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汪曾祺《黃油烙餅》賞析(最終版)(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4.72K

汪曾祺《黃油烙餅》賞析(最終版)(精品多篇)

汪曾祺 虐貓 賞析嚴榮 篇一

汪曾祺《虐貓》賞析

文學院 1003071019034 嚴榮

寫的是幾個孩子在文革期間虐貓的事情,“李小斌、顧小勤、張小湧、徐小進,”這四個小孩本是一羣天真活潑,本性善良,然而卻因為缺乏家人的看管,做出“虐貓” 此等慘絕人寰之事,他們非但沒有感到他們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有多麼令人毛骨悚然,並以此為樂,樂此不疲。知道趙小斌的爸爸絕望跳樓。。。李小斌的爸爸是走資派。顧小勤、張小湧、徐小進家裏大人都是造反派。按説在那個階級鬥爭容易嚴酷的年代,一旦被掛上“走資派”的帽子,那真是令人“敬而遠之”生怕與其扯上什麼關係,作為走資派的兒子,李小斌卻可以頂着這麼一個包袱開心的和小朋友們在一起玩耍,由此可見,顧小勤,張小湧,徐小進這三個孩童其天真善良的本性,而這樣一個本性卻和下文他們的行為截然相反。。。

本文寫於文革時期,文中不免有影射當時這一殘酷歷史事件的地方,比如文中的貓,貓本是無辜的,它既沒有妨礙人們的日常生化,在平時生活中也不是人們的玩具,但在文中那三個小孩眼裏無辜的貓卻成了他們無聊取樂的對象,他們以使用各種讓貓痛不欲生的方法折磨貓為了,貓表現得越痛苦似乎他們越有成就感,在不停地虐貓過程中來獲取麻木的快樂感、,此文寫於文革時期,貓的意象無外乎直接指向那些在文革中無辜而慘遭批鬥,折磨的人士。“李小斌、顧小勤、張小湧、徐小進,”則是很明顯地指那些殘害他們以折磨他們為樂的麻木人們,其中,李小斌這個形象比較複雜,因為他並不是一開始就參與到虐貓行動中的,在一開始,他還試圖阻止這一慘劇的發生,可到了後來,他已完完全全加入其中。我們可以看到作為一個比較積極的形象,趙小斌有了一個比較複雜的轉變,也是在影射文革中那些自覺或不自覺到最後都加入“虐貓”行列的人們。

“虐貓”行動的終止在於“他們想出了一種很簡單的玩法:把貓從六樓的陽台上扔下來。貓在空中慘叫。他們拍手,大笑。貓摔到地下,死了。他們又抓住一隻大花貓,用繩子拴着往家裏拖。他們又要從六樓扔貓了。”“李小斌的爸爸從六樓上跳下來了。”無形中,在這幫孩子把眼前的貓想成了“李小斌的爸爸”,亦或是將“李小斌的爸爸” 想成了眼前的貓,終於這一幕刺激到了他們,讓他們認清自己在幹一件多麼殘忍滅絕人性的事情,就像後來來了一輛救護車就走了李小斌的爸爸一樣,他們手中的貓也需要有一輛“救護車”來救它死於非命,而這輛救護車不是其他,正是掌握着貓的命運的他們,由此可見人的命運是多麼的卑賤一如那些無法掌控自己命運的貓,寥寥幾筆就勾畫出文革時期的人性的滅絕,對人命的漠視。

作為汪曾祺著名的悲劇小説,本片對悲劇人物的塑造一如汪曾祺以往的創作手法,將對人物命運的描寫隱喻文中,而不是直白的曝露,這樣一來不僅增加了小説的閲讀性,且提升了小説的意境,思考空間。令人讀後不禁意味深長地回味,彷彿茶有餘香,撩齒不散。

汪曾祺《花園》賞析 篇二

汪曾祺《花園》

—————靈動的生命美

汪曾祺的《花園》主要描寫了童年時代記憶裏家中那片花園裏的各式各樣的景物以及自己在這片花園裏度過的兒時珍貴、難忘的快樂。

“我的臉上若有從童年帶來的紅色,它的來源是那座花園。”這片花園承載了作者多少童年的歡樂。在那裏,曾經貪婪品嚐過巴根草的酸澀味道;捉過大垂柳上的天牛,看它在手中掙扎反抗;捕過蜻蜓、蟋蟀、蟬、土蜂、螳螂;在清脆的鳥叫聲中睡去醒來,為心愛鳥兒的死傷心哭泣;掐各式各樣的花,聞芳香四溢;逗弄含羞草。.。.。.或許花園正感受着作者童年時代的喜怒哀樂,為他的開心而開心,為他的難過而難過,這又何嘗而知呢!

