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長征的歷史意義_長征的歷史背景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8W

長征的歷史意義_長征的歷史背景精品多篇

長征的歷史背景 篇一

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在王明的“左傾”錯誤指導下失敗,被迫長征。? 歷史意義:完成了戰略轉移,歷經曲折,戰勝了重重艱難險阻,保存和鍛鍊了革命的基幹力量,宣傳了黨的宗旨,發揚了革命集體主義、革命英雄主義、革命樂觀主義,為開展抗日戰爭和發展中國革命事業創造了條件。

王明“左”傾錯誤推行的惡果,是鄂豫皖、湘鄂西蘇區的第四次反“圍剿”和中央蘇區、湘贛、湘鄂贛、閩浙贛蘇區的第五次反“圍剿”相繼失敗,紅軍遭受慘重損失,部隊的建設受到嚴重破壞,黨和紅軍陷入嚴重的生存危機,被迫實行戰略轉移。

中央蘇區反“圍剿”的失敗,改變了中國革命戰爭的大格局,影響了其他蘇區,使長征由局部演變為全局性的戰略轉移。

擴展資料:

80多年前,四路紅軍相繼撤離苦心創建經營的蘇區,跨越萬水千山,歷盡千辛萬苦,勝利完成了這次決定中國命運的革命力量的戰略大轉移,創造了人間奇蹟。

偉大的創舉必然順應時代的需求。那麼,紅軍長征是在什麼樣的時代背景下發生的?

紅軍長征是在中國面臨民族危亡的危機、抗日救亡成為全民族最緊迫的任務情況下發生的。

“九一八”事變是日本企圖消滅中國的開始。1932年,日軍向上海發動進攻,製造了“一二八”事變,進一步加快侵華步伐。1933年春,日軍相繼攻佔山海關、熱河,並侵佔長城以北沿線部分地區,鋒芒直指平津。

日軍加緊侵華,中華民族的危機日益嚴重。團結禦侮、抗日救亡逐漸成為中國社會的政治主題和全國人民的共同要求。

但蔣介石卻逆歷史潮流而動,頑固以“攘外必先安內”作為處理內外關係的基本國策,一再對日妥協,不斷調集重兵“圍剿”蘇區和紅軍。

1933年4月6日,蔣介石在《告各將領先清內匪再言抗日電》中宣稱:“剿共”前線的將領“若復以北上抗日請命,而無意剿匪者”,“決不稍加姑息”;“侈言抗日”,“立斬無赦”。在蔣介石集團的不抵抗政策下,“一二八”抗戰、長城抗戰相繼以失敗告終。

在民族危機日益嚴重的形勢下,蔣介石集團“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遭到國人不滿和輿論譴責,甚至遭到了國民黨統治集團內部一部分人和地方實力派的反對。

發表於《獨立評論》上的一篇題為《假如我是蔣介石》的文章,批評不抵抗政策是“最下流的自殺政策”,它使中國變成“一大塊肥肉”,然後日本“一刀一刀的割去”。

在廣東的國民黨中央委員致電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認為“今日事勢,舍抵抗而外,實無其他救亡之道”,要求國民政府切實進行抗戰。1933年5月,馮玉祥在張家口成立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隨後收復了察哈爾省全部失地。

長征的歷史意義 篇二

紅軍長征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是一件震驚中外的偉大事件,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壯舉。在這兩年的時間裏,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工農紅軍,粉碎了國民黨的圍追堵截,翻過了雪山,走過了草地。兩年內輾轉走過14個省份,終於相繼三大主力會師,從此建立了革命根據地,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

長征的勝利實現了我黨北上抗日總方針,在陝北,我黨召開了一系列有歷史意義、關係到抗日全局的會議,像是洛川會議,瓦窯堡會議等。

而且在革命危機的關頭,黨召開了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軍事思想、政治思想的指導地位。遵義會議也是共產黨走向成熟的重要標誌。

長征勝利後,中國共產黨在陝北建立陝甘寧抗日根據地,使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有了穩固的後方。紅軍以陝甘寧抗日根據地為基點,將革命輻射到全國。陝甘寧抗日根據地建設經驗,對全國有着積極的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