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黃河大合唱賞析(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31W

黃河大合唱賞析(精品多篇)

《黃河大合唱》創作時代背景 篇一

《黃河大合唱》創作於抗戰爭時期1939年春,4月13日首演於延安陝北公學禮堂,反響巨大,唱響全國,成為抗日歌曲的典型代表。《黃河大合唱》凝聚着冼星海的卓越才華和傑出創造性,被認為是一部反映中華民族解放運動的音樂史詩。

詞作者光未然,我國現代著名詩人。曲作者冼星海,現代著名作曲家,廣東番禺人,生於澳門貧苦船工家庭。創作了大量的戰鬥性羣眾歌曲。21歲入北京藝專學習小提琴與作曲。23歲進入上海音樂學院學習小提琴、鋼琴。24歲赴法勤工儉學。26歲考入巴黎音樂院,創作出《風》、《遊子吟》等音樂作品。30歲回國投身於抗日救亡運動,創作出《救國軍歌》、《夜半歌聲》等歌曲。1937年抗戰爆發,積極參加救亡歌詠運動,創作出《在太行山上》、《到敵人後方去》等救亡歌曲。1938年冬,赴延安任“魯藝”音樂系主任,創作出《軍民進行曲》、《生產大合唱》等。1939年,創作完成《黃河大合唱》。1945年病逝於莫斯科。由於他對中國革命音樂事業的巨大貢獻,被譽為“人民音樂家”。

《黃河大合唱》樂曲鑑賞 篇二

《黃河大合唱》氣勢磅礴,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全曲包括序曲和八個樂章,並由配樂詩朗誦和樂隊演奏將各樂平連成一個整體。各個樂章從內容到音樂形象又具打相對的獨立性,樂章之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作品以抗日和愛國兩個主題為中心。從深厚的情感和感人的藝術形象上一步步展開,直至宏偉的終曲,激盪的感情浪潮發展到了最高點。

管絃樂隊演奏的《序曲》概括地對全曲進行了極富特點的描繪。樂隊效果色彩濃郁。音樂刻畫了人民的意志和力量,象徵着崇高偉大的民族精神:幾個主題經過發展後交織徵一起,形成了序曲的高潮。

整個作品雖然沒有像歌劇那樣,有一個完整的故事情節,但它卻有一個嚴密的戲劇性構思,給人一種強烈的矛盾衝突。這個矛盾衝突就在於開始時的人與自然的衝突,是船伕與險灘、急浪的搏鬥,後半部分是中華民族與日本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衝突。但二者是相呼應的,即通過人與大自然的搏鬥,表現出中國人民的英勇頑強,進而為中國人民戰勝日本帝國主義、民族矛盾得以解決作了鋪墊。整個作品就在於展示這個矛盾(《黃水謠》)、激化這個矛盾(《黃河怨》)、解決這個矛盾(《保衞黃河》)。這種矛盾的展示、激化、解決正是其戲劇性所在。

《黃河大合唱》作為一部“大合唱”。所謂“大合唱”就是“康塔塔”(cantata),是歐洲巴羅克時期重要的聲樂體裁。“康塔塔”雖然不具有歌劇那麼完整的故事情節,但戲劇性還是存在的。《黃河大合唱》作為一部中國的“康塔塔”,也具有這種戲劇性。《黃河大合唱》一共八個樂章,每一章節,都是通過朗誦和樂隊為背景串聯起來。雖然每個樂章在從表現形式、藝術形象、思想內容都各有側重或有所不同,但是整個作品貫穿着一個主題思想,這就是“抗日救亡”,同時也歌頌了偉大的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

《黃河大合唱》的創作背景 篇三

1938年9月,武漢淪陷後,詩人光未然帶領抗敵演劇隊第三隊,從陝西宜川縣的壺口附近東渡黃河,轉入呂梁山抗日根據地。途中目睹了黃河船伕們與狂風惡浪搏鬥的情景,聆聽了高亢、悠揚的船工號子。

1939年1月,光未然抵達延安後,創作了朗誦詩《黃河吟》,並在這年的除夕聯歡會上朗誦此作,冼星海聽後非常興奮,表示要為演劇隊創作《黃河大合唱》;年3月,在延安一座簡陋的土窯裏,冼星海抱病連續寫作六天,於3月31日完成了《黃河大合唱》的作曲,以中華民族的發源地黃河為背景,熱情地謳歌了中華兒女不屈不撓,保衞祖國的必勝信念。

冼星海回國痛感民族危亡的深重,深知民眾的痛苦。在民族危亡的嚴重關頭,他站在民族鬥爭的前面。他確信中國共產黨才是中華民族的中流砥柱,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為了民族解放,“為抗戰發出怒吼”,他縱筆譜寫歌曲。1939年他去看望病牀上的青年詩人光未然,聽其朗誦《黃河吟》聽其講述黃河呼嘯奔騰的壯麗景象遂蕩其共鳴,樂思如潮。創作一星期,半月之內又完成了該作品八個樂章及伴奏音樂的全部樂譜。寫就了這一時代的中華民族的音樂史詩。

