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歷年申論真題【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59W

歷年申論真題【精品多篇】

2019年河北公務員考試申論真題(縣級 篇一

給定材料

材料1

2018年12月30日,國務院辦公廳發佈《關於深入開展消費扶貧助力打贏脱貧攻堅戰的指導意見》,將消費扶貧納入扶貧攻堅政策體系。《意見》指出:“大力實施消費扶貧,有利於動員社會各界擴大貧困地區產品和服務消費,調動貧困人口依靠自身努力實現脱貧致富的積極性,促進貧困人口穩定脱貧和貧困地區產業持續發展。”

“好政策!及時雨!”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汪清縣副縣長王勝民喜不自勝。“對貧困縣真是個好機會,一是可以跟大機關、大企業精準對接,儘快提升縣裏農產品的知名度,二是可以通過定點採購直接幫助貧困户增收,三是可以促進物流體系建設,將農產品物流成本降下來。一舉多得!”

國家級貧困縣汪清縣,1995年被命名為木耳之鄉,當地是延邊貢米的主產區之一,更盛產人蔘等中藥材,延邊黃牛肉口感媲美日本和牛。然而,這些特產“養在深閨人未識”,2015年底汪清縣貧困發生率還高達23.2%,經過幾年對口扶貧,2018年下降到3.29%。

“農產品銷售體現不了優質優價。我們一斤優質木耳的成本要20多元,收購價不到30元,可在電商平台上能賣到80元至90元。”王勝民分析,當地優質木耳被賤賣,一是市場沒有培育和推廣好,也缺乏龍頭企業帶動,導致知名度不夠高;二是地處偏遠,物流成本高。

沒有品牌,幾乎是貧困地區都在頭痛的事。貧困地區不乏高品質、無公害的特色農產品,可是去哪賣、賣給誰,大家沒主意,有時只能心疼地讓好東西爛在地裏。與此同時,消費者想買綠色、天然的特色農產品,也面臨價格虛高、以次充好等消費陷阱。

讓王勝民頭疼的還有大量“李鬼”擾亂市場。“我們的木耳品質好,一些外地商人來我們這收購黑木耳,卻與其他木耳摻着賣,損害了消費者利益,也影響了我們增收,搞亂了市場。”

儘管臨近春節,王勝民還在忙活黑水耳質量標準化建設,希望儘快打造一個縣裏的品牌。“農民合作社只能種植木耳,加工銷售還需要有龍頭企業。現在鄉村空心化依然厲害,還得琢磨讓能人回鄉創業。”王勝民説。

《人民日報》記者在《意見》發佈後進行了採訪。國家某部委巡視員Z認為,消費扶貧既是公益行為,也是經濟行為,卻絕不是強買強賣。“這一系列措施堅持自願原則,不壓任務、不下指標,旨在引導社會各方力量發揮主動性,積極參與到消費扶貧中,壯大參與消費扶貧的‘朋友圈’。”在某大學農業與農村學院教授Y看來,《意見》的一大亮點就是堅持市場運作,他説:“消費扶貧不是單純的慈善,政府要做的不僅是搭橋,更要維護良好的市場環境。”“消費扶貧不是搞一錘子買賣,關鍵是藉機增強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產業適應市場的能力,從而建立穩定脱貧的長效機制。”

材料2

2018年11月11日,全國人民都在爭相購物的時候,碧桂園“愛在東鄉”慈善晚宴在廣東佛山順德碧桂園度假村舉行。碧桂園人發出號召,以“眾人拾柴”之力,積極開展消費扶貧行動,幫助貧困地區羣眾儘快實現脱貧致富。

“自己養的羊這麼受歡迎,真的非常開心!”晚宴上,來自甘肅省東鄉族自治縣的馬忠華心裏充滿自豪。

養了幾十年羊的他從沒想過,自家的羊會賣到廣東。

東鄉族自治縣是碧桂園結對幫扶的9省區14縣之一,地處全國最貧困的“三區三洲”之一的臨夏州,貧困發生率高達25.28%。當地山大溝深,乾旱嚴重,自然條件差,羣眾長期靠種洋芋、養羊維持生活。

此前,馬忠華是村裏典型的貧困户,家中有6個孩子,沉重的負擔幾乎壓得他直不起腰。隨着孩子們慢慢長大,馬忠華開始嘗試養殖發家,最多時養了200多隻羊、60多頭藏牛,還僱了當地六七個貧困户幫他放牧。他由此率先脱了貧,併成為當地的致富帶頭人。

據馬忠華介紹,東鄉乾旱少雨、牧草含水量少,反而成就了東鄉羊肉膘肥肉嫩、肉質細膩纖維少的特點。手抓羊肉也成為東鄉乃至臨夏州頗具代表性的一道名菜。好山好水育一方好物,山高水遠卻難覓市場。東鄉羊品質再好,馬忠華也不敢擴大養殖。東鄉偏遠的山溝、一望無際的羣山,阻擋了當地人民發家致富的道路。“之前我們只能通過熟人介紹來出售,人家説什麼價就什麼價,沒有固定的銷售渠道,要是養太多,擔心賣不出去”,馬忠華説。

2018年4月,碧桂園集團扶貧工作隊進駐東鄉族自治縣,詳細調研當地的特色資源和產業項目發展情況,決定依託自有扶貧品牌“碧鄉”的平台資源,為東鄉羊打通線上線下銷售渠道,集中解決銷路問題,尤其是想尋找到像馬忠華這樣的致富帶頭人,帶動更多的貧困户脱貧。

“現在有了碧桂園這樣的愛心企業,養多少收多少,收購價還提高了,每斤羊多給了兩塊錢,也敢多養了,今年我打算養一千多隻。”馬忠華現在特別有幹勁,他預計今年大概能出欄七八百隻羊,“我想着今後要更多地帶動羣眾,增加場房、擴大養殖規模,同時該種的莊稼不能荒廢。”

東鄉縣,只是被幫扶貧困地區的一個縮影。

碧桂園扶貧團隊每到一個貧困地區,都注重挖掘當地的特色、優質農副產品,重點打造“一村一品、一縣一業”,與貧困縣致富帶頭人、村鎮企業和合作社進行合作,依託旗下自有品牌“碧鄉”和“鳳凰優選”,建立農特產品產銷平台,幫其打開銷路,打通消費扶貧“最後一公里”。

此外,碧桂園集團還將11月定為集團消費扶貧月,發動集團十多萬員工、數百萬業主,大量戰略合作伙伴、上下游企業、商業聯盟,還有眾多的社區和社羣,鼓勵更多人“以購代捐”,一起加入到消費扶貧行動中來。今年消費扶貧月,碧桂園提出一個“小目標”:力爭售出10000只東鄉羊。據初步估算,若能達成目標,則能直接鏈接大約3000户貧困户,養殖小户户均增收600-900元,養殖大户户均增收3000-5000元,將很大程度上幫助貧困羣眾實現增收脱貧。

“來我們縣幫扶的企業還是挺多的,但碧桂園人來了吃住都在村上,這樣的扶貧隊伍確實不多,此外碧桂園扶貧效率高,馬上投入、馬上見效,讓我們對脱貧工作增加了更多信心和希望!”東鄉族自治縣縣委書記馬生榮表示。

碧鄉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頌國介紹,“碧鄉”開發每一種農產品,都會嚴格把關種子、土壤、水質、空氣、種植過程的科學性。生產過程中加強成品檢驗,並開展證件歸檔與基地不定期抽查等。同時,“碧鄉”還搭建了溯源平台,直接掃描產品二維碼,即可鏈接到溯源平台,產品信息做到“一品一碼一户”,真正實現產品可溯源、扶貧可追蹤。

