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黃河大合唱賞析【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69W

黃河大合唱賞析【精品多篇】

《黃河大合唱》創作時代背景 篇一

《黃河大合唱》創作於抗戰爭時期1939年春,4月13日首演於延安陝北公學禮堂,反響巨大,唱響全國,成為抗日歌曲的典型代表。《黃河大合唱》凝聚着冼星海的卓越才華和傑出創造性,被認為是一部反映中華民族解放運動的音樂史詩。

詞作者光未然,我國現代著名詩人。曲作者冼星海,現代著名作曲家,廣東番禺人,生於澳門貧苦船工家庭。創作了大量的戰鬥性羣眾歌曲。21歲入北京藝專學習小提琴與作曲。23歲進入上海音樂學院學習小提琴、鋼琴。24歲赴法勤工儉學。26歲考入巴黎音樂院,創作出《風》、《遊子吟》等音樂作品。30歲回國投身於抗日救亡運動,創作出《救國軍歌》、《夜半歌聲》等歌曲。1937年抗戰爆發,積極參加救亡歌詠運動,創作出《在太行山上》、《到敵人後方去》等救亡歌曲。1938年冬,赴延安任“魯藝”音樂系主任,創作出《軍民進行曲》、《生產大合唱》等。1939年,創作完成《黃河大合唱》。1945年病逝於莫斯科。由於他對中國革命音樂事業的巨大貢獻,被譽為“人民音樂家”。

黃河大合唱聽後感 篇二

上幾節音樂課,教師讓我們欣賞了冼星海的《黃河大合唱》。這首曲子的創作背景是:1938年11月武漢淪陷後,著名詩人光未然帶領抗敵演劇三隊,從陝西宜川縣的壺口附近東渡黃河,轉入呂梁山抗日根據地,途中目睹了黃河船伕與狂風惡浪搏鬥的情景,聆聽了高亢、悠揚的船工號子,他有感而發,立即寫下了《黃河》詞作。冼星海聽了這篇詞作後很受啟發,在延安一座簡陋的土窯裏,抱病連續寫作六天,最終完成了這部具有歷史意義的大型聲樂作品《黃河大合唱》。

這部作品共有八個樂章,每章開頭都有配樂朗誦。第一樂章:《黃河船伕曲》,運用了領唱及合唱相呼應的演唱形式,在氣勢磅礴的歌聲中,我彷彿看見黃河的巨浪正在上下翻滾着,天空中佈滿了烏雲,在波濤洶湧的黃河上,一位位船伕手持船槳,嘴裏高聲喊着勞動號子,齊心協力地向前划着,船在驚濤駭浪中行駛,隨時都有船翻人亡的危險,但他們毫不畏懼,仍舊勇敢地向前划着。第二樂章為《黃河頌》,這個樂章運用了壯闊、熱情、深切的音樂語言,歌唱了黃河的雄姿,讚美五千年的文化,頌揚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第三樂章《黃河之水天上來》,在音樂中我彷彿看見了黃河之水天上來的壯觀情景。第四到八樂章也是如此,從各個方面表現了中國人民抗日的決心和鬥志。

啊,《黃河大合唱》,你向世人展示了中國人民抗日的鬥志與勇於拼搏的精神,讓我們珍惜今日的幸福生活,努力開拓明天的生活,為保衞全世界的和平而努力!

整體把握 篇三

古往今來,黃河以其雄壯的氣勢,奔騰在中國大地上,滋養着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歌頌黃河就是歌頌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以後,日本侵略者的鐵蹄踐踏着華北大地。全國掀起了抗日救亡運動的高潮。通過自己創造的藝術形象反映現實鬥爭,激發全國人民的抗日熱情,是許多進步作家、藝術家的心願。詩人光未然1935年8月曾經創作出歌詞《五月的鮮花》,歌中唱道:“五月的鮮花開遍了原野,/鮮花掩蓋着志士的鮮血。/為了挽救這垂危的民族,/他們曾頑強地抗戰不歇。……”歌詞經譜曲後廣為傳唱。1939年詩人到延安後,又創作了篇幅與規模更大的組詩《黃河大合唱》。《黃河大合唱》共有八個樂章,分別是:《黃河船伕曲》《黃河頌》《黃河之水天上來》《黃河對口曲》《黃水謠》《黃河怨》《保衞黃河》《怒吼吧,黃河》。詩中雄奇的想像與現實圖景交織在一起,組成一幅壯闊的歷史畫卷,歌唱苦難與抗爭,刻畫黃河的形象,反 映中華民族英雄兒女抗戰的真實場面。冼星海稱讚它“充滿美,充滿寫實、憤恨、悲壯的情緒,使一般沒有渡過黃河的人和到過黃河的人都有一種同感。在歌詞本身已儘量描寫出數千年來的偉大黃河的歷史了”。

《黃河頌》在體裁上是一首頌詩,着眼於“歌頌”,在結構上與組詩第一章《黃河船伕曲》是緊密相承的。《黃河船伕曲》描寫:“烏雲滿天,驚濤拍岸,黃河的船伕,在暴風雨中搏戰,經過千辛萬苦終於到達了彼岸。這象徵着我們偉大的民族和人民突破驚濤駭浪般的重重困難,終於取得輝煌的勝利。”於是在第二章《黃河頌》中,詩人作為時代的歌手出現,他站在高山之巔,代表祖國英勇的兒女,向着黃河唱出了頌歌。他歌頌黃河氣勢宏偉,源遠流長,並且要學習它的榜樣,像它一樣的偉大堅強。

《黃河頌》開篇明確“歌頌黃河”的主題,展示了黃河的偉大堅強。歌頌黃河養育了中華民族,黃河保衞了中華民族,黃河還將激勵着中華民族。最後尾聲部分號召我們學習黃河的精神。

《黃河頌》,是黃河的頌歌,是時代的頌歌,是中華民族的頌歌,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堅忍不拔、永往直前的頌歌。

第一節是朗誦詞,第二節是歌詞。作者先以呼告的手法,直稱讀者為“朋友”,開宗明義地説出了要“歌頌黃河”的主題。

第二節是全詩的主體部分,為了表現頌歌的氣勢,“由男高音獨唱,歌帶悲壯,在伴奏中可以聽出黃河奔流的力量”(冼星海《我怎樣寫〈黃河〉》)。第二節歌詞的內容層次比較分明,並且有明顯的關鍵詞語可作為思路梳理的依據。首先,是“望黃河滾滾”的“望”字,一直統領到“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兩面”。而這所“望”的內容,既有寫實的成分,也有雄奇瑰麗的想像,條理清楚,章法謹嚴:先是近鏡頭特寫──“驚濤澎湃,/掀起萬丈狂瀾”;再是俯瞰全景式的總寫──“濁流宛轉,/結成九曲連環”;然後是縱向描寫黃河的流向──“從崑崙山下/奔向黃海之邊”;最後橫向展開到黃河流域兩岸──“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兩面”。接着,開始讚頌黃河對於中華民族的偉大貢獻,進入“頌”的階段。“啊!黃河!”反覆出現,把從“啊!黃河!/你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到“將要在你的哺育下/發揚滋長”分為三個層次,歌頌黃河養育了中華民族,指出黃河的歷史貢獻;像一道天然屏障保衞着中華民族,指出黃河的地理優勢;最後由實到虛,歌頌黃河流域寬廣,澤被眾生,並且代表中華兒女發出要向它學習的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