在這篇散文裏,作者描寫了很多花園裏的事物,有草有花,有蟲有鳥,有樹有藤,還有作者和它們之間發生的快樂的或者遺憾的回憶。作者所選取花園裏的描寫對象是些人們熟悉的和與自然關係十分密切的事物,不是威嚴的山峯,沒有壯麗的的河流,更不是莊嚴肅穆的沙漠,作者沒有着眼於大的山水事蹟,而是抓住了平常生活中普通、常見、可愛的對象並將它們訴諸筆上,把它們活潑、生動、可愛、自由的一面以一種清新自然的姿態展示在人們面前。例如關於含羞草、荷花、龍爪槐、壁虎、蜘蛛、金魚等的描寫,作家筆下的生物好像就真實地生活在一個彌着淡淡水氣的夏日風光畫境裏,散發出淡泊輕靈、悠遠空明的自然美。作者渲染了一片生機盎然的風物,展示給我們的不只是動植物世界的奇妙,我們也從這種簡樸的生活經歷中嗅到一種清甜、微苦的生活氣息。大自然的繽紛多彩混雜着生活的樸實辛勞,對作者的人生觀、生活理想帶來了很大的影響。

汪曾祺散文中流露出的人生態度是淡泊、超然、灑脱的,這種思想感情一直是人們所追求和渴望達到的。作者沒有很強的功利性,寫作只是感情使然,想要表達某種對生活的感受和對生命的體驗。散文大多描寫與自然相關的事物景色,用極其簡單、流暢、樸實的語言展示生物世界靈動的生命美,與此相對應,他傳達的是一種對生命的熱愛,對生活的真誠,對一種平淡柔和人生理想的追求,這些不僅使得他的散文具有一種獨特的吸引力,也使得我們對他的生活態度倍感敬重。大自然的各種小生命如文中的蟋蟀、蜻蜓、土鳥等等經常在他的筆下展現生機,這也正是作者欣賞嚮往的生活愉悦的生活態度和生活理想。“我爬上堆近屋頂的蘆柴上,聽水從高處流下來,響極了,訇——,空心的老桑樹倒了,葡萄架塌了,我的四近越來越黑了,雨點在我頭上亂跳。忽然一轉身,牆角兩個碧綠的東西在發光!哦,那是我常看見的老貓。老貓又生了一羣小貓了。原來它每次生養都在這裏。我看它們攢着吃奶。.。.。.”先寫老槐樹的倒塌,一種惋惜、遺憾傷心油然生來,但接着並沒有繼續抒發傷感之情意,而是筆鋒一轉寫到家中的老貓生下了小貓,讓我們感受到了生命的不息與活力,釋放出作者對生命和生活的熱愛,同時也啟示我們:生活中難免會遇到挫折,但是不能自言放棄,要永遠保持一顆樂觀向上的心,相信快樂的日子將會來臨。

這是一篇值得人細細體味的文章。從兒時的天真爛漫到文章最後的“我已經像個大人了”,花園作為一個實體,陪伴了作者整整一個童年,完成稚童到成年的蜕變;作為一種情感的見證,花園中千姿百態的花蟲鳥樹,是作者對紛繁多變現實生活世界的獨特生命體驗。

汪曾祺《黃油烙餅》賞析(最終版 篇三

【汪曾祺《黃油烙餅》原文】

蕭勝跟着爸爸到口外去。

蕭勝滿七歲,進八歲了。他這些年一直跟着奶奶過。他爸爸的工作一直不固定。一會兒修水庫啦,一會兒大鍊鋼鐵啦。他媽也是調來調去。奶奶一個人在家鄉,説是冷清得很。他三歲那年,就被送回老家來了。他在家鄉吃了好些蘿蔔白菜,小米麪餅子,玉米麪餅子,長高了。

奶奶不怎麼管他。奶奶有事。她老是找出一些零碎料子給他接衣裳,接褂子,接褲子,接棉襖,接棉褲。他的衣服都是接成一道一道的,一道青,一道藍。倒是挺乾淨的。奶奶還給他做鞋。自己打袼褙,剪樣子,納底子,自己鞝。奶奶老是説:“你的腳上有牙,有嘴?”“你的腳是鐵打的!”再就是給他做吃的。小米麪餅子,玉米麪餅子,蘿蔔白菜——炒雞蛋,熬小魚。他整天在外面玩。奶奶把飯做得了,就在門口嚷:“勝兒!回來吃飯咧——!”

後來辦了食堂。奶奶把家裏的兩口鍋交上去,從食堂裏打飯回來吃。真不賴!白麪饅頭,大烙餅,滷蝦醬炒豆腐、悶茄子,豬頭肉!食堂的大師傅穿着白衣服,戴着白帽子,在蒸籠的白濛濛的熱氣中晃來晃去,拿鏟子敲着鍋邊,還大聲嚷叫。人也胖了,豬也肥了。真不賴!

後來就不行了。還是小米麪餅子,玉米麪餅子。

後來小米麪餅子裏有糠,玉米麪餅子裏有玉米核磨出的碴子,拉嗓子。人也瘦了,豬也瘦了。往年,攆個豬可費勁哪。今年,一伸手就把豬後腿攥住了。挺大一個克郎,一擠它,咕咚就倒了。摻假的餅子不好吃,可是蕭勝還是吃得挺香。他餓。奶奶吃得不香。他從食堂打回飯來,掰半塊餅子,嚼半天。其餘的,都歸了蕭勝。

奶奶的身體原來就不好。她有個氣喘的病。每年冬天都犯。白天還好,晚上難熬。蕭勝躺在坑上,聽奶奶喝嘍喝嘍地喘。睡醒了,還聽她喝嘍喝嘍。他想,奶奶喝嘍了一夜。可是奶奶還是喝嘍着起來了,喝嘍着給他到食堂去打早飯,打摻了假的小米餅子,玉米餅子。

