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過零丁洋》解釋及賞析【通用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3.68K

《過零丁洋》解釋及賞析【通用多篇】

《過零丁洋》閲讀答案 篇一

過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説惶恐,零丁洋裏歎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首詩的頷聯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有什麼作用?

【答案】

本題考查從修辭手法的角度賞析語句,解答時要明確該句使用了什麼修辭手法,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做題時要讀懂詩文,仔細體會詩中的佳句妙語,理解作者的情緒情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的意思是:國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風中的柳絮,個人又哪堪言説似驟雨裏的浮萍。這兩句詩都採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前一句的本體是山河,喻體是風飄絮;下一句本體是自己的身世,喻體是雨中的浮萍。飄絮和浮萍都有無依無靠的特點,這裏詩人把自己的身世和國家命運結合在了一起,表達出擔憂之情。

答案:

這首詩的頷聯使用了比喻(對偶)的修辭手法,將個人命運與國家命運緊密聯繫在一起,生動形象地體現了詩人的憂國情懷。(詩句對仗工整,音韻和諧。)

譯文:

回想我早年由科舉入仕歷盡辛苦,

如今戰火消歇已熬過了四個年頭。

國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風中的柳絮,

個人又哪堪言説似驟雨裏的浮萍。

惶恐灘的慘敗讓我至今依然惶恐,

零丁洋身陷元虜可歎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以來有誰能夠長生不死?

我要留一片愛國的丹心映照史冊。

【解析】

這是一首永垂千古的述志詩。詩的開頭,回顧身世,接着追述戰鬥生涯;三四句承上從國家和個人兩個方面,繼續抒寫事態的發展和深沉的憂憤;五六句喟歎更深,以遭遇中的典型事件,再度展示詩人因國家覆滅和己遭危難而顫慄的痛苦心靈;結尾兩句以磅礴的氣勢收斂全篇,寫出了寧死不屈的壯烈誓詞。全詩表現了慷慨激昂的愛國熱情和視死如歸的高風亮節,以及捨生取義的人生觀,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崇高表現。

做好本題要根據註釋瞭解詩作的寫作背景,閲讀全詩理解詩歌內容。從詩句中瞭解作者的人生經歷以及不屈的精神,真正讀懂詩歌。

前言 篇二

《過零丁洋》是宋代大臣文天祥在1279年經過零丁洋時所作的詩作。此詩前二句,詩人回顧平生;中間四句緊承“干戈寥落”,明確表達了作者對當前局勢的認識;末二句是作者對自身命運的一種毫不猶豫的選擇。全詩表現了慷慨激昂的愛國熱情和視死如歸的高風亮節,以及捨生取義的人生觀,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崇高表現。

鑑賞 篇三

這首詩是文天祥被俘後為誓死明志而作。一二句詩人回顧平生,但限於篇幅,在寫法上是舉出入仕和兵敗一首一尾兩件事以插畫合輯概其餘。中間四句緊承“干戈寥落”,明確表達了作者對當前局勢的認識:國家處於風雨飄搖中,亡國的悲劇已不可避免,個人命運就更難以説起。但面對這種鉅變,詩人想到的卻不是個人的出路和前途,而是深深地遺憾兩年前在空航自己未能在軍事上取得勝利,從而扭轉局面。同時,也為自己的孤立無援感到格外痛心。我們從字裏行間不難感受到作者國破家亡的巨痛與自責、自歎相交織的蒼涼心緒。末二句則是身陷敵手的詩人對自身命運的一種毫不猶豫的選擇。這使得前面的感慨、遺恨平添了一種悲壯激昂的力量和底氣,表現出獨特的崇高美。這既是詩人人格魅力的體現,也表現了中華民族的獨特的精神美,其感人之處遠遠超出了語言文字的範圍。

註釋 篇四

遭逢:遭遇到朝廷選拔。起一經:因精通某一經籍而通過科舉考試得官。文天祥在宋理宗寶佑四年(1256)以進士第一名狀元。干戈寥(liáo)落:寥落意為冷清,稀稀落落。在此指宋元間的戰事已經接近尾聲。干戈,兩種兵器,這裏代指戰爭。寥落,荒涼冷落。南宋亡於1279年,此時已無力反抗。四周星: 四年。從德祐元年(1275)正月起兵抗元至被俘恰是四年。風飄絮: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形容國勢如柳絮。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同雨中浮萍,漂泊無根,時起時沉。惶恐灘:在今江西萬安贛江,水流湍急,極為險惡,為贛江十八灘之一。宋瑞宗景炎二年(1277),文天祥在江西空阬兵敗,經惶恐灘退往福建。零丁洋:即“伶仃洋”,現在廣東省中山市南的珠江口。文天祥於宋末帝趙昺祥興元年(1278)十二月被元軍所俘,囚於洋的戰船中,次年正月,元軍都元帥張弘範攻打崖山,逼迫文天祥招降堅守崖山的宋軍統帥張世傑。於是,文天祥寫了這首詩。零丁:孤苦無依的樣子。留取丹心照汗青:留取赤膽忠心,永遠在歷史中放光。丹心:紅心,比喻忠心。汗青:古代在竹簡上寫字,先以火炙烤竹片,以防蟲蛀。因竹片水分蒸發如汗,故稱書簡為汗青,也做殺青。這裏特指史冊。

