終用充滿活力的語言激發學生的情感。經過同桌互讀、師生互讀、評價讀、比賽讀等形式,讓學生在反覆的朗讀中深化對文本的理解,促使感知轉化為深刻的感悟,從整節課的教學過程來看,學生讀書的時間比較充分,到達了預期的讀書效果。三、重視語言文字的訓練。在教學中適時滲透了多種語言訓練資料,如引號的用法,轉述句轉換為引述句,想象説話等,使課堂教學更加紮實有效。

在這節課中也暴露出了我的不少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課堂開放性不夠。教師牽引得比較緊,主要體此刻整個過程都是教師逐層拋出問題,一步一步領着學生分析理解課文,引導學生先理解老人的三次話語,再理解老人的眼神的含義,每個環節都完全在教師的牽引下完成,學生的主體性體現得不好,並且對於學生能理解的資料如我和老人怎樣相識的就不用再講解,要敢於跳出來,站在更高的角度建構,這樣能夠節省時間,使課堂更高效。針對這樣的問題,如果再上這節課,我將進行以下的修改:以一個大問題總領全文,這是一位怎樣的老婦人?讓學生主找出有關的語句來談談自我的看法。彙報時讓學生盡情的表達,我再根據學生的彙報相機出示有關句子和段落重點點撥,進行朗讀指導,體會老教授的關愛和鼓勵是我刻苦練琴的巨大精神力量。最終總結寫作方法——語言、神態和心理描述,這樣的設計更突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的幫扶作用也得到體現,學生情感更加容易激發,對於問題的理解會更加深刻。二、板書設計欠嚴謹,沒有體現主要人物。我的板書是這樣設計的:唯一的聽眾音樂白痴關愛語言鼓勵神態真正的小提琴手沮喪自信,這樣的板書讓學生誤以為課文的主人公是我,而實際上本課的主人公應當是老教授,所以這樣的

板書是不嚴謹的,根據陳教師的提議,板書應做如下的修改:唯一的聽眾關愛老人:語言耳聾鼓勵;我:神態白痴沮喪最有聲望的教授小提琴手自信。修改後的板書更能體現文章的寫作思路,主要人物的品質得到更好的體現。

特級教師孫雙金曾説:“課堂教學要引領學生攀登知識的高山,攀登情感的高山,攀登思維的高山,攀登人格的高山。”這番話道出了課堂教學的本質和精髓。我想,每一次的反思就是讓我們教師成為更出色的引領人,讓學生在攀登高山過程中更快更簡便。我將不斷反思,使自我的課堂教學更加精彩。

唯一的聽眾教學反思 篇三

《唯一的聽眾》是北師大版五年級上冊第三主題單元“變化”的一篇主體課文。它敍述了一個感人的故事:“我”開始拉琴像鋸木頭,被眾人嘲笑。在一個老音樂家的關懷下,“我”的自信心增強了,堅持天天練琴,迅速成長為在各種文藝晚會上演奏的小提琴家。

上課一始,我引導學生從課題目入手,何為“唯一的聽眾”?繼而讓學生明白此文是寫人的文章,從而複習寫人的文章應該注意什麼?於是學生針對課題提出了問題:這個唯一的聽眾是誰?她是一個怎樣的人?接着就讓學生邊自讀,邊找答案。然後讓學生彙報,我在學生彙報的基礎上出示相關重點詞句進行點撥,並進行指導朗讀。最後總結寫作方法——語言、神態和心理的描寫。

在教學中我也能注意到單元主題“變化”。引導學生從課文來找到變化。如剛開始“我”拉得怎樣?在老婦人的指導下,最後“我”拉得怎樣?剛開始家人聽“我”拉琴的態度如何?一段時間後,家人對“我”的態度又是如何?