“消費者出於自願購買扶貧農產品,重點要解決好貧困地區農產品生產與消費市場的關係,但最終決定他們能不能留下的,是產品的質量和特色,必須抓好質量品質。”李頌國説。

材料3

據國家十三五規劃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汪向東回顧,國務院扶貧辦2014年就提出了消費扶貧的理念,此後幾年這個理念在扶貧體系內外迅速形成廣泛的社會影響。

某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教授M在談到消費扶貧時説:從生產者角度來講,一些企業介入以後,可以把當地的產品通過品牌化的營銷和相關的質量管理,以及相關生產技術的注入,使產品質量進一步提升,為其打入市場做了好的準備。從流通環節角度來講,可以把貧困地區的產品通過比較便宜的物流形式,送到最終消費點,它的質量是有保證的,價格也是比較穩定的,而且是大家可以買得起的。從消費角度來講,在市場秩序、生產管理秩序方面有比較好的支持,城裏的消費者會越來越放心。從這個意義上來講,貧困地區的老百姓能夠得利,城市的消費者能夠得利,組織市場流通的方面也能夠得利,各個方面都能夠得利,市場秩序就成長起來了。

共青團某省委農村青年工作部幹部W特別強調,在消費扶貧過程中,雖然消費者願意購買貧困地區的農產品,甚至也願意接受貧困地區農產品在包裝、外觀上的一些不完美,但並不等於就可以不做上網銷售的品控,因為消費者本質上還是在採購正常商品。所以,消費扶貧的興起,需要貧困地區加速推進供給側改革,加強源頭的農產品基地建設,做好標準化生產,重視產品的貯藏保鮮、包裝分揀、品牌設計等環節,提升消費者的體驗感,讓消費者買得情願,吃得滿意,最終是以商道來行人道。

材料4

諾大的南京農副產品物流中心裏,扶貧特色農產品隨處可見,來自陝西省洛南縣的核桃、菌類、黃花菜琳琅滿目,吸引客户紛紛“下單”。

南京農副產品物流中心經濟發展部主任張勇介紹,從2017年起,南京農副產品物流中心多次組織商户對西部貧困地區農產品種植基地進行實地考察,根據南京市場銷售情況分析,精選了部分優質農產品與商户進行一對一洽談。

在廣東清遠英德市電子商務產業園內,擺放着英德市的主要扶貧農產品,包括紅茶、大米、幹筍等,前來購買的市民絡繹不絕。

尋鄉記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是清遠市一家從事農村電商運營的企業,該企業負責人羅光華告訴《半月談》記者,年前企業非常忙,市場非常火爆一些機關單位的工會紛紛與他們合作,進行扶貧產品採購。

“我們很多職工,有意願消費貧困地區的產品,現在提倡消費扶貧,既是為員工謀福利,也是一種善舉,更是對國家戰略的支持。”廣州市港務局機關黨委專職副書記李興雲説。

“消費扶貧直接有效,應該大力提倡,讓更多消費者參與。”廣西商務廳有關負責人説,他們一直在致力打造廣西貧困地區優質農副產品的營銷渠道,為貧困户提供穩定增收機會,激發其脱貧致富的內生動力。

《半月談》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雖然消費扶貧的意義不斷凸顯,但在實踐中要想走得更順暢,需要在產品供給和流通兩個方面下足功夫。

廣西農投集團農發公司董事長何忠説,做好“消費文章”,就是要保證產品的質量、安全和品質,讓消費者安心、放心地消費;做好“扶貧文章”,就是要保證貧困地區好的產品銷售不再是難題,建設消費渠道共享平台和產銷信息共享平台,帶動更多貧困户致富。

此外,不少基層扶貧幹部告訴《半月談》記者,做好消費扶貧,根本之道還在於練好內功。貧困地區要組織貧困户大力發展經濟效益高、市場前景好、受消費者歡迎的特色產業,要遵循市場經濟規律,敢於在市場上競爭。

材料5

消費扶貧,顧名思義,就是通過線上和線下等多元渠道購買貧困地區的農特產品,從而幫助貧困地區實現增收脱貧。不同於以政府為主導的常規扶貧工作,消費扶貧的最大特點是動員社會力量參與,其人人皆願為、人人皆可為、人人皆能為的運作方式,既兼顧了市場化的特點和優勢,也極大地激發了公眾的責任感。

更重要的是,它會形成一種產業化的內生動力。眾所周知,一些貧困地區也有優質特色農產品、民族手工藝品,體閒綠色農業等,但受制於諸多因素無法很好地傳播出去,間接挫傷了農民發展產業的自主性和積極性。大力發展消費扶貧,可以讓農民看到自己產品的價值,為他們帶來勞動脱貧致富的動力和尊嚴。在消費扶貧過程中,消費成了高尚的消費,脱貧成了有尊嚴的脱貧,物質滿足之外,也有精神的享受,消費扶貧因此而有了高度。

當前,開展消費扶貧的一個極好切入點是打通電商渠道,這主要是由目前的消費環境決定的。在互聯網電商出現以前,農產品的上行渠道主要是下鄉收購,也就是“生產者—產地批發市場—銷地批發商—農貿市場—消費者”的模式。其得以運行的前提是,農產品的生產相對集中,農產品的質量比較統一。因為種。種原因,我國目前只有20%的農產品能走這種營銷渠道,農民的集貿市場只佔1.5%。而在減少流通批發環節方面,電商可以説有天然的優勢,它直接讓生產者和消費者聯通起來,以規避長渠道鏈條中的額外成本,更好地為農民們創造價值。2016年10月17日,國務院扶貧辦聯合工信部等15個部門出台了《關於促進電商精準扶

貧指導意見》,提出每年以扶貧日為時間節點,組織有關電商企業和網絡平台集中購買貧困地區土特產品,培育全社會的消費扶貧意識。就效果來看,在政策和企業的雙重支持下,消費扶貧逐步成為社會潮流。

隨着網絡技術驅動、購物方式轉變、消費轉型升級,電商在消費扶貧領域正發揮着獨特作用。但是由於信息不對稱、產品參差不齊,也出現了一些問題。比如個別商家套用一張果農大爺的圖片,在網上大搞“救救我們吧”的悲情營銷,讓消費者產生了厭煩心理。原因就在於,網絡另一端的人可能既無關貧困户,也無關滯銷產品,而僅僅是將其當作了營銷手段。這種方式濫用了人們的同情心,抬升了社會信任成本。“精準識別”貧困地區的營銷需求,要鼓勵貧困地區建立基於統一編碼標識體系的追溯體系,避免消費者被營銷手段“誤傷”。還要看到,消費者出於自願會購買產品,但最終決定他們能不能持續購買的,是產品的質量和特色。

“互聯網+消費扶貧”模式讓貧困地區農產品流通在線化、數據化,提高了流通和交易效率,帶動了貧困地區的產業發展,因此要從多方面下功夫,把消費扶貧做大做強。

材料6

早在2015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福建省南安市梅山鎮榮中村黨委書記李振生就在發言中使用和倡導消費扶貧,他呼籲人們多消費貧困地區的產品,以此帶動當地脱貧致富。國家扶貧辦主任劉永富立即響應,與榮中村簽訂特殊協議,每年自掏腰包兩萬元,購買一畝茶園的部分茶葉去推銷。一時傳為美談。

