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經典民間故事【新版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3.13W

經典民間故事【新版多篇】

民間神話故事 篇一

岳飛彈琴感刺客

南宋愛國將領岳飛,善書法,也精琴棋。每當他心中煩悶的時候,總要彈古琴,以抒發心中的憂憤。公元1141年,岳飛抗擊金兵,連連取勝,兵進朱仙鎮,岳家軍將士們個個摩拳擦掌,決心打到金兀朮的老窩黃龍府。

這天,岳飛正和部將們商議出兵的事,南宋的投降派丞相秦檜促使宋高宗一連下了十二道金牌,召岳飛火速回京。他要把岳飛騙回京城加以殺害。

這天,岳飛離京城臨安不遠了,突然對面來了幾個校尉攔住岳飛説:“聖上有旨,命你城外安歇,沒有聖旨,不得進城。”

晚上,岳飛就住在一座寺院裏。心中實在鬱悶,夜不能寐,在院內踱步,望着滿天星斗,連連搖頭歎息。回到屋裏,見牆上掛古琴一張,伸手摘下來,定了定音,伏案彈奏了起來。

秦檜實行的第一招刺殺岳飛的計劃,是讓人從監獄裏提出一個身強力壯的死囚,告訴他去城外刺殺一個奸細,事成以後,不僅僅可赦免死罪,還要嘉獎。

這個犯人聽説是刺殺奸細,又可免死得賞,高高興興的出了城,秦檜的得意打算是:叫死囚行事,免他死罪,他必然賣命去幹;刺死岳飛,再把他抓起來殺人滅口,神不知,鬼不覺,萬無一失。秦檜心裏美滋滋的,靜等刺客的迴音。

刺客來到寺廟院內,躲在一棵老槐樹的後面,他聽見岳飛在屋裏歎氣,就躡手躡腳來到了窗下,在岳飛轉身摘古琴時,閃身進了屋內,躲在屏風後面,提着氣,踮着腳,向前移了幾步,正要行刺,這時琴聲響了,刺客立刻把刀縮了回去。原先這個刺客是郾城人,老爹是個有名的彈琴藝人,能作曲彈琴,在民間賣藝餬口。前年秦檜為討好金兀朮,硬把中原能歌善舞、撫琴作畫的藝人抓了起來,準備送給金兀朮尋歡作樂。他爹不願去為金兀朮效勞,被逼無奈,抱琴跳水而死。爹死了,他懷着滿腔仇恨,到了京城,闖到秦檜相府拼命,被抓進監牢,判了死刑。

岳飛手中的牛角琴撥,在琴絃上彈撥的琴聲飛揚,或柔或剛,或緊或慢,時而高亢,時而低沉,高亢時,像千軍萬馬在疆場馳騁,拼殺金兵;低沉時,像唉聲歎氣,憂國憂民。

刺客忽然想起老爹爹的琴聲,所以把剛要刺殺岳飛的刀縮了回去,他猶豫了,心想:“這是誰呢?如果是金人,咋能彈這樣好的琴呢?”他用一隻眼睛從屏風的細縫中仔細看:彈琴的人一身朝服,臉色白潤,分明是中原人吶!

“管他是誰,趁他一心一意彈琴,我一刀刺死他就是了。”刺客心一橫,剛要下手,只聽琴聲突然停住了。刺客渾身的肉緊縮了一下,差一點把手裏的刀落在地上。這時,只聽岳飛一聲長歎:“唉!何時收復舊山河呀!”琴聲又陡然驟起。刺客聽了聽,咦!這曲調為什麼這樣熟呢?這不是我爹譜作的《送軍行》嗎?

