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中國的歷史文化(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06W

中國的歷史文化(多篇)

中國的歷史文化 篇一

我的家鄉黃巖有一處地方叫九峯公園,那裏青山綠水環繞,有小鳥高聲鳴唱,還有孩子的歡笑聲。在這麼美麗、歡樂的公園裏有一座“鎮園之塔”,這座“鎮園之塔”是我們黃巖人民的“掌上明珠”,也是我們的驕傲。

這座“鎮園之塔”就是瑞隆感應塔,它可出名了!每天都會有遊客願意從千里之外不辭辛苦來到這裏看它,它為什麼會這麼出名呢?答案就是——歷史悠久。它是中國的傳統建築,這座寶塔於963年由德韶師傅建成,到現在已經有1058年的歷史了,這座寶塔真可以説是“老古董”了。塔一共有七層,由下往上逐漸變小。塔上還雕刻着許多精美的圖案花紋,經歷了歲月的洗禮,塔上已經佈滿了苔蘚,塔最頂層的尖尖兒還有一個寶葫蘆。由此我們可以想到當年德韶師傅建它時是多麼得用心。

就是因為它如此美麗,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還專門給它立了塊碑,因此它彷彿有點驕傲,請來了許多保鏢。葱綠健壯的大樹環繞在它的周圍。這時,它好像在説:“哼,我可是有身份的人,一定有很多粉絲想來和我合影,但是為了不讓他們太瘋狂,我還是做點防護措施好,畢竟我這麼美麗,難免有人動心!”

這是多麼美麗的塔啊!它經歷了千年風霜,竟然還能保存的這麼完整。這是多麼古老啊!中國的傳統文化是多麼博大精深!這座寶塔,不僅是我們黃巖人民的驕傲,也是所有浙江人的驕傲!

中國的歷史文化 篇二

要説我們黃巖的驕傲,瑞隆感應塔必有一席之地。方山山脈有幾大高峯,其中就有“大名人”——九峯。九峯一隅有個九峯公園。公園中,就有那位“千年老人”了。

遠看,這瑞隆感應塔處於碧綠松柏之中,真是“萬綠之中一束白”了。相比之下,這座35。2米的高塔與這片只有五六米之高的松柏,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啊!近看,瑞隆感應塔是七層八面仿樓閣磚塔,塔身高度自下而上逐層遞減,塔身花紋錯雜。塔剎呈葫蘆形,塔剎的漆可以算是完全脱落了。塔檐、青苔也是在此“久住”下來了。

瑞隆感應塔,歷經了北宋的繁華和南宋的腐敗,經歷了元朝的強大,見證了清朝的興衰,經受了民國的淒涼與戰火。可它卻始終渾然不動,矗立在九峯之下。

這塔的建設者是德韶大師,他來到黃巖九峯時曾説過“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www.》題。”他先後建造了九峯寺與瑞隆感應塔,他經歷“九九八十一難”才建造出這千年古塔,給我們黃巖百姓留下這一寶貴財富。從此,瑞隆感應塔,成為了黃巖一帶佛教的象徵。

這座1058歲高齡的“老人”成為了我們黃巖的驕傲,保護着我們黃巖這方水土的平安。

中國的歷史文化 篇三

最初從新浪網上讀到許倬雲先生的《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介紹,便深深服膺於許倬雲先生傾注在這本傳統文化普及讀物中的學識。找了好幾家書店,終於在卓越網上找到了這本書。兩個多月,終於讀完了許倬雲的《萬古江河》,同時聯想到費正清的《中國,傳統與變遷》和黃仁宇的《中國大歷史》。三本書均從大處着眼,二三十萬言就將數千年中國的發展演變,朝代更迭鮮活而又連貫的展現出來,但這兩本書主要談中國有這樣歷史演變的原因,《萬古江河》以“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為題旨,以長江黃河比喻中國文化,以大海比喻世界文化,以江河流域的擴大比喻文化的進展,從孕育中國文化的地理空間談起,到中國文化的多元發展與分合,然後細述中國文化在不斷的衝突與融合中,一步步擴大進入世界體系的歷程。視野和思路之開闊,超越了常見的斷代手法,也擺脱了文化上的本位主義,正如江河一樣寬廣。