雖説在教學中自己能注意到的都儘量注意到了,但還是有不足之處。比如課文留白處很多,理應引導學生展開想象,以深入人物內心,但在操作中,由於時間關係這方面就匆匆帶過,以致於當“我”知道老婦人的真實身份後,學生沒有辦法與文中人物產生共鳴。

反思的目的就是為了讓自己的課今後能上得更精彩,好好努力吧。

唯一的聽眾教學反思 篇四

目前,課堂教學中學生提出問題的情況很令人擔憂,特別是農村國小。年齡小的學生提問還算活躍,但隨着年齡的增加,學生主動提問題的人數和次數逐年下降。這學期,我接手了六年級一個班的語文教學。學生沒有問題意識,課堂上完全是被動學習,他們只滿足於聽懂教師的講課,把自己當作知識的接收機。也有的學生存在心理障礙,就是有了問題,也不願向老師提出。孩子們基礎差,更令人擔憂的是缺乏主動學習的意願。我想,孩子們的語文基礎,我不可能在短短的一年扭轉,但事關一生的學習習慣與方法,尤其是主動學習的問題意識,我不能坐以待斃。

日前,筆者就和學生們在《唯一的聽眾》一文中經歷了一節“問題”課。《唯一的聽眾》是一篇感人肺腑的課文,文章留下了許多耐人深思疑點。

一、扶着提問

課一開始,我就出示課文第8自然段,讓學生放聲朗讀。“很快我就發覺自己變了。我又開始在家裏練琴了。從我緊閉門窗的房間裏,常常傳出基本練習曲的樂聲。我站得很直,兩臂累得又酸又痛,汗水濕透了襯衣。以前我是坐在木椅上練琴的。同時,每天清晨,我要面對一位耳聾的老人盡心盡力地演奏;而我唯一的聽眾總是早早地坐在木椅上等我。有一次,她説我的琴聲能給她帶來快樂和幸福。我也常常忘記她是聾子,只看見老人微笑着靠在木椅上,手指悄悄打着節奏。她慈祥的眼神平靜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學生朗讀完畢,我就出示課文插圖,提示學生“這一段描寫中,有一處顯然與插圖不符”,並激勵學生“誰發現了,誰就是火眼金睛的孫悟空”。學生怒目橫眉,一幅不把問題揪出來不罷休的架勢。不一會兒,一隻手舉起來又迅速放下。“沒關係,説錯了也表揚,有了你的錯誤,才會帶來大家的正確。”我像抓住了一根救命草,哪敢放掉這“星星之火”?接連兩三個學生都回答錯了,圈子逐漸縮小。終於,第五個學生髮現了“新大陸”——課文中寫老人手指悄悄打着節奏,而插圖上老人家卻雙手交叉放在胸前。教室裏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

這是個美麗的開端。我再次向學生髮起挑戰:“就是這句話中,還有諸多疑點,你只管提問,老師負責解答。”

生1:老人為什麼要打着節奏?

師:老人是在檢查小夥子拉小提琴是否有節奏。

生2:那又為什麼要悄悄地打節奏呢?

師:她為了不暴露自己的真實身份。

生3:為什麼明知老人耳聾了,“我”還要盡心盡力地演奏?

生4:“我”明知老人耳聾了,卻常常忘記她是個聾子?

……

美麗與精彩繼續着,我有些應接不暇,招架不住了。我靈機一動,想了個點子。

師:同學們,胡老師創作了一句名言,想不想知道?

生:(齊聲高呼)想。

師: 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百個問題更難,更有價值。——胡座平

師:我把這句名言送給你們,你們敢接受嗎?

生:(齊聲高呼)敢。

生:敢提問嗎?

生:(齊聲高呼)敢。

二、放手提問

師:課文還有諸多疑點,你只管提問,不需要你解答。

生拿起筆,或小聲朗讀,或默讀,或圈,或劃……五分鐘過去了,學生陸續舉手,我讓他們把自己發現的問題寫到黑板上。接着,我引導孩子們把這些問題講清楚,問明白。最後,形成了大家智慧的結晶——

1、為什麼妹妹知道老人的身份,而我卻不知道?