2016年10月25日《人民政協報》發表《消費:如何成為扶貧“新動力”》,稱消費扶貧已經“遍地開花”。

在這前後,由國務院扶貧辦、中央網信辦、財政部、商務部、農業部、供銷總社共同主辦的2016國家扶貧日電商扶貧論壇在北京舉行。在該論壇上,京東集團與友成企業家扶貧基金會、今日頭條共同發起成立了消費扶貧聯盟。京東眾籌負責人告訴記者,消費扶貧聯盟旨在動員消費者購買國家級貧困地區的優質產品,發展貧困地區經濟,促進就業,引起人才迴流,最終可持續地消除貧困。

“黔貨進京——中信國安助推貴州扶貧”啟動儀式在京舉行。中信國安集團與貴州省扶貧辦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該項目的運作模式是,中信國安集團到貴州貧困地區採購名優土特產品,直接將產品引入“國安社區”平台,並藉助“國安社區”品質生活體驗店,讓“黔貨”走進北京百姓生活。

湖南省在“網購節”活動上設立扶貧特產專區,引入多家電商平台,打通貧困地區特色農產品銷售渠道。

在線下,湖南省商務廳、扶貧辦聯手在多家商場開設扶貧特產專區,來自8000個貧困村的500多種農特產品吸引了大量市民購買。長沙市民劉先生在通程麓山商業廣場一口氣買了數十斤臘肉和蜂蜜,顯得很興奮,他説:“這種活動很有意義。這些特產品質優良,滿足了需求,也給了我們參與扶貧的機會。”

此後一直到2018年,上海、天津、江西、海南等地陸續出台政策,舉辦活動,將消費扶貧大面積付諸實踐。

2018年1月10日,全國“萬企幫萬村”消費扶貧行動啟動儀式暨東西部協作支持貴州發展現場會舉行,王偉代表12位全國工商聯副主席及中國民間商會中的民營企業家宣讀了《消費扶貧倡議書》,謝經榮代表“萬企幫萬村”行動領導小組講話,稱“消費扶貧是民營企業參與‘萬企幫萬村’的有效形式。”

材料7

2019年4月25日,在由國務院扶貧辦、人民日報社指導,人民網與《中國扶貧》雜誌社聯合的第二屆中國優秀扶貧案例報告會上,拼多多憑藉開創創新型電商“消費扶貧”模式及實施的系列扶貧行動,入選“中國優秀扶貧案例”。

4月24日晚間,拼多多發佈的首份年報顯示,作為新電商平台,拼多多平台年度活躍買家達4.185億家。

而根據此前拼多多發佈的扶貧助農報告數據,平台農產品及農副產品訂單總額達到653億元,已成為中國最大的農產品上行平台。

據相關負責人介紹,拼多多利用特有的“拼農貨”模式,構築了“最七年級公里”直連“最後一公里”的產銷渠道,解決了農產品上行問題,開創了消費扶貧、以“拼”助捐的電商扶貧新模式。2018年4月,中牟大蒜豐收卻滯銷,拼多多聯合平台新農人與當地546家貧困户簽約,每斤溢價0.15元包銷2000畝大蒜。活動上線24小時就在拼多多上賣出33萬斤“扶貧蒜”,共為當地貧困户增收100餘萬元。

除此之外,拼多多還有“產品創新”的扶貧嘗試。2018年5月,拼多多平台上線了一款名為“多多果園”的APP,用户可以通過種植虛擬果樹收穫真實的水果。如今,多多果園每天從貧困地區採購的水果已經超過一百萬斤。

目前,拼多多平台上註冊地址為國家級貧困縣的商户數量已經超過14萬家,年訂單總額達162億元,預計將帶動當地物流、運營、農產品加工等新增就業崗位超過30萬個,累積幫扶17萬建檔立卡户。

2019年4月22日,拼多多又推出了創新扶貧助農計劃“多多農園”,首站落户雲南保山。相關負責人介紹,“多多農園”是利用了“新農商”模式,聯合當地政府“打造以新農人為創業帶頭人,工廠、代運營公司提供第三方服務,政府監督、平台扶持的新農商發展模式,以確保檔卡户的核心利益。”據悉,未來5年內,拼多多將於雲南等8個省落地1000個“多多農園”示範項目,形成覆蓋西南和西北兩大區域的新業態。

2018年11月8日,第五屆世界互聯網大會“網絡公益與扶貧:消除飢餓與貧困”分論壇在浙江烏鎮舉辦。

中國電子商務協會副理事長姚廣輝在論壇發言認為,社交電商也會成為助力縣域經濟的一個核心力量。一手農民增收,一手縣域經濟,用消費扶貧帶動鄉鎮企業發展。銷路通了再倒逼地方的產業升級、品牌建設和品質提升,最終形成產業化將是消費扶貧的模式。據介紹,中國電子商務協會社交電商專委會運用上述模式在山西武鄉小米產銷上進行試點,現在形成一個完整的小米產業;同樣的模式運用於內蒙古武川的燕麥,現在已經打造出年銷售額6個億,年產值60個億的產業化企業,帶動全縣脱貧。這説明,電商推動的消費扶貧,核心不單單是賣產品,而是用一個單品帶動整個產業的品牌建設和品質提升,推動這些企業產業化經營的發展。

問題及作答要求

1、根據給定資料,概述我國“消費扶貧”的基本歷程。(20分)

要求:

(1)內容全面、概括準確、條理清晰;

(2)不超過300字。

2、資料3學者論述中有“以商道來行人道”一語,請根據給定資料談談你對此的理解。(20分)

要求:

(1)分析到位、層次分明、表達準確;

(2)不超過200字。

3、資料4記者評述中稱“做好消費扶貧,根本之道還在於練好內功”。假如你是上級派駐某貧困村的第一書記,也想讓本村通過“消費扶貧”來脱貧,根據給定資料,你認為應該從哪些方面練好內功?(20分)

要求:

(1)內容全面、條理清晰、表達準確;

(2)不超過250字。

4、資料5寫道:“在消費扶貧過程中,消費成了高尚的消費,脱貧成了有尊嚴的脱貧,物質滿足之外,也有精神的享受,消費扶貧因此而有了高度。”請結合給定資料理解這段話,據此確定立意,自擬題目,聯繫實際,寫一篇議論文章。(40分)

要求:

(1)切合題意,觀點鮮明,論證充分,層次分明,表達有力;

(2)聯繫實際不拘泥於給定資料;

(3)不少於1000字

2019年河北公務員考試申論真題(鄉鎮卷 篇二

給定材料

材料一

2018年2月14日,農曆臘月二十九,正定縣塔元莊村的廣場、路旁掛着喜慶的大紅燈籠,路上的年輕人有説有笑;村子外,推土機、運輸車來回穿梭,一派熱火朝天的繁忙景象——伴着濃濃的年味,塔元莊村的“鄉村振興進行曲”正在精彩上演……

塔元莊村南,滹沱河北岸的河灘地裏,一座座造型別致、歐式風格的小木屋映入眼簾。

在一棟小木屋旁,正在忙碌的十九大代表、塔元莊村黨支部書記尹計平一談到村裏的鄉村振興規劃,嗓音一下子提高了許多:“我們琢磨着要把荒廢的河灘地利用起來,變廢為寶。”

“河灘地種莊稼、種蔬菜不行,發展特色旅遊是個出路!”尹計平説。2017年底,經過摸底調研、前期籌建,塔元莊“木屋小鎮”應運而生。目前,50棟歐式風格的木屋別墅全部完工,工人們正在忙着擺放傢俱、家電,打掃衞生。