琴聲綿綿不斷,刺客的腦子裏閃過幾個月前的事情……

金兵佔領了郾城,金兀朮設慶功宴,把老爹抓去彈琴助興。爹爹不彈不奏,怒目而立,在金兀朮面前把琴絃完全撥斷,被關進了營中。之後嶽元帥到了郾城,打跑了金兀朮,救出了老爹。老人家一高興,就譜作了這首《送軍行》的琴曲,到處彈奏,讚揚岳家軍的抗金事蹟。一天,嶽元帥親自來到家裏,爹爹一見如故。嶽元帥請老爹教他彈奏《從軍行》……

那刺客想着想着落淚了。

他的心被琴聲捲走了,隨着琴聲一會兒高興,一會兒慷慨,竟忘了自己是來行刺的。

“嘭”的一聲,把他嚇了一跳,琴絃斷了。岳飛默默地站了起來,自言自語説:“我岳飛抗金大業未成,何以報答父老鄉親!”刺客聽到“岳飛”二字,頭“轟”的一下漲得斗大,鋼刀“噹啷”一聲掉到地上,一下子從屏風後面轉了出來,叫了一聲:“嶽元帥!”撲通跪倒在地,淚水嘩嘩地流了下來,泣不成聲的説:“嶽元帥!我對不起您呀!”

岳飛被他嚇了一跳,看着面前跪着的人,問道:“你是誰?”刺客把行刺的事仔細的説了一遍。岳飛怒火沖天,雙眉倒豎,鋼牙緊咬,大罵秦檜老賊。他把刺客拉了起來,安慰了一番,給他一些銀兩,讓他逃走,自謀生路。這個死囚萬分感激,給岳飛磕了個頭,説:“嶽元帥,多多保重。”拾起鋼刀轉身走了。

中國經典民間故事 篇二

在豫北淇縣城北幾公里處,有一座思德橋,幾百年來,關於這座橋在當地百姓中曾有一個動人的傳説。

那是宋朝仁宗年間,中原地帶民風淳樸。有一年正逢朝廷開科大選,相州(今湯陰縣)書生李牟騎着一頭驢到京都汴梁趕考,過了碧水悠悠的淇水,臨近中午他來到一個小河旁。

忽然,晴朗的天空,不知何時飛來一朵紅雲,在頭頂上“喀嚓嚓”打了個響雷,天空中頓時陰雲密佈,劈雷電閃下起白狀雨來。書生忙從背上取下油紙傘,還沒等他撐開遮雨,卻又云開雨散,露出了太陽。正驚異間,突然聽到前面橋上有人喊:“雷擊死人了!雷擊死人了……”

書生李牟忙催驢向前,果見石橋上圍了七、八個人,一個六十多歲的老人靜靜的躺在那裏,已經沒有一點氣息,一個三十多歲的男子正給老者放下綰起的褲腿。

“天理何在呀!”一個老太太在一旁哭泣着,“一輩子修橋補路,到頭來落得這樣一個下場。”

“哎,……,”其他人也紛紛搖頭歎息。

“怎麼回事?”李牟好奇的問圍着的人。

“唉!士子呀!趙石匠這輩子行善積德,我們腳下的橋就是他費了十年時間築起的,沒曾想一個月前剛建好,就……”。當地人很尊崇讀書人,忙回答他。

李牟心裏一陣激動:難道*人説的好人不長壽?正沉吟間,這時有人讓他給死者提幾個字,他二話沒説,拿出筆硯,略一沉思,便在老者左臂上寫下一行字:行善不好作惡好。寫完頓覺不妥,旁邊的人也唏籲起來,於是又在老者右臂上寫下:行善更比作惡強。然後才與眾人道別,往京城而去,一路上心情上下不定,滿腦子都是做人行善好還是作惡好的事。

二日後李牟到了京城,找了一家旅店住下,一夜無話。第二天一早他洗漱完畢,獨自一人出店在京城裏閒逛。京城果然是熱鬧非凡,由看不完的繁華景象,他正忖思間,街道上幾匹馬迎面而來,上面幾個官兵口裏喊着:“出皇榜嘍!出皇榜嘍……”縱馬呼嘯而去。

李牟舉目望去,果然有一堆人在那裏看皇榜,只見裏面有一個舉子模樣的人高聲朗誦着:“……三日前太子臨世時,左右胳臂上各有一行字跡:行善不好作惡好,行善更比作惡強。……今遍尋各位奇能異士,前來解朕心迷,撕其皇榜知其前因者朕定然……”