爸爸去年冬天回來看過奶奶。他每年回來,都是冬天。爸爸帶回來半麻袋土豆,一串口蘑,還有兩瓶黃油。爸爸説,土豆是他分的;口蘑是他自己採,自己晾的;黃油是“走後門”搞來的。爸爸説,黃油是牛奶煉的,很“營養”,叫奶奶抹餅子吃。土豆,奶奶借鍋來蒸了,煮了,放在灶火裏烤了,給蕭勝吃了。口蘑過年時打了一次滷。黃油,奶奶叫爸爸拿回去:“你們吃吧。這麼貴重的東西!”爸爸一定要給奶奶留下。奶奶把黃油留下了,可是一直沒有吃。奶奶把兩瓶黃油放在躺櫃上,時不時地拿抹布擦擦。黃油是個啥東西?牛奶煉的?隔着玻璃,看得見它的顏色是嫩黃嫩黃的。去年小三家生了小四,他看見小三他媽給小四用松花粉撲癢子。黃油的顏色就像松花粉。油汪汪的,很好看。奶奶説,這是能吃的。蕭勝不想吃。他沒有吃過,不饞。

奶奶的身體越來越不好。她從前從食堂打回餅子,能一氣走到家。現在不行了,走到歪脖柳樹那兒就得歇一會。奶奶跟上了年紀的爺爺、奶奶們説:“只怕是過得了冬,過不得春呀。”蕭勝知道這不是好話。這是一句罵牲口的話。“噯!看你這乏樣兒!過得了冬過不得春!”果然,春天不好過。村裏的老頭老太太接二連三的死了。鎮上有個木業生產合作社,原來打傢俱、修犁耙,都停了,改了打棺材。村外添了好些新墳,好些白幡。奶奶不行了,她渾身都腫。用手指按一按,老大一個坑,半天不起來。她求人寫信叫兒子回來。

爸爸趕回來,奶奶已經嚥了氣了。

爸爸求木業社把奶奶屋裏的躺櫃改成一口棺材,把奶奶埋了。晚上,坐在奶奶的炕上流了一夜眼淚。

蕭勝一生第一次經驗什麼是“死”。他知道“死”就是“沒有”了。他沒有奶奶了。他躺在枕頭上,枕頭上還有奶奶的頭髮的氣味。他哭了。

奶奶給他做了兩雙鞋。做得了,説:“來試試!”——“等會兒!”吱溜,他跑了。蕭勝醒來,光着腳把兩雙鞋都試了試。一雙正合腳,一雙大一些。他的赤腳接觸了搪底布,感覺到奶奶納的底線,他叫了一聲“奶奶!”又哭了一氣。

爸爸拜望了村裏的長輩,把家裏的東西收拾收拾,把一些能應用的鍋碗瓢盆都裝在一個大網籃裏。把奶奶給蕭勝做的兩雙鞋也裝在網籃裏。把兩瓶動都沒有動過的黃油也裝在網籃裏。鎖了門,就帶着蕭勝上路了。

蕭勝跟爸爸不熟。他跟奶奶過慣了。他起先不説話。他想家,想奶奶,想那棵歪脖柳樹,想小三家的一對大白鵝,想蜻蜓,想蟈蟈,想掛大扁飛起來格格地響,露出綠色硬翅膀低下的桃紅色的翅膜……後來跟爸爸熟了。他是爸爸呀!他們坐了汽車,坐火車,後來又坐汽車。爸爸很好。爸爸老是引他説話,告訴他許多口外的事。他的話越來越多,問這問那。他對“口外”產生了很濃厚的興趣。

他問爸爸啥叫“口外”。爸爸説“口外”就是張家口以外,又叫“壩上”。“為啥叫壩上?”他以為“壩”是一個水壩。爸爸説到了就知道了。

敢情“壩”是一溜大山。山頂齊齊的,倒像個壩。可是真大!汽車一個勁地往上爬。汽車爬得很累,好像氣都喘不過來,不停地哼哼。上了大山,嘿,一片大平地!真是平呀!又平又大。像是擀過的一樣。怎麼可以這樣平呢!汽車一上壩,就撒開歡了。它不哼哼了,“刷——”一直往前開。一上了壩,氣候忽然變了。壩下是夏天,一上壩就像秋天。忽然,就涼了。壩上壩下,刀切的一樣。真平呀!遠遠有幾個小山包,圓圓的。一棵樹也沒有。他的家鄉有很多樹。榆樹,柳樹,槐樹。這是個什麼地方!不長一棵樹!就是一大片大平地,碧綠的,長滿了草。有地。這地塊真大。從這個小山包一匹布似的一直扯到了那個小山包。地塊究竟有多大?爸爸告訴他:有一個農民牽了一頭母牛去犁地,犁了一趟,回來時候母牛帶回來一個新下的小牛犢,已經三歲了!