《黃河大合唱》這部作品以黃河為背景,由七種不同演唱形式的歌曲構成,熱情歌頌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控訴侵略者的殘暴,並展現了中國人民與日本侵略者奮勇鬥爭的英勇場面,勾畫出了中國人民保衞祖國、頑強抗擊侵略者的壯麗畫卷。

《黃河大合唱》寫成於抗日戰爭時期,1938年秋冬,作者隨抗日部隊行軍

至大西北的黃河岸邊。中國雄奇的山川,戰士們英勇的身姿激發了作者的創作靈感,時代的呼喚促使他懷着高漲的愛國熱情譜寫了一篇大型朗誦詩《黃河吟》,後來被改寫成《黃河大合唱》的歌詞。作品由八個樂章組成,它以豐富的藝術形象,壯闊的歷史場景和磅礴的氣勢,表現出黃河兒女的英雄氣概。

整體把握 篇四

古往今來,黃河以其雄壯的氣勢,奔騰在中國大地上,滋養着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歌頌黃河就是歌頌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以後,日本侵略者的鐵蹄踐踏着華北大地。全國掀起了抗日救亡運動的高潮。通過自己創造的藝術形象反映現實鬥爭,激發全國人民的抗日熱情,是許多進步作家、藝術家的心願。詩人光未然1935年8月曾經創作出歌詞《五月的鮮花》,歌中唱道:“五月的鮮花開遍了原野,/鮮花掩蓋着志士的鮮血。/為了挽救這垂危的民族,/他們曾頑強地抗戰不歇。……”歌詞經譜曲後廣為傳唱。1939年詩人到延安後,又創作了篇幅與規模更大的組詩《黃河大合唱》。《黃河大合唱》共有八個樂章,分別是:《黃河船伕曲》《黃河頌》《黃河之水天上來》《黃河對口曲》《黃水謠》《黃河怨》《保衞黃河》《怒吼吧,黃河》。詩中雄奇的想像與現實圖景交織在一起,組成一幅壯闊的歷史畫卷,歌唱苦難與抗爭,刻畫黃河的形象,反映中華民族英雄兒女抗戰的真實場面。冼星海稱讚它“充滿美,充滿寫實、憤恨、悲壯的情緒,使一般沒有渡過黃河的人和到過黃河的人都有一種同感。在歌詞本身已儘量描寫出數千年來的偉大黃河的歷史了”。

《黃河頌》在體裁上是一首頌詩,着眼於“歌頌”,在結構上與組詩第一章《黃河船伕曲》是緊密相承的。《黃河船伕曲》描寫:“烏雲滿天,驚濤拍岸,黃河的船伕,在暴風雨中搏戰,經過千辛萬苦終於到達了彼岸。這象徵着我們偉大的民族和人民突破驚濤駭浪般的重重困難,終於取得輝煌的勝利。”於是在第二章《黃河頌》中,詩人作為時代的歌手出現,他站在高山之巔,代表祖國英勇的兒女,向着黃河唱出了頌歌。他歌頌黃河氣勢宏偉,源遠流長,並且要學習它的榜樣,像它一樣的偉大堅強。

《黃河頌》開篇明確“歌頌黃河”的主題,展示了黃河的偉大堅強。歌頌黃河養育了中華民族,黃河保衞了中華民族,黃河還將激勵着中華民族。最後尾聲部分號召我們學習黃河的精神。

《黃河頌》,是黃河的頌歌,是時代的頌歌,是中華民族的頌歌,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堅忍不拔、永往直前的頌歌。

第一節是朗誦詞,第二節是歌詞。作者先以呼告的手法,直稱讀者為“朋友”,開宗明義地説出了要“歌頌黃河”的主題。

第二節是全詩的主體部分,為了表現頌歌的氣勢,“由男高音獨唱,歌帶悲壯,在伴奏中可以聽出黃河奔流的力量”(冼星海《我怎樣寫〈黃河〉》)。第二節歌詞的內容層次比較分明,並且有明顯的關鍵詞語可作為思路梳理的依據。首先,是“望黃河滾滾”的“望”字,一直統領到“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兩面”。而這所“望”的內容,既有寫實的成分,也有雄奇瑰麗的想像,條理清楚,章法謹嚴:先是近鏡頭特寫──“驚濤澎湃,/掀起萬丈狂瀾”;再是俯瞰全景式的總寫──“濁流宛轉,/結成九曲連環”;然後是縱向描寫黃河的流向──“從崑崙山下/奔向黃海之邊”;最後橫向展開到黃河流域兩岸──“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兩面”。接着,開始讚頌黃河對於中華民族的偉大貢獻,進入“頌”的階段。“啊!黃河!”反覆出現,把從“啊!黃河!/你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到“將要在你的哺育下/發揚滋長”分為三個層次,歌頌黃河養育了中華民族,指出黃河的歷史貢獻;像一道天然屏障保衞着中華民族,指出黃河的地理優勢;最後由實到虛,歌頌黃河流域寬廣,澤被眾生,並且代表中華兒女發出要向它學習的誓言。