前言 篇五

《金陵驛二首》是南宋末期詩人文天祥的組詩作品。第一首從景物寫起,運用象徵和對比的手法,抒寫詩人的亡國之痛和殉國之志;第二首進一步抒發了自己的黍離之悲,並告誡自己,在生死關頭要以大丈夫自勉。全詩巧妙化用前人成語舊句,描寫婉曲,風格悲壯,用典貼切,語言精練,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注音 篇六

寥(liáo)惶(huáng)遭(zāo)

汗青:古代在竹簡上寫字,先以火炙烤竹片,以防蟲蛀。因竹片水分蒸發如汗,故稱書簡為汗青,也做殺青。這裏特指史冊。

《過零丁洋》鑑賞: 篇七

首聯“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起一經”當指天祥二十歲中進士説的,四周星即四年。天祥於德祐元年(1275),起兵勤王,至祥興元年(1278)被俘,恰為四個年頭。此自敍生平,思今憶昔。從時間説,拈出“入世”和“勤王”,一關個人出處,一關國家危亡,兩件大事,一片忠心。唐宋時期,一個人要想替國家做出一番事業,必須入仕,要入仕,作為知識分子必須通過科舉考選,考選就得讀經,文天祥遇難時,衣帶中留有個自贊文説:“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就是把這兩件事拴在一起的。聖人著作就叫經,經是治國安邦的。這兩句詩,講兩件事,似可分開獨立,而實質上是連結在一起的。干戈寥落一作干戈落落,意思相近。《後漢書·耿弁傳》“落落難合”注云:“落落猶疏闊也。”疏闊即稀疏、疏散,與寥落義同。《宋史》説當時謝後下勤王詔,響應的人很少,這裏所講情況正合史實。

頷聯接着説“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還是從國家和個人兩方面展開和深入加以鋪敍。宋朝自臨安棄守,恭帝趙昰被俘,事實上已經滅亡。剩下的只是各地方軍民自動組織起來抵抗。文天祥、張世傑等人擁立的端宗趙昱逃難中驚悸而死,陸秀夫復立八歲的趙昺建行宮於崖山,各處流亡,用山河破碎形容這種局面,加上説“風飄絮”,形象生動,而心情沉鬱。這時文天祥自己老母被俘,妻妾被囚,大兒喪亡,真像水上浮萍,無依無附,景象淒涼。

頸聯繼續追述今昔不同的處境和心情,昔日惶恐灘邊,憂國憂民,誠惶誠恐;今天零丁洋上孤獨一人,自歎伶仃。皇恐灘是贛江十八灘之一,水流湍急,令人驚恐,也叫惶恐灘。原名黃公灘,因讀音相近,訛為皇恐灘。灘在今江西省萬安縣境內贛江中,文天祥起兵勤王時曾路過這裏。零丁洋在今廣東省珠江15裏外的崖山外面,現名伶丁洋,文天祥兵敗被俘,押送過此。前者為追憶,後者乃當前實況,兩者均親身經歷。一身為戰將,一為階下囚。故作戰將,面對強大敵人,恐不能完成守土復國的使命,惶恐不安。而作為階下囚,孤苦伶仃,只有一人。這裏“風飄絮”、“雨打萍”、“惶恐灘”、“零丁洋”都是眼前景物,信手拈來,對仗工整,出語自然,而形象生動,流露出一腔悲憤和盈握血淚。

尾聯筆勢一轉,忽然宕進,由現在渡到將來,撥開現實,露出理想,如此結語,有如撞鐘,清音繞樑。全詩格調,頓然一變,由沉鬱轉為開拓、豪放、灑脱。“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讓赤誠的心如一團火,照耀史冊,照亮世界,照暖人生。用一照字,顯示光芒四射,英氣逼人。據説張弘範看到文天祥這首詩,尤其是尾聯這兩句,連稱:“好人,好詩!”誠然文天祥把做詩與做人,詩格與人格,渾然一體。千秋絕唱,情調高昂,激勵和感召古往今來無數志士仁人為正義事業英勇獻身。