李牟大驚:天下竟有這等奇事,若不是這兩日親身經歷,是萬萬難以使人相信的。於是他毫不猶豫的揭下皇榜。在金殿上,他向仁宗天子詳述了兩天來自已的所見所歷,仁宗讓他寫出那兩行字讓兩班文武大臣核對筆跡,果然分毫不差。於是又派快馬去訪,打聽到那趙石匠剛剛下葬。仁宗不再疑慮,隨即加封李牟為本科第三名探花,衣錦還鄉。

李牟回家路過那座石橋,專門停下官轎,給那座橋取名為“思德橋”,並把自已知道的故事講給村子裏的人聽,告訴人們趙石匠一生積德,死後轉生帝王之家。所謂天理昭昭,善 惡 有 報,讓人廣傳這善果之事!

這故事在當地一直流傳至今。

民間神話故事 篇三

鐘樓古鐘

在北京鐘樓頂上,懸掛着一口巨大的銅鐘。鐘聲渾厚有力,宏亮綿長,方圓數裏都能聽到,堪稱“古鐘之王”。。如此巨大的銅鐘是如何鑄造的呢傳説鐘樓原有一口鐵鐘,但聲音不夠宏亮,於是皇帝下令召集天下工匠來鑄鐘。但是三年過去,銅鐘仍然沒能鑄好。皇帝發怒了,斬了監鑄太監,並限令八十天內鑄好大鐘,否則就把全體工匠處斬。

負責鑄鐘的師傅姓華名嚴,是當時有名的銅匠。為鑄這鐘他茶飯不思、夜不能寐,耗盡了心血。這天回到家裏,他嘴裏仍然唸叨着:“什麼原因鑄不了鍾呢怕是缺什麼東西吧!”這時,女兒華仙過來了。提起華仙那可真是個好姑娘,她自幼聰明伶俐,跟父親學會了不少銅匠活兒。由於母親早喪,她十四歲就挑起了家擔。如今她十六歲了,出落得如仙女一般,誰都誇老銅匠養了個好閨女。

為鑄鐘的事,她也琢磨好多日子了。見狀,忙上前説:“爹,是不是因為火候不到”老銅匠一拍大腿:“有道理!”轉念一想:“但是,如何提高爐温呢”“我有辦法。”華仙胸有成竹地説,“鑄鐘那天您帶我去吧。鑄鐘這天到了,朝廷命官、大小工匠也都到齊了,可爐温仍然上不去。

眼見這最後一爐銅水又要失敗,華嚴急得眼睛都紅了。就在這時,一個姑娘突然從人羣裏飛奔出來,正是美麗的華仙。她穿一身紅襖紅褲,着一雙繡花小紅鞋。只見她衝到爐邊,縱身跳進爐去。華嚴一把沒抓住,只抓住一隻繡花小鞋。剎時間,爐火升騰,銅水翻滾。老銅匠忍痛下令:“鑄鐘!”工匠們一齊努力,銅鐘最後鑄成了。

為紀念這位獻身鑄鐘的美麗姑娘,人們尊稱她為“鑄鐘娘娘”。每逢風雨之夕,鐘聲淒涼悲切。這時,昔日北京城的媽媽們就會對孩子説:“睡覺吧,鐘樓打鐘啦,鑄鐘娘娘要她那隻繡花鞋啦…。”

武夷山酒罈峯的傳説

很久以前,九曲溪畔有一位老農夫,他釀造的米酒醇美甘冽,只要酒罈一開,武夷山就三天三夜都飄逸着濃濃的酒香。種田的鄉親喝了老農夫釀造的米酒,幹三百六十五天活都不勞累;趕路的喝了老農夫釀造的米酒,走九千九百里都不覺得辛苦。

人們對老農夫,從心底裏喜歡,尊敬地稱他為“田父”。田父的名字,隨着他的酒香飄蕩,傳遍了四面八方。

那時節,下八洞的八仙,各顯神透過了東海,遊玩了不少名山大川。這一天,聞到武夷山的酒香,暗暗稱奇。鐵枴李忍不住垂涎欲滴,對同伴嚷道:“錯過這等好酒不喝,真枉為一世神仙,我老拐可要到武夷山走一遭了。”其它仙人一聽正合心意,於是,有的打扮成販茶商客,有的打扮成雲遊道士,一齊尋到九曲溪畔田父家裏來喝酒。