2、為什麼老人會幫助“我”,鼓勵“我”?

3、第七自然段最後一句講:“洋溢着從未有過的感覺。”究竟是什麼感覺?為什麼會有這種感覺?

4、為什麼明知老人耳聾了,“我”還要盡心盡力地演奏?

5、老人為什麼説“我”的琴聲給她帶來了快樂和幸福?

6、為什麼老人説“我的心已經感受到了?”

7、“我”為什麼要一直珍藏着這個祕密?

10、老人是一位音樂教授,她明明知道小夥子拉得十分難聽,為什麼還謊稱“真不錯”?

11、最後一段的省略號代表什麼?

12、為什麼一聽到“聾子”,妹妹就“驚叫起來”?

“為什麼妹妹知道老人的身份,而我卻不知道?” “為什麼一聽到‘聾子’,妹妹就‘驚叫起來’?”這些問題看似幼稚,卻充分體現了孩子們的好奇心和發散性思維;“最後一段的省略號代表什麼?”這是從課文中的標點符號入手質疑; “洋溢着從未有過的感覺,究竟是什麼感覺?為什麼會有這種感覺?”這是從重要詞句入手生疑; “為什麼老人會幫助‘我’,鼓勵‘我’?”這是從課文的主旨發問,直搗課文的中心; “老人是一位音樂教授,她明明知道小夥子拉得十分難聽,為什麼還謊稱‘真不錯’?”這是比較淺顯易懂的問題; “老人為什麼説‘我’的琴聲給她帶來了快樂和幸福?”“為什麼老人説‘我的心已經感受到了’?”這幾個問題很有深度、耐人尋味。

師:我知道同學們心中還隱藏着很多不解之謎,胡老師也沒辦法一一解決,就讓它們藏着吧!藏的問題越多,就越有解決問題的動力,也就越有財富。你們説,對嗎?

生:(齊聲高呼)對。

這節“問題”課很快就下課了。雖然沒有解決問題後的欣喜若狂,但我看到了孩子們臉上洋溢着豐收的喜悦。古人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我相信,思維活動所形成的動力是長效的、穩定的。教師應重點針對學生在形成問題意識過程中的“不敢”和“不會”展開行之有效的教學活動,使學生不僅敢問,而且想問、樂問和善問。

《唯一的聽眾》教學反思 篇五

每學期上完公開課,總有一些心得,這次也不例外,我自認為自己已經很精心地準備這節課了,但是教學效果仍不理想,在最後練習時,只有一組學生將我佈置的練習做正確了,我認為非常失敗,同時我也不得不承認自己的這堂公開課很失敗,同時,我也做了一些關於公開課的反思,公開課教學反思。

如在教《唯一的聽眾》這這篇課文時,在明確教學重點後,我通過一系列問題導出板書,我認為我的板書清晰明瞭,但在講課文時出了問題,我本想充分結合板書講思路寓言,並結合課後題組織學生討論,但是在實際教學時,卻沒有充分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好像輕描淡寫一般,就把這本應濃墨重彩的部分描了一下下,當時我就感覺不好,該詳細講解的地方不詳細,這一點充分説明我準備的還是不夠充分,教育論文《公開課教學反思》。

在設計教學環節順序上我也考慮得不夠,我將學生表演課本劇這一環節安排在了複習字詞後面,這也是很失敗的,如果學生表演得都很好了的話,也沒必要老師再來細講課文內容了,是啊,前輩説為什麼不放在講解完課文內容之後呢?是啊,不過我並不是沒想到,我也曾想過到底是放在最後還是放在之前,思前想後、左思右想、冥思苦想……最後還是把這一題“選擇題”給選錯了。

每次上完自己的一人一課後最大的感慨就是:上好一節公開課真難。在這條教學道路上我們每走一步都應作些思考,只有這樣,當你在走一大步時才不會因那麼多的為什麼而放慢你的腳步。