“木屋小鎮是我們村今年重點打造的旅遊民宿項目,與周邊的水上嘉年華大型遊樂場、美食街、農業生態園、慧聰電子商務產業園等構成吃、住、行、遊、購、娛於一體的旅遊全產業鏈。”尹計平介紹,目前村裏已經聘請了專業的運營團隊對木屋小鎮進行運營管理。

最讓尹計平得意的還是這些新項目都能實現當年投用,當年收益,“我們村的集體收入每年能增加近500萬元。”

“在滹沱河的南岸,我們還準備建設佔地500畝的無花果種植基地和深加工車間,以及佔地100多畝的研學基地,最終建成共享小鎮。”目前這個計劃正在落實之中。

室外天氣寒冷,村西農業示範園的大棚裏卻是暖意洋洋。園區外幾輛大卡車滿載着塔元莊產的麪粉、香油等準備運往全國各地。不遠處的塔元莊電子商務產業園裏,各地的名優特色產品正在展銷。

為了讓更多“養在深閨”的特色農產品暢銷、遠銷,真正實現農業產業化、規模化,塔元莊村以發展農村電子商務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着力點,引進河北首家商務產業園——慧聰電子商務產業園,建成了16個專業電商平台。由此,塔元莊村搭上了電商快車。

“我們的目標是運用‘互聯網+農業’模式,打通‘農產品進城,工業品下鄉’雙向流通渠道。”慧聰網河北公司副總裁王庚告訴記者,2017年,依靠便捷的網絡銷售渠道,“除了將塔元莊的小米、香油、牛蒡酒等農產品銷售到京、津、冀、魯、晉、豫等多個省市,更是實現了將正定的板材、小傢俱賣到了俄羅斯,將當地種植的蘑菇賣到了日本、韓國。”

2013年7月11日,總書記到塔元莊村視察時,曾到過村民李彩芳家。總書記説要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時至今日,李彩芳對總書記來家時的情景記憶猶新。如今老百姓這光景真是一年比一年好,可想説給總書記聽聽哩。“俺家三畝地加入村裏合作社,由集體統一管理經營,家裏人騰出時間在外打工,比以前種地強多了。”李彩芳提到的合作社,就是塔元莊村的果蔬專業合作社,村民們自願入股,將土地租給合作社。村裏的760畝好地已全部流轉到合作社。村民收入增加了,日子越過越舒心。

如今,村支書尹計平又有了新目標:率先建成高質量的小康村,真正做到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到2020年,村集體收入將達到3000萬元,村民年人均收入達到3萬元。

“到時候,我們一定邀請總書記再來我們村,看看塔元莊村的巨大變化,看看塔元莊人的幸福生活。”這是尹計平的心願,也是全體村民的心願。

材料二

黃瓜、西紅柿掛滿架秧,各種花卉爭奇鬥豔。儘管已是深秋,但記者在河北棗強縣八里莊村4000平方米的智能温室裏看到,這裏依然綠意盎然。“整個温室全部採用智能化管理,水肥一體化,自動調温控濕,全都是我一個人管理。”在這裏打工的董秀爽説話爽朗利落。

董秀爽高興地邀請記者到她家裏看看。一路上,董秀爽講起了村裏和她家這幾年的變化。“矮土房、污水坑,一到晚上就拉燈……”過去種地靠天收,根本賺不到錢。到2013年,村裏還是貧困村,村民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2014年,縣裏實施新型社區和現代農業園區同步建設,八里莊村是第一批先行者。

從小在農村長大的河北貴和集團張全貴董事長,決心要改變村裏的面貌。2014年,該集團流轉了村裏全部耕地,建設了農業產業園區。土地流轉後,村民騰出了手,青壯勞力多數去了工廠,婦女和年紀大的到農業園區打工。

50多歲的董秀爽來到園區當了一名農業工人,“俺在這裏光打工一年就收入2萬多元,丈夫是園區裏的倉儲工。兩個人的工資和土地流轉的收入每年有10多萬元。”這讓她高興不已。如今和她一樣在園區打工的村民就有60多人。

沿着寬敞的街道走進八里莊新村社區,只見排排別墅整齊劃一,街道清潔,綠樹成蔭。跟隨董秀爽來到她家的別墅,兩棟各223平方米的三層別墅並排着,青磚灰瓦白底,門楣兩邊兩個碩大的紅色中國結,襯托着喜慶氣氛。“這是俺老公公,他們幾個上年紀的負責新村社區的衞生”,董秀爽向記者介紹着正在路邊收拾垃圾箱的一位老人,“如今咱村裏也有專職的保潔啦”。

“這是俺的上崗培訓證,這是我丈夫的技工證”,董秀爽向記者展示着一大摞紅紅綠綠的證件,“還有俺們土地入股的分紅證”。她和丈夫在產業園區打工,孩子在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學農機操作,一家人各忙各的,生活很充實。

“祖祖輩輩都生活在這裏,自己從小在這裏長大,雖説以前的日子苦,可對這裏的一草一木都有感情。現在農村變啦,俺們農民也不是以前那個活法啦。你們下次來的時候,變化會更大,鄉親們的日子會越來越好。”董秀爽臉上洋溢着笑容説。

材料三

石家莊市欒城區天亮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趙軍海,為我們講述了他作為一個新型職業農民的獲得感,從他身上可以感受到發生在河北農村的喜人變化。

“這是玉米深鬆全層施肥精播機,它集機械深鬆、多層施肥、免耕播種等多道工序於一身,種植的玉米長勢旺、抗倒伏、產量高。”趙軍海在2013年就購買了這種先進的農業機械,轉變了農業生產方式,讓種地更有幹頭。

趙軍海就是東牛村人。農中畢業後,有幸被中科院欒城某試驗站聘為果樹技術員,成了一名合同工。“我的青春年華還是應該和土地在一起。”2000年4月,掌握了一定農業生產技術的趙軍海回到東牛村,重新成為農民。

“這些年,我們的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解決了‘誰來種地’‘怎樣種好地’等問題,在農村實現了集約化經營、規模化生產、社會化服務。”趙軍海説,現在的農民,僅僅懂得“糞大水勤”等傳統農業種植知識已經不行了,要從種地的辛苦中解放出來,農民必須懂技術、善經營,把種地當成一種職業,而不只是謀生的手段。

目前,東牛村絕大多數農田被天亮種植專業合作社和另外兩個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通過土地流轉和託管半托管等方式經營。通過農業合作社,農民們開展了農資連鎖配送服務,組建了農機服務隊,建立了病蟲草統防統治服務網絡,還進行了糧食儲存加工服務。在合作社從事農業生產的老鄉們,澆地不拿杴、噴藥不進田、種地不跟耬,基本做到了和城裏人一樣按時上下班,輕輕鬆鬆掙錢。

村民楊建國將8畝土地全部流轉給合作社,每年僅流轉費就有1.12萬元,加上在合作社上班所得工資2.16萬元,他每年能收入3萬多元,比之前增收2萬多元。

“跟着老趙幹錯不了。”欒城鎮聶家莊村種植大户樑玉強對趙軍海豎起了大拇指,“種普通小麥,每畝毛收入1000元。2016年接到合作社訂單,改種紫優5號彩麥。2017年麥收時彩麥品質好產量高,每公斤4.5元的收購高價使每畝地的收入達2700元。”

目前,天亮種植專業合作社的業務輻射欒城區5個鄉鎮26個自然村,覆蓋47個合作社、種植大户,涉及農户3000餘家,經營耕地1.3萬餘畝,建有2個種植基地和1個育種基地,每年帶動農户增收585萬餘元。趙軍海不僅帶領廣大社員在土地上掘金,還將大量農户從土地中解放出來,使他們獲得穩定的土地收益和再就業機會。