田父象往常一樣,舀出自己的美酒,熱情款待這些客人。八仙喝了田父的美酒,連聲稱好,讚不絕口。他們雖然嘗過仙家玉液,也嘗過人間佳釀,卻從來沒有喝過武夷山農家如此香濃味美的米酒,真是上品。

打這以後,八仙就不願到別的地方遊山玩水了。尤其是鐵枴李,自喝過田父的米酒以後,可算找到“親家”了,天天柱着枴杖,一瘸一瘸,到田父家買酒喝,喝完還要裝一葫帶走。日子久了,倒和田父交上了朋友。

那天,鐵枴李在田父家喝酒,三杯落肚,面泛紅光,晃着腦袋問田父:“你怎樣能釀造出如此奇妙的上等美酒呢?”

田父指着遠處的丹山回答:“這酒是武夷山下良田裏長出的稻米釀造的。”

鐵枴李點點頭:“還有呢?”

田父指着門前的碧水回答:“這酒是取九曲溪裏的甜美溪水釀造的。”

鐵枴李又點點頭:“還有呢?”

田父指着桌旁酒罈回答:“這酒是用遇林窯燒製的瓷壇釀造的。”

鐵枴李眼睛亮了,興奮地叫起來:“好啊!這三件都是武夷山的奇珍,難怪你能釀出這麼絕好的美酒!”他連連誇讚田父,高興地手舞足蹈,竟忘記了還要和其它七仙一道去赴瑤池的蟠桃宴會呢!

等七仙找到田父家中,拉走鐵枴李,趕到瑤池的時候,蟠桃宴會已經開始了。只見一排排桌面上,擺着老大老大的仙桃,一位位客人面前,斟滿了噴香噴香的仙酒。眾仙雲集,杯觥交錯,好一派熱鬧景象。那鐵枴李趕忙坐入席中,舉杯便喝,酒剛入口,卻“哇”一聲吐出來,筵席上的眾仙都看懵了。。

王母見了覺得奇怪,便問八仙。鐵枴李是個直性子的人,搶先答道:“你這瑤池瓊釀算什麼酒,還不如武夷山田父家的米酒好喝!”

正在這時,從武夷山飄來一陣酒香,縈繞在瑤池之上,宴會上眾仙聞到,饞涎欲滴,那王母也禁不住直咂嘴巴,責備釀酒大仙,竟不如人間的一個農夫。釀酒大仙羞紅了臉,半天説不出話來。

鐵枴李眼睛眨眨,對王母説:他願與釀酒大仙一同去向田父買回一罈米酒,讓眾仙也嚐嚐人間佳釀,享享口福。王母這才轉怒為喜,吩咐二人快去快回。

二仙人飄然來到田父家中,鐵枴李一五一十説明來意。田父聽説仙人要喝凡酒,心裏也樂了。

田父説:“行,我送你一罈米酒就是了。”

二仙大喜,鐵枴李連聲稱謝,釀酒大仙抱起田父送的一罈美酒,辭別田父,急着趕回瑤池。

那鐵枴李腿腳不方便,又這樣來回奔波,累得夠嗆。半路上,他只好叫釀酒大仙把酒先送回去,自己慢慢地走,但他再三交代:“這酒好,你千萬要給我留幾碗!”釀酒大仙一口答應,抱着酒罈先走了。

王母見了武夷山田父的米酒,一嘗果然美極了,真是名不虛傳,十分高興,命釀酒大仙斟給席上的眾仙品嚐。釀酒大仙只顧給大家斟酒,忘記了鐵枴李的交代,等鐵枴李到了,酒罈裏的酒已經不多了。