汽車到了一個叫沽源的縣城,這是他們的最後一站。一輛牛車來接他們。這車的樣子真可笑,車軲轆是兩個木頭餅子,還不怎麼圓,骨魯魯,骨魯魯,往前滾。他仰面躺在牛車上,上面是一個很大的藍天。牛車真慢,還沒有他走得快。他有時下來掐兩朵野花,走一截,又爬上車。

這地方的莊稼跟口裏也不一樣。沒有高粱,也沒有老玉米,種莜麥,胡麻。莜麥乾淨得很,好像用水洗過,梳過。胡麻打着把小藍傘,秀秀氣氣,不像是莊稼,倒像是種着看的花。

喝,這一大片馬蘭!馬蘭他們家鄉也有,可沒有這裏的高大。長齊大人的腰那麼高,開着巴掌大的藍蝴蝶一樣的花。一眼望不到邊。這一大片馬蘭!他這輩子也忘不了。他像是在一個夢裏。

牛車走着走着。爸爸説:到了!他坐起來一看,一大片馬鈴薯,都開着花,粉的、淺紫藍的、白的,一眼望不到邊,像是下了一場大雪。花雪隨風搖擺着,他有點暈。不遠有一排房子,土牆、玻璃窗。這就是爸爸工作的“馬鈴薯研究站”。土豆——山藥蛋——馬鈴薯。馬鈴薯是學名,爸説的。

從房子裏跑出來一個人。“媽媽——!”他一眼就認出來了!媽媽跑上來,把他一把抱了起來。

蕭勝就要住在這裏了,跟他的爸爸、媽媽住在一起了。奶奶要是一起來,多好。

蕭勝的爸爸是學農業的,這幾年老是幹別的。奶奶問他:“為什麼總是把你調來調去的?”爸説:“我好欺負。”馬鈴薯研究站別人都不願來,嫌遠。爸願意。媽是學畫畫的,前幾年老畫兩個娃娃拉不動的大蘿蔔啦,上面張個帆可以當做小船的豆菜啦。她也願意跟爸爸一起來,畫“馬鈴薯圖譜”。

媽給他們端來飯。真正的玉米麪餅子,兩大碗粥。媽説這粥是草籽熬的。有點像小米,比小米小。綠盈盈的,挺稠,挺香。還有一大盤鯽魚,好大。爸説別處的鯽魚很少有過一斤的,這兒“淖”裏的鯽魚有一斤二兩的,鯽魚吃草籽,長得肥。草籽熟了,風把草籽刮到淖裏,魚就吃草籽。蕭勝吃得很飽。

爸説把蕭勝接來有三個原因。一是奶奶死了,老家沒有人了。二是蕭勝該上學了,暑假後就到不遠的一個完小去報名。三是這裏吃得好一些。口外地廣人稀,總好辦一些。這裏的自留地一個人有五畝!隨便刨一塊地就能種點東西。爸爸和媽媽就在“研究站”旁邊開了一塊地,種了山藥,南瓜。山藥開花了,南瓜長了骨朵了。用不了多久,就能吃了。

馬鈴薯研究站很清靜,一共沒有幾個人。就是爸爸、媽媽,還有幾個工人。工人都有家。站裏就是蕭勝一家。這地方,真安靜。成天聽不到聲音,除了風吹莜麥穗子,沙沙地像下小雨;有時有小燕吱喳地叫。

爸爸每天戴個草帽下地跟工人一起去幹活,鋤山藥。有時查資料,看書。媽一早起來到地裏掐一大把山藥花,一大把葉子,回來插在瓶子裏,聚精會神地對着它看,一筆一筆地畫。畫的花和真的花一樣!蕭勝每天跟媽一同下地去,回來鞋和褲腳沾得都是露水。奶奶做的兩雙新鞋還沒有上腳,媽把鞋和兩瓶黃油都鎖在櫃子裏。

白天沒有 事,他就到處去玩,去瞎跑。這地方大得很,沒遮沒擋,跑多遠,一回頭還能看到研究站的那排房子,迷不了路。他到草地裏去看牛、看馬、看羊。

他有時也去蒔弄蒔弄他家的南瓜、山藥地。鋤一鋤,從機井裏打半桶水澆澆。這不是為了玩。蕭勝是等着要吃它們。他們家不起火,在大隊食堂打飯,食堂裏的飯越來越不好。草籽粥沒有了,玉米麪餅子也沒有了。現在吃紅高粱餅子,喝甜菜葉子做的湯。再下去大概還要壞。蕭勝有點餓怕了。

他學會了採蘑茹。起先是媽媽帶着他採了兩回,後來,他自己也會了。下了雨,太陽一曬,空氣潮乎乎的,悶悶的,蘑菇就出來了。蘑菇這玩意很怪,都長在“蘑菇圈”裏。你低下頭,側着眼睛一看,草地上遠遠的有一圈草,顏色特別深,黑綠黑綠的,隱隱約約看到幾個白點,那就是蘑菇圈。的溜圓。蘑菇就長在這一圈深顏色的草裏。圈裏面沒有,圈外面也沒有。蘑菇圈是固定的。今年長,明年還長。哪裏有蘑菇圈,老鄉們都知道。

有一個蘑菇圈發了瘋。它不停地長蘑菇,呼呼地長,三天三夜一個勁地長,好像是有鬼,看着都怕人。附近七八家都來採,用線穿起來,掛在房檐底下。家家都掛了三四串,挺老長的三四串。老鄉們説,這個圈明年就不會再長蘑菇了,它死了。蕭勝也採了好些。他興奮極了,心裏直跳。“好傢伙!好傢伙!這麼多!這麼多!”他發了財了。

他為什麼這樣興奮?蘑菇是可以吃的呀!

他一邊用線穿蘑菇,一邊流出了眼淚。他想起奶奶,他要給奶奶送兩串蘑菇去。他現在知道,奶奶是餓死的。人不是一下餓死的,是慢慢地餓死的。

食堂的紅高粱餅子越來越不好吃,因為摻了糠。甜菜葉子湯也越來越不好喝,因為一點油也不放了。他恨這種摻糠的紅高粱餅子,恨這種不放油的甜菜葉子湯!