為了讓農業更有奔頭,合作社還延長農產品產業鏈,提升農產品附加值。記者採訪期間,趙軍海的手機不時響起,大多是訂貨的電話。趙軍海説,合作社正在拓寬銷售渠道,準備藉助電子商務平台,將社員生產的綠色農產品銷得更遠、更好,尋求更大的發展。

下一步,合作社繼續走一二三產業融合之路,以紫優5號全麥麪粉深加工為主線,帶動小米、大豆等農產品深加工和銷售,與農業體驗觀光旅遊相結合,進一步提升農產品附加值,從土裏刨出更多“金子”。

材料四

2018年7月4日長城網:近日,陳秀英榮獲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農業部(現農業農村部)共同授予的“全國農業勞動模範”稱號。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三批全國農業勞動模範,也是河北省首位養蜂行業的全國農業勞模。

地處太行深處的贊皇縣,大棗種植面積達45萬畝,當地人守着大自然賦予的豐富蜜源養蜂、售蜜。然而,前些年,蜂農分散在大山深處,養蜂技術和養殖觀念都很落後,蜂王產量少,蜜蜂抗病力和採集力都低。辛苦一年,賠本是常有的事。

“養蜂對於山區農民來説是非常好的產業,但一家一户的散養,信息溝通不暢,技術不易更新,產業形不成規模,大家都賺不到錢。”陳秀英決定成立協會,把養蜂户團結起來,大家抱團共同發展,來成就富農大產業。

在她的努力下,1995年1月,河北省贊皇縣養蜂協會成立,陳秀英被推舉為會長。協會成立後,陳秀英多次邀請國內養蜂專家和能手到縣裏進行技術指導,還先後鬆16名學生到浙江農大深造。協會辦起了蜂業服務部,為蜂農提供養蜂用具;購買優質種用蜂王,繁育出蜂王免費送給蜂農以改良品種;訂購20多種養蜂書刊,供蜂農學習……在協會的帶動下,蜂農的養蜂水平大幅提高,養蜂收入日益增加。

協會成立初期,陳秀英從蜂農手中收購蜂產品,送到大廠家代賣,但幾年的產品外送代賣經歷,讓陳秀英意識到,必須打造自有品牌。1997年,贊皇縣養蜂協會為蜂產品註冊了“蕊源”商標,實行統一包裝、統一銷售,提高了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有了好的蜂產品,還要拓寬銷售渠道。起初,陳秀英在石家莊市人口密集區租了一個店面,直銷“蕊源”蜂蜜。為推銷蜂蜜,她常常蹬着三輪車走市場、穿小區,講解蜂蜜好處。功夫不負有心人,憑藉質量過硬的產品和誠實守信,“蕊源”牌蜂產品得到了市場認可,逐漸有了穩定的消費羣體。專賣店也由起初不足10平米的簡陋店面,發展到全市10多家連鎖店,並在周邊縣市開設了銷售網點。

為適應市場發展,陳秀英於2004年成立了贊皇縣蕊源蜂業有限公司,並在淘寶、天貓上開起了網店。如今,“蕊源”蜂產品已經形成了實體直銷店、超市品牌專櫃、網點銷售等多元化銷售網絡,年銷售量達千噸,年銷售額1000多萬元。

為讓更多的羣眾致富,2004年4月,陳秀英又發起成立了贊皇縣天源蜂業農民專業合作社,採取“合作社+農户”的經營模式,統一標準化生產、統一價格、統一包裝,使合作社成為河北省首家通過原農業部無公害認證和有機認證的蜂產品基地。

在合作社的帶動下,贊皇縣的養蜂產業快速發展。目前,全縣11個鄉鎮,96個村的1290個養蜂户,共養蜜蜂3萬箱,蜂農年收入在3萬元以上,部分達到5萬至8萬元,成為該縣又一富農產業。

陳秀英常説,養蜂是一項健康的產業,是一份甜蜜的事業。為把養蜂業發展壯大,把蜂文化發揚光大,贊皇縣養蜂協會和贊皇縣天源蜂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走上了一條三產融合、協同發展、助推山區羣眾共同致富的道路。自2012年起,贊皇縣養蜂協會連續5年舉辦了“棗花·蜜·蜂”旅遊文化節,讓越來越多的人瞭解這項甜蜜事業。

為延伸產業鏈條、增加蜂農收入,陳秀英和她的團隊不斷攻關,在提升蜂蜜、蜂王漿、蜂花粉、蜂膠、蜂蠟等蜂產品質量的同時,創新推岀蜂蜜酒、蜂蜜口紅、蜂蠟手工皂等產品,拓寬了消費市場,贏得了顧客的喜愛。

為發揚蜂文化,2016年,陳秀英投資500多萬元,在蕊源蜂業廠區內建成了集蜂文化、蜂療、科普、旅遊為一體的蜜蜂博物館。

博物館分設蜜蜂文化展示區、蜜源植物及蜜蜂養殖科研區、蜂產品加工觀光區等六大功能區,不僅能以生動直觀的形式介紹我國源遠流長的養蜂發展歷史、現代養蜂科學技術等,還設有體驗區,讓人們體驗採集花粉、製作蜂王漿的樂趣,品嚐原汁原味的蜂王漿和蜂蜜。陳秀英介紹,蜜蜂博物館建成一年多來,已接待遊客近10萬人次。

對於未來,天源蜂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陳秀英還有一個更大的夢想——建設一個集蜜蜂文化、體驗和休閒於一體的蜜蜂谷,更好地帶動當地山區羣眾共同致富。

材料五

2019年4月的一天,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專家、現掛職大名縣委常委、副縣長的吳平來到了當年“河北大包乾第一村”——萬北村調研。此前,吳平已經轉遍了大名的20個鄉鎮,400多個村莊。

經過近兩年美麗鄉村建設,這個佔地近200畝的萬北村,如今有了粉刷一新的牆壁,精心整治的坑塘,點綴着健身器材的小廣場,還新修了一條寬闊油亮的柏油路。但行走其間,不時可見上鎖的宅院和坍塌的老屋,街道上只有幾位老人坐在街角的門墩上聊天。

調研中,75歲的萬北村黨總支書記董可志不時地輕輕歎氣:“在村裏住的人越來越少了。”空心村是近年來很多村落的問題。在萬北老村,空置宅基地已佔80%左右,這使原本空闊的村莊顯得更為冷清。

除此之外,讓老支書董可志難以釋懷的,還有那些讓萬北村享受無上榮光的土地。“現在一家一户的零星種植不成規模,如何實現土地的高效利用,這是個問題。”老支書憂心忡忡。

“未來農業發展的出路必須是規模化、機械化、綠色化、品牌化。以萬北村為中心,通過集中流轉土地、土地託管等形式,可以打造生態綠色農產品生產基地。”吳平説。

“現在農村土地產出少,農民不願種地,農村的發展慢了下來。”老支書的眼神又暗淡了一下。

“情況正在好轉。國家正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40多年前,萬北第一個實施責任制,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如今,實施規模化種植,發展集體經濟,實現三產融合,期待萬北再一次創造奇蹟!”吳平對萬北的未來充滿信心。

在村裏招開的研討會上,駐村幹部老張説:“我們現在太缺人了,特別是缺少有現代意識、有眼光的新型農民。村裏青壯年進了城很少回來,縣裏下派來的幹部,住一段時間,很快就走了。還有,我們村很多人不敢出手,害怕失敗,還在等靠要,身邊沒有看得見、學得來的成功例子,這些問題都需要着力解決。尤其需要勇擔當、有作為的青年人頂上來。”