鐵枴李回來,累得氣喘吁吁,早想喝上幾碗米酒解乏,一看他的酒碗空空的,再看釀酒大仙抱着酒罈給眾仙斟酒的樣貌,明白壇裏沒剩多少酒了,頓時怒從心起,火冒三丈,舉起枴杖就打釀酒大仙。釀酒大仙慌忙躲閃,只聽“噹啷”一聲,人沒打到,倒打中了田父的酒罈。釀酒大仙抱不住,手一鬆,酒罈骨碌碌滾出瑤池,落到人間。

真是巧,那酒罈不偏不倚,竟落到武夷山五曲南岸的山中。只是被鐵枴李打裂了一道口子,剩下的米酒從裂縫涓涓流入九曲溪。

之後這隻酒罈化成了武夷山的一座奇峯,象根擎天柱,也象個石壇子,壯觀極了。人們便叫它天柱峯,明白它的來歷的人,都稱它為酒罈峯。

人們説,那酒罈裏剩下的米酒,至今還日夜向九曲溪流淌,那酒香便也飄逸不盡。因此,用九曲溪水造的佳釀,美味芬芳,大家給它取了一個很美的名字“武夷流香”。

民間神話故事 篇四

嫘祖造絲的傳説

黃帝戰勝蚩尤後,建立了部落聯盟。黃帝被羣民推選為部落聯盟首領,帶領大家發展生產、種五穀、馴養動物、冶煉銅鐵、製造生產工具;而做衣冠的事,就交給妻子嫘祖了。

嫘祖經常帶領婦女上山剝樹皮、織麻網,還把男人們獵獲的各種野獸的皮毛剝下來,進行加工。時間不長,各部落的大小首領都穿上了衣服和鞋,戴上了帽子。

有一天,嫘祖帶着部落裏的女人們上山,突然在一片桑樹林裏發現滿樹結着白色的小果。她們以為找到了鮮果,就帶回了部落。但是小果既咬不動也沒有什麼味道,嫘祖就把白色小果都倒進鍋裏,加上水用火煮,並用木棍攪拌。攪了一陣子,把木棒往外一拉,木棒上纏着很多像髮絲般細的白線。沒多久,煮在鍋裏的白色小果全部變成雪白的細絲線,看上去晶瑩奪目,柔軟異常。

嫘祖是個十分聰明的女人,她仔細看了看纏在木棒上的細絲線,然後高興地説:“這不是果子,不能吃,可能有別的用處。”她又觀察了許久,最後弄清這種白色小果原先是由一種蟲子口吐細絲繞織而成的,而非樹上的果子,並且能夠用做衣服的原料。

從此,在嫘祖的倡導下,人們開始了栽桑養蠶的歷史。後世人為了紀念嫘這一功績,就將她尊稱為“先蠶娘娘”。

傳絲公主和蠶種西傳的故事

著名佛教旅行家玄奘法師在所著《大唐西域記》中,記錄了一段在瞿薩旦那國(古于闐國—今新疆和田附近)聽到的傳説:

古代的西域各國絲綢與黃金等價,瞿國原無蠶桑,聽説東鄰小國已有蠶桑絲織,便遣使東國求獲蠶桑種子,但被東國君主回絕,並嚴令關守,禁止蠶桑種出關。瞿國無計可施,便謙恭備禮與東國求親。東國君主為了睦鄰友好,就答應了這門親事。瞿國國王派使迎親時,囑咐迎親者密告東國公主,瞿國沒有蠶桑絲綢生產,請公主自帶蠶桑種子來完婚,今後方能自制絲綢服飾。公主離開東國時,將蠶桑種子密藏於頭上的帽子內,出境時,守將搜遍了所帶物品,只是不敢檢查公主的帽子,從而使桑樹和蠶種帶入了瞿國。

經典民間故事 篇五

山谷裏,住着母子兩人。他們的生活,全靠兒子賣柴度日。有一天,少年砍柴砍累了,躺在石頭上歇息。仰頭看見一棵樹上,掛着一隻他從來沒有見過的果子。少年摘下來吃了,只覺得嘴裏甜絲絲、香噴噴,不一會地便睡着了。

