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一個漢字的由來與故事(經典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46W

一個漢字的由來與故事(經典多篇)

一個漢字的由來與故事 篇一

一個叫“戈”的老兵有三個孩子,他們分別叫做“載”、“裁”和“栽”,三兄弟在外貌上特別象,再加上有共同的愛好,又常常在一起,外人很難分辨清楚他們誰是誰。不過他們也有一些不同的地方,只要仔細觀察,還是能分得開的。

他們的共同之處是,首先外表上,他們都和他們的父親“戈”很相象。同時三個人的額頭上都長着一個像“十”字一樣的胎記,而且這個胎記的顏色都是紫紅色,所以一般人很難分清是可以理解的。他們的共同之處還體現在三兄弟都特別喜歡玩兵器,特別喜歡比試“戈”,所以儘管他們都有自己要做的事,但總是戈不離身,難怪別人要分不清他們了!

其實,“載”是個司機,所以他總是開着車;“裁”是個裁縫,身上總帶着他做的衣服;“栽”是個木匠,平時手裏總拿着一把木製的小尺子。如果知道這些,看見他們就不難分辨了。

他們三兄弟特別團結,三個人穿的衣服都是“裁”做的,三個人家裏的傢俱都是“栽”做的,而“栽”和“裁”出去玩都是“載”開的車……

老兵“戈”看着三個孩子一天天長大,又都那麼團結,而且平時又受別人特別的注目,所以特別的高興。三兄弟也覺得自己有個好父親“戈”,有和自己一樣長着“十”字胎記的好哥哥或好弟弟、大家彼此又有共同的愛好而感到特別的幸福!

一個漢字的由來與故事 篇二

武”字是個合體字,按古代造字法的“會意”,“武”從止、從戈,由止、戈二字合起來成為“武”字。戈是古代的一種兵器,止在甲骨文中實則為人的腳趾的象形,在金文中,“止”依然構成人的腳趾之形;在篆文中“止”依然如此。甲骨文中“武”字的最初表現形式是“足戈並立”,左邊畫一個“足型”,而右邊畫一個“戈型”,二者組合成其雛形,並以象形取意,即立足持戈,是一種靜態;在此基礎上字體由左右結構,變成了上下結構,近而形成了“止戈豎立”的組合,此時最大的變化在於“足型”被“止”字所代替,而“戈”的一撇移到“弋”字的左上角,其意是持戈而行,處於一種動態。進入青銅器時代,金文中的“武”字,已由象形向會意方向發展,並形成“動靜”結合的字體,筆劃粗細一致,結構相對協調,以適用於人的習慣認識和記憶。從甲骨文中“武”字的變化看,其原始本意並非止戈為武,而完整的表述應該是這樣的:或持戈靜止而立,注視前方;或舉戈而動,欲與人、欲與獸鬥,與人鬥是爭奪地盤和剩餘價值,與獸鬥是維持生存和生命。

一個漢字的由來與故事 篇三

家的意義是什麼? 中國人喜歡説文解字。頭上有屋瓦,地上養着豬(豕),這便是家。

金文家:古家字從 宀從豕;凡祭,士以羊豕,古者庶士庶人無廟,祭於寢(亦食居之所,故從宀),陳豕(已熟者)於屋下也。小篆家:從宀,豭省(省豭右叚)聲,本義作「居」解(見《説文解字》許慎著),乃人所居屋,故從宀。徐灝氏以為「家從豕者,人家皆有畜豕也,曲禮曰:『問庶人之富數畜(以豕代眾畜)以對。』」嚴章福氏以為家「所以從豕者,非犬豕之豕,乃古人亥字,亥為豕與豕同,集韻『亥古作豕』;豕下雲『一人男、一人女也,從乙像裹子咳咳之形。』按禮雲:『男有室女有家』,亥為一男一女而生子,非家而何?此其所以從豕(訛亥為豕)之故也。