唯一的聽眾教學反思 篇六

這篇課文寫了“我”──一個琴藝糟糕、喪失自信的年輕人成長為一名成功的小提琴手的歷程,而創造這奇蹟的幕後高手是人們“耳聾”的老人,她的真實身份是音樂學院的教授、樂團的首席小提琴手,她以一個美麗的諾言,在不知不覺中給予了作者無私的幫助。

本文的重點是品味描寫老教授真誠語言和神情的語句,展開合理想像,體會其心理及其對主人公一步步走成功所起的巨大作用,進而體會老教授對主人公無私的關愛和主人公對老教授的感激、敬仰之情,根據這一重點,在深入學習中,主要抓住這些句子來體會老教授對“我”的鼓勵,教學過程中學生能找到相應的句子,但對於隨着“我”表現不斷變化以及老教授的言辭不同,學生體會不到,只傾向留在句子意思上,還有先從語言入手,再從神態入手,缺少整體性把握,縱觀本課閲讀教學,學生髮言面較窄,而且理解老教授當時心裏想的內容顯得單調、空洞。

唯一的聽眾教學反思 篇七

這篇課文寫了“我”——一個琴藝糟糕、喪失自信的年輕人成長為一名成功的小提琴手的歷程,唯一的聽眾教學反思,《唯一的聽眾》教學反思。而創造這奇蹟的幕後高手是一位耳“聾”的老人,她的真實身份是音樂學院的教授,樂團的首席小提琴手,她以一個美麗的謊言,在不知不覺中給予了作者真誠無私地幫助。課文情節很有戲劇性,極具感染力,很多孩子都很感興趣。

教學中我緊緊圍繞老教授的言行及神態來展開教學,引導學生感受老教授愛護、鼓勵年輕人成才的美德。在教學中力求體現以讀為本,以讀代講,以讀激思,以讀促悟;讓學生在讀中感悟體驗,在讀中培養語感、學習語言,在讀中受到情感薰陶。反思本課教學,個人認為有以下幾點比較成功:

一、對比導入

二、盡力使學生在朗讀中提煉內涵:

默讀、自由讀、指名讀、齊讀、引讀、男女同學分角色讀、師生對比讀,這七種朗讀形式交替使用,力求豐富多樣,與教學需求密切聯繫。思考劃批時用默讀;自由讀易於打開思路;齊讀增強氣勢;男女同學分角色,適時追問促進理解。本課默讀時學生能安靜畫批;指名讀前學生帶着體會可以自由自在地朗讀;最後的部分,全班齊讀,把氣氛推向了高潮;特別是老師的引讀把學生帶入老教授的心靈。

三、補白訓練恰到好處

不足之處:

1、理解老人平靜的眼神所包含的不同含義,是課文的難點。學生在這裏糾結了很久。如果在教學中先理解老人的語言,為理解“平靜”做好充分的鋪墊,我想學生就會比較順利的理解“平靜”了。課堂的節奏也就會把握得更準。

2、整節課老師講多了,給學生的時間和空間不是很多。

《唯一的聽眾》教學反思 篇八

一、教學中我着力要求學生在理解中感悟真情。這篇課文兩條主線,以老教授為主,我的變化為輔。於是,學生劃批、彙報時應以老人為主,輔之以我的變化。學生在學習老教授的語言和神態描寫時,也能夠自然而然地聯繫“我”的心理和行動描寫,從而較為清楚地體會老教授的言行給“我”帶來多麼大的影響。

二、對於本課理解上的另一個難點,也就是老教授的神態描寫“她平靜地望着我”這句話在文中重複出現了三次。她為什麼平靜地望着“我”,她望着“我”的時候,在想些什麼?而“我”從那平靜的眼神裏能看到些什麼?這些,課文都沒寫。怎麼辦呢?為了解決這一難題,我出示了寂靜的樹林、老教授“平靜地望着我”、“我”在專心拉琴的圖片,要求學生看着畫面,展開想象的翅膀,設身處地去感受一下當時人物可能會説些什麼,想些什麼。結果,學生的回答基本上能切合本文的主題,都能體會到老教授為了維持那個美麗的謊言,一再用平靜的眼神鼓勵作者的良苦用心。