正在這裏調研的省委黨校郭教授説:“你説的這些是最關鍵的,鄉村振興靠的是人才,我們現在迫切需要方方面面的,像懂生產經營的、為農業服務的、會科學技術的人才,特別是需要培養新型職業農民。”

老張又説: “充分發揮青年人的主體作用和首創精神,激發調動這些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這才是鄉村振興戰略能否落到實處的關鍵。”

大學生村官小趙説:“我們還要多想辦法留得住本地人才,也要引得來優秀人才。”

郭教授繼續説:?“是的,要把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作為基本要求,讓願意留在鄉村、建設家鄉的人留得安心,讓願意上山下鄉、回報鄉村的人更有信心,激勵各類人才在農村這個廣闊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華、大顯身手。”

好日子是大家幹出來的,總書記已經指明瞭方向,農業一定能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農民一定能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農村一定能成為人們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想到這些,對於在新時代的希望田野上再來一次變革,大家激情澎湃,躍躍欲試。

問題一

省有關部門公開徵集“最美河北人”提名,假如推薦陳秀英,請根據資料4,列述推薦理由。(20分)

要求:

(1)提煉準確,舉例恰當,條理清晰;

(2)不超過400字。

問題二

根據資料1,概括塔元莊村實現產業興旺的舉措。(20分)

要求:

(1)概括全面,表達準確,條理清晰;

(2)不超過200字。

問題三

根據資料2、3、5,談談“新型職業農民”的“新”體現在哪些方面。(20分)

要求:

(1)理解全面,分析透徹,條理清晰;

(2)不超過200字。

問題四

資料5中有“尤其需要勇擔當、有作為的青年人頂上來”一句話。請結合給定資料理解這句話,據此確定立意,自擬題目,聯繫實際,寫一篇議論文章。(40分)

要求:

(1)聯繫實際不拘泥於“給定系列”‘

(2)觀點明確,論證有力,層次清楚,語言流暢;

(3)不少於1000字。

2019年貴州公務員考試申論真題(A卷 篇三

給定材料

材料1

“這兒要是高速公路修通了,我們可怎麼辦?”十幾年前,年近六旬的“背二哥”(山區的力夫)老秦問我,他的臉上寫滿疲憊和滄桑。老秦的家在地處川鄂茶鹽古道上的CX村,因為深度貧困和交通閉塞,該村的人祖祖輩輩都是“背二哥”,靠背背篼賣力氣吃飯。可公路一通,車輪一轉,“背二哥”們靠什麼吃飯?老秦看我沒有回答,深歎了一口氣,用嘶啞的喉嚨唱起了歌:“長江呃,河來喲,三峽哦,峽來喲,我是三峽喲,‘背二哥’羅哈,太陽送我喲上巫山,月亮陪我喲下江河……”這就是“背二歌”。原來,三峽兩岸山高路、行走艱難,“背二哥”一聲吼起,“背二歌”高亢激昂,以翻山越嶺、穿雲破霧之勢,響徹川鄂茶鹽古道。“背二歌”不是刻意唱給誰聽的,它本身就是“背二哥”勞動的一部分。它是他們為了消除寂寞,緩解疲勞而唱的,是寂寞和艱辛之中自然昇華出的歌。“背二歌”調子是豪邁、高亢、激越的,但是不得不承認,在這調子背後,它卻有着沉鬱、悲涼的本質。“背二歌”承載着“背二哥”的哀怨與艱辛,承載着三峽兩岸的陡峭與蒼涼,承載着道路的漫長和寂寞;它充滿着無奈、心酸和苦澀,也包含着他們對幸福生活的希冀。在抬頭見天、低頭見峽的山谷裏,“背二歌”和三峽古韻中的民歌、情歌、哭嫁歌、花轎歌一起,在日子裏飄揚,成為包括“背二哥”在內的三峽人們心中療傷與養心的良藥。那是對自然偉力的祭歌,對頑強生命的讚歌,對愛情和生活的頌歌。

到了2018年,高速公路也延伸到這兒了,曾經害怕路通地平影響生計的“背二哥”們,如今又是何般模樣?走進CX村,我發現它和三峽兩岸所有村一樣公路縱橫。更為驚訝的是,一條條水泥板鋪就的人行便道從公路兩邊伸向每一户村民家中,除了上坡下田的路,村裏幾乎看不到一條土路。見到老秦時,他正在家裏教兒子和一羣年輕人唱“背二歌”。“調子是老樣子,但歌詞被兒子他們這些年輕人改啦。”老秦告訴我,村裏通了公路,河上修起了水庫,老家改天換地了。兒子不再外出打工,而是回到老家買了一艘小遊艇,搞起了農家樂,日子過得紅紅火火。生活好起來了,但關於“背二哥”的記憶不能淡忘。那種在如苦水般的日子裏依舊堅強樂觀、努力生活的精神不能丟。為了讓更多的人來到這方古道,為了留住關於古道的深刻記憶,兒子還專門要他們這些老“背二哥”教他們唱“背二歌”。他們學會了,要唱給遊客們聽,讓新的歡快的“背二歌”飛揚到更遠的地方。

“小小遊艇蕩碧波,我是年輕‘背二哥’,背山背水背太陽,古道春風唱新歌……” “背二歌”在以前是一種苦吟,在新時代,它以另一種方式被新的“背二哥”們唱響。時代向前,總有新歌要唱,也總有新人要上場。

材料2

S縣位於A省南部,初夏時,這裏羣山披翠,江水衣藍。小橋流水、長街曲巷、飛檐翹角、雕樑畫棟

……它們既是遊客鏡頭裏的美景,也是歷史積澱的見證,更是當地薪火相傳的文化根脈。

“今天恰好是我們縣的‘民居宣傳保護日’。每年今天,我們會家家户户地宣傳民居保護知識。”當地世界

文化遺產管理辦公室負責人介紹説,“在縣委、縣政府的支持下,我們成立了民間保護協會,大家自發參與民居保護。每年,還會將古民居門票收入的一部分作為文物保護資金用於本地民居保護。這實現了保護與開發的良性循環。”

十餘年前,S縣成立了世界文化遺產管理辦公室,負責全縣世界文化遺產、歷史古村落、有價值的古民居及其它文物資源的監測、保護和管理工作。在當時,這一專門的保護機構在全國尚屬罕見。同一年,S縣又開始探索古民居認領保護活動的試點工作。在這種認領保護模式中,還包括認租和認購。在投資保護的前提下,認租、認購項目通過合理利用古建築可以獲得收益。這吸引了全國各地,尤其是藝術、收藏類的愛好者走進S縣,共同宣傳和保護當地古民居。千山畫院、歸雲山房、印象老屋、黃嶽畫院……一大批國內藝術大師的工作室都安居在此。這無疑更增加了當地的文化氣息。

2009年,S縣在充分調查研究和廣泛徵求意見的基礎上,啟動了“百村千幢”古民居保護利用工程。S縣用了五年時間,成功地完成了對百餘個古村落和上千幢古民居的保護開發和利用,探索出了“在保護中突出利用,在傳承中注重創新”的新模式。

同時,當地還建立了關於古民居認領保護利用、搶修保護利用、遷移保護利用、原地保護利用等為重點的古民居保護利用政策體系,對涉及的搶修、遷移、認領、土地轉讓、房屋登記、資金支持、相關程序作出了明確規定,為依法規範開展古民居保護管理工作,提供了依據。