拓展:文天祥過零丁洋的情景 篇八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説惶恐,零丁洋裏歎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過零丁洋》賞析

祥興元年(1278)十二月,文天祥兵敗被俘。第二年元月,元軍出珠江口,進攻南宋最後據點山(在今廣東新會南海中),文天祥被押解同行,過零丁洋時寫了這首詩,決心以死殉國。當時,元軍統帥張弘範逼迫文天祥招降堅守山的南宋將領張世傑,文天祥嚴正拒絕,説:“我自救父母不得,乃教人背父母,可乎?”並出示此詩以明心志,張弘範見詩中辭意堅決,“但稱:‘好人!好詩!’竟不能逼。”

詩的開頭兩句回顧自己一生的主要經歷。概括地説,是兩件大事。一是受到皇帝的選拔,經過科舉考試進入仕途。二是在元軍入侵、宋室危亡之際,響應朝廷“勤王”號召,在德?元年(1275)正月,以全部家產充軍費,起兵抗元,在頻繁不斷的戰鬥中度過了四年。這四年中,他出生入死,為挽救危亡,竭盡全力,苦苦支撐,但局勢卻越來越危殆。此時,南宋大部江山已落入敵手,自己也兵敗被俘。眼看大勢已去,詩人不禁悲從中來。所以接下去兩句就進一步抒寫國破家亡的悲哀。國土遭到元軍的蹂躪,山河破碎,設在山的南宋王朝在元軍的攻逼之下也岌岌可危,覆亡在即,一如風中柳絮。這是從國勢一面説。至於文天祥自己,也是一生坎坷,當初做官曾因忤權貴而屢被罷斥;起兵抗元之後,多次兵敗,一次被扣,兩次被俘,數次欲自殺盡節而不死。如今部下將士犧牲殆盡,親人被元軍俘獲,自己孤零一人,身陷敵手,一如風雨吹打的浮萍,無所依託。這兩句以比喻的方式寫國勢和身世,生動形象,而藴藏其中的感情尤為深摯沉痛,極有藝術感染力。接下去,“惶恐灘頭説惶恐,零丁洋裏歎零丁”兩句,是對前面“山河破碎”兩句的補充,具體概括自己的抗元經歷,表現憂憤之情。前一句是追記過去。詩人於德?元年自贛州起兵,經惶恐灘北上,當時元軍進逼臨安,形勢緊急。景炎二年(1277),詩人在江西戰敗,又經惶恐灘退往福建,這時國家局勢已危在旦夕。因此,“説惶恐”,即表示自己當時對艱難時局的憂懼不安。後一句是慨歎眼前,説自己不幸戰敗,隻身被俘,孤掌難鳴,飄浮在零丁洋中,深感孤苦零丁。這兩句中,往日的體驗與今日的體驗交錯在一起,回首當初的“惶恐”,還看今日的“零丁”,令詩人百感交集。而這一切又都是由於國家的危亡引起的,詩人忠貞報國,卻眼看大好河山淪入敵手,心中的悲憤自然是難以名狀的。從全詩的構思上看,前面這六句把悲憤艱危的氣氛渲染到了極致,接下去兩句則筆鋒一轉,情緒由悲憤轉為激昂,由壓抑轉為高亢。“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古往今來,人難免一死,為拯救祖國而死,捨身取義,一片丹心將垂於史冊,映照千古。這激情慷慨的兩句詩,表明了詩人捨身取義的決心,充分體現了他的民族氣節。全詩也因有此兩句收尾而成為一代名作,千古壯歌。

從藝術上説,此詩是大氣勢、大手筆。但在具體表現手段上同樣是別具匠心。開頭兩句從概括回顧自己一生主要經歷入手,是從縱的方面追述。三、四兩句以比喻的方式具體形容當時的局勢,從國事説到自身,是從橫的方面着筆,重在氣氛情調的渲染。接下去五、六兩句則承接前兩句進行具體的補充,“惶恐灘”和“零丁洋”兩個地名,對仗工整,自然天成,而且以地形的險惡來暗示詩人處境的艱危,表現過去的惶恐和眼前的零丁,真是妙手偶得的佳句,沒有親身的體驗和出眾的才華,大概很難達到這樣的境界。可以看出,前面六句從縱橫兩方面構思,從自身到國事,又從國事到自身;從實到虛,由虛到實,反覆渲染了憂憤悲苦的情調,到結尾兩句,卻轉而逼出激情慷慨的絕唱,完全是至性精神的自然流露。前六句是鋪墊,後兩句才是主旨。前六句悲苦欲絕,後兩句高亢振拔。這樣的情調轉換自然而然地收到了震撼人心、感天動地的效果。當然,這首詩之所以流傳千古,光照天地,主要原因則不在於藝術技巧,而是在於詩中所表現的崇高氣節、悲壯情調、血性精神。讀文天祥詩,首先應該把握這一點。