當他醒來的時候,好象聽見樹上有兩個人在談話。一個是尖嗓門,一個是啞嗓門。尖嗓門説:“扎卡!扎卡!老兄,好久不見啦!”啞嗓門説:“我們的國王耳朵痛,咕咚!請了許多喇嘛唸經,咕咚!屋頂上扔了很多‘刀瑪’,咕咚!我們天天舉行宴會呵,咕咚!”尖嗓門又説:“扎卡!扎卡!國王的病好了嗎?扎卡!”啞嗓門笑着説:“這些個喇嘛,都是大飯桶,咕咚!只會哄騙國王,哪裏曉得治病,咕咚!其實國王的耳朵,並沒有什麼病,只是鑽進了一隻大蜘蛛,咕咚!只要在國王身邊,擺一口大水缸,在水缸上輕輕敲鼓,蜘蛛聽見鼓聲,以為是春雷響了,便會爬出來;看見銅缸,以為到了水邊,便會抽絲結網。這時候,只要把蜘蛛絲拉斷,國王的耳朵就不痛了,咕咚!咕咚!”

少年感到十分奇怪,這兩個人怎麼站在樹上聊天呢?睜開眼睛一看,樹上根本沒有人,只有一隻花喜鵲,一隻黑烏鴉,兩個談得正高興。少年想:“是不是我吃了那隻果子,就能聽懂鳥兒説話?無論如何,我要到城裏去一趟,看看烏鴉的話是真是假?”

少年回到家,對母親説;“阿媽,明天我想到城裏看看。”阿媽説:“孩子,你一天不砍柴,咱倆就一天沒糌粑,你跑到城裏去幹什麼?”少年説:“阿媽,千萬不要生氣,等我回來就知道啦!”

第二天,他早早地起來,揣着兩個糌粑團就往城裏趕。半路上,看見前面一個人騎在騾馬上,後面跟着一隻小馬駒。小馬駒邊跑邊城:“阿媽,阿媽,等等我呀!”那匹騾馬呢,也是邊跑邊説;“小馬呀!你自己快來吧!鞍韉上有顆鐵釘,扎得阿媽好痛呀,我要快快跑回家。”少年叫住騎馬的人,把自己聽到的告訴他;騎者開始不相信,下馬掀開鞍子,果然有顆鐵釘。少年也十分高興,因為他不但能聽懂鳥兒的話,也能聽懂牲口的話。

進城以後,少年直奔國王的住地。他看見宮門關得緊緊的,便使勁槌打。過了很久,鐵門才拉開一條手指寬的縫隙,武士在裏邊吼道:“今天國王病重,誰來也不開門。”少年説:“大叔,讓我去瞧瞧國王的病吧!別看我年紀小,説不定能把國王治好呢!”

武士帶着少年,來到國王病牀旁邊。他看了看國王的病情,的的確確跟烏鴉講的一模一樣。便吩咐傭人,擺上水缸,敲起皮鼓,不到一頓茶的功夫,從國王的耳朵裏,爬出一隻大紅蜘蛛。少年扯斷蛛絲,在國王耳朵裏,塗上一點酥油,塞上一點羊毛。國王立刻感到周身舒暢、百病全消,十分高興地説:“孩子,你在深山砍柴,為什麼知道國王我耳朵痛呢?為什麼知道我耳裏有隻大蜘蛛呢?從哪裏學到引出蜘蛛的妙法呢?”

少年想:如果説是烏鴉説的,國王一定不會相信。便説:“我在山上砍柴的時候,兩位美麗的仙女告訴我的。”國王更加高興,送了他不少金銀、布匹和牛羊。

少年回到家裏,把國王獎賞的東西,統統交給阿媽,同時講述了給國王治病的經過。阿媽埋怨道:“孩子,這是件好事,你為什麼瞞着我呢?”少年説:“阿媽,您不是常説,辦事要牢靠嗎?昨天,我還不知道烏鴉的話靈不靈呢?”