不僅如此,S縣探索開展的古民居流轉改革試點工作,在依法保護的前提下、在保持原汁原味的基礎上,不斷豐富古建築的內涵內質和利用方式。借鑑農村的土地流轉模式,注重發揮市場主體作用,2014年, S縣開始探索古民居產權流轉改革:以徵地形式將古民居所在的集體土地轉變為國有土地後公開掛牌出讓, 通過放開流轉交易,打通社會力量參與古民居保護連接、利用的通道。

現在,借力社會資本,S縣的部分古民居“復活”變為風情濃郁的精品民宿、文化客棧,不僅奏出一首古韻悠長的新曲,更是當地旅遊轉型升級的新業態。

材料3

“陽光公社”是DL鎮的一個文化創意旅遊項目,由著名設計師主理,其包括:創意餐廳、創意民居、創意奶場、農產品創意超市等。所有建築都遵循當地古城的規定做成了傳統的民族樣式,地面均由卵石鋪砌, 造價低廉,卻易拆卸和重修。“這個文化創意項目不僅增加了我們村旅遊景點的看頭,也讓居民的房屋變得美觀整潔。”村民老李指着自家屋子的外牆説,“那是T大學的大學生們給我們專門做的創意彩繪。有了它, 我們的房子看上去更精神了,我們不打掃乾淨屋子都覺得對不起它。”陽光公社的另一個亮點是文化創意奶場。其牛奶生產基地中植入了親自項目,親子家庭可以在這裏體驗牛奶生產,同時親近自然和土地。“陽光公社”對外營業後,DL鎮的遊客量較去年增加200%,旅遊營收提高了260%。縣政府更是對這種融合了文化創意的鄉村旅遊模式給予“美人居、添看點、促旅遊、增收益”的高度評價。

LJ村有適合發展現代農業的低丘緩坡近萬畝,有毛竹林8000畝,還有一些從事野豬、山羊養殖和茶葉、鐵皮石斛種植的小型農場。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發展家庭農場,並且鼓勵和引導工商資本投入農業農村。LJ村決定因地制宜建設18個家庭農場,形成家庭農場聚集區。以家庭農場為龍頭帶動休閒觀光業發展。為此,村裏請設計公司對整村進行村莊環境規劃、產業規劃和旅遊規劃,打造了18個各具特色的家庭農場, 鼓勵本村現有農户擴大產業。比如種植白茶、鐵皮石斛,飼養野豬、野山羊等;同時引進社會資本,打造花海世界、百畝竹園等景觀,以小火車作為觀光載體,串聯起各景點路線。LJ村採用“村+農場+公司”模式,成立鄉土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開發土特產品,統一包裝,統一定價,打響品牌,形成鄉村農業、旅遊收益互補。孤立的農業種植不會提升土地的附加值,發展創意農業,把田園變樂園,村莊變旅遊景區,就能大幅提高土地的收益!孤立的加工生產也不會提升產品的附加值。要讓生產勞動更具樂趣、讓加工生產更具體驗性,就會提升產品價值。現在,LJ村集體資產已達到1.2億元,村民年人均收入增至3.3萬元。

0.5元一個的饅頭,0.8元一瓶的礦泉水,2元一碗的麪條……MX鎮鄉村遊樂園裏商品的“親民”價格,無疑是吸引遊客的最大賣點。對此,不少人質疑:“一個饅頭成本1元,你才賣0.5元。這麼‘倒貼’,不傻麼?” 殊不知,這樣的“倒貼”,正體現了遊樂園營銷的高明之處。“旅遊從總量上來説,低消費傾向的客人通常佔

到80%-90%。如果人為地抬高消費門檻,不就等於自絕財路?”這就是“平民經濟學”的要義:通過“倒貼”部分旅遊產品來進行營銷,給遊客留下好印象,形成全域旅遊的良好態勢,讓不同消費層次的遊客都願意來, 讓他們玩得起、玩得開心。“我從來不覺得‘營銷’是個貶義詞。我覺得我們的鄉村旅遊融合現代的營銷理念很有必要。我們這裏沒有什麼名山古剎,靠的就是這個自己嘔心瀝血打造出來的遊樂園。要想營利,當然要靠 ‘流量’。承諾永不漲價的食品、別開生面的動物運動會、驚險刺激的網絡直播,都為我們吸引着大家的注意力。大家能來最好,不能來的,至少也知道了我們這兒的名字。”MX鄉村遊樂園運營公司的經理Q先生説, “通過這樣,我們走‘網紅’路線,成功地在競爭激烈的鄉村旅遊市場中殺出了一條血路。”

材料4

為了開闢“第二課堂”,阻斷貧困代際傳遞,PA鄉全面開展了教師家訪工作。老師們送“育”上門,在學生家庭密集的院壩、樓棟等地,召開“院壩家長會”“樓棟家長會”,宣傳教育政策、傾聽家長意見。58名教師利用下班、雙休日等,送“愛”上門,對學生逐一進行家訪,瞭解家庭情況、溝通教育方法,把孤兒、單親、留守等特殊情況家庭作為重點家訪對象,通過舉辦關愛活動、微信視頻連線等方式,關愛學生成長。其後,他們還開展了“家訪問題分析會”,對家長意見、建議、相對集中的熱點問題逐條進行分析,商討解決方案,並定期回訪,營造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的“家校共育”氛圍。

而如此細緻的家訪工作的背景又是什麼呢?“前些年,我們調研時發現,不少羣眾對政府有怨氣,使得危房改造、廁所改造等不少利國利民的工作推進落實難。”F縣縣委書記説,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在於幹部和羣眾走動少了、交流少了,幹羣沒有打成一片,沒有建立起“骨肉相連”的信任感。2016年,F縣開始探索幹部走訪、教師家訪、醫生巡訪、農技隨訪的“四訪”機制。

PA鄉正是該縣“四訪”工作的示範代表。在PA鄉,全鄉劃分為50個網格,有112名網格員,他們負責走訪7016户農户。以下是關於PA鄉“四訪”工作的部分情況:

“要不是黨的關心,哪能住新屋?”老熊在自家新房裏對記者感歎道。往昔在他眼前浮現:自己因骨髓炎截肢而痛不欲生;土坯房鑽風漏雨更是讓人度日如年……多年來,老熊與妻子都想改變家裏境況,卻力不從心。自“四訪”工作開展以來,老熊家的困境,在慢慢改變。從被列入建卡貧困户起,老熊就發現來訪的幹部多了,不僅來得勤,還問得細:每個家庭成員的年齡、文化程度、就業、身體狀況,廚房、廁所、豬圈,土地是流轉還是自己種,現有條件能發展哪些產業……事無鉅細,都詳細記錄在了他們為老熊家建的台賬裏。老熊當上了護林員,妻子也成了村裏的保潔員,兩個人的工資讓全家的基本生活有了保障……

夏大媽2018年種了近3畝的辣椒,收人兩萬餘元。在2017年她也種了半畝小米椒,卻只賣了千餘元錢。究竟發生了什麼,會有這樣巨大的差別?“關鍵就是農技員來指導。”PA 鄉黨委書記老文説,鄉里引進了農業公司,建起了蔬菜基地。在公司人員的建議下,夏大媽從小米椒改種市場需求量大、價格也更高的二荊條辣椒。在種植中,負責農業技術指導的農服中心主任老任常到夏大媽的辣椒地裏進行技術指導。“他們説用農家肥,我就用養的豬、雞的糞便拌着草木灰來施肥;説要防蟲害,我就按他們説的打藥。”在農業技術人員指導下,夏大媽的二荊條辣椒獲得了豐收,農業公司又以高價全部收購。文書記介紹,為了幫助農民提高生產水平,增收致富,全鄉開展了農技隨訪。鄉農服中心先後組織專業骨幹75人次,深入農業基地、田間地頭,傳技術、教方法,為農民提供產業發展上的技術扶持,護航鄉鎮特色產業發展。