《萬古江河》以中國文化的黎明、中國的中國、東亞的中國、亞洲多元體系的中國、進入世界體系的中國等諸多章節統領中國歷史,超越了歷來古代史、近代史和現代史的框架劃分,更為重要的是他把“文化”概念提升到了文明的高度,是用歷史的腳註來闡述“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於是我們看到“普世國家體制”,這是從秦始皇開始,這只是“中國的中國”,包含有“家國天下體制”、精耕農業文明、市場網絡與文官組織等諸多的中國文明特色。等到了唐朝之後的東亞的中國,中國成為亞洲的核心文化,影響四鄰,並奠定了後世中國的生活方式。

《萬古江河》近27萬言,涉及的內容極為豐富,有民俗生活、思想信仰、文學藝術、經濟社會的演變、科學技術的發展、文化的交流互動等,字裏行間既有高空鳥瞰式的宏觀洞見,又有具體日常生活的細微描寫。更重要的是,本書不但擺脱了中國文化本位主義,也着重於庶民觀點及大區域文化的比較研究,每每以全球文化的高視點,來詮釋多元、複雜的中國文化發展歷程。

語言的平實如話通俗易懂,是此書一大特色,所謂“真佛只説家常話”。在圖書編輯的推薦語和作者的前言中都曾寫道:這是寫給當代中國人的歷史讀本。行文中無一處直接引用歷史文獻,皆明白如話,偶爾也會看到作者筆鋒一轉處的幽默。在寫到孔子時代的蔬果栽培時,作者列舉了當時食用植物的種類,寫道:“此中野生作物,種類頗多,大致均為主食的補充,不是主要植物。但是農業栽培食糧不足時,採集的食物可能佔了相當比率。首陽山上的采薇人,不是隻有伯夷叔齊!”當時看到這段,不由掩卷大笑。

讀書是什麼?可能在每個人的眼裏有着不同的看法,“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將讀書推向神祕,“百無一用是書生”將讀書引向庸俗。其實讀書本身就是一種普通的生活,就如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我是一個歷史教師,歷史學是我們的專業,首都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趙亞夫説:“歷史有效教學的原動力不在教育學和心理學,而在歷史學。以往凡是把歷史講得不熟不透的教師,都是因為學科功底不好的緣故。”要提高自身歷史專業知識,必須要沉下心來閲讀,必須閲讀歷史方面的書籍。讀像《萬古江河》這樣的好書就如品茶,一遍不是最好,三遍最好——一遍時力求把重點或者引起興趣的內容標下,二遍時認真理解這些標下的內容,三遍時就要寫寫,這時還得反覆看看。

博覽羣書、厚積薄發,教師讀書不僅是尋求教育思想的營養,教育智慧的源頭,也是情感的交流與意志的滌盪。讀書會讓我們的教師更加善於思考,更加遠離平庸與浮躁,從而讓我們的`教師更加有教育的智慧,讓我們的教師人生更加絢麗。

一個人成功的因素不只是讀書,但是,讀書卻是一個人成功的重要因素。

中國的歷史文化 篇四

眾所周知,位於方山山脈一隅的九峯公園中,有一座名塔一一瑞隆感應塔。這座塔矗立於九峯公園的僻靜處,四周是連綿起伏的山,與蒼翠葱鬱的高大松柏。

瑞隆感應塔有七層,每層直徑自下而上逐漸縮小,是全國磚塔之中的代表。塔身原為白色,但經過了漫長的歲月、朝代的變遷,亦或是清晨金色的陽光過於耀眼,塔身已不是純白色,陽光射過樹葉,留下斑駁的影子,已分不清那是樹葉的倒影還是歷史的痕跡。塔身為柱形。那灰黑色的飛檐上,磚瓦鱗次櫛比,久經風雨沖刷,甚至長了短短的雜草。飛檐直衝天際,遮擋住了刺眼的陽光,撒下一片蔭涼。塔頂端立着一個葫蘆形的塔剎,為這蒼老的磚塔增添了一分可愛。

想想,從瑞隆感應塔建造開始,至今,已有一千零五十八年了。瑞隆感應塔建於公元963年,它見證了唐朝的繁華一世,看見過宋朝的分裂,知道明、清的腐敗,經歷過混亂的民國,最終到了強大的新中國。這座塔,它屹立在歷史中萬古不倒,它見到了歷史中未曾入冊的事、物,它是歷史的遺產,也是中華人民的寶物!

這孤獨的塔啊,一直以來,瑞隆感應塔安靜地站在大山中,默默地聽着各處的事蹟。它對於我們而言,不僅是一處景點,更是一個久經歷史的“人”!

師評:今天的作文難寫,李老師就等着你這篇!豐富的閲讀量,一流的語感寫出了瑞隆感應塔歷史的滄桑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