經典民間故事 篇六

民間流傳的故事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民間傳説,它以戲劇、歌謠、詩文、説唱等形式,廣泛流傳,可謂家喻户曉。相傳秦始皇時,勞役繁重,青年男女範杞梁、孟姜女新婚三天,新郎就被迫出發修築長城,不久因飢寒勞累而死,屍骨被埋在長城牆下。孟姜女身背寒衣,歷盡艱辛,萬里尋夫來到長城邊,得到的卻是丈夫的噩耗。

她痛哭城下,三日三夜不止,城為之崩裂,露出範杞梁屍骸,孟姜女於絕望之中投海而死。從此,山海關被後人認為是“孟姜女哭長城”之地,並在那裏蓋了孟姜女廟,南來北往的人們常在這兒灑下一掬同情之淚。廟中有楹聯這樣説:「秦皇安在哉,萬里長城築怨;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銘貞。」孟姜女哭崩長城的故事,反映了秦代徭役對百姓所帶來的深重痛苦。也有的認為該故事出自戰國時期。

據説廟東南4公里處兩塊露出海面的礁石便是孟姜女的墳與碑,而廟後巨石上的小坑,為孟姜女望夫所踏足跡。所以石上刻有“望夫石”3個大字。廟內殿門兩側還有一副非常有名的對聯“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雲長長長長長長長消。”“朝”、“長”兩字按漢字不同讀音才能讀出有幾種不同的意義。 孟姜女哭長城的傳説在民間廣為流傳,其夫範喜良(衞輝人)被魏王徵召修築長城(今衞輝與輝縣交界的戰國長城)勞累而死,埋於長城之下。孟姜女尋夫哭至衞輝池山段長城,感動天地,哭塌長城,露出丈夫屍骨。至今在衞輝池山鄉歪腦村一帶還流傳其故事,山上能見到孟姜女哭塌長城的淚滴石。新鄉市區有孟姜女河,孟姜女路,孟姜女橋等名稱。

中國經典民間故事 篇七

“滄州的獅子,定縣的塔,正定府的大菩薩。”從這個廣泛流傳的民謠,可以看出滄州獅子是多麼着名了。

據説,在很久很久以前,滄州這地方是一塊風景優美、土地肥沃的魚米之鄉。它一面臨海,因而遠遠地望去,海碧天藍。再加上氣候温和,人又勤勞,家家户户的日子,過得都那麼美好。所以就連飛禽、走獸,也都願意到這裏落落腳。

有一年穀子黃梢,棒子蒼皮的時候,海面上突然颳起一股黑風,卷着海浪,像虎叫狼嚎一樣咆哮着直撲滄州城。眼看着船翻桅折,房倒屋塌,滿窪的好莊稼被海水吞沒。黑風惡浪來得急,老百姓來不及躲,人也淹死了不少。那情景是真叫慘啊!

這黑風惡浪怎麼突然來得這麼猛呢?原來是一條惡龍在興妖作怪。它看着滄州這地方好,就一心想獨吞這地方做它的龍宮。

就在惡龍興妖作怪、殘害黎民百姓的時候,人們猛地聽到一聲像山崩地裂一樣的怒吼。只見一頭紅黃色的雄獅,從海邊一躍而起,象鷹抓兔子一樣,嗖的一聲,衝向大海,直取惡龍。

海面上頓時水柱沖天,狂風大作,龍騰獅躍,雄獅和惡龍從天黑一直廝殺到黎明,惡龍招架不住,掉頭就跑。它邊跑邊想:“我佔不了這塊地方,也叫這地方好不了。”於是它一邊跑着一邊吐着又苦又鹼的白沫。

雄獅在後面緊追不放,一直到東海深處,逼着惡龍收回了淹沒滄州的海水,這才罷休。

惡龍跑了,海水退了,滄州一帶的老百姓,才避免了一場更大的災難,又能安居樂業了。人們為了感謝為民除害的雄獅,就請一位叫李雲的打鐵名匠,帶領着九九八十一個手藝高超的徒弟,用了九九八十一噸鋼鐵,鑄造了九九八十一天,終於在當年雄獅躍起的地方,鑄成了這尊活靈活現非常雄偉的鐵獅子。

那條惡龍雖然沒死,可是它一望見這頭鐵獅子,就渾身發軟,爪子發麻,再也不敢興妖作怪了,所以,後來人們又把這尊鐵獅子叫做鎮海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