他還是到處去玩,去瞎跑。

大隊食堂外面忽然熱鬧起來。起先是拉了一牛車的羊磚來。他問爸爸這是什麼,爸爸説:“羊磚。”——“羊磚是啥?”——“羊糞壓緊了,切成一塊一塊。”——“幹啥用?”——“燒。”——“這能燒嗎?”——“好燒着呢!火頂旺。”後來盤了個大灶。後來殺了十來只羊。蕭勝站在旁邊看殺羊。他還沒有見過殺羊。嘿,一點血都流不到外面,完完整整就把一張羊皮剝下來了!

這是要幹啥呢?

爸爸説,要開三級幹部會。

“啥叫三級幹部會?”

“等你長大了就知道了!”

三級幹部會就是三級幹部吃飯。

大隊原來有兩個食堂,南食堂,北食堂,當中隔一個院子,院子裏還搭了個小棚,下雨天也可以兩個食堂來回串。原來“社員”們分在兩個食堂吃飯。開三級幹部會,就都擠到北食堂來。南食堂空出來給開會幹部用。

三級幹部會開了三天,吃了三天飯。頭一天中午,羊肉口蘑飠肖子蘸莜麪。第二天燉肉大米飯。第三天,黃油烙餅。晚飯倒是馬馬虎虎的。

“社員”和“幹部”同時開飯。社員在北食堂,幹部在南食堂。北食堂還是紅高粱餅子,甜菜葉子湯。北食堂的人聞到南食堂裏飄過來的香味,就説:“羊肉口蘑飠肖子蘸莜麪,好香好香!”“燉肉大米飯,好香好香!”“黃油烙餅,好香好香!”蕭勝每天去打飯,也聞到南食堂的香味。羊肉、米飯,他倒不稀罕:他見過,也吃過。黃油烙餅他連聞都沒聞過。是香,聞着這種香味,真想吃一口。

回家,吃着紅高粱餅子,他問爸爸:“他們為什麼吃黃油烙餅?”

“開會幹嘛吃黃油烙餅?”

“他們是幹部。”

“幹部為啥吃黃油烙餅?”

“哎呀!你問得太多了!吃你的紅高粱餅子吧!”

正在嚥着紅餅子的蕭勝的媽忽然站起來,把缸裏的一點白麪倒出來,又從櫃子裏取出一瓶奶奶沒有動過的黃油,啟開瓶蓋,挖了一大塊,抓了一把白糖,兑點起子,擀了兩張黃油發麪餅。抓了一把莜麥秸塞進灶火,烙熟了。黃油烙餅發出香味,和南食堂裏的一樣。媽把黃油烙餅放在蕭勝面前,説:“吃吧,兒子,別問了。”

蕭勝吃了兩口,真好吃。他忽然咧開嘴痛哭起來,高叫了一聲:“奶奶!”

媽媽的眼睛裏都是淚。

爸爸説:“別哭了,吃吧。”

蕭勝一邊流着一串一串的眼淚,一邊吃黃油烙餅。他的眼淚流進了嘴裏。黃油烙餅是甜的,眼淚是鹹的。

【汪曾祺《黃油烙餅》賞析】

這篇課文是我國當代著名作家汪曾祺的作品,它充分體現了作家“以散文筆法寫小説”的創作理念。汪曾祺早在20世紀40年代就讀於西南聯大的時候,就深深地折服於當時在西南聯大講授寫作課的沈從文的文學思想,並繼承了他那具有東方神韻的平淡沖和、含蓄玲瓏的美學理想。與沈從文一樣,汪曾祺在自己的小説中很少編織完整新奇、曲折動人的故事情節,也不精心塑造豐滿複雜的人物形象,而是刻意營造出一種充滿詩意的藝術氛圍,並在濃郁的田園風光和地域特色中表現着淡泊寧靜、超越功利的人生境界。值得注意的是,越到晚年,汪曾祺的這一藝術追求就越達到一種爐火純青的境地。在經歷了人生半個多世紀的榮辱沉浮和風雨滄桑之後,他把自己複雜深沉、微妙細緻的人生體驗都濃縮到自己的小説創作之中。而且汪曾祺非常清楚地瞭解到自己善於精雕細刻的長處,因此絕不涉足長篇鉅製,而只潛心於短篇小説的巧妙構思。從他心底湧出的那一篇篇短小精悍的作品便成了真正的厚積薄發之作。它們往往在平淡之中顯示出奇崛不凡的藝術個性,在疏散之中昭示着深沉凝重的美學意藴。這篇《黃油烙餅》便是晚年汪曾祺所創作的小説精品之一。其中關於“壩上”草原自然風光、“大躍進”時期農村“吃食堂”、“三級幹部會”等等內容的表現,使我們很容易地聯想到作家於1958年被打成“右派”後,下放到河北張家口地區“鍛鍊勞動”的個人經歷。