賞析 篇九

這首詩見於文天祥《文山先生全集》,當作於公元1279年(宋祥興二年)。公元1278年(宋祥興元年),文天祥在廣東海豐北五坡嶺兵敗被俘,押到船上,次年過零丁洋時作此詩。隨後又被押解至崖山,張弘範逼迫他寫信招降固守崖山的張世傑、陸秀夫等人,文天祥不從,出示此詩以明志。

首聯“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起一經”當指天祥二十歲中進士説的,四周星即四年。天祥於德祐元年(1275),起兵勤王,至祥興元年(1278)被俘,恰為四個年頭。此自敍生平,思今憶昔。從時間説,拈出“入世”和“勤王”,一關個人出處,一關國家危亡,兩件大事,一片忠心。唐宋時期,一個人要想替國家做出一番事業,必須入仕,要入仕,作為知識分子必須通過科舉考選,考選就得讀經,文天祥遇難時,衣帶中留有個自贊文説:“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就是把這兩件事拴在一起的。聖人著作就叫經,經是治國安邦的。這兩句詩,講兩件事,似可分開獨立,而實質上是連結在一起的。干戈寥落一作干戈落落,意思相近。《後漢書·耿弁傳》“落落難合”注云:“落落猶疏闊也。”疏闊即稀疏、疏散,與寥落義同。《宋史》説當時謝後下勤王詔,響應的人很少,這裏所講情況正合史實。

頷聯接着説“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還是從國家和個人兩方面展開和深入加以鋪敍。宋朝自臨安棄守,恭帝趙昰被俘,事實上已經滅亡。剩下的只是各地方軍民自動組織起來抵抗。文天祥、張世傑等人擁立的端宗趙昱逃難中驚悸而死,陸秀夫復立八歲的趙昺建行宮於崖山,各處流亡,用山河破碎形容這種局面,加上説“風飄絮”,形象生動,而心情沉鬱。這時文天祥自己老母被俘,妻妾被囚,大兒喪亡,真像水上浮萍,無依無附,景象淒涼。

頸聯繼續追述今昔不同的處境和心情,昔日惶恐灘邊,憂國憂民,誠惶誠恐;今天零丁洋上孤獨一人,自歎伶仃。皇恐灘是贛江十八灘之一,水流湍急,令人驚恐,也叫惶恐灘。原名黃公灘,因讀音相近,訛為皇恐灘。灘在今江西省萬安縣境內贛江中,文天祥起兵勤王時曾路過這裏。零丁洋在今廣東省珠江15裏外的崖山外面,現名伶丁洋,文天祥兵敗被俘,押送過此。前者為追憶,後者乃當前實況,兩者均親身經歷。一身為戰將,一為階下囚。故作戰將,面對強大敵人,恐不能完成守土復國的使命,惶恐不安。而作為階下囚,孤苦伶仃,只有一人。這裏“風飄絮”、“雨打萍”、“惶恐灘”、“零丁洋”都是眼前景物,信手拈來,對仗工整,出語自然,而形象生動,流露出一腔悲憤和盈握血淚。

尾聯筆勢一轉,忽然宕進,由現在渡到將來,撥開現實,露出理想,如此結語,有如撞鐘,清音繞樑。全詩格調,頓然一變,由沉鬱轉為開拓、豪放、灑脱。“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讓赤誠的心如一團火,照耀史冊,照亮世界,照暖人生。用一照字,顯示光芒四射,英氣逼人。據説張弘範看到文天祥這首詩,尤其是尾聯這兩句,連稱:“好人,好詩!”誠然文天祥把做詩與做人,詩格與人格,渾然一體。千秋絕唱,情調高昂,激勵和感召古往今來無數志士仁人為正義事業英勇獻身。

《金陵驛》作者是宋代文學家文天祥。其全詩如下:

草合離宮轉夕暉,孤雲漂泊復何依?

山河風景原無異,城郭人民半已非。

滿地蘆花和我老,舊家燕子傍誰飛!

從今別卻江南路,化作啼鵑帶血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