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寒食節的傳説故事由來(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09W

寒食節的傳説故事由來(多篇)

寒食節是什麼時候 篇一

寒食節是什麼時候,這個問題其實很多人都不知道,很多人連寒食節是什麼節日都不知道,又怎麼知道寒食節哪天這個問題呢?所以我現在就告訴你,寒食節是哪一天吧。

寒食節的具體日期,古俗講究在冬至節後的一百零五天(在4月5日左右)。現在山西大部分地區是在清明節前一天過寒食節。榆社縣等少數地方是在清明節前兩天過寒食節。垣曲縣還講究清明節前一天為寒食節,前二天為小寒食。

“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為一人。” 唐代詩人盧象這首《寒食》詩,所言即是寒食節的來歷“子推綿山焚身”的故事。相傳此俗源於紀念春秋時晉國介之推(姓介名推,又稱介子推,之為虛詞,子為敬稱)。當時介之推與晉文公重耳流亡列國,割股(即大腿)肉供文公充飢。文公復國後,之推不求利祿,與母歸隱綿山。文公焚山以求之,之推堅決不出山,抱樹而死。文公葬其屍於綿山,修祠立廟,並下令於之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後相沿成俗。中國過往的春祭都在寒食節,直到後來改為清明節。但韓國方面,仍然保留在寒食節進行春祭的傳統。

寒食節的傳説故事 篇二

一、重耳流亡

春秋時期,晉國內亂,晉惠公登基後,害怕公子重耳威脅到他的君位,就派刺客刺殺重耳。從此,重耳走上了流亡之路。

重耳踏上流亡之路時已經43歲,按理説,算是垃圾股了,基本沒有指望能東山再起,再當國君了。

所以,追隨重耳的也就有介子推、狐偃等幾個人了。

二、介子推割肉做湯

流亡的日子很不好過,一路上風餐露宿、顛沛流離,還要躲避追殺,一行人狼狽不堪。

有一次,一個叫頭須的隨從,偷走了重耳一行人的糧食。重耳飢餓難耐,眼看就要暈死過去。

為了讓重耳活命,介子推割下自己大腿上一塊肉,與採摘的野菜一起,煮成肉湯給重耳吃。重耳大為感動,承諾有朝一日輝煌騰達時,一定好好報答重耳。

三、寧落一羣,不落一人

重耳歷盡千辛萬險,終於當上國君,就是大名鼎鼎的的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

晉文公執政後,對那些曾追隨他四處流亡的功臣們大加封賞。連偷糧食的頭須都有份兒。卻獨獨忘掉了有肉湯之恩的介子推。

介子推倒是不在意,但是鄰居解張憤憤不公,賦詩一首掛在城門上。詩中説:

有龍于飛,周遍天下。五蛇從之,為之丞輔。龍反其鄉,得其處所。四蛇從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死於中野。

晉文公看了詩,很是懊悔慚愧。召見介子推,想要賞賜金銀珠寶。可是,介子推羞於如此接受獎賞。帶着老母,不辭而別,登上綿山,隱居起來。

四、介子推之死

晉文公親自率眾人前往綿山尋訪。誰知那綿山山深樹密、重巒疊嶂,無處可尋。晉文公求人心切,聽信小人之言,下令三面燒山,留下一面做通道,希望能逼迫介子推出山。

誰知,介子推母子寧死不從,大火燒了三天三夜,終究不見二人出山。

後來,有人在一棵乾枯的柳樹下發現了母子的屍體。介子推後背堵着柳樹樹洞,樹洞中好像有什麼東西。掏出一看,是一片衣襟,衣襟上用血書提示一首: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覆清明。

五、寒食節的由來

晉文公悲痛萬分,為了表達思念和歉意,下令將綿山改名為介山。同時下令,在介子推遇難這一天,舉國上下,寒食禁火,這就是寒食節的來歷。

古人非常重視寒食節,人們要把上一年傳下來的火種全部熄滅,即是“禁火”,然後重新鑽燧取新火,作為新一年的起點,謂之“改火”。

寒食節在清明節的前一天。這一天,人們不能開火做飯,吃一些蒸餅、飯糰、鴨蛋等事先準備好的冷食。

寒食節食俗 篇三

寒食節這天有吃冷食的飲食習俗。為了吃上冷食,有些地方要先準備食物,在《荊楚歲時記》記載這種食物是“大麥粥”。這是一種加了怡糖的大麥粥,或者是將大麥仁水解發酵產生一定比例的怡糖後再一起煮成的粥。陸魁《鄴中記》中説:“寒食三日作醋的酪。又:煮粳米及麥為酪,搗杏仁,著作粥。”這種方法非常特別。“醋酪”,就是煮粳米及麥以後,經冷卻而形成的凝膠狀的澱粉和蛋白質膠凍。然後把搗碎後的杏仁漿和進去,就成為半流動的粥。所以這個操作叫作“著”,而不是煮。因為禁火,所以要隨和隨吃。“醋酪”

和杏仁在未吃時分開儲存。《齊民要術·醋酪》則較為詳細地説明了醋酪的製法:“與煮黑場同”,這種醋酪實際是用煮怡糖的方法完成第一步,然後再連糖帶渣一起煮成粥,冷卻後即 u 成醋酪。《齊民要術》中還有一種“杏酪粥”。做法是先將杏仁去皮搗碎,加水過濾得杏仁汁,煮沸,再加人大麥仁,煮得極爛,不稀不稠,盛在瓦缽內冷卻,其“色白如凝脂,米粒有類青玉”,能保存一個多月。

寒食食品在隋唐時沒有新品種,及至宋代,在《東京夢華錄》和《武林舊事》中的寒食食品有稠場、麥粒、乳酪、乳餅,甚至有炊餅,北宋時還有棗錮。元明以後。過寒食節的地方相對減少,寒食節與清明節逐漸合二為一。但在山西介休一帶,因為傳説是介子推的故鄉,所以他們仍珍守寒食節習俗。當地地方誌記載,主要節日食品為冷麪、黃米粉煎餅、棗錮等。還有一種被稱為“子推燕”的麪食。做法是:先把麪粉和棗泥揉搓在一起,捏成燕子的模樣,然後放在籠屜裏蒸熟,出鍋後冷食。