《唯一的聽眾》教學反思 篇九

3月7日,我和檀小所有老師一道,迎來了教研中心的教研員們的集體視導,心情有些緊張。王穎老師聆聽了我的第一節課——《唯一的聽眾》。

時間已經過去幾天了,可我還是沒有從那節課的遺憾中解放出來,還在沒有能處理好“問題傳遞”與全體學生的和諧發展的關係而糾結着!為自己沒能深挖文本,讓學生體悟人物的語言美而遺憾着!

其實,通過兩次試講,這節課的教學思路已經確定了。也許是我太想展現學校的“問題傳遞”的特色了,課上便要求學生以“問題傳遞”的形式談對老教授的充滿詩意的語言的理解。在傳遞過程中,我明顯感覺到了一些孩子的“力不從心”。教師的要求有些高了,如:老人都是在什麼情況下説這些話的?“我”聽後有怎樣的感受?把你的體會説給大家聽?在學生“問題傳遞”的過程中,我過於相信學生,高估了他們的能力,當學生的回答不盡如人意時,我引導學生練習上下文、生活實際來深化他們對老人語言的理解。但由於人物語言的含義非常豐富,又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學生理解起來容易,但欣賞起來頗有難度。這是,如果我及時而果斷地改變教學策略,把深陷迷茫之中的孩子們解放出來,讓他們在教師的幫助引領下前行,或許課堂會更活躍,更容易碰撞出思維的火花。看來,教學方式的選擇,教師授課時的變通能力,對課堂的成敗起了較大的影響!

課後,王穎老師針對我的課堂的表現進行的點評,並從“人物語言美”這個角度,對我進行耐心細緻的指導,令我受益匪淺!王老師認為,本節課最難得一點是老人充滿詩意的語言發揮了什麼作用?為什麼這樣講就會有詩意的效果?通過了解老人的身份,再來揣摩老人的語言,就不難發現老人有一顆愛護學生的心,同時也是語言表達的高手!“詩一樣的語言”,一定是情感充沛,讓人的心為之顫動的語言!老人什麼技巧也沒交給作者,卻贏得了作者的敬佩,他不愧為智者!

從寫法的角度,老人的幾句話,從內容和形式上也各有不同!傳遞的形式不同,卻得到了作者的由衷讚美!

《唯一的聽眾》教學反思 篇十

核心提示:《唯一的聽眾》這篇文章通過對老人的語言,神態的描寫,表現了一位德高望重的音樂教授對“我”的真誠無私的幫助,表達了“我”對老教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課文以兩條主線展開情節,以老教授為主,“我”的變化為輔。

《唯一的聽眾》這篇文章通過對老人的語言,神態的描寫,表現了一位德高望重的音樂教授對“我”的真誠無私的幫助,表達了“我”對老教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課文以兩條主線展開情節,以老教授為主,“我”的變化為輔。本文的重點是品味描寫老教授真誠的語言和神情的語句,體會其心理及其對主人公一步步走向成功所起的巨大作用,進而體會老教授對主人公無私的關愛和主人公對老教授的感激、敬佩之情。根據這一重點,在深入學習時,我主要引導學生抓住老教授的語言、動作、神態,讀中理解,讀中感悟,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課上,不僅注重引導學生體會老教授對“我”的關愛、鼓勵和幫助,還引導學生學習體會老教授那詩一般的語言,使語文課重語言感悟的同時,又注意語言的表達,語文課上充滿語文味。通過引導,學生一步步走進文本,被老教授愛護、鼓勵年輕人成材的美德所感動,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油然而生。

但在教學過程中,對有的句子如“那沙沙的足音,有如悠悠的小令”品悟不夠,學生沒能體會到當時作者找到一處練琴的好景緻而興奮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