中國自古是農耕社會,住所是很重要的,沒有住所就無法定居,便不能成其為家了。對於家庭而言,豬(豕)也是非常重要的。豬是財富的象徵,是家庭經濟生活富足的重要表現,用今天的話來講,就是小康的表現。當然,對於古人的小康,我們不能用今天的標準來衡量。在生產力水平低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條件下,一個農耕家庭能夠養豬,就有肉吃,就已經是很不錯的了。

那麼,為什麼一定是要養豬而不是養牛養馬養狗呢?從用途上來看,狗主要是作看護之用,而牛用來耕地,馬用作交通工具,也作畜力,這三類更多地表現為生產資料。而只有養豬,才是完全地作為肉食之用,是生活資料。養牛養馬是生產之必須,而養豬,則是為了生活之享受,不一定必需。可見,能夠養豬,這是生活富足的表現,也是農夫們的奮鬥理想。

由此來看,中國人自古就重視家庭的物質基礎,但對於物質又沒有太高的要求和奢望。沒有住所是不能成其為家的,不能養豬,是不能稱其為小康之家。有住所,能吃肉,這便是理想的家庭生活了。在物質生活發達的現代社會裏,古人的家庭觀,對於我們仍然有許多啟迪。

用哲學的觀點來看,中國古人對“家”的解釋是唯物主義的,但又是樸素的。因為它僅僅是從物質基礎方面來理解“家”的意義,而沒有反映出“家”的精神生活方面,這是不完整的。今天,我們仍然可以用説文解字的方法,將英文中的“家”字作一番中國化的闡釋,就能夠使“家”的意義變得完整。

一個漢字的由來與故事 篇四

王”字原是一把斧頭的輪廓。那時的大斧是兩面雙刃的,顯示了它的無所不能。於是它的斧口部分,就形成了“王”字上下部分的兩橫,斧柄則形成“王”字中部的一橫。經過長期的演變和發展,“王”就成為古代隸書和今天楷書時的樣子。“王”字的原義是大斧,大斧既是劈山開路的工具,也是征戰殺戮的兵器,誰掌握大斧.誰便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誰就是“王”,這也是祖先以大斧作為權力的象徵的原因。

一個漢字的由來與故事 篇五

漢字,在我們的眼中是多麼微不足道。但是,你可曾想過,離開了漢字,我們的生活將變得多麼乏味:無法與別人交流,無法學習到新知識,無法看到有趣的書……一系列令人愉快的事都將消失。

漢字最奇妙的地方是在於它的字形。你瞧,把“值”的偏旁換成“木”的話,就變成了“植”。雖然讀音一模一樣,但它們的意義卻完全不同。“值”是和人有關的,例如:值日,值班,都是需要人來完成的。而“植”卻是植物,所以它就是木字旁的。哈哈,換個偏旁就能使這個字發生很大的變化,漢字的奇妙真是令人感歎吶!

它的造字法也十分有趣。太陽在天空中是圓的,還發出光芒。於是我們的祖先,便用漢字的形式,把它寫作“ ”,經過年代的磨礪,才變成現在的“日”字,還有“從”字,一個人在前面走,另一個人在後面跟從,多麼形象啊!漢字的千變萬化,多麼值得我們中國人驕傲啊!

漢字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漢字的博大精深,引得許多外國人都神之嚮往,這更體現了漢字的魅力無窮。

讓我們在漢字王國裏徜徉,感受漢字那深深的古樸韻味,感受漢字那淺淺的淡雅清新,感受漢字那磅礴的宏偉氣勢。讓我們在漢字王國中徜徉,領略漢字的深刻真諦,繼承民族的傳統文化,書寫祖國的美好明天。

奇妙的漢字,為我們的民族增光添彩,為我們的生活提供便捷。我愛你,漢字。

一個漢字的由來與故事 篇六

我最喜歡的漢字是“孝”字。古人曰“百善孝為先”。意思就是作為子女要孝順父母、長輩,不懂得孝的人是不會有出息的,所以我們要將“孝”字銘記於心。

在《水滸傳》中,之所以宋江被官服府用假信抓走,是為了孝敬父親;之所以李逵連殺四虎是為母報仇;在《三國演義》中,之所以徐元直身在曹營心在漢,是為了照顧母親;之所以孫權殺劉備屢次失敗,是為了滿足母親的旨意……古人用他們的實際行動向我們詮釋了“孝”的含義。