從結構上看,這篇作品可以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從文章開頭到“鎖了門,就帶着蕭勝上路了。”這部分描寫蕭勝跟着奶奶一起生活的經歷,其實是主人公蕭勝對過去七年生活的粗略回憶,因此採取了倒敍手法。而作者對蕭勝回憶的記敍,絕不是流水賬似的平均用力、面面俱到,而是重點突出、詳略得當。我們發現越往後的事件,蕭勝回憶得越詳細。這顯然是因為作者照顧到了人的心理規律,況且三歲之前的蕭勝還沒有明確的記憶。所以小説實際上沒有寫他三歲以前的事情。敍述者只是提到,因為蕭勝爸爸的工作老是調來調去,於是他在三歲那年就被送回老家,跟孤身一人的奶奶一起生活了。而蕭勝對於跟奶奶在一起生活的回憶,應該説也是較為粗疏的。作家把筆墨的着力點放到了“大躍進”中全村人吃食堂和蕭勝的奶奶去世這兩件密切相關的事情上。這顯示了作家的用心所在,他是要通過小人物的命運揭示出歷史的變動與時代的滄桑,或者説表現歷史的巨大變動對小人物命運的深刻影響。

如果説第一部分是對過去的回憶,那麼第二部分則通過蕭勝的視角把敍述的筆觸從“過去”拉回到了“現在”,描寫蕭勝跟爸爸到張家口外的一段生活。雖然是現在,但我們發現“過去”並沒有消失,不僅蕭勝所感受着的“現在”仍然是“過去”的延伸,而且作家通過蕭勝對奶奶的思念,把“過去”與“現在”不可分割地連結起來。第二部分一開始,敍述者就特別提到,蕭勝跟着爸爸去“壩上”的途中,就非常“想奶奶”,想村子裏的那棵“歪脖柳樹”;等他和爸爸一起到了草原,見到媽媽,他首先想到的是“奶奶要是一起來,多好。”而他在草原上歡快地採蘑菇的時候,他仍然想着要給奶奶“送兩串蘑菇去”。他也明白了奶奶是餓死的:“人不是一下餓死的,是慢慢地餓死的。”小説的結尾處,也就是小説的高潮部分,是蕭勝目睹了“三級幹部會”上幹部們吃着“好香好香”的黃油烙餅後,他的“饞”終於讓媽媽用奶奶一直捨不得吃的黃油為他做了幾張餅。蕭勝終於吃到了盼望已久的黃油烙餅,他吃了兩口,“忽然咧開嘴痛哭起來,高叫了一聲‘奶奶’!”在這裏,似乎全篇小説積聚起來的情感來了個總爆發,而作品的思想內涵也在作者回環往復、深沉含蓄的敍述之中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出來。

通覽全文,這篇作品有幾個非常明顯的思想藝術特色是值得注意的:

其一,是這篇小説所藴涵的以人道主義精神為基石的深沉豐厚的情感。

作者在不動聲色的敍述當中,把冷峻的歷史反思與對普通百姓的同情和悲憫天衣無縫地連為一體。而作者的藝術表現也含蓄地表達了這樣一種歷史理念:對任何一個歷史事件和一場歷史變動的價值評判,只能以它對普通百姓的影響作為最根本的依據,任何其他冠冕堂皇的理論與口號都是靠不住的。這種富於人道主義信念的歷史觀與作家深厚的傳統文化修養是有着密切聯繫的。汪曾祺生前曾反覆地自稱是“中國式的人道主義者”,並認為他的人道主義信念來自中國源遠流長的儒家文化:“我自己想想,我受影響較深的,還是儒家。我覺得孔子是個很有人情味的人,並且是個詩人。……我覺得儒家是愛人的。”(汪曾祺:《自報家門》,收入《汪曾祺全集》第4卷,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290頁。)《黃油烙餅》一文便是這種樸素的人道主義信念的直接體現。作品顯示出對人的深切關愛與同情,並把這種關愛與同情滲透在人物的一言一行和行文中的遣詞造句之中,而絕不是赤裸裸、乾巴巴的空洞説教。

其二,是這篇小説的非情節化和散文化傾向。

小説的散文化追求大大豐富了小説的表現手法,也衝擊着傳統的小説觀念。但散文化小説的實踐對情感氛圍的營造和語言的藝術功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發現汪曾祺的這篇小説雖然沒有集中完整的故事情節,主要內容只是像行雲流水一樣娓娓道來。但全文各部分之間其實有着一種內在的邏輯聯繫與情感關聯。小説前後兩部分各有情感力度的平緩與波瀾以及敍事基調上的張弛。如同一首樂曲一樣在節奏上錯落有致而又完整統一。第一部分從文章開始到描寫全村人吃公共食堂之間,總體上保持一種平淡舒緩的敍述語調,但作者緊接着寫村裏人到公共食堂吃飯後生活質量的嚴重下降和蕭勝奶奶的死,語氣也變得冷峻悲涼起來;第二部分也是如此。在寫到“三級幹部會”之間也是平緩的,但在這以後,如同樂曲的高潮部分一樣顯得慷慨激昂起來。最後在一句“黃油烙餅是甜的,眼淚是鹹的。”言簡意賅而又含蓄深沉的話語中戛然而止,但仍然語音裊裊,讓人回味無窮。兩部分之間的張弛程度又呈現一種對稱的特徵,體現着中國傳統美學中的對稱理論。

其三,是這篇小説採用的兒童視角。

在敍事上,這篇小説始終通過蕭勝那一雙童稚的眼睛展示着時代的滄桑變化。這樣一副兒童的視角,應該説是體現着作家獨特的藝術匠心的。一方面兒童的好奇和不諳世事增加了作品的含蓄美,另一方面兒童的天真誠實又增加了作品的真實感。請看下面的一段對話:

回家,吃着紅高粱餅子,他問爸爸:“他們為什麼吃黃油烙餅?”