《黃河大合唱》各樂章簡析 篇五

《黃河大合唱》共8個樂章,每章均在開頭配樂朗誦。

第一樂章:《黃河船伕曲》。是一首混聲合唱曲。《黃河船伕曲》表現了團結一致、齊心協力精神,它不是一首單純的船伕號子,有更深刻的內涵,展示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偉大和堅強。正如作者自己説的“象徵鬥爭的不斷性。”這體現了作者在創作上的思想高度。

第二樂章:《黃河頌》。是一首男中音獨唱曲,由三個樂段組成。樂章開始是一個音域寬廣、氣息深長的音樂主題,它顯示出黃河的雄偉氣魄,第一樂段象徵中華民族的歷史悠久、幅員遼闊;第二樂段象徵着我們民族的偉大、堅強和光榮的革命傳統;第三樂段象徵中國人民猶如巍巍崑崙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第三樂章:《黃河之水天上來》。是一首朗誦歌曲。歌詞內容豐富,從黃河悠久歷史到壯美景象到民眾的覺醒、奮起及對未來的呼喚渴望,形成宏偉有力篇章。採用民族樂器三絃進行伴奏,融入古曲《滿江紅》及歌曲《義勇軍進行曲》旋律。

第四樂章:《黃水謠》。是一首歌謠式的三段體歌曲。第一樂段是女聲二部合唱,旋律抒情婉轉;第二樂段是混聲四部合唱,情緒悲痛而壓抑。尤其是樂段結束處,連續兩個下行四度跳進更增強了這種情緒的感染力;第三樂段是第一樂段的變化再現,情緒十分淒涼。

第五樂章:《河邊對口曲》。這是一首男聲對唱、重唱與混聲合唱歌曲。通過黃河岸邊兩個東北老鄉對唱,表現出兩個人共同的身世、遭遇、仇恨、決心:一起打回老家去。

第六樂章:《黃河怨》。這是一首女高音獨唱歌曲。歌曲以悲憤的音調,表現出被日寇蹂躪下一位老婦女的哀怨之情。結尾的音樂推向高潮:“你要替我把這筆血債清還!”象徵國人心底的吶喊。

第七樂章:《保衞黃河》。表現了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奮起鬥爭的英雄形象。歌曲採用了齊唱及二部、三部輪唱的演唱形式,情緒堅決而振奮。在三部輪唱之後,過度段器樂曲,把情緒進一步昇華,形成歌曲新的高潮,這段音樂,不僅有自己鮮明的形象及個性,而且為最後的齊唱部分做好了轉調準備。歌曲在高亢而激越的。情緒中結束。

第八樂章:《怒吼吧,黃河!》。是一首混聲合唱,整部大合唱的終曲,也是全曲的高潮。前面出現過的幾個重要基本主題得到了綜合的展現,憤怒的情緒、戰鬥的號角、堅定的節奏、鏗鏘的合唱以宏偉的氣勢使音樂達到了最高潮。

《黃河大合唱》的藝術成就 篇六

《黃河大合唱》以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的音樂形象為象徵,充分表現出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性格和民族精神,顯示出中華民族偉大氣魄和力量,及不可戰勝的英雄氣概。《黃河大合唱》所表現的民族精神,不僅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而且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戰略意義。

《黃河大合唱》藝術成就是全方位、深層次、高水平的。它融獨唱、重唱、對唱、齊唱、朗誦等為一體,多聲部、多樂章的大型聲樂套曲,管絃樂隊伴奏。中西合璧,和諧統一的音樂,是技術性與藝術性的完美結合。《黃河大合唱》是民族音樂經典作品之一。根據《黃河大合唱》改編的鋼琴協奏曲《黃河》,經郎朗等鋼琴家的出色演奏,使其響遍全世界,成為中國音樂作品和中國音樂文化的光榮與驕傲。

郎朗在很多場合激情演奏了《黃河》,用激昂奔放的旋律,謳歌偉大的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也有利於弘揚中華文化。他也曾説過:《黃河》應成為世界性作品。海外華人曾説:“每次聽到它,都會體驗到一種作為中國人的崇高和自豪。”想必這首曲子的影響力和號召力是多麼的觸動人心,促使人奮發前進,保衞黃河,保衞祖國。

關於黃河大合唱的鑑賞 篇七

《黃河大合唱》是著名詩人光未然(張光年)為配合音樂家冼星海創作的大型民族交響樂而寫的組詩。《黃河頌》詩人採用象徵的手法表面上歌頌黃河,實際上是歌頌我們的民族,激勵中華兒女像黃河一樣“偉大堅強”,以英雄的氣概和堅強的決心保衞黃河,保衞中國。她旋律激昂,音樂壯闊,氣勢磅礴,熱情深切,充滿了強烈的衝擊力和震撼力,展示了黃河桀驁不馴的血性和中華民族的英雄氣概,歌頌了黃河氣勢宏偉,歷史源遠流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