在現實生活中也讓我真切的感受到了什麼是“孝”。記得有一次,隔壁的王爺爺幾天不見動靜,詢問後才知道他心臟病犯了,已經送到醫院搶救了,於是我們帶上禮物到醫院去看望他。到達他的病房門口時,他的兒子出門迎接我們。他將禮物放進病房裏,出來跟父母説話。這時我才開始細細地打量他,往日的瀟灑風度變成了驚恐害怕,雙眼熬出了黑眼圈,又紅又腫,整個人好像又瘦了一圈。他着急地説:“他老人家呀,心臟病又犯了,我的妻子身體不太好,可還是要頂着烈日來堅持給老人家送營養湯,這該死的夏天太容易讓人犯困了。我不在公司的這幾天,公司內部狀況又出現了許多問題,哎……”説完又歎了一口氣,好像被這麼多的問題所困擾的無奈。正説着王爺爺的兒媳提着飯盒來到了病房裏,對王爺爺噓寒問暖,又親自給他餵飯。看到眼前的這一幕,我被深深地感動了。

可是無論他的兒子公司有多忙,他都無微不至的照顧王爺爺。爺爺的病一天一天的好起來,最終幾乎被判死刑的王爺爺奇蹟般的好了。太不可思議了。王爺爺的兒子是孝的楷模,他是新時代的榜樣,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學習。那一刻,我對“孝”字的含義理解的更加深刻了。

孝敬老人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古今中外有許多孝敬老人的人為我們做好了榜樣。我們也要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把“孝”繼承下去。

一個漢字的由來與故事 篇七

在很久很久以前,農民種的莊稼由於受到鼠害的影響,收成很少。後獲悉有一動物“狸”,也就是我們現在稱呼的野貓,善抓老鼠。故農民就開始養“狸”來保護莊稼,為了區別家養和野生的差異,根據其工作是保護莊稼的緣故,後古人就造了一個字“犭”+“苗”,就是現在的貓,而其叫聲稱呼為“喵”。從中可以看到農業文明對中國文字的影響。

一個漢字的由來與故事 篇八

現在對於一個旅行者來説,過河是一種十分容易的事,因為現在各種各樣的水上交通工具實在太多了。然而對於我們的先民來説,在那舟楫很不發達的時代,在遇到淺水的情況下,過河還是靠雙足。這一事實從“涉”字的結構可以得到證實。

“涉”字的甲骨文為“”、“”或“”。其中“”為“止”,此處代指腳,兩隻腳一前一後。在甲骨文中“”表示人向前,“”表示人向近處走來。由此看來,“涉”字中的“止”表示向前的意思。字中的“”、“”或“”為水,可見甲骨文的“涉”字所表示的是:一個人正捲起褲子赤着腳在水中慢步前進。有人認為它的意思是:剛到河邊,準備渡河。也有人認為是一隻腳在河這邊,另一隻腳在河那邊,表示已經過河了。然而這些説法是不對的。《説文解字水部》:“,徒行厲水也。從,從步。篆文從水。”“”為籀文,用“二水”表示,中間一“步”字,更突出了“涉”正是赤腳過河的意思。也就是説此人前後均為水,正在水中行走。這就是“徒行厲水”的意思。小篆的“涉”較籀文少一“水”字,保持了與甲骨文和金文一致的形體。由此可以確定,造字之初,“涉”的意思就是指赤腳過河。

關於赤足過河之事,《詩經》中多有記載。如《鄭風褰裳》説:“子惠思我,牽裳涉溱。”這兩句寫的是一個女子對他的情人説:“你深情想念我,那你就應該捲起褲子過溱河。”

“涉”在古漢語中真正用於本義,即“捲起褲子過河”的情形並不多。常用的是由本義引申出來泛指各種方式的“渡河”。如《左傳宣公十七年》:“所不報者,無能涉河。這裏的“涉”顯然就不是“徒行厲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