“他們開會。”

“開會幹嘛吃黃油烙餅?”

“他們是幹部。”

“幹部為啥吃黃油烙餅?”

“哎呀!你問得太多了!吃你的紅高粱餅子吧!”

這段父與子的對話是多麼饒有趣味而又讓人心酸。如同安徒生童話《皇帝的新裝》中那位説出了真話的小孩子一樣,蕭勝的天真好奇映襯着大人的膽怯和虛偽,也表現了那個特殊年代的特徵。

但是這篇作品的敍事人稱仍然是第三人稱,它和單純的第一人稱,即兒童直抒胸臆的敍事語氣顯然不同。這意味着作家或者那位敍述者只是客觀冷靜地觀察着、展示着蕭勝的心理活動和情感世界,展示着蕭勝對社會人生的感受,展示着他眼前的世界,但敍述者並沒有完全與蕭勝融為一體。他要比蕭勝本人的敍述冷峻深沉得多,對社會的揭示與表現也深刻得多。這是我們應該注意的。

黃油彈灌裝機 篇四

黃油彈灌裝機

JTFT-YZJZ-75型黃油彈灌裝機設計合理新穎,由PLC控制器控制,全部數字顯示,定量準確。用户可以很方便地在面板上設定從10克到20千克的灌裝量。適用於潤滑油製造廠分裝油脂、五金工具廠給角磨機、衝擊鑽、水鑽、電鑽、電錘,汽車製造廠給汽車軸承,輸送機制造廠給託輥軸承,電機制造廠給電機,機械製造廠給新機械加油。

PLC控制器程序編寫靈活,可以根據用户的需求提供聯機信號,適用於汽車,五金工具等行業流水線自動加油作業。主要技術參數:

1、電源:三相 380v,50Hz,0.5Kw。2.壓縮空氣壓力:0.6Mpa。3.耗氣量:0.2m3/min。4.節拍:6S/支。

5、加註量:370-430g ,可調。6.使用温度:10℃以上。

7、適用油脂:ISO1#、2#、3#油脂。8.適用油脂桶:直徑560mm , 高900mm 9.外形尺寸:長X寬X高=1050 X 760 X 1520mm。10.儲油桶容積75L。

敬請關注石家莊金泰福特機電有限公司生產的其它產品:

350KM動車組軸承定量注脂機

地鐵車輛軸承定量注脂機

鐵路軸承定量注脂機

液壓緩衝鉸鏈阻尼器加油機

阻尼油加油機

導軌阻尼油加油機

電動潤滑油加油機

稀油加油機

千斤頂加油機

緩衝器加油機

氣彈簧加油機

電鑽定量注脂機

電動油桶泵-電動油脂泵-電動插桶泵

軸承注脂機

軸承定量注油機

鐵路貨車軸承定量注脂機-三點式注脂機(3522226X2-2RZ , 197726TN)

黃油彈/油脂彈/脂槍彈

潤滑油脂灌裝機

鐵路軸承定量注油機

微量液體灌裝機

微量灌裝機

汽車流水線定量加脂機

黃油灌裝機

汽車輪轂定量注脂機

輸送機託輥定注脂機

電機軸承定量注脂機

軸承定量加脂機

紡織機械定量加脂機

洗煤自動注脂器

電子排水閥

大型軸承定量加脂機

軸承定量注脂機

軸承定量注油機

搬運小坦克

鐵路軸承定量注脂機

電動工具定量注脂機

電鑽定量注脂機

汽車軸承注脂機

汽車車橋定量加脂機

阻尼油加油機

AD402自動排水器

SL00自動注油器

SL01自動注油器

黃油加註機

黃油分裝機

空壓機加註機

空壓機定量加油機

五金工具定量加脂機

五金工具加脂機

減速機定量加脂機

阻尼油加油機

SL14馬天尼鎖線機用自動注油器

電動工具加脂機

減速機定量加油機

減速機定量加油機

閉門器定量加油機

地彈簧定量加油機

緩衝器定量加油機

減震器定量加油機

門限器定量加油機

氣彈簧定量加油機

油壓緩衝器定量加油機

Oilpump稀油加註機

Quitelube自動注油器

Simalube軸承自動注油器

SMD1多點潤滑器

電動稠油泵

電動抽油泵

電動稀油定量加註機

減速箱定量加脂機

快特潤自動注油器

毛毛蟲麪包裱畫機

履帶銷軸定量注脂機

微量加脂機

衞生巾加藥機

液體自動配比機

自動配液機

阻尼器加油機

潤版液配比機

專業黃油灌裝機

自動注脂機

代理銷售進口產品:

1、日本SMC產的AD402自動排水器;

2、瑞士產 simalube自動注油器;

3、瑞士司馬泰克軸承加熱器

4、瑞士軸承拆裝工具

汪曾祺 篇五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江蘇高郵人,現當代作家、散文家、戲劇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早年畢業於西南聯大,歷任中學教師、北京市文聯幹部、《北京文藝》編輯、北京京劇院編輯。在短篇小説創作上頗有成就。著有小説集《邂逅集》,小説《受戒》、《大淖記事》,散文集《蒲橋集》,大部分作品,收錄在《汪曾祺全集》中。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