“我有胃病,要經常檢查,但大醫院太遠了。小丁她們定期過來,真是很感謝。”目送醫務車在雨中遠去,劉阿姨慢慢走回屋內,“現在,我的病情穩定了。通過幾次細緻的診查,鄉里給我們制定了個性化治療方案,建立了健康檔案。和我家簽約的家庭醫生每月到我家來問診至少2次,不僅送醫送藥上門,還會定期追蹤治療效果。”除了為劉阿姨這樣的貧困户落實簽約家庭醫生外,PA鄉還實行村醫常態化入户送診,對小病小患及時送診送藥,對突發性疾病由村醫通過電話與簽約醫生等進行會診,病情嚴重的由村醫聯繫駐村工作隊共同送往醫院住院診療。這樣的巡訪,為村民提供了基本的醫療保障,也能及時發現村民潛藏的病患, 減少因病致貧。PA鄉的醫生巡訪工作並不侷限於這些。為深化巡訪,PA鄉進一步統籌鄉鎮中心衞生院和口碑較好的私人診所的醫務人員,利用羣眾會、趕場天等,在鎮街、各村便民服務中心等人羣聚集地,免費為全鄉羣眾進行健康體檢,提供基本醫療、基本公共衞生、健康教育、個性化健康管理等服務。

“我們的‘四訪’工作可不是各做各的,而是實現了信息的互聯共享。教育、健康、技術都和收入息息相關。通過兩年多的工作,我們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善的信息檔案,這對我們這個深度貧困鄉的精準脱貧工作有重要意義。”文書記説道。

材料5

“Y省的咖啡豆是天賜的禮物。”據統計,Y省大部分咖啡豆種植區的海拔都在1000米以上,肥沃的土壤,充足的光照和降雨,明顯的晝夜温差,讓其所產咖啡豆顆粒飽滿、口味醇厚,堪稱天地厚養。

“Y省的咖啡豆,可以是高品質的,但這看運氣。”咖啡愛好者小李説,就拿Y省咖啡種植大户B市、P市來説,其仍然以散户種植為主。這些咖啡樹的“鄰居”可能是煙草、水果、玉米等等,施肥、除蟲這些都可能沒有。咖啡果本身是水果,風一吹,各種植物的花粉漫天,以這樣簡單粗暴的方式種植,咖啡豆的品質怎麼可能穩定呢?

Y省某著名的咖啡烘焙師説:“我們的咖啡產業,主要還是在做咖啡豆供給,這屬於產業鏈底端。種植的搞種植,烘焙的搞烘焙,各自為政,還要相互擠壓利潤空間。”

Y省的咖啡豆在國際上確實有些名氣,但這種名氣並不屬於當地品牌,它只是在Y省生長出來的產品的屬性。很多著名連鎖咖啡店使用的咖啡豆就是產自Y省的,但大部分人並不認為自己在喝Y省的咖啡,而是在喝咖啡店的咖啡。

現階段中國人均咖啡消費量遠落後於世界的平均水平。不過,近幾年“互聯網+咖啡”模式進一步發展, 一部分人有了喝現磨咖啡的習慣,而且更傾向於使用阿拉比卡豆(咖啡豆的一種),而Y省種植的主要就是阿拉比卡豆。

“我們不想種咖啡豆了。”Y省咖農老王抱怨説,“我們的咖啡豆價格比巴西、印尼、越南低,但採摘成本卻高很多。所以,我們不賺錢,有時還賠本。我看到,有的地方的農產品是幾個村統一種植、統一收割、統一標準加工,再‘組團進城’銷售。我們要是也能那樣就好了。”

“我們咖啡單產高,這應是優勢,而不是我們產能過剩的原因。但在很早之前,我們就已有低端產品產能過剩的問題。”Y省政策研究室的工作人員説,“我們並沒有從‘中國咖啡市場高速增長’中得到多少利潤。舉個例子,我們供給某外國品牌咖啡店的咖啡豆價格是25元一公斤;而它們在中國賣一杯咖啡就要價30元。其實,我們已建成了國內最大的焙炒咖啡生產線,還有幾十個咖啡品牌以及大量滿懷熱情的咖啡產業技術人才,這些都是我們咖啡業發展的條件。”

據統計,世界咖啡的消費增長速度大致維持在2.5%,而中國消費增長速度高達25~30%。考慮到人口基數,這個市場潛力大到無法想象。

“我們有難得的適宜種植利潤豐厚的微批次精品咖啡豆的微環境、微氣候。”某咖啡品牌主理人小雯感歎道,“可什麼是精品,怎樣才算微批次?我們用的是國外的概念和標準。而從種植到加工生產經營企業,有執行國際咖啡組織認證標準的,有執行歐盟認證標準的,有執行美國、日本認證標準的,可謂五花八門。為什麼我們不制定符合我們國情,又兼容於國際的標準呢?不行動起來,我們還是會一直被牽着鼻子走。”

其實,對於咖啡產業,Y省政府是高度重視和支持的,不僅出台了發展指導意見,更協助一些咖啡種植莊園從全球主產區引進瑰夏等優質咖啡品種,建起了世界咖啡博覽園和Y省咖啡種子基因庫,專注改善了Y 省咖啡品種單一的現狀。經過近五年的種植培育,Y省某莊園已經產出了對當地環境、氣候更加適應,風味更佳的二代品種。“這些成功的行動説明我們的地理環境和技術是很棒的,説明中國有好咖啡,就在我們這兒。”一位當地的咖啡莊園主人説道。

小陳是Y省某咖啡品牌創始人,他所經營的咖啡網店年營收已破千萬元,是國內最著名、最成功的咖啡電商之一。“曾經有個記者朋友用‘三杯咖啡’形容我的咖啡電商創業歷程。第一杯是苦後回甘,第二杯是保持原味本色,第三杯是着力花式調配。其實,在我心中就一個字——動。”自稱“咖啡創業青年”的小陳輕鬆地笑道:“千百萬次地想‘要讓全國都喜歡我們Y省的咖啡’,不如勇敢地邁出第一步,再踏踏實實地走下去。我們有得天獨厚的資源稟賦,也有諸多後發劣勢……所以,一切的一切都需要行動起來。因為,之於世間事, ‘靜’會給予很多‘如果’的假想,可唯有‘動’能帶來‘但是’的希望。”

三、作答要求

1.請根據“給定資料1”,談談隨着時代變遷,“背二歌”內涵意義的變化。(20分) 要求:全面、準確、簡明、有條理;字數不超過200字。

2.根據“給定資料3”,分析三個村鎮旅遊發展的相同之處,並概括其各自的成功經驗。(30分) 要求:緊扣資料,內容全面;條理清楚,層次分明;字數不超過400字。

3.F縣將開展一次關於“四訪”工作的中期總結大會,假設你是PA鄉發言代表,請你根據“給定資料4”,寫出介紹PA鄉“四訪”工作經驗的發言提綱。(40分)

要求:緊扣資料,全面,簡明,有條理,語言流暢;字數不超過500字。

4.根據你對“給定資料5”中劃線部分“之於世間事,‘靜’會給予很多‘如果’的假想,可唯有‘動’能帶來‘但是’ 的希望”的理解,自選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文章。(60分)

要求:

(1)主題明確,立意深遠;

(2)聯繫實際,不拘泥於“給定資料”;

(3)思路清晰,語言流暢;

(4)總字數10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