1939年考入中國西南聯大中文學系,師從沈從文等名家學習寫作。他是跨越幾個時代的作家,也是在小説、散文、戲劇文學與藝術研究上都有建樹的作家。1940年開始發表小説、詩和散文。1948年出版第一個作品集《邂逅集》,1963年出版第二個作品集《羊舍的夜晚》,1978年發表小説《騎兵列傳》,1980年發表小説《受戒》,受到普遍讚譽,隨後一發不可收。現已出版《汪曾祺短篇小説選》、《晚飯花集》、《汪曾祺自選集》以及多卷本《汪曾祺文集》等十幾個作品集。他的小説被視為詩化小説,其中《大淖記事》獲全國短篇小説獎。他還寫散文、評論和劇本。與他人合作改編、加工的《沙家浜》深受觀眾的喜愛。

汪曾祺的小説充溢着“中國味兒”。他説:“我是一箇中國人”,“中國人必然會接受中國傳統思想和文化影響”。儒、道、佛三家,“比較起來,我還是接受儒家的思想多一些”;不過,“我不是從道理上,而是從感情上接受儒家思想的”。正因為他對傳統文化的摯愛,因而在創作上追求回到現實主義,回到民族傳統中去。在語言上則強調着力運用中國味兒的語言。這是他藝術追求的方向,也是他小説的靈魂。

1946年起在《文學雜誌》、《文藝復興》和《文藝春秋》上發表《戴車匠》、《復仇》、《綠貓》、《雞鴨名家》等短篇小説,引起文壇注目。1950年後在北京文聯、中國民間文學研究會工作,編輯《北京文藝》和《民間文學》等刊物。1962年調北京京劇團任編劇。著有小説集《邂逅集》、《羊舍的夜晚》、《汪曾祺短篇小説選》、《晚飯花集》、《寂寞與温暖》、《茱萸集》,散文集《蒲橋集》、《塔上隨筆》,文學評論集《晚翠文談》,以及《汪曾祺自選集》等。短篇《受戒》和《大淖記事》是他的獲獎小説。作品被譯成多種文字介紹到國外。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生於江蘇省高郵市,中國當代作家、散文家、戲劇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1]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2]汪曾祺在短篇小説創作上頗有成就,對戲劇與民間文藝也有深入鑽研。

1935年秋,汪曾祺國中畢業考入江陰縣南菁中學讀高中。1939年夏,汪曾祺從上海經香港、越南到昆明,以第一志願考入西南聯大中國文學系。1950年,任北京市文聯主辦的《北京文藝》編輯。1961年冬,用毛筆寫出了《羊舍一夕》。[3]1963年,發表的《羊舍的夜晚》正式出版。1981年1月,《異秉》在《雨花》發表。1996年12月,在中國作家協會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被推選為顧問。

散文寫作 汪曾祺的散文沒有結構的苦心經營,也不追求題旨的玄奧深奇,平淡質樸,娓娓道來,如話家常。作品集他以個人化的細小瑣屑的題材,使“日常生活審美化”,糾偏了那種集體的“宏大敍事”;以平實委婉而又有彈性的語言,反撥了籠罩一切的“毛話語”的僵硬;以平淡、含蓄節制的敍述,暴露了濫情的、誇飾的文風之矯情,讓人重温曾經消逝的古典主義的名士風散文的魅力,從而折射出中國當代散文的空洞、浮誇、虛假、病態,讓真與美、讓日常生活、讓恬淡與雍容迴歸散文,讓散文走出“千人一面,千部一腔”,功不可沒。[13]

汪曾祺的散文不注重觀念的灌輸,但發人深思。如《吃食和文學》的《苦瓜是瓜嗎》,其中談到苦瓜的歷史,人對苦瓜的喜惡,北京人由不接受苦瓜到接受,最後談到文學創作問題:“不要對自己沒有看慣的作品輕易地否定、排斥”“一個作品算是現實主義的也可以,算是現代主義的也可以,只要它真是一個作品。作品就是作品。正如苦瓜,説它是瓜也行,説它是葫蘆也行,只要它是可吃的。”[14]

小説寫作

汪曾祺的小説充溢着“中國味兒”。正因為他對傳統文化的摯愛,因而在創作上追求回到現實主義,回到民族傳統中去。在語言上則強調着力運用中國味兒的語言。汪曾祺小説中流溢出的美質,首先在於對民族心靈和性靈的發現,以近乎虔敬的態度來抒寫民族的傳統美德。為此,他寫成了膾炙人口的《受戒》和《大淖記事》。[15]

汪曾祺一生經歷了無數苦難和挫折,受過各種不公正待遇,儘管如此,他 汪曾祺

始終保持平靜曠達的心態,並且創造了積極樂觀詩意的文學人生。賈平凹在一首詩中這樣評價汪曾祺:“是一文狐,修煉成老精。”(賈平凹評)[16]

汪曾祺博學多識,情趣廣泛,愛好書畫,樂談醫道,對戲劇與民間文藝也有深入鑽研。他一生所經歷的轟轟烈烈的大事可謂多矣,例如啟蒙救亡、奪取政權、反右鬥爭、“文革”、改革開放等等。但他深感現代社會生活的喧囂和緊張,使讀者形成了嚮往寧靜、閒適、恬淡的心理定勢,追求心靈的愉悦、淨化和昇華。(中